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國電影(五)——法國電影新浪潮和左岸派電影(1958-1967)
50年代的法國,電影製作中的「作者策略」理論越來越重要,導演樹立了絕對的權威。新浪潮運動始於這一時期,旨在對抗傳統電影工業的衰落,追求敘事創新,顛覆好萊塢經典敘事方式,鼓勵觀眾參與敘事過程,而非僅作為故事的旁觀者。新一代創作者在多個層面進行創新嘗試,短時間內展現出驚人創造力,成為電影史上的一個無法超越的時代。
新浪潮導演群是一群反叛的孩子,多為《電影手冊》的影評人,堅信「作者論」,此時的「作者」指導演。他們極度熱愛電影,甚至痴迷,電影已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自我表達的途徑。新浪潮主張電影為一門自主語言,導演是用攝影機進行寫作的「作者」。年輕一代新浪潮導演反叛好萊塢敘事方式,採用流暢敘事,基於個人閱讀經驗,而非傳統文學教條。代表導演有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侯麥等。
夏布羅爾曾是《電影手冊》編輯及影評人,是「作者論」積極倡導者之一。年輕時迷戀希區柯克,為他正名,並參與電影創作,拍攝了《漂亮的塞爾日》、《表兄弟》,揭露社會不良現象。《四百擊》是特呂弗代表作,以叛逆男孩視角展現殘酷社會,以日常敘事手法傳達痛苦、孤獨與迷茫。戈達爾創造力旺盛,作品充滿主觀立場,經常出現在旁白或飾演角色,電影完全反好萊塢,但理解者不多。侯麥電影嚴謹、理性,更像是與思想者的對話。
左岸派與新浪潮並行,成員大多居住在塞納河左岸,被稱為左岸派。他們認為電影類似文學,是一種時間藝術,注重人物心理表達,影像不強調敘事,採用意識流方式。代表導演有阿侖·雷乃、阿涅斯·瓦爾達、克利斯·馬爾凱、阿侖·羅布-格里葉、瑪格麗特·杜拉斯和亨利·科爾皮等。阿侖·雷乃電影特點在於形式,充滿文學與哲學思考。
新浪潮與左岸派電影雖僅持續數年,但1963年法國電影觀眾大量減少,新電影不再賣座。法國這一時期創造的電影充滿活力,成為全球新電影的火種。傳統電影已過時,現代電影時代即將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