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法國電影黃金時代

法國電影黃金時代

發布時間:2025-05-12 06:07:37

『壹』 黃金時代電影劇情介紹

黃金時代電影劇情介紹:

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國,那是一個民氣十足、海闊天空的時代,一群年輕人經歷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時光,自由地追求夢想與愛情,有人在流離中刻骨求愛,有人在抗爭中企盼家國未來。

蕭紅,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子,一路流亡,從北方到南方,從哈爾濱到香港,一邊躲避戰亂,一邊經歷著令人唏噓又痛徹心扉的愛情與人生。對生的堅強對死的掙扎在她筆下穿透紙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這部電影非常過癮,有些在文章里間接看到的場面,都成為了直觀的畫面。蕭紅和她的那些男朋友們,我個人非常欣賞,也很喜歡導演這樣的處理。多數人都會有一些八卦心理,在電影《黃金時代》里,這些都「非常堂正」地表現了出來,連小小的細節都很到位。

蕭紅實在留給了我們太多的傳奇色彩,她31歲就已經完成了一生。悲劇也罷,喜劇也罷,轟轟烈烈地完成了,這是那個時代賦予她的。

『貳』 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代表作

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代表作是《黃金時代》和《幻想與夢》。


一、概述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


超現實主義電影是一種突破傳統敘事界限的電影藝術流派,追求的是探索現實之外的可能性,以及影像的詩意表達。在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以其獨特的視覺風格和深刻的哲學內涵,成為電影史上的重要一環。其中,《黃金時代》和《幻想與夢》是這一流派的傑出代表。


二、《黃金時代》的藝術特點


《黃金時代》是一部以未來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為主題的電影,以其獨特的視覺風格和強烈的象徵意義著稱。影片展現了奇異的場景設計、非凡的想像力和非線性的敘事結構。通過運用先進的電影技術,導演成功地創造出一種夢幻般的影像世界,讓觀眾感受到超越現實的奇妙體驗。


三、《幻想與夢》的藝術價值


《幻想與夢》是另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超現實主義電影。這部電影以其獨特的夢境敘述、深刻的哲學思考和精湛的電影技藝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影片通過夢境與現實的交織,展現了人類內心深處的慾望和恐懼。同時,導演還通過電影語言,探討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四、總結


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哲學內涵,為電影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黃金時代》和《幻想與夢》作為這一流派的代表作,成功地展現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獨特魅力。這兩部電影不僅讓觀眾感受到超越現實的奇妙體驗,同時也引導觀眾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叄』 如何評價電影《黃金時代》

字有點多

在各色爭議聲中,終於決定親眼看看這部電影。看完後感想如下:

1、電影的缺陷皆源於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人物所拍的傳記片,編劇過於尊重史實乃至縮手縮腳。

2、影片的缺陷來自編劇,優點來自導演。冤有頭債有主,大家要找對人。

演員不斷的打破屏幕間隔的間離式敘事手法招致很多人的批評,我並不覺得這是問題。同樣是「被嫌棄的一生」,中島哲也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玩得嗨多了:音樂劇、舞台劇、MV、剝洋蔥式非線性敘事結構...你不會覺得《松子》難以理解,甚至覺得很好看。同樣,我不覺得《黃金時代》非線性敘事結構難懂,當然「去高潮化」的拍攝手法使其並不"好看"。為什麼你能接受《松子》的表達方式而不能接受《黃金時代》的表達方式?因為《黃金時代》的傳主是真實人物,編劇乃至觀眾潛意識中拒絕用過於「誇張」的表達方式。

我所不滿的在於編劇過於謹慎。整部電影象影像化的「親朋好友憶蕭紅」,幾乎每個角色的每句台詞都有出處,可見編劇的確在搜集資料方面下了大功夫。當角色們念出台詞或者對著鏡頭講述時,我甚至覺得屏幕下方會出現「XXX(人名),《XXXXX》(回憶錄書名),XX—XX頁」的字幕。越是知名的人物越尊重史實,這點在魯迅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他的台詞完全是文本式而非口語化,聽著這個「人物」大段大段說出文章中的「台詞」,這種處理方式我覺得「過了」。

編劇事無巨細的客觀的描述蕭紅何年何月在何地作了何事,但是他忘了最關鍵的一點:蕭紅為什麼這么做?或者更進一步:蕭紅是怎樣的女子?這才是很多非蕭紅迷關注的事。我說我想去看《黃金時代》,親友不屑的說:「蕭紅的電影有什麼好看的?」言外之意自然指她身上的「破事」。而我想了解的並非那些「破事」——雖然這些「破事」很具傳奇性——而是蕭紅這個「人」。很遺憾,這正是影片的缺陷。它忠實的表現蕭紅作為,比如她依附於各個男人,她對「政治」的抗拒,卻忽略了她的所思,即人物動機。為何她這樣做?影片語焉不詳。《松子》雖然戲謔,但對人物動機的挖掘相當深入。松子童年缺愛,因此一生尋愛,這使觀眾能對角色有代入感——有趣的是,很多虛擬傳記片都將人物動機歸結為家庭和童年,比如《公民凱恩》。而蕭紅,我們知道她父親對她不好,這在片頭片尾略為提及,但通過影片,我們找不到根源動機。如果你是蕭紅粉絲,對其經歷感同身受,自然能分析其動機;但我不是,通過電影我沒看到我想了解的內容。

這使《黃金時代》夾在兩頭不討好的尷尬境地:不接受其敘事方式的(這其中可能包括蕭紅迷),覺得這電影裝逼且難看;接受其敘事方式的,覺得不夠深入、流於表面。歸根結底,如前所說:這是真實人物的傳記片,編劇不敢表露其態度,因為這可能會招致不同意見者的批評。所以他盡量客觀、尊重歷史,不越雷池一步。如果編劇大膽一些,乾脆用《天鵝絨金礦》的表現手法:影射,真實人物與虛構人物、真實經歷與虛構經歷夾雜在一起,拍攝手法更隨心所欲。觀眾對傳主感興趣?看完電影自己去查資料吧!

作為一部帶有強烈編劇印記的電影,許鞍華作為導演是否好選擇?我個人認為,在技術方面,許鞍華無可指摘。影片節奏舒緩而不拖沓,結構扎實而不鬆散,一些剪輯段落頗有亮點,可見導演的基本功。許鞍華甚至忠實復制了劇本的疏離態度。在三個小時的觀看過程中,我沒有走神。採用非線性敘事結構的國產電影不多,《黃金時代》是一個良好嘗試。如果將劇本交於其他導演之手,可能呈現效果更差。不過對於可以預見的票房失敗,身為導演的許鞍華將會背負主要責任,令人惋惜。

就像《一代宗師》的野心並非《葉問傳》,《黃金時代》也並非聚焦於蕭紅一人。但由於上述問題,出場人物猶如一個個紙片,我們看見他們的經歷,聽見他們的言語,但他們究竟是什麼人?我們不知道(《一代宗師》中,王家衛好歹通過那麼多「金句」把人物立起來了)。也許蕭紅的經歷於你心有戚戚,你會由於自己與蕭紅的相似經歷與處境,而將自己的情感代入電影中的蕭紅。但這並非電影展現於你的。編導選擇「不表達態度」,這也算是一種態度吧。

我所在的影院,《黃金時代》一天排片三場。我看的那一場上座率大約六成,期間溜走了幾名觀眾,退場人數並不多。《黃金時代》於我有所觸動,我可以給它三星至三星半。

『肆』 如何評價電影《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刺金時代

一、間離,出戲——真實與虛幻

丹東臨死前戲謔地說,很奇怪,我可以說我將要被斬首,我會被斬首,但我卻說不了我已經被斬首。時態阻止了表達,語法合理,邏輯正確,可這一切卻都將是荒謬的。《黃金時代》開頭,我們看見黑白熒幕里,湯唯的特寫,她面無表情念著自己的生卒年,在那一刻,我們就陷入了荒謬的境地。我們看見的究竟是誰,是蕭紅,或者是蕭紅的鬼魂,或者,根本誰都不是?

《黃金時代》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一方面是紀錄片式的;蕭紅一生認識過的人全體出面,他們在鏡頭前接受了架空的采訪,他們用回憶的口氣敘述著他們眼中和記憶里的蕭紅;然而如果僅此而已,《黃金時代》不過是稀鬆平常;另一方面在於,這些采訪不僅在可行性上就是不存在的荒謬和虛幻,而影片,還進一步將虛幻推到混亂而故作矛盾的境地。「偽紀錄片」形式的電影,我記得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演員們面對鏡頭,打破第四堵牆,但他們的目的是偽裝真實;《黃金時代》里,有的人看起來很像「記者」恰巧出現在那裡,而更多的人,只會提醒你這樣的紀實根本是不存在的。

他們在熒幕前說著未來發生的事情,說著未來的某一天,我會將為救人而奔走,未來的某一天,我會死去,從這里開始,我們的故事都已經落幕。這在戲劇舞台上不足為奇,我們早已適應了演員跳出具體情節,直接面向觀眾講述——布萊希特開創了間離,並且將這一手法令人恐懼的發散到戲劇舞台的每一個角落,但這些,卻在《黃金時代》里構成了極致的荒謬——紀實和冷靜的鏡頭里,時光倒退著反向行進,所有人彷彿都活著,所有人彷彿都死了;我們彷彿在看一部真實的紀錄片,甚至都看見了年老的端木蕻良和蕭軍接受采訪;但與此同時,我們都知道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除非有一個上帝,在架空的時空里,集合了所有這些靈魂,展開一場有關蕭紅的紀念。

當所有的角色走上舞台的時候,我們根本不會考慮他們的真實。我們也許相信,只有他們都死了,他們才有可能以舞台的形式存在——他們首先是文學的,是虛幻的,之後才是來自外部世界的;然而電影從誕生起第一刻,從第一批觀眾看著飛馳而來的火車驚叫著四處逃散開始,就決定了眼見為實。觀念的禁錮終結了影像能夠產生刺點的可能,邏輯和真實變成了不可侵犯的法律,唯一能夠在法條上戴著鐐銬跳舞的方法,就是用故事模糊觀眾辨別真實的能力。

於是,我們拿《紙牌屋》里的下木總統面對觀眾的精彩表演來揶揄《黃金時代》「古怪」的間離嘗試時,我們忘記了許鞍華根本就沒有講故事。下木總統用獨白總結自己的手段,在高速度令人喘不過氣的故事節奏中保持觀眾的關注度和理解;而蕭紅的朋友們,一個個鬼魅般的經過,用紀錄片的新聞鏡頭沉著臉和我們說話時,我們只感覺荒謬——因為,我們看到的不是紀錄片,也不是表演;而是文本的引用,是「引號」被影像化的面影。

文本的引用。這似乎是一個不該出現在這里的學術詞彙。但是,《黃金時代》,很多時候就是不該出現在影院里,甚至,不該被當作電影的。

二、影像文本,反電影語法:學術論文

《黃金時代》活該被口誅筆伐,活該三大電影節集體失語,活該票房慘敗,活該營銷方黔驢技窮。可我在說完這句話時,心態並不是欣欣然的,並非是泄憤的,卻是充滿敬佩與哀憫的。說許鞍華不會拍電影,這其實不可能;只可惜這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慣例,我們能夠理解大師們,曾經拍出好電影好故事的人做他們的實驗,他們的顛覆是有道理的,是有價值的,而那些沒有證明過自己在故事表達上的能力的人,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不過盡管有這層理解在,許鞍華和李檣的勇氣依然是令人心生敬意的;或許不是敬佩,因為這簡直是一場純粹理想主義的,行為藝術式的自殺行為;當你用6000萬甚至更多的成本,請來了夠級別的電影演員,卻不是在拍電影,而是交出了一份177分鍾以影像作為格式的學術論文時,況且這還不是一篇中規中矩的論文,而是一篇並不正常的解構學文本。

換句話說,單談電影,《黃金時代》還不如《小時代3:刺金時代》呢。

何為文本?文本有無數的存在形式,我們身邊無處不存在文本,文本不僅僅是文字,沒有文字的載體同樣可以作為文本;《黃金時代》,就是這樣的影像文本。它不是電影,甚至連話劇也不是,它是可以清晰看出章節思路的文學研究,是歷史事實匯聚起來的織物與交叉游戲,是真正跳躍著的,會流動的文本。吐槽演員們只會朗誦蕭紅原文的人忽略了他們被所謂的「情緒」所蒙蔽,被「蘊涵」綁架的事實,而看不見文本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形式——演員只有放空大腦念出這些文字,文本的魅力才有可能展現出來。換句話說,《黃金時代》簡直就是德勒茲的《反俄狄浦斯》,是羅蘭•巴爾特的《S/Z》,是福柯未完成的《性經驗史》——總而言之,是一部反傳統的,解構主義的,同時無比嚴肅而真誠的學術研究文本。

《黃金時代》是反電影語法的。好萊塢早為全世界電影設定了一套絕妙的敘事神話模式,這個模式源遠流長,就是《伊利亞特》,就是人類對於故事情節最基本也是最深邃的追求。你們說許鞍華和李檣不懂這電影編劇的最基本入門課,我是不信的。我看到的是固執,不是感情的固執,而是學術的固執:最簡單的例子,蕭紅在香港去世,電影中從端木爭吵後離開,到病床上遭遇炮擊,到手術台上堅持簽字,到第一次轉院,到迴光返照喝湯,一直有無數回腸盪氣的情節性籠罩在這里,選擇任何一個情節觸發點完成蕭紅去世的結局,都宛若史詩——然而許鞍華和李檣選擇了史實,選擇了歷史——蕭紅在第三次轉院時獨自一人死去,沒有故事,沒有鋪墊,她突然死了,死得毫無高潮,死得令人疲倦厭煩,尤其是在結局已經為觀眾熟知註定,時長已經來到三個小時的時刻;從觀影角度看,她甚至早該死了,拖到現在簡直是一種反電影,笨拙愚蠢的行為——然而歷史就是這樣的,學術不是戲劇。

不僅僅如此。我們津津樂道的蕭紅人生中的轉折與變故,當我們饒有興味的期待許鞍華給我們一個電影解讀時,比如在上海蕭紅蕭軍的關系裂痕,呈現在熒幕上的居然是白朗和羅烽以研究文學史的口氣對觀眾說道,此處沒有記載,我們也無從得知。——至此,我們再也不能幻想《黃金時代》是一部電影了,它根本就是一部文學史著作;那些「被采訪者」出現在熒幕上時,本質上相當於一個「引號」,一個「腳注」,一個不知從哪裡摘抄來的資料引用。而關鍵在於,它又不是紀實的,那些被「引用」的作家根本沒有說過這些話,這一切都是一場專屬於作者自己,專屬於文本的自我嬉戲——這場嬉戲,在講述蕭紅蕭軍分手緣由一場中,又徹底用一種顛覆式的戲劇化再現手法,徹底坐實了文本的狂歡式嬉鬧;端木說的,蕭軍說的,以及蕭紅說的,三場自我矛盾的戲被揉在一起,根本不在乎對比,不在乎矛盾,不在乎邏輯,只在乎存在,以及存在造成的悖論和自我消解。

這是一部影像格式的學術研究文本,名字或許應該叫作《蕭紅生平的口述史研究》,出自一名解構主義學者,平生最擅長的,就是用文本模糊一切意義,然後自嗨到失去意識。可觀眾呢?可電影觀眾呢?他們都被拋棄了。不能指責我們的市場和觀眾拋棄了《黃金時代》,而是《黃金時代》主動拋棄了他們的受眾;文藝青年走開,學術青年進來——對了,那些傳統學術青老年也走開,我只要那些「不負責任的」,「解讀過度的」,「展現自己而不是研究作者本身的」。

三、什麼時代,誰的黃金時代?

我們的問題其實是,作為一部學術研究文本,你說的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電影的營銷方恐怕已經絞盡腦汁,黔驢技窮了,以至於他們居然在電影海報上打出了跟賣房地產水平差不離的「自由」體文案,為天下一笑。

「這是我的黃金時代!」這是王二和陳清揚。

「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這才是蕭紅。

然而我們卻總以為,營銷方這么以為,看電影的人這么以為,不看電影的人也這么以為;可蕭紅和王二是不一樣的。蕭紅總是遲疑的,總是被動的;但是這種被動,卻又是建立在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的短暫時光是她的「黃金時代」,而那個所謂的「黃金時代」,對於那個時代的所有作家來說,卻都根本沒有到來。

這就是這部電影在表意上最大的吊詭——我們來到電影院,文化研究者們來到電影院,都是從最內心就認同了營銷方構建的神話模式:民國,那個自由的,獨立的,知識分子傲人風骨的,文化氣息濃重的黃金時代。可是許鞍華是這么說的嗎?不是。她本質上用了一種極其女性化的視角,和官方意識形態達成了詭異的一致:那個「黃金時代」,至少在蕭紅的一生中,很少,或許根本沒有到來。本片的政治傾向又紅又專,令人難以置信是香港導演所為,丁玲、蕭軍、胡風這一批作家在政治上的風波被完全忽略,乃至於美化,但這些忽略並不是被迫的,只不過因為不是重點而已;重點是蕭紅,永遠是那個沒有傾向的蕭紅。

當你的目的和追求十分簡單的時候,往往就是最難滿足的時候。蕭紅說,我只是想有個好的環境,有足夠的時間好好寫點東西。她一生都沒有完成這個夢想,從這個意義上,許鞍華是模糊掉了蕭紅本身作家身份在敘事上的必要性,僅僅賦予其文本意義;而在整體的架構上,蕭紅卻是一個被時代裹挾,不等夢想達成半途殞命的符號,屬於他的,屬於萬千作家的,屬於我們心中的「黃金時代」,飄渺而看不見蹤跡——而這一切完全不需要到影片的最後才知道,早在影片進行到一半時,就由王志文飾演的魯迅一語道破。

魯迅先生在電影里抽著煙說,我們面前的是最深切的絕望,這種絕望無時不刻不在折磨著戰士們。

然而蕭紅卻根本不是戰士,也並非有魯迅式的絕望。她說她不懂政治,不懂戰爭,她只會寫東西,只要一個安定的環境寫寫東西——或許這才是許鞍華為什麼選擇她。影片里也不厭其煩地說了,甚至在影片結尾用了三段極其拙劣的紀錄采訪(這三段拙劣的,「真紀錄片」式的片段嚴重破壞了全片出色的偽紀錄片風格)去加重描述這點——唯一一個在抗戰時期,不去寫抗日救亡題材文學的蕭紅,以一部反時代的《呼蘭河傳》,最終超越了時代,成為了那個對立於蕭軍,端木蕻良這些時代犧牲品的超越者。

蕭紅的珍貴在於,她是反時代的,她是個多麼矯情敏感單純白紙一樣的靈魂啊,時代對她來說沒有意義,她存在只為了寫作和她的文字,僅此而已。而所謂的「黃金時代」,不僅對於蕭紅來說並不存在,對於所有的作家來說,對於那些被時代裹挾,被時代身不由己,或者主動選擇時代的作家而言,同樣不過是一個心上的烏托邦。

歸根到底,當睿智的人說,蕭紅的故事有什麼好拍的,蕭紅有什麼資格代表那個時代時,我們也許忘記了,恐怕許鞍華和李檣選擇蕭紅,選擇「黃金時代」這個名字,首先是因為蕭紅不代表時代,其次,那個時代無論如何,也不會是「黃金」的,而只是一個吞噬人生的不仁上帝——當然這一切,許鞍華表現得好不好,說得對不對,這層意義能不能被理解,眾說紛紜。對我來說,她做了很多,但是沒有做好;很難,或許永遠也做不好;但至少有一點,她做的不是觀眾們期待的,那麼她怎麼做,都不會讓觀眾滿意。

在眾多我對《黃金時代》的遺憾里,最大的遺憾是我沒有看到那個我心目中的呼蘭河。對於《黃金時代》這樣的學術文本來說,呼蘭河的意義不在於本身那蒼涼而心顫的美,而在於它不與時代合作的人性之光、那顛覆史冊的文學史意義。

但我們還記得《呼蘭河傳》的結尾嗎?錄在這里,作為文章的結束,不要有任何的感情和預設,我們靜靜的看著這個文本。

「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
這一些不能想像了。
聽說有二伯死了。
老廚子就是活著年紀也不小了。
東鄰西舍也都不知怎樣了。
至於那磨房裡的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則完全不曉得了。
以上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

『伍』 電影《黃金時代》講的什麼啊

電影《黃金時代》講述的是一個關於真愛的故事。影片通過展現主人公與愛人之間的情感糾葛,揭示了真愛的復雜性和深刻性。電影中的主人公在追尋愛情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考驗與挑戰,他們之間的感情經歷了從甜蜜到痛苦,再到最終的理解與包容。影片通過對這些情感變化的細膩描繪,讓觀眾感受到了真愛的力量。

影片中的愛情故事充滿了波折,主人公與愛人之間的關系經歷了多次起伏。他們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同時也經歷了個人成長的考驗。影片通過展現這些情感經歷,讓觀眾深刻理解到真愛並非一帆風順,而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和理解。影片還探討了愛情與個人成長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在保持自我獨立性的同時,維護一段健康的關系。

在電影中,真愛不僅僅指的是兩個人之間的感情,還包括了主人公對自己夢想的追求和個人成長的過程。影片通過展現主人公如何在愛情與事業之間找到平衡,以及如何在追求個人夢想的過程中找到真愛,傳達了關於真愛的深刻思考。影片中的情感經歷和對真愛的探討,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了電影的藝術魅力,也讓觀眾對真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黃金時代》中的愛情故事充滿了復雜的情感,影片通過對這些情感經歷的細膩描繪,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了真愛的力量。影片不僅是一部關於愛情的故事,更是一部關於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電影。通過展現主人公在追求個人夢想的過程中找到真愛,影片傳達了關於真愛的深刻思考,讓觀眾對愛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總之,《黃金時代》通過展現一段復雜而深刻的愛情故事,讓觀眾感受到了真愛的力量和美好。影片通過對主人公情感經歷的細膩描繪,傳達了關於真愛的深刻思考,讓觀眾對愛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黃金時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朋友泰國電影 瀏覽:290
電影寶貝兒完整版免費版 瀏覽:227
中文字幕影音先鋒電影網在線電影 瀏覽:187
二戰中國日本空戰視頻大全電影 瀏覽:788
好小子電影三個小孩的名字 瀏覽:106
迪士尼公主真版電影大全 瀏覽:379
雲播投屏成龍電影 瀏覽:38
怎麼在手機上定電影票 瀏覽:169
摯愛梵高電影網站 瀏覽:749
啞女拐賣深山中什麼電影 瀏覽:909
台灣打真軍電影撞夠本在線 瀏覽:703
於家堡電影院今日電影表 瀏覽:919
寡姐所有愛情電影 瀏覽:669
電影下載網站小程序 瀏覽:793
在電影院下車英語怎麼說 瀏覽:415
宇宙天魔電影完整版在線下載 瀏覽:500
女主角李老師電影 瀏覽:13
電影反貪風暴演員表和歌曲 瀏覽:658
電影你好李煥英結局什麼意思 瀏覽:67
豹妹完整國產電影 瀏覽: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