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有一個鏡頭是講一個貴族女人被推上斷頭台處死,我把名字忘了
我有看到過一部的介紹好像是說:一個貴小姐在家裡開PARTY,讓自己的奶娘配合跟大家開個斷頭的玩笑,結果成真了,那個奶娘死了。。。。
不曉得是不是你說的那個。。我想想看名字。。。
❷ 是誰把他推上斷頭台——影片《推上斷頭台》觀後
鋒利而沉重的砍刀,「『咚」地一聲落下一一我的心碎了! 「殺人償命」.這似乎是夭經地義的事.可是法國故事片《推上斷頭台》中的伊諾,卻不該成為一個償命的兇手。不錯,警長加特羅的確死於伊諾之手,可他是蓄意殺人嗎了不是。伊諾因犯搶劫罪而被判了十二年徒刑,在監牢里他已熬過了整整十個年頭。在管教人員日爾曼的力爭下,伊諾被減刑一年,餘下的監外執行。伊諾用他十年監牢生活的沉重代價,換來了對生活的重新認識。應該說,伊諾已經洗心革面,已不是十年前的伊諾了,他的確「想作一個清白的人『』。然而,盡管伊諾出獄後什麼壞事沒做;盡竹他很能幹,_「幾作認真勤奮,「『總是超額完成他的任務『』,而且「『具有高度的責任心」,盡管他決心與過去告別.而且多次勸告以前和他一道犯罪,現在仍在犯罪的馬赫瑟爾等人「應該真正生活」,一句話,盡管他想丟掉他的過去重新做人,可是警察局卻不想丟掉他的過去。以警長加特羅為代表的專政機構認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總是對他敵視著,甚至誘使他重新犯罪。更為惡劣的是,他們給伊諾羅織許多莫須有的罪名,乃至不惜捏造事實來誘供、逼供。
❸ 為何法國王後瑪麗被推上斷頭台,臨刑前卻向劊子手道歉
法國作家大仲馬曾寫有《巴爾薩摩男爵》、《王後的項鏈》以及《紅屋騎士》三部作品,被稱為「法國革命三部曲」。在這三本書中,詳細的描寫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後瑪麗人生的三個階段。
瑪麗王後全名瑪麗·安托瓦內特,是一位來自奧地利的公主。1766年,為了政治上的需要,法國王室正式向11歲的瑪麗求婚。但直到1770年,瑪麗14歲時才得以踏上法國國土,出嫁為法國王儲路易·奧古斯特·德·波旁(日後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瑪麗,作為一個女性,她曾經時尚、美麗且高貴過,只是碰上了社會制度變革的時代,最終不可避免的被推向了斷頭台。也許她曾經極度的奢侈消費過,但這並不能作為法蘭西帝國滅亡的主因。
因為法國曾和奧地利多次戰爭,雖然路易十五時打敗了奧地利,但由於外交的失敗導致了法國人民對奧地利的憎惡。和中國的楊貴妃一樣,這位來自奧地利的王後最後成了階級斗爭的替罪羊,成了政治的犧牲品。
❹ 一部好多人上斷頭台的外國電影叫什麼名字
應該是法國的電影
❺ 一部好多人被押上斷頭台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加勒比海盜3》剛開始很多人上絞刑架,不知是不是這個
❻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為什麼被推上斷頭台
1774年 5月10日即王位。即位時王朝危機四伏,財政情況惡劣,社會矛盾激化。先後任用A.-R.-J.杜爾哥、J.內克等為財政大臣,企圖進行改革,但遭到特權等級反對。此後財政支出激增,國家經濟瀕於破產。為徵收新稅,不得不求助於第三等級。1789年 5月召開三級會議。
由於路易十六向宮廷勢力投降,竭力維護教士和貴族的特權,拒絕第三等級的改革要求,並企圖用武力威脅第三等級代表,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獄。7月17日,路易十六被迫親臨巴黎市政廳,接受象徵革命的藍白紅三色徽記。但他暗中仍阻撓革命,抗拒廢除封建特權,反對頒布《人權宣言》。
10月5~6日巴黎人民掀起反宮廷斗爭,迫使路易十六從凡爾賽遷居巴黎。1791年 6月偕王後、王子化裝潛逃,在邊境瓦雷納被截回巴黎。1791年 9月路易十六向憲法宣誓,稱法蘭西人的國王,重新掌權。1792年4月,法奧戰爭開始。戰爭中,路易十六勾結外敵和逃亡貴族,企圖鎮壓革命。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推翻王政, 9月21日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路易十六被捕。1793年 1月18日,國民公會以叛國罪判處路易十六死刑,1月21日在巴黎革命廣場被處死。
路易十六拒絕順應歷史潮流,響應民眾呼聲,進行民主政治改革,結果激化了社會矛盾,錯過了改革自新的歷史機會,被人民押上了斷頭台。
❼ 法國大革命中那兩個人被推上斷頭台只求採納
貌似法國大革命中路易十六被處死,應該沒有別人了吧。。
❽ 如何評價法國大革命時把路易十六推上斷頭台
這是挺殘酷的一件事情一方面展現了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成員殘忍夜表現了路易十六無能的結果很慘淡其實這種禍根是非常奢侈的路易十四釀下的路易十五補救失敗路易十六能力不足
❾ 羅伯斯庇爾推動法國立憲,卻為何被推上斷頭台
因為觸動了貴族階級的利益。其實歷史上的太多的所謂的變法、改革,最終之所以那些改革的主要負責人會死亡,就是因為他們在改革的過程中動了太多人的利益,這些人都是在歷史千百年中根植下來的,不是說動就能動的,所以想要改革成功,要麼就是徹底的把這些貴族群體的利益給連根挖出來,要麼就是選擇把提倡改革的人交給他們拿來泄憤。
綜合而言,推動國家立憲,那是對整體社會有益,但是正因為是對整體社會有益,因此也不會有人站出來為他說話,因此他就成為了一個被拿來平息因改革而產生的怒火的人的泄怒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