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浮生若夢》電影解析是什麼
《浮生若夢》不僅褒揚了作為美國精神支柱的樂天主義,還揭示了一個更深的主題: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欣賞,才是真正的溫暖。不得不說,導演弗蘭克·卡普拉的確是塑造美國夢精神的代表。他告訴全世界,美國並不完美,但有一些價值觀,是這個國家的人在追求的。
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人們不缺乏痛苦,不缺乏麻木,缺乏的是一劑安慰劑、鎮痛劑,而《浮生若夢》恰好提供了這些。
影片鼓吹拋棄偏執的財富觀去追尋真正的快樂,對當時蕭條的美國社會的一劑暖心針。也許當人們發覺金錢、政權都脆弱到不可指望的時候,才願意扭轉頭來守望人心吧。
影片中的老范德霍夫是個睿智的老頭,他看到了生活的真諦,不僅自己把生活過得井井有條,還為家庭營造了輕松愉悅的氛圍,擁有和睦的鄰里關系。
在他們家,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保持自己獨有的個性,互相尊重,似乎三代人之間都看不到代溝。在法庭上,朋友們紛紛主動為他們籌錢,他們擁有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⑵ 浮生若夢的劇情簡介
喬是百老匯著名德舞蹈設計家,同時也是一位電影導演。在他拍攝德喜劇片《正直人》挑選的演員中有他的前妻,女兒,女友,還有用色相引誘他的克羅蒂亞,這些最終導致他感情上的脆弱,開始厭惡……
⑶ 電影浮生夢梗概
部作品以康沃爾郡的庄園為人物活動的主要舞台。庄園主安布魯斯·艾什利因病出國作短期休養旅行,在義大利邂逅孀居的表姐拉吉奧,雙雙墜入愛河,並很快結婚。消息傳到庄園,替他管理庄園的菲利普自幼失去雙親,是堂兄安布魯期將其撫養大,安布魯斯是他的監護人、教師,是他的兄長,又像他的父親,甚至是他的整個世界。在實際生活中,安布魯斯也把菲利普視為農庄的繼承人,安布魯斯的死去對菲利普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隨後,拉吉奧來到這個庄園,她的來因未明,之後發生一系列的事把故事推上高潮
⑷ 美國電影浮生若夢最後是什麼意思
愛麗絲雖然自卑,但在身份懸殊的情況下,依舊渴望得到托尼父母的喜歡。可一發現他們之間價值觀有很大的沖突,甚至無法相互包容的情況下,她選擇抽身,這又讓她有了尊嚴,敢愛敢恨更像極了現在的女孩。
基本信息
《浮生若夢》是由法蘭克·卡普拉執導,琪恩·亞瑟、萊昂納爾·巴里摩爾、詹姆斯·史都華、愛德華·阿諾德等主演的喜劇片,於1938年8月23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軍火商卡比為了興建廠房賺更多的錢,不惜破壞居民生活的安寧,後被萬達霍夫家族中快樂的氣氛感染,選擇與百姓同樂的故事。
⑸ 浮生若夢的影片評價
人們對電影的評價,常會受時代氣氛和民情風俗所左右。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角逐情況,明顯地印證了這個說法。
1938年,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剛剛過去,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亦未正式點燃戰火(雖然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已遭日本侵略),美國人普遍存在一種浪漫的樂天思想,認為「明天會更好」。因此,反對資本家金錢主義而鼓勵追求個人理想的社會喜劇《浮生若夢》,自然成為美國影藝學院投票諸公的最佳選擇。雖然,這一屆的最佳影片角逐者中有一頭來自法國的猛獸:尚·雷諾導演的《大幻影》(Grand Illusion),一部被電影學者推崇為「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的經典作,但它的腳步顯然走得太快。也許在晚3年推出,正好趕上「珍珠港事件」爆發,它才會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榮譽。
對於本片的導演弗蘭克·卡普拉來說,這是他在5年內第3度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證明他這一套擅於在作品中描寫人情世態的喜劇手法,的確對上了1930年代美國觀眾的胃口,並可以讓那些受到經濟不景氣打擊的人們得到精神上的紓解與鼓舞。
本片根據莫斯·哈特和喬治·高夫曼原作的百老匯舞台劇改編拍攝,此劇曾獲得普立茲戲劇獎。內容描述華爾街的銀行業巨子安東尼·卡比(愛德華·艾諾德飾)為了賺錢,有意收購一個住宅區建工廠,遭到該小區的范德霍夫家族強烈反對,堅決不肯出售自家的房子。范氏家族的成員個個性情古怪,但日常生活卻充滿歡樂氣氛。馬丁·范德霍夫(萊昂內爾·巴里摩爾飾)的次女艾麗斯(琪恩·亞瑟飾)在卡比的公司里當秘書,並且跟卡比的兒子,擔任公司副經理的托尼(詹姆斯·史都華飾)互相愛慕,這當然引起了卡比夫婦的不滿,因而令雙方產生了不少糾紛。在一次陰錯陽差的炮竹爆炸案發生之後,卡比終於領悟了「金錢並非萬能」的人生真諦,在馬丁·范德霍夫的鼓勵下重新拿起荒廢多年的口琴,跟他吹奏起一曲二重奏,兩個家族之間原來互相對立的難題至此終於化解。
本片在編導手法上的最大特色,是以諷世手法塑造了一群走在時代尖端的怪人。以今天的流行語來形容,范德霍夫一家可以說是個「無厘頭家庭」,家族成員個個均有異於常人的藝術家怪癖,而且都不管柴米油鹽的生活俗事,整天活在個人的興趣之中自得其樂。觀眾不能以凡夫俗子的眼光來解釋他們的烏托邦式言行舉止,否則難以欣賞本片的時代特色。
在擺脫了長達數年的經濟大蕭條之後,本片採用一種無可救葯的樂觀主義來否定資本家,並誇大個人主義的價值,希望藉此影響美國民眾的人生價值觀。在影片開始不久,馬丁·范德霍夫來到卡比的公司,他隨意地打斷了正在操作計算器的職員米克的工作,問米克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於是頭頂已禿的小人物拿出一個他自己製造的小白免玩具,說他喜歡做東西。馬丁當即叫米克拋下工作,跟隨自己到范家去「做東西」。就戲劇效果而言,這種「隨意所之」的行徑無疑是十分瀟灑的,只是編導完全沒有指出:這個一輩子勤奮不懈地做小職員的米克跑到范德霍夫家裡去「做東西」之後,到底依靠什麼來養家活口?
在極端崇尚個人主義之下,編導進一步藉馬丁.范德霍夫之口來質疑「政府的價值」,所以安排了一場稅務局官員前來追討馬丁.范德霍夫繳交個人所得稅,卻被馬丁反問他:「繳稅對我個人有什麼好處?」而無辭以對的插曲。編導甚至在片中為蘇聯的共產主義搖旗吶喊(喜歡印刷的二女婿在糖果的包裝紙上印上紅旗和革命標語),企圖利用電影媒體對美國民眾進行「政治教育」。對於一向奉行資本主義的好萊塢而言,這種「反動言論」好像不可思議,但是在1930年代晚期的特定時空,這種「進步言論」卻正是當時的電影界有識之士所追求的。弗蘭克.卡普拉以談笑用兵的方式來消弭階級之間的偏見誤會,氣氛輕快而富於喜趣,在樂天的時代是一種易於讓人接受和推崇的導演手法。所以,本片的內容雖然過度簡化和有點邏輯不清,但卻是當年的最佳影片得主。
本片大部份篇幅在范德霍夫的家中發生,因此人物性格和言行一定要各有特色,才能撐得起126分鍾的片長。在這方面本片倒表現得相當出色。一直扶著拐杖演完整部影片的馬丁·范德霍夫就像個隱於市的智者,整個古老小區的前途系於他一人之身。他在30年前從世俗的鑽營中退來,然後用他的財富來幫助家人和朋友追求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事物。所以他如今擁有的錢雖然不多,卻多的是朋友。編導特意安排了一場范德霍夫家族被提堂和罰款的戲來表現馬丁的廣受歡迎。馬丁對法官說他沒有錢繳交100美元的罰款,旁聽席上的滿堂朋友當即主動捐款,連罰他錢的法官都掏了一枚硬弊扔到裝捐款的帽子里!
相對之下,銀行家安東尼·卡比卻被塑造成「除了錢多卻什麼都沒有」的失敗者,卡比太太更有點被刻意醜化。當天真可愛而且沒有門戶之見的兒子托尼決定為了愛情而離開家庭時,安東尼·卡比才大澈大悟,跟隨馬丁·范德霍夫在30年前已經走的老路。「口琴」這個小道具成了張揚自我個性的象徵,在片中運用得相當出色。
至於范德霍夫家族的其它成員也各具鮮明個性:大女兒貝林頓只因為在家門口撿到一部打字機便迷上了寫小說;大女婿海因斯整天在地下室研究各種古靈精怪的發明;大孫女米勒在製造糖果之餘渴望成為一位芭蕾舞者,而她那位喜歡冷嘲熱諷的俄羅斯舞蹈老師奧爾則一天到晚來范家吃飯,高興時就把卡比托起來摔角;米勒的丈夫杜泰萊喜歡印刷工作和彈奏木琴。一大屋子的人之中,只有二孫女艾麗斯平常在過一種正常人的上班生活,但是在家裡還是一樣的瘋瘋癲癲。就整體而言,本片的格局比較舞台化,主要吸引力來自演員的精彩表演多於導演的場面調度,然而弗蘭克·卡普拉還是得到了一座最佳導演金像獎。
⑹ 浮生若夢電影2001誰看明白了
浮生若夢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1938)導演: 弗蘭克·卡普拉 主演: 詹姆斯·斯圖爾特 / 琪恩·亞瑟 / 萊昂納爾·巴里摩爾
⑺ 誰看過浮生若夢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呀
浮生若夢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1938)
導演: 弗蘭克·卡普拉
主演: 詹姆斯·斯圖爾特 / 琪恩·亞瑟 / 萊昂納爾·巴里摩爾
浮生若夢的劇情簡介 · · · · · ·
故事描述華爾街巨子卡比為了賺錢而有意將工廠擴展到住宅區,但遭該地范德霍夫家族強烈反對。范家成員個個性情古怪,次女愛麗絲並在卡比公司擔任秘書,又和卡比的兒子托尼相戀,引起卡比的不滿。雙方的糾紛最後由德高望重的祖父居中調解,卡比也變成樂善好施的慈善家。
改編自獲得普立茲獎的百老匯舞台劇,採用喜劇手法宣揚新睦鄰的主題,在三十年代面對經濟不景氣打擊的美國老百姓因而感受到人際溫情和生活希望,使這部洋溢著樂天思想的影片勇奪當年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殊榮。導演弗蘭克.卡普拉以其一貫兼具諷刺性與娛樂性的手法拍出人情世態的微妙沖突,萊昂內爾.巴里莫爾、琪恩.阿瑟、詹姆斯.斯圖爾特等演得也成功。
⑻ 電影浮華若夢求資料。
不是什麼經典影片。是美國根據哈羅德羅賓斯的小說拍攝的電視電影,沒有進過影院。以美國電影工業草創時期為背景。以下是本片的英文資料:
The Dream Merchants
Drama, 3hrs 20min
1980
Starring: Eve Arden, Kaye Ballard, Don "Red" Barry ...more
Synopsis
Old-time Hollywood director Vincent Sherman brings a glossy studio-bound look to The Dream Merchants, a two-part, four-hour adaptation of Harold Robbins' novel. The story follows the career of a pioneer filmmaker (Mark Harmon), who comes to Hollywoo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ith a pocketful of dreams and helps build the sleepy California orange-grove community into the world's entertainment capital. Typical of the Harold Robbins ouevre, most of the characters are based on real-life movie personalities: Robert Goulet's vainglorious matinee idol is a combination of John Barrymore and Douglas Fairbanks, while Vincent Gardenia's vitriolic mogul can be taken as a low-budget Louis B. Mayer. The film is rife with historical inaccuracies (Goulet is informed that the closeup has "just been invented by D. W. Griffith" as a means to convince him to sign a long-term contract assuring him plenty of closeups!), while the haircuts and speech patterns are firmly locked into the 1980s. All the same, The Dream Merchants was a profitable entry in the syndicated "Operation Prime Time" series of TV specials.
大意是:這部名為《夢幻商人》的影片根據哈羅德羅賓斯的小說改編,分為兩部四個小時。故事描述一位早期電影製作人(Mark Harmon扮演), 20世紀初帶著夢想來到好萊塢,將加利福尼亞這塊沉睡的土地建設成世界娛樂中心。劇中很多人物身上都有真實人物的影子。
另外,其中涉及一些電影史部分的內容,估計樓主就不需要了吧。
其實,留意一下片頭字幕(尤其是影片英文原名),就明白了。
⑼ 電影浮生夢結局是什麼
在電影的結尾,蕾切爾死了, 菲利普和路易絲結婚生子,過著幸福的生活,而對於菲利普來說,蕾切爾依然是個謎,他一生也無法揭開的謎。
初見蕾切爾,菲利普便一見傾心,他為蕾切爾的美麗的樣貌和成熟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蕾切爾和菲利普互相吸引,走得越來越近,倆人的關系越來越親密。為了贏得蕾切爾的芳心,菲利普割讓原本只屬於自己的財產,並試圖贈送給她他所有的珠寶。面對菲利普的大方饋贈,蕾切爾坦然接受,並用自己的身體來回饋。但是,面對菲利普的求婚,她拒絕了。菲利普惱羞成怒,開始將蕾切爾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後來,他建議蕾切爾去面臨塌方的懸崖踏馬,蕾切爾因而死於意外。
這個故事向我們描述了一位不成熟的年輕戀人對待戀人時的情感炙熱和冷酷無情。當他愛她的時候,她便是他的全世界,就算付出所有,他也要得到她,而當他被她拒絕,心灰意冷之後,便開始帶著懷疑和質問去看待有關她的一切,甚至間接造成了她的死亡。他的愛如潮水,來得快、去得也快,讓人措手不及。
在蕾切爾對待菲利普的感情里,或許有利益的交換,有超越界限的曖昧,卻沒有真切的專一,而這,也正是菲利普想得到卻永遠得不到的東西。
當曾經濃烈的感情只剩下利益的博弈,當曾經的親密無間因嫉妒和猜忌而變成無休止的爭吵。菲利普和蕾切爾感情的破裂,或許是因為他們感情觀念的不同,又或許是因為他們世界觀、價值觀的不同,究其所以,是因為菲利普對蕾切爾的愛情充斥著年少輕狂、經不起絲毫考驗。
我想,成熟的愛情,是彼此之間的尊重和不因時間而減退的欣賞,而不是一廂情願的強求和禁不起考驗的輕狂;是共同面對困境時的信任和扶持,而不是互相責備的習慣和過河拆橋的自私;是在日復一日中促使對方變得更好更優秀的鼓勵,而不是在日復一日中的互相折磨、相互詛咒。
我想,以利益為前題的愛情,註定會讓人失望。因為你永遠無法確定,你的愛人什麼時候會為了更高的利益而選擇拋棄你;你永遠無法得知,帶著面具下的你的愛人什麼時候會向你展現他不為人知的殘酷的一面;你永遠不會知道,這愛情的結局,會不會是你生命的終結。
愛情,這縹緲虛無的東西,或許也只能從尊重和信任中窺知一二,從漫長的歲月里檢驗真偽。
⑽ 浮生若夢的獲獎榮譽
《浮生若夢》無論在商業及藝術方面都得到最高度的評價。它是1938年的年度最賣座電影。
電影《浮生若夢》在1938年一共得到奧斯卡金像獎的2個獎項: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也獲得5項提名: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電影剪輯、最佳女配角、最佳錄音。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1939
最佳導演弗蘭克·卡普拉
最佳影片弗蘭克·卡普拉
最佳編劇(提名)羅伯特·里斯金
最佳女配角(提名)斯普林·白靈頓
最佳剪輯 (提名)Gene Havlick
最佳音響錄音(提名) John P. Livadary
最佳攝影(提名)約瑟夫·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