Ⅰ 讀後感600字
寫讀後感要注意
首先要設定一個境界 把你讀的文章引出來 後面加一句 讀了之後深受感觸等話語
再把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
然後把你的想法另起一段寫出來 要是自己的真情實感
然後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個文章的觀點
最後升化主題
簡單說就是四個步驟:引,議,聯,結.
希望對你有幫助
讀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發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 *** 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
望採納~~!
讀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發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 *** 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
讀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發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 *** 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
今天,我們的語文課學習的是一篇重點課文《最後一課》,裡面講的是主人公—小弗郎士上韓麥爾老師的最後一堂課。讀了這篇文章後,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畢竟那是用痛苦換來的。
普法戰爭暴發後,連年幼學童,都是那樣的愛國!這,不能不讓人感動。
它讓我聯想起我們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不也正是如此,為了祖國,「小兵張嘎」們不也是在不惜一切代價地投入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中去么?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人們對侵略者的態度是相同的。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 *** 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祖國,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歷史罪人!
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如今這個社會,學不好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就連幼兒園都開設了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更別說那些本就用得少的語言了……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這不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嗎?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
我們為什麼不摒棄黑暗、拒絕非正義戰爭,迎接陽光呢?我們為什麼不保護好本民族特色,學好我們的母語——漢語,在時代進步的同時發揚民族光輝呢?我們要讓中華民族崛起,使之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讀著這篇文章,我覺得心情異常沉重,文中很多場景打動了我,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抗戰,終於打敗了日本強盜,從此我們的祖國又重新站立起來了!看,我們現在多麼幸福,上課時,我們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專心聽老師講課,休息時,我們可以挽著父母的手去公園里嬉戲,我們每天都能吃到豐盛可口的飯菜,甚至可以去肯德基享受洋風味的樂趣!你看,我們的城市多麼美麗,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馬路寬敞筆直,一棵棵樹木正茁壯成長,一朵朵鮮花正燦爛綻放。這一切,都來源於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來源於先輩們為之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但是,今天,直到今天日本人仍然沒有死心。他們仍然想霸佔我們的釣魚島,仍然想侵佔我們的東海油田,仍然想篡改教科書企圖掩蓋那段罪惡的歷史,仍然在參拜他們死去的劊子手!面對這一切,我們必須不忘國恥,時刻記住這段令中國遭受痛苦和磨難的歷史,面對這一切,我們只有好好學習,掌握知識,鑽研科學,為振興中華作出自己的貢獻。
鄭振鐸先生在這最後一課中所表現出的崇高的愛國精神、報國壯志,深深地教育、影響著我們!
:pep../czjsys2/index.htm
這一篇比較簡短
讀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發老人到年幼小童,都那樣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 *** 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
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愛國
——讀《最後一課》有感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和對他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
古今中外,有著許許多多的愛國人士,我們沒有理由不向他們學習愛國的精神。
例如:陸游的《示兒》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 *** 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
有一次,一場電影中,魯迅看到眾多的「體格強壯,神情麻木」的中國人,在淡然地圍觀被當作俄國偵探處死的同胞。魯迅受到極大的打擊,這時他已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為了拯救整個國家,於是,魯迅棄醫從文,用筆來做武器,跟黑暗的社會作斗爭。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 *** 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
一個有一個的愛國人士,他們是如此的偉大!如此的偉大!難道我們不該向他們學習嗎?他們雖死猶生,那種愛國的精神我們沒理由不學習。
但回想起戰爭時期的漢奸,我就火冒三丈。他們不僅出賣自己的親人,還出賣自己的國家,就為了一堆廢紙。
所以,我們應該愛國,更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國家的新一代的主人,為國效命。
2008年5月12日,我們記住了汶川!在地動山搖時,有的老師為了學生而忘記了個人的安危:他弓著身子,張開雙臂緊緊地趴在課桌上,伴著雷鳴般的響聲,磚瓦、灰塵、石塊紛紛墜落到他的頭上、手上、背上,熱血頓時奔涌而出;他咬著牙,拚命地撐住課桌,如同一隻護衛小雞的母雞,他的身下蜷伏著四個倖存的學生,而他張開守護翅膀的身軀定格為永恆……這個老師就是譚千秋,為了4個學生的生命,譚老師義無反顧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英雄壯舉,詮釋了什麼是為人之師;他那在突發災難來臨時的瞬間造型,塑造了一座在人們心中永不倒塌的豐碑!他以師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師的職業操守,以自己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
如今,譚千秋老師離我們遠去了,他張開愛的羽翼奮不顧身保護學生的「姿勢」,已定格為一種言簡意賅但威力無窮的符號——無私無畏!這種感人的壯舉,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捨生取義偉大精神的生動詮釋,更是愛學生勝過自己生命的崇高師德的生動寫照。譚千秋老師用生命捍衛為人師表的道德准則,完全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多麼神聖的職業。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職業感,北川教師劉寧在地震時先救出學生卻永遠失去女兒;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職業感,都江堰聚源鎮教師在地震時為疏散學生而放棄了逃生的機會;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職業感,廣安的特崗老師為救一個被絆倒的孩子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職業感,平通中學的化學老師喬廣平在地震時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卻跑到了最後。還有向倩、袁文婷……他們用自己的行動乃至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麼是師德,什麼是愛!
今年教師節時,溫總理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可見愛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多麼重要!所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愛的前提首先是自愛——懷著虔誠的心情愛自己的職業、懷著敬畏的心情愛自己的名聲、懷著崇敬的心情愛自己的責任。沒有自愛,就談不上去道德的自律,更談不上真心去愛自己的學生。自愛是一種動力,也是一種約束,要求教師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個人內涵,豐富知識儲備,追求思想境界。只有我們真正做到甘願為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而自覺投身這種平凡工作,對教育事業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為樂,以苦為趣,才能產生巨大的拼搏奮斗的動力。教師的勞動是平凡的,教師的生活是清苦、清貧的。但教師在知識結構的完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實感,在精神寄託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思想、資訊、交流方面有「究天下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獨立感。人的一生應該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雖苦但樂在其中。珍視為人師表這份榮耀,嚴格要求自己,才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家長的信賴和領導的認可。
熱愛學生,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寶貴的職業情感,是良好的師生關系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堅實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愛,與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有所不同。它不是來源於血緣關系,也不是來源於教師的某種單純的個人需求,而是來源於人民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來源於教師對教育物件的正確認識、滿腔熱情和無限期望。因此,我們說,師愛是一種充滿科學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愛。教師越是滿懷深情地去愛學生,就越能贏得學生對自己的愛,良好的師生關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確立起來並得到健康的發展。這種愛的交流是學生成長的催化劑,它可以有力的把學生吸引到教育過程中來,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動力,推動學生朝著培養目標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為教師在培植和處理師生關系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做到的就是熱愛學生。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範的品行來教育和影響學生。古人雲:「慧於心而秀於言。」教師語言美,則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養。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保證。教師的人格之光對學生心靈的燭照深刻且久遠,甚至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現代教育,要求教師具有現代人的素質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識淵博的學者形象,要有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要有堪為師表的高尚品德。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師德的核心是什麼?千百年來,千言萬語凝成一個字——「愛」!
我不是詩人,不能用動人的詩句來謳歌教師的職業;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動聽的歌喉來贊美教師的崗位,但是,我要用我滿腔的熱愛寫下我一生的承諾:做一個自愛然後對學生充滿愛的老師!
風雨飄搖,日月如梭。十年燦爛如花的教學歲月,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的人生就是實實在在,就是默默無聞,就是不求索取。她沒有驚天動地之舉,只有從瑣碎的工作中細細地理出一些的思路;她沒有驚險的飛躍,只有歲歲年年、朝朝暮暮與學生的風雨兼程。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亘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一燈如豆,四壁青輝。物慾橫飛與我無關。盡管我們的門外就是繁華,盡管我身邊就是喧囂,但我還是會固守一方的寧靜與安詳,在瑣碎和平凡中慢慢變老。這是一種堅定的守望,守望著鹿邑教育的明天,守望著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和輝煌,守望著心靈深處的那方凈土,用愛寫好「師德」。
潔身自愛,然後去愛。
Ⅱ 電影《最後一課》觀後感 100字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地震的第一次「奇跡」!汶川發生了七點八級地震,這是地震級數最高的,也是破壞力最大的。在地震中譚千秋老師捨身救學生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紀念譚千秋老師,電影院特地拍攝了電影《最後一課》,讓學生感受譚老師的大愛無私。
這不,電影院正邀請我們去看呢!
今天,全校師生都去看了一部震撼人心的一部電影——《最後一課》。
先是廣播:「請同學們馬上趕到大操場集合,我們要去看電影啦!」廣播里發出羅老師興奮而清脆的聲音。大家趕到大操場排好隊,便出發了。
電影開始了!屏幕上出現一個眼熟的人——原來是譚千秋老師。他在四川教書,本來可以在家鄉教書的,可他一心要去四川,校長拿他沒辦法,只好隨他去了。
譚老師走上教學樓,走到教室。譚老師說:「起立。」「老師好。」同學們沒精打采地站起來,應和著。「請坐。」這節課譚老師講的是人生的價值,譚老師說:「不能侮辱別人,更不要嘲笑別人。」就在這時,黃婷婷將自己畫的譚老師的肖像,給趙剛看,然後又給王媛媛看,王媛媛看了後馬上報告:「老師,有人上課畫漫畫!」譚老師看了後,准備繼續上課,剎那間,地震來了!譚老師大喊:「同學們快,快出去!」其他同學都安全脫離了,還有四個同學在教室里,譚老師讓他們躲到桌子底下,自己趴在桌子上張開雙臂保護學生,石塊把譚老師壓得動不了了,餘震來了,釘子把譚老師的手劃傷了,流血不止,譚老師也許是由於失血過多吧,昏了過去,無論四位同性呼天喚地都沒用,餘震又來了,四位同學也許是太過害怕,也昏了過去。
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了,救援工作人員趕來了,希望來了!他們救出了譚老師,救出了四位同學,但是譚老師死了,四位同學活了!我還記得那一刻,每位人員都向譚老師敬禮。
在此事發生後,四位調皮搗蛋的同學在譚老師墓前恭恭敬敬的鞠了三躬,並發誓再也不調皮搗蛋了,而且一定改過自新。
啊,偉大的譚老師,多麼大公無私啊!我從未看到過有老師為了學生而犧牲的,但今天,我看到了!我看到了譚老師奮不顧生地趴在桌子上用自己的身軀保護著這四個學生。
這是最後一課,也是譚老師的最後一刻,最甜蜜、最幸福的時刻。但卻成了我思考人生價值的第一課。譚老師帶著甜蜜的微笑走了,離我們遠去。只記得看電影的一刻,我激動的眼淚留了下來,心情頓時傷心起來,我知道哭是沒有用的,但我沒有能力幫助譚老師,我便開始祈禱,祈求上帝保佑譚老師一路走好……
Ⅲ 影片《最後一課》觀後感
今天下午,我們學校組織觀看了一部感人的電影《最後一課》。影片講述的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一次7.8級的大地震。在地震來臨之前,德陽東汽中學的高中班級里,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人生的價值》這一課。然而,當譚老師意識到地震即將來臨,他立刻叫學生們快跑,不要拿任何東西。然而,當譚老師轉身准備離開時,他得知還有同學被困在教室里。於是,譚老師毫不猶豫地回到教室,讓學生們躲在講台下,自己則在講台上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學生們。
在地震發生的過程中,譚老師經歷了100多次餘震,每一次餘震都讓他的身體承受更大的壓力。即便如此,譚老師依然與學生們交談,鼓勵他們要堅強。幾天後,救援小組發現了譚老師和學生們,但遺憾的是,譚老師已經不幸離世。他是因為保護同學們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譚老師的事跡告訴我們,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將無法再擁有。最終,譚老師被授予了「烈士」的稱號。
譚老師用他的生命詮釋了教師的使命和責任,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麼是真正的英雄。譚老師的事跡讓我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懂得感恩。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讓我們在人生的舞台上更加勇敢地表演。
Ⅳ 電影《最後一課》的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最後一課》。這部電影使我深有感觸!
電影用倒敘和插敘相結合的手法真實再現了譚千秋老師在危機關頭的生死抉擇。為了護住四名學生的生命,譚千秋毅然的俯下身去,趴在桌子上,任由坍塌的牆壁和房頂砸在身上,扯斷的鋼筋刺進肉里。他毫無懼色,依然深情的鼓勵學生「不放棄」「堅持下去就有希望」。他俯下的身軀為學生撐起了生命的保護傘。還通過一個個感人的鼓勵刻畫出譚千秋老師大愛無疆,精盡職守的偉大精神。
如今,譚千秋老師離我們遠去了,他張開愛的羽翼奮不顧身保護學生的「姿勢」,已定格為一種言簡意賅但威力無窮的符號——無私無畏!這種感人的壯舉,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捨生取義偉大精神的生動詮釋,更是愛學生勝過自己生命的崇高師德的生動寫照。譚千秋老師用生命捍衛為人師表的道德准則,完全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多麼神聖的職業。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職業感,北川教師劉寧在地震時先救出學生卻永遠失去女兒;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職業感,都江堰聚源鎮教師在地震時為疏散學生而放棄了逃生的機會;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職業感,廣安的特崗老師為救一個被絆倒的孩子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由於這種神聖的職業感,平通中學的化學老師喬廣平在地震時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卻跑到了最後。還有向倩、袁文婷……他們用自己的行動乃至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麼是師德,什麼是愛!
最後,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什麼叫師德,使我再次把當老師的願望燃燒!
Ⅳ 我和我的家鄉觀後感400字
我和我的家鄉觀後感400字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我和我的家鄉觀後感400字,歡迎大家分享。
時隔幾個月,再一次坐在影院里,熒幕上放的正是《我和我的家鄉》。回憶起上一個國慶節,正值建國七十周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引無數中華兒女落淚。作為姊妹篇的《我和我的家鄉》也在萬眾期待中上映了。
《最後一課》是影片中最催人淚下的一個故事。范偉老師飾演的老華僑原本在瑞士某大學教授水墨畫,但他由於一次突發腦梗塞得了阿爾茲海默症,記憶只停留在多年前在某鄉村裡做了10年小學老師時的上的最後一課,范老師的兒子請全村村民幫忙還原老人當年教授最後一課。起初我在思考學生們為了幫助老師重拾記憶而大費周章地砸掉廠房、復原一間老教室是否太過於極端。但隨著劇情的.推進,我意識到這並不僅僅只是簡簡單單的師生感情。
對了,小花你的鞋底沒納好,下課來找老師,老師幫你納。
二加二等於幾啊?錯啦,你怎麼還是不記得,二加二等於掰,記得了嗎?
你啊,老師下課就不去你那吃飯了,告訴你爸,你好好學習,就是給老師最好的禮物。
傾盆大雨中范老師用蒲扇給顏料盒擋雨,給小峰送去顏料。但是不幸滑倒,他奮力去撈,卻只剩下空空如也的調色盤和被顏料染紅的河水。
他不僅僅是一位老師,更是農村孩子的天梯和希望。阿爾茲海默症使他忘記了自己的兒子,但最後中心小學的出現,范老師卻一眼認出了長大成人的姜小峰。當年的顏料未能畫在紙上,但是卻隨著河流畫在了這片土地上。姜小峰用自己的雙手為村子建造了色彩斑斕的新學校,也使得范老師化解了自己內心的執念。
我們很慶幸,你曾來過,我的家鄉。多年歲月,終把這兒,也變成了你的家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