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野草莓電影英文版

野草莓電影英文版

發布時間:2022-05-10 10:11:19

『壹』 野草莓的影片製作

【關於電影】
在英格瑪·伯格曼1957年拍攝的電影《野草莓》中,伊薩克夢到他自己站在街角,看到一隻沒有指針的時鍾,和一輛裝載著「自己」屍體棺材的馬車。對伊薩克和觀眾來講,這絕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象徵,它意味著即將到來的死亡壓迫——這是伊薩克陷入反思的動因,也是整部電影的動因之一。
電影跟隨著伊薩克,這個日漸衰老麻木的醫生,走上了雙重之旅:他要去隆德天主教大學接受一個榮譽學位,還要回首一生,走上尋找自我的道路。兩條道路在電影開始就交叉在了一起,伊薩克決定不坐飛機,自己開車,帶著同樣忍受著婚姻痛苦的兒媳瑪麗安前往頒獎地點。
在路上,伊薩克來到一座年輕時曾呆過的避暑地。瑪麗安去了附近游泳,伊薩克在這里回首過去,年輕時的往事開始閃電般的回溯:在這里,他敗給了另一個男人,失去了他最愛的莎拉。在下一個場景,伊薩克和瑪麗安碰到三個搭便車的年輕人,其中年輕女孩也叫莎拉。事實上,兩個莎拉都是由碧比·安德森扮演的,這表達出一種相似性,就像伊薩克回憶中的莎拉一樣,莎拉同樣面對著兩個男人的追求,陷入了兩難境地。
第二個重要的事件是發生在中途的車禍。一對中年夫婦坐上了伊薩克的汽車,前面是伊薩克和瑪麗安,後面是三個年輕人。兩個人在車上開始報復性的互相攻擊,忍無可忍的瑪麗安停下車,要求他們立即下車離開。這種空間上的有序排列似乎暗示了時間上的線性悲劇。伊薩克想起了自己一生中失敗的婚姻,瑪麗安目擊了自己,而三個年輕人看到了自己的未來。
趕走爭吵的夫婦後,伊薩克做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夢,夢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自己的深愛的莎拉棄他而去,和堂弟走到了一起,這讓他感到悲傷。第二部分是關於一個非常簡單的醫生考試,他沒有通過。第三部分是關於他的妻子不忠,伊薩克看到自己的妻子正在和另一個男人調情,他站在遠處,清晰地聽到妻子是多麼的怨恨他的冷酷和原諒她背叛的方式。在這個夢中,每一個場景都暴露了伊薩克的挫敗和麻木,昭示了他和愛之間昂貴的距離。
電影的名字叫野草莓,暗示了瑞典短暫夏日的美妙,也暗示了在我們在被責任和自我剋制馴服之前人生中最美妙的時刻。在電影中,伯格曼並沒有給出一個容易的答案,或者一個說教性的結論。他只是展示了問題,讓結論隨著問題的滋生逐漸揭露,最終給出一個和解性的答案:伊薩克在心愛的莎拉指引下,找到了自己的父母,找到了愛,擺脫了死亡與麻木的糾纏。這是一個肯定的回答,對問題堅定的回應使伯格曼的電影充滿力量,把《野草莓》和動盪乏力的偽藝術清晰地區分了開來。
盡管《野草莓》只有92分鍾,但顯得非常完整,沒有一個多餘的鏡頭。伯格曼試圖借人物的夢幻旅程,對人類自身作出自我反省並進而探究人類內心的真實世界。伯格曼的導演和奧斯卡·羅薩德的編劇都是大師級的,大量事實提醒了我們性格和風景的聯系,甚至演員也沒有意識到的聯系。旅途的每一步都出現了新的面孔,新的困境——所有這一切都指向電影的主題:愛,人生,死亡和無力感。
伯格曼在接受卓恩·多納一次訪談中說:「有很多問題我試圖解決,我是誰,我來自何方,為什麼我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當卓恩·多納問及多年之後,他是否更明白這些問題時,伯格曼的回答是:不,我明白的更少了。盡管伯格曼表達了他苛刻的自我懷疑,但是,把《野草莓》看作他最好的電影之一並不為過。
【關於導演】
1918年7月14日,英格瑪·伯格曼出生於瑞典的烏普薩拉,一個有丹麥血統的路德教家庭。父親埃里克·伯格曼是一個牧師,後來被任命為瑞典國王的宮廷牧師。伯格曼出生時,母親卡瑞茵正患西班牙流感,因此他的身體從小就非常糟糕,家庭醫生甚至認為他會死於營養不良,不會活太久。伯格曼從小就被壓抑的宗教氛圍所籠罩,成長環境非常嚴苛,甚至尿床也會被鎖進黑屋子關禁閉。1938年,伯格曼考入斯德哥爾摩大學,但並沒有完成文學與藝術課程,而是把興趣轉向了戲劇和電影。
盡管在虔誠的宗教家庭中長大,但伯格曼卻聲稱在八歲的時候就失掉了信仰。直到1961年拍攝《冬日之光》的時候,他才完全接受了這個事實。
1975年,在拍完《面對面》之後,伯格曼被懷疑偷稅,遭到瑞典稅務部門調查,甚至被警方拘捕,雖未遭到起訴,但這件事還是深深刺痛了他敏感的神經。1976年4月,伯格曼自我放逐,離開了瑞典,移居慕尼黑,從此與瑞典政府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斗,再也不願回自己的祖國。直到1982年,他才再次回到瑞典,拍攝了《芬妮與亞歷山大》,並聲稱這是他最後一部電影,宣布退出影壇。隨後,他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到戲劇創作,拍攝了許多電視專題片,還寫了一些劇本。2003年,84歲的伯格曼執導了新片《薩拉邦德》,對於伯格曼來說,這是一個新的里程碑,象徵著對過去作品的告別。
作為一個導演,伯格曼具有超越智慧的天賦,選擇演員往往能做到不拘一格。他認為演員心理脆弱,需要撫慰,自己對他們負有巨大的責任。一些演員和他形成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包括馬克斯·馮·西多、碧比·安德森、哈里特·安德森、厄蘭·約瑟夫森、英格里德·圖林以及後來的莉芙·厄爾曼,每一位演員都至少與伯格曼合作過五次,無論是藝術上還是性格上都和他形成了最大的默契。
和伯格曼電影息息相關的另一個人是他的御用攝影師斯文·尼克維斯特。早在1953年,他們就開始了合作,在長期的拍攝生涯中,二人發展出一種超出常規的關系。伯格曼對斯文·尼克維斯特非常信任,從不擔心攝影安排,只是在電影開機的早晨,找尼克維斯特進行一下簡短的溝通,讓這位攝影師明白自己想要東西即可,決不幹涉他的工作,任由尼克維斯特自由發揮。斯文·尼克維斯特去世後,伯格曼的電影似乎也死去了一半,很久沒有再拍電影。
伯格曼早期的電影嚴謹工整,晚期電影則較為隨意。在談到他的晚期作品時,伯格曼曾說,演員可以即興創作與他本意不合的東西,他允許這樣做,沒什麼大不了的。隨著電影理念的變化,伯格曼開始讓演員更多地參與到電影的拍攝中去。在最近的作品中,他甚至只寫出一些電影觀念,擺出需要的場景,讓演員自由發揮,完成表演。
伯格曼的電影閃耀著冷峻的批判光輝,經常審視視道德、孤獨、信仰等存在主義問題,從不故弄玄虛顯得沒有「內容」。從敘事角度來看,伯格曼與現代主義也相去甚遠,他的大部分電影拍的簡潔直接,優雅、內斂、朴實,與安東尼奧尼等現代主義敘事方式大異其趣。盡管《野草莓》《冬日之光》《處女泉》等電影使用了一些隱喻和象徵,但總體來講還是很清晰堅實,走出了一條屬於伯格曼自己的電影之路。 製作公司:Svensk Filminstri (SF) AB [瑞典]
發行公司:Arthaus Filmverleih [德國]
Cult Filmes [巴西] (Brazil) (VHS)
Janus Films [美國] (1959) (USA) (subtitled)
Odeon [匈牙利] (Hungary)
Tartan Video Ltd. [英國] (Hungary)
標准收藏 [美國] (DVD)
Versátil Home Vídeo [巴西] (Brazil) (DVD)
Video Yesteryear [美國] (Brazil) (DVD)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瑞典 Sweden,1957年12月26日
西德 West Germany,1958年7月(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義大利 Italy,1958年8月(Venice Film Festival)
丹麥 Denmark,1958年10月6日
芬蘭 Finland,1959年3月20日
法國 France,1959年4月17日
美國 USA,1959年6月22日
比利時 Belgium,1959年12月11日
西德 West Germany,1961年7月21日
捷克斯洛伐克 Czechoslovakia,1963年12月20日
丹麥 Denmark,1967年3月13日(re-release)
英國 UK,2003年1月3日(re-release)
希臘 Greece,2003年6月20日(re-release)
捷克 Czech Republic,2005年6月1日(DVD premiere)
波蘭Poland,2006年10月13日(re-release)

『貳』 陶晉生的學思歷程

時 間:民國九十年(2001)四月二十四日晚上七時至九時
地 點:國立台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廳
主講人:中央研究院院士、東吳大學講座教授陶晉生
主持人:台大歷史系主任高明士教授
今天我覺得非常榮幸,能夠有這樣一個機會,回到母校和大家聚在一起談談我的學思歷程。我很慚愧,實在這一輩子沒有什麼建樹,寫出來的東西,只有一小撮人知道。我在回國的長途旅程中一直在想,怎樣才不辜負邀請我來這里的各位教授、女士和先生、這里的同學對我的期望,怎樣才能對大家有一點益處。最近偶然在電視上又看到很久以前看過的電影,《野草莓》。從前看這片子時還是研究生,而這次再看這場電影,才能體會到主角的心情。電影的主角是在退休後去領一個學術榮譽,旅途中回想過去,對過去不明了的很多事情,忽然豁然貫通。我在旅途中也有類似的反思。深深感覺昨日之非,卻並不覺得今日之是。我出生在大陸,在抗日戰爭中成長。從香港到桂林,到重慶,我讀過五個小學,卻沒有畢業。從重慶到南京讀過兩個初中,也沒有畢業。一九四九年我家搬到台北。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二年,就讀於師大附中高中。那一屆共四班,高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以數學成績分班,我編在十六班,班上共六十人,包括女生。我的數學成績並不好,比較喜歡國文和歷史。那時的興趣是在文學方面,我從小學時就開始讀小說,從《水滸傳》、《西遊記》、《人猿泰山》、到魯迅的〈阿Q正傳〉、巴金的《家》。初中時開始讀中譯的外國作品,第一本是《飄》。到高中差不多己把這些譯本讀完。從小寫作文,如果題目是將來的志願,我從來不想做科學家,而想做文學家。在高中三年,我擔任過兩年學藝股長,負責學術和藝術方面的工作。我的作文成績一直很好,還喜歡繪畫和音樂。我從小喜歡音樂,初中時就開始聽西洋古典音樂。因為一直沒有機會學樂器,只好自己學吹口琴。高中時每逢全校辦游藝會,同學一定推我出來表演。高一的音樂老師是申學庸老師,我得了八十八分,似乎是全班最高的。高一那年參加壁報比賽,我主編的壁報奪得全台北市第一名,第二年仍是第一。其實抗戰期間我在重慶念小學時就辦過壁報,父親取名為《愚報》。是一張不定期、給為家人和鄰居看的報,那時大姐讀中央大學,大哥讀重慶大學,三哥讀南開中學,都住沙坪壩。他們回家時就會看我的報。除報導戰局外,有家庭成員、親戚朋友的動態,也有小品文。記得抗戰期間物資缺乏,壁報用的是一種深黃色的紙,叫做嘉樂紙。只有抗戰勝利出號外,才用白紙紅標題:「日本無條件投降」。《愚報》曾於一九四五年帶到南京,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離開上海到香港,帶到香港。可惜四九年到台灣,卻沒有帶來。在南京念市立一中時,曾經一個人辦一張圖畫壁報。後來在台大參加「融融社」,也辦過幾期社刊。那時寫鋼版,用油印機印。附中同學畢業後,只有我一個人考文學院。現在談一談大學的學習過程。我於五二年中學畢業,考入台灣大學外文系。次年轉入歷史系。投考外文系的原因,是我從小喜歡看小說,並且立志將來要做一個文學家。轉系的原因,一方面受父親的影響;父親是研究社會史的先驅,我在中學時就讀過他的著作。在他的鼓勵下,我曾經讀過部分的四史。另一方面,大一國文又以《史記》為讀本,使我對歷史學發生興趣。我在史次耘師的大一國文班上寫的一討論項羽的作文,得到他的好評,最後一句評語是:「可以讀史矣。」在台大前後七年。選過大師和名師的課極多,曾經修過李濟師的考古學導論,凌純聲師的地學通論,方東美師的哲學概論,吳相湘師的中國近代史,英千里師的西洋文學史,夏德儀師的中國通史,姚從吾師的遼金元史和歷史系規定的必修科史學方法,李宗侗師的中國上古史,牟潤孫師的隋唐五代史,勞干師的秦漢史,方豪師的宋史,芮逸夫師的民族學等。還旁聽過徐子明、王叔岷、屈萬里和全漢升幾位老師的課。雖然轉到歷史系,我的主要興趣卻仍是文學。我曾經試著寫小品文和極短篇小說,在聯合副刊和晚報上發表,賺點稿費做我的零用錢。對我來說,寫小說是眼高手低,所以在大四那年就停止了。不過我對這類文字一直仍有所憧憬。也許因此,幾年前我開始寫比較通俗的小文章。等一下還要再談。大學時代的課外活動,主要參加融融社。該社分幾組,我或在文藝組,或在音樂組。說到音樂,那時音樂組辦唱片欣賞會,是為全校辦的。我們借唱機、唱片,寫海報,印音樂介紹。一九五六年畢業,隨即考入史學研究所。我決定選擇歷史這一學科,受父親(陶希聖先生)的鼓勵和影響最大。從台大二年級修習遼金元史,到研究所跟隨姚從吾師,則是受到姚老師的誘導。姚老師指導我治學的方法,話雖簡約,卻切中要旨。他指出研究歷史必須掌握現存的史料及精讀史料,並且腳踏實地的去尋找新史料。同時要熟悉國內外研究成果,也就是他所謂的「行情」。於是我大量閱讀宋金史料,如宋遼金三史,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些文集和筆記小說。本來准備寫宋金關系中的宋高宗,後來考慮到這個題目也許會牽涉到台灣偏安一隅的政局,就改從宋金關系方面來找題目。在姚老師的德國式的研究班上讀史料及練習寫報告,頗有心得。後來的碩士論文論述宋金間之採石戰役。一九五九年畢業。在研究所時,選修芮逸夫老師的民族學(即文化人類學)課程則使我對這個學科發生了很大的興趣,因為我覺得文化人類學對於研究邊疆民族的歷史文化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大學畢業後,考入史學研究所,因此沒有立即入伍受預備軍官的訓練。一九五九年研究所畢業後,才以抽簽的方式接受空軍行政官的磨煉。一九六一年結束,一時無處可去,幸得姚老師的幫助,與李敖同作姚老師的國家講座研究助理半年。受軍訓期間,已經知道沒有在大學固定工作的機會,於是有出國的想法。因為當時國外研究遼金元史的學者以日本學者為多,也最著名,因此與京都大學的田村實造教授連絡。不過,到日本去必須完全自費,所以也申請美國的三所大學,居然得到了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亞洲研究的獎學金,入歷史學系。雖然沒有去日本,和田村先生還是有連絡。後來為他的頌壽論文集寫過一篇短文。一九六一年秋天,遠渡重洋。乘飛機抵達美國西岸後,從舊金山乘灰狗巴士三天三夜,抵達印第安那州布露明頓的印第安那大學,從鄧嗣禹教授攻讀。鄧師為學嚴謹,極為用功,每天都在學校研究室里工作,時常晚上也在。他對學生的要求和督促極嚴格,雖然他專精近代史,對我的研究卻非常注意和督導,要求我遍讀我研究工作必須精讀和參考的史料,和現代學者的有關書籍,如拉鐵摩爾和衛特福格等的著作。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也時時督導,並且注意和我論文有關的論著與史科。讀歷史博士必須於主修的中國史和東亞史外,另有兩個主要范圍和一門系外學科。我的兩個范圍是美國外交史和歐洲近代史和近代外交史。系外選文化人類學。我對這個學科特別有興趣,一共選修了十二個學分。教美國外交史的法勒爾(Robert Ferrell)教授著作等身,他傳授外交史上的知識,對我後來的工作頗有啟發。此外,在我的英文寫作方面,他指點我文筆簡要平順,給我很大的鼓勵。於一九六七年獲博士學位。在印大的幾年,可說非常用功,每天必定在圖書館看書到午夜,周末也不例外。因為讀英文速度比美國人差,唯有這樣才能趕得上他們。而且想超越他們,就自己多看規定之外的書。到了學期快結束時,更是緊張,為了趕寫學期報告,或研究論文,或預備大考,有時兩天不睡覺。有一陣子每晚打字到天亮,鳥鳴然後睡覺。博士論文以金代女真的漢化為題,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在寫博士論文期間,回國一年,執教於台灣大學歷史系。其後三年任教於密西根州卡拉馬助(Kalamazoo)的西密西根大學(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歷史學系,並於一九六七年完成博士論文。現在來談一談我的教學和研究。這個歷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一九六六年至六九年是一個較短的階段,以完成博士論文和教學為主,完成博士論文算是學生時代的結束。一九六九年至七六年在台灣,是第二個階段,這個期間教學極忙,但是主要的工作是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以必須做出成績來。此外又主辦《食貨月刊》,疲於奔命。一九七六年至今在國外,是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研究工作剛開始,而且一面教書,一面寫論文。西密大前身是師范學院,並不特別重視研究。學生包括不少的中學教員,因此有夜間和星期六上午的課程。由於我是新的助理教授,必須多教書,不像較大的學校對新任的助理教授有種種優待。加以和初在美國教書,深感教學工作繁重,第一年每學期教十一個小時,包括夜間和周六上午各一節課。歷史系裡每個教授必需開一年級的兩門課之一,西方文明史或美國史。我選擇西方文明史。三年裡教過的課程很多,包括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遠東現代史、西方文明史,和中國史研究 (歷史系授碩士學往)。當時正值越戰期間,選遠東現代史的學生頗多,有一年需要開兩班,每班七十人。西密大沒有中文書,所以時常開車到七十哩外的安娜堡的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圖書館去看書和借書。在西密大教書時深以沒有時間做研究為苦。一九六九年,經芮逸夫老師的推薦,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屬於歷史組。並在台灣大學歷史系合聘。又曾在師大研究所兼教過一門課。這是我在學術界的第二個階段的開始。一九七一年姚從吾師逝世,我繼姚師講授遼金元史,及研究所碩士班必修的課程「研究實習」。早在一九六五年,系主任許倬雲兄己經把這門課交給我,這門課讓我認識了很多傑出的年輕朋友。互相切磋。這幾年中和同學一起討論,深得教學相長的樂趣和益處。在史語所的幾年經常和同事們談論,並參加每兩周舉辦一次的講論會。每位研究人員每年必須將研究成果在講論會上提出來,接受大家的批評,然後才能將所提論文修改後發表。這樣的互相切磋和互相批評的制度,使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因此發表的論文,錯誤就比較少。我的歷史研究趨向,在研究所時期一方面受了姚老師的教誨,腳踏實地的讀史書和史料;另一方面受父親研究社會史和芮逸夫師研究民族學的影響,覺得歷史不僅要了解材科,選擇材料,組織材料,還要解釋。姚師和父親都相信歷史學當屬於社會學科,可以作科學的研究。姚師留學德國多年,接受蘭克和班海穆的觀念,甚至把歷史研究和自然科學的研究相提並論。在這種影下,我讀了一些文化人類學方面的書。因此在台大教書時和編《食貨月刊》時,提倡參考社會科學的觀念和方法來啟發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和發掘問題。我在研究實習班上曾經邀請社會科學家來介紹他們的學科,尤其著重這些學科和史學的關系,或這些學科對史學研究會有什麼啟發或貢獻。來班上談這些問題的朋友有文崇一、張存武、李亦園、胡佛、楊國樞、丁邦新、袁頌西、於宗先、易君博、瞿海源等,頗引起一些同學的興趣。一九七四年食貨月刊社和思與言雜志社聯合舉行「社會科學和歷史學」座談會。我在那次座談會這樣說:有人說,史家所據以作判斷的只是常識而已。但是現代社會科學家的發現,使常識的層次提高。史家要轉向他們來充實自己的常識,不應墨守過去的陳腔濫調。[1]所謂陳腔濫調,指「暴政必亡」,或比較流行的「人們有了較寬裕的生活就會有更多的要求,於是乎就發生革命」(所謂「revolution of rising expectations」)這一類的泛泛之論。那時候寫的兩三篇論文頗採取一些社會科學的觀念(因所知有限,談不上理論)。例如上述採取了文化人類學的觀念來分析金世宗的本土運動。對北宋初期的黨爭,並不覺得毫無積極的貢獻,反而覺得不同意見的激盪,有時會產生等思廣益的效果。[2]也就是說,沖突並不見得沒有積極的意義。就這一點來說,我的看法畢竟受了當時環境的影響。一方面接受社會沖突也有積極貢獻的說法。另一方面,一九七〇年代正是黨外人士要求民主開放,和革新保台人士要求當政者廣開言路,切實改革的時候。這種要求自然會和當權者發生沖突,沖突固然免不了要付代價,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正面的貢獻較多。我研究歷史的范圍,從大學時代到任教於亞里桑那大學後的十年間,以遼金史、宋遼和宋金關系史為主。我的博士論文於一九七六年由華盛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中文版於一九七八年在台出版。這本書討論女真人的漢化,認為金代女真人進入華北後,雖然曾經一度迫使漢人女真化,也一度力圖恢復女真文化,但是由於居於少數民族的女真人入主華北後,不免採取漢人的制度來統治,同時若幹人也開始採取漢人的語言文字,甚至放棄了自己的了語言和習俗。尤其是和漢人通婚後,主要的趨勢是在社會的層面,兩個族群整合;在文化的層面是受到漢文化的涵化。寫這篇論文參考了當時的文化人類學方面的一些觀念,如涵化(acculturation)。說到民族的融合,必須討論漢化或華化的問題。共其實這個問題既是貫穿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也和現代有密切的關系。漢化或華化是當漢民族和另一個民族接觸時,這另一個民族放棄了自身的族群認同及其文化,而與漢民族通婚,採取了漢文化。應當強調的一點是,漢化或華化是一個過程,也就是說,在某一個時期里,漢化的程度與另一個時期不同。而且當漢化發生後,並不是說被漢化的民族文化完全消失。[3]根據這個定義,讓我們來觀察契丹,女真和蒙古的漢化。首先,契丹族的漢化程度,在遼朝一代,可以說相當粗淺。遼朝的統治階層里,有若干貴族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例如以漢文作文及吟詩。不過,基本上很多契丹平民在契丹人實施的兩元制度下,仍舊過著游牧的生活方式。而移居到漢人居住的燕雲地區的契丹人則受到了較多的漢文化的影響。遼朝末期,一部分契丹人西遷,建立了西遼。留在華北的族人則開始和女真族和漢族融合。契丹族真正的漢化,應當是金朝滅亡後的事。金末元初的耶律鑄和耶律楚材父子都和漢族文人沒有甚麼差別。到了元代,元朝政府將華北的契丹人,女真人,和漢人一律稱為漢人,就是契丹人終於已經漢化的有力的證據。非漢族建立朝代後,居於少數的統治族群在過去王朝原有的社會結構之上,建立了新的上層社會階級。有的新王朝的統治者在初期企圖維持本族文化與社會制度,甚至企圖同化漢人。如女真族佔領華北後,一度迫使漢人改換女真服裝和發式,並且禁止族際通婚。金世宗努力恢復女真族的原有的風俗。這種本土運動失敗後,很多女真人就大量的採取漢人的制度和風俗。有的外來的統治者如元代的蒙古人則對漢人的制度和文化作有限度的借取。不過,非漢族朝代的文化終於會受到漢文化的沖擊。漢族人口上的優勢和統治族群對族際通婚限制的放鬆促進了對少數民族的涵化和同化的趨勢。換言之,游牧民族對漢人社會的一個很大的影響是有相當多的族人被漢族所同化,加入中原漢族的社會而成為漢族社會的一分子。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族人抗拒同化。如金代的金世宗企圖恢復女真族的固有文化。對於女真統治者的這種政策,我借用文化人類學的本土運動(nativistic movement 或movement of revival)的觀點來分析,和一般認為金世宗主張漢化的觀點不同。不過,金代中期的本土運動沒有成功,最後還是接受了漢文化。蒙古民族在元代的漢化程度則遠不如金代的女真族。明代建立的過程中,若干蒙古族人向北遷移而脫離了漢族的社會。目前在美國有一些漢學家研究所謂「征服王朝」,認為「漢化」一詞不妥。如包弼德( Peter Bol)在他討論金代漢人知識分子的文章里,不用「漢化」,而用所謂「文」(即他對「文明」,civilization的中文翻譯)。可是,女真人「文明化」的來源仍然是漢文化。以「文」來代替「漢化」也不見得更細致(subtle)。[4] 至於清代,近來也有人認為清代的滿洲統治族群中有一些人相當成功的保留了滿族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主張今後不必用漢化的觀念來研究中國歷史,這種看法引起了辯論。[5]由於很多西方史學家基本上不同意中國歷來認為夷狄都被漢人同化的說法,這本書出版後,自然曾經引起一些爭論。不過,幾年前出版的《劍橋中國史》第六冊,也就是遼,金,元三代的歷史,對金代女真族的漢化,認為程度超過遼和元兩代[6]。即使有人仍然認為多數外來民族被漢人社會吸收,還是需要注意當兩個文化接觸時,其間發生的是互動而不是單向的流動和影響。傳統和目前多數的中國和台港的史家,一般都認為中國歷史上漢族總是能夠吸收入主中原的邊疆民族,大陸的史家甚至反對把這些民族看作外族,認為他們都是漢族的兄弟民族,其間的沖突只是兄弟間的內哄。這種看法顯然與政治環境有關。總之,漢化問題至今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一九七二年助父親將一九三O年代著名的《食貨半月刊》在台北復刊,改為月刊。我負責約稿、編輯、送印刷廠、送作者初校、自己二校、甚至用油印機自印訂閱者地址、將刊物裝封套、郵寄等等,一手包辦了四年之久。我還得不時寫些小稿補白。忙得不亦樂乎。《食貨月刊》一共辦了十七年,我出國後主要由黃寬重、沈松僑等幾位熱心的朋友接辦。這本刊物表了很多年輕的史學工作者的論文和書評,也介紹了頗多涉及史學和社會科學關系的著作。雖然《食貨月刊》介紹和提倡社會科學的觀念和方方法,但是重點還是在基於史料的實證研究。當然我在這段歷程中也增長了見識。食貨還出版了一些學術著作。一九八八年父親病重時,決定把雜志停刊。朋友們覺得可惜,就集資創辦《新史學》。因為只有我不是公職人員,所以由我來登記,擔任社長。一九七六年《金代女真的漢化》英文版問世,同時我轉到國外工作,是第三個階段的開始。其實在這之前我己經研究宋遼關系兩三年,利用各種史料,詳細分析探討北宋對遼的政策和外交,遼朝對宋的政策,宋、遼、西夏、和高麗國際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及宋人力求國際上勢力的均衡。一九八三年出版《宋遼關系史研究》。在這本書里,我對當時的國際局勢提出多元國際關系的看法。在寫作的過程中,相當巧合的一件事是被素不相識的羅沙比(Morris Rossabi)教授邀請參加十至十四世紀東亞的多元國際關系的研討會。為這次會議我提出的論文討論宋人對遼的看法。後來收入《宋遼關系史研究》。這本書的英文版於一九八八年出版。得到頗多好評。有一篇書評說本書是「分析任何時期中國外交和政治史有價值的模型。」[7]一九七八年至七九年我回史語所和台大一年。當時所長高去尋先生要我提一個比較大的研究計畫,目的在執行這個計畫時可以增加研究人員。我對他說,我還是要在國外工作,不便主持計畫,但是他認為沒有問題。於是我就提出一個研究從唐末五代到元朝的社會變遷的計畫,經費六百萬元。果然因為這個計畫的關系,增加了參與研究工作的人員。也由於主持這個計畫,我開始轉入北宋社會史的領域,於是開始了學術生涯的第三個階段。我對士大夫家族的歷史特別有興趣。在這方面,我決心把北宋有關士大夫家族的史料通盤檢查一遍,包括正史、《續資治通鑒長編》、《宋會要輯稿》、諸家文集、筆記小說、地方誌、詩詞、碑誌、以及族譜。為了收集族譜資料,曾經兩度到猶他州鹽湖城的家族圖書館去看族譜,前後一個月。寫《北宋士族》這本書,以傳記資料為主,也就是文集中和考古發現的墓誌,希望從撰寫碑誌的士人的筆下所描述的士人們的所作所為中,來觀察他們的實際生活。寫法是一種相當傳統的方式,可以說不過是將史料割裂後,重新加以組織和堆積,談不上什麼理論。這本書討論北宋擴大考試制度,很多新興士人進入政府。為了維持家族謎繼續興盛,發展了一些策略,包括與其他士族通婚,聚書、延師,經營產業等。研究士族,當然要研究士族婦女,於是也收集婦女方面的資料。書中有三章討論婦女的生活、教育、婚姻,尤其是再嫁、改嫁的問題。過去的二十年中我對歷史研究的看法有了一些改變。從研究的過程中,一方面認識到史料的確實存在。當我們發現了一塊石刻的材料,如墓誌。而現存文集中也存在這篇文章,比對的結果,也許相差幾個字,也許一個字也不差。這時的感覺,就是歷史事實有確切的存在。另一方面,在處理史料時,又體會到史料不會說話。研究者選擇材料和組織材料後,史料才幫助研究者說話。但是這並不是說研究者常會刻意以資料來證明他的想法或理論,而是研究者和資料間有一種互動的關系。研究者在選擇材料和組織材料的過程中,當然是主觀的加以取捨。歷史研究能夠客觀嗎?我覺得很難做到客觀,研究歷史的人必須時時提醒自己而已。以上提到的第二種感想,令我對歷史研究的看法有所改變。其實這種改變並不是受了所謂後現代的影響,而是從實際工作里體會到的。早在我提倡參考社會學的觀念和理論時,也涉獵一些史學方法方面的著作。對於克羅齊(Croce)和卡耳(E.H.Carr)等的看法有些了解。在我寫宋遼外交關系史那本書時,只參考了政治學方面的決策模式來討論外交關系。宋遼之間的關系,不論將來有什麼新資料出現,大致的輪廓不會有很大的改變。對於宋遼之間關系的解釋,則因時代的變遷,就會出現新的見解,例如宋方的兩個與政策的制定很關鍵的人物王安石和司馬光,鄧廣銘先生對他們就有前後不同的看法。又例如對金海陵王的評價,在八十年代大陸改革開放時,有人說海陵王是改革家。當然這種看法也和海陵王企圖以武力統一天下有關。到了寫宋代士人和士大夫家族的這本書時,雖然大致利用了少數的社會科學的常識,卻沒有利用社會科學的理論。我對於七、八十年代西方史學研究的趨勢略有所知,但是教學工作限制了深入的了解。當然實際上有時間也不可能遍覽群籍。一個歷史研究者總不能跟著社會科學的發展跑,而且即使能夠勉強跟上時代,還存在著西方學術理論能否運用到傳統中國歷史研究的問題。因此寫北宋士族的過程中,對這本書的寫法很有一番思考,後來決定把理論放在一邊,埋頭組織材料和寫作。(其實把理論放在一邊並不表示心中沒有主見或想法。) 寫成後覺得很不滿意,因為范圍太廣。再者,書中好幾章都是為參加會議而寫的,前後幾年中,想法寫和寫法不免有所差異。但總覺得寫史書雖不能客觀,作為一個史學工作者,還是得繼續努力。還有一件事要稍微談一下。學術和社會是有各種關系的,書寫得好,讀的人多,可以把所學供眾人參考。書教得好,學生得到益處,不論學生將來是否留在學術界,仍都有影響。除此之外,我在做研究時,常會感覺困惑,究竟寫這些學術性的書,這些文章,對社會文化,究竟有何作用?尤其這些作品的讀者少得可憐,我的貢獻和社會對我付出的代價不成比例。惟一的比較通俗的書是《中國近古史》。有了這樣的困惑,於是幾年前開始寫過去的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的一個關鍵的時刻,用比較通俗的筆法來寫。主要想法是抓住歷史上的一個瞬間,來反映這個人物,或這個歷史事件。希望透過這種方式為社會提供一點服務。一九七六應美國亞里桑那大學之聘,任教於東方研究系(後改稱東亞研究系)。在亞里桑那大學曾擔任系主任一年(一九八七),其後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兩年(一九八八至九O)。並曾任國家科學委員會客座教授(一九八三),研究講座(一九九八)。在亞里桑那大學,每學期教兩門課。教過的課程有中國通史、上古史、隋唐至元代史、傳統中國史研究、中國史學史、中國社會史、漢學方法。在亞大教過和指導博士論文的年輕朋友則多半來自台灣。總結來說,從一九五六年進台大歷史研究所,開始做史學方面的研究工作,至今達四十五年之久。教書從一九六五年至今也有三十六年。一生中只是研究和教書。我的經驗是人們常說的,歷史研究是長期的工作,尤其研究中國的悠久歷史,留下浩瀚的史籍和資料,更要一點一滴的去找尋,去累集。其實,從事任何研究工作,要下定決心去投入,要鍥而不舍。不論做哪一類的研究,一方面要有興趣去做,才能產生好的結果;另一方面要選擇自己認為重要的問題。我研究的主要問題有三個:漢族與邊疆民族之間的文化關系;傳統中國的外交和東亞的國際關系;近世中國社會的形成。另一點經驗是,很多年輕人在大學時還沒有決定到底是否要做學術研究。也許決心做某種研究工作的時候,有一點晚。蘇老泉(蘇洵)不是到了二十七歲才發憤讀書嗎?我自己到進了台大研究所才開始用功。但因大學時代分數不很高,影響到拿了碩士卻沒有教職。出國時已經二十八歲。念英文念得甚苦,但還是不會比美國同學差;後來在美國教書,研究方面的成績,在系裡可說是最好的。這就是下工夫的結果。最後一點,在學術界工作的人,尤其像我們在人文學科工作的人,我們的成績說起來好像頗出色,但是知道我們有幾斤幾兩的人,就是在我們同一行業少數的人。所以我們時時應當反省究竟我為大家做了什麼。這是我的反省,也許對同學們有一點勉勵的意思。

『叄』 野草莓 什麼時候上映

《野草莓》是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畢比·安德森主演的情感電影,於1957年12月26日在瑞典上映。
該片講述了年邁的醫學教授伊薩克在去母校接受榮譽學位的途中,回憶起自己過去的沉重往事,開啟了一段心靈救贖之旅

『肆』 野草莓是什麼

野草莓 Ye Cao Mei (2010)
導演:陳兵 主演:周楚楚 尚於博 ...
影片《野草莓》講述了1971年發生在試槍員「祝福忠」(尚於博飾)和「羅雪梅」(周楚楚飾)之間的一段純潔的愛情故事。

相關電影?

『伍』 野草莓的電影劇情

七十九歲的醫生伊薩克·伯雷在獻身醫學界幾十年之久後終於獲得人們所頒贈的榮譽博士學位,於是開車前往多倫多。隨行的還有他的家人。途中,當伊薩克從兒媳婦口中得知兒子竟恨自己自私的時候,他有所振動,坐在路邊草坪上開始忘我地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同時也想到了自己的初戀情人表妹莎拉。由幻想清醒過來的伊薩克,望著站立在他面前的與莎拉長得十分相像的少女與兩名青年,他們都充滿著青春的活力。伊薩克感悟並埋怨自己為了學問,將愛情等閑視之,時光水逝,美麗的青春和愛情一去不返。
他們抵達倫多城後,盡管頒獎的場面隆重無比,但伊薩克的腳步卻十分沉重。當天晚上,他做了一場童年時的夢。那仍然年輕而感情彌篤的父母,那美麗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夢中的老人臉上浮出一絲笑容。透過回憶、幻覺或夢境,將不斷出現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腦海里的孤獨,描寫得非常冷酷而又徹底。
本片是一位年邁的斯德哥爾摩醫學教授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劇情發生在他去50年前畢業的母校接受榮譽學位的途中,通過多段閃回畫面表現出種種幻想和回憶。他跟兒媳婦同車,而此時兒媳已因為丈夫不願要小孩而決定離開他。途中,他們在教授小時候生長的故居逗留,彷彿回到青少年時代,見到了心儀的女孩摘草莓送給失聰的爺爺。他被同一個女演員扮演的女孩叫醒,她想要帶上兩個男孩搭順風車,後又因差點發生車禍,只好帶上對方車里的一對夫妻,不料他們話不投機而被趕下車。中途,眾人下車用餐,並討論上帝是否存在。之後車子又來到教授95歲的母親家,老人家抱怨太冷。在一段幻想戲中,教授進入一幢舊宅,他必須證明自己得獎當之無愧,但他並沒成功。在真實世界中,教授拿到榮譽學位後回家,平靜地接受了曾經跟他發生矛盾的人和事。

『陸』 誰知道《野草莓》這部電影的影評

《野草莓》是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的經典劇作。這是一部被稱為心理電影的現代主義作品。影片中大量運用了意識流的手法,以主人公伊薩克教授的三個夢,以及他重返老房子時對青年時代的回憶,敘述了他的一生。劇作把伊薩克一生的經歷濃縮在一天里,展示了他精神世界的變化,最後終於實現了由冷漠到溫情的精神回歸。
影片用虛實變化的場景相互穿插。虛景包括兩種:一種是夢境;一種是遐想回憶。這兩種都是意識流動所構造出來的圖景。在夢中,伊薩克是一個處於未知狀態只能被夢境所左右的非自由體。夢讓他感到疑惑、震驚。回憶中,伊薩克是一個自由狀態的人,他彷彿是置身於事外的客觀者,看著自己過去發生的一切,既不能進入事情當中進行干預,也不能完全超越其間,不被情感波動。
伯格曼這部電影中除了採用意識流手法外,還化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使影片給人一種奇譎迷離之感。影片開頭是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伊薩克教授在街頭迷了路,街上空無一人,到處是殘損的景象。掛鍾沒有了指針,鍾下兩個眼鏡的圖案,有一個被砸碎了,街道的路口,冷色的牆磚,迷宮似的岔路。伊薩克轉身,一個僵硬的屍體,面目全非,站在路旁,伊薩克走近一碰他的身軀,傾然倒下,頭顱裂開。黑色的馬車運著一口棺材經過,馬車撞壞了路燈,車輪脫落,散架。一隻輪子的馬車繼續前行,棺材掉了下來,伊薩克走近一看,裡面的死人正是他自己。死人突然睜眼醒來,緊緊地拖住他的手。
這個讓人匪夷而又可怖的夢,卻包含了許多奇妙之處。死人是自己,而且緊緊拖住自己的手。一死一活相會,死的拉住活的,其中暗示了伊薩克的存活是行屍走肉式的。心裡死亡的陰霾正追趕著生命的殘余,勾攝著生命的靈魂。釀就死亡陰影的正是自己對待家人朋友的冷酷與自私、漠視的態度。這讓生命的活力消失殆盡,一潭死水。伯格曼將心理對立的兩部份分化成對象之外的一生一死的兩個人。以死對生的逼切,讓活人觸動、驚醒、掙扎,直到轉變為最後的懺悔。
夢里有一個壞了的鍾,而在伊薩克看望母親時,也出現了一個壞了的鍾,一虛一實。鍾的不正常缺損,正是象徵著人生(時間)的缺漏,不完整。沒有指針,鍾軸仍然可以轉,但是已經沒有了方向和目的。鍾是讓人捉摸不透的鍾;是與時間(生命)隔離的鍾;是一個沒有任何存在意義的鍾。夢里的鍾,突然在現實中出現,讓伊薩克感到震驚。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對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來說,這並非是一種不可解釋的現象。鍾對於伊薩克而言,是一種潛意識的存在物。童年的玩具鍾表,在成長過程中有一定時間的接觸,但年久遺忘了。另外,作為一個長期從事與時間度要求嚴格的醫學實驗者,總有一個時間的概念,鍾的印象是隱性存在的。但是由於冷酷無情、自私又過於自我的情結,形成的壓力——生活感到疲累,生命沒有活力——折斷了那一個生命時鍾的指針。伯格曼故意使破損的鍾的形象,出現在夢中和現實中,恰到好處地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運用到片中的細微之處,巧妙的一筆,讓電影增色不少。
劇中,伊薩克接受博士學位之銜。禮堂中,授獎時庄嚴肅穆的氣氛和伊薩克內心與之甚遠的意識,與其說這是一次對成績肯定的榮譽頒獎,不如說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審判。伊薩克把一生的精力投入了醫學事業,過於專注,造成了自己怪僻、冷漠、自私、自我的變態心理,而且影響了自己的兒子,也染上了這種心理痼疾。愈是對他工作成績的肯定,則愈是從另一個方面肯定了他這種變態心理的形成。伊薩克在拿獎時,並沒有絲毫的激動驕傲之情,而是想到了很遠很遠以外的——自己的精神家園,內心終於有了回歸之意。這就是獎勵形式下的「審判」,他,懺悔了。庄嚴肅穆的儀式,一面是嘉獎,一面是心靈審判,這種雙重的,既矛盾又合理的獎與罰,讓影片更具思想張力,更加意味深遠。
最後,伊薩克學會了請求原諒,和阿格達老太太之間,兒子、兒媳之間。緩和了家庭氣氛,他回到了年輕時候,那種輕松愉快而又溫馨的夢里。
在那老房子旁,有一片茂澤的林叢和草地,那裡植衍著許多野草莓,其中含藏了童年的意趣,初戀的情愫,還有融融的家人的溫情。

『柒』 電影《野草莓》講的是什麼誰拍的

《野草莓》是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該片講述了年邁的醫學教授伊薩克在去母校接受榮譽學位的途中,回憶起自己過去的沉重往事,開啟了一段心靈救贖之旅。

《野草莓》由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畢比·安德森主演的情感電影,於1957年12月26日在瑞典上映。該片獲得第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7)野草莓電影英文版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伊薩克從醫五十年,現年已是將近八十歲的老人,正准備在兒媳瑪麗安的陪伴下返回母校接受榮譽學位頒發。路上伊薩克順道重遊舊地,追憶往事。伊薩克曾經和堂妹薩拉有過美好的初戀,卻因性格冷酷孤僻,以致他的兄弟乘虛而入。

如今伊薩克坐在草坪上,憶起往昔,眼前浮現薩拉白衣飄飄的美麗模樣。他與生俱來的冷漠理智的性格,註定了婚姻的失敗。伊薩克的妻子無法忍受冰冷的婚姻,尋求外遇。

這樣的家庭氣氛,加上遺傳下來的冷漠秉性,使得伊薩克的兒子不願生小孩,和兒媳關系決裂。伊薩克獲得了光榮的學位榮譽,然而他仍然沉浸在對過往沉重的自省中,對於生命將盡的老人,這彷彿是一次心靈救贖之旅 。


『捌』 《野草莓》與英格瑪·伯格曼講述了什麼

1956年秋,38歲的瑞典電影導演英格瑪·伯格曼驅車來到烏普薩拉大學城,他曾在這里阿祖母一起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他站在祖母的舊居前,手扶門把,突然想到:如果推開門,還能夠回到童年時代嗎·這一突乎其來的念頭,便是他在1957年拍攝影片《野草莓》的最初動因。

要准確復述出這部影片的故事,顯然是十分困難的。可以說,這是一部關於一個能夠回到往昔、能夠重復已有體驗和能夠召回死去的人的影片。伯格曼在這部影片中,借用了小說中意識流手法和技巧,擺脫了傳統的劇情結構模式的束縛,打破了正常的時間順序和敘述邏輯,把現實、回憶、夢幻、想像、體驗、意念交織在一起,通過生動的銀幕形象,真實地揭示了一個孤獨、冷漠的老教授的內心。因此,《野草莓》所著重表現的,與其說是老教授的一生,還不如說是他對人生的探索。這就形成這部影片非常復雜的結構。

在現實層面上,劇情是橫向發展的。老教授驅車離開斯德哥爾摩前往隆德,去接受那兒的大學授予他的榮譽學位。這一路上,便成為他人生旅途的象徵。途中他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先是兩個小夥子和一個姑娘,他們的三角戀愛使老教授想起過去的愛情生活;後來是一對爭吵不休的夫婦;在加油站,又遇見了另一對夫婦,他們動情地回憶起他過去的事。老教授還一路重訪了過去熟悉的各個地方。這些人、這些事和這些地方,重又勾起他對過去生活的回憶和眷戀。這樣,故事便在某些關鍵時刻暫時停頓下來,而進入老教授的內心世界,結構變為縱向展開,描述他整個的一生。最後,他參加接受榮譽學位的盛典後回到家中,試圖改變同家人和周圍其他人的關系。影片以他的一個溫暖的美夢結束,與開始時的惡夢遙相呼應,形成鮮明的對比。

英格瑪·伯格曼不僅自己以電影的形式去探索、闡釋、思考人與生命、殘疾、宗教、老年、婦女等各種富有哲學意義的理性問題,而且在一定時期內將整個瑞典電影引上了一條被歐洲影評界稱為「靈魂的電影」的創作道路。作為現代電影的創作者,伯格曼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最有影響的導演藝術家之一,稱他為世界現代電影的「一代天驕」。

『玖』 電影野草莓劇情

本片是一位年邁的斯德哥爾摩醫學教授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劇情發生在他去50年前畢業的母校接受榮譽學位的途中,通過多段閃回畫面表現出種種幻想和回憶。他跟兒媳婦同車,而此時兒媳已因為丈夫不願要小孩而決定離開他。途中,他們在教授小時候生長的故居逗留,彷彿回到青少年時代,見到了心儀的女孩摘草莓送給失聰的爺爺。他被同一個女演員扮演的女孩叫醒,她想要帶上兩個男孩搭順風車,後又因差點發生車禍,只好帶上對方車里的一對夫妻,不料他們話不投機而被趕下車。中途,眾人下車用餐,並討論上帝是否存在。之後車子又來到教授95歲的母親家,老人家抱怨太冷。在一段幻想戲中,教授進入一幢舊宅,他必須證明自己得獎當之無愧,但他並沒成功。在真實世界中,教授拿到榮譽學位後回家,平靜地接受了曾經跟他發生矛盾的人和事。

他們抵達倫多城後,盡管頒獎的場面隆重無比,但伊薩克的腳步卻十分沉重。當天晚上,他做了一場童年時的夢。那仍然年輕而感情彌篤的父母,那美麗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夢中的老人臉上浮出一絲笑容。透過回憶、幻覺或夢境,將不斷出現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腦海里的孤獨,描寫得非常冷酷而徹底,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也是英格瑪.伯格曼導演的代表作,曾獲得柏林電影節的國際電影獎。七十九歲的醫生伊薩克·伯雷在獻身醫學界幾十年之後,終於獲得人們所頒贈的榮譽博士學位,於是開車前往多倫多,隨行的還有他的家人。途中,當伊薩克從媳婦口中得知兒子竟恨自已自私的時候,他有所振動,坐在路邊草坪上開始忘我地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同時也想到了自己的初戀情人——堂妹莎拉。由幻想清醒過來的伊薩克,望著站立在他面前的與莎拉長得十分相像的少女與兩名青年,他們都充滿著青春的活力。伊薩克感悟並埋怨自已為了學問,將愛情等閑視之,時光水逝,美麗的青春和愛情一去不返……他們抵達倫多城後,盡管頒獎的場面隆重無比,但伊薩克的腳步卻十分沉重。當天晚上,他做了一場童年時的夢。那仍然年輕而感情彌篤的父母,那美麗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夢中的老人臉上浮出一絲笑容。故事發生在現在時態的大約24小時的一段時間中,表現一個78歲的醫學教授波爾格在他兒媳瑪麗安的陪伴下,驅車前往一所大學接受榮譽學位。一路上他們重訪了故地,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使老教授進入對家庭往事和過去情人沙拉的回憶。而在現實中他也遇到了一個長相與死去的沙拉相似的女孩。對往事的回憶和在噩夢的刺激下老教授開始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反思……七十九歲的醫生伊薩克.伯雷在獻身醫學界幾十年之久後終於獲得人們所頒贈的榮譽博士學位,於是開車前往多倫多。隨行的還有他的家人。途中,當伊薩克從媳婦口中得知兒子竟恨自已自私的時候,他有所振動,坐在路邊草坪上開始忘我地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同時也想到了自己的初戀情人堂妹莎拉。由幻想清醒過來的伊薩克,望著站立在他面前的與莎拉長得十分相像的少女與兩名青年,他們都充滿著青春的活力。伊薩克感悟並埋怨自已為了學問,將愛情等閑視之,時光水逝,美麗的青春和愛情一去不返……

他們抵達倫多城後,盡管頒獎的場面隆重無比,但伊薩克的腳步卻十分沉重。當天晚上,他做了一場童年時的夢。那仍然年輕而感情彌篤的父母,那美麗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夢中的老人臉上浮出一絲笑容。透過回憶、幻覺或夢境,將不斷出現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腦海里的孤獨,描寫得非常冷酷而又徹底。

『拾』 求 野草莓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野草莓》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IDAdGvr45bZIeVhs6ujZyA

提取碼:55yx

《野草莓》是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畢比·安德森主演的情感電影,於1957年12月26日在瑞典上映。該片講述了年邁的醫學教授伊薩克在去母校接受榮譽學位的途中,回憶起自己過去的沉重往事,開啟了一段心靈救贖之旅。


閱讀全文

與野草莓電影英文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看動畫片大電影 瀏覽:64
電影逆時營救導演 瀏覽:702
電影傷感配樂純音樂 瀏覽:247
最有名的愛情題材電影 瀏覽:606
抖音2021槍的電影票 瀏覽:585
什麼是電影敘事特點 瀏覽:787
鐵甲狂猴電影完整在線觀看 瀏覽:674
什麼樣的渣男最渣電影 瀏覽:196
電影反擊最後結局是什麼 瀏覽:332
一部電影寫戲劇的人 瀏覽:336
幸運的奶奶電影演員 瀏覽:425
張嘉譯電影最新電視劇大全 瀏覽:93
黃秋生在非洲的電影大全 瀏覽:586
寵物大機密電影八哥 瀏覽:323
夢電影中文版全集 瀏覽:554
新電影女主角穿越時空 瀏覽:314
主角叫韋斯和塔是什麼電影 瀏覽:39
科幻類機甲電影大全 瀏覽:588
楊麗坤電影演員 瀏覽:908
新紮師妺電影百度雲盤 瀏覽: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