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一部法國喜劇片,叫《大鼻子情聖》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這部片子在CCTV6放過,很精彩
大鼻子情聖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國家/地區
法國
導演
讓-保羅·拉佩紐
演員
傑拉爾·德帕迪約
安妮·波諾什
文森特·佩雷斯
雅各布·韋伯
劇情介紹
故事改編自羅斯丹的名劇。
希哈諾是一個活躍的近衛隊軍官,同時他還是一位深情的詩人、哲學家和技藝高超的劍客。雖然暗戀著美麗的表妹羅克珊,但他卻因為自己的不足而不敢追求她。他這唯一的不足就是他那碩大無比、遭人恥笑的大鼻子,他為這個致命的缺陷而自卑,覺得美麗的羅克珊一定會拒絕他。
於是他幫助英俊新兵克里斯蒂安追求羅克珊,克里斯蒂安雖然也喜歡羅克珊,但是卻因為頭腦愚鈍而不知道如何表達,希哈諾的才智終於幫上了忙,他把自己對羅克珊的愛情付諸筆端,給他寫了很多情書,最後卻由克里斯蒂安來簽字。羅克珊愛上了寫情詩的人,並相信那些詩都是克里斯蒂安寫的。
希哈諾詩歌中的綿綿情意和他在黑夜中在羅克珊包廂下對她真誠表白的深情語調,最終把羅克珊和克里斯蒂安綁在了一起,二人決定結婚。但二人剛剛訂婚,克里斯蒂安就接到了部隊到阿拉斯作戰的命令。
盡管連隊人數少、飢寒交迫、隨時面臨死亡的危險,但羅克珊還是每天都能收到簽著克里斯蒂安名字的信,羅克珊無法抵抗信中表達的愛情,竟然驅車穿越敵人的封鎖線去尋找克里斯蒂安。當克里斯蒂安看到了情書給羅克珊的力量時,他突然意識到羅克珊真正愛的人是希哈諾而不是自己,他讓希哈諾告訴羅克珊真相然後自己離開。但當希哈諾揭開真相之前,克里斯蒂安卻受了致命傷。於是希哈諾悄悄告訴他,羅克珊愛的人還是他,克里斯蒂安便含笑死去。
克里斯蒂安死後,羅克珊住進了修道院。一晃15年,希哈諾每周六下午三點去拜訪她。不管有多少困難,他的快樂精神始終支持著羅克珊。一次,希哈諾被敵人擊中了頭部,但他隱藏了自己的傷口,只要求為羅克珊朗誦克里斯蒂安給她的最後一封信,那是羅克珊隨身攜帶的東西。當希哈諾在黑暗中以充沛的感情、毫無阻礙地背出了信中的內容時,羅克珊終於意識到希哈諾才是她多年來愛戀的人。
幕後製作
這是一部具有喜劇色彩的愛情悲劇,它具有古典悲劇所特有的崇高,因此作為舞台劇改編電影的經典而載入了電影史冊。本片獲1991年度第16屆愷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攝影等十項大獎,並獲得1991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最佳男主角獎(傑拉爾·德帕迪約)和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
影片根據法國浪漫主義戲劇家埃德蒙·羅斯丹的名劇《西哈諾·德·貝熱拉克》而改編,西哈諾·德·貝熱拉克是一個真實的人物,這個在法國婦孺皆知的人物已是第8次被搬上銀幕。《大鼻子情聖》是一部技法純熟的古裝巨制,兼顧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對白的文學性,浪漫的愛情場面也相當動人。電影音樂製作精良,一些戰爭場面猶如18世紀的油畫,是部耐聽耐看的好片子。本片可貴之處是塑造了電影史上最難忘的女性形象之一,兩大巨星的表演交相輝映,熠熠發亮。
《大鼻子情聖》為傑拉爾·德帕迪約贏得43屆戛納影帝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並一躍成為國際級影星。這也是他真正取得國內觀眾認同的代表作。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在法國如日中天的德帕迪約一直以來都是歐洲影壇中堅,代表作包括《大鼻子情聖》、《羅丹的情人》、《戀戀山城》、《最後一班地鐵》等等。
⑵ 有什麼歐洲國家的浪漫主義主題的電影速度,必採納
兩小無猜、諾丁山、曾經、真愛至上、天使愛美麗、芳芳
⑶ 法國浪漫主義電影《情人》的內容說的是什麼
這個電影講的就是一個華裔小夥子,包養了一個法國少女的故事,其實只看故事情節的話,並不是很吸引人,但是你真正的去看了,感覺這部電影真的是很有魅力。
⑷ 反映十九世紀初歐洲社會風情的電影
路易十四的情婦
維多利亞女王
希茜公主
瑪戈王後
絕代艷後
最毒婦人心
宮廷怨史
基督山伯爵
包法利夫人
九日皇後
簡愛
苔絲
綠蔭下
莎翁情史
亨利八世
茶花女(義大利)
呼嘯山莊
鐵面人
窈窕淑女
戰爭與和平
真假公主
火槍四俠
勇敢的心
巴黎春夢
心靈的冒險
南方和北方
霍華德庄園
成為簡奧斯汀
曼斯菲爾德庄園
朗熱公爵夫人
舞蹈太陽王
拿破崙戰爭
聖女貞德
蠱惑迷情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煤氣燈下
凱瑟琳大帝
都鐸王朝
亞瑟王
伊麗莎白2:黃金時代
重返中世紀
純真年代
蝴蝶
還有很多.
⑸ 推薦幾部浪漫的電影
機器人瓦力、天使愛美麗、雲中漫步、戀戀筆記本、緣分天註定、真愛至上、
兩小無猜、曾經、27套禮服、K歌情人、初戀50次、伊麗莎白鎮、諾丁山、
公主日記、億萬未婚夫、我最好朋友的婚禮、愛隨心生、天生一對、落跑新娘、西雅圖夜未眠、金玉盟、羅馬假日、
⑹ 我想找一部電影,大概在4,5年前看過,歐美片,男女主角都很搶眼。
偶知道啊~~~~
是法國的浪漫主義電影:《兩小無猜》,是一部很有名氣的法國電影,
這里:http://bn.sina.com.cn/dv/2006-01-11/154513694.html是它的影評,大人可以看一看~~~~~~~~~~~~~~~~~
⑺ 好看的關於19-20世紀歐洲的電影
《三個火槍手》,又譯《三劍客》、《俠隱記》,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之一。該書曾五次被翻拍成電影作品。三個火槍手分別是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密斯。
還有《潘神的迷宮》,《狼族盟約》和《悲慘世界》
⑻ 法國浪漫主義風格電影有哪些
盡情游戲
這個殺手不太冷……
⑼ 巴爾扎克和雨果作品有哪些被拍成電影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年):伏爾泰原名弗蘭蘇阿,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爾泰是他的筆名。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他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父親是法律公證人,希望他將來做個法官,但他對文學發生興趣,後來成了一名文人。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由盛轉衰,一親身感安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他深刻地;預見到革命必然到來,他對朋友說:「我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撤下革命的種子,盡管我自己未必成為革命的見證人,但它是必然要到來的。」
伏爾泰才思敏捷,一多才多藝。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諷刺封建專制主義而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他的書被列為禁書,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國門。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國,對英國資產階級的政治、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研究英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
伏爾泰寫過大量文學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詩《亨利亞德》、《奧爾良少女》,悲劇《歐第伯》、喜劇《放盪的兒子》,哲理小說《老實人》。他又寫過不少歷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在哲學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學辭典》、《形而上學論》、(4牛頓哲學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本書是《哲學通信》被人稱為「投向舊制度的第一顆炸彈。
伏爾泰非凡的才智,銳利的思想以及他對黑暗的封建專制主義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間享有崇高的聲望。統治者也念利用他。路易十五請他當過宮廷史官,普魯土國王腓特烈二世把他待為上賓,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曾接見過也,但最終都由他的叛逆由思想而不歡而散。痛苦的經歷使他決心不再與任何君王往來。
伏爾泰尖刻地抨擊夫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他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斗爭,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還有一些人從遠處痛罵他。」不過伏爾泰並不是一個無神論者,而縣一個自然神論者。他認為要統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說「即使沒有上帝;也要造出一個上帝來」。
伏爾泰信奉自然權利說,認為「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權利」。』他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認為財產權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理想化了,認為最理想的是由「開明」的君主按哲學家的意見來治理國家。在哲學上,他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肯定認識采源於感覺經驗,但他又認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動者他對勞動人民是十分鄙視的,認為他們只能幹粗活,不能思考,說「當庶民都思考時,那一切都完了」。
伏爾泰作為資產階級思想家,在他的各個方面都有局限性,這是毫不奇怪的。因為在他的身上也深深地打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不過他在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作出的巨大的貢獻,還是值得人們永遠紀念的。
伏爾泰的文學觀點和趣味,基本上承襲17世紀古典主義的余風,主要表現在詩歌和悲劇創作上。他的史詩《亨利亞德》(1728)以法國16世紀宗教戰爭為題材,寫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內戰中取得勝利後登基為王,頒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詩中的亨利四世被當做開明君主的榜樣來歌頌。伏爾泰的哲理詩說理透徹,諷刺詩機智冷雋,有獨到之處。伏爾泰畢生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先後寫了50多部劇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劇。伏爾泰的文學作品中最有價值的是哲理小說。這是他開創的一種新體裁,用戲謔的筆調講述荒誕不經的故事,影射和諷刺現實,闡明深刻的哲理。
伏爾泰晚年定居在法國和瑞士邊境的費爾奈庄園。
其間,法國發生宗教上的派性斗爭,造成大批逃亡者。伏爾泰在自己的庄園內,先後收留過上百戶難民。他還多次打抱不平,替窮苦人伸張正義,平反冤案。影響最大的一次,莫過於卡拉事件。
1761年10月13日,圖盧茲市菲拉蒂埃街的一個住家發生了一場可怕的悲劇。這家的主人讓·卡拉是頗受人尊敬的胡格諾派的商人。當天深夜,讓·卡拉發現長子馬克—安東尼在店鋪懸梁自盡,一時全家慌了手腳,母親失聲痛哭,驚動四鄰。突然,在圍觀的人群中有人說道:「馬克—安東尼是被他父母殺死的,因為他選擇了天主教。」天主教與新教經歷了16世紀的宗教戰爭,至今已有兩百多年,但對立依然十分尖銳。圖盧茲一位法官聞訊趕來,一不調查,二不審訊,甚至連現場也沒看上一眼,便將「謀殺」事件那天晚上在家的人全部拘捕歸案。馬克·安東尼為什麼自殺?原來,這位28歲的青年曾學過法律,一心想當律師,但因無法弄到天主教徒的證明書,被迫從事商業。他想從父親那兒得到一筆錢作生意,遭父親拒絕,失望之餘,天天上咖啡館借酒澆愁,後因債務纏身,更覺前途渺茫,一念之差便尋了短見。頭發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怎能弔死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謀殺」之罪顯然難以成立。檢察官迪庫大義凜然,出庭替老卡拉辯護,卻被停職三個月。律師絮德爾想闡明事實真相,但陷入狂熱興奮中的法官卻不屑一聽,反倒認為這位律師無能。審判長濫施權力,逼迫卡拉供出同謀,卡拉義正辭嚴,斷然地說:「既然沒有犯罪,何來同謀?」1762年3月10日,法庭不顧一切無罪的證據,粗暴地判決卡拉車裂之刑。臨刑前,老卡拉悲憤地說:「我已經說明真相,我死得無辜……」事發不久,伏爾泰便聽到各種傳聞。他對教會歷來持懷疑態度,認為無論天主教還是新教,都是無恥之徒。卡拉老漢的悲慘遭遇,激起了他對教會和司法當局的無比憤慨,他決心為維護人的尊嚴、為爭取信仰自由而奮斗。他通過各種渠道,沉著冷靜地親自調查和搜集證據,並將被流放到日內瓦的卡拉的兩個兒子召到費爾奈,根據他們兩人提供的詳情和從過往旅客中聽到的反映加以比較,從而對整個事件作出個人的判斷。其間,他發表了卡拉兩兄弟的口供,寫了揭露這起慘無人道的冤案的小冊子,並為卡拉太太提供一切費用,把她接到巴黎,以引起輿論的注意。1763年2月3日,伏爾泰親自寫了上訴書,作出「我敢肯定這家人無辜」的結論。3月7日,樞密院下令重審此案,蒙受不白之冤的卡拉老漢及其一家終於得到昭雪。
這年年底,伏爾泰發表了著名的《論宗教寬容》,猛烈抨擊反動教會的宗教迫害和專制政體草菅人命的黑暗現象,闡述了他的理想主義和唯物主義思想。
嗣後,他還曾為同樣遭到教會迫害的一位19歲的騎士拉巴爾和一位年過半百的風水先生西爾旺奔走呼號,並使這兩起冤案終於得到平反。
在整個晚年,伏爾泰以更加旺盛的鬥志從事大量的創作,先後為《網路全書》撰寫了613條辭目,並於1764年匯編成冊,以「哲學辭典」為題公開發表。此外,他還出版了哲理小說《查第格》《天真漢》,歷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羅斯史》和《論議會》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費爾奈定居期間,他一直與歐洲各國的各階層人士保持頻繁通信。據統計,僅保存下來的伏爾泰的信件就有一萬多封,和他通信的計七百人之多。他利用這種方式,跟通信者討論各種社會問題,宣傳他反專制反教會的啟蒙思想。伏爾泰所作的不倦斗爭,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名字響徹整個歐洲的上空,不少社會名流慕名而來費爾奈求見。費爾奈成了歐洲輿論的中心,當時的進步人士尊稱伏爾泰為「費爾奈教長。」
1778年2月,84歲高齡的伏爾泰回到闊別28年的巴黎。消息一傳開,全城都轟動起來。一些只聞其名、未見其人的年輕人更是欣喜若狂,紛紛涌到他的下榻處,使周圍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婦女們趁他經過時,偷偷地從他的皮衣上拔下一兩根毛,當做聖物保存。
到了巴黎,伏爾泰因過於激動,加之尿毒症發作,被迫卧床。但他仍然堅持口述最後一部五幕詩體悲劇《伊雷娜》。劇本雖寫得平平,但演出時,巴黎和凡爾賽反應都十分強烈。王後出席了演出,伏爾泰也拖著病體臨場領略這最後的榮譽和幸福。
教會人士心懷鬼胎,想利用伏爾泰的威望抬高自己的身價,因此趁伏爾泰病篤之機,企圖從中撈點油水。
一天,一個神甫鬼鬼祟祟地竄入伏爾泰的病房,要求伏爾泰作臨終懺悔。伏爾泰雖然不是無神論者,而是自然神論者,但他一貫與教會勢不兩立。他深知這位神甫的來意,毫不客氣地把他打發走了。
沒過幾天,又有一位叫莫雷的修道院長重演故伎。伏爾泰一見他進來,便問:
「神甫,您從何處來?」
「啊,先生,我從上帝那裡來!」
「真的?您能給我出示上帝的詔書嗎?」
伏爾泰雖重病在身,但仍保持清醒的頭腦,以他特有的辛辣諷刺,無情地揭露這些「披著僧衣的豺狼」的丑惡嘴臉。
5月12日,伏爾泰不住咯血,體溫急劇上升,黎塞留公爵不忍看到自己的老朋友這般受苦,給他送來了阿片酊。伏爾泰糊里糊塗,竟把這種葯效顯著的鎮靜劑全喝下去了。三個神甫趁他昏迷之際闖了進來,待他稍為清醒後,問他是否承認基督的神聖。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本來已作了否定的回答,一聽見「基督」「神聖」這兩個字眼,他勃然大怒,做了個驚人的動作撐起病體,憤然地推了神甫一把,說:「讓我安靜地死去吧」。
1778年5月30日晚上11時,伏爾泰與世長辭。反動教會對這位褻瀆宗教的宿敵恨之入骨,下令連夜將他的屍體運出巴黎,棄之荒冢。
可是,伏爾泰在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功績是抹殺不了的。他大半生被公認為人民的領袖和導師。他的思想和學說將教育好幾代人,為反封建斗爭奠定了理論基礎,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大革命武裝了法國人民的頭腦。
在資產階級大革命後,伏爾泰的骨骸被移葬到偉人公墓。
===========================================================================================
啟蒙運動是18世紀西方資產階級繼文藝復興之後所進行的第二次反對教會神權和封建專制的文化運動,追求政治和學術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學技術,把理性推崇為思想和行為的基礎。「啟蒙」一詞,德語為Aufkl�rung,英語為Enlightenment,意為啟迪,在啟蒙運動中引申為用近代哲學和文藝的文化知識的光輝照亮被教會和貴族專制的迷信與欺騙所造成的愚昧落後的社會,恢復理性的權威。啟蒙運動不僅在文化部門展開,同時也涉及經濟、政治、法律、科學、哲學乃至社會制度和社會風尚等各個方面。
啟蒙運動發生在法國路易十四逝世之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之前。文藝復興雖然從13、14世紀到15、16世紀已將反對教會和封建統治的斗爭進行了三、四百年,但是基督教會和封建貴族在歐洲統治了千餘年,根深蒂固;當時工商業還沒有大規模地發展,資產階級還處於無權地位,力量薄弱,沒有徹底的革命性,容易和反動勢力妥協。西歐各國社會發展很不平衡。法國在17世紀處在所謂「偉大世紀」即路易十四的世紀,也是封建貴族和教會高級僧侶聯合專制的勢力最盛的世紀。資產階級和平民合為「第三等級」,還處於無權地位。文化和教育完全掌握在天主教的耶穌會僧侶手裡,獨尊《聖經》和少數拉丁古典著作。一般民眾處於相當愚昧的狀態。這就是啟蒙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
18世紀,經濟和政治的形勢開始有很大的轉變。法國和英國隔海相望,法國比英國在經濟和政治方面落後了一個世紀。英國已擁有海上霸權,工商業發達;資產階級已走上政治舞台,開始進行產業革命;工人階級日漸活躍;政治上興起憲章運動,奠定了議會民主制基礎。文學上在莎士比亞之後出現了理查遜和斯特恩等人的以市民為主人公的新型小說。法國網路全書派領袖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等曾留居英國。他們與英國經驗派哲學家洛克和休謨等人結下親密的友誼。他們都欣賞英國的三權鼎立和議會民主制。啟蒙思想家狄德羅編纂法國《網路全書》(即《網路全書,或科學、藝術與手工藝大詞典》)曾受到英國張伯斯主編的傳播近代哲學科學知識的《網路全書》的啟發。
在法國網路全書派活動的20年中,他們一直不斷地受到反動勢力的反擊和迫害,有些人被關進監獄,有些人被迫流亡到國外。網路全書被禁止發行,或被燒毀。當時檢察官在最高法院對網路全書派進行公訴中提出的罪名是「他們形成一個集團,為著擁護唯物主義,摧毀宗教,鼓吹獨立自由和敗壞風俗」。但網路全書終於在1772年問世。1789年,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網路全書派領袖之一孔多塞參加了這次革命,被選入革命政府任法院議員,革命中兩次「人權宣言」都宣布人權是人類自然的(即生而就有的)權利,包括「平等、自由、安全和財產」四大項,體現了網路全書派的理想。由此可見,啟蒙運動為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備。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的引論中指出,「現代社會主義……就其理論形式來說,它起初表現為18世紀法國偉大啟蒙學者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一步的、似乎更徹底的發展」。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法國浪漫主義學運動的領袖。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身世】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
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慾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鍾人,相貌奇醜無比的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伽西莫多。他把敲鍾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伽西莫多喝。
敲鍾人雖然外貌醜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卜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慾,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伽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擁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也死去了。
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法國浪漫主義學運動的領袖。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身世】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
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慾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鍾人,相貌奇醜無比的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伽西莫多。他把敲鍾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伽西莫多喝。
敲鍾人雖然外貌醜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卜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慾,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伽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擁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也死去了。
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主要作品】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鍾樓怪人》(即《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⑽ 關於巴黎的電影
情定巴黎French Kiss
上映日期: 1995年5月5日 美國
劇情
凱特與未婚夫查理一直關系很好,戀情本已穩定,但一次未婚夫查理去巴黎出差,到了法國後卻移情別戀。為弄明白是怎麼回事,為了贏回愛人的感情,她不顧自己患有飛行恐懼症,決定到法國親自走一趟。
飛機上,她認識了法國男子呂克。此人顯得幾分神秘,凱特似乎也感覺到呂克好像是在利用自己;而呂克在這種利用中傾聽著凱特的煩惱,並熱心地幫她找回未婚夫,於是兩個人經歷了一次走遍法國的浪漫奇遇……
忘情巴黎 Forget Paris(1995)
一個充滿浪漫風情的城市——巴黎,總讓人情不自禁的墜入情網。米奇高登,一位反應機敏的聯籃裁判,一趟巴黎之行卻攪亂了他的單身生活秩序,遇上令他神魂顛倒的愛倫,愛非爾鐵塔,賽納河及香謝大道讓他們愛情火花一觸即發。當密月期結束回到現實生活後,他們的關系是否還能再繼續下去……
傑弗遜在巴黎 Jefferson in Paris(1995)
西元1758年,美國獨立戰爭後,湯瑪士傑佛遜帶著大女兒、秘書和黑白混血奴僕前往法國擔任美國大使,到了巴黎,他結織有夫之婦瑪麗亞,他們雖互相愛慕,卻因傑佛遜忘不了他的亡妻而陷入膠著。直到湯瑪士的小女兒去世,他才發現要及時把握所愛,但瑪麗亞已悄然回國。這時,奴僕的妹妹莎莉帶著湯瑪士的二女兒搬來與他們同住,傑與莎莉因日久生情,發生了親密關系,後來瑪麗亞與傑佛遜重逄,卻發現熱情不再。雖然傑佛遜想帶她回美國,但瑪麗亞因諸多顧忌再度不告而別……
情歸巴黎 Sabrina(1995)
導演: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主演:
朱莉婭·奧蒙德 Julia Ormond
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劇情
年輕的薩布里娜清純可人,不諳世事,她悄悄愛上了父親為之工作的富家二少爺。當她遠赴巴黎工作,經過2年的磨練重歸故里時,已長成了一個精明能幹、魅力四射的現代女性。二少爺被她迷住了,但家裡卻不允許他終止與另一個富家女兒的婚約。大少爺萊納斯出來替弟弟說情,卻在不知不覺中被薩布里娜的純情吸引,薩布里娜也從他身上看到了二少爺所沒有的成熟男人的魅力。經過一番波折,二人攜手同游浪漫巴黎……
巴黎的約會(人約巴黎)
Rendez-vous de Paris, Les
相關分類:喜劇愛情
片長:94分鍾
地區:法國
語言:法語色彩:彩色
年份:1995
影片簡介
三段若有似無的愛情小調,而且主角們都是年輕帥哥與妙齡美女,充滿初嘗愛情般的活力與熱情。街邊的咖啡店,充滿藝術氣息的畫廊,甚至是逛墓園,緣份的降臨或流去,就在不經意的生活切片中渡過。
影片評價
1995年,侯麥拍攝了由三個故事組成的《巴黎的約會》。其中每個故事的情節巧妙而精準,導演手法更是已臻化境。"巴黎的長凳"是中間的一個故事,用文學手法講述了一個有夫之婦每天都與作家情人暢游巴黎的每一個公園。但她心裡只愛與情人坐在公園的長凳上,而拒絕情人寓所的沙發床。故事的末尾,她終於答應情人同去一家心儀已久的旅館幽會,卻看到丈夫與另一個女人住了進去。她毅然與情人分手,因為情人與丈夫是"鏡子的兩面",一面破碎了,另一面也無法存在。--在這個十足書卷氣息的故事裡,侯麥不露痕跡得顯示著他的睿智與幽默,並悄無聲息得解構了浪漫主義。而他的每一個故事裡的人物都顯得充滿感情又並不安分,他們不斷得試探、猶豫,終究在自以為快接近感情的終站時回到起點--我們的人生和情感不也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