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巴贊的電影思想,正確的是什麼
巴贊的電影思想正確的是提出了「總體現實主義」說,他認為電影的產生來源於我們的木乃伊情結,贊同人道主義精神和理想。
巴贊的電影理論是與電影評論相結合的。它產生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崛起的時代。電影實踐的紀實創新給了巴贊理論上的啟示,提出了「總體現實主義」說。其電影理論體系及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評論文集《電影是什麼?》一書中。
在「電影是什麼」的設問下,巴贊從影像的角度對電影做出本體論的考察。作為現實主義取向電影研究的中心人物,他通過孜孜不倦的影評來建立自己的理論觀點。認為電影的產生來源於我們的木乃伊情結,贊同人道主義精神和理想。
安德烈·巴贊是法國戰後現代電影理論的一代宗師。
1945年,他發表了電影現實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性文章《攝影影象的本體論(Qu'est-ce que le cinemas)》。50年代,他創辦《電影手冊(cahier cinemas)》雜志、並擔任主編。
巴贊英年早逝,未能親自經歷戰後西方電影的一次創新時期——法國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電影手冊》的同事們(即著名的《電影手冊》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論實踐於銀幕,為電影帶來真實美學的新氣息。
因此,安德烈·巴贊被稱為「電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電影的亞里士多德」(區別於「電影的黑格爾」——(法國)讓·米特里)。
用文字信仰電影
「即使一個讀者不會像巴贊那樣對電影有著哲學式的思考,也完全會被巴贊對一部電影的個案解讀而迷倒。」
新浪潮之父
無數熱情中間,總有一些人深邃而堅持。安德烈·巴贊就是當時那群法國超級電影狂熱者中的代表人物。巴贊出生於1918年4月18日,1945年戰爭結束的時候,他27歲。
他不僅熱情而且精力超群。他到處去看電影,看完了,不過癮就到處和人侃電影,在各種電影院,電影俱樂部,甚至是工廠。侃電影不過癮,他就給各種雜志寫稿,直到他自己牽頭辦了一份電影雜志——《電影手冊》。
這份雜志在某種意義上不僅影響了法國電影的進程,而且對世界電影的發展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巴贊的「堅持在銀幕前面討論電影」的理念,以及雜志社以挖掘和扶持「電影作者」為己任,使得這份雜志聲名顯赫。
巴贊時代的《電影手冊》聚集了特呂弗、戈達爾、侯麥、里維特等成為世界級電影導演的人,他本人毫無疑問的被冠以「新浪潮之父」。特呂弗將自己的處女作,新浪潮的開山之作之一的《四百下》獻給了自己的精神之父巴贊。
安德烈·巴贊是一位遲鈍的敏感者。1950年代對於整個西歐是一個劇變的時代,戰後的經濟迅速繁榮,社會結構的變動使得都市空間中後現代性大大增加,而整個人文領域中結構主義風潮作為後現代性的思想風暴開始襲擊著歐洲思想界和藝術界。
安德烈·巴贊對這場人的精神王國的地震卻相當遲鈍,他不像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一樣從這種內心的焦躁生發出對電影的極端判斷,而是一股腦將戰後歐洲電影的諸多變遷放置到電影語言演進的美學史中進行了透徹分析。
巴贊在電影形式史領域是一位天才,他對電影語言發展輪廓的概括和梳理,幾乎奠定了他之後所有的相關思考的基礎,可以說他奠定了他之後的電影語言史和風格史的地圖繪圖方式,雖然他自己不曾做過任何大部頭的史論著作,他只留給我們四卷本的文集。
對影像最佳形式的旁白
看見某個家庭懸掛著的遺像或者我自己的居民身份證上表情過度陌生的照片,總是感嘆我們對制像的復雜的文化態度——紀念和確認建立在一種契約性的認定基礎上,照片在這個意義上是和現實被拍物完全「同一」了,但是這個「同一」是精神性的,是一種心理「情結」和法律基礎。
巴贊的所有電影議論就是建築在這個根本立論基礎上的,「電影觀」是先於電影機器發明之前存在的,這個「電影觀」就是保存「像」,而後認定「像」和「現實」的復制關系和同一關系。
巴贊所謂的電影的「木乃伊情結」的心理學動機,以及建築在「照相本體論」上對電影美學風格的褒貶態度構成了他所有電影思考和批評的靈魂,所以他在這種「精神性同一」的基礎上認定了電影復制技術的不斷發明構成了影像和現實間的漸變。
1979年張暖忻和李陀在《電影藝術》上發表了「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一文,這篇文章以及後來中國第四代電影人的創作實踐,藉助對巴贊的理論的片面理解完成的,也就是將巴贊的理論理解為簡單的、狹隘的一種紀實美學的理論,理解為專注於技術的電影修辭手法。
其實,巴贊感興趣的也不是對「現實」的真實再現,而是對「現實-影像」這組關系的精神性的認定,影像是為了保留對現實的精神性的迷戀而製作的,電影製造機器是這組精神關系的物質基礎而已,在這個意義上巴贊如同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對電影進行反思。
其實,即使一個讀者不會像巴贊那樣對電影有著哲學式的思考,也完全會被巴贊對一部電影的個案解讀而迷倒。巴贊的影評不是堆砌理論術語的影評。他作為一位深諳影史又對影像有著天才審美敏銳度的人,對眼前的影像世界抒發出讓你拍案叫絕的評價。
如果說文字和影像在某種意義上冤家對頭,而巴贊的文字對於影像是一種最佳形式的旁白,是深情的戀人絮語。很多評論文字是害怕讀者見到電影影像本身的,這是一種可悲的「見光死」的評論,而巴贊的評論文字卻讓文字和影像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Ⅱ 喜歡法國電影的來討論一下,說的好的給分
法國電影不注重花錢,只是注重思考,會提出各種問題供大家思考人生,非常有意義,法國人是一定要有想法才能出位的!
此外,法國的動物電影是一絕,目前世界無一個國家能比.
"戛納"電影節也是目前業內最看好,最榮譽的電影獎項的頒發地方,世界都看好法國人拍電影的腦袋!
Ⅲ 為什麼法國人不歡迎好萊塢電影而中國人卻歡迎
法國人也歡迎好萊塢電影啊。優秀的電影到哪個國家都是受歡迎的。不過,法國人傾向於看法國電影,因為電影就是源自於法國,而且法國的電影業很發達。
Ⅳ 法國人在影視上,為何不是很熱衷自己國家的歷史
其實,在近代的時候,法國發展是很不好的,而且,當時的社會也不是很穩定,可以說,戰爭是非常頻繁的,在勢力不等的條件下,在15世紀末,法國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制和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
而且,在當時,法國的經濟文化方面發展得也不是很好,所以 對於這樣不堪的歷史,法國人是非常的不熱衷提及到的。
Ⅳ 為什麼法國人的電影都很反政府
大概要從兩個部分分析
一個是法國觀影群眾及導演的人文環境
另外一個是法國電影史的發展情況來看
法國2戰期間是淪陷區
導致了很多法國民眾並不信得過政府
不過淪陷期間成立的「法國電影解放委員會」
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了法國的觀影趨向
法國電影其實愛國的也很多
而且法國人民觀念一向較其他歐洲國家更為開放
對待政府就是敢做敢說
60年代末法國興起的政治片熱潮
主要是針對當時混亂的時局
如果你看過《戲夢巴黎》的話
就會更多有所了解
其實法國人不是反政府
只是他們太愛國了
而且敢於對政府的歷史錯誤大力揭發
Ⅵ 法國女人在電影院看電影時都愛戴帽子,影響後面的觀眾看,請你用創新的知識,想辦
後排設置豪華包廂,請她坐最後一排
Ⅶ 法國女人在看電影時都愛戴帽子,影響後面的觀眾觀看,如何讓他們脫下帽子
法國女人?就告訴她,她的頭發很漂亮,不過她的帽子不僅遮住了秀發還擋到了別人。禮貌一些,別人會接受的
Ⅷ 法國電影為什麼不好理解
電影的解讀,觀眾因為自己的社會經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觀影體驗也會不同。
先不說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宗教信仰,價值觀什麼的?各自普通人的生活習慣就不相同。電影作為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認知不同的社會形態,也豐富我們的視野,拓展了興趣。
法國的電影生產體制就與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的逐漸形成的片場制不同,導演有更大的權力創作符合自己理念的作品。畢竟體制之外往往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在眾多體制內類似的影片中往往能脫穎而出。法國低成本電影有相當一部分有政府投資吧,這對於創作者們不用對票房之類的問題過於擔憂,也有更大的空間。反傳統的現代文化也大多從法國起源,對電影的影響最顯著的無疑是超現實影片和印象派電影,深厚而獨特的文化積淀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影響。
法國人總是熱愛生活的,總是把生活中的細節推向熒幕.所以法國電影總是敏感的,敏感到傷痛,卻依舊沉澱出一種不能自拔的快樂。法國電影好像是現磨的咖啡,美國商業大片好像是速溶咖啡。你願意自己甘於生活的平淡苦澀,還是快捷耀目呢?如果為了某一種需要,美國電影是可以跳過去看的,如果你去一趟廁所回來,情節發展也不會出乎你的意料,但是法國電影不行,法國電影你要耐心地看,漏掉其中一段對話,就不知道它妙在何處,特別是那種表現人的狀態的片子。
美國電影往往直陳現實種種的不純凈,簡單明了。法國電影有點東方式的隱晦表達,或者主要是語言對白的影響吧,因為他們很自豪法語的優美,電影中大段不停歇的對白,看似毫無關系,裡面卻夾雜一絲優越感。
另外,電影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文學的影響,出自法蘭西的大文豪數不勝舉,到後來新浪潮文學的影響。法國國內的圖書獎項,種類繁多,讓人難以想像~字里行間流淌於指尖的墨跡,時常會引人思考,思考不是虛無的,而是快樂的。這因為這點,很多電影的敘事不是簡單鋪陳,而是凝結著浪漫主義的娓娓道來。
Ⅸ 你怎樣看待法國的電影
浪漫,優雅。
Ⅹ 你如何看待法國電影
我覺得法國的電影真的都非常的浪漫,像我之前看過一部電影叫天使愛美麗還挺好看的,雖然說是喜劇片,但是也把它拍得特別的有浪漫的感覺,就讓人更加肯定了法國時尚漫之都這樣子稱號。所以我認為那些喜歡浪漫的人就適合去看法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