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象派電影的介紹
印象派電影是20世紀20年代法國電影創作者路易·德呂克及其友人創立的一個電影學派。這一名詞由法國電影史家亨利·朗格盧瓦倡議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電影業在美國電影的競爭壓力下日趨衰弱,影片年產量直線下降,質量也日見低劣。在這種情況下,德呂克通過他主辦的《電影》雜志,幻想用「純藝術」來復興法國電影。
② 法國印象主義音樂鼻祖是誰
克勞德·德彪西(法語: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
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音樂特色
德彪西的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相去甚遠。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結構、深刻的思想性和邏輯性,也看不到浪漫主義音樂的豐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則是奇異的幻想因素、朦朧的感覺和神奇莫測的色彩。
他的和聲細膩、繁復,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帶冷漠飄忽的感覺,這都是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所不具備的。
德彪西一生創作的作品雖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他的許多作品已經成為「印象主義」音樂的典範,其中著名的有:歌劇《佩列阿斯和梅麗桑德》,管弦樂曲《牧神午後》、《夜曲》,三首交響素描《大海》,鋼琴曲《版畫集》等,此外還有一些聲器樂和室內樂作品。
德彪西的音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尤其是他那獨特的「印象主義」風格,對二十世紀現代音樂起到了直接影響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開創人物。
除了作曲、教學外,德彪西也從事音樂評論的工作,由於他的評論立場中肯,言辭鋒利,相當受人尊敬,曾出版樂評集。由於此時巴黎美術界的發展正值顛峰狀態,雷諾瓦、莫奈、塞尚等畫家十分活躍,當時莫奈完成一幅名為《日出·印象》的畫而名噪一時,這便是印象主義、印象派等藝術形式用語產生的開端。
再加上文學作品都以標榜"印象主義"為題材,這些文學家與藝術家互相往來,對於音樂家有很大影響。德彪西遂將其理論應用到作品中,發展成為印象主義,成為印象主義的創始人與完成者。
生前的最後十年,是德彪西藝術顛峰的時期,許多偉大結束的代表作皆陸續完成,自成一派而聞名世界,也經常在歐洲各國演奏與指揮自己的作品。至50歲起,被癌症所困,身體日漸衰弱。
1918年3月25日,德軍空軍和炮兵對巴黎發動了春季攻勢,德彪西因癌症在巴黎的家中去世。 逝後葬在Passy公墓,完成了他死後「在樹木和鳥兒中」長眠的遺願,他的妻子和女兒同他葬在一起。
影響
德布西逝世後,一大批作曲家採用了印象主義技法創作了自己音樂作品,其中一些更被稱為「後印象主義者」,包括米堯、布朗潔、普契尼等人。
雖然印象主義流行的時間不長,它很快就被更加激進與富於變化的現代音樂所代替,但卻在音樂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值得一提的是,調性的重要性在印象主義音樂被淡化。雖然這些音樂作品仍是有調性的,但是其「無功能」和弦為後來的勛伯格等人所代表的無調性音樂鋪平了道路。
而後來二十世紀音樂中的「表現主義」、「十二音體系」以及「序列音樂」等幾種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克勞德·德彪西
③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分別作品有哪些
馬奈/畢沙羅/莫奈/雷諾阿/德加/西斯萊/修拉/高更/塞尚/凡·高
莫奈:(Gaude Monet 1840-1926)
印象派創始人之一。最初從師布丹學習,後轉向外光的描寫。馬奈和透納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啟示。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在色彩運用上很有建樹。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睡蓮》,《魯昂大教堂》等。
馬奈:(Edouard Manet 1832-1883)
他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革新技法,善於運用鮮明響亮的色彩,簡潔准確的筆觸,以及減少中間色調,加強明暗對比等方法來作畫。其成就主要是在表現外光方面和肖像畫方面。作品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奧林匹亞》等。
德加:(Edgar Dagas 1834-1917)
擅於從不尋常的角度描繪對象瞬間的動態,描繪在燈光下、日光下人物與物體的溫和色彩。題材多取自於芭蕾舞劇院、咖啡館和賽馬場等。他除了用油畫工具外,兼用色粉工具,後期亦作雕塑。作品有《舞蹈課》,《巴黎歌劇院樂隊席》,《洗衣婦》,《舞台上的舞女》等。
雷諾阿:(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以油畫著稱,亦作雕塑和版畫。曾從師於格萊爾,在創作上能把傳統畫法與印象派方法相結合。以絢麗透明的色彩,表現陽光與空氣的顫動與明朗的氣氛,獨具風格。作品有《包廂》,《陽光下的裸婦》,《加萊特磨坊的舞會》等。
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後期印象派畫家之一。以躍動的線條,凸起的色彩表達主觀感受和激動情緒。作品有《向日葵》等。
④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有誰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 西斯萊、德加、科羅、莫里索、巴齊約以及保羅·塞尚等。他們繼承了法國現實主義(Realism)前輩畫家庫爾貝「讓藝術面向當代生活」的傳統,使自己的創作進一步擺脫了對歷史、神話、宗教等題材的依賴。
1、馬奈
馬奈(1832~1883),是19世紀下半葉對繪畫領域的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繪畫大師,他雖與印象派畫家們有密切的聯系,但並未參加印象主義畫展,可是印象派的畫家們始終是以馬奈為中心,創造新的繪畫理論和作品。
2、莫奈
莫奈(1840~1926),是印象派的領袖人物。1874年由他發起組織了首屆印象派畫展,他的油畫《印象·日出》一畫在展覽中引起反響,從而使「印象派」這一名稱正式出現。
3、德加
埃德加·德加(E.Degas 1834-1917),埃德加·德加是印象派中以傳統精確素描與印象派色彩風格絕妙結合的畫家,被稱為「古典的印象主義」。德加自己說他是「運用線條的色彩畫家」。
4、雷諾阿
雷諾阿(1841~1919)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他天性樂觀、純朴,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對人和大自然的美,有著極其敏銳的藝術感受力。
5、畢沙羅
在印象派諸位大師中,莫奈是發起者,並且以自己的作品給這個畫派命了名。但是,要說這個畫派的真正中流砥柱,那麼,非畢沙羅莫屬。他是惟一一個參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覽的畫家,可謂最堅定的印象派藝術大師。
⑤ 法國印象派三個主要人物
馬奈,莫奈,雷諾啊
印象派之後有塞尚,高更
⑥ 印象派電影的創始人
路易·德呂克(1890~1924年),法國電影導演、編劇、評論家,法國印象派電影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他把一批導演團結在自己周圍,形成藝術觀點一致的法國印象派電影。
⑦ 印象派的創始人是誰
印象派繪畫(Impressionism)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涌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作。其代表作品中,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卡米耶·畢沙羅、雷諾阿、 西斯萊、德加、莫里索、巴齊約以及保羅·塞尚等。他們繼承了法國現實主義(Realism)前輩畫家庫爾貝「讓藝術面向當代生活」的傳統,使自己的創作進一步擺脫了對歷史、神話、宗教等題材的依賴,擺脫了講述故事的傳統繪畫程式約束,藝術家們走出畫室,深入原野和鄉村、街頭,把對自然清新生動的感觀放到了首位,認真觀察沐浴在光線中的自然景色,尋求並把握色彩的冷暖變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隨意實則准確地抓住對象的迅捷手法,把變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記錄在畫布上,留下瞬間的永恆圖像。這種取自於直接外光寫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種種生動印象以及其所呈現的種種風格,不能不說是印象派繪畫的創舉和對繪畫的革命。印象派美術運動的影響遍及各國,獲得了輝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們的作品仍然是人類最受歡迎的藝術珍寶。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義,19世紀60—9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畫派。當時因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記者嘲諷而得名。1874年第一屆印象派畫展在巴黎卡皮西納大道的一所公寓里舉辦,有31位印象派畫家參展。
⑧ 20世紀20年代法國印象主義電影運動的情況
法國印象派電影即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德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阿貝爾·岡斯、傑爾曼·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就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路易·德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路易·德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
⑨ 馬奈和莫奈 誰是印象派之父
馬奈被人們稱為「印象派之父」,但他的繪畫風格卻一點兒也不「印象派」。光就畫風而言,馬奈甚至還受到了這群年輕人的影響,在後期才開始變得「印象派」。
馬奈在當時的巴黎可算是個畫壇風雲人物,他的作品不斷地挑戰著當時的傳統價值觀,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願意放棄他在官方沙龍的地位。不過這也不能怪他,畢竟官方沙龍是當時法國唯一的藝術平台。
馬奈喜歡交朋友,在結識印象派的那群叛逆青年之後,馬奈很快就和他們混到了一塊兒,並成為了他們之中的領軍人物。
(9)法國印象派電影的創始人有哪些擴展閱讀
印象主義奠基人
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是法國印象主義畫派中的著名畫家,是亨利·凡汀·拉圖爾的《巴迪儂畫室》畫作中位於中間的那個人,他對歐洲繪畫的發展有重要貢獻;盡管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印象派畫家的聯合展覽,仍被認為是印象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很早就被後來的印象派畫家們視為大師。
這些畫家比馬奈年輕10歲左右。盡管馬奈得到了這個尊稱,盡管他與這些年輕畫家保持著友好關系並同他們一起外出寫生,他卻始終拒絕參加印象派組織的畫展。由於希望得到官方的承認,他從1859年開始定期將畫作送給沙龍評審委員會審查。
他參加沙龍的運氣時好時壞:有時他成功地被接受,如當他於1861年在沙龍上展出一幅名為《彈吉他的人》的畫作時(現存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時又被輕蔑地拒之門外,如當他於1866年向沙龍提交一幅名為《吹短笛的男孩》的畫作時。
1867年,馬奈舉行了一次個人作品展覽,以此同拒絕接納他作品的宮方沙龍進行對抗,他在自己的作品目錄序言中寫道:「馬奈先生根本無意於提出抗議。
相反,是別人在向他提出抗議,而這是他甩始料未及的;這些反對者都以傳統觀念來理解繪畫的形式、手法和觀點,他們從不承認其它的理解方法。他們在這方面表現了一種幼稚的偏見。除了他們的公式,一切都毫無價值。
他們不僅成了批評家,而且也成了反對派,並且還是積極的反對派……馬奈先生一向承認別人的才識,從不妄想消滅先前的繪畫或創造新的繪畫。他只不過是要做他自己,而不要做某一個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