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用電影理論評一部電影

用電影理論評一部電影

發布時間:2025-08-17 14:19:44

㈠ 如何評價電影《乘風破浪》

客觀事實篇(出現在電影中)

一.劇情篇
在網上浩如煙海的影評,分析中,我看到的專門對電影劇情的分析極少,拋開這部電影來說,任何一部電影作品,劇情都是其極其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最重要的一部分都不為過!更何況,在《乘風破浪》這部影片中,劇情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說不合邏輯也好,過於俗套也好,漏洞太大也好,這都必須有一個完整的分析在裡面。
介於讀者都是看過電影的,在這里先簡單粗糙的概述一下劇情:
第一大部分:
現實生活——年輕賽車手徐太浪拿到賽車總冠軍,在此之前他只拿過分站的冠軍,所以很容易看出阿浪之前並不是非常成功,根據電影後面發展,很容易還知道他對他的父親徐正太很有意見,原因有做過牢(阿浪一生下來後的六年內),總打他(標志性的用腳踢),不讓他做喜歡的事(反對孩子開車,找了個救護車職業)等等,因此才會有電影接下來的發展,阿浪在這次大型成功之後才會極其得意,以及對父親說出那樣的話,之後,阿浪為了小小「折磨」一下父親,才帶著父親極速飆車,在空中遇到火車,發生車禍。
第二大部分:
「穿越」階段。阿浪回到出生以前,巧遇年輕時候的父親,機緣巧合成為父親出生入死兄弟,了解了父親,也在期間了解了自己從未謀面的母親小花,和父親阿正以及兄弟小馬,六一,一起在小鎮對抗想要收購阿正歌舞廳的敵人羅力,最後想要阻止父親阿正在母親懷孕期間惹事被抓,還有解救跳樓自殺的母親,可是由於最重要的兄弟為了給阿正報仇才丟了性命,阿正阿浪氣急找到大反派報仇,雖然阿正重傷了(電影提到由於故意傷害罪)大反派,卻也進入監獄,最後,小花生下孩子,阿浪碰到孩子的手,回到現實。
第三大部分:
回到現實,看到年邁父親,做出了幫會的手勢,父親微笑回應,全劇終。
暫且不說劇情整體的合理性與邏輯性,這裡面有著兩個非常值得討論的點:
阿浪是穿越還是做夢?
父親阿正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阿浪這樣一個朋友存在?
這是劇情中兩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地方,因為影片只給了很多提示和暗示但並沒有真正給出答案。
在對這兩個點仔細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說說下一個問題。因為我覺得分析難免會加上主觀推斷,所以先將客觀存在的敘述完。
二.亮點/細節/呼應/細思極恐
第一大部分:
1.1998年與2022年
在現實生活中,開頭在賽車大賽時畫外音有很明顯的一句話,交代了這是在2022年的一次賽車大賽,這說明,這里的現實生活,不是現在,而是未來!這點與《鐵甲鋼拳》很相似,都是將故事發生時間放在稍微遠一點點的未來,這種手法好處很明顯,可以默認當時的很多細節與現在並無太多差別,總之這種手法最大特徵是為了劇情服務!有差別的是《鐵甲》這種設定是為了未來中的故事,而《乘風破浪》通過一個「穿越」來給過去服務,對於時光網上某篇長評,直接將這點列為影片最大bug,說是就算是2017年,1999年出生的阿浪也才十八,什麼鄧超那張臉能演十八嗎等等等等,此種不負責的評論實在讓人氣急,鄧超那一身行頭,18演不了我也承認,可是在影片設定中24也演不了?
2.賽車
身為國家頂級賽車手,韓寒這次終於將賽車放在重要部分,而不是在《後會無期》中只拍成公路片,據知乎大神
@馬銳拉
說,開頭帥氣的賽車鏡頭由韓寒和英國人馬克共同完成,分別是中國拉力錦標賽五次總冠軍和英國拉力錦標賽三次總冠軍。賽車場面真實帥氣,不止在國內甚至在國外都難得一見。

第二大部分:
作為全片核心部分,此處需仔細分析。
1.出場:
在阿浪被撞之後,他是意識到了自己躺在了病床上,甚至 以為自己將要死去,在腦海中回憶了自己的一生,其中最多的就是與父親的矛盾,而來到了過去1998年,第一個鏡頭是從「摯愛」KTV出來,而且是從內到外的推開大門,這里有個細節是指交代是從KTV出來,而並沒有介紹在KTV內的細節。這個下文還有呼應,暫且先放在這里。
2.人名:
韓導在人名上用到了鮮明的韓式風格,這也是很多網友都發現和津津樂道的一點。
徐正太——正太
羅力——蘿莉
六一父親名字為五一
六一喜歡的女生名字叫嘉怡,姓無交代
徐太浪紀念好友徐浪
首先是正太蘿莉梗,這個梗我覺得一定不只單單為了搞笑,因為如果為了搞笑的話以韓寒之手完全能想出來更好的,正太蘿莉六一這些詞都很明顯的指向了同一個主題——小孩,幼稚,孩子氣。這是韓寒竭力想表達出來的電影(第二階段)的一個整體氣氛,可惜很多人沒有看到。
其次是母親的名字梗,小花原名牛愛花(說實話這個簡單粗暴的笑點戳中了我和影院當時好多人),然而阿浪的母親名字是張素貞,所以一開始阿浪為了自己能夠出生就想要拆散阿正和小花,這也給觀眾帶來一種觀點就是小花一定不是阿浪母親,然而韓導在電影中卻有多次伏筆和鋪墊,而且當時不會察覺到,只有最後改名發生時才能發現,不能不佩服韓導的良苦用心。
姓:影片特意交代了小花和父親關系也不好,除了靠近主題阿浪對父親的態度以外,另一個也為她說改姓母親姓做了伏筆。
名字:阿浪第一次問阿正張素貞時阿正的回答和改名時最後換的台就是白素貞,不過改名的確稍顯隨意。。。
說實話,用心看的話,小花改名有種「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之感,這八個字說著簡單,做到真心不容易。
最後是六一名字梗,除了六一有兒童之意,影片特意交代其父親名為五一,所以父親名字是加一得到了他,然而六一喜歡的女生名字就嘉怡,諧音加一,而且並未交代此女生其他信息甚至是姓,最後嘉怡拒絕了六一,這也隱約暗示了六一將無後,與後文六一離世呼應。
3.句子
身為韓寒,金句本應該是拿手好戲,然而這部電影中金句相比《後會無期》少了很多,我能記得的只有「女孩心裡如果真的沒有你,你做什麼都沒有用」,其實個人還是很期待韓式的金句,但實話實說雖然文藝勁兒淡了,但自然了很多。
這個就歡迎大家多多補充吧。
4.幽默
相比句子,韓寒在段子上可以說是下足了功夫,就我的觀影體驗來說,還是常常聽到那種會心的笑聲的,至於一些尷尬的笑點,不會放過,下環節再說。
「喂,敢不敢睜開眼睛?」「我特么已經睜到最大了。」
「這個時代真好,當我說我想靜靜的時候沒人問我靜靜是誰。」
還有就是典型的韓式黑色幽默,特別是六一說:「就算是我死,我也要看著你」然後黃志強將傘打開了,風格十分強烈。
5.其他
a吃面:首先這不是一個黑幫片,雖然有黑幫片子的氣質,但電影更多標簽還應該是文藝片,青春片等等。而且「正太幫」也並不是一個黑幫組織,然而,有一個場景是三個人一起吃飯,要了三碗面條,阿正這時還恰好又帶著這本書,而且再次提到了杜月笙,巧妙的是,老闆正好把第一碗面條放在了那本書上,這里蘊含一個故事。
杜月笙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人生有三碗面最難吃,場面,情面,人面(也有說體面)。」
六一正是為了大哥的場面被砸(被綁)才去送死。
阿正是KTV被威脅,被不給情面了。
阿浪是因為父親的人面被打,必然出手。
後兩個稍顯牽強,但也足以證明韓導的良苦用心。
b1998年:馬化騰1998年提出OICQ
1998年殲10首飛,小花父親是試飛員
c視角:本片多次轉換視角
除了第三人稱的敘述視角以外,剛剛「穿越」的阿浪決定與歹徒抗爭的時候對著鏡頭說過:「我都已經死了,我為什麼還要怕死。」
開頭賽車第一人稱視角極其有代入感。
阿浪阿正在找黃志強報仇的打鬥場面使用了上帝視角,個人認為很有創造性。
d其他人物:李榮浩的戲份個人覺得演的不錯,並沒有尷尬,反而很多韓式幽默
父王的角色(羅力)很重要,父王也真正演繹出來了,這個外界也有目共睹,不贅述了。
高華陽的話,真的看不出在演這類角色,就是骨子裡就像一樣,另外真的好像余文樂。。。
還有全片沒有看到知乎馬銳拉大神究竟在哪,希望知道的朋友告訴。
第三大部分:
父親回應了阿浪的手勢,只有這一個點了吧,這個下文分析。
彩蛋部分:
1.阿浪在KTV里知道小花工作,與前文小花說過剛剛下夜班回來再次照應。
2.阿浪在KTV叫小花「媽咪」,與開頭阿浪從KTV來到這個世界再度呼應。
三.漏洞/bug/槽點/矛盾/尬點
這個就只按數字排了,每個點我會盡可能做出些客觀的解釋。
1.穿越地點:阿浪是在醫院床上昏迷卻從KTV走出來。
2.警察對峙:阿浪正是靠著對家裡布局的清晰才消除警察的疑惑。然而,後來著火了啊!!!而且著火是在阿浪出生前啊,阿正就想恢復原樣這種觀點可能性實在不大,另一種觀點是阿正後來知道阿浪就是穿越來的兒子,才故意擺放原樣的,個人認為可能性也不大,後文會闡述原因。
3.偽床戲:
盡管這場戲交代了小花名字,但仍然有很多槽點。
a拿老婆檢驗兄弟:雖說這個阿正是躲在櫃子里,但是拿老婆來誘惑未免偏激,這個就是因人而異不同角度理解了可能,的確拿別的妹子誘惑可能容易接受,但是話又說回來,畢竟小花那麼漂亮,如果真的能拒絕小花,那麼幾乎沒有後顧之憂了。所以這個相對於下兩個,稱不上漏洞。
b名字漏洞:這個我覺得真的應該算是漏洞了,如果說阿浪有一些太超前的話阿正可能聽不太懂,但在這場戲前阿浪在影院問過阿正是否認識一個叫做「張素貞」的女人,而躲在櫃子里的阿正按道理是應該聽到了張素貞這一名字的由來,應該萬分驚奇才對。所以,如果,阿正沒有反應過來,只有一種可能:當時就沒在意,事後忘干凈了。而不可能是躲在櫃子里櫃子隔音沒聽到的原因,因為如果阿正還記得就算當時沒聽到事後領證的時候也一定會發現了。這個點比較模糊,當然,和下面這個比起來,這個漏洞並不算什麼。
c突兀的六一:這時阿正和阿浪說了六一腦子不好難成大事直接導致了六一想找黃志強報仇最後反被殺害再引發最後一場血戰,所以加入六一這個情節絕不是僅僅為了搞笑,而是還有著推動核心劇情的作用,可是當被問起六一為什麼也在櫃子里的時候,六一說的是:「我來找嫂子,發現嫂子不在,聽到嫂子叫浪哥進來,就急忙躲進了櫃子里。」
這里有很大的邏輯矛盾,在分析邏輯矛盾前,根據全片總體看,我覺得能確定一點:六一不是壞人。這是針對於網上某些觀點認為六一和黃志強有秘密等等,我覺得根據全片韓導應該沒有此意。那麼,既然以六一的性格,如果不是壞人的話,他實在沒有必要撒謊。
那麼就有以下幾個疑點:
第一個:如果阿正是為了檢驗阿浪,那麼他一定是之前就躲在櫃子里,那麼六一就一定是在其之後的,就算櫃子再隔音啥的,理論來講,阿正也一定是能知道六一進來才對的,根據阿正的性格,幾乎沒有阿正知道六一進來了,故意說那種話刺激六一的可能。
第二個:六一為什麼要躲啊!!!他既沒有做錯事也沒有看到啥啊!小花只是叫阿浪來幫忙修電視啊!!!完全沒有躲得必要啊好嗎!!!
4.套路問題
雖然已經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但本片套路感依舊很強烈。
a全片設定:父子不合,穿越見到父親,,,說實話看幾分鍾就能知道結尾實在不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可能是韓導《後會無期》結尾實在太模糊,《乘風破浪》一開始就可以清晰知道結尾是什麼,雖然故事內容玩味性更大一些,還是希望對於整個故事結構,韓導少一些套路吧。。。不過後文會闡述可能這個套路,正是韓導用來將那個故事的幌子。
b掰折筷子套路梗:不願解釋。
5.交代不足問題
a住處:阿浪這些天住在哪,衣服都從哪兒來的,如果都是阿正提供的,影片應該交代一下啊,幾句其實就好。
b狗狗:馬達加斯加:並沒有見到演職員表中的馬達加斯加。
木木:雖然有剛開始找六一沒找到把自己弄丟了,和結尾守在死去六一的木木這一呼應,但全片都沒有木木啊!因為把自己弄丟了?那也應該出現個幾次給幾個鏡頭才對啊。。。
c亭東鎮:這也是被很多很多網友吐槽的一點——偌大個鎮,除了他們這些人,幾乎沒有住民,還有,甚至在發生火災的時候,都沒見到有什麼幫忙的鄰居。
d小馬:馬化藤梗是用的不錯,但是小馬的戲份也太!少!了!很對不起董子健演技啊!離開時還渲染了大段,人物形象不豐滿的小馬實在很難引起觀眾共鳴。
e結尾:小花為何會突然出現?
小花為何還要跳樓!!!
主觀臆測篇(重點)
相對於客觀事實,我更想花費力氣的其實是主觀上的一些判斷和推理,因為別看上文貌似洋洋灑灑寫了挺多,但實際上都是一些闡述,只要你電影看的足夠認真或者次數足夠多而且還不是韓黑的話基本都能發現,然而上文並沒有解釋核心問題,就是「穿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上文我說過本片有兩個最大問題:
阿浪到底是穿越還是做夢?
阿正當年現實生活中到底有沒有阿浪這樣一個朋友存在?
下面開始分析:
因為時空穿越問題實際上非常復雜,涉及外祖母問題,蝴蝶效應等等,所以文章將在為電影服務的前提下盡可能簡化。
看起來很復雜其實很簡單,兩兩組合比較合理性最大的就是正確答案了其實。
可能一:阿浪穿越,回到過去,阿正人生青春里有阿浪
可能二:阿浪穿越,回到過去,阿正人生青春里本來沒有阿浪
可能三:阿浪做了一場夢並沒有穿越,阿正青春里是沒有阿浪的
可能四:阿浪做了一場夢並沒有穿越,阿正青春里卻還有阿浪
幾種可能各有優點和矛盾,但顯而易見可能四幾乎不可能,阿浪只是在床上做了一場夢,卻夢到了自己父親的青春?而且結尾還做出手勢,父親不會被嚇傻嗎?
首先說穿越和做夢哪個可能性更大?
穿越的話,問題就是上文闡述過的漏洞實在太多,比如從病床到KTV,比如小鎮人少,比如六一的櫃子問題等等。
做夢的話,問題就是結尾太坑,難道真的像網上很多人說的,就是父親不明覺厲學學兒子手勢?
但二者也各有優點。
穿越的話最起碼可以說明一點:結尾合理,父親明白兒子手勢,正確做出回應。而且,全片與父親的和解和對母親的探尋在穿越基礎上更為合理。
但做夢的優點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前方高能!!!
【全文最重要部分】(大量自我推測)
在夢中的話,有很多上述的bug將不能稱之為漏洞,反而可以理解,甚至有些地方,將,成,為,神,來,之,筆。
1.邏輯問題:一些邏輯上的問題比如六一進櫃子就可以理解為暗示夢中邏輯不清晰的一個表述而不是嚴重失誤。還有木木。當然,這很牽強,不過這一點也只是最弱的一點。
2.人煙稀少:人做夢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弱化背景,一般指記得發生了什麼事,都是自己或者和某些人完成的,很少能注意到有吃瓜群眾的露臉,有的話,比如說大庭廣眾下丟人,群眾也只是一個概念。就算韓導忘了加點人氣兒,但也不至於這種程度,所以這種弱化背景突出主人公的方式是另一個重要暗示。沒錯,這還是稍微有點牽強,沒事沒事,真正的重頭戲,我放在最後這一條。
3兩個世界的轉化:再說《乘風破浪》之前,先說說另一部國產穿越題材喜劇題材的佳作,沒錯,就是《夏洛特煩惱》,在夏洛特煩惱中,夏洛是做夢還是穿越(平行宇宙)暫且不提,因為網上也觀點不一,但是這里有個亮點是夏洛去哪個世界和回到這個世界都是在洗手間發生的轉換,倒在洗手間,醒來開門到班級,再次醒來在洗手間,水依然在流動,回到現實和世界和好。這個手法很高明,無死角,無論穿越還是做夢都說得通。
我覺得韓導是一定看過這部電影的,就算沒看過,也不可能沒想過這方面的問題,那麼終於回到這個問題:為什麼阿浪在98年的世界中是從KTV出來的?而不是選擇躺著來到世界,難道韓導沒注意到?
我覺得不是。
先問大家個問題,你記得你的夢的開頭么?
我相信大多數人和我一樣是不記得的,這也是夢的一個冷知識:絕大多數的夢的是沒有開頭的。
而阿浪正是沒頭沒腦沒有任何交代的,從KTV里出來。
同時,阿浪從KTV出來來到這個世界最後又在KTV叫了小花這輩子唯一一聲媽咪,而他也是從「媽咪」身體里出來的,形成了一個奇妙的循環。
就像電影里阿浪說出的那句沒頭沒腦的台詞,其實是金剛經的最後兩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那麼,很明顯,我是支持做夢而不是穿越的,而且在之前,我也先排除了可能四,那麼,很明顯,只剩可能三了。
阿正青春里沒有阿浪這個人,阿浪做夢回到了父親的年代,在生死線上走過一遭以後腦中腦補(意淫)出了父親母親的青春故事,並且和他們一起走了一回,回到現實原諒父親,更多的是原諒了過去,做出了標志性抱拳暗號,父親一臉疑惑,卻也跟著做了。
完了?
並沒有。
這種解釋,我還是不滿意。
還有最後一次轉折。
以下思路是我最終的推測,感到高興的是,我在網上也看到了一些網友觀點和我很相像。
是做夢嗎?當然還是做夢。但是全片最後鏡頭,明顯能看出來老年的父親已經脫離危險了,所以不妨進一步推測,父親因為帶著頭盔更早脫離危險,而沒有帶頭盔的阿浪則沒有,一直處於昏迷,在鄰床休息的父親在阿浪昏迷期間講述了一個故事,這也是他的青春:他曾經有個出生入死的好哥們,叫做徐太浪,他們一起出生入死,最後為了給兄弟報仇,徐太浪被殺死(也可能是離開,但邏輯上被殺害更合理),徐正太重傷了黃志強,被判處六年有期徒刑,而徐太浪則去世,從小也是和父親關系不好的小花在阿正進監獄後還可能有黃志強的報復,生下孩子後跳樓自殺。從監獄出來的阿正為了紀念好友而把孩子起名為徐太浪。{也可以說是徐太浪本來也和小花關系極好,太浪與小花也是屬於除了愛情最好的朋友,然後丈夫進監獄摯友身亡導致小花自殺,不過我不喜歡這種。。。}之後,昏迷中的阿浪邊聽邊做了這個長長的夢,將自己代換成父親母親最好的朋友也是和自己重名的這個人,體會到了父親母親的青春,但是由於是在夢中,肯定有些偏差,其中多出來最明顯的就是自己強烈的兒子的身份,表現在對父親的理解這一過程和對母親的依賴。最後,阿浪醒來,做出曾經「阿浪做出的手勢」,父親停頓,知道孩子聽到了自己的故事,微笑做出手勢。
所以我覺得,韓寒在這里講了兩個故事:表面上的被撞穿越回去成為父母親兄弟這一故事最後穿越回來理解父親這一故事,諸多暗示指向實際上講的是我最後所說的這個夢中的故事。
韓寒表面是在講一個明顯的套路的漏洞百出的故事,而目的正是慢慢講出這個「假故事」下的「真故事」,這個「真故事」,他既想講,又不想那麼輕易地講啊。
按照我的最後的推測:
片中阿正為了紀念好友,將兒子也起名徐太浪。
導演韓寒為了紀念好友徐浪,電影起名《乘風破浪》。
二者如出一轍,這也是我能找到最後的照應了。
過分解讀是一定有了,,,但是筆者也是竭盡全力在根據電影,各種可信資料分析。
這是不是一部好片不敢說,但就像韓寒本人曾經說過的話,大意為一個有爭論的電影,總要強過毫無聲響的電影。所以我不認為《乘風破浪》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好片佳片,不過作為韓寒第二部電影,就在情節,手法達到如此效果,我認為它是極其成功的,韓寒不僅對自己,對觀眾,甚至對整個中國電影市場,都是交出了一張堪稱優秀的試卷。
雖然,這只是對《乘風破浪》的一篇完全解讀,並不想和任何人,影評,網站為敵,但在最後,我還是想說幾句,我看過韓寒好友馬銳拉在知乎的文章,我想說這樣一個片子,拍出來不容易(還有出櫃一詞首次可以在銀幕出現哈哈哈),可能每個人理解不同,有很多人就是當作一部漏洞百出的穿越片來看,但是,那也不應該只打一星兩星啊,以豆瓣在中國電影界的影響力,前五個高贊短評全是一星!!!被認可的短評正常是反應了大部分人對電影的各個觀點,那麼全是一星的電影應該在兩分左右啊!諷刺的是電影是春節檔評分最高也是唯一一部口碑持續上漲的電影,也是各大權威公眾號例如毒舌獨立魚都比較認可的一部電影,所以我衷心希望豆瓣之風可以改變。話說回來其實時光網也差不多,雖然短評要好得多,各種評價都有,但是在豆瓣時光包括一些別的媒體,最高贊數的長評幾乎全是詆毀,更有某篇高贊長文,全文漏洞百出,卻還竭盡可能用語言諷刺韓寒,我想說您是在諷刺一個最擅長諷刺的中國人您知道嗎?電影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把缺點1234擺出來,既說出來您的觀點也對導演有好處不好嗎?幹嘛非要諷刺呢?還有,令我想罵臟話的是某篇影評對於電影名字的堪稱是侮辱性的解釋,我就想問就完全拋開影片好壞,作為一部韓寒紀念逝去好友的作品,你就真犯得上那麼侮辱?最後,還是希望豆瓣時光網等等網站公眾號能共同打造出中國真正值得信賴的電影媒體吧。
關於《乘風破浪》,我也說的夠多了,最後評個分吧,連豆瓣那麼多一星都6.9說明七分肯定遠遠過了,我個人會打四星,不算感情分7.8算感情分8.1吧。

㈡ 用電影美學的觀點來點評《手機》或《大腕》,也可以兩個一起評!!要原創啊~

從《大腕》到《手機》
為什麼馮小剛去拍《大腕》,我遭到挫敗呢?跟我有什麼關系呢?其實沒有直接的關聯,跟我的立場跟我的位置有關聯。什麼關聯呢?是這部影片在三部賀歲片成功,馮小剛的名字成為了某種品牌,成為了某種票房感召力,而馮小剛的電影事實上幾乎成了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可以和好萊塢電影分市場的這樣的一個導演之後,馮小剛成功了。怎麼標志?馮小剛獲得了海外投資,《大腕》這部影片和他此前的影片一個重要的變化發生,重要的變化先不說影片本身是發生在投資。馮小剛得到了美國哥倫比亞(亞洲)公司投資,請大家注意,大家不用我說你們都知道這個事實,海外投資是大大地高於國內電影投資的,這幾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沒有一個導演不夢想自己得到充足的資金,在電影當中去充分地實現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我們講一個小例子,比如說我設計一場戲是在機場里發生的,最後我發現在機場拍攝太貴了,所以我就改了,我改一火車站。後來我發現北京站拍也太貴了,我就改一小城市,一小城市火車站。結果我最初構想的飛機場那樣的空間,所可能發生的故事,到了一個小城火車站的時候就被改變了。那當然一個藝術家多麼嚮往自己完全不考慮金錢的束縛,或者說有更多一點的更充足一點的資金,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可以說是馮小剛是成功了。這個本身作為馮小剛成功的標志。
說某某某獲得了海外投資,以前只有一種情況,就是說你很成功,海外也看好你,所以他投資你的影片,准備把你的影片拿到海外去放映。我們大家知道比如說《霸王別姬》,比如說張藝謀的很多很多電影,都是用海外資金來拍攝。可是,馮小剛這個《大腕》的拍攝,他獲得了哥倫比亞(亞洲)公司的投資,這個投資卻是另一種海外投資。什麼海外投資呢?就是我給你錢,你拍電影,這電影就在中國放,並不是為了拿走放。那麼,為什麼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如此慷慨地要支持中國電影呢?在我看來,沒有不付錢的午餐。為什麼他要投資中國電影呢?很簡單,因為馮小剛當時是一個可以和其他的好萊塢電影分份額的導演,這個蛋糕馮小剛可以切走一塊,那麼我投資給你,再切下來的這塊蛋糕至少相當大一塊都裝到我兜里了。馮小剛當然拍攝的仍然是中國電影,但是在資金的來源和利潤的走向上,已經不再重新注入到中國電影市場和中國電影工業。
馮小剛他是中國電影的一條路,中國電影應該有很多條路,但是這樣的一條路是需要的,這時候我發現有人來買馮小剛了
在這部電影當中其實有很多馮小剛電影一一貫之的那種特點,被改變了。而這種改變,是一種損傷。因為在《大腕》當中的兩個喜劇式的角色,喜劇式的主角,和在《手機》當中的喜劇性的悲喜劇的主角,好像仍然是小人物,但是此小人物非彼小人物。我們《手機》更為清晰一些,我們說《手機》是一個開著寶馬車的小人物,我很難再相信他是一個你我中人。可能在座的也有人開寶馬車,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我。那麼我並不是說這樣的一個財富的標志,因為今天的現代的世界,所謂的財富,正是用這樣一種外在的品牌來標識的,我穿什麼牌子的衣服,我開什麼牌子的轎車,我住在什麼區域,所以,當這樣的一些符號出現的時候,這個小人物已經變了,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或者我直接地說變質了。那麼在《大腕》當中這兩個喜劇性的小人物仍然似乎是馮小剛式的小混混,而且是小騙子,可是這些小混混卻是一個可以為一個國際知名的藝術家來操辦葬禮的這樣的人物。那麼這是一個我說小人物的角色變了,小人物變質了,於是他那樣一種用溫情去呼喚,溫情滋潤我們的內心,用溫情去呼喚我們認同的能量,我認為極大地萎縮了。那麼整個的《大腕》的影片我看起來像一個連台喜劇,像一個連演小品,這是一個東西。
另外一個東西是馮小剛電影曾經那樣的獲得觀眾的熱愛和觀眾的擁戴,是因為馮小剛電影其實他不拒絕一些小小的溫和的偏見。比如說我們對於外國人的某種小小的微妙的排斥,我們在影片的細節當中,表現出一點點微妙的對外國人的小小地踩他一腳,小小地嘲弄他一把。比如說大家都記得在《不見不散》當中那個場面就是他們怎麼教美國警察,教美國警察說漢語。然後大家都看得好開心,因為表面上喜劇式的角色是葛優所扮演的小人物,但實際上我們看到一幫美國警察很莊重地坐在那裡學那些不可以的,是匪徒一般的警察的對白,那麼大家覺得非常開心,好像微妙地滿足了我們內心的那樣一點中華民族心理的需求。但是,到《大腕》當中我發現錢是很有力量的一個東西,中國古話說拿了人家手短,當這個資金是哥倫比亞公司投資的時候,我們看到所有的丑角所有的喜劇性的,所有的醜陋的行為在影片中的中國人內部發生,而到結局,戲劇性結局出現的時候,我們發現那個大腕是一位智者,是真正的導演。而且是人性喜劇的導演,他的死幾乎成了一個試金石,他在背後冷眼旁觀著這些人蠅營狗苟。那麼,這樣的一個微妙的錯位的發生,是馮小剛戰勝了偏見嗎?
《手機》在這個意義上說也將載入,我以為載入中國電影文化史,不是中國電影藝術史。因為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就是一部影片作為一則廣告,這個是一個巨型的廣告,而且就揮金如土的廣告業而言,是一個相當便宜的,而相當有效的廣告。整個的影片成為了移動通訊,摩托羅拉公司的廣告。那麼更具有諷刺性的是在這個影片當中大家是不是看過影片的很多版的海報,其中一版海報很好,遠看是一個手機,底下寫著《手機》,近看是一個手雷,對吧,這個手機要炸掉。《手機》或者叫現代文明,或者叫現代生存,它在給你提供無窮的方便的同時,攜帶著如此眾多的恐怖。而這種恐怖未必只有男人覺得恐怖。它一方面有這樣的一個效果,另外一方面整個的是在做手機廣告,今天的手機可以有多少種功能,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今天的移動通訊網路是何等的發達。
從《大腕》到《手機》,這兩部影片把它另列,原因就是你會看到資金或者資本的力量,是怎麼改變一個所謂藝術家,藝術家的創作軌跡,怎麼改變一部影片的表達。《手機》它一方面是,如果我們說《手機》是一個超級廣告。而《手機》事實上是一個超級廣告了,起到了一個超級廣告的功用,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這樣一個影片的資本,資金,其實是一種廣告資金的投放方式。我們要做廣告,我們投放多少給電視台,投放多少給報紙,投放多少給雜志,投放多少給街頭路邊的廣告。投放給一個電影做一個裡面完成一個軟廣告的功能,因為我們大家看過很多電影,我就不舉是什麼名字了,比如說一群孩子在一起珍貴地喝一個可口可樂,喝一杯可口可樂,大家分享一杯可口可樂,很感人的一個場面。看到山村的孩子把一杯可口可樂當作這么寶貴的東西,那你看片尾字幕,鳴謝可口可樂公司,這是一種所謂軟廣告行為。但是,《手機》的特殊之處,是在於它從頭到尾是一部廣告,關於手機的廣告,關於摩托羅拉的手機的廣告。那麼當你要給摩托羅拉公司做廣告的時候,當你要給跨國公司摩托羅拉公司做廣告的時候,當你要在這個廣告當中展示各種不同款型的,型號的摩托羅拉手機,同時展現它的最新功能,展現它的高端產品的時候,決定你的人物不可能是小人物,不可能是邊緣人,不可能是苦澀喜劇,不可能是出租汽車司機,不可能是在海外的邊緣去掙扎生存的人物,而他必須是在這個社會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的人,他才能消費品牌國際知名品牌的手機的高端產品。所以我說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決定他的小人物的溫馨的悲喜劇的故事必然變味,必然變質。這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形,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在這裡面,市場資金資本票房回報這樣的東西是可以怎樣地滲透到我們通常以為是文化藝術的這樣的一個領域當中,而且它對這個改變是多麼的內在。馮小剛在耗費他的象徵資本,什麼叫象徵資本?就是觀眾對他的信任,觀眾對他的期待,觀眾對他的喜愛。那麼從中國電影史和世界電影史的角度上去看,一個非常成功的深受觀眾熱愛的導演, 他只有三次機會。他如果三次濫用觀眾對他的信任的話,他基本上會耗盡他的象徵資本。所以我看到《大腕》,看到《手機》的時候,我看到馮小剛已經用了他第二個,它的第二次機會。
那麼馮小剛從那裡歸來?從大成本的商業操作的這樣的地方歸來,重新拍攝一個故事,一個小人物的故事,一個溫馨的苦澀的喜劇,來取勝的故事。是不是這樣的意思?馮小剛試圖歸來。那麼在這個意義上說,《天下無賊》,似乎是馮小剛原有的那樣一些脈絡開始復現。盡管這是一個可以詐騙或者盜取到寶馬的賊,不是合法的開輛寶馬車的大人物,那麼,盡管他是這樣的大賊,很成功的賊,很能乾的賊,但他畢竟只是賊。那麼用這樣的一個賊,我只是賊,和故事中劉德華不斷說的是狼,我是狼,我們是狼,用另外一個詞稱叫做過路鬼,我們是過路鬼,這樣的一些說法,馮小剛顯然刻意地要讓我們看到他是一個大賊,但是又要壓低他的身段,他只是個賊,只是個過路鬼,只是野狼,飢餓的狼。那麼這個飢餓,在影片當中我們看顯然不是形而下的飢餓,肚子餓,為了沒有飯吃去偷錢的那樣的小賊,這種飢餓我們說是一種慾望的飢餓。
故事中的劉德華所扮演的這個主角,是這樣的一隻飢餓的狼,但是顯然是一個在慾望意義上飢餓的狼。所以劉若英所扮演的這個角色就不斷地說我們收山吧,我們罷手吧,我們夠了。然後他覺得開玩笑,我們怎麼會夠,我們不夠。那麼這樣的一個情節和這樣的一種敘述,本身用專業說法叫修辭策略,就是這是一個大賊。但是我們用很多東西把他壓低他的身段,壓低他的身價,讓他再度成為一個小人物,而且一個重要的細節,一個支撐著整個戲劇敘述的細節,使得這樣的一個小人物的故事成立了,那麼就是動機很單純,線索很單純,是女人懷孕了。女人要做母親了,女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作為賊的兒子出生,不希望自己的兒子作為賊長大,於是一種可能此前她不考慮的道德的和倫理的東西,一種信仰的或者宗教的東西,一種超越性的東西開始進入到了她的生活當中,這成為了一個整個劇情的推動性的因素。於是最後《天下無賊》如果說跟馮小剛以前的賀歲片有什麼變化的話?
覺得就是它更加情節劇化,此前是市民喜劇,現在更加情節劇化了,它是以情節,以情節的演變,以情感以溫情來打動你,盡管它延續了一些喜劇的元素,而且當然非常有趣了,就是說,有時候觀眾的期待,會相當地有力量。
看《天下無賊》的時候,發現現場中的觀眾不斷笑,好多我覺得不好笑的時候,大家也笑。但另外一個角度上我覺得大家去看馮小剛電影,又是去看馮小剛賀歲片的時候,大家太期待喜劇了。大家太期待喜劇效果了,所以有一點喜劇感的東西大家就發笑,因為我們幾乎付那個錢的時候,我們覺得付了一個要發笑的權利,一個可以去發笑的權利。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說同樣我在電影院里看《英雄》的時候,那個劇場當中笑聲不斷,完全跟影片的喜劇效果沒關系,和觀眾的某種心理體驗有關系。
就馮小剛而言,《天下無賊》已經成了某種正劇,而不再是喜劇,更不是那種諧謔喜劇,以幽默以調侃,以噱頭而著稱的這樣一種諧謔喜劇。而是更多地往正劇的路上走。而另一個馮小剛的變化是這個影片當中如果說馮小剛仍然延續了他一貫的這樣的製作精良的這種傳統的話,那麼這個影片當中,它顯然和其他的影片相比,和馮小剛其他影片相比,它的技術含量大大地提高。就是在使用各種各樣的電影技巧的層面上,大大地超過了此前的馮小剛的電影。另外一個變化是,在這個影片當中,馮小剛所表達出來的一種對於秩序的尊重,超過了此前的馮小剛電影。原來我們說此前的馮小剛電影,它是那些在邊緣處游移的小人物,那些似乎總是不斷地生出不法之心,而並未有不法之舉的這種人物,這種小人物,但是他的小人物,其實和社會秩序總是有一點游移關系。像他《不見不散》,他把故事放到了美國場景當中,那麼這些作為新移民的華人,實際上和美國的主流秩序不發生關聯的,幾乎不發生關聯的,他們也不試圖尋找那個秩序來保護他們。到《沒完沒了》的時候,這個小人物似乎一步走出,要成為綁架者了,但是一個溫情的故事改變了這個東西,他那邊專門有這個場景,把她找去,然後她就一口咬定哪有這回事,都沒有,我是被綁架的人,我不承認我被綁架這個案件怎麼能成立呢,沒有真的冒犯秩序,但也從來沒有尋找秩序的保護。
但是在這個影片當中,我們看到一個變化發生了,就是一方面主人公是法外之徒,這個小人物是法外之徒,他是賊,是詐騙犯,是強盜,或者是一種不法的高技術工種。這是開玩笑,在這個影片當中,大量的這種賊技,賊特技,我說它是一個很有技術高技術的工種。那麼,他在這個影片當中,主人公是這樣的,他已經是法外之徒,但是一方面整個故事是一個法外之徒向主流社會回歸的故事。這一對男女,最後他們的愛,他們對於自己生後的生命,自己血肉的連續,自己孩子的期待,使他們成為了護法者,而不是冒犯法律的人。這是一個方面,而另外一個方面我們會看到,在這個影片當中,不僅是主人公向秩序回歸,他們仍然將必須為他曾經冒犯法律,而付出代價。首先是一個神勇的警察的出現,一個神勇的警察的形象出現。接下來是一個神勇的非常的通情達理的但是又毫不容情的,法不容情的,這樣的一個警察的形象。但同時,為了完滿一方面完滿秩序的表述,一方面完滿情節劇的,大家觀看情節劇是期待著一個溫暖的大團圓的結局,否則的話就不是情節劇了,又變成悲劇了。又要完滿大家這樣的心理撫慰,那麼兩個東西都要滿足的結果,這部影片當中,影片的工整之處也表現在這里,就是馮小剛選擇了這樣一個結局,讓劉德華所扮演的這個賊為了最終完成這個護法和歹徒搏鬥,死於歹徒之手。如果說他曾經冒犯法律的話,他用死來償付了,這是一個太過的償付,因為他無論怎樣都判不了死罪,可是他死了,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於是他不僅抵了他的罪,也抵了他的愛人或者他的妻子的罪。所以最後的網開一面,法網容情是在一個大的懲罰已經存在的前提下,而這個大的懲罰在故事中發生為自我懲罰,所以它是秩序的尊嚴,而不是秩序的殘酷。這是一個這部電影當中我認為馮小剛的一個變化。你可以說馮小剛更為成熟了,因為整個影片的工整圓熟,它的技術含量,大量的這種特技場景的使用,然後敘事細節的這種一如他此前電視劇當中的縝密,你可以說他是成熟了。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說呢,歸來的馮小剛,似乎喪失了他此前的那種鮮活的,這是我個人的觀察,我個人的思考。喪失了他此前影片當中鮮活的,每一次都會有很多很多的令你意想不到的東西迸發出來的,而相反的我們遇到的是一個流暢的,工整的完整的溫暖的同時是一個標準的大眾文化。因為它除了給我們一個半小時的快樂,一個半小時的溫情和溫暖之外,他還給我們一種秩序的呼喚,一種秩序的呼喚一種強有力的教化的作用,而這個教化是如此的不露痕跡,我們在觀賞劇情當中,我們在對主人公命運的關心之中。
而另外一個角度上看,這個影片當中那種對於秩序的這種表述,還有兩個重要的線索在展開。那麼一個重要的線索就是這種通過劉若英所扮演的這個女主人公,她懷孕,渴望做母親,然後渴望做一個在孩子面前無愧的母親,和兩個人之間的情感最終戰勝了那個似乎永無厭足的慾望。而這一個轉變的發生,圍繞著一個近於聖潔的人物,就是故事中的傻根。它設定一個情節,說他在偏遠的山村長大,他是在青藏高原上面務工,所以他完全地遠離塵世。這個人物幾乎是一個神話式的人物,是一個充分神話式的人物。因為我們知道,商業化的過程或者全球化的過程一個重要的特徵是不僅是摧枯拉朽,而且是無所不至。你很難想像有一個山村是世外桃源,是與世隔絕的,因為一個簡單的東西和我們今天所在這個空間直接相關,電視媒體,是幾乎覆蓋到了此前人們絕對想不到能夠進入的外部世界能夠進入的空間當中,於是,世界在這樣的一個意義上被聯系在一起,於是世界在這樣一個意義上沒有世外桃源,沒有這個世界的喧囂熱鬧噪音繁華不至的地方。所以我說一個神話,那是一個神話式的人物。用這樣一個神話式的人物,在這兒我做一個開玩笑的聯想,我說馮小剛在提供給我們這些城裡人一個《甲方乙方》當中大款想像的理想鄉村,就是想像有那樣一片凈土,有這樣一些純潔的絕對純凈的人,而為了保護這個人的純潔的內心,我們最後的神話,最後的凈土可以去死,故事中的人物可以去死,這是一個另外一個在秩序的表述的意義上。
第三個在秩序的表述意義上,我想馮小剛一個是為了強化這樣的一個情節劇的豐富性,情節劇的可看性,這個情節劇的觀賞性,所以他選用了青藏高原。這樣他可以帶入大量的自然風光,異域景色,他也使得傻根這樣的一個人物的生存依據,如果傻根是在北京打工,在上海打工,我們很難說他這么純潔,他認為天下無賊,我們把他放到青藏高原上去,似乎有一線可能,有一線可能。那麼帶入這樣因素的時候,他同時帶入另外一個東西就是宗教。宗教的力量,但是顯然他沒有刻意強調這個宗教的力量,他與其說是在表達一種宗教,不如是說某種信仰,某種信念,某種人們在內心當中會珍視會視為神聖,會去固守的東西,
我覺得新的歸來的馮小剛,是不是還將飛去?或者還將繼續歸來?或者越走越遠?我不能夠斷言。因為我覺得我很喜歡一句話說在今天的世界上只有傻瓜才做預言。因為變化的因素太多了,因為不可測的因素太多了。所以我沒有任何把握,我並不是認為自己不是傻瓜,而是認為自己沒有任何把握,沒有任何資格去預言即將發生的事情,所以我不能夠做預言。但是我只是想馮小剛從《大腕》到《手機》,現在到《天下無賊》,那麼馮小剛所扮演的角色已經開始發生變化。曾經我說他是這樣的一個大眾文化的示範者,是這樣的一個楷模,而且他確實給這種普通民眾小人物和種種在這個現代生活的變化當中,可能獲得成功,但同時遭到挫敗,而且承受了壓力的小人物,以那樣的一個半小時的快樂,可能是一個半小時之後的還頗有一段時間的回味,想起來會心地一笑,或者朋友們之間來對一對暗號,對一對台詞,然後大家同時會心一笑這樣的一點的快樂,到他現在開始逐漸地成為了一個新的商業電影的這種規范的示範者,他在重新地嘗試或者展示說一個成功的商業電影當中可能包含的元素。而這些元素它不在於我們大家都知道,一般的商業電影同時都包含著那些元素,比如說風光加愛情,比如說打鬥,然後比如高科技,比如說奇觀這些都是盡人皆知的。但重要的是如何我們在一個作品當中組合它,把哪些因素和哪些因素成功地組合起來。所以,就大眾文化和商業電影而言,套路是有限的,元素是有限的,但是組合是無窮的。你可以在不斷的組合排列當中生出新的故事。用我喜歡的一個說法,就是已經沒有新的故事,但是永遠有新鮮的嘴唇,新鮮的嘴唇講出來的老故事成了新故事,使我們聽出了幾分新意。

㈢ 舉一部看過的心理電影,用心理學理論知識分析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看點:ADHD Ritalin,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點評:名叫Justin的男孩,17歲了還在像嬰兒一樣吮吸大拇指,戒不掉。
2、《記憶碎片》memento
心理看點:短時記憶障礙,海馬體損傷
點評:就不重復細節了,不是因為太經典而在這里設懸念,而是完全無法重復。
3、《水果硬糖》Hard Candy
心理看點:戀童癖、犯罪心理學
點評:看完這部電影後:基本上男人都覺得一陣寒意飄過,女人則覺得大快人心。
4、《大象》elephant
心理看點:校園暴力,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
點評:這是一部關於校園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為什麼名叫「大象」?——原來青春期的大象才是最危險的。
5、《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看點:Abnormal的心理學,潛意識,人格分析。變態心理學,異性癖、食人狂
點評:經典中的經典,強烈推薦!就算再多看上幾遍,依然回味無窮啊。
6、《心理游戲》the game
心理看點:人格/性格測試,應用,設計情景
點評:一部標準的好萊塢電影,值得一提的是,情節的接宕起伏會讓你愛不釋「眼」。
7、《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
心理看點:夢的解析、失憶、強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經典
點評:希區柯克的名作,也是心理電影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
8、《夢旅人》picnic
心理看點: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
點評:影片並沒有過多地表現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病人的單純和可愛;岩井俊二的巔峰作之一。
9、《約書亞》Joshua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亂倫
點評:九歲男孩Joshua,因為妹妹出生而失寵;在此之後,發生了一連串不幸的事。
10、《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看點:精神分裂症
點評:一部讓人深深迷戀的片子,喜歡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時血液沸騰的感覺。
11、《雨人》rain man
心理看點:孤獨症(通俗點叫自閉症) 高功能孤獨症
點評:驚覺於它如此細膩而又震撼人心。
12、《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心理看點:戀愛心理,失戀治癒
點評:繼《暖暖內含光》之後又一治癒大片;不同的是前者是做夢大片,後者是醒夢大片。
13、《象人》The Elephant Man
心理看點:精神救贖、社會心理學
點評:大衛·林奇1980年的處女作,黑白膠片,看完會哭的。
14、《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看點:潔癖、強迫性人格
點評:火柴人——美國俚語,說的是那種讓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錢的騙徒……內容挺有意思的,結局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15、《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
點評:影史上只有四部驚悚片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這部片子便是其中之一。
16、《庸人哈爾》Shallow Hal
心理看點:教育心理學
點評:庸人哈爾和一個胖妞談戀愛的故事,一部有明顯教育傾向,能深切滿足各位有受教育痞的人們願望的片子。
17、《蘇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
心理看點: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學
點評:把一部哲學名著改編成電影,還讓那麼多人喜歡,不容易啊。
18、《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理看點:心理咨詢,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點評:看完後我的感受是:我想找個像Sean一樣懂愛的人。
19、《美國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心理看點:雙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點評:Christina Bale的表演得真好。再沒有比他更有魅力的變態殺人狂了。
20、《死亡實驗》das experiment
心理看點:服從心理,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點評:這是一部通過設定極端環境表現人性陰暗面的電影,非常有震撼人心的沖擊性。

㈣ 評價一部電影,要求是從人物、情節、表演、藝術表現手法來評價。(*'ε`

首先我舉幾個例子來說這個話題。空對空地說不清楚。
意識流手法的電影《野草莓》將現實、幻覺、回憶中的夢境組合成無序列、無邏輯的結構,使觀眾看到了孤寂的陰影在時間的維度上漸漸移動和擴展,隨著陰影的移動和擴展,表達垂暮之年的主人對未來死亡的預感、恐懼和迷惘。在這部電影中讓人費解的地方甚多,有時感覺悶的很。
《廣島之戀》通過手指顫動的意識流方法,表現了個體情感的瘋狂和人類政治的瘋狂之間微妙的聯系。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中雷乃企圖從潛意識境界去分析人的行為,潛意識成了影片的基礎,因而影片把過去與現在、現在和回憶、現實和幻想、夢境和現實交相混雜,導致情節撲朔迷離,意義含混不清。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以漫不經心的生活流為結構組織電影,灰濛蒙的散光為主,創造出全片的沉悶壓抑的悲劇氣氛。女主角那無表演的表演在長鏡頭中突出了敘述的完整性,表意的豐富性。如果觀眾理解不了維羅尼卡的心理,就會看得雲山霧海。而且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景物,如一縷陽光破雲而出、一片樹葉飄然而下,也讓人很難理解,尤其是還有文化的隔膜在內,這就更難看懂了。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部分故事情節簡單,但在電影手法上多種多樣:鏡頭銜接主要用切入,甚至自由跳接,令人莫名其妙,卻符合存在主義的要義——存在既無理由也無必然。電影手冊派的的藝術生涯就是在電影表現手法上充分發揮自由度和能動性的過程。
這就形成了藝術電影的一些特點:藝術電影存在永久的和被壓抑的空白;顯示是滯後的,而且相當分散;敘事越來越缺少普遍的動機。
即使人物自己還對其精神懵然無知,觀者卻一定要時刻留意人物是如何在行起坐卧和布景道具之間逐漸露出真面目的,藝術電影為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形成了一套場面調度提示法:靜態的姿勢、偷偷摸摸的窺視、似有若無的微笑、漫無目的的行走、飽涵感情的景物、一些與故事有關的事物。
藝術電影在敘事中往往顯示的是巨大的省略——更確切些,是巨大的空白。一連串復雜的行動被縮減成三四個簡單的片斷,與它們所要表現的現實比起來,它們本身一省略得不能再省。觀眾必須因此而忍受比通常觀看古典電影時更持久的原因空缺。

㈤ 如何評論電影《一呼一吸》

這部影片直白的向我們呈現了德國的「鐵肺」,這種需要裹住整個身體的工業" 醫療器械 ",像定時炸彈一樣,一邊治療一邊吞噬著患者的身體。羅賓喜歡創新,充滿智慧的人設,讓他沒有屈服於固有的醫療設施,而是在生活中不斷探索,最終在博士朋友的供需研發下製作了一款「可移動化智能輪椅」,而研發成功後,羅賓和妻子的第一執念就是希望量產帶給更多同類型患者方便,因此找投資人,大量生產,在醫療界游說演講,讓更多的人見證奇跡,接受改變成為了他們後半生的追求。

當然,這種平也為觀影帶來另一種思考,人生是不是本就平淡,選擇了愛人就要不離不棄的忠貞是心底該有的諾言,不是只有血雨腥風才叫挫折,也不是只有痛哭哀嚎才叫難過,可能平平淡淡中才更能分曉「本真」吧。

㈥ 什麼是影評

影評即電影評論,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攝影、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視聽語言、道具作用、轉場、剪輯等進行分析和評論。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表達的主題,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

同時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6)用電影理論評一部電影擴展閱讀:

影評相關術語

1、特寫: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它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心靈瞬間的動向,使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強烈的感染。

2、近景:攝取人物胸部以上或者被攝對象距離較近的電影畫面。它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作細致的刻畫,或者看清被攝對象。

3、中景:攝取人物膝蓋以上部分或者被攝對象距離較遠的的電影畫面。它有利於顯示人物的形體動作,有利於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加深畫面的縱深感,表現出一定的環境、氣氛。

4、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

5、遠景:是指表現廣闊空間或者開闊場面的畫面的景別,是所有景別中視距最遠、表現空間范圍最大的一種景別。在電視節目中常用於表現地理環境、自然風貌和開闊的場景和場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影評



㈦ 如何運用基本的藝術理論分析和評價一部好電影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評片名,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

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評導演

1)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評主題。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7)用電影理論評一部電影擴展閱讀

電影的起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

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㈧ 求一篇用蒙太奇分析一部電影的影評

蒙太奇運用淺析——評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一部好的電影,故事要精彩,演員要表演出色,蒙太奇技巧的運用也甚為重要。不同的蒙太奇手法在不同場景中的作用也大不相同。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導演就用到了很多蒙太奇手法,本文就淺析此電影中蒙太奇的應用。 這部電影中比較典型的蒙太奇手法包括平行蒙太奇、顛倒蒙太奇、隱喻蒙太奇、對比蒙太奇等等。 電影剛開始是在法庭上,安迪一邊受審一邊回憶案發當晚發生的事情,這期間導演就運用了敘事蒙太奇中的平行蒙太奇,不斷切換在案發現場和法庭上兩個時空的鏡頭,截取了案發當晚的片段,既敘述了安迪的獲罪,又留有懸念,讓觀眾產生疑問,為故事後來的情節做鋪墊。 安迪被發現出獄的那天早上,監獄長發現牆里的洞之後,由瑞德的旁白引出,導演運用了顛倒蒙太奇。鏡頭回到了安迪剛開始挖洞的時候,自此開始依次展示安迪的越獄之路,包括挖洞、撒石頭、換賬本、爬下水道,這期間一直有瑞得的旁白,介紹了安迪出獄的前因後果,以及他出獄後監獄長和獄警獲刑的情景。這些鏡頭組合起來形成了電影的一個高潮,之前的謎團一一解開,包括安迪用來挖洞的小錘子是藏在聖經中的。安迪在銀行中取款的時候,臉上面帶微笑,估計很多觀眾此時也都會會心一笑,不由得對出獄前後的情節設置贊嘆不已。這就是顛倒蒙太奇達到的效果,講述了事件的前前後後,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故事,精彩至極。 電影中有兩處用到隱喻蒙太奇,讓我印象深刻。一處是監獄長查房,查到安迪的時候,監獄長拿起安迪手中的聖經,走的時候說了一句「Salvation lies within.」意思是拯救之道就在其中。從後來的劇情得知小錘子就放在書中,聯繫到這兩個畫面,一語雙關,巧妙至極,又不由得對安迪的鎮定感嘆不已。另一處是監獄長的遮住保險櫃的字綉,「審判即將到來」,正好說的是監獄長即將得到審批,正義得到伸張。 另外,再說說鏡頭的切換。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地方是安迪被關了兩個月監禁之後,出來後和瑞德在牆下談話那一段。這個地方,安迪對瑞德說了他出去的計劃。這一段的鏡頭都是特寫,比較緩慢,音樂也比較舒緩。鏡頭在兩個人之間切換,讓人感覺對方說話的時候望著他,讓觀眾感受他們的內心活動,尤其是安迪,談到出獄的時候臉上流露著憧憬,彷彿已經出獄了;然後是瑞德,瑞德在聽安迪講的時候,臉上露出擔憂的表情。這些都增加了劇情的緊張程度,與接下來的劇情對比,產生很好的發差效果,使故事更深入人心,這里導演用的就是對比蒙太奇。 當然,電影中用的鏡頭剪切、組合等還有很多地方,這些地方和這個故事合成一個整體,產生了精彩的效果。此次,就做這些簡單的探討。

——借用網友fcong的原創

㈨ 論述如何運用基本的藝術理論分析和評價一部好電影

1、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2、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3、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4、評主題。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題,從作品中體現出來,又包含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滲透著作者的美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世界觀。

5、評演員。演員對角色的表演 演員對角色的表演是在導演對影片的總體要求下進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時又是在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的基礎上來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

(9)用電影理論評一部電影擴展閱讀

可以說在電影百年的歷程中,創作啟發理論,理論推動創作,成為一個交互發展的過程。電影理論的發展和各次重要的電影創作運動緊密相關。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實踐以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分別啟發了蒙太奇理論、先鋒派理論和真實美學的建立。

法國新浪潮運動與法國電影手冊派交相輝映,享譽世界。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深化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電影作者論則強調了導演的核心作用,加強了對電影實踐的指導。而好萊塢的製片廠體制、類型片模式及後來的新好萊塢獨立製片是電影產業化的典範。

完全導演論則在電影作者論和製片人中心制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導演的完整職能以及與投資人的關系,建立了從新好萊塢、新浪潮到新生代的導演模型和導演資本制的應用原則。

閱讀全文

與用電影理論評一部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如何激勵員工 瀏覽:756
一部因為吃蛇引來蛇的電影 瀏覽:969
尼克號電影中文版 瀏覽:827
小鎮鬧鬼完整版電影 瀏覽:399
蠟筆小新大電影回到過去 瀏覽:274
香港搞笑電影大全推薦 瀏覽:541
好看的科幻英語電影大全 瀏覽:550
女主角忍者風格的老電影 瀏覽:113
宋承憲孫藝珍合作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664
德州德百運河電影院電話 瀏覽:807
法國1985禁忌電影 瀏覽:707
曾志偉喜劇鬼片電影大全集 瀏覽:492
用電影理論評一部電影 瀏覽:892
什麼情況下費電影 瀏覽:580
電影玩物的觀後感 瀏覽:460
實習女捕快電影完整版 瀏覽:839
主角是波碧的電影 瀏覽:89
關於電影評價的英語 瀏覽:843
電影節呂麗萍 瀏覽:166
電影魔獸世界演員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