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電影和中國電影的差異

法國電影和中國電影的差異

發布時間:2022-07-06 23:00:09

『壹』 當代 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中國 的電影主流風格

美國大片一向沿襲好萊塢的方向,在電影中大量應用新式科技,至於風格嘛,不是很好說,反正都是為了票房。
英國電影也是應用電腦技術,例如007系列,風格比美國電影更加輕松,詼諧。
法國電影不清楚。
日本電影則常與災難掛鉤。
中國電影則是以現代化,社會化為主題的
大概就是這樣,我也不知道對不對。

『貳』 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說明中西方電影的不同特點和藝術風格

電影風格組成的諸多元素,以及中西方對於風格的不同追求。我認為風格更適合去描述導演個人的指導風格和習慣,當然也可以去描述整個類型的電影。而對於整個世界范圍來說,多樣化的風格才會使電影更具色彩。
中國電影從來就是東方傳統文化和東方近代社會文化的影象呈現。就像法國電影對於藝術的追求性或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經典的模式或成熟的操作。總體而言,中國電影的東方文化獨特風格偏於情感意味的靜態韻味,無論是注重內涵、偏向意義表達、還是欣賞柔靜的藝術美感等,都凝聚在鏡像的陰柔婉轉的東方色彩中,非常講求意境。如《林家鋪子》的片頭開始的一個精心選擇的船行場面,江南水鄉的特點如真如實。但那每一櫓每一道漣漪都是意味深長的,樸直的風貌與風情背景的真實化,傳達出的是歷史風雲的深長意味。同時傳統電影中咀嚼苦難、哀而不傷,沉靜中的隱忍爆發的特點最後歸結於樸直純真的表現形態和簡約的線性延展。新興的中國電影對傳統電影有一定的襲承,不過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國電影對於國外電影不同的形式風格的學習並與傳統的融合還在期待中。
而國外電影,西方,好萊塢,日韓等,有諸如經典好萊塢電影,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法國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電影,蘇聯的蒙太奇運動,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法國新浪潮主義電影,新好萊塢獨立製片,先鋒派實驗電影等諸多的發展,各具特色。不可否認好萊塢還是主導當今的電影市場,不過時間的推移伴隨各種電影形式與風格的交匯於碰撞融合。中西方電影彼此之間在慢慢地相互了解熟悉。對於電影文化的發展是相當有益的。

『叄』 從東西方電影差異比較二者價值觀的不同。

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歷史積淀,奠定了東西方不同的藝術美學。在《論亞里士多德的〈詩學〉》里,俄羅斯著名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詩學》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學論文,也是迄至前世紀末葉一切美學概念的依據」,又說,「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以獨立體系闡明美學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然雄霸了兩千餘年」。《詩學》中,亞里士多德系統地提出了影響西方美學發展路徑的「模仿說」,即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我們現在所謂「美的藝術」,如詩歌、音樂、圖畫、雕刻等,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叫做「模仿」(Mimesis)或「模仿藝術」。從這個名稱上就可以看出他把「模仿」看作這些藝術的共同功能。這種美學觀點對於兩千餘年後產生的新興藝術門類——電影,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果說西方美學重模仿,重再現。那麼,不同文化傳統熏陶下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美學則重抒情,重表現,最終發展為意境的理論。畫史上對唐朝畫家張躁有這樣的記載:「張躁,字文通,畫松特出古今,能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作生枝,一作枯枝,氣傲煙霞,勢凌風雨,槎椏之形,鱗皴之狀,隨意縱橫,應手間出。畢宏畫名擅於時,一見驚嘆,異其唯用禿筆,或以手摸絹素,因問所學?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筆者以為,張躁所言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精確地道出了東方美學尤其是中國美學的精髓所在,就是注重對外在「造化」的模仿,但是最終卻要由內在的「心源」來作決定,「造化」是為「心源」作準備的,「心源」才是藝術家最終憑借的根據。就像中國繪畫中所說的「手中之竹」與「胸中之竹」的區別一樣。這種美學觀點與中國藝術注重藝術意境的創造是緊密相關的。
在東西方電影影像的表現方式上,也體現了這些差異。
理論構架的差異性
在《電影是什麼》中,法國電影批評家、理論家巴贊提出了他的電影理論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就是電影影像本體論和長鏡頭論。巴贊認為,電影本質上是「真實的藝術」。
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是一位原籍德國的美國學者。他採納了巴贊的理論前提,根據他40多年的「觀影經驗」,寫出了《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一書,在卷首序言中聲明這本書「是一種實體的美學,而不是一種形式的美學,它關心的是內容。它的立論基礎是:電影按其本質來說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樣,跟我們的周圍世界有一種顯而易見的近親性。當影片記錄和揭示物質現實時,它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影片。」
以巴贊、克拉考爾為代表的紀實派電影理論,就是一次對西方傳統的藝術觀——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的回歸。雖然在後來,電影理論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新的電影理論流派。但是,他們的紀實派電影理論的影響卻一直沒有中斷,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在電影實踐領域。
東方沒有產生過影響深遠的電影理論著作,經典電影理論著作基本上都是產自於西方,這也許再一次印證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東方就沒有自己的電影理論。例如,從1905年中國人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開始,電影就逐漸開始向中國幾千年的傳統藝術形式,例如戲劇,借鑒學習,從而在理論上產生了對中國電影影響深遠的「影戲」觀。早期電影藝術家侯曜說過,「影戲是戲劇的一種,凡戲劇所有的價值它都具備。」 而「影戲」理論的核心就是,以戲劇式的敘事為本位去把握電影的方式,是一種與西方電影理論截然不同的中國式的電影本體論。
題材選擇的差異性
希臘文化對整個西方文化的影響是舉世公認的,其中的科學理性精神同樣深刻地影響著西方世界。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西方人特別注重邏輯思維和理性分析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呈現出與東方人迥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同時,希伯來精神中的基督教信仰也深刻地影響著西方世界。二者相結合,西方文化傳統里就產生了大量的充滿理性的哲學著作,散發出濃厚的人性關懷。
這對於電影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尤其是繼承了西方文化精髓的歐洲電影。在題材選擇上,一方面是形而上的「哲學電影」,這種電影給人的感覺,猶如將電影作為一個載體,來探討哲學的命題。
本文中所提及的東方文化是以中國、日本及韓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尤其突顯中國文化,眾所周知,日韓文化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對於中國文化的構成,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認為是「儒道互補」的。但同時也承認「孔子在塑造中國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結構上的歷史地位,已是一種難以否認的客觀事實。孔學在世界上成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並非偶然。」 可以說,綜觀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文藝作品(除某些純粹的愛情詩、田園山水詩和其他抒情性的文藝作品外),歷代文人的政治立場、個人理想、思想情感、心理反射、生活方式等都深印著儒家的倫理色彩。
這在東方電影中也有鮮明的體現,著名的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他一生拍過50多部電影,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對日常平凡生活的記錄和反映,沒有戲劇式電影中的矛盾沖突和激烈的大事件,有的只是現實中家庭關系平淡的描寫。
其實,即使是對同一題材的處理,東西方電影也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烙印。例如,同是愛情影片,西方電影就呈現出激烈奔放的感情色彩。在愛情片《泰坦尼克號》中,當傑克與露絲遇到外在的危難時,他們是以一種盪氣回腸的方式祭奠愛情。而在東方的愛情片中,男女主人公常常是採取含蓄內斂的方式面對愛情,如中國的經典影片《小城之春》、韓國影片《八月照相館》等。
影像呈現的差異性
西方文化中重視精確性和科學理性,使得西方電影的影像有自己的獨特特徵,例如為了提倡「現實的多義性」而產生的長鏡頭和景深鏡頭。巴贊認為,電影要做到從多義的現實事物中,讓觀眾「悟出」其「確切含義」的話,只有不被剪斷的景深鏡頭,才能給觀眾這一權利。巴贊以奧遜·威爾斯的影片為例,指出這位導演在《公民凱恩》里用景深鏡頭來刺激觀眾,因為這種技巧迫使觀眾去使用他們自由的注意力,同時也使他們覺察到事實的多重矛盾,這就使他的景深鏡頭具有三重的真實,即本體論的真實、戲劇的真實和心理的真實。在影片中有一個經典的景深鏡頭,畫面的前景是,屋裡的小凱恩的父母在與經紀人商談關於送小凱恩出去的事情,而畫面背景的深處,窗戶外的小凱恩在無憂無慮地玩雪,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正在發生改變。這一景深鏡頭簡單而多重含義地將巴贊所強調的「現實的多義性」表達了出來。
巴贊的長鏡頭理論進入中國後,也受到了電影人的欣賞和實踐,但是在東方電影中的長鏡頭,似乎只存留了長鏡頭的外形。仔細分析,東方電影長鏡頭的運用,明顯蘊涵和折射出東方文化的意韻,其中的突出代表,當推台灣導演侯孝賢。在侯孝賢的電影中,多見悠長緩慢的長鏡頭,慢慢地搖移。它只是一種形式,並非是對絕對客觀景象的機械描摹,而是經寫實、傳神而至妙悟的一種心靈境界的折光反映。

『肆』 各國電影的特點

現在是美國電影打打鬧鬧,
英國電影說說笑笑,
法國電影嚇你一跳。

美國多是商業動作片,大賺票房
英國電影以古典浪漫為特色吧,我很喜歡英國的演員,很有一種貴族氣質,這就是布拉德·皮特和裘·德洛的區別,不能說那個好,氣質完全不一樣。
法國電影和藝術一樣,以新潮著稱,導演以呂克貝松做代表,演員也都很有個性,當年的大鼻子情聖,現在的讓·雷諾,什麼這個殺手不大冷,十三區,taxi 1-3,紅龍,很多電影不管鏡頭處理還是情節概念,都很新潮,講究創新吧,法國人很有藝術創造力~
想去法國~~~

『伍』 法國電影與中國電影中可以寫論文的點有啥呀

回眸新中國科教電影的發展歷程,自1949年至今,經歷了幾度沉浮。從宏觀角度看,新中國科教電影的歷史可以分為兩大塊:計劃經濟時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如果按科教電影的發展歷程來分,可以分為初創階段、停滯階段、黃金時期、轉型調整時期和重生時期。
1 50年代至60年代——初創階段
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國科教電影的初創階段。這一階段,科教電影創作的機構逐步建立,人才逐步到位,影片也開始產生影響。建國之初,百廢待興,需要大力促進生產.而中國社會長期動亂,造成廣大民眾的知識與
技術水平低下。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先進技術,而科教電影作為科普宣傳的重武器,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從1949年到1960年之間,不僅組建了八一電影製片廠軍教片組,還組建了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和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三家專業廠。同時,鼓勵其他製片廠也建立科教電影拍攝小組。另外,國家從相關單位抽調一些高素質人才,進入上述科教電影製作機構,並以他們為骨幹,逐步培養和建設專業創作隊伍。如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就從教育部和衛生部調來已有一定經驗的創作人員,並接收了大量高校畢業生。這一切不僅為我國的科教電影事業打下了
堅實的基礎,同時這些科教電影生產單位創作的一些科教電影也滿足了當時的社會需求。

2文革時期——停滯階段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眾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這段時間,整個科教電影事業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四人幫」的控制下,只有極個別的科教片能在影院放映,上百部片子被封存起來。創作人員都去了五七幹校學習、勞動,創作生產全面停止,更不用說新人的引進和培養。這段時間的損失是巨大的,而且還對後
來的科教電影事業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3 70年代到90年代——黃金時期
這是新中國科教電影的黃金十五年。1978年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不僅吹響了改革開發的號角,也為我國的科教事業發展明確了方向。這一切,不僅給科教電影的創作生產帶來了無限生機,也激發了廣大科教電影從業人員的無限熱情。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當時科教電影創作生產的最大特點,創作生產人員們潛心創作、積極研討, 「比學趕幫超」的創作氛圍非常濃厚。特別是三個專業廠互相學習、互相競爭,並逐步形成了三個廠各自的特點。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的題材多樣、創作手法新穎;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的創作則貼近生活、表達方式細膩;北京農業電影製片廠的創作專注於農業技術等等,個性化特點比較明顯。這段時間也是科教電影創作生產數量最多的時候,科教電影的年生產量都在200部左右;最多的幾年,達到了近300部 。同時,這段時間也是我國電影發行放映體系最完善的時候,放映網遍布全國所有城市和鄉鎮。正是在這種產供兩旺、需求迫切的前提下,科教電影充分發揮了它的獨特功效,為我國的
社會發展、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4 90年代中期——轉型調整時期
1993年,中國電影事業開始改革。廣播電影電視部發布了《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 即「廣電字3號文件」)。「意見」的主要內容,一是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不再對國產片統購包銷,各製片廠可以直接同地發行公司進行出售地區發行權、單片承包、票房分成、代理發行等多種形式的交易;
二是電影票價要原則上放開,具體由各地政府掌握。1994年,廣播電影電視部發出供於進一步深化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宣布從1995年1月1 Et 起,各製片單位可直接將影片發行到任何一級發行機構,乃至電影院。這種對電影投資和發行的重大調整,可以說是中國科教電影遭遇的轉型硬著陸,或者說是一次休克療
法。

5。90年代末至今——重生期
1997到1998年,國家廣電總局醞釀並提出了跨世紀的農村電影「2131」工程,並被正式納入國家發展計劃。所謂「213l 」工程, 「就是在2l 世紀初,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一個村一個月看一次電影目標」( 引自計社20( 0F- - 246( 文件) ) 。從那時起,國家以政府補貼或政府采購的方式,對科教電影的創作生產給予了新的支持,從而激活了科教電影。同時,電影放映市場的逐步成熟,也讓資本看到了希望,出現了對科教電影的投資嘗試。另外,科技的進步與電視業的快速發展,也對科教電影的創作生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科教電影不僅其產量從1997年的10部擴大到現在的30多部,參與單位從北京科影、中國農影擴大到今天的十幾家;更重要的是出現了不少大量運用新技術、能滿足現代觀眾視聽要求、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普大片。

『陸』 電影中的東西文化差異有什麼

一般來說(普遍性,不絕對),要闡明一個觀點,中國電影重視電影情節,在情節中能體現出電影的內涵(也就是說大眾化,大家都看的懂),國外電影,尤其是歐洲電影,情節不是十分重要,看起來覺得很亂,但最終還是講出了這部電影的想表達的意思。比如說,我上個月看的電影《穆赫蘭道》,如果是中國拍的,不太可能把電影情節拍的很亂,叫人看了一頭霧水,這就是中西在處理情節上的差異,我個人認為,這絕對是由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的。再說說正常情節的電影,比方說:法國電影《理發師的情人》,第一次見面,男主角就向女主角求婚,女的沒回答他,第二次見面,女主角主動說話並答應了求婚,然後雙方才開始介紹自己。看似荒唐,但這個愛情確實又是真實而感人的愛情。在中國,這是不可能的,雖然在法國,我個人覺得這樣的事也不太可能發生,也許只能出現在電影里,但是電影里出現了,它基礎現實,說明現實中還是有這樣的事,不過沒這么誇張,在中國,現實中沒有,連電影里也不會有。

『柒』 法國電影與中國電影

ok!
1910年前,法國電影以其創造性、藝術性和多樣性而稱霸世界。百代公司攝制的舞台紀錄片、喜劇片和新聞紀錄片控制了整個世界電影市場。1910年後,因美國和德國影片的競爭,其霸權有所削弱,但法國影片產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國外市場,法國影片仍占優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電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毀。由於戰爭,法國影片生產完全停頓。美國影片乃乘虛而入,佔領了法國的電影市場。

《藍》《白》《紅》三部曲;《雲上的日子》:《初吻》:蘇菲·瑪索主演的第一部電影,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柏林影展最佳影片,西雅圖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獎。

《遷徙的鳥》 :唯美的畫面,富有情感的鏡頭,是公認的世界上最美的記錄片之一。世界上恐怕也只有法蘭西這個把浪漫當作生命的民族才會用三年時間拍攝出這樣的一部記錄片.
《帝企鵝日記》 Luc Jacquet 的記錄片真是絕了~;
《虎口脫險》(La Grande Vadrouille),菲奈斯的代表作,是法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喜劇電影,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優秀的喜劇電影。

《漫長的婚約》;《巴黎聖母院》;《浮宮魅影》;《逃之夭夭》;法國動畫 :《瘋狂美麗都》;《國王與小鳥》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中國的電影嚴謹,沉穩,深刻,文化時代感都很強。從這些到與法國電影有幾分相通。
中國電影推薦:
《小城之春》;《駱駝祥子》;《霸王別姬》;《黃土地》;《盲井》;《鬼子來了》 姜文 2000年第53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一聲嘆息》;《大話西遊上下集》;《秋菊打官司》;《紅高粱》;《我這一輩子》;《英雄本色》。

『捌』 歐美電影與中國電影的差異(詳細點,作業)

1、運用市場運作規則、模式差異

中國電影與歐美電影相比,還處在市場化的初級階段,在商業訴求上顯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中國電影走向產業化,不僅是電影本身從藝術電影向商業電影的過度,更是文化市場和大眾審美對電影發展的需求。

中國電影需要盡快適應市場經濟,熟練運用市場運作規則、模式,實施產業化管理,投資、製片、發行、院線分工合作,責權利明確,並形成穩固的合作關系,以利於電影生產與營銷的可持續發展。

2、培育衍生品市場差異

美國電影業總收入僅有20%是從影院的票房收入中獲得的,而電影衍生品的收入高達70%。

衍生品在中國電影工業流程上基本還是缺失的一環,市場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收入的90-95%是票房和植入式廣告,一些電影衍生品的收入幾乎為零。美國電影衍生品開發與推廣給中國以啟示。

3、新舊媒體融合的宣傳營銷差異

在新媒體時代,美國抓住新媒體與電影的共性——虛擬性的特點,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增加電影的消費力量。

電影傳播的是蘊藏在影片深層的文化觀念 中國電影需培育穩固的國內市場,在挖掘電影的內涵上下功夫,表達中華文明的精髓,反映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世界觀。

『玖』 西方電影與中國電影的各方面對比差異

西方的電影,較中國電影有創意,這種創意,除了在故事結構上的創新外,更多的是體現在了故事的內容上。

西方的電影在很大程度上,側重於崇前,而中國電影,則偏愛於懷古。只要對西方電影稍有關注的人,就會發現西方電影更多的是執著於對未來的想像,諸如《火星計劃》、《機械公敵》等影片就是明證。而中國的電影,則是與之相背的。近來,國內的一些歷史劇、宮廷戲甚囂塵上,大概就是這種懷古情結的突顯。因此,但西方兒童正沉醉於星球大戰的無盡遐想時,我們的下一代仍痴迷於降龍十八掌的無堅不摧;當西方人正在為宇宙飛船的設計圖紙一籌莫展時,我們仍在為哪段歷史是否尊重史實而吵得雞飛狗跳。

無可否認,這樣的思維模式,已嚴重影響了我們對未來的認知。我們常說,咱們的下一代普遍缺乏創新能力,但誰又想過,我們周邊的文化,又為他們提供了多少創新的氛圍呢?

我們的電影,與西方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的,嘗試著去從西方的電影中吸取有益的思維方式,我想,無論是對我們的電影事業,還是下一代,想必都會大有裨益。

『拾』 中國電影和外國的比到底差了什麼

如果是文藝片就沒那麼大差距,國產文藝片每年入圍「三大」的也不少,其他小電影節就更多了,中國第六代導演基本都在干這件事。文藝片在於解析深度與表現方式,偉大的作品本就不多。中國基於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在對人性的思考方面,本土文藝片並不弱,只是近年來國人生存環境較平穩,在對一些國際層面的敏感問題上缺少深刻的親身體會,電影表現得張力自然有所欠缺。關鍵在於你比較的方式,所謂外國,難道是指全世界?一個國家的和全世界的經典作品來比,肯定不公平,就文藝片的成就來說,能和中國相提並論的,只有法國等少數歐洲國家,美國並不在其中。

但如果是商業片,就不用多說了,中國連日本都比不過,和美國的差距至少還有50年。主要是政策環境所限,衍生出來的製作和銷售能力差距就很大了。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和中國電影的差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文電影台詞形容詞 瀏覽:634
來電狂想電影截屏圖片 瀏覽:364
為什麼過年不能退的電影票 瀏覽:138
演員葉璇演過的電影 瀏覽:466
蠟筆小新新春旅行大電影 瀏覽:650
電影中的假戲真做圖片 瀏覽:683
你的名字對日本電影 瀏覽:287
葉問3電影完整版粵語版 瀏覽:407
三十多年前一部僵屍看電影 瀏覽:390
全球最新音樂電影 瀏覽:1
零是什麼電影 瀏覽:69
匈牙利大尺度同志電影 瀏覽:990
經典軍事動作電影大全視頻下載 瀏覽:31
孔劉電影男與女大尺度 瀏覽:693
李振寧大學生電影節 瀏覽:168
蘭格和威爾槍戰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654
狗電影裡面狗的名字是什麼 瀏覽:722
向華強成龍電影 瀏覽:720
最新大尺度日本電影 瀏覽:103
梁朝偉甄子丹演的電影大全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