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回顧一下這幾個經典電影,都是巨星主演的
《龍行天下》也有譯名是(黃飛鴻92之龍行天下)是徐克與李連傑合作的開始,之後兩人合作更是頻繁,這也是李連傑早期真正顯露身手的一部好電影,影片現代感很強,喜劇效果也不錯,有一點周星馳的味道,很特別的一部電影。
唐人街探案。王寶強和陳思誠合作的一部喜劇偵探片,口碑非常棒,票房也很不錯。 可惜裡面寶強有一段妻子出軌戲,無意中印證了寶強的現實,現在看來無疑是一大諷刺!哎,讓人心酸!
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戰場進入最艱難時期。歐洲戰場,納粹軍隊閃擊波蘭後,連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挪威。1940年6月14日,號稱世界列強之一的法國投降,希特勒在凱旋門前閱兵,叫囂將實施「海獅行動」,進攻英國。一直支持中國的蘇聯,為避免兩面受敵,只能和日本簽署滿蒙邊界停火協議。而在中國,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為了抵抗日軍的進攻,殘酷的棗宜會戰中,中將張自忠(鄧超 飾)以身殉國。
《中國合夥人》出生於留學世家,精英知識分子,個性張揚、孤傲,敢於表達自己。在美國潦倒的際遇成為他人生最大的挫敗,一直夢想改變世界的他,到頭來卻發現,是世界改變了他。鄧超飾演的孟曉駿,留學回國後,急切的催迫成東青,希望新夢想上市,兄弟間產生裂痕。但最終,當新夢想遇到困境之時,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㈡ 請問 法國電影邊緣劇情
一個男醫生調到一個鄉鎮工作。那裡的男孩女孩都生活得很極端。我也很喜歡這部片子。最後那個男醫生被這群孩子殺死了。不好意思,我能感受到片子所傳達的感覺,已經這部片子為何叫邊緣,但我回答不好這個問題
㈢ 百團大戰講了什麼有沒有詳細的百團大戰電影簡介
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我軍參加兵力最多、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果最豐富的一次戰役。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鬥志,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也為後來我們的抗日戰爭起到了模範作用。
有關百團大戰的電影簡介: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戰場進入最艱難時期。歐洲戰場,納粹軍隊閃擊波蘭後,連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挪威。1940年6月14日,號稱世界列強之一的法國投降,希特勒在凱旋門前閱兵,叫囂將實施「海獅行動」,進攻英國。一直支持中國的蘇聯,為避免兩面受敵,只能和日本簽署滿蒙邊界停火協議。而在中國,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為了抵抗日軍的進攻,中國共產黨人便組織發動了百團大戰。此次戰爭又朱德和彭德懷指揮,最後也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
所以,我們要緬懷歷史,緬懷革命前輩,感謝他們給我們帶來今日這幸福的生活,不忘使命,珍惜今日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偉大的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奮斗。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㈣ 求推薦幾部好看的法國電影
我認為好看的法國電影真的太多了。
《巴黎小情歌》
是克里斯托弗·奧諾雷導演的一部音樂片。由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路易·加瑞爾、露迪芬·塞尼耶等主演。故事講述伊斯麥和茱莉這對戀人的愛情似乎走到了瓶頸,他們異想天開找來同事愛麗絲來場三人行,想要為絢爛歸於平淡的愛情增添更多光彩。特別是結尾最後一幕的台詞直指人心。
「愛我少一點,但請愛我久一點。」
總結
我認為法國電影很好看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㈤ 一部國外的電影好像叫(悲慘世界)還是什麼了
那可是維多克.雨果的文學名著啊!很喜歡,也很感動,雖然沒有讀過原著,但是曾經看過動畫片版的<<悲慘世界>>,很感動,電影版的看過老版的,心裡對讓.阿讓有一種莫名的喜歡和尊敬!不求分數,支持你喜歡它!
㈥ 關於法國歷史
史前文明
從最早的人類史開始,每一階段的法國在西方文明史上,都是響當當的角色。在多爾多涅(Dordogne)地區以及比利牛斯山區發現的史前洞穴壁畫,可追溯到兩萬年前,是歐洲最豐富的史前文化。
羅馬人
凱爾特人發展出強勢的「鐵文明」( lron Age Culture)後,羅馬人為好勇鬥狠的凱爾特人灌輸了集體意識。羅馬帝國在公元前125年至公元前21年時佔領了法國靠地中海的區域,到了凱撒(Julius Caesar),才算真正征服了好戰的凱爾特人。韋辛格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領導凱爾特人英勇抵抗,但凱撒仍然在公元前52年於勃艮第的阿萊西亞( Alesia)獲得最後勝利。韋辛格托里克斯雖敗猶榮,成了民族英雄。隨後的「羅馬和平」(paxromana )為該地帶來財富和繁榮。
法蘭克人
公元四、五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敗,羅馬高盧人向弗郎奇亞(Francia)——法蘭克國王投降。法蘭克原本屬日耳曼部落的一支,居住在羅馬帝國外圍,被羅馬人稱做「野蠻人」。他們在日益衰敗的帝國中逐漸崛起。公元4世紀末和5世紀時,法蘭克族的一支墨洛溫人(Merovingians)佔領了法國北部,起勢力漸漸往南擴大。該族的統治者洛維(Clovis),選擇巴黎為首都,並於公元496年改信天主教,藉此向篤信天主教的南方拓展勢力。
夏勒馬涅大帝
公元8世紀,法蘭克王子夏勒馬涅登基,創建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統治的疆域包含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公元800年,夏勒馬涅接受羅馬教皇加冕(是羅馬統治者結束後首位榮膺教皇加冕者)。隨著封建制度的分崩離析,又有外族的入侵,像義大利北邊的薩拉森人(Saracens)、中歐的馬格亞人(Magyars)、斯堪地那維亞的諾爾斯人(Norsemen,亦稱維京人Vikings),使得加洛林王朝註定要短命。公元843年簽定的凡爾登和約(Treaty of Vern),將帝國分成三個部分:東法蘭克的日耳曼王國、西法蘭克王國——日後成為法國的歷史核心,以及居中的洛賽瑞及亞(Lotharingia)。 公元987年,西弗郎奇亞(West Francia),後被人稱做弗郎奇亞,落入於格卡佩(Hugues Capet)手中,建立了卡佩王朝(Capet Dynasty)。他的後裔一直統治著這個王朝到19世紀。
卡佩的勢力范圍非常小,其直接統轄的區域僅有環繞巴黎的法蘭西島,這小小的基地,岌岌可危地被全法國封建諸侯的領地和戰爭帶包圍著。諾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Duke of Normandy)原為諸侯之一,在1066年的一次成功入侵後成為英格蘭國王。建立的英格蘭帝國,其疆域從蘇格蘭邊界的特威德河畔貝里克(Berwick-upon-Tweed ),到比利牛斯山。卡佩王朝靠著戰爭、外交、聯姻結盟或乾脆詐騙耍賴,抵抗了英格蘭的勢力和統治。
十字軍
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法國加入十字軍行列,搶救淪陷在異教徒手中的聖地。路易九世甚至因十字軍而死。卡佩王朝在13世紀勢力已達法國西南部,在教皇授權下,十字軍征討了所謂的異教派阿爾比派(Albigensian)。此時,法國國王統治勢力首次從北貫穿至南部的地中海區。
隨著卡佩王朝的君主勢力不斷增強,經濟活動也日漸繁榮興盛。資金相繼投入大教堂的興建,哥特式的教堂建築成為全歐洲模仿的對象。城市裡出現了大學。皮埃爾•阿伯拉爾(Pierre Abelard)和托馬斯•阿奎諾斯(Thomas Aquinas)任教的巴黎大學,旋即贏得響亮的聲譽。
百年戰爭
到了公元14世紀初,經濟開始衰退,而1348年爆發的黑死病則引發了經濟大崩潰。黑死病奪走了全法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某些地區甚至在幾個世紀之後,才慢慢恢復到疫情未爆發之前的水準。瘟疫帶給經濟空前的打擊。因勞動人口短缺,導致封建制度的衰落,領主被迫減輕農奴負擔。在這重要的時刻,因為索討法國領土不遂的英國,引發了「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War,1337—1453)。而一直要求自治的勃艮第竟與英國結盟。
法國在戰爭中老是很倒霉。例如415年著名的阿讓庫爾之役(Agincourt ),在強大的英國步兵攻勢下,大小戰役讓法王們丟盡了老臉。到了15時機初期,法王簡直毫無勢力可言,國家面臨四分五裂的局面。在聖女貞德的號召下,於1429年或1430年時,法王終於抵擋了英國的攻勢。貞德雖犧牲於英國和勃艮第人之手,但法王查理七世將英國人趕回到英吉利海峽彼端,他和繼任者也平了勃艮第,夜1477年將其納入法國。接著普羅旺斯夜1480年加入;布列塔尼於1491年加入法國。
文藝復興
1494年,法王查理十三入侵義大利半島,引發了義大利戰爭,一直持續到1559年。雖在義大利土地上開戰,但法國侵略的目的,卻是為了奪取統治德國,及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皇帝」的名號。這場戰爭,或者可說是個僵局,為法國的經濟和文化帶來新局面。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為法王弗郎索瓦一世(Francois 1)工作。弗郎索瓦一世所推行的、雄偉華麗的宮廷文化的,對建築的影響很大。其中最傑出的作品首推盧瓦爾谷地(Loire Valley),散布各處的眩目城堡從較新的尚博爾城堡(Chambord)、舍農索城堡(Chenonceau)到亞傑廉城堡( Azay-le-Rideau ),並對一些老城堡進行了擴建,如布盧瓦(Blois)。
宗教戰爭
文藝復興同時也帶來了宗教的改革。法國分裂成兩派宗教勢力,在公元1562年到1598年之間,新教徒(Protestants)和天主教徒之間的爭戰不下八次之多。這些戰役相當激烈血腥,尤以1572年的聖巴多羅謬慘案(St.Bartholomew`s Eve Massacre)最為慘烈。在巴黎,約有2700人遭屠殺,這個數字比之法國大革命恐怖時期(公元1792年到1794年)革命法庭所處決的人數還多。在法國其他城市,死難者超過二萬人。直到亨利四世(Henry Ⅳ)——波旁(Bourbons)王朝的創始者,平了兩教派許多戰亂之後,以新教徒身份改信天主教,才將這場宗教戰爭畫上句號。公元1598年頒布南特詔書(Edict of Nantes),兩教派終於休戰。
亨利四世除了有寬容的宗教胸襟,也相當注重戰亂之後的社會福利。他的理想「每戶佃農家鍋里有雞」令人永遠深刻難忘,並為他贏得了「好國王亨利」(Good King Henry)稱號。然而自17世紀20年代起,樞機主教黎塞留(Cardinal Minister Richelieu)和馬薩林(Cardinal Minister Mazarin)相繼掌權,為了打敗哈布斯堡王朝,使法國變成了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家。如此一來帶給法國社會相當大的壓力:在630年到1648年之間,人民稅賦較以往升高了三倍之多。窮人心生不滿,貴族不快,加上宗教摩擦,終於引發了暴動和叛亂。
太陽王
盡管危機四伏,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治仍在661年打下了基礎。路易十四獲得了多數支持,並開始他個人的統治。 「太陽王」統治時期是法國最長的一段歷史之一,這一時期毀譽參半。凡爾賽的豪華成了全歐洲羨慕的焦點。也是路易追逐歐洲霸權和建立殖民帝國,例如加拿大殖民地的基地。
本時期也是法國文化史上最富創意的時期。笛卡兒(Descartes)、高乃依(Corneille)、拉辛(Racine)和莫里哀(Moliere)等大師輩出,在法國國力達到全歐顛峰之時,文化也成就了燦爛豐富的「偉大時期」(Grand Siecle )。然而自17世紀80年代起,路易十四開始和英國及荷蘭作戰。1685年廢除南特詔書,對新教徒進行鎮壓,更加重了社會問題。
啟蒙運動
17世紀的文化成績,重心在凡爾賽;18世紀的啟蒙運動則加入了中產階級,並融入了貿易和工業製造等活動。沙龍、咖啡館、學院、小說、期刊、報紙、共濟會(Masonic lodges)以及政治性社團等組織激增,發展出都市人文文化,並批判守舊頑固的貴族階級。這項法國啟蒙運動是國際性的,許多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哲學家加入,成為榮譽成員,美國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也是其中的干將。相比之下,改朝換代的戰爭變成原始和殘酷的舉動。
啟蒙運動鼓吹了自由和社會改革,這些都是君王們未曾盡力而為的。王室負債累累,雖然百年來經濟一直相當繁榮興盛。在外交上,與商業勁敵英國大唱反調,藉此維持歐洲各國間的平衡關系。這樣的政策從路易十四於1688年結束戰爭後,一直持續到1815年拿破崙被打敗為止。
然而整個世紀以來,法國的任何斗爭都失利,惟一例外的是協助北美脫離英國殖民的獨立戰爭(公元1775年至1783年)。戰爭的巨大花費使法國幾乎落敗,經濟的危機,加上18世紀80年代開始農產歉收,把法國推向比改革更激烈的境地—-革命。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播下了歐洲自由民主的種子。1789年所頒布的「人權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神聖地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三大口號,建立了理想的政治活動和政治文化准則,之後更影響全歐洲的跟進。1789年到1799年的10年間,總共出現了五種類型的政權:舊君主專制、君主立憲、獨權共和(即恐怖統治)自由共和,以及最後拿破崙的軍事獨裁。
如果要問善良卻無能的路易十六,為什麼不做專制君王,卻讓自己成為嚴苛憲法下的統治者,恐怕他只能無言以對。路易十六的奧地利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 Marie Antoinette)極度反對革命,鼓勵國王依靠貴族,而不是依賴新政。
法王在政權鞏固過程中表現出的無能導致了法國向奧地利宣戰。路易十六沒有全力支持對奧戰爭,導致他在1792年被推翻,隔年元月被處決。當戰事越來越危急,原來建立的共和體制也漸漸走向獨權體制。
1793年初,法國幾乎和全歐洲宣戰。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雖倡導宗教的寬容,令人驚訝的是宗教竟成了斗爭骨幹。教會支持古老的君主專制,革命人士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反對宗教政治。
佔領和殖民帝國的瓦解
20世紀的法國遭遇了兩個沉重的打擊:第一個打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個是殖民地國家的紛紛獨立。
1940年德國納粹打敗法國,並佔領法國國土。先是佔領北半部的法國,到了1942年,全法國都被德軍佔領了。有人做了賣國賊,和納粹「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名將、猶太籍馬赫夏•貝當(Marechal Petain)奉命領導維希(Vichy)政府。
逃亡至倫敦的戴高樂組成了反抗軍,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聯合共產黨進行了大量的政治活動。1944年猛軍登陸諾曼底,反抗軍也多有收獲,德軍節節敗退。戰後法國組成第四共和國,首次允許婦女擁有選舉權。然而「通敵合作」的痛苦仍記憶猶新,對國家忠貞問題時時縈繞在法國人民的心頭。
殖民地的瓦解過程同樣帶給法國痛苦。20世紀50年代初期,北非和法屬印度支那的獨立運動,引發了法國的軍事干預。1954年在中南半島的尊邊府之役(the battle of Dien Bien Phu),法國戰敗,印度支那回到共產主義的越盟(Communist Viet Minh)手中,並使得法國自遠東全面撤退。阿爾及利亞的內戰甚至還威脅到了法國的政治穩定。
阿爾及利亞的戰事帶來了政治危機,促使戴高樂東山再起,出任第五共和國總統,大權在握。戴氏讓阿爾及利亞獨立,撤回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者,藉以解決政治危機。但卻在地中海兩岸留下了怨憤。
五月事件
除了政治的紛擾,20世紀的後半期,法國仍舊存在著許多棘手的問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國竟然能維持政治的穩定。戴高樂執政期間,政論家認為只有極右分子才能統領第五共和國。而事實證明,在創始者去世後,該政權仍能夠延續下去。1981年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當選法國總統,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從此之後,執政權就在左右翼兩黨人士間交替。
法國政權首度出現危機是在1968年發生的既不尋常又無法歸類的「五月事件」(May Events)。學生、工人和自由派分子幾乎推翻戴高樂政府。在第五共和國成立40周年時人們回顧歷史,戴氏政權已成了18世紀以來,法國歷史上第二長命的政權,次於被低估的第三共和國。
歐洲聯盟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法國政治里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就是虎視眈眈的德國。自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這段期間,法國的外交政策就是對德國充滿的敵意。但在大戰之後,兩國的有知之士推動法德兩國合作。1951年成立的煤鐵聯盟(Coal and Steel Union),開啟合作的大門,之後兩國成為推行歐洲各項聯盟的前鋒,包括倡導使用共同貨幣的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這也是法國繁榮成功的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後,也展開了所謂「光榮的三十年」,法國經濟有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增長,因此有評論家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法國大革命。令人敬佩的經濟增長率,以及空前的嬰兒潮,帶動了基本設施和服務業的發展,各種商品和休閑娛樂大量出現,新富現象向傳統的風俗和習慣提出了挑戰。
雖然民意調查不時顯示出了人民對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憂慮,但絕大多數的人仍認為法國是最吸引人居住或旅遊的國家。巴黎,集政治與文化優勢於一身(像蓬皮杜中心the Centre Pompidou、巴士底歌劇院the Opera National de Paris-Bastille、奧塞美術館the Musee d』Orsay等),仍是全世界最出色的城市之一。其他省份的城市像里昂(Lyon)、蒙比利埃(Montpellier)、里爾(Lille)和尼姆(Nimes),也漸漸受矚目。在千禧年的前夕,地方主義、多元文化和兩性議題都讓政治和文化的視野更加廣闊。使我們能從各種角度去欣賞法國的風貌。
㈦ 法國有哪些不錯的推理電影值得一看
1《冰膚傳說》
電影一開始就用西班牙語擺出了尼採在《善惡之彼岸》中的第146條格言,一個英文表述是「He who fights with monsters should be careful lest he thereby become a monster. And if thou gaze long into an abyss, the abyss will also gaze into thee.」與怪物搏鬥的人要警惕自己成為怪物,凝視深淵者也將被深淵所凝視。借著男主角的話為這個主旨提供了描述:所恨的人離我們總是不遠,所愛的人也不能親密無間。
這部改編自同名的小說,小說是由西班牙的一個人類學家用一門西班牙語寫成的。這不是單純的志怪故事,而是融入了明確的人類學觀念的故事。
2《調音師 L'accordeur》 (2010)
豆瓣評分:9.2
Adrien 是一位天才鋼琴家,他以鋼琴調音作為謀生手段。為此,他想出一個非常特別的工作方法,就是裝成盲人去為他的客戶服務,這樣客戶會對他有更多的優待。
由於看到了不應該看到的東西,Adrien 成為一樁謀殺案的目擊證人……
㈧ 法國電影《幻滅》是講述了一個什麼背景下的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嚴冬,法國空軍馬雷夏爾中尉和博瓦爾迪上尉在空戰中成了德軍的俘虜。在被押送進俘虜營前,他倆在德國空軍的一個前線指揮部里認識了一個名叫馮?勞芬斯坦的德國空軍軍官。馮?勞芬斯坦出身貴族家庭,衣著整潔,態度傲慢。他發現博瓦爾迪也是貴族後裔,在戰前的巴黎社交場合有不少共同的熟人,立即另眼相看。他對原為機械工人的馬雷夏爾則不屑一顧。
在德軍指揮部里,法國俘虜受到了友好招待,因為這里的德國軍官都厭惡戰爭,但好景不長,當地警察局很快就來拘捕了他倆,送往俘虜營。
在第21號俘虜軍官營里關著法、英、俄、比等國的一群被俘軍官。馬雷夏爾和博瓦爾迪在這里結識了幾個同房的夥伴:猶太資本家羅森塔爾、一個工程師、一個演員和一個教員。羅森塔爾家裡有錢,經常有食物包裹寄來,他總是慷慨地與大家分享。工程師的專業是土地測量,他的專業知識使他成為挖地道潛逃的秘密計劃的組織者。在馬雷夏爾和博瓦爾迪來到之前,地道已接近完工。但就在他們准備出逃的前夕,全體戰俘奉命轉移。
在新的戰俘營里,馬雷夏爾和博瓦爾迪意外地與勞芬斯坦重逢。勞芬斯坦因在空戰中受重傷,打壞了脊椎,不得不穿上鋼絲馬甲,退出了空軍,調任戰俘營的主管。勞芬斯坦歡迎他們的到來,但警告他們不要再策劃潛逃。
在新的通鋪房間里,他們又和羅森塔爾住在一起,羅森塔爾還像過去一樣慷慨地與大家分享食物。新夥伴中有一個書獃子教授和一個好色的鎖匠。安頓下來才幾天,馬雷夏爾、博瓦爾迪和羅森塔爾便又開始策劃潛逃。他們仔細觀察了地形,准備用被單編成繩子,從窗口吊下幾十米高的陡壁,然後步行300多千米逃進瑞士。
繩子准備就緒後,博瓦爾迪提出他的具體出逃方案。他說,他將去買一些笛子分發給全營的人,組織大家於下午五點鍾開一個音樂會。五分鍾後,看守會來干涉,並把笛子全部沒收。五點一刻,大家盡量利用一切能發聲的東西,大吵大鬧,大敲大打,結果必然是全體集合,這時由他負責斷後,讓他倆出逃。馬雷夏爾和羅森塔爾為博瓦爾迪的自我犧牲精神大為感動。
一切按預定的步驟進行。當戰俘們被集合在院子里時,突然又響起了笛子的聲音。人們發現博瓦爾迪高高地站在圍牆頂部的巡邏道上,吹著笛子。勞芬斯坦警告他必須立即下來,否則便要開槍。博瓦爾迪盡量拖延時間,勞芬斯坦開槍打死了他。當看守發現馬雷夏爾和羅森塔爾失蹤時,他倆已經逃出了戰俘營。
羅森塔爾在中途扭了腳,無法趕路。馬雷夏爾本來不喜歡他,氣憤之下拋下了他,但很快又回來扶著他躲進一家農舍。農舍的女主人是個年輕寡婦,帶著一個女兒獨自生活。她冒著危險保護這兩個外國人,使羅森塔爾有機會養好了傷。埃爾薩說她的丈夫和兄弟們全都死於戰爭,她憎恨戰爭。在他們患難與共的日子裡,馬雷夏爾和埃爾薩相愛了,然而,在聖誕過後的第二天,他們要出發了。馬雷夏爾和埃爾薩雖然語言不通,但相信終有一天他們會在和平中重新團聚。
在漫天大雪中,馬雷夏爾和羅森塔爾成功地越過邊界,重獲了自由。
㈨ 能否推薦十部你最喜歡的歐洲電影
給大家推薦十部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歐洲電影。
1、《狗鎮》
《狗鎮》是由拉斯·馮·提爾編劇、執導的一部鍾懸疑影片,該片由妮可·基德曼、哈里特·安德森、勞倫·白考爾、保羅·貝坦尼、詹姆斯·凱恩等主演,於2003年5月19日在戛納電影宮的盧米埃爾大廳首映。影片故事背景設定在美國1930年代,講述了格蕾絲從逃離都市身入狗鎮,以及她在狗鎮夢魘般經歷的故事。
㈩ 請介紹一下法國電影《撒旦陽光下》
◆原 名:Under The Sun Of Satan
◆譯 名:在撒旦的陽光下
◆導 演:莫里斯·皮亞拉 Maurice Pialat
◆演 員:熱拉爾.德帕迪厄 Gérard Depardieu
桑德琳娜.博 Sandrine Bonnaire
莫里斯·皮亞拉 Maurice Pialat
◆類 型:劇情
◆片 長:93 分鍾
◆上 映:1987年
◆國 家:法國
◆簡 介:
女主角摩婕是一個叛逆、開放、大膽幾乎人進可夫的女性,她未婚而懷孕,開槍殺人,甚至試探神職人員....。男主角多全森神父是一位律己嚴修的苦行僧,他凈室自省、自我鞭打,努力擺脫塵世的煩惱....。
撒旦總是帶著誘惑的面具,而上帝卻總是一副暮氣沉沉的模樣,皈依誰是所有有著慾望的人的難題。信仰不是念經,甚至不是苦修,他是一種心境:平和而安詳。永遠有一個點推向皈依的最初,世間沒有多少無緣無故的事件。突發事件像程序里的瑕疵,讓未來的進程動盪不安。
《在撒旦的陽光下》過於晦澀和思辯,神秘主義色彩過於強烈,牧師多尼桑穿越鄉野的鏡頭其實十分笨拙,尋路和迷茫的主題在長長的行走里有些乏味,生命中上帝和撒旦永遠如影隨形,多尼桑在暗夜裡和撒旦的邂逅其實是心靈之神的退卻,自己的軟肋被擊中而已,我們都帶著撒旦的暗記來到世界,是對神的信仰讓生命百毒不侵。導演莫里斯·皮亞拉特模糊了存在的邊界,在超現實主義的話語里讓思想長出了翅膀,所以電影就成為了自我和上帝/撒旦的對話,我們看這部電影彷彿在是個老者給我們灌輸宗教哲學。
《在撒旦的陽光下》是部好電影,充滿理性的思辯和對神的質疑,但是,他的理性讓大多數人敬而遠之,成為一塊供人瞻仰卻積滿灰塵的牌位。一句題外話,原作者貝爾納諾斯在發表這小說後也因為車禍撞成殘廢,彷彿泄漏天機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