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實主義 名詞解釋
1、現實主義,又稱「寫實主義」,認為在人類的認知中,我們對物體的理解與感知,與物體獨立於我們心靈之外的實際存在是一致的。
2、一般認為現實主義關心現實和實際而排斥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在博雅人文范疇中有很多意思,特別是在繪畫、文學和哲學中。它還可以用於國際關系。
3、在藝術上,現實主義指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准確、詳盡和不加修飾的描述。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據實摹寫,它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
4、現實主義是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中最常見的術語之一,它一般在兩種意義上被人們使用。一是廣義現實主義,泛指文學藝術對自然的忠誠,最初源於西方最古老的文學理論,即古希臘人那種「藝術乃自然的直接復現或對自然的模仿」的樸素的觀念,作品的逼真性或與對象的酷似程度成為判斷作品成功與否的准則。二是狹義的現實主義,是一個歷史性概念,特指發生在十九世紀起源於法國的現實主義運動。
5、目前現實主義,也可以指一個人相對現實化。
⑵ 簡述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的特點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是法國30年代以後出現的一種電影創作傾向,其基本特徵有:
1、題材大多取自現實生活,即使從小說改編的,也往往把時代背景移到現代,以縮短影片與觀眾間的距離。
2、影片主人公也一改以往被貴族、富豪壟斷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影片編導對這類小人物的不幸命運都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3、在藝術手法上,追求詩情畫意的場面。
4、同時,它還存在兩方面影響,積極影響是更新了現實觀念、景深鏡頭的確立與使用、發揮電影中的文學力量;消極影響是忽視了電影藝術的視聽性以及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⑶ 現實主義電影的介紹
現實主義電影,是30年代以義大利一批電影人為代表發起的電影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社會生活各方面陷於崩潰,在民主運動高漲的形勢下,出現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以展現現實社會生活為標志,批判社會不良現象,具體拍攝手法為採用自然光,運用簡單電影語言,還原最本真的世界· (註:當時歐洲處於經濟危機時,社會動盪不安·戰後經濟好轉,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興起·但現實主義電影仍佔一定地位)出現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⑷ 簡述超現實主義電影
超現實主義電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學上的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運用於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承襲了這一創作主張的倡導者安德烈-布勒東的原則,強調無理性行為的真實性、夢境的重要意義、不協調的形象對列的情緒力量和對個人快感的執著追求。一度成為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的主要傾向,後來又成為美國實驗電影和地下電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業發行的故事片領域,超現實主義不構成獨立的流派,它的影響只見於影片的個別鏡頭或段落。阿杜-基洛的《電影中的超現實主義》是進行這種研究的典型論著。
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人士發現電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對列技巧使它成為超現實主義最理想的表現手段。這一觀點始終流行在反傳統的影片製作者中間,並被不斷付諸實踐。
⑸ 名詞解釋: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釋義:
注重事實或現實;不受理想主義、臆測或感傷主義影響的客觀過程;客觀地
而不憑感情地去處理思想和行動,反對一切不切實際或空想的性格
⑹ 話說什麼叫超現實主義電影
現代電影的一種運動,1920年興起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潛意識的種種狀態。
超現實主義電影把文學上的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運用於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承襲了這一創作主張的倡導者安德烈-布菜東的原則,強調無理性行為的真實性、夢境的重要意義、不協調的形象對列的情緒力量和對個人快感的執著追求。一度成為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的主要傾向,後來又成為美國實驗電影和地下電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業發行的故事片領域,超現實主義不構成獨立的流派,它的影響只見於影片的個別鏡頭或段落。阿杜-基洛的《電影申的超現實主義》是進行這種研究的典型論著。
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人士發現電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對列技巧使它成為超現實主義最理想的表現手段。這一觀點始終流行在反傳統的影片製作者中間,並被不斷付諸實踐。
⑺ 什麼是現實主義題材電影
現實主義電影,是30年代以義大利一批電影人為代表發起的電影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社會生活各方面陷於崩潰,在民主運動高漲的形勢下,出現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以展現現實社會生活為標志,批判社會不良現象。
具體拍攝手法為採用自然光,運用簡單電影語言,還原最本真的世界· (註:當時歐洲處於經濟危機時,社會動盪不安,戰後經濟好轉,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興起,但現實主義電影仍佔一定地位)出現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7)法國現實主義電影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現實主義電影:
1,《我不是葯神》是由文牧野執導,寧浩、徐崢共同監制的劇情片,徐崢、周一圍、王傳君、譚卓、章宇、楊新鳴等主演。該片於2018年7月5日在中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神油店老闆程勇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製葯「格列寧」獨家代理商的故事。
2,《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是由焦點電影公司製作的劇情片,由讓-馬克·瓦雷執導,馬修·麥康納、詹妮弗·迦納、傑瑞德·萊托等領銜主演。該片於2013年11月1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根據羅恩·伍德魯夫的真實經歷改編,主要講述了羅恩·伍德魯夫被診斷出感染上艾滋病毒之後,與病魔和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斗爭的故事。
⑻ 名詞解釋 新現實主義
新現實主義是西方現代電影流派之一。受19世紀末作家維爾加所編導的"真實主義"文藝運動影響,是批判現實主義在特定條件下的發展。多以真人真事為題材,描繪法西斯統治給義大利普通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現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細節,多用實景和非職業演員,以紀實性手法取代傳統的戲劇手法。首部影片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車的人》(1948),《橄欖樹下無和平》(1952)等。現該派雖然沒有過去聲勢浩大但一直在發展變化之中,亦在當代中國的電影中也時有顯示。
新現實主義電影是在二戰結束前後在義大利出現的,它一出現就受到了人們的注意,甚至令人震驚,其原因並不僅僅在於這一電影學派竟然異軍突起於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面臨全面崩潰的一個法西斯主義國家中,更主要的是它完全以嶄新的獨特的表現風貌,突破了以往西方電影的部分傳統或陳規。
首先這一電影學派在內容、題材方面的明顯社會性。眾所周知,歐美電影的內容大多數是虛構的,特別是美國好萊塢電影更是嚴重地脫離現實。但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一開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飾的去集中表現大戰結束前後,義大利的社會動向和民族悲劇,這在新現實主義的首部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之後,《游擊隊》、《太陽仍然升起》、《偷自行車的人》、《擦皮鞋》、《羅馬11時》、《希望之路》、《強盜》、《艱辛的米》、《大地在波動》等影片中被充分的表現了出來,這些影片的內容題材幾乎是在以往歐美影片中難以見到的,主人公也是清一色的小人物,包括神父,家庭主婦、農民、失業工人和遊民,無所不有。這本身就是西方電影中的一次創舉。
第二是影片的真實性。眾所周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的美學特徵之一,是它力求場景的逼真感。幾乎所有的新現實主義影片都是把攝影機搬到實地去,在簡陋的街巷,故事的實際發生地--貧民窟、破產的農場--倒塌的樓群中進行拍攝,這一做法在當初雖然是帶有偶然性,但到了戰後由於攝影柵大部分已破落,不能使用。即使使用,也是租金昂貴。無耐被迫只能更多的採用實地場景拍攝。然而這種做法卻在客觀上增加了影片的直實性,自然的同影片的表現內容相適應,而其在一些影片僱用一些非職演員扮演角色,甚至是主角。這一做法就其原意而言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後來證明這一使影片有著更多的真實性而排除影片的"演出性"的措施是有其片面性的。
我們將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綜合起來觀察,是否可以說它實際上是突破了歐美電影那種戲劇化敘事特徵,而樹立了一種"反戲劇"的電影美學樣式。在此以前的大部分歐美電影都是局限在"敘述故事"的表現方法上,而新現實主義影片卻是努力想再現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現。作為新觀實主義電影的理論奠基人,著名新觀實主義電影編劇柴伐梯尼就說過,新現實主義最突出的特徵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於它證實了一部影片並不一定需要有一個"故事",即一種根據傳統臆造的故事;新觀實主義的最大努力就表現在它盡可能使敘事淺顯,講得盡可能簡明。總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種實錄,一種記錄精神。"在闡明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的同時,柴伐梯尼也從理論上為這一學派辯護。他把新現實主義電影視為一種(現實的)實錄。因為他認為"生活就是藝術。"他說過:街頭巷尾,日常瑣事充滿著感人事件,只要你悉心去注意,你就能找到藝術。"顯然,柴伐梯尼是不主張對生活進行歸納、綜合和提高後作為一種生活的本質去表現的,而只是局限在對生活現象的羅列,這種創作方法很多是屬於自然主義的。這可從他的《偷自行車的人》、《溫培爾托一目》、《米蘭的奇跡》等影片看出來。但是,應該承認,新現實主義電影及其主張的這種"生活即藝術"論,在戰後百廢待興的歐洲電影市場,卻有著它必然的歷史地位。它象一股洶涌的激流沖擊著陳舊的歐洲電影界,甚至也沖擊著好萊塢、迫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去考慮改變自己固有的製片方向。它的影響是世界性的。
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手法和美學主張,促使以後的電影理論界不論在電影的敘事手法,蒙太奇剪輯、攝影、表演,以致在劇場景的結構上都出現新的論證和觀點。最明顯的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即長鏡頭理論,反對單鏡頭剪輯,而主張像一些新現實主義影片一樣,更多以"段落"或一場戲作為一個剪輯單元。在他看來,只有這種剪輯方法,才更符合生活。
在西方電影界中,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甚至還改變了歐美電影界對男女演員的審美標准,即歐美電影以往注意的首先是臉型、身材。而新現實主義電影出現以後,關心的則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的女主義公安娜·瑪尼阿尼式的演員,也就是說更強調了氣質。這一觀念的轉變,在至在八十年代後期的美國新好萊塢的電影中又進一步得到了印簽,如簡方達等。可見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是劃進代的。
但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維持了七、八年之久,大約拍攝了七、八十部影片之後,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後開始了衰落,這種衰落具體表現為1955年以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題材上日益枯竭。當時,雖還談不上陷入俗套,但已經可以看出,影片原有的那種蓬勃的生命力減少了,表現內容中的社會性也不如以前突出了。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衰落的原因,故然有客觀的和外在的原因,比如統治階級,甚至教會對其就從未間斷迫害;他們指責新現實主義電影"歪曲"、"抹黑"了義大利社會和現實,其次是觀眾逐漸轉向涌進義大利國家的美國好萊塢影片,國外的觀眾群也轉向好萊塢。這一現象體現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究竟是難以同好萊塢電影競爭的,而觀眾也不願長久地去在主要是表現一些灰暗的社會景象中去尋求娛樂。如果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放到義大利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觀察,將不難發現:它的衰落實際上也是一種必然。它衰落的根源,實際上早已蘊藏在它最初的興起中了。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衰落的根源:首先,新現實主義電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左翼或法西斯的電影評論界,在理論戰線上反抗墨索里尼電影的斗爭結果,但是人們發現,這個斗爭從一開始就缺乏一種更高的理論綱領作為指導。當時義大利電影充補著法西斯軍隊的宣傳片,且嚴重脫離現實,而庸俗的喜劇片和抒情片也被當局宣揚贊頌,另外那些極端唯美主義或形式主義的"書"法派"影片也被一味推崇。面對這些創作傾向,一些進步電影理論家,把矛頭指向部分影片的虛假、臆造的表現手法上,但對創作思想或理論卻沒有任何有力的作為,他們只是單純要求電影去真實的表現或再現現實,而未對電影工作者提出應以何種立場和觀點去表現社會現實,更未從方法論的高度去提出過。而當時的出現的情況足以表明,進步電影評論界甚至沒有對當時的電影提出更高的現實主義要求。他們對凡能多少反映義大利實況的影片,都予以肯定和贊揚,這無疑是特定的歷史和社會條件所決定的。
其次,新現實主義電影學派,實際上也是義大利電影界在反法西期斗爭中,形成的一種鬆散的"統一陣線"。拍攝新觀實主義影片的電影從業人員,無論在個人經歷、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上都是各不相同的。他們在"電影必須如實地再現實會生活"的含混口號下聚集起來,就象《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在特定條件下,從神父到家庭主婦都可以聯合起來,反對法西斯。但是這種歷史條件一旦消失,人們自然按著各自的立場尋找自己的道路、這可從羅西里尼的《斯特隆波里火山》,《在義大利旅行》等影片中反映出來,這二部影片中羅西里尼把人的精神解脫,求諸予神的"恩寵",而拍攝《偷自行車的人》的德西卡卻會在《米蘭的奇跡中》幻想著把人的善意視為解決社會貧困的重要"葯方"。顯然,他們拍攝的這些影片仍然把義大利的貧困面貌當作重要的背景去表現。
再次,由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從一開始就只籠統的強調"如實的表現義大利社會的現實面貌",因此它在客觀上是反對影片去塑造典型的,從許多影片的實際表現看,是無視或輕視對人的表現的。人,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只是與現實環境等同的"背景一物"。人,只作為某種現實,一種命運的說明而存在。諸如《偷自行車的人》中的各式小人物,實質上都是在象徵戰後義大利的貧困,他們在片中的作用尤如片中呈現的破亂市場,骯臟的貧民窟並無多大區別。只是除了少數表現義大利抵抗運動的影片外,極大部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中的人物,在性格特徵上都是較模糊的,他們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象徵而出現,這就導致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在表現人、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存在著顯著不足,從而也就擺脫不掉衰落的命運,客觀上講現實主義影片如果只是一味強調貧困,飢餓、失業,在加之影片影調侮暗無彩的,那麼大多數觀眾就不可能的會一直保留著對當初的耳目一新的初期觀看時欣賞心理。既然如此,那些集現實,體栽與現代表現手法與一體的著意刻畫人物,塑造典型的敘事結構影片又自然會成為大多數觀眾所喜歡的影片。
對電影藝術發展的貢獻: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口號既走出攝影棚,到故事的實際發生地去拍攝,多拍實景和外景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場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術和攝影陳規,並注意讓演員保持自然狀態,充分調動演員的創造性,盡力去掉"表演"的痕跡,這一系列的堅持寫實主義的美學原則和方法,使義大利電影拋開了過去那種浮誇的形式,轉向了真實的社會生活內容,對於世界電影藝術朝著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邁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作為電影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流程,雖然早已結束了,但是它所倡導的紀實主義和讓普通人成為銀幕的主人公等美學思想將是永存的,它具有革命意義的美學觀念將長久地影響電影藝術的發展。
⑼ 什麼是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30年代的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繼承了20年代先鋒主義電影運動中的創新精神和實驗精神。優秀的法國電影藝術家們,以充沛的精力,接受了電影聲音的挑戰。他們並沒有完全背離視覺的表現力,而是有意地避免默片那種只能在畫面上作戲的方式,並富於想像力地去創造著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他們在影片中,往往以詩意的對話,引人人勝的視覺影象,透徹的社會分析,復雜的虛構結構,豐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以及機智與魅力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細膩的混合體,表現出法國電影在思想上的成熟。、詩意現實主義的出現與社會現實有著一定的聯系。20年代被稱作「瘋狂的年代」,人們剛從每一次世界大戰中蘇醒過來,在生活企表現出一種放縱,在藝術上則是大解放,其中電影是最為明顯的:放縱的終點是經濟大蕭條的出現。而法國比較歐洲的其他國家,經濟蕭條和危機的時間都要更長一些(1929年一1935年)。人們開始注意到如何活下去,並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去尋找一點點樂趣,一點點詩意。但是,法國電影的投資方式既不是國家的,也不是資本家的。因此,他們的現實主義既不是:好萊塢式」的,也不是「夏伯陽式」的。法國的電影藝術家們,在他們的作品中,表現出了作為獨立個人的特性(個性),使影片真正成為了藝術品,而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商業性。因此,他們的影片在這段時期,不僅只是在他們的「電影俱樂部」中為少數藝術家觀賞,而且也能夠在法國普遍的影院網路中,被更廣泛的人們所接受。在當時的法國,一些投資商或製片人,常常認為是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人,他們有時為藝術敢於冒風險。同時,由於與國外電影業的競爭,也出現了商業上的競爭。競爭促使了藝術上的成熟,這的確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些導演由此出了名,而被國外請去拍片子,比如:雷內。克萊爾去了英國、杜維威爾去了美國,等等。
30年代,最突出地活躍在法國影壇上的有:富有幽默喜劇精神的雷內·克萊爾;使普通人的題材復活的讓。維果;描寫罪犯心理的馬賽爾·卡爾內;以及擅長貴族題材的讓·雷諾阿,等等。他們的作品興趣各有不同,法國的老百姓與美國人相比更喜愛悠闊、輕松的生活,特別是法國人的感情豐富是出了名的。這一切都是形成詩意現實主義的市場。
⑽ 什麼叫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較強。它提倡客觀地、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加以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國的文學藝術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現實主義的因素和特色,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而發展變化。在文學藝術領域,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主要傾向是源遠流長。但作為一種比較自覺的文藝流派,現實主義通常是指19世紀30年代以後在歐洲文學藝術中取代浪漫主義而佔主導地位的一種主要文藝思潮和運動。也有一種意見,認為現實主義作為文藝流派,形成於文藝復興時代,或始於古希臘時代,並經歷了一系列發展階段,即所謂「古代現實主義」、「文藝復興現實主義」、「啟蒙主義的現實主義」、19世紀現實主義等。
「現實主義」這個名詞之在歐洲文藝界盛行,並且形成一個以它命名的文藝流派,這是19世紀50年代在法國發生的事。1850年左右,法國畫家庫爾貝和小說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現實主義」這一名詞來標明當時的新型文藝,並由杜朗蒂等人創辦了一種名為《現實主義》的刊物(1856~1857,共出6期)。刊物發表了庫爾貝的文藝宣言,主張作家要「研究現實」,如實描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現實」。這派作家明確提出用現實主義這個新「標記」來代替舊「標記」浪漫主義,把狄德羅、斯丹達爾、巴爾扎克奉為創作的楷模,主張「現實主義的任務在於創造為人民的文學」,並認為文學的基本形式是「現代風格小說」。從此,才有文藝中的「現實主義」這一正式命名的流派。
現實主義作為文藝流派是繼浪漫主義之後,並作為對浪漫主義的一種反抗而走上歷史舞台的。它的形成有一個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19世紀上半葉,歐洲許多現實主義作家並沒有和浪漫主義劃清界限。他們不但同浪漫主義作家一起反對新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而且在創作上也沿用浪漫主義文學慣用的一些題材和手法。一些為各國現實主義文學開辟道路的作家(如梅里美、巴爾扎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更是由早期創作中的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的。這一文藝思潮的更迭,有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19世紀30、40年代是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幾個主要國家最後戰勝封建主義的時期。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鞏固,使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和各種社會弊病日益顯露和激化,「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面對這種冷酷的社會現實,「人們終於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此外,19世紀自然科學發展和唯物主義在反對宗教與唯心主義斗爭中的勝利,以及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廣泛傳播,也都促使人們打破傳統的觀念和幻想,轉而用比較客觀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研究社會現實問題。在這樣的歷史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作家不滿於浪漫主義文學耽溺於主觀幻想和個人叛逆精神而忽視客觀社會現實的主觀主義創作方法。他們繼承和發展文藝復興、特別是啟蒙運動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主張冷靜地觀察和評價資產階級統治帶來的種種弊病和矛盾,如實地客觀地描寫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日常生活,從剖析人物性格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中揭示造成種種社會罪惡和弊病的根源。這樣,以如實描寫現實生活,揭露批判社會黑暗為其特徵的現實主義文學,就逐步代替浪漫主義,成為在歐洲佔主導地位的文學思潮。
"浪漫主義"這一術語,是由"浪漫的"(Romantic,羅曼蒂克)這個形容詞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這個形容詞又是從法國的"羅曼司"(Romatic,即"傳奇"或"小說')轉化過來的。據現有資料證明,一六五四年英國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這一詞語,大直是"傳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實的",其中明顯地包含著貶意的否定性的內涵。到了十八世紀,這個詞語才逐漸轉變為肯定性的褒義詞,它被用來評價作品,並獲得"宜人的憂郁"這樣一種附加的含義。
十八世紀末年,隨著浪漫主義思潮在歐洲文壇的勃興,浪漫主義這一術語就用得非常流行了,並且在一七九八年法蘭酉學別的創作方法的名稱。
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是在人們對啟蒙運動"理性王國"的失望,對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幻滅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不滿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當時的現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啟蒙學者的華美約言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當時的作家都對現實不滿,企圖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但由於作家所持的階級立場和政治態度不同,因而浪漫主義思潮中就形成兩種對立的流派,即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前者是進步的潮流,它引導人們向前看,後者屬反動的逆流,它引導人們往後看。這種區別,實質上是對當時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反響。
在文學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作為兩種基本創作方法,並不是互相排斥、各不相容的,而是經常聯系和結合在一起的。一切真正的藝術都必然既要反映客觀現實,又要表現主觀理想。在這個意義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是藝術在本質上都不可缺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