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鋼琴師》《金剛》的男主角的資料,另外他還出演過什麼電影
阿德里安·布羅迪檔案:
英文姓名:Adrien Brody
中文姓名:阿德里安·布羅迪
生日:1973年4月14日
身高:186cm
出生地:紐約州紐約市
國籍:美國
父親:艾略特·布勞迪 畫家 退休教師
母親:西爾維婭·普拉奇 攝影師
主要作品:
2003年《歌唱偵探》("The Singing Detective")
2002年《鋼琴家》("The Pianist")
2002年《啞巴》("Dummy")
2001年《項鏈事件》("The Affair of the Necklace")
2001年《愛得辛苦》("Love the Hard Way")
2000年《危機密布》("Harrison's Flowers")
2000年《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s")
1999年《飛揚的年代》("Liberty Heights")
1999年《極速殺陣》("Oxygen")
1999年《山姆的夏天》("Summer of Sam")
1998年《細細的紅線》("The Thin Red Line")
1998年《餐館》("Restaurant")
1997年《在各方面》("Six Ways to Sunday")
1997年《婚姻的責任》("The Undertaker's Wedding")
1997年《意氣風發》("The Last Time I Committed Suicide")
1996年《甜衫》("Sweet Jersey")
1996年《黑街殺手》("Bullet")
1996年《機器戰士》("Solo")
1994年《越獄者》("Jailbreakers",電視)
1994年《棒球天使》("Angels in the Outfield")
1993年《山丘之王》("King of the Hill")
1989年《紐約故事》("New York Stories")
1988年《安妮-麥圭爾》("Annie McGuire",電視)
1988年《終於回家》("Home at Last",電視)
獲獎紀錄:
2003年因《鋼琴家》獲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
2003年因《鋼琴家》獲第60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3年因《鋼琴家》獲第56屆英國學院獎(BAFTA)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3年因《鋼琴家》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獎
2003年因《鋼琴家》獲法國愷撒獎最佳男演員獎
2001年因《餐館》獲獨立精神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貳』 有關電影《鋼琴師》的問題
英文:Adrien Brody
身高:186cm
生日:1973年4月14日
出生地:紐約州紐約市
瘦長的個子、黑色的頭發、明朗的外形,酷似年輕時的阿爾-帕西諾(Al Pacino),加上令人不容置疑的表演天賦,使阿德里安-布勞迪很早就確立了同齡演員中的領頭人地位,從邊緣演員進入到了舞台的中央。但是1998年,在根據詹姆斯-瓊斯(James Jones)二戰題材小說改編的《細細的紅線》("The Thin Red Line")中,他得到了出演法伊夫下士(Cpl. Fife)的機會,不幸的是影片剪輯過後,他在片中差不多隻是一閃而過,這幾乎將他當演員的雄心一掃落地。可這位年輕的演員堅持了下來,並在以後的影片
中刻畫了一個又一個人物,充分表現出了他的精彩演技和銀幕魅力。
阿德里安-布勞迪1973年4月14日出生於紐約州紐約市,自小就立志長大當演員。但小時候只是在露營時才有表演的機會,12歲時他在一次兒童聚會上表演過魔術師,這是他第一次登台表演。阿德里安的母親、著名攝影家西爾維亞-普萊奇(Sylvia Plachy)從家庭照片中看出他的表演天賦,鼓勵他去參加各種表演班,先後進入表演藝術高中(High School for the Performing Arts)和美國戲劇藝術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就讀。他在美國戲劇藝術學院學習期間,有機會參加了學校年輕人的周末節目,在哪裡,他很快發現了自己已進入了戲劇界的大門。後來,阿德里安進入非百老匯戲劇界進行舞台表演,出演的第一部非百老匯舞台劇是《五十年代的自豪家庭》("Family Pride in the '50s")。1988年,阿德里安第一次出鏡是參加美國公共廣播公司的電視劇《終於回家》("Home at Last"),在劇中飾演一位來自紐約的孤兒比利(Billy),前往內布拉加斯州尋求新的生活。同年,他還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情景短劇《安妮-麥圭爾》("Annie McGuire")中飾演瑪麗-泰勒-摩爾(Mary Tyler Moore)的繼子倫尼-麥圭爾(Lenny McGuire)。不久,阿德里安又回到大學繼續了一年的學業。
1993年,阿德里安參加了著名導演斯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執導、描寫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崩潰時期貧民生活的劇情片《山丘之王》("King of the Hill")的拍攝。在這部影片中,他飾演童星傑西-布拉德福德(Jesse Bradford)的好朋友萊斯特(Lester)。出色的表演贏得了一片的贊譽聲,也得到了許多新的機會。包括:1994年在加拿大導演威廉-迪爾(William Dear)執導的喜劇荒誕片《棒球天使》("Angels in the Outfield")中飾演丹尼(Danny),1996年在英國導演朱利恩-坦普爾(Julien Temple)執導的犯罪片《黑街殺手》("Bullet")中飾演米基-魯爾克(Mickey Rourke)患有毒癮的兄弟魯比(Ruby),1996年在埃里克-布羅斯(Eric Bross)執導的影片《甜衫》("Sweet Jersey")中主演一個賭棍雷(Ray),該片在1996年美國聖丹斯電影節(Sundance)上首映,得到了評論家們的一致好評。
1997年,阿德里安與基努-里維斯(Keanu Reeves)及當時還不出名的格雷奇恩-莫爾(Gretchen Mol)和克萊爾-福蘭尼(Claire Forlani)合演了斯蒂芬-T-凱(Stephen T. Kay)獨立製作的劇情片《意氣風發》("The Last Time I Committed Suicide"),他在這部影片中飾演詩人本(Ben)。同年,他還在《婚姻的責任》("The Undertaker's Wedding")和《在各方面》("Six Ways to Sunday")二片中擔綱主角,有著不俗的演出。1998年,他再次與埃里克-布羅斯合作,出演了影片《餐館》("Restaurant"),他因此片的出色表現於2001年獲獨立精神獎最佳男演員提名。這一年,他還參加了特蘭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執導、描寫二戰瓜達康納爾島(Guadalcanal)戰役的戰爭片《細細的紅線》的拍攝,這部戰爭思考影片曾獲第71屆奧斯卡獎7項提名,但他只在片中出演了一個小角色法伊夫下士,很令他失望。
1999年,著名黑人導演斯派克-李(Spike Lee)發現了他的潛質,邀他在恐怖片《山姆的夏天》("Summer of Sam")中主演連環殺手的替罪羊里奇(Ritchie),勁爆前衛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隨後他又在理查德-謝潑德(Richard Shepard)同類題材的罪案驚悚片《極速殺陣》("Oxygen")中飾演哈里(Harry)一角。這一年他的重頭戲是主演了奧斯卡金牌導演巴里-萊文森(Barry Levinson)反映種族問題的劇情片《飛揚的年代》("Liberty Heights")。此時,阿德里安已完全躋身於一流演技演員的行列。
2000年,阿德里安主演了英國著名寫實導演肯-洛區(Ken Loach)的劇情片《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s"),在片中飾演一位多情的工會組織者薩姆(Sam),組織社會底層的工人為權利而抗爭的故事。以及法國導演伊利-喬拉基(Elie Chouraqui)執導的《危機密布》("Harrison's Flowers")。2001年,阿德里安與希拉里-斯旺克(Hilary Swank)合作出演了查爾斯-施伊爾(Charles Shyer)執導的劇情片《項鏈事件》("The Affair of the Necklace"),在片中飾演伯爵尼古拉斯-德-拉-莫特(Nicolas de la Motte)。這部影片描寫了18世紀成為法國大革命導火線之一的著名"項鏈事件",生動再現了當時巴黎上流社會的生活,使整個事件乃至當時社會的風貌得以更為完整的體現。
2002年,阿德里安主演了著名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執導的歷史傳記片《鋼琴家》("The Pianist")。該片根據波蘭猶太鋼琴家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阿德里安-布勞迪飾)的自傳體小說《一個城市的毀滅》("Death of a City")改編。描寫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但他的琴聲打動了一位德國軍官,在這位軍官的冒死保護下,終於迎來了自由。阿德里安扎實的表演,將溫文而雅的斯皮爾曼憂郁之情演繹得感人至深。他甚至為了拍攝此片"放棄了一切",每天要練4個小時的鋼琴,體重也下降了30磅。當然,阿德里安的努力也取得了豐厚的回報,先後獲得了法國愷撒、波士頓影評協會、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獎,第56屆英國學院獎、第60屆金球獎、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作為演技派的代表人物,阿德里安-布勞迪在本片中令人贊嘆的表現,將他的演藝事業推到了頂峰。
主要獲獎紀錄:
2003年因《鋼琴家》獲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3年因《鋼琴家》獲第60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3年因《鋼琴家》獲第56屆英國學院獎(BAFTA)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3年因《鋼琴家》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獎
2003年因《鋼琴家》獲法國愷撒獎最佳男演員獎
2001年因《餐館》獲獨立精神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主要影視作品:
2003年《歌唱偵探》("The Singing Detective")
2002年《鋼琴家》("The Pianist")
2002年《啞巴》("Dummy")
2001年《項鏈事件》("The Affair of the Necklace")
2001年《愛得辛苦》("Love the Hard Way")
2000年《危機密布》("Harrison's Flowers")
2000年《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s")
1999年《飛揚的年代》("Liberty Heights")
1999年《極速殺陣》("Oxygen")
1999年《山姆的夏天》("Summer of Sam")
1998年《細細的紅線》("The Thin Red Line")
1998年《餐館》("Restaurant")
1997年《在各方面》("Six Ways to Sunday")
1997年《婚姻的責任》("The Undertaker's Wedding")
1997年《意氣風發》("The Last Time I Committed Suicide")
1996年《甜衫》("Sweet Jersey")
1996年《黑街殺手》("Bullet")
1996年《機器戰士》("Solo")
1994年《越獄者》("Jailbreakers",電視)
1994年《棒球天使》("Angels in the Outfield")
1993年《山丘之王》("King of the Hill")
1989年《紐約故事》("New York Stories")
1988年《安妮-麥圭爾》("Annie McGuire",電視)
1988年《終於回家》("Home at Last",電視)
結論:1、Adrien Brody 阿德里安-布勞迪
2、是提名,沒有獲獎
3、會彈鋼琴
『叄』 鋼琴師的電影劇情
《鋼琴師》講訴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
『肆』 電影鋼琴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鋼琴家》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戰爭片。該片於2002年9月25日在法國上映。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劇情介紹:史標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是波蘭一家電台的鋼琴師。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
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標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4)電影鋼琴師英文簡介擴展閱讀
《鋼琴家》角色介紹:
1,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
2,多蘿塔
多蘿塔是一名大提琴音樂演奏家。質朴陽光的一個清純女孩。她被鋼琴師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演奏的肖邦進行曲所吸引,並成為了他的追隨者,陪伴他度過了在華沙的猶太區轟炸的一段歲月。
3,亨里克
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的弟弟,喜歡聽廣播。以賣書為生,但是因為波蘭政府對猶太人的剝削太重,而生意越來越難做。漢奸海勒過來勸說他加入猶太人警察隊伍時,他認為要是去做了警察,就會成為蓋世太保一樣打猶太人,所以便拒絕了海勒的請求。
『伍』 《鋼琴家》電影的英文介紹
A brilliant pianist, a Polish Jew, witnesses the restrictions Germans
place on Jews in the Polish capital, from restricted access to the
building of the Warsaw ghetto. As his family is rounded up to be shipped
off to the German Nazi labor camps, he escapes deportation and eludes
capture by living in the ruins of Warsaw.
來源:IMDB
『陸』 電影《鋼琴家》講的是什麼故事情節
1、電影《鋼琴家》劇情簡介: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撐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2、電影簡介:
中文名:鋼琴家
外文名:The Pianist
其它譯名:戰地琴人,鋼琴戰曲
製片地區:法國,德國,波蘭
拍攝地點:法國,德國,波蘭
拍攝日期:2002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製片人:羅伯特·本穆薩
類型:劇情,戰爭,文藝情感
主演:阿德里安·布洛迪,托馬斯·克萊舒曼,艾米麗雅·福克斯
片長:150分鍾
上映時間:2002年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主要獎項:
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提名
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
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柒』 求電影《鋼琴師》講的是什麼,大概概括一下就行,就要幾句話。
是由波蘭斯基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的自傳體小說改編。 講述了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如何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的故事。 在影片中,讓人們感受到「活著」的意義,以及人們對「生存」的渴望。
『捌』 誰能給我一篇電影《鋼琴師》的英語評論或者介紹,急!
The Pianist Movie Review
The Pianist, Roman Polanksi』s harrowing depiction of survival in war torn Warsaw is now out to own on DVD. The director reached deep into his own past to deliver the true story of Wladyslaw Szpilman, a Jewish pianist of some repute who is forced to eek out an existence amidst the event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where the fear of death at the hands of Poland』s Nazi occupiers was always close at hand. Szpilman』s story in many ways mirrors Polanski』s own tale. His mother was sent to her death at Auschwitz, and he wandered the Polish countryside alone passing from family to family until being reunited with his Jewish father, who survived the concentration camps, after the war ended. No director could be better placed to do justice to Szpilman』s unique story.
The film won the Palme D』or at Cannes last year and further acclaim at the Academy Awards in 2003, picking up the accolades for best picture, best actor for Adrien Brody who plays Szpilman, and most unexpectedly for Polanski himself. Despite measures in place to prevent the diminutive Pole from setting foot on US soil e to alleged sex crimes committed in the late seventies, Polanski picked up the award through the time honoured proxy of a video message! After a successful cinematic run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the film has been given the customary DVD treatment. Padded out with a range of extras and one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documentary abou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the story, where Polanski reveals his own methods of surviving the Polish occupation.
Polanski』s most personal film by far in terms of its content, The Pianist re-evaluates the directors』 pre-occupation with the darker recesses of the human soul explored throughout his career, often in elaborately macabre ways. A sinister yet plainly demarcated force of evil is an ever present in Polanski』s films. Whether it is the elderly couple from Rosemary』s Baby who conspire on behalf of the Devil himself, John Houston』s Noah Cross the wealthy land developer in Chinatown, or the shadowy kidnappers who quietly steal Harrison Ford』s wife in Frantic. The central character is continually terrorised and tested in the face of overpowering evil, which, once ultimately unmasked appears to reside closer to home than is often comfortable to reconcile.
Wadyslaw Szpilman, a local celebrity famed for his recitals on the city radio station, treats the German invasion of Poland with the same quiet unease and vigilance as his family and friends. The relatively peaceful early days of the occupation, coupled with news that Great Britain and France have declared war on Germany, buoy the Szpilman』s hope that all will soon be resolved without too much blood letting. Swiftly Polanski pulls the rug out from beneath the Szpilmans, unravelling their comfortable family lifestyle, with a steady current of persecution, turning to humiliation and then outright debasement. After being segregated into the Warsaw Ghettos and closed off from the rest of the city, Polanski exposes man』s survival instinct in all its brutal rawness. Indivial episodes that scour the depths of human depravity, showing Jews turning on one another for money and scraps of food are handled in Polanski』s customarily matter-of-fact style. After his family are transported to the death camps, Szpilman is forced to exist alone in deserted and ruined buildings, at the mercy of sympathisers and under the constant threat of capture.
From a collective depiction of the Jewish struggl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war the story graally becomes more sharply focused upon Szpilman himself. Within the sweeping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first hour of the film Wladyslaw exists within the family unit, trying desperately to stay as such. After his family is split asunder, an historical sweep turns to penetrating character study, ingrained with palpable moments of suspense. Gone are the overcrowded streets of the ghettos full of dead bodies rotting in the sunshine; Adrien Brody』s quiet, waif like presence absorbs the majority of the screen time. Outliving everyone, Szpilman soon begins to reassert his sense of self despite such a raw existence. He re-establishes contact with the life he once knew through old friends who harbour him in relative safety and by maintaining his meticulous love of music. In one of the most arresting scenes in the film we see Szpilman miming the piano with his hands hovering over the keys in order to not make a sound and be detected.
Polanski pares down the story to one mans plight in the midst of 6 million others and it works resoundingly well. Soon we begin to believe that Szpilman is the only human being left in a devastated Warsaw, held completely at the mercy of outside forces, his loneliness and desperation is acutely observed. From the street-fighting between Polish resistance fighters and the Nazi』s observed from afar, to the tank shells and bombs that rip through his makeshift home, Szpilman』s fate becomes tensely poised with Polanski milking each scene for all its worth so that even in the absence of any notable dialogue or music to enhance the action, it becomes impossible to take your eyes from the screen.
Intensely moving, even on the small screen, The Pianist is a rewarding watch, tinged with the deeply personal input of a mercurial director who emphasises readily with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plight. Polanski has poured a little bit of himself into this one (and you sense that it』s much more than just his substantial filmmaking talents) but instead of getting too personal he maintains his distance. Never seeking to over-elaborate on the emotion, Polanski chooses to keep things fundamentally austere. As a result the integrity of the story is undiminished.
我是在國外的一個影評網站摘過來的,只是希望對你能有點幫助。
『玖』 鋼琴師的介紹
《鋼琴師》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本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1。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2。
『拾』 請介紹一下電影《鋼琴家》
史標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是波蘭一家電台的鋼琴師。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
戰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 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標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10)電影鋼琴師英文簡介擴展閱讀:
《鋼琴家》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戰爭片。該片於2002年9月25日在法國上映。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演員阿德里安·布洛迪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
多蘿塔:演員艾米麗雅·福克斯
多蘿塔是一名大提琴音樂演奏家。質朴陽光的一個清純女孩。她被鋼琴師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演奏的肖邦進行曲所吸引,並成為了他的追隨者,陪伴他度過了在華沙的猶太區轟炸的一段歲月。
亨里克:演員愛德·斯托帕德
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的弟弟,喜歡聽廣播。以賣書為生,但是因為波蘭政府對猶太人的剝削太重,而生意越來越難做。漢奸海勒過來勸說他加入猶太人警察隊伍時,他認為要是去做了警察,就會成為蓋世太保一樣打猶太人,所以便拒絕了海勒的請求。
威廉·霍森菲爾:演員托馬斯·克萊舒曼
德國的納粹軍官,在一片廢墟之中發現了瓦拉迪斯勞,但他沒有殺害瓦拉迪斯勞,因為瓦拉迪斯勞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他,在他的冒死保護下,瓦拉迪斯勞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