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電影最後一刻豆瓣

法國電影最後一刻豆瓣

發布時間:2022-07-11 03:45:12

1. 最後一刻.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法蘭西萬歲是韓麥爾講完最後一課給他的學生的臨別贈言,也是這位愛國者的心聲,是所有法國人民的心聲,這一悲壯的行動,表達了一種堅定的崇高信念:法蘭西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2. 電影評分

電影評分就是
看完電影以後
從各方面評分
5分是屬於好評

3. 《最後一刻》時代背景

法國輸了普法戰爭,新生的普魯士德意志帝國要割走阿爾薩斯-洛林,意淫之王都德痛哭流涕,因為阿爾薩斯-洛林不能再接受法國人的奴化教育了,200多年的功夫,法蘭西好不容易同化了近百分之50的阿爾薩斯-洛林人口,現在卻要物歸原主,這又怎能不讓都德痛心疾首,於是都德在講台上哭,底下的日耳曼人學生也哭,特么的終於不用上蛋疼的法語課了,特么的終於不用當亡國遺民了

4. 最後一刻作者是哪國的作家誰課文是在哪一背景下創作的

你好
《最後一課》作者是【法國】的作家【都德】,課文是在【普法戰爭法國戰敗,被迫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這一背景下創作的。

5. 跪求《最後一刻》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大佬,是最後一課吧?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第二年(1873年)。篡奪了法國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復辟帝制後,力圖通過戰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擺脫內部危機,鞏固王朝統治。俾斯麥則打算通過戰爭,建立一個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國,企圖佔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一八七○年七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個掠奪性的戰爭,正如馬克思當時指出的,敲響了摰詼�酃�納ブ訑。九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面對普魯士軍隊的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個短篇,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別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悲壯詩篇——讀都德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
龍懷珠
摘要《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是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的愛國主義名篇。作者把主人公的個人悲劇,與整個民族的悲劇聯系在一起,使小說具有強烈的、動人的悲劇色彩,成為愛國主義的悲壯詩篇。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練,重大的主題和題材,生動飽滿的人物形家,洗煉簡潔的風格,樸素無華的語言,使這兩個短篇不失為小巧玲瓏、極富藝術魅力的文壇珍品,經久流傳,不但至今仍可供我們欣賞和借鑒,而且具有極其深刻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最後一課》 《柏林之圍》 哈墨爾先生 儒夫上校 愛國主義精神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是都德的短篇小說代表作。這兩篇膾炙人口的小說,篇幅都不大,卻囊括了極為豐富的生活內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反映了時代的風貌,表現了深刻的主題。
這種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真是令人贊嘆不已。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很有特色的現實主義作家。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經歷了戰爭生活,目睹了法國戰敗的慘狀,受到了人民愛國精神的感染,使都德擴大了視野,獲得了新的創作源泉。他每星期發表一篇短篇小說,合在一起共三十多篇。1873年,這部短篇小說集以《星期一故事集》(又譯《月耀日故事集》)出版,即是他這一時期創作的結晶。

這部小說其中有一組以普法戰爭為題材,如《最後一課》、《柏林之圍》、《一場檯球》等,顯示了作者愛國主義新的創作境界。這組作品揭露第二帝國軍隊的腐敗及其將領的卑劣無能,頌揚普通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反侵略的意志,充滿了愛國主義激情。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是在世界文壇有盛譽的愛國主義名篇。這兩篇反映普法戰爭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普法戰爭是1870年7月發生的。當時,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崙三世)為了扼殺國內日益增長的革命運動,鞏固波拿巴皇室的統治,破壞並阻止普魯士王國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以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於1870年7月向普魯士宣戰,挑起了歐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戰爭。但事與願違,戰爭一開始,法軍就連連失利,特別是1870年9月在法國東部的色當所進行的一次決戰,法軍更是潰不成軍,路易?波拿巴也被普軍俘虜,成了階下囚,8萬6千法軍官兵全部投降。歷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魯士首相律斯麥在打敗法國,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之後,進而率兵進攻法國,長驅直入,一舉攻到巴黎城下,將巴黎團團包圍。普軍所到之處,燒殺槍掠,無惡不做,激起了法國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忿怒。這時的戰爭性質,已由法國對普魯士的挑戰變成了普魯士對法國的侵略,法國各地人民被迫起來自衛,拿起武器抗擊普魯士侵略者,奮力保衛祖國。但法國臨時拼湊起來的資產階級賣國政府,卻同普魯士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凡爾賽協定》,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並將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東部地區割讓給德國,使這兩個地區人民遭異族蹂躪,飽嘗亡國之苦。《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就是以此為題材,直接描寫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優秀短篇。《最後一課》通過主人公小弗朗士上最後一堂法語課的見聞感受,描寫普魯士侵略者對淪陷在他們鐵蹄下的法國阿爾薩斯省人民進行文化專制,強令學校改教德語的暴行,以及當時人民對祖國的留戀和熱愛的悲憤心情和強烈愛國精神。《柏林之圍》通過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個人悲劇,描寫巴黎被普魯士軍隊圍困、攻陷的苦難現實,表現了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作者把主人公的個人悲劇,與整個民族的悲劇聯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運,與法蘭西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使小說具有強烈的、動人的悲劇色彩,成為愛國主義的悲壯詩篇。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都是描寫普法戰爭,表現愛國主義主題的作品。反映此類主題的作品,作家往往少不了著力揭露敵人燒殺淫掠的暴行,和刻畫人民群眾英勇頑強的抗敵斗爭。但是,深諳短篇小說藝術的都德,卻別具一格,表現同一主題,他卻以不同角度選取多樣化的題材,並沒有正面直接地描寫敵人的瘋狂和人民的反抗。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這兩個短篇在選材上獨具特色,即只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細小事件,選取極平凡卻又含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典型片斷,來表現法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重大主題。這兩篇小說沒有曲折復雜的情節,也沒有慷慨激昂的場面。《最後一課》選擇受戰爭損害最大、受侵略者摧殘最深的地區—阿爾薩斯一個鄉村學校所發生的故事,作為小說題材,反映普魯士人對佔領區人民進行文化侵略,不準他們再教法語,而改教德語這一政治事件,揭露普魯士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罪行,歌頌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柏林之圍》通過一個癱瘓老軍人的故事,把巴黎被圍的殘酷現實與主人公想像中的法軍攻克柏林的勝利對照起來,既表現了法國人民深沉的亡國痛苦,又反映了他們強烈的愛國感情。都德正是抓住了普通人物在特定條件下熱愛祖國的非凡表現及崇高感情,通過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場景集中表現出來,從而收到取材新穎,思想深刻的藝術效果,使作品異常感人。

對於讀者來說,鄉村小學校的日常生活,上課,下課,貪玩小學生的逃學真是司空見慣;退役老軍人在病中的美好幻覺,進攻,追擊,攻佔敵國的都城並非不可思議。然而,小說從平凡生活中所提煉出來的這一堂課,這一位老軍人的幻覺,卻是極不平凡的題材:此時此刻,大家對「最後一課」的依依不捨,使祖國語言彷彿成了祖國尊嚴的化身,人們沉痛庄嚴地向祖國語言告別;巴黎淪陷,老軍人垂危時刻的夢幻的破滅,氣氛是那樣的嚴肅、悲壯,巴黎人民被揉碎了的心在流血。以一斑而見全豹,阿爾薩斯人民亡國之恨,巴黎百姓陷城之苦,被淋漓盡致描寫了出來。這些都是法國戰敗後的慘狀,它彷彿是阿爾薩斯人同祖國分離的縮影,巴黎淪陷時法國社會的一個側面。就在這樣平凡的題材中,都德表現出了這樣深刻的社會內容,最自然最真實地流露出了法國人民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

都德是通過小說人物的思想、言行和容貌去組材、去反映愛國主義思想主題的。《最後一課》的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是一個貪玩的俏皮小學生,遲到或者逃學,在他已經習以為常。學習不用功,回答不上老師的課堂提問,對於他更是家常便飯。可是當他上這「最後一課」的時候,領悟到國土的淪亡,以後不能再學習祖國語言的道理,卻變成了一個聰明,敏感,憎愛分明的懂事兒童。「祖國」,已成了他唯一的思想。在他的眼中,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言一行,無不與祖國有著密切的聯系。剛剛尚覺沉重討厭的課本,一下子變成像捨不得分手的老朋友,因為那上面是祖國的語言,它就標志著「祖國!」新發的字模上都是美麗的花體字,上邊全寫著「法蘭西」,「阿爾薩斯」,在小弗朗士眼中,它們好像是一面面小國旗。剛入學的初級小學生不會寫字而在專心畫「一橫一豎,」似乎那也算是法國字。甚至從屋頂上鴿子咕咕鳴叫聲里,小弗朗士也聯想到侵略軍該不會強迫它們用德語唱歌。所有這些,都蘊藏著對敵人的無比仇恨,交響著愛國主義的主旋律。作品的另一主人公哈墨爾先生,他是一個熱心教育,熱愛祖國,對學生嚴厲的老教師。他在這所學校辛勤教書四十年,這里的草木房舍,物物件件,他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親手栽的啤酒花也繞著窗口爬上了屋頂,他一旦離開這里怎能不傷心!所以,當他接到命令不能再教法語,在離開學校的前一天,上最後一課的庄嚴時刻,他身著禮服,結上領結,戴好絲帽,那麼嚴肅、莊重。這最後一課,他也一反嚴厲的常態,對學生是異常溫和。對於小弗朗士的遲到,他非但未責備,反責備起自己。他用祖國語言「是世界最美麗的語言」來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讓他們牢記祖國語言,以喚起反抗侵略者的鬥志。這堂課,他講得特別耐心,恨不得在離開前,把自己的全部知識灌塞給學生。講完這最後一課,該下課放學了,他一句告別之類的話也難以說出,只是奮力寫了「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充分表現他的高度愛國熱忱。小弗朗士和哈墨爾先生的思想、言行、舉止的刻畫描寫,無不和愛國主義思想密切相關,和愛國主義主題緊緊相連,其選材真可謂匠心獨到。

這兩篇小說的題目也別具一格,含義深刻。「最後一課」使人見題思義,它直接體現了作品的思想意義。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德國,學校不能再教法語,法國人民淪為異國奴隸,喪失了自己的國籍,不能學習自己的語言,這真是千古恨事。作者就是通過這最後一課」反映法國人民的悲憤心情和愛國精神,以教育亡國的人民不要忘了祖國,必須牢記祖國語言,為驅逐敵人,恢復國土而努力。題目的作用在此,小說的主旨也在此。《柏林之圍》名為「柏林之圍」,實為「巴黎之圍」,小說用重病垂危的一個老軍人想像中的法軍圍困柏林的故事,描寫普魯士軍隊圍困巴黎的現實,表現巴黎被圍和淪陷的悲劇色彩,反映了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感情。這個題目發人深思,從反面揭示著小說的主題。

這兩篇小說的每段每句和每個情節都是和其題目緊密關聯,相互呼應的。小說的開頭即開門見山,直接切題。如《最後一課》的第一段:「那天早晨,我很遲才去上學,非常害怕挨老師的訓,特別是因為哈墨爾先生已經告訴過我們,他今天要考問分詞那一課,而我,連頭一個字也不會。……」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一下子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一目瞭然。這「一課」已為下文產生懸念,引起讀者注意,和題目「最後一課」相呼應。在全文中,「最後一課」共出現過四次,都有深刻含義。特別是小弗朗士發自內心的獨白:「啊!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這是小弗朗士目睹了「最後一課」的動人情景後,情不自禁地發出的強烈感嘆,這深切有力的語言,概括了他的全部感受,抒發出他心裡已蘊藏著的強烈的愛與恨,交織著悲和憤,突出了「最後一課」的嚴肅意義,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小說最。後以「課上完了……去吧。」作結,既是和開頭相呼應,也是和題目相呼應,這里,故事情節達到高潮,小說也在這里戛然而止,余意無窮,耐人尋味。

《柏林之圍》開頭同樣真接點題:「我們一邊與韋醫生沿著香榭里舍林蔭大道往回走,一邊向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牆壁、被機槍掃射得坑窪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圍的歷史。……」巴黎被圍的情景,巴黎淪陷的慘狀歷歷在目,千瘡百孔,滿地彈坑,不由使人凄涼之感油然而生。小說接著由這位老軍人—儒夫上校的故事,從側面反映了巴黎被普魯士人圍困攻陷的悲慘現實,而正面描寫的卻是儒夫上校想像中的法軍節節勝利,直到攻克柏林,凱旋而歸。兩相對照,盡管人們會對儒夫老人的可憐幻想慘然失笑,但也不能不為老人的美好意願產生敬仰之情。小說最後以「一支黑壓壓」的普魯士軍隊進入巴黎,身著軍服,站在高樓陽台上歡迎法軍凱旋歸來的儒夫上校發現了德軍,發出「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魯士人」這一聲慘叫,揮著手臂,蹌蹌踉踉,最後全身筆直地倒了下去結束。巴黎淪陷,儒夫上校死亡,這位老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躍然紙上。

富有性格特徵的心理描寫,是都德這兩篇小說的又一突出特點。作者十分擅長對人物進行符合性格特徵的心理描寫,用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這兩篇小說都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手法(《柏林之圍》雖然開頭一段和其後各段的「我」是兩個人,但還是用的第一人稱敘述手法),《最後一課》以主人公小弗朗士自述,本身就便於描寫心理活動,不僅表露出「我」的心靈,同時還以「我」的感受描述了哈墨爾先生的心理活動;《柏林之圍》以韋醫生敘述懦夫老人的故事,通過「我」(指韋醫生—筆者注)的眼見耳聞,揭示出了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心理活動。作者在分別描寫這一小(小弗朗士)二老(哈墨爾先生和儒夫上校)的心理活動時,處處准確地把握住他們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徵,從而使這些形象十分真實、生動。充滿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寫,也是都德這兩篇小說的一大特色。自稱是一副「感覺的機器」的都德,具有「點金之術」,極善於用敏銳的感覺處理素材,普通的、無生命的事物,經他用人物的感覺這個「金指」一點,一下子就變成活生生的吸引人的東西。

《最後一課》開篇,作者就通過小弗朗士的獨特心理感受描寫了上學路上的自然景色:「天氣多麼溫暖!多麼晴朗!」「白頭鳥在林邊的鳴叫聲不斷傳來,鋸木廠的後面,黎貝爾草地上,普魯士軍隊正在操練。這一切比那些分詞規則更吸引我;……」

溫暖的天氣,在林邊啼叫的鳥兒。甚至普魯士兵的例常操練,都被點染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那樣「吸引」人。同樣,對於哈墨爾先生任教和生活了嗎十年的教室和院子的描寫,也是溶進了小說人物的深厚感情:「四十年來,他就一直待在這個地方,老是面對著這個庭院和一直沒有變樣的教室。只有那些條凳和課桌因長期使用而變光滑了;還有院子里那株核桃樹也長高了,他親手栽種的啤酒花現在也爬上窗子碰到了屋檐....?…他就要離開眼前的這一切了,這對他來說是多麼傷心的事啊!」

由於小弗朗士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哈墨爾先生被迫離去的沉痛、依戀心情,所以,他眼裡教室內的課桌、椅子,院子里的核桃樹、啤酒花,都帶上了濃郁的感情色彩,都好像對老主人的離去充滿惜別之情,怎能不使人感動!

特別精彩的是在上最後一課的時候,老師認真地教,學生認真地學那一段環境描寫:「每個人是那麼專心!教室里是那麼肅靜!這情景可真動人。除了筆尖在紙上劃寫的聲音外,聽不到任何別的聲響。這時,有幾個金龜子飛進了教室;但誰也不去注意他們,就連那些最小的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專心專意在劃他們的一橫一豎,好像這也是法文……」

在這里,不僅直接描寫了周圍環境的安靜,把孩子們珍惜祖國文字,專心致志地認真學習的心情具體生動地表現出來,而且襯托出了小弗朗士那種孩子式的愛國思想感情。《柏林之圍》中景物描寫也不乏其例。小說一開頭就寫了一場圍城戰給巴黎留下的慘狀:「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牆壁、被機槍掃射得坑窪不平的人行道。」世界聞名的古都巴黎,遭到如此浩劫,真夠凄涼!

儒夫上校煞費苦心為自己選擇的能夠參觀法國軍隊凱旋而歸的儀式的住所,他房間內擺滿著自己所心愛的拿破崙時代的遺物,向外看,受到巨大的鼓舞,向內看,得到莫大的安慰。特別是令人矚目的那些「黃袍夫人」的畫像,她們的高貴身份,端莊風度,最能喚起人們對1806年—法軍粉碎第四次反法「神聖同盟,」攻克柏林,拿破崙一世徹底征服普魯士,使法蘭西第一帝國進入鼎盛時期—的美好回憶。這些帶有感情色彩的描寫,就突出地體現了他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更烘托出了他這位老軍人特有的愛國性格。

還有使儒夫上校致死的普魯士軍隊進城的那段景物描寫:「……馬路是那麼空曠、那麼寂靜,每一家的百葉窗都關得緊緊的,巴黎一片凄涼,就像港口的傳染病隔離所,到處都掛著旗子,但是旗子是那麼古怪,全是白的。上面還帶有紅十字,而且,沒有一個人出來歡迎我們的隊伍。」

「在那邊,就在凱旋門的後面,有一片聽不清楚的嘈雜聲,在初升的太陽下,一支黑壓壓的隊伍開過來了……慢慢地,軍盔上的尖頂在閃閃發光,耶納的小銅鼓也敲起來了,在凱旋門下,響起了舒伯特的勝利進行曲,還有列隊笨重的步伐聲和軍刀的撞擊聲伴隨著樂曲的節奏!……」作者「景物描寫感情化」的特點。

所有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寫,不僅起了烘託人物性格,從而深化主題的作用,而且大大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都德還廣泛應用了白描手法,在這兩篇小說中穿插了一些簡潔而別有特色的細節描寫。如《最後一課》中哈墨爾先生的服飾的描寫:「……我們的老師這天穿著他那件漂亮的綠色常禮服,領口系著折疊得挺精緻的大領結,頭上戴著刺綉的黑綢小圓帽,這身服裝是他在上級來校視察時或學校發獎的日子才穿戴的。」

這樣,就對刻畫課堂不平常的、庄嚴的氣氛及哈墨爾的內心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室內外的桌椅樹木,金甲蟲的飛,鴿子的鳴,這此細節,都緊密地與描寫孩子們熱愛祖國語言,熱愛自己的祖國的感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顯得既自然又從容,成為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

再如《柏林之圍》中對儒夫上校的外貌描寫:「他如果站起來,一定很高大;現在躺著,還顯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齒長得很美,一頭捲曲的白發,八十高齡看上去只有六十歲……」

寥寥幾筆,就將一個愛國老軍人的形象活生生地刻畫了出來,對烘托「拿破崙帝國時代的軍人」「在榮譽和愛國觀念上」的「老頑固」性格有很大作用。』特別是這位癱瘓老人把普魯士軍隊進城想像為法軍凱旋而歸。而以一種異乎尋常的意志力和突如其來的生命力站立起來,並穿戴得極其齊全的幾筆白描,更是使這個形象呼之欲出:「……第二天早晨,正當普魯士軍隊小心翼翼地沿著從瑪約門到居勒里宮的那條長街前進的時候,樓上那扇窗子慢慢打開了,上校出現在陽台上,頭頂軍盔,腰挎馬刀,穿著米爾霍特手下老騎兵的光榮而古老的軍裝。……」

至於隨著虛構的進攻戰的節節「勝利」,「捷報」傳來時儒夫上校病情的好轉,精神的變化,這一切細節都是運用白描手法刻畫出來的,既簡潔又生動,使儒夫上校的形象飽滿,性格鮮明。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篇小說的結尾都非常新穎別致,干凈利索,余韻無窮。《最後一課》在「最後一課」結束後,作者出人意外地不去描寫眾多的人物的反應,沒有表面地去渲染慷慨激昂的情緒,而只寫了哈墨爾先生的一動、一靜:他說不出一句話,只是奮力在黑板上疾書了「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接著就站在那裡,頭靠牆壁,不說話,用手錶示—「課上完了……去吧。」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幾個有力的大字,這一個動作,一個手勢,一個儼然似一尊浮雕的造型,寥寥數筆,就把哈墨爾先生強烈、復雜的情緒表露無遺,也把小說的思想境界推向了一個高峰,使那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久久地激盪在讀者心中……

《柏林之圍》的結尾也頗有深意,極為干練。普魯士軍隊的進城,虛構的「進攻戰」和「柏林之圍」真相大白,儒夫上校幻想破滅,他的精神驟然崩潰,於是猝然喪命。儒夫老人的愛國心和榮譽感得到最後的升華,悲劇的氣氛達到高潮。切膚的亡國之痛,熾烈的愛國之情,不能不使讀者受到強烈感染,不能不使遭受異族侵略和他國統治的亡國人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並沒有展示像雨果《悲慘世界》《九三年》等波瀾壯闊、驚天動地的事件,沒有像巴爾扎克《人間喜劇》那樣包涵著氣象萬千的社會內容和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但是,它雖不是驚濤拍岸的大海,卻是碧波粼粼的小湖。都德以飽含感情的筆端,以自己所熟悉的普通人為描寫對象,選擇足以表現社會本質的日常生活場景,小中見大,把社會意義巨大的主題濃縮在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表現出深刻重大的主題。

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煉,重大的主題和題材,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洗煉簡潔的風格,樸素無華的語言,這一切使都德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不失為小巧玲瓏,極富藝術魅力的文壇珍品,經久流傳,至今仍可供我們欣賞和借鑒,具有極其深刻的教育意義。

別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悲壯詩篇——讀都德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

龍懷珠

摘要《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是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的愛國主義名篇。作者把主人公的個人悲劇,與整個民族的悲劇聯系在一起,使小說具有強烈的、動人的悲劇色彩,成為愛國主義的悲壯詩篇。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練,重大的主題和題材,生動飽滿的人物形家,洗煉簡潔的風格,樸素無華的語言,使這兩個短篇不失為小巧玲瓏、極富藝術魅力的文壇珍品,經久流傳,不但至今仍可供我們欣賞和借鑒,而且具有極其深刻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最後一課》 《柏林之圍》 哈墨爾先生 儒夫上校 愛國主義精神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是都德的短篇小說代表作。這兩篇膾炙人口的小說,篇幅都不大,卻囊括了極為豐富的生活內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反映了時代的風貌,表現了深刻的主題。

這種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真是令人贊嘆不已。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很有特色的現實主義作家。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經歷了戰爭生活,目睹了法國戰敗的慘狀,受到了人民愛國精神的感染,使都德擴大了視野,獲得了新的創作源泉。他每星期發表一篇短篇小說,合在一起共三十多篇。1873年,這部短篇小說集以《星期一故事集》(又譯《月耀日故事集》)出版,即是他這一時期創作的結晶。

這部小說其中有一組以普法戰爭為題材,如《最後一課》、《柏林之圍》、《一場檯球》等,顯示了作者愛國主義新的創作境界。這組作品揭露第二帝國軍隊的腐敗及其將領的卑劣無能,頌揚普通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反侵略的意志,充滿了愛國主義激情。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是在世界文壇有盛譽的愛國主義名篇。這兩篇反映普法戰爭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普法戰爭是1870年7月發生的。當時,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崙三世)為了扼殺國內日益增長的革命運動,鞏固波拿巴皇室的統治,破壞並阻止普魯士王國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以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於1870年7月向普魯士宣戰,挑起了歐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戰爭。但事與願違,戰爭一開始,法軍就連連失利,特別是1870年9月在法國東部的色當所進行的一次決戰,法軍更是潰不成軍,路易?波拿巴也被普軍俘虜,成了階下囚,8萬6千法軍官兵全部投降。歷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魯士首相律斯麥在打敗法國,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之後,進而率兵進攻法國,長驅直入,一舉攻到巴黎城下,將巴黎團團包圍。普軍所到之處,燒殺槍掠,無惡不做,激起了法國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忿怒。這時的戰爭性質,已由法國對普魯士的挑戰變成了普魯士對法國的侵略,法國各地人民被迫起來自衛,拿起武器抗擊普魯士侵略者,奮力保衛祖國。但法國臨時拼湊起來的資產階級賣國政府,卻同普魯士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凡爾賽協定》,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並將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東部地區割讓給德國,使這兩個地區人民遭異族蹂躪,飽嘗亡國之苦。《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就是以此為題材,直接描寫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優秀短篇。《最後一課》通過主人公小弗朗士上最後一堂法語課的見聞感受,描寫普魯士侵略者對淪陷在他們鐵蹄下的法國阿爾薩斯省人民進行文化專制,強令學校改教德語的暴行,以及當時人民對祖國的留戀和熱愛的悲憤心情和強烈愛國精神。《柏林之圍》通過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個人悲劇,描寫巴黎被普魯士軍隊圍困、攻陷的苦難現實,表現了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作者把主人公的個人悲劇,與整個民族的悲劇聯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運,與法蘭西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使小說具有強烈的、動人的悲劇色彩,成為愛國主義的悲壯詩篇。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都是描寫普法戰爭,表現愛國主義主題的作品。反映此類主題的作品,作家往往少不了著力揭露敵人燒殺淫掠的暴行,和刻畫人民群眾英勇頑強的抗敵斗爭。但是,深諳短篇小說藝術的都德,卻別具一格,表現同一主題,他卻以不同角度選取多樣化的題材,並沒有正面直接地描寫敵人的瘋狂和人民的反抗。

《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這兩個短篇在選材上獨具特色,即只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細小事件,選取極平凡卻又含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典型片斷,來表現法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重大主題。這兩篇小說沒有曲折復雜的情節,也沒有慷慨激昂的場面。《最後一課》選擇受戰爭損害最大、受侵略者摧殘最深的地區—阿爾薩斯一個鄉村學校所發生的故事,作為小說題材,反映普魯士人對佔領區人民進行文化侵略,不準他們再教法語,而改教德語這一政治事件,揭露普魯士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罪行,歌頌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柏林之圍》通過一個癱瘓老軍人的故事,把巴黎被圍的殘酷現實與主人公想像中的法軍攻克柏林的勝利對照起來,既表現了法國人民深沉的亡國痛苦,又反映了他們強烈的愛國感情。都德正是抓住了普通人物在特定條件下熱愛祖國的非凡表現及崇高感情,通過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場景集中表現出來,從而收到取材新穎,思想深刻的藝術效果,使作品異常感人。

對於讀者來說,鄉村小學校的日常生活,上課,下課,貪玩小學生的逃學真是司空見慣;退役老?

6. 我想知道一部電影的名字

危情諜影,讓·保羅·貝爾蒙多主演。

英文名: Professionnel, Le
中文名: 危情諜影

法國秘密間諜佐司的最新任務是要暗殺一個非洲國家的總統彌那,可惜到了最後關頭,政府中途變卦,佐司被出賣後遭逮捕,被法國情報局送到非洲判處無期徒刑。
佐司服苦役多年後越獄,回到法國向他的前間諜頭子報到,答應他們再次暗殺剛到訪法國的彌那。
間諜部門准備利用其妻子誘捕他,但被佐司識破,並將計就計利用政府狙擊手殺死了恰好來訪的黑人總統……

7. 豆瓣戰爭電影排行榜好看的有那幾部

優秀的戰爭電影,絕不只是表現出戰爭場面的恢弘,而是以戰爭為題材,試圖找到新的表達方式,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戰爭層面。

這里便推薦一部非常優秀的戰爭片,但是絕不只是讓觀眾感受到轟炸的視覺效果。

1.《你逃我也逃》

這是一部1942年的美國黑白老片,拍攝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影片講述的故事也發生在波蘭的戰前和戰後,不過導演劉別謙卻是一位德國人,而且影片同樣是對德國納粹以及希特勒的無情嘲諷。

看完此片,你會感嘆賽德克民族神聖的信仰,會為這樣一種遺民而稱贊鼓掌!

8. 法國的高分犯罪懸疑片,讓你感受法國人的腦洞,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懸疑片


法國值得一看的懸疑片:

《調音師》這部短片講述一個荒誕的故事,一個「盲人」調音師和一個密閉的空間,影片使用了顛倒式蒙太奇,先給出結局而後再慢慢抽絲撥繭,而串聯其中。

主角是一個生活的失敗者,准備了十五年的鋼琴比賽失敗,生活無以為繼。善於思考的他另闢蹊徑,裝成一位盲人調音師。盲人的身份可以給他調音師的工作帶來豐厚報酬,人們也更加的友好。男主角像是一個把自己曝露在黑暗之中的偷窺狂,而在盲人面前人們更願意暴露出平時隱藏著的一部分生活。當影片進入後半段時懸疑驚恐的氣氛出來,男主角進入了約定調音的房間時發現,事件的發生不受自己的控制。

片頭幾個意向不明的鏡頭也得到了解釋。結局導演給了我們一個意味不明的結束,一把頂在男主角後面的殺人武器箭在弦上,伴隨著悠揚的鋼琴聲,電影便結束了。從一些細節不難看出,那根釘子必然是會射出去的。男主角一開始慌亂的表現和藏在衣服口袋裡的記事本都預示著自己已經招致來殺身之禍。

9. 推薦幾部法國電影

1.這個殺手不太冷,我看片無數,這是最經典的,我看過很多很多很多遍,非常的棒!!!!是說一個中年殺手和一個十二歲小女孩之間的愛情故事,非常朦朧感人的愛,一點都不變態,你會被感動的!由娜塔莉波特曼、加里奧德曼、讓雷諾演。我第一眼看這部片子就愛上它了。特別是最後的音樂響起,劇中雖然沒有一點情愛鏡頭,甚至男女主角連親吻都沒有過。女主角對男主角說我愛你的時候,那是來自心裡的感動

2.還有一部就是<Helen of troy>(不是Troy),它比布拉德彼特的特洛伊好看很多,但在國內沒有名氣,但是非常非常地好看,什麼叫史詩片,就是它這種,畫質很美的愛琴海,非常棒的片子
3.97版的洛麗塔(一樹梨花壓海棠),這部小說很有名,整部電影是到最後一句話被打動的

4.昨天看的《夢想家》(戲夢巴黎),很有哲理的,很有不一樣的情調,在威尼斯電影節大放異彩,斷臂山今年也是在威尼斯出盡風頭,非常浪漫的片子
5.肖申克的救贖
6,今天剛看了一部《21克》覺得很不錯,據說一個人死的那一刻她的體重會減少21克,而21克就是人靈魂的重量,劇中的三個主角卻因為這21克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7,美國麗人很不錯,講述了現代美國家庭中年人,年輕人的關系對毒品性等看法,很有哲理又不失趣味
另外羅伯特德尼羅和阿爾帕西諾片子千萬不能錯過,盜火線、女人香、計程車司機、美國往事都是影史經典,都是在探討人性!!還有獵鹿人和好傢伙,有探討越戰給人帶來的心靈創傷的,雖然戰爭場面不多可是你可以真正用心去感悟電影的精髓,感悟戰爭的痛苦,獵鹿人,千萬不要錯過!!!

10. 叫什麼電影不知道,史詩級,豆瓣評分90

這幾部電影部部評分9.0+,很值得一看。
《勇敢的心》
導演: 梅爾·吉布森
編劇: 蘭道爾·華萊士
主演: 梅爾·吉布森 / 蘇菲·瑪索 / 布萊恩·考克斯 / 詹姆斯·卡沙莫
上映日期: 1995-05-24
片長: 177 分鍾
豆瓣評分:8.8

這部是慢師傅極喜歡的電影之一,所以每次有相關話題時,總是會重復重復再重復地推薦,直到大家重復重復再重復地看時,慢師傅才能達到心裡的滿足。
最好看、也最有感染力的一部史詩片。它取材於13世紀的蘇格蘭獨立戰爭。
威廉•華萊士童年時,其父、蘇格蘭民族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軍的斗爭中犧牲,他開始接受父親好友的指導,學習蘇格蘭文化和武術。青年華萊士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不想梅倫被英軍搶去且遭殺害。在廣大村民「英雄之後」的呼聲中,華萊士率眾揭竿起義,並與蘇格蘭貴族羅伯結成聯盟,但不久他發現,蘇格蘭貴族考慮的只是自身的利益。
英王為緩和局勢,派伊莎貝拉前去和華萊士談判,由於英王只想收買華萊士,根本不顧蘇格蘭人民的自由和平等,談判失敗,但這一切並不為伊莎貝拉所知。伊莎貝拉歸國後發現事情真相,且知曉英王正策劃陰招,忙送信給華萊士,而兩人的愛情,也在戰爭與陰謀中悄然滋生。
當整個蘇格蘭的王族都在英國人的鐵騎下屈服時,一個叫華萊士的無名小卒,卻肩負起帶領蘇格蘭人民反抗侵略的重擔。
他不屈不撓地戰斗到最後一刻,直到最終用生命高歌「FREEDOM」。
這部電影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個跌宕起伏的英雄故事。
還有那些一想起來,就熱血沸騰的聲音——
「每個人都會死去,但不是每個人都曾經真正活過」。
華萊士為了自由以命相抵的勇氣,超越了時間,永遠激勵著我們往前沖。
《亂世佳人》
導演: 維克多·弗萊明 / 喬治·庫克 / 山姆·伍德
編劇: 瑪格麗特·米歇爾 / 西德尼·霍華德
主演: 克拉克·蓋博 / 費雯·麗 / 萊斯利·霍華德 / 奧利維婭·德·哈維蘭
上映日期: 1940-01-17(美國)
片長: 238分鍾 / 234分鍾
豆瓣評分:9.2

它曾是電影史上投資最高的經典史詩電影,標志著好萊塢正式邁入大片時代。電影真實還原了美國當時的社會畫面:南方種植園與北方工業不可調和的矛盾、奴隸制度瀕臨崩潰……
美國南北戰爭前夕,南方農場塔拉庄園的千金斯嘉麗愛上了另一個農場主的兒子艾希禮,遭到了拒絕,為了報復,她嫁給了自己不愛的男人,艾希禮妻子梅蘭的弟弟查爾斯。
戰爭期間,斯嘉麗成為寡婦,失去母親,挑起生活的重擔, 不再是當初的千金小姐;戰爭結束後,她又兩度為人妻,嫁給了愛她多年的投機商人瑞德。
然而,縱使經歷了生活的艱苦,斯嘉麗對艾希禮的感情仍然沒有改變。艾希禮妻子梅蘭的去世,給了斯嘉麗一個機會,一邊是深愛自己的丈夫瑞德,一邊是心心念念多年的艾希禮?斯嘉麗會給自己怎樣一個不一樣的明天?
一個時代的史詩和一個女人的命運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
從斯嘉麗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植根於土地上的野性與生命力。
就算一切終將變成灰燼又如何?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阿拉伯的勞倫斯》
導演: 大衛·里恩
編劇: T·E·勞倫斯 / 羅伯特·鮑特 / 邁克爾·威爾遜
主演: 彼得·奧圖爾 / 亞歷克·吉尼斯 / 安東尼·奎恩 / 傑克·霍金斯
上映日期: 1962-12-10(英國)
片長: 216分鍾
豆瓣評分:8.6

勞倫斯,這個名字,在上個世紀的阿拉伯世界裡絕對是個如雷貫耳的名字。
他在一戰期間作為英國特使被派往阿拉伯半島對抗土耳其的侵略。對阿拉伯文化十分推崇的勞倫斯,很快就融入到當地民眾中,並展現出非凡的領袖能力。
他多次帶領起義軍穿越廣袤的沙漠邊際,深入敵軍後方,摧毀他們的大本營。
勞倫斯的英勇果敢,受到了底層人民的擁戴。
但同時,阿拉伯統治階級將他視為眼中釘。
戰爭結束後,被「利用」完的勞倫斯被當局毫不留情地掃地出門。
此時的他既與英國社會格格不入,而整個阿拉伯世界又無他的容身處。
英雄落得這樣的結局,實在讓人心寒。
或許在歷史洪流里永遠沒有真正的主角,所有人都是它的棋子,終將淹沒在它的轟鳴聲中。
《巴里·林登》
導演: 斯坦利·庫布里克
編劇: 斯坦利·庫布里克 / 威廉·薩克雷
主演: 瑞安·奧尼爾 / 馬里莎·貝倫森 / 帕特里克·馬基 / 哈迪·克魯格
上映日期: 1975-12-18
片長: 184 分鍾
豆瓣評分:8.7

斯坦利·庫布里克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接近「神」的導演了。不必說那些無數的全球電影獎,也不必說奧斯卡金像獎導演,更不必說《Empire》的「史上百位偉大導演第四位」。
《巴里·林登》是「庫布里克最後的傑作」,一問世就被冠以史詩級傑作的榮譽。
影片通過旁觀者的視角,展示了巴里·林登從無名小卒躍升為社會名流,最後又回到一無所有的傳奇一生。
愛爾蘭青年雷德蒙·巴里因父親去世,不得不與母親投靠舅舅。不久英法爆發戰爭,原來與巴里有染的表妹愛上了招兵的上尉,巴里與上尉決斗,槍擊了上尉。他為了躲避追捕,成了步兵團的新兵。
在部隊里他從一名參與當時決斗的軍人那裡得知原來上尉並未死,因為舅舅一家為了攀親,在手槍上做了手腳,如今表妹和上尉早已成親。軍隊中死傷甚多,巴里心生厭倦,冒充軍官混進普魯士盟軍部隊,但被識破,不得不加入普軍。因在戰斗中救了主帥而受器重,被派調查一個愛爾蘭騎士是否是間諜。巴里和騎士一見投緣,借機離開普魯士到法國經營賭場。
巴里決定混跡上流社會,並設法和有財產、身份的林登夫人結婚,改名巴里·林登,用手段得到爵位。但林登夫人與前夫的兒子布林登離家出走,巴里的親子也因意外夭折。林登夫人也企圖服毒自殺。在與布林登的決斗中,巴里失去一條腿。加上債務纏身,巴里不得不以離開林登夫人為條件換取年金維生。他曾試圖東山再起,但已失去了往日的好運。
他這一生始於斗爭,也死於斗爭(正應了古話:成也斗爭,敗也斗爭)。
斗爭幫他贏得了財富、地位、女人,走向人生巔峰;也讓他失去雙腿、失去親人、失去名譽最終萬劫不復。
當他通過欺騙、攀附、謀殺等手段,終於擠進上流社會之際,厄運也隨之而至。
諷刺的是,推動他命運的卻永遠是那些不起眼的「意外」。
他就像一個提線木偶,在命運的擺弄下毫無還手之力。
透過這個人起起伏伏的一生,庫布里克讓我們窺到了十八世紀英國的戰爭、動亂、變革……
看過後讓人恍如隔世,悲從中來。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最後一刻豆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朋友泰國電影 瀏覽:290
電影寶貝兒完整版免費版 瀏覽:227
中文字幕影音先鋒電影網在線電影 瀏覽:187
二戰中國日本空戰視頻大全電影 瀏覽:788
好小子電影三個小孩的名字 瀏覽:106
迪士尼公主真版電影大全 瀏覽:379
雲播投屏成龍電影 瀏覽:38
怎麼在手機上定電影票 瀏覽:169
摯愛梵高電影網站 瀏覽:749
啞女拐賣深山中什麼電影 瀏覽:909
台灣打真軍電影撞夠本在線 瀏覽:703
於家堡電影院今日電影表 瀏覽:919
寡姐所有愛情電影 瀏覽:669
電影下載網站小程序 瀏覽:793
在電影院下車英語怎麼說 瀏覽:415
宇宙天魔電影完整版在線下載 瀏覽:500
女主角李老師電影 瀏覽:13
電影反貪風暴演員表和歌曲 瀏覽:658
電影你好李煥英結局什麼意思 瀏覽:67
豹妹完整國產電影 瀏覽: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