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呂克·貝松的概況 他電影的特點及鏡頭運用的特點 別復制
呂克·貝松1959年3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幼年的理想是做一名潛水運動員和航海家。但是17歲時的一次潛水事故打破了他的童年夢想。貝松很快調整了自己人生的目標。決心做一名電影製片人,於是19歲那年來到美國洛杉磯,學習了3個月的電影製作課程。並開始拍攝一些試驗短片。1983年,貝松的電影處女作《最後的戰斗》問世,這部多次獲獎的黑白、寬銀幕的無聲科幻片,據說是23歲的他用3法郎六蘇拍成的。呂克·貝松似乎向世人證明了,在法國即使沒有受過專業的電影教育,找不到投資,依舊可以拍出與眾不同的電影。也正因如此,貝松曾經一度被奉為法國年輕導演的開路先鋒,不管他樂意不樂意這一稱呼。 《地鐵》和《碧海藍天》為呂克·貝松在國內和國際贏得了聲譽。雖然當年的法國凱撒獎有點吝嗇地僅僅將「最佳錄音」和「最佳音樂」獎授予《碧海藍天》.但是貝松卻公開表示這部影片是其導演生涯中最為得意的作品。畢竟,這部作品傾注了貝松少年時的激情和夢想,貝松終於可以用他的攝影機捕捉他童年時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潛水員傑克最後葬身大海,更確切的說,那是他真正的生存,傑克莫不就是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國有所謂BBC年輕導演之說,即專指Beinex、 Besson、 Carax(貝內克斯、貝松、卡拉克斯)這三位新銳導演盡管有很多相同與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點卻是對藍色莫名其妙的偏愛。從貝內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開始,藍色就充滿了銀慕,卡拉卡斯則拍了《卑賤的血統》;而貝松的《碧海藍天》更是從片名到內容都藍色的調子。貝松苦心孤詣營造的對大海的嚮往和浪漫情懷自然是無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攝影恐怕令《鋼琴課》和《泰但尼克號》的導演也受益匪淺。
《尼基塔》與《殺手萊昂》是呂克·貝松由藝術影片向商業影片的成功過渡。《尼基塔》講述了一個暴力團女成員是如何被改造為國家職業特工殺手的過程,其特工殺手的身份和她內心深處愛情和人性的萌動構成了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而《殺手萊昂》講述 了一個渴望從善的殺手和一個渴望復仇從惡的女孩之間的故事。這部帶有藝術氣質的法國商業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國的電影學子們精精樂道的範例,其中的許多細節諸如萊昂身邊的那株綠色的植物和「記住永遠不要殺婦女和孩子」等精彩對白令人難忘。單憑那株綠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萊塢的編劇所能想到的。《殺手萊昂》奪得了當年凱撒獎最佳影片獎,貝松則榮獲最佳導演獎。自90年代以來,法國藝術電影的繁榮將法國商業電影推到了一種尷尬的境地,在法國以外的地方,拍藝術電影是靂要很大的勇氣的,因為你要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在法國則不同,如果一個電影藝術家要去拍迎合大眾口味的商業電影,似乎而要更大的勇氣。呂克·貝松就是這樣一位「不合時宜」的導演。
80年代中期,貝松拍攝了《地鐵》,《碧海藍天》等藝術電影之後,被法國評論界稱為前途無限的年輕導演; 90年代貝松在拍攝了《殺手萊昂》、《第五元素》之後,卻受到了法國電影理論界的輕視。《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創下了2億7千萬美元的收益,名列當年世界電影的第三名,不管評論界如何評論這部電影,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法國導演眼中的未來世界,在電腦高科技與時空交錯的敘事中,帶給我們一絲不同於好萊塢大片的歷史和人文內涵。
呂克·貝松是當代法國電影影壇最受矚目而有爭議最大的導演。盡管《第五元素》在商業上的成功使得法國最大的電影公司高蒙公司的營業額翻了一翻,但是貝松在國內卻常常被說成是向好萊塢電影投降的反面典型。為此,苦悶的貝松常常要飄浮過海去好萊塢尋覓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驚險和打鬥於一身,是歐洲有史以來第一部成本高達近一億美元的英語對白影片,顯示了法國電影人復興本國和歐洲電影業的決心和勇氣,影片萊獲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真故事內容本是呂克·貝松在16歲時就開始構思,當時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剛剛問世,顯然貝松的想像和構思與之相比還很不成熟。
事隔20年之後,貝松依舊念念不忘少年時代的構想,經過20年的籌劃.該劇本具備了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雖然有評論認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國未來主義的滑稽笑劇,認為不過是視覺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屆夏納電影節開幕式上作為開幕影片放映的時候,這部表現人類未來23世紀的科幻片還是引起了轟動。影片中,布魯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駕駛著他的那輛抗地球引力的黃色出租汽車飛越紐約城市上空的鏡頭,與盧卡斯的星際字宙飛船相比毫不遜色。當年那個看著《星球大戰》長大的貝松,20年後終於和盧卡斯站到了一起。
早在《碧海藍天》中,呂克·貝松就顯示出他對大製作和宏大場面的迷戀與追求。從《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開始,貝松日漸游離他過去所從屬的那種電影形態,將目光瞄準了國際市場,不僅在類型方式上玩盡花招,還在製作成本上不斷升級,這也許就是貝松在本國遭到非議的主要原因。而此時的好萊塢也開始在世界各國招兵買馬,其首選就是吳宇森和呂克·貝松。貝松法國式的浪漫風情以及吳宇森東方味的英雄情結倍受好萊塢的青睬與模仿。貝松最終用《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證明了娛樂大片不是好萊塢的專利,法國人不僅能製造低成本、小製作的藝術電影,還能生產在全球盈利的商業巨片,一個法國人可以在美國的地盤上「與他們相抗衡。今天的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樣,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將他看作和斯皮爾伯格同一類型的商業片大導演,但是殊不知貝松能夠走到今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作為第一部高成本的歐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時候,開始票房並不令人樂觀,看慣了藝術影片的法國觀眾和受到好萊塢商業大片熏陶的美國觀眾並不抱有太多的興趣。影評人的反映也是貶大子褒,影片最為致命之處還在於它高達1億美元的巨額成本。但是奇跡出現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預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在幾個主要西方國家廣泛放映,影片是大賺了一筆,但是評論界對貝松和這部影片的依舊低調處理。
呂克·貝松並不因為這些評價動搖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國人和美國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聖女貞德》選取了歷史和現實,民族和國際的恰當交融,拍完之後好評人潮。聖女貞德是法國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傳說。有關聖女貞德的,視作品不計其數,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電影史上留下一筆,他們分別是:德萊葉導演的為電影默片時代劃上精彩句號的《聖女貞德受難記》;布萊松導演的極度忠實於宗教情節和原審判材料的《聖女貞德受難》:呂克·貝松耗時三年拍攝的史詩性巨片《聖女貞德》。
布萊松的《聖女貞德受騅》僅僅截取了貞德受審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實,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歷史的真實瞬間。而呂克,貝松的《聖女貞德》則展示了波瀾壯闊的英法百年戰爭和貞德作為一個少女和法蘭西戰士的浪漫情懷。和布萊松一樣,呂克,貝松也是注國影壇一位孤獨的探索者,也許這是這兩位不同時代的法國導演的唯一相同之處。也許正是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們同樣偏愛貞德這個歷史人物,只不過他們詮釋歷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呂克·貝松的導演手記里我們看到貝松對貞德的評價:、貞德是我們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純真之間捕捉到的東西,又在她的時代失去,正像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所失去的一樣,」貝松在這部影片中表達了自己對於這段歷史的獨到思考:「難道人類的思想必得沿著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發現隱藏在邪惡背後的善良嗎?」
呂克·貝松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歷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為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歷程。無論是《碧海藍天》中的傑克,是《殺手萊昂》中的殺手,還是《聖女貞德》中貞德,我們都會感到:這就是呂克·貝松。
Ⅱ 電影中的鏡頭有哪幾種分別是怎樣解釋的
1、推鏡頭(推):
兩種情況:
A、攝影機沿光軸方向向前移動;
B、採取變焦距鏡頭,從短焦距調至長焦距。
兩種方法的區別:
①、變焦距鏡頭往往帶有強調的成分。
②、變焦距鏡頭的主要特徵是主觀性,攝影機前行的主要特徵則是客觀性。
推鏡頭的作用:
①、把觀眾帶入故事環境;(攝影機前行)
②、把被攝主體(人或者物)從眾多的被攝對象中突出出來;
③、突出人物身體某一部分的表演的表現力,如臉、手、眼睛等。
④、強調、誇張某一被攝物體的局部。(變焦距鏡頭)
⑤、代表劇中人物的主觀視線。(變焦距鏡頭)
⑥、表現人物的內心感受。(變焦距鏡頭)《法國中尉的女人、海邊相遇》。
2、拉鏡頭(拉):
兩種情況:
A、
攝影機沿光軸方向向後移動;
B、
採取變焦距鏡頭,從長焦距調至短焦距。
兩種方法的區別:
①、變焦距鏡頭往往帶有強調的成分。
②、
變焦距鏡頭的主要特徵是主觀性,攝影機後退的主要特徵則是客觀性。
拉鏡頭的作用:
①、表現被攝主體與它所處環境的關系;
②、結束一個段落或者為全片結尾。
3、搖鏡頭(搖):
在拍攝一個鏡頭時,攝影機的機位不動,只有機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轉等運動。
搖鏡頭的作用主要是:
①、介紹環境。
②、從一個被攝主體轉向另一個被攝主體。
③、表現人物的運動。
④、代表劇中人物的主觀視線。
⑤、表現劇中人物的內心感受。
4、移動鏡頭(移):
攝影機沿水平方向作各方面的移動。(「升」、「降」是垂直方向)。
兩種情況:
A、人不動,攝影機動;
B、人和攝影機都動。(接近「跟」,但是,速度不一樣)。
5、跟鏡頭(跟):
攝影機跟隨被攝主體一起運動。
「跟」與「移」的區別:
①、攝影機的運動速度與被攝主體的運動速度一致;
②、被攝主體在畫面構圖中的位置基本不變;
③、畫面構圖的景別不變。
6、靜止鏡頭
要樹立大的運動觀念。在這種觀念下,「靜止鏡頭」也是一種電影運動的一種。
如《鳥人》的靜止鏡頭。
如《悲情城市》的靜止景深鏡頭。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在一部影片的實際拍攝中,推、拉、搖、移、跟和靜止,往往是綜合運用的。不應該把它們嚴格分開。
Ⅲ 電影鏡頭運用分析
多了去了,我就推薦下剛剛看完的一部電影吧,叫 穆赫蘭道
Ⅳ 在電影中怎樣做鏡頭分析啊
在電影中根據鏡頭的景距、視角的不同,一般分為:
一、極遠景:極端遙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小如螞蟻。
二、遠景:深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在畫面中只佔有很小位置。廣義的遠景基於景距的不同,又可分為大遠景、遠景、小遠景三個層次。
三、大全景:包含整個拍攝主體及周圍大環境的畫面,通常用來作影視作品的環境介紹,因此被叫做最廣的鏡頭。
四、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較小場景全貌的影視畫面,相當於話劇、歌舞劇場「舞台框」內的景觀。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動作和所處的環境。
五、小全景:演員「頂天立地」,處於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對完整的規格。
六、中景:俗稱「七分像」,指攝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鏡頭,或用來拍攝與此相當的場景的鏡頭,是表演性場面的常用景別。
七、半身景:俗稱「半身像」,指從腰部到頭的景緻,也稱為「中近景」。
八、近景:指攝取胸部以上的影視畫面,有時也用於表現景物的某一局部。
九、特寫:指攝像機在很近距離內攝取對象。通常以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為取景參照,突出強調人體的某個局部,或相應的物件細節、景物細節等。
十、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指突出頭像的局部,或身體、物體的某一細部,如眉毛、眼睛、槍栓、扳機等。
(4)法國電影鏡頭分析擴展閱讀:
形態景別拍攝解釋
一個鏡頭,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寫,也可以由特寫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遠景景別是由視距來確定和劃分的,所謂視距,是指攝影機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
在一個鏡頭內,或者說一個電影句子內,就應包括經過嚴格選擇的各種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種景別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種景別,概括的說,可分五大類即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其中還分為大全景;大特寫。
Ⅳ 法國電影的畫面看上去非常的華麗,顯示出高雅、在對顏色的處理上有些規律、特點,能具體詳細的來說說么
很多人說,「典型的法國片」,不知道這「典型」是褒還是貶,是法國電影的成功還是失敗。
主題晦澀,孤芳自賞,法國電影一個公認的「病」。很多主流觀眾都知道戈達爾的大名,可誰敢保證能看懂戈達爾那麼復雜的文本,動輒導演現身發一番辯論,動輒插一段與故事無關的畫面進行論述。晚期的雷乃玩起音樂歌舞片,說實話,令人難以忍受,尤其是幽雅的中產階級格調和孤芳自賞的大巴黎主義趣味。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埃里克·羅尚、阿諾·德斯帕欣和布魯諾·杜蒙等幾位前衛導演的上座率也非常「前衛」地停留在3位數左右,每一次拷貝只能賣出幾十份,因為他們的內容都比較晦澀抽象,難以理解,除了電影節、記者和圈裡人,觀者寥寥。
法國電影劇情緩慢,節奏沉悶也是出了名的。印象中,1991年後出道的導演,除了奧松之外,FEMIS的畢業生似乎都成了安德烈·巴贊長鏡頭美學的追隨者,以普通人現實生活為素材,關注現代人的生存狀態,日常的瑣碎畫面,訴諸於人物內心的象徵性畫面,真正把電影變成了一種「影像寫作」,毫不顧忌主流觀眾的感受,前仆後繼,以求不朽。少數派的、極簡的和技術的個人理想和野心成為創作的第一動力,任多數觀眾昏昏欲睡而不顧。
其實,反過來說,主流觀眾在長期的、潮水般的商業電影訓練中,慢慢習得了對電影的接受模式,這種模式形成了相同的觀影反應和評價情緒,好或者不好,有意思或者沒意思,過於簡單的思維才使主流觀眾對法國電影心存誤解。故事、懸念、節奏、明星和視覺特效,這些元素成為評判喜好的尺度。這也難怪,法國電影在商業效果上做得不出色,除了少數商業導演外,一說法國片,一些人本能的情緒馬上就來了,題目高深,正襟危坐,藝術、哲理的帽子統統扣過來,要麼打起十二分精神挑戰耐力和智力,要麼乾脆放棄自我折磨而棄之不理。當然,影迷有影迷的道理,只不過,類型化日趨嚴重日趨乏味和庸俗,如此簡單、草率的判斷,會讓我們錯過改變陳規的可能。當我們不再有耐心欣賞創新,也就不再有面對新事物的驚喜。
Ⅵ 寫一部電影的某一個鏡頭分析都要從哪些角度去寫
背景,人物性格,內心世界,結合整體劇情
Ⅶ 誰能分析一下《雨果的秘密》電影中音樂與鏡頭的關系,具體一些選取一下段也可以
所選作品 - 雨果雨果(L8021885年)是19世紀初浪漫主義文學的積極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的卓越歷史資產階級民主作家。縱觀他的一生,並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道主義,反暴力,愛情制「惡」,他的創作期超過60年,作品包括26部詩集,第一卷。 20小說,12卷劇本,21卷的理念在總量高達79,為人類的法國文學和文化寶藏增加了一個非常光榮的傳統。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
雨果幾乎所有19世紀經歷了在法國的一個主要事件。他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 1827年出版了詩劇「克倫威爾」和「序言」(1827年),「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非常重要的雨果的文學著作。 1830年,根據他的第一個浪漫的理論寫成劇本「Hernani的」,這標志著古典浪漫主義的勝利表演的序言。
「巴黎聖母院」(1831)是第一個大規模的浪漫維克多·雨果的小說。這離奇,寫的比較方法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恨後愛,迫害吉普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對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的女孩挽救他的生命。小說揭示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稱贊較低的勞動力,愛,自我犧牲的好人,體現了人道主義思想雨果。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和藝術風格,他表現出勞動人民在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優秀的藝術魅力,殘酷的現實強迫賣淫。然而,作者認為,只有道義上的影響力是一個良方社會災難癒合。雖然不乏現實主義小說的因素,但在塑造人物,描寫環境的術語,符號和應用的對比等方面仍然是一個浪漫的傑作。
「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曾多次被拍成電影,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成為經典。生活事件
雨果雨果,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大師的詩人,小說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政論家,被稱為法國的民族詩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崇尚民主自由反對君主制,以促進人道主義精神,刑,「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著名傑作取消。
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東部城市貝桑松(Besancon的)的。
1819年在同一個浪漫主義詩人維尼,誰共同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雜志上發表的第一首詩。
1822年編制的第一本詩集「頌和雜詩」。和埃德娜結婚Shengsubishi大教堂。
1825被授予榮譽勛章,查爾斯X的參議院加冕。
1827年出版了詩劇「克倫威爾」和著名浪漫主義宣言,成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
1831完成浪漫主義文學傑作,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
1841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公開表示支持君主立憲制。
1843年劇本「老頑固」(LES Burgraves)失敗和女兒Lieouboting意外亡,停止新作,轉向政治舞台。
1845年加入了貴族,叫雨果伯爵。
1848年創辦了「的事件報紙日歷」。
1850在監獄里被逮捕,雨果化名蘭文逃離巴黎。
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變˙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
1853年漂洗政治諷刺詩 - 「懲罰集」出版。
1862年發表長篇社會不朽的傑作小說「悲慘世界」。
1868年雨果埃德娜夫人去世。
1870年第三共和政府成立,十九年的逃亡中結束後,回到巴黎。
1871年,他當選為全國代表大會。
1876年雨果當選參議員。
1883年完成了第三卷的「傳說中的世紀」。
1885年5月22日,在巴黎去世。
6月1日,雨果棺材放在凱旋門,為人民致敬,旋巨星安葬在巴黎的墓地。
主要作品:
1827:「克倫威爾」(克倫威爾)(劇本)
1829:「東方詩集」(東方詩集)(詩)
1830:「歐那尼」(Hernani的)(玩這個)
1831:「鍾樓怪人」(巴黎聖母院)(小說)
1838:「呂布拉」(呂布拉斯)(劇本)
1853年:「懲罰集」( LES Chatiments)(詩)
1856年:「沉思錄」(LES觀照)(詩)
1862年:「悲慘世界」(悲慘世界)(小說)1869年
道:「笑面人」(L'男士魁麗特)(小說)
1859年至1883年:「世紀傳奇」(La Legende酒店DES siecles)(詩)
1874年:「2093」(世嘉-公司Vingt-Treize)(小說)
雨果創作作品特點
旋律:進貢真,善,美,鞭撻黑暗,醜陋,兇殘。
詩:顏色有一個宏偉的,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美妙的音樂,多用文字和巧妙的押韻方法,用來實現一個優雅,美麗,雄偉,很朴實的境界。方面
小說:寫最基礎的社會小說描寫的滄桑,融合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情節生動,結構,離奇,情感,氣勢磅礴,敬畏的人,受歡迎的感覺。
劇:希臘悲劇的統一體的破裂,悲喜成立交融的浪漫愛情片。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強烈的情感,無限的勇氣,優美的詩歌,產生了強烈的和矛盾的戲劇性效果。
作品:作品包括著名的插圖,肖像,風景。作品描繪的情節,表現出內心的想法,以及墨西方風景畫。在十九年的逃亡中,「海」成為他的繪畫主題
Ⅷ 求5部歐美電影中相同道具的鏡頭畫面 並進行分析! 急急 謝謝啦!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牛仔褲的夏天】 【勇敢的心】 【阿甘正傳】 【剪刀手愛德華】 【公主日記】 【西雅圖夜未眠】 等等,,,,,我也是在學英語的,,我們老師說最好是獲得奧斯卡的電影,,,發音都
Ⅸ 電影<<辛德勒名單>>在攝影造型上有哪些主要特點,分別從景別,鏡頭角度,光線,色彩等方面進行分析.謝謝
我來說色彩吧
本片主要是用黑白色調,來烘托歷史的承重感
唯獨片中出現了一點紅色,那是一個穿紅色小洋裝的猶太小姑娘
向血一樣的紅色意味著她將面對的悲慘命運。
片子最後出現了一點暗紅色,那是那個猶太小姑娘的屍體
血凝固的顏色,還需要解釋么。
Ⅹ 急需!!!!法國電影《兩小無猜》的拍攝手法
轉場技巧
通常對電影來說,有三種情況需要轉場:表現場景轉換、時間變化、情節自然段落結束。常用的轉場方式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利用特技技巧來轉換,常用於較大段落的轉換上,比較容易形成明顯的段落層次。常用的方式有淡出淡入(V淡變)、疊化(X淡變)、翻頁、劃像、圈出圈入、定格等。另一類是無技巧轉場,即選擇合適的素材鏡頭放置在影片的轉折處直接切換。這種直接的切換是建立在選擇相宜鏡頭的基礎上,即在段落連接處,通過一兩個合適的鏡頭自然地承上啟下,體現編輯者的巧妙構思與創作技巧。無技巧轉場需要尋找合理的轉換因素和適當的造型因素,使之具有視覺的連貫性,也最能看出導演的功力。
《兩小無猜》的導演伊萬?薩姆埃爾以前是舞台劇導演、漫畫家、插圖家,他比常人更加關注畫面和色調,《兩小無猜》里的轉場做的非常巧妙,很少用空鏡頭、黑場這樣的硬性轉場,整個影片的轉場處理流暢自然,不留痕跡,值得當作範本來分析。
一、同類內容轉場同類內容轉場是指上下段落的相鄰鏡頭選擇的是同一類的人物、物體和環境,使之具有視覺的連貫性。
1、相同環境轉場
在影片的開始段落,主人公小蘇菲和小朱利安分別在床的左右兩邊睡覺,一個平遙鏡頭,緩慢的從女孩搖過男孩,再從男孩搖過女孩,女孩已經長大成為少女,起床,出畫,稍微加速搖回男孩,男孩也成長為少年。影片沒有老套的加上城市的空鏡頭,打上字幕「十年後」,而是用了一個簡單的平遙鏡頭,就完成了主人公從兒童到少年的過渡,很好的處理了時間轉換問題。這個鏡頭和《公民凱恩》里凱恩夫婦在餐桌兩旁的經典平遙鏡頭十分相似,只是前者用來表現夫婦關系的惡化,而這里主要表現時光的流逝。在這個鏡頭還包含著一個聲音轉場的運用。伴隨著平遙鏡頭,有男主人公朱利安的旁白,「一個早晨,嚴重的事情開始了」,最初是童年朱利安的童音來說這句話,然後變成少年的聲音,把這句話重新說了一遍,聲音的變化也體現了人物的成長,兩種技巧相互作用,更好的處理了影片的時間跨度。
2、相同物體轉場
蘇菲和朱利安的相識是從一個漂亮的糖果盒開始的。他們把它叫做寶盒,這個寶盒在整個影片中都是重要的線索物。兩個人無論是誰拿到了寶盒都可以要求對方做一件事,如果他敢,這個盒子就還給提問的那個人,這就是「敢不敢」的游戲。蘇菲和朱利安長大後都不敢承認彼此的愛,而且還面臨升學的壓力,父親要朱利安用功學習,考入大學,並讓朱利安在蘇菲和父親之間做出選擇。蘇菲和朱利安爆發了第一次爭吵。在這個場景中,吵架之後,朱利安離開,蘇菲坐在樓梯上哭泣,接她哭泣的面部特寫,然後是俯視視角拍攝他們之間的信物——寶盒從蘇菲的手中滑落,從樓梯上翻滾下去,寶盒一層一層滾落下去的鏡頭里穿插了兩次蘇菲哭泣的面部特寫,寶盒跌到最後一級台階時,一雙手入畫,把它撿起來,是蘇菲,她打扮的非常漂亮,時間已經過去了幾個月,她終於決定去找朱利安。這個段落的連接非常流暢,沒有一個多餘浪費的鏡頭,就處理了時空轉換問題。
3、線索人物轉場
蘇菲和朱利安打賭十年不見。十年的賭期到了,朱利安開始變得精神恍惚,在工地和客戶談工作時,用了六個月設計的圖紙,也被他錯誤地說成是十年,設計圖紙被風吹跑,朱利安追過去,圖紙掛在了蘇菲的丈夫足球明星謝爾蓋巨大的廣告畫上,鏡頭由廣告畫切換到快速剪輯的報紙雜志對謝爾蓋的報道,由平面媒體中謝爾蓋的形象,轉到電視上正在播放的謝爾蓋拍攝的宣傳片,反打,切到謝爾蓋的近景,他在家裡看他拍攝的宣傳片,然後蘇菲出場,展現她現在的生活。這一段落結尾,是謝爾蓋在賽場比賽的場景,鏡頭拉開,是電視里的現場直播,反打,切到朱利安的臉部特寫,轉到朱利安的生活。這個段落以謝爾蓋的形象開始和結束,分別以反打切換到蘇菲和朱利安的生活,前後首尾呼應,形成完整的段落感。
二、相似體轉場
相似體轉場就是上下鏡頭中具有相似的主體形象,這種相似性可能表現在物體形狀的相似、主體運動形式的相似、主體大小位置的重合以及概念上的同一屬性等等,利用兩個物體在某一點上的相似因素貫通上下段落。相似轉場是比較常用的轉場技巧。
1、形狀的相似性
人們對形狀十分敏感,形狀可以引發非常活躍的思維活動,使人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利用形狀的相似性進行組接,具有貼切、自然、生動的效果。影片的開頭,剛剛轉學的小蘇菲因為她的波蘭血統受到同學們的嘲笑。由書包里寫著典型波蘭名字蘇菲?科瓦爾斯基名簽的特寫鏡頭開始,鏡頭快速退出書包,拉開,是蘇菲低著頭走路的鏡頭,迅速轉到三個同學的面部特寫,鏡頭再拉開,一群孩子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圈住蘇菲,一起嘲笑她,鏡頭上升,變成俯視,從孩子們圍成的圓圈切換到朱利安寶盒的圓形蓋子,鏡頭再次拉開,朱利安手裡拿著盒子和媽媽談話,由相似體,孩子組成的圓圈,圓形的寶盒蓋子,形成了流暢的形狀相似體轉場。
2、主體運動形式的相似
影片中,小朱利安有兩次進入了幻想中的世界,這兩次恰好代表了兩種相似體轉場的形式。第一次,他因為調皮一次次被父親扔進了房間,在扔進房間的時候,用底視角拍攝,朱利安張開雙臂,彷彿獲得了飛翔的能力,主體運動的相似,也就是飛翔,使朱利安「飛」進了一個棒棒糖和雲朵的世界,然後是墜落的鏡頭,接朱利安雙腳跳下的特寫,朱利安從幻想世界「跳」入現實世界,他向前奔跑去找小蘇菲。這個段落就是運用主體運動形式的相似性,開始是飛翔,然後是向下的運動,把朱利安的幻想和現實聯系起來。
3、顏色相似轉場
第二次轉場也很有意思。小朱利安被獨自關在房間里,他戴上了一個左邊是紅色鏡片,右邊是綠色鏡片的眼鏡玩,接著是朱利安的主觀視點,他發現透過眼鏡看左手變成了紅色,右手變成了綠色,然後接舞台的大幕,這個大幕左邊的幕布是紅色的,右邊的幕布是綠色的,幕布拉開,朱利安進入了幻想中的伊甸園。用相似的顏色(紅色、綠色)轉場,巧妙地從現實世界轉到了朱利安的幻想世界,既新奇又符合兒童的心理。在結束伊甸園之旅時,校長說的成人世界的危險物化為圖標,一個一個砸過來,伊甸園世界合攏,接寶盒上蘋果的特寫鏡頭,鏡頭慢慢拉出來,轉到現實世界,朱利安躺在床上,媽媽拿著書給他講故事。相似的顏色轉場,給人十分新奇的感覺。
三、遮擋物轉場
用遮擋物來轉場,比較經典的是電影《諾丁山》里威廉薩克(休格朗特飾演)穿越了一條街道,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表現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這個經典場景用長鏡頭拍攝,涉及到的人物、場景十分復雜。《兩小無猜》里的遮擋物轉場,場面、氣勢沒有《諾丁山》龐大,但十分巧妙。蘇菲去找朱利安,但是朱利安在圖書館學習,要一年之後,考上大學之後再見。蘇菲負氣走了,朱利安追趕蘇菲乘坐的公共汽車,沒有追上,坐在路邊的長椅上,街上的車輛充當了轉場的遮擋物,每次車輛駛過,朱利安都變換服飾,或者變化發型,來表示時間的流逝。而且導演巧妙的應用了前景和後景的關系。前景中朱利安和一位姑娘談話,隱約能看到他們的身後也坐了一對年輕人,然後朱利安和姑娘離開,一輛車快速駛過之後,鏡頭推近,觀眾才看出原來是蘇菲和一個年輕人在談話,然後又是車輛駛過,分別接朱利安和蘇菲的鏡頭,兩個人物處理的井井有條。最後一次是朱利安自己開著汽車駛過,充當了遮擋物,然後轉入蘇菲在咖啡館工作的「現在時態」。接著朱利安從畫面的左邊入畫,四年過去了,他又重新走進了蘇菲的世界。
四、身體體驗轉場
身體體驗的轉場不像同類內容和相似體轉場那樣一目瞭然。因為身體體驗主要是人物的內在感覺,很難把這種內心感受物化為外在形象。《兩小無猜》里,有一個精彩的鏡頭,成功的由身體體驗轉場,從現實世界轉到朱利安的潛意識。朱利安和蘇菲在十年賭期結束後,重新相遇,朱利安和蘇菲雖然都已經各自結婚,但還是情不自禁的擁抱在一起。蘇菲的丈夫謝爾蓋沖上去,把朱利安一拳打倒,接著是朱利安跌落下去的慢鏡頭,但畫面上出現的不是他跌在地面水窪的場面,而是朱利安跌進了深水,這里表現的是朱利安的身體體驗,他在重擊之下,意識昏迷,彷彿跌入深淵,而且在現實世界裡,朱利安和蘇菲相逢的時候正在下著大雨,這樣跌入深淵的鏡頭有了合理過渡,也不會感覺太突然。在觀影時,觀眾的心也好像猛然跌落,伴隨朱利安進入到他的潛意識,童年的旋轉木馬出現,朱利安漂浮在水中,接著朱利安繼續跌落,穿越了十年後的重逢、火車旁的打賭、朱利安的婚禮、少年的賭氣、童年的教室、一直跌落到兩人最初相識的街道。朱利安穿越之處,畫面一一粉碎,充滿了視覺沖擊力。這個鏡頭和《猜火車》里伊萬鑽進「蘇格蘭最骯臟的廁所」的鏡頭有幾分相似之處。《猜火車》是借著掉入馬桶的鴉片栓劑,帶領觀眾進入到伊萬的意識世界與感覺世界。而這里是通過身體感覺的一致性,把現實中重傷的體驗和朱利安的潛意識有機的聯系起來,一點也不顯得突兀。
五、聲音轉場
聲音轉場有很多種,常見的有「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也就是聲音先入,然後再自然轉場。還有就是「叫板」,《兩小無猜》里就有這樣的用法。小朱利安回到家,大聲喊著「媽媽」。然後就轉到房間里媽媽的鏡頭,這是比較常規的做法。
《兩小無猜》里用串起整部影片的一首歌完成了最後段落的轉場,這種歌聲轉場,顯得十分別致。影片中所有的音樂都來自一首法國老歌《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影片中的四個章節,每一章至少會出現一次這首歌,並且用它不同的翻唱版本來表示每場戲的年代。從國寶級老奶奶Edith Piaf1949年的版本一直放到現在的Techno混音版。(《玫瑰人生》這首歌和中國的《茉莉花》地位相當,是一首廣為傳唱的經典歌曲。)
在影片的最後,水泥柱里緊緊擁抱的兩個人終於結束了他們瘋狂的游戲,用堅實的水泥印證了他們的愛情,在混凝土的底部固定了他們沒有終點的愛之夢。兩個人擁抱的身體在黑暗中散發著光明,漸漸遠去,鏡頭慢慢拉出來,是一盤透明的格子棋。音樂響起,還是那首《玫瑰人生》,蘇菲和朱利安已經是老年人了。美妙的歌聲讓觀眾沉浸在兩個人奇特的愛情中。他們彷彿重新回到了童年,重溫了童年的胡鬧。兩位老人深情的吻在一起,接著是快速剪輯他們不同年齡段的接吻鏡頭,一直回到童年最初的那個吻。這個結尾的段落再次表明了導演的童心,他不想製造戀人殉情的悲劇,而是用浪漫的充滿魔幻色彩的結尾消解了影片的悲劇色彩。這個吻結束之後,朱利安終於說出了「我愛你」三個字。歌聲繼續,畫外音是小朱利安的童音,他說「蘇菲,我最好的朋友」。影片最早就是以小朱利安的畫外音開始,結尾也以小朱利安的畫外音結束,影片首尾相互照應,彷彿是一個小男孩講述的童話故事。
《兩小無猜》的導演充滿了頑童之心,在影片中應用了多種轉場技巧,把這個魔幻色彩的故事講的格外清新自然。就像《兩小無猜》里的主題曲《玫瑰人生》里唱的,「當他輕擁我入懷,我眼前有玫瑰般浪漫人生。」這個電影就是用流暢的鏡頭語言給我們編織的玫瑰色的愛情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