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如何看電影《四百下》
遼闊的大海在他眼前鋪展開來,安托萬繼續跑過沙灘,又踏進了海水。遠處的海浪慢慢地壓了過來,這時的他突然轉身向岸邊走來,茫然地望著前方……
對於法國著名導演特呂弗,我們中國觀眾最為熟悉的恐怕還是他在晚年拍攝的《最後一班地鐵》。這部影片當年在中國曾廣為放映,我們對它所表現的在嚴酷現實中的浪漫愛情和人性的尊嚴,巧妙的「戲中戲」結構,以及對男女主人公的出色表演,恐怕還記憶猶新。
特呂弗主張拍攝「作者電影」。他於1954年在《電影手冊》上發表的著名文章《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被稱為「新浪潮」的宣言書。他把矛頭直接指向「優質電影傳統」,並極力提倡「作者電影」。他指出:「在我看來,『明天的電影』較之小說更具有個性,如同一種信仰或一本日記那樣,是屬於個人和自傳性質的。」而《四百下》正是特呂弗理論主張的最佳體現。
影片《四百下》帶有特呂弗自傳的性質。特呂弗少年時的家庭及經歷與影片主人公安托萬極為相似。他因為經常逃學和離家出走,被父親送到警察局。正是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把他從少兒管教所里解救出來,並引導他走上了電影之路。也正因如此,特呂弗差不多與巴贊建立了情同父子的關系。作為處女作的《四百下》的片頭就打上了「獻給巴贊」的字幕。影片以特呂弗自己少年時期的坎坷經歷為原型,通過平凡的日常生活和非戲劇化的、傾向於寫實性的敘事手法,步步深入地展現了小主人公孤獨、敏感、苦悶、叛逆的內心世界。
影片主人公有明顯的現代主義意味,顯然是一個現代主義文學藝術畫廊中極為典型的「孤獨者」、「多餘人」或「局外人」的形象。他的孤獨、叛逆、冷漠,都是現代主義毫無疑問的標記。影片雖然是以生活流和紀實性的手法把鏡頭對准一個尚不是十分成熟的少年,但因為由點到面地探討了一些具有社會普遍性和人性的普遍性的問題,如兩代人的隔閡問題、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的專橫冷漠、人與人之間的難以溝通、以教育體制為代表的成年社會對青少年的壓抑和專橫,因而使表現主題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普遍性,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片名所謂的「四百下」是法國的一句俚語,意即胡作非為、無事生非、到處亂跑等,據說也是法國人用來在憤怒時表示抗議的口頭語。特呂弗用這樣的片名無疑表達了對社會的抗議和批判。
在藝術手法上,影片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照明,紀實感很強。非職業演員的出演也增強了紀實效果。為了進一步增強影片的真實性,影片還使用了大量的長鏡頭拍攝。尤其是安托萬出逃後在海邊奔跑的一段,攝影機從球場開始,一直在側面跟拍。孤獨的小安托萬沖出足球場,穿過田野,跑過叢林,來到無疑象徵著自由的大海邊。他向大海跑去,但走投無路,海水又迫使他不得不回頭。轉過身來走向岸邊時,緊跟著安托萬、但原來一直是遠景鏡頭拍攝的攝影機突然一直向他推去並成為定格——影片到此結束。而小安托萬瞪著大眼睛、似乎在乞求著理解和寬容的面部大特寫,給觀眾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彷彿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影片的對白非常精練,很多戲幾乎沒有對白而完全通過視覺畫面來敘事、抒情和表意,以至於有些評論家說《四百下》近乎「半默片」。這無疑更接近電影以影像為本體的本質。同時,導演也並沒有完全地純粹客觀,他毫不掩蔽攝影機的存在,活動攝影與靜止鏡頭的交替也形成了影片獨特的敘事張力。
(陳旭光)
㈡ 影史考點 | 安德烈·巴贊:電影的不純性
安德烈·巴贊的電影不純性理論解析
安德烈·巴贊,作為電影史上的重要理論家,對電影藝術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他提出的電影「不純性」理論,是對當時電影改編問題的一種深刻反思和獨特闡述。
一、電影不純性的提出
巴贊將電影的不純性稱為「非純」,意在指出電影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其他藝術形式相互交織、相互影響。這一理論的提出,源於當時一些電影理論家和影評人對電影改編文學作品的合法性的質疑。他們認為,電影初創時期的影片「純而又純」,不存在對文學作品的改編,而1950年代的很多影片則源於對小說的改編,這使得影片無形中成為其他藝術的附庸,降低了電影的藝術性。巴贊則對此持不同觀點,他認為電影可以「非純」,即可以改編自其他藝術形式,同時保持自身的藝術獨立性。
二、非純電影的分類
巴贊將非純電影分為兩類:一類忠實於文學原著,如《田園交響曲》《宿命論者雅克》;一類將原著視為影片的角色和情節來源,如《基度山伯爵》《悲慘世界》。這兩類電影體現了電影對文學改編後所呈現出的復雜性,即所謂的「非純」。
三、電影可以「非純」的論據
藝術發展的普遍規律:巴贊認為,各門藝術之間都存在相互影響的因素,這是藝術發展史的普遍規律。電影作為較晚誕生的藝術形式,在成長過程中必然受到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這種模仿和改編屬於藝術的正常演進現象。
電影初創期的影響:即使初創期的電影,也會受到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更多地體現在形式上。例如,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亨利-朗格盧瓦放映《吸血鬼》時,通過有節奏的中斷放映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且聽下回分解」的模式正是對小說的一種借鑒。這種非純性不僅給電影帶來了無盡的創造力,也說明了電影在藝術的一般規律下發展變化。
改編的積極影響:無論非純電影對原著改編得是好是壞,都會產生積極影響。非純電影能夠超出其他一般電影的水平,給原著帶來新的讀者;即使褻瀆了文學原著,也不會改變讀者對於原著的應有判斷和欣賞;同時,非純電影可以刺激原著的閱讀量,因為搬上銀幕的名著往往出售冊數飆升。
電影的歷史性:巴贊還以電影的歷史性說明非純電影存在的價值。他認為,電影初創時期更重視形式,即所謂電影語言,如人工照明、移動攝影、蒙太奇、鏡頭稍變等。在這種環境中,很難討論電影的純與不純,因為人們把大部分時間都留給了對電影形式的討論。但是,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人們開始考慮形式背後的意味,影片內容純與不純的問題也就浮出歷史的地表。
四、電影不純性的現實意義
巴贊的電影不純性理論不僅具有歷史性,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它打破了電影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界限,為電影提供了更多的話語空間和闡釋空間。這一理論鼓勵電影創作者在改編其他藝術形式時保持創新和獨立性,同時也促進了電影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巴贊的崇拜者和繼承人米歇爾?付東在電影和電子游戲的互動性中進一步討論了電影的不純性。他強調電影的多元性,不希望設置關卡阻止電影與其他領域的融合,這進一步拓展了電影不純性理論的內涵和外延。
五、結論
綜上所述,安德烈·巴贊的電影不純性理論是對電影改編問題的一種深刻反思和獨特闡述。他認為電影可以改編自其他藝術形式,同時保持自身的藝術獨立性。這一理論不僅打破了電影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界限,還為電影提供了更多的話語空間和闡釋空間。它鼓勵電影創作者在改編過程中保持創新和獨立性,促進了電影藝術的多元發展。
㈢ 電影是什麼目錄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的動態媒介,它通過攝影影像呈現故事和情感。從本體論的角度看,電影不僅僅是靜態畫面的集合,而是通過敘事和視覺語言創造出完整的世界觀。
「完整電影」的概念曾被神化,但它強調的是一部作品在結構與主題上的完整性,而非絕對的完整性。電影如同一場探險,引導觀眾進入一個全新的時空,感受角色的喜怒哀樂和故事的起伏跌宕。
電影中的靜默時刻同樣重要,如於洛先生與時間的對話,展示了電影如何捕捉和表達無聲的情感深度。《白鬃野馬》、《紅氣球》和《異鳥》等作品,雖然在蒙太奇手法上受限,但它們的獨特敘事方式同樣引人深思。
電影語言的演進是其魅力的一部分,改編作品並非純正電影的貶低,如《鄉村牧師日記》與羅貝爾·布萊松的風格化,展示了電影如何從戲劇中汲取靈感並創新。
戲劇與電影之間的界限也常常被探討,如帕尼奧爾的作品,電影如何在保持戲劇性的同時展現獨特的視聽體驗。繪畫與電影的交融,如《畢加索的秘密》,則展現了影像如何超越傳統藝術形式。
對於一些經典影片如《德意志零年》和《最後的假期》,評論家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深入剖析,探討了它們在電影史上的地位和影響。西部片,特別是《血戰七強盜》,代表了美國電影的一種典型風格,其演變過程和影響深遠。
電影中的色情元素也常被討論,《電影中的色情》一書提供了對這一主題的多維度解讀。真實美學在電影中體現,如現實主義和義大利解放時期流派的作品,如《大地在波動》和《偷自行車的人》。
導演如德·西卡的作品,如《溫別爾托·D》,展現了新現實主義的精髓,而《卡比莉亞之夜》則被視為新現實主義歷程的一個重要節點。羅西里尼的爭議,以及《歐洲,1951年》的創作,都在電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電影是什麼?》是由法國新浪潮電影之父巴贊編寫的並由崔君衍翻譯的電影書籍。
㈣ 《電影是什麼》
電影(film,亦稱映畫、第七藝術)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畫面。是一門可以容納悲喜劇與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極強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