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佳戰爭片影評
評全部我就不敢當了..
就評評拯救大兵瑞恩吧..
第一次看是9歲的時候..到現在已經看不下10次了..那張DVD碟還保留著..
怎麼說呢..每看完一次都有著深刻的體會..
人物刻畫的相當鮮明..就像你說的..是放映人性和戰爭的巨作...
印象最深刻是的老雷恩的眼淚.二樓閣樓的刀戰..狙擊手在塔樓上冒死掩護..主角擰著手槍打坦克.一架野馬戰機呼嘯而過..膽小鬼的爆發..
呵呵...經典...算了.我再去看一次..
㈡ 新特種部隊2011法國電影好看嗎影評
很感動啊。
最後兩個人對那個女記者說。我們只能送你到這了,你自己好好的活下去。
這次你自由了。
前面那個年輕的兵獨自被追殺的時候。
都成功的騙取了我的眼淚。
㈢ 法國電影 蝴蝶的影評
這是一部79分鍾的影片,其實涉獵了相當廣泛的內容。親情、友誼、愛情、戰爭、金錢、命運、人生等等。看起來似乎是極深奧的話題,本片卻以簡單的對話和簡潔的鏡頭語言做了近乎完美的闡釋。
《蝴蝶》象一組清新的田園詩,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點滲入眼耳。那片屏幕,穿過蝴蝶斑斕的羽翼,給我一座驚艷府邸,如此寧馨,靜美。蔚藍晴空下,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中搖曳的金色麥浪,草原上爛漫的野花和撲蝶的小女孩。大自然的靜美與生命的動感,在這部影片里,融合得如此無缺。
《蝴蝶》沒有跌宕迂迴的劇情,也沒有刻意做秀的煽情,只是一場平淡的講述。
八歲的小女孩麗莎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卻又不知該如何照顧她。孤單的麗莎只能與心愛的藍球為伴,在母親失約或晚歸的時候,一個人坐在咖啡廳里、或者電話亭邊的長椅上無助地等待。直到有一天,失去兒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麗莎領進了他的家,麗莎第一次接觸到了蝴蝶這種生物,並跟隨著酷愛收集蝴蝶的朱利安一起,去尋找全歐洲最罕見、也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的麗莎在與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與固執嚴肅的朱利安鬥嘴。一老一少在不斷地爭執與妥協中,漸漸親近。這一趟旅程,變成了尋找愛與親情的路途。
法國優美的鄉村風光和老少之間諧趣的對話,使得整部片子看來心曠神怡。
而法國人一貫擅長表達的浪漫在這部電影中穿插始終,朱利安雖然表面嚴肅,其實內心也天真如孩童。他與麗莎之間孩子氣地鬥嘴,令整部影片諧趣橫生。
這是法國影片中又一觸動人心的溫情點,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身兼編劇與導演兩職的菲利普.穆樂擅長處理家庭喜劇,在本片中,他舉重若輕,將深厚涵義融化於輕松溫情,使得整部片子充滿幽默感,人情味十足。劇本里的對白及導演鏡頭語言的運用,講究對內心忠實,對情感忠實,所以每一個觀看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你也可以突出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加上自己的感受和領悟會更好。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㈣ 法國電影巜邊緣》影評
關於影片《明日邊緣》結局的合理性推想
近日,筆者觀看了數字3D版的《明日邊緣》,整部影片場面宏大、情節緊湊、觀影感覺極佳,可謂今年科幻佳片。當然,除了電影動作元素及特效場景之外,片中時間理論十分精彩,尤其結局更是耐人尋味。筆者本文主要對影片結局試做合理性推想,希望與各位觀眾一起分析探討,具體如下:
一、結局之謎
1、影片大部分時間主要講述阿湯哥重復經歷同一天,從而趨利避害逐步成長並戰勝外星擬態怪獸BOSS「歐米伽」的故事。邏輯上每次主角死後,時間始終重復他初入部隊睜開眼睛那一時刻,之後再經歷同樣故事主線,陷入生死輪回。情節類似於游戲存檔通關,通常這部分內容大家都能看懂,切邏輯科學合理,鑒於其他影評都有闡述原理,本文就不再累述。
2、影片結局邏輯性突變,「歐米伽」被主角潛入水底通過爆炸物殺死後,主角因感染怪獸血液而再次復活,但「復活點」發生改變,變為主角前往將軍處報到途中的直升飛機上,而後新聞報道BOSS「歐米伽」發生不明能量波動導致怪獸軍團滅亡。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在影片前面主角生死輪回的「復活點」之前,這樣就出現了一個謎團——BOSS「歐米伽」在主角復活後(主角尚無任何作為)是如何發生爆炸的呢?這是不是影片邏輯上的一個漏洞?是否是為了好萊塢是的完美結局而硬生生植入進去的呢?下面本文將對這一結局的合理性展開推想。
二、框架理論
首先,任何科幻或者奇幻的作品都存在一個原則,即「框架內合理」。譬如一本武俠小說,作者通過故事敘述逐步告訴讀者他所建立的世界一個武林高手是可以飛檐走壁、徒手開石的,那麼如果結局這個武林高手被仇敵用AK47一槍爆頭而不是死於「葵花寶典」等蓋世神功下,那麼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這個結局超出了作者之前所構建的「框架」,或者說是世界觀。
那麼,《明日邊緣》這部影片「前半部分」所告訴觀眾的「框架」是什麼呢?筆者通過影片事實總結為以下幾點:
事實1、主角可以復活。主角輪回死亡後回到他初入部隊睜開眼睛那一刻。
事實2、主角復活後記憶有所保留,而其他人沒有記憶,因為其他人在主角復活後且在影響他們之前沒有因素促使他們發生行為改變;
事實3、主角可以通過自身行為影響他人行為。例如,主角可以救人,或主角可以通過一定程度的努力改變他人的決定;
事實4、其他人的行為或決定有一定的「慣性」。這條比較重要,意思是主角的行為在有限的時間內必須要達到一個「度」才可以改變其他人的行為或決定,例如:主角一開始告訴J小隊戰友次日發動的總攻是怪獸的陷阱而大家都會死去的時候,沒有人相信他,而後主角與女主角一同動員J小隊突襲盧浮宮下的BOSS「歐米伽」時,J小隊支持他們;
事實5、當主角的行為或決定達到一個「度」時,事情的結局無論之前再做何種選擇都無法阻止的會發生,即進入「死局」。這條十分重要,這一定往往被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忽略,請大家牢記。而這個道理影片是如何告訴我們的呢?記得影片其中有這樣一幕:主角和女主沖出沙灘前往「假幻境」中的BOSS「歐米伽」隱藏地水壩的過程中,他們進入了一個有直升機的小屋,在這里主角遺憾的告訴女主,無論之前輪回過多少次,在這里女主都無可避免的死去,最終主角放棄了這條線,而是獨自前往水壩發現了BOSS「歐米伽」並不在那裡的事實。這一小插曲並不僅僅是表達男女主角的感情戲,而是告訴觀眾「死局」的這樣一個道理;
通過以上影片告訴我們的事實,我們可以總結出這部影片的「合理性框架」,對於這個框架,筆者用一條時間線進行描述:
1、主角意識(即觀眾視角)所經歷時間線有且只有一條,我們首先用一條水平的實線(直線)表示;
2、在這條時間實線上,主角在任何一點上的行為和決定的改變都會導致時間線軌跡的改變,形成樹枝狀態。改變後的時間線軌跡為實線,改變前的時間線軌跡我們用虛線表示(註:筆者認為虛線的時間線也是存在的,只是事態發張的另一種可能,但主角意識不並再經歷);
3、主角的行為和決定改變的越多,時間線軌跡與原來軌跡偏離的越遠,事實情況與原先變化的就越大;
4、當主角的行為和決定改變到一個「度」時,會對一個事件造成決定性的影響,即形成「死局」,(這一推想筆者考慮了很久,因為乍一看有種宿命論的感覺,但是實際上缺不是,正如下圍棋一樣,如白子所佔目數已經超過一半時,無論黑子之後如何行動,都改變不了「輸」這個結局,而只能改變輸多少目而已。)
以上即是筆者總結《明日邊緣》的合理性框架的推論,下面利用上述推論,對影片結局作分析。
三、結局分析
1、影片最後,主角身染獸血而發生復活,且復活發生在直升飛機上,筆者認為這一復活點的選擇與之前不同,原因其實無所謂,可以解釋成最終一戰傳送能量巨大等等。
如果較真的話,即使主角依舊復活在初入營地睜開眼睛那一刻,然後發現BOSS「歐米伽」死亡的新聞,這樣情節安排也是可以的,但影片效果可能就沒有前者那麼好而已(因為在醒在營地的話,見到女主就太快了,而且與片頭新聞也不能發生呼應),筆者認為這一處純屬導演為影片的完整性而設計,無傷大雅。
2、結局關鍵在於BOSS「歐米伽」是如何死的?
按照本文合理性框架的推論3「主角的行為和決定改變的越多,時間線軌跡與原來軌跡偏離的越遠,事實情況與原先變化的就越大」,主角在直升飛機上復活後,緊接著就看到怪獸能量爆炸的新聞,他的行為和決定實際上並沒有改變太多,那麼為什麼事實情況發生了巨大改變呢?
筆者認為,這是因為之前的時間線上主角的行為已經達到了一個「度」,導致BOSS死亡這一事件形成了「死局」,無論主角被復活回之前的任何一點,都改變不了這個事件的發生,也就是推論4的結論。
那麼在結局的這個時間點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這條時間線上BOSS是如何死的呢?
筆者認為,在這個結局的時間線上,怪獸的死亡並不是主角的行為造成的,而BOSS致死的原因多種,例如,怪獸內部能量不穩定發生爆炸,或者存在和主角一樣被獸血感染的英雄做了和主角類似的事情等等,總之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角通過自身的努力成功進入了另一條時間線簇,在這些時間線中,BOSS的結局只能是死亡,而在其他的時間線簇中,外星怪獸可能已經征服了人類,只不過主角意識(即觀眾角度)不會經歷它們罷了。
結語:《明日邊緣》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推薦大家看一看。以上淺見,請多笑納。
㈤ 電影on the road的影評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期望過高,失望過大。在「垮掉的一代」面前,電影在詮釋「垮掉」二字,卻忽視過多內在的東西。那生活是你我迷戀的-「不羈,瘋狂,自由,浪漫」,可電影絲毫沒有讓我感受到。除了性愛,大麻,音樂,還有什麼?最後那被拉回的現實,並不會震懾到我,一絲可憐而已。斯圖爾特去死吧!
額,這是發條哥2012年12月10日在豆瓣上發表的影評。
我不是原著粉,否則就是一星了。外面的世界太喧囂,於是內里生出空曠來對抗,在喧囂與空曠之間游盪,無處安放——如果不打算呈現這種精神狀態的話,勢必會變成這副流水賬德性,改編的意義又何在?我說你確定這片兒名不叫「《無因的反叛》之小清新版」嗎?選角導演好像半邊腦清醒半邊腦殘障……
這是小斑2012年6月3日在豆瓣上發表的影評。
㈥ 電影 war horse 的影評 最好還有與當時歷史背景的介紹
你最好去豆瓣網這種論壇看看。戰馬就是以一戰為背景的,以戰馬的經歷為線索貫穿始終,通過人與動物柔和的感情使觀眾產生共鳴。在殘酷的無情的戰爭面前,凸顯出人性的善良和對戰爭的厭惡。尤其是英軍和納碎德軍戰場上是敵人,但是在生命的挽救面前,為了救助被鐵絲網纏住受傷的喬伊,兩個大兵卻是合作友善,最終把戰馬救出,又回到各自的戰壕中,繼續戰斗。人性是善良的,但是戰爭面前人卻是無奈的。
㈦ 哪裡有法國電影無法觸碰(觸不可及)的精彩影評
近年來,除了商業大片喜歡復雜的大框架大場面,那些稍稍表露一絲人文關懷的劇情片,都喜歡可速戰速決、無需太費腦筋的小格局電影形式,這或許也是頭幾年編劇罷工沖擊影視娛樂業所造成的雙刃劍後果。已無所謂作家導演或非作家導演了,總之盡力成為全能型導演,依賴外界的越少越有安全感,也就越有主動權。不過,因此找原著小說改編,且導演身兼數職,還要算好成本利潤的會計賬,必然有他的局限性。
當然,這種「局限」可能一點都沒影響到各位電影大亨荷包鼓起,名聲鶴起。浮躁的大氛圍,找不到誰是淡定的了,只能找相對低調浮躁的。小格局,只要拍出一樣深入人心的,就是傑作。所以《國王的演講》《黑天鵝》都被奧斯卡寵幸了,《127小時》裝成大片被粉絲供奉成勵志寶典,像默片致敬的《藝術家》也成為84屆奧斯卡的起搏器之一。而1994年奧斯卡的輝煌——《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燃情歲月》《真實的謊言》《低俗小說》《烈日灼人》《獅子王》恐怕很難再現了,即便那個時候有些導演也力爭全能,但他們在劇情上力求的「大氣度」,都被現今小家碧玉的「裹腳布」悲哀地裹纏住了。想想花大價錢,蓋一個蝸居,這必然是一種遺憾。
可是,這就是現如今整個電影行業的現狀,電影大師們要麼燒錢買快感,要麼把家庭錄像拍成電影,反正,盡早投放市場,收回成本就萬事OK啦。看電影的人再龜毛挑剔,也只能盡早適應,否則就是自己找別扭了。我就是這樣適應的,前一段時間,我鼓足了勁兒為波蘭斯基的《殺戮》鼓掌叫好,現在我又發現了法國電影《觸不可及》,掌聲再次響起。
如上所言,去年在東京電影節成為大贏家的《觸不可及》便是一部小格局化影片。真人真事改編,劇情極其簡單,就是講述一位全身癱瘓的中年貴族菲利普,與看護他的黑人青年德瑞斯,共同走過的從相識到相幫到相知的友情歲月。這故事多少讓人想起大嘴美女茱莉亞.羅伯茨的老電影《留住有情人》,不過,選取了另一種更溫暖更快樂更輕松的視角,且用事實講話,命運之神也不總是留下悲劇讓人緬懷。
《觸不可及》一開場,就讓看客大呼過癮,這應該是全劇走向成功的開門紅。節奏、畫面、音樂,無不投觀眾所好,也許,給人先入為主的「好印象」,有時也是導演得以繼續超常發揮的小動力。接下來利用首尾相連的倒敘方式,引出了電影的中心內容,菲利普如何對德瑞斯這位護工「一見鍾情」,德瑞斯的生計又是如何在「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機緣中得到解決的。總之,全劇看下來,很過癮,小巧而緊湊,精悍又不失柔韌。我以為的不足之處,僅在最後為「錦上添花」而露臉的真實的「菲利普與德瑞斯」身上,雖然只有幾秒鍾的畫面,但倆人過於內斂默然的真實狀態,多少干擾了弗朗索瓦.克魯塞與奧瑪.賽成功塑造出的那種平等、信任、愉快的共處氛圍。
而回到劇情中,除了兩位主角各秀各的演技,分庭抗禮,奪人眼球的還是迎合觀眾的各種電影技巧與手法。本片導演也不懼「落俗套」的罵名走上了「掉書包」的賣弄之路,這也沒什麼不好的,有時,對某一物大愛至無言時,就只有赤裸裸的膜拜了。伍迪艾倫大愛巴黎,在《午夜巴黎》中痴醉般秀他的藝術底蘊,這讓他擠進奧斯卡提名中不說,還讓他在千萬粉絲的心中變得更可愛了,這不就成為美談了么。
何況,歐洲人本來就有炫耀的資本,肖邦,舒伯特,柏遼茲,貝多芬,巴赫,庫爾貝,莫奈,梵高,……各類藝術大師有名或無名,不知要數到何時。而《觸不可及》的導演在很自然的人物「個性沖突」中,藉助音樂無國界的魔力,很深刻地達到了一箭雙雕的目的,既讓電影賞心悅目了,又賦予了音樂崇高的使命,順便傳達了消除人與人間冷漠距離的美好願望。
可以說,有音樂的橋段都是讓我特別喜歡的。菲利普生日派對上,德瑞斯對古典音樂直觀的表達,幽默之外,實在太現實生動了。德瑞斯的舞技,在華麗滂沱的古典音樂之後,伴隨風流倜儻的現代音樂,Earth Wind and Fire的歌曲《Boogie Wonderland》,又為我留下了一個美妙的回憶片段。跳傘那段,插入《Feeling Good》,情景交融,又是段美好的視聽享受,這首被無數人翻唱,又在百老匯音樂劇及很多部電影里現身的經典歌曲,成了名副其實的客串專業戶。
音樂是能夠掃走陰霾的,還能把它的心情傳遞給人類。《觸不及防》的氣質便是無盡的歡樂,即便依託在主人公殘疾的病痛里,還時不時點綴上嘲諷社會的灰色地帶,但電影本身所要傳遞的則是希望與樂觀的精神。這樣想來,我就要把《觸不及防》歸類為勵志影片了,這也是它招人待見的真正原因,跟《三傻大鬧寶萊塢》《陽光姐妹淘》一個主心骨,讓人帶著淚感受笑的滋味。
以下完全可以無視。只是想借《觸不可及》再胡扯一氣!
我個人認為,這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精彩、都瘋狂、都物質、都冷漠的俗化世紀,「勵志」產品——以慰藉靈魂為目的的勵志產品,成為了緊俏的供不應求的暢銷品。不過,同為勵志產品但在勵志效果上多少是有所不同的。
有找樂圍觀型的,有羨慕嫉妒型的,有偷偷崇拜型的,有真心神話型的,還有心生悲憫型的。
小報會追隨「微笑哥」,因為哥說了,別給他找工作,他撿錢就把西藏玩了一圈。很多人聽聞便囧了,人這一輩子做牛做馬不就是想像「微笑哥」一樣隨心所欲地活著么。這勵志,就是無所謂讓人圍觀型的,您逍遙您的,我們拉我們的磨。
或許,隨心所欲的前提一定是要像比爾蓋茨那麼有錢的,可是趙老師在春晚上對全國人民說的話,聽著也挺深刻的,人最可悲的就是,人沒了,錢沒花了。
這也不絕對!錢沒花了,看這種情況在哪兒?要是在歐洲,在巴黎,一棟無需擔心被拆的祖屋,就能蔭蔽子孫後代。即便倒了點霉,也能像電影《觸不可及》里的男主人公菲利普一樣,比健康的人活得還體面,還有尊嚴。宅也宅得特有品位,要談個網路愛情也不會遭遇「見光死」,而且除了擁有傳記小說、傳記紀錄片,還能拍個唯美的勵志電影,感動死個仁兒。
顯然,微笑哥是我說的第一種。他跟最近狂瘦下來的芙蓉姐姐比,勵志的效果還是欠些威猛。芙蓉姐姐示範了第二種,幾乎讓所有跟她一起成長起來的網路P民學會了「自省」,拯救胖妹、丑妹、無望妹的未來於渺茫之巔,更讓那些想借網路杠桿鯉魚跳龍門的各種奇葩信心暴漲。數落著姐姐,還不得不承認人家有一手,這就是酸溜溜十分生活化的「勵志」產品。
偷偷崇拜型,這個就比較小眾了,因為它遵循那樣一句話,這人最好是草根平民出身,還必須比別人優秀很多,不能是一點點,至少要把別人甩出好幾條街,那他這勵志效果就出來了。喬布希就是最好的例子,96年以前他還跟果粉們藏貓貓呢,或許那時沒人真心捂眼睛在找他,當他推出Ipod隨身聽後,他終於有了不辯自清的威力,但也不算足夠強大,等地產界的「任叔」都能用蘋果洗涮他的人民公敵之名後,喬布斯成了真正的「勵志帝」。可是「偷偷」二字變成光明正大,這跟他的離世是否有關系,就不好說了,但不能否認他生前並非一帆風順。
真心神話型,這個多半針對那些作古或虛幻的勵志人物。比如梵高、曹雪芹、穆索爾斯基等等,他們的價值,在生前未被認可,那麼就在後世予以補償吧。這種勵志人物可以給人精神治療,抱有藝術夢的人,心裡都有一兩個這樣的標桿,在想要放棄理想時,想到他們,又有了堅持一會兒的勇氣。虛幻的,就更好找了,灰姑娘、蝙蝠俠,V怪客,洪七公,喬峰大哥等等哪個不讓你真心喜歡呢。
心生悲憫型,多半出現在影視劇中,就像《觸不可及》這類從給予「同情」中感知幸福。《阿甘正傳》是這類,《我的左腳》《雨人》也是這一類,反正勵志英雄們似乎都遭遇了一些身體上的不幸,用這些不可扭轉的悲劇換得一種超越大眾的稟賦、才華,他們被人們仰望,而心底里隱藏著「優越感」的凡夫俗子,自然能夠容忍他們的偉大了,也就心生出了悲憫,視其為心中的勵志偶像了。
我胡說了這么多,就是想說勵志電影確實深入人心,勵志人物也永遠是電影故事裡的主角,隨便拍一個,就能成賣座的搖錢樹,只要看出了現代人內心的空虛。
㈧ 誰給我一篇法國電影Le papilon的英文影評
尋找心中的伊莎貝爾蝶
伊莎貝爾蝶,被稱為歐洲最美麗的月蛾,每年只飛十天,從五月底到六月十日。
——題記
愛樂莎是個長著濃密的紅頭發,鼻子有些塌,薄薄的嘴唇,臉上長滿雀斑的的小女孩,有著無比乖巧的笑容。她的未婚媽媽經常忽略她,夜裡醒了,喜歡自己打籃球,砰砰的聲音,穿透地板,吵到了樓下的住戶朱利安。
朱利安是個喜歡收集蝴蝶的老頭,須發皆白。鏡頭慢慢搖過他的房間,裡面有著大量的蝴蝶標本,桌子上放著一張全家福,看得出來是一家三口,老兩口中間是一個英俊帥氣的小夥子。書桌上放著一本書,《伊莎貝爾蝶的秘密》。
愛樂莎放學後,她媽媽沒有回來,她一個人在小店裡玩電子游戲。朱利安嘆了嘆氣,把她領回自己的家。愛樂莎驕傲而快樂地對他說,「明天我會和媽媽看電影」,「她會等我放學後來接我,我們會去看電影,然後去麥當勞」,而且強調,「就我們兩個」,陽光斜斜地照在她快樂的小臉龐上,像個小精靈。
但是第二天愛樂莎的媽媽忘記這個承諾了,小女孩無比失落。她無意中得知朱利安要去山裡尋找伊莎貝爾蝶,悄悄地纏上他,渴望能夠與他同行。朱利安想把她送到警察局,小女孩怯怯地問,我要進監獄了嗎?
老人告訴她,小孩是不會去監獄的,警察會把你送回家。
小女孩繼續軟磨硬纏,到底打動了老人。朱利安決定帶上這個小麻煩,事先對她聲明,如果她犯錯誤的話,她就要馬上回家,坐車,乘火車,或者飛機,甚至必須的話,用郵寄的方法把她打發回家。
愛樂莎極乾脆地答應了。於是,老人和小女孩踏上了尋找伊莎貝爾蝶的路。愛樂莎的媽媽則在發現她不見後,找她找得要瘋了。
老人和小女孩之間展開了有趣的交流。他威脅小女孩不許叫他爺爺,否則就把她單獨留下,但是他也會慢慢向小女孩解釋一些名詞,如乾草剁、煤爐,會把小女孩愛吃的西芹沙拉給她,會耐心地講故事給小女孩聽。小女孩抱怨老人不會照顧小孩,但更多的時候,她會喋喋不休地說話,不停地問一些問題,噎得老人只能翻白眼。
途中他們遇到美景,遇到不同的人,老人的睿智,小女孩的天真無邪,時時都會聽到一些妙語。他們一起唱歌,一起捉蝴蝶,一起分享大自然。
老人在山中的一戶淳樸人家的家裡,對著男主人說出了他的秘密。原來他喜歡蝴蝶是因為他的兒子,尋找伊莎貝爾蝶,也是為了他的兒子。他兒子,那個英俊的小夥子,在很年輕的時候,因為得了憂鬱症而自殺了,臨死之前他的要求是,想看到伊莎貝爾蝶。
後來經過小小的插曲,他們都從美麗的大山回到了城市。
愛樂莎的媽媽和朱利安老人坐在椅子上,看著愛樂莎快樂地打籃球。她說,我不明白,為什麼她會這么喜歡打籃球。
老人說,不幸的孩子會希望快點長大。
他告訴年輕的媽媽,說,一個稱職的母親,應該懂得安慰,擁抱和親吻她的孩子。
他告訴愛樂莎的媽媽,應該告訴愛樂莎,你愛她。
愛樂莎的媽媽:她知道我愛她。
老人反問:如果你確認她真的知道,那你覺得她會做所有的這些事情嗎?
這些話,也是老人一直在心裡對自己說的,他那麼愛他的兒子,他責怪自己沒能適當地表達出他的愛,但是後悔已經沒有任何用處。
他告訴孩子的媽媽:我也是,從來都沒有把這三個字成功地說出口。
年輕的媽媽走過去,叫住正在快樂地打籃球的愛樂莎,親吻她的小臉蛋,親了又親,小女孩輕輕地側著頭,有些羞怯,又充滿甜蜜地抱著她的媽媽,嘴角上盪漾著笑容,能讓人融化。
親愛的,請親吻我的臉龐,請告訴我你愛我,請你愛我如珍寶,在我們彼此相愛的時候,在我們還有能力愛的時候。
影片的最後,伊莎貝爾蝶慢慢地破蛹而出。愛樂莎小小的手捧著它,在天台把它放飛。蝴蝶向星空翩翩飛去,老人說,伊莎貝爾蝶飛到那個已經等它很久的人那兒去了。這句話,雖然老人說的時候是欣慰的,但是卻讓我難過得心臟絞痛成一團。
小女孩悄悄地告訴老人,她的媽媽,名字也是伊莎貝爾。
老人也對她耳語說,那我們都找到了我們要找的。
一大簇白蝴蝶飛來,劇終。
Ps,影片里大段大段的對話充滿童真,片尾曲里的兒歌更是好玩,大自然的美景如畫般美麗,整個故事彌漫著溫馨,適合帶上小孩,或者是與愛人,一起去電影院觀看,一起分享愛。
㈨ 誰有法國電影藍白紅三部曲的影評,分別的,急求啊
紅
對愛的肯定和盼望
一 愛與救贖
聖經上說:愛我們的鄰人。
基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延續的他一貫的對神的崇敬之情,整部影片就以「愛」為核心展開。
影片中老法官提出一個問題:存在真正的愛嗎?當瓦倫蒂娜說幫助購物可以讓那位孤獨的母親好受些,老法官嘲弄似地指出瓦倫蒂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擺脫內疚感,是為了讓自己好受些。實際上是對愛的一種否定——人們的所謂愛的行為從根本上是為了自己。
影片中出現新老兩代法官顯然不是偶然的,他實際上扮演著審判者的角色——用竊聽電話的方法對鄰居們為人所不知的罪惡行徑進行審判,他只是無力改變什麼。篤信這一觀點的老法官生活在空虛灰暗之中,但註定有紅色出現在他的生活中:瓦倫蒂娜的到來使他對這一觀點產生質疑,「你走後我告訴自己真惡心」,他停止了監聽並去報了案。隨著與瓦倫蒂娜的進一步交流,他終於看到了光明。實際上瓦倫蒂娜是在道義上對老法官進行審判,而與老法官經歷相似的年輕法官奧古斯特又成為對老法官進行法律審判的第三個審判者。然而僅僅是審判遠遠不夠。記得最後定格鏡頭中的那一片紅色是什麼嗎?是救生員的紅色救生服,它含蓄地指出紅色的根本目的——「救贖」。紅色的博愛!紅色的救贖!人不是生來自私的,老法官說愛別人是為了讓自己好受,正因如此我們在愛別人,愛別人就是愛自己,救別人的同時也拯救了我們自己。影片中不時出現的桔黃色的車燈似乎象徵著人們的愛心,對世界產生懷疑時,燈的電池耗盡熄滅了,而重新燃起希望的老法官對瓦倫蒂娜說:「電池我已經裝好了。」
生活是艱難的,再陽光的地方也會有陰暗的角落,但我們不能因為陰暗就去否定生活,因為得不到愛就去否定愛。也許你的鄰居或偶然與你擦肩而過人就是你尋找的愛人,但——咫尺天涯。影片開頭那段電話線路的推軌鏡頭,音軌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對話,默認了電話作為科技發展的產物,的確給人帶來的方便,然而電話兩端的人不也是咫尺天涯嗎?人們無法在電話上進行心與情感的交流,反而平生了許多誤解與猜疑:瓦倫蒂娜每一次和男友打電話都會被對方懷疑質問。高科技成了人們疏離的載體,正是這種現代世界的生存狀態使人們之間更加難以溝通,各自遭遇著愛的冷淡、荒蕪、失落和絕望,於是產生了罪——源於愛的罪,這種罪可能無法被審判,但可以被愛救贖,只要我們更加坦誠、更加有包容力,只要我們心中有愛,有希望。正如導演所說:人類遵守種種戒律,並非怕上帝懲罰,而更重要的事出於人性的需求,人總要設法超越自己,這是一切道德教化的最後目的,不是為了討好神,或是討好人。
二 宿命與輪回
貫穿影片始終的由女高音和管弦組成的空靈音樂告訴我們,世界是玄妙的,必然與偶然,宿命與抉擇在影片中反復出現。故事是由那樣多的偶然連接而成:掉下的書正好翻到了考試題目,廣播壞了於是撞到了法官的狗,因為買煙而錯過了女友的電話……反復出現的賭博機似乎預示著這一切只是巧合。然而瓦倫蒂娜卻說:我知道為什麼會贏。於是我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這些真的只是巧合?很顯然,影片實際上被打上了深重的宿命論的烙印。瓦倫蒂娜對男友說,要不是她中場休息時跑出來,他們就沒法認識。的確如此,生活中很多情況下,正是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細節改變了你的一生。可是反過來想一想,如果那些都是巧合嗎?如果是命中註定呢?書帶註定會斷,廣播註定會出毛病,希旦註定會在那時跑出來,老法官和奧古斯特的命運註定相同……這種奇妙的宿命在海難獲救時達到了頂峰:紅色背景上瓦倫蒂娜驚魂初定的面孔,恰巧和她那幅「生命一息」的廣告招貼完全吻合,彷彿冥冥早有預示。
「輪回」是影片除了宿命以外另一個超現實的意象,奧古斯特斯就是老法官三十年後的一個輪回:輪回的金發女友、輪回的落地的書、輪回的背叛,甚至輪回的生物——生了小狗的希旦,似乎接下來的就是輪回的空虛無奈——奧古斯特也會像老法官一樣孤獨一生。
老法官說:「我可以選擇聽或者不聽,你也可以選擇說或者不說,但結果都是一樣。」我們彷彿被一種神的力量所籠罩,在宿命之中的人顯得那樣脆弱無力:愛脆弱得不堪一擊,幸福總是緊連著痛苦,聚散無常,擁有和缺失都無從掌握,就像本來預測的晴朗天氣會忽然狂風大作。在命運的操縱下,三個生活在同一時空的個體彼此獨立而交叉,衍生出不同的生命事件,但他們的命運卻彼此糾結和影響:心靈相通的瓦倫蒂娜和老法官生在不同的時代,重復老法官命運的奧古斯特和瓦倫蒂那是鄰居卻互不相識。太多好事、壞事每天在發生,而你或許就在他們旁邊,多數的事你無能為力,因為你畢竟不是上帝。於是老法官就什麼都不在乎了,他監聽光鮮衣著下的陰暗的醜行,目睹著人性的丑惡虛偽,嘲笑一切所謂的善良和美好。他改變不了什麼,他什麼也沒有得到。
老法官告訴我們,生活沒有完滿,上帝也會犯錯誤,導致他和瓦倫蒂娜錯過了三十年,他對生活徹底失望。於是瓦倫蒂娜告訴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人性本非惡,只是難免軟弱,有些事你可以選擇不要放棄。他們兩個人的心靈互相交匯影響,讓觀眾停留在對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之中。暴風雨中總會有人死亡、失蹤,但也總會有人獲救。片尾瓦倫蒂娜和奧古斯特並排走出,偶然相依,一成不變的重復就此被改變,是否意味著他們修正了上帝犯下的錯誤,終於能在一起了呢?總之,影片在展示了宿命的絕望後雖然沒有給出答案,但給我們留下了希望。就連老法官沉寂的心也在期待那一束希望的陽光,僅僅一分鍾的光明,卻如此美麗,是否「愛」也是可以輪回的呢?
——————————————————————————————————————————
藍
一個人所以會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關系,是因為有什麼東西在聯系著,當這種聯系不繼續存在的時候,就很難再說這個人仍然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關系,出門買食物,交房租水電費,甚至繼續工作都只不過是一種程式,這個人不過是完成這一切程序的機器,到了某一個時刻開始運作,到了某一個時刻停止。
在這樣的過程中,思維和行為都是根據習慣,因為身邊的一切不能再對這個人產生影響,所有的一切都是沒有關系的,有或者沒有,這里或者那裡,對象、內容或者時間。
再反反復復地看《藍》,每一個細節,一遍一遍地去琢磨,把自己當作她去經過,去感受,去思考,最後知道,誰都只是自己,無論有什麼樣的借口,無論有怎樣的依戀,到最後還只是自己。不管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其實也並沒有正確與否的標准,要的只是某一個人願意接受的答案。也就是自己給自己一個答案。
我一直以為任何人只要心甘情願或者無所謂,很多事情就好辦了,責任,如果要說責任,我們最底線的責任就是不要因為自己的行為——有意識的作為——傷害到旁人,而並無必要因為旁人對你的行為的看法或者他一定要去做何感受而負罪。
最簡單的描述就是這個人是不存在的,小販不用以為自己在賣給「他」食物,而是在做自己的生意,只是有這樣一次交易存在,以此類推。當一個人以為自己跟別的人或事沒有關系的時候,誰如果把所謂的關心或者勸解強加,那不是善意,那是殘忍的傷害,通過不負責任的手段堆砌自己虛偽的高尚。
自由,是這部電影努力表達的主題,對於什麼是自由,導演通過很多種列舉的例子,去給出一種,僅僅是一種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讓每一個看這部電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個偉大的導演,因為他用自己內心真正的自由去傳達理解自由的真理。
當朱里在醫院醒來的時候,微弱呼吸中浮動的那一片羽毛,傳達的是生命的自由,生命原本不過如同一片羽毛那樣脆弱,開始或者結束都是輕易的一件事;
當朱里埋在被子里看葬禮播出,顫抖的唇角、滑落下來的那一滴淚水,傳達的是悲傷的自由,如何的努力都掩蓋不了逃避不過,輕易且恣意地侵蝕一個人的靈魂;
當朱里放棄自殺吐出嘴裡的葯片,注視她的護士,傳達的是對自由的尊重,一個神智清醒的人有權利為自己做出選擇,因為沒有人清楚究竟什麼是最需要的;
......
當朱里得到妓女關於職業選擇的回答,導演對於自由的理解和尊重上升到又一個新的高度,人之為人是因為她生而為人,而並非因為她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當朱里將丈夫的房子和姓氏給那個遺腹子的時候,這樣的自由到達了頂點,她要自己拯救自己;
當朱里聽到丈夫的情人真誠地講出那一句「對不起」的時候,她終於找到自己的自由;
——————————————————————————————————————————
白
在多米尼克的愛情觀念中,性方面是否得到滿足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在法庭上違心的說出「我不愛他了」,就是因為她不能接受和卡洛沒有性生活。隨後,卡洛給她打電話時,她竟然讓他聽她和另一個男人做愛的聲音,並且她叫得非常大聲。然後,在卡洛的葬禮上,她痛哭失聲。在發現卡洛在性方面重振雄風後,她發自內心的歡喜,在和他做愛時叫的聲音比在那次電話里的還大。第二天早上睡醒時,她臉上掛著像小孩子一樣的滿意的笑容。在監獄的窗口她看到了卡洛,她沒有如一般人所料那樣或憤怒或懺悔或痛哭,而是滿懷期待的對卡洛比劃著手勢,表示迫切的想和他再干一次。所有這些都說明,她確實是深愛著卡洛的,同時她對愛的要求也是苛刻的。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對愛的要求並不那麼苛刻,相反還很簡單呢。她和卡洛是在一個美發大賽上相識的,當時卡洛獲了大獎。據卡洛回憶說,那時她凝視著他。在法國的卡洛全無自信,笨手笨腳,多米尼克很狠的拋棄了他。在華沙的賓館里,半躺在床上的卡洛表現得像將軍一樣有威勢有男子氣,這讓多米尼克忍不住屈服於他,在他的身下、在他下身的猛烈沖擊下徹底被他征服。我們能看出,她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找一個強有力的男子,可以讓她有依靠,可以讓她依賴,她愛的就是這樣的男人。
理解了多米尼克,我們再回頭看卡洛的經歷,就會明白為什麼影片的絕大部分篇幅都用在表現卡洛忽高忽低、令人悲喜交加的起起伏伏上,因為多米尼克是影片內涵所在,卡洛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多米尼克的要求。於是乎,卡洛潦倒,那就得不到她;興起,他才有可能得到她。他到底能不能滿足多米尼克的要求,由於這個懸念,影片牽動了觀眾的揪著的心。比如說,片中卡洛在法國說這帶有濃重波蘭口音的發育,舉止摳摳索索,笨拙可笑;他藏在行李箱里回國,表現出他的命運就像行李一樣身不由己、被人控制、受盡侮辱。梳子本來是他的美發工具,但在地鐵里他卻用它當樂器來吹奏;唉,理發這一行業什麼好處都沒有給他帶來,讓他淪為乞丐。這樣的他,怎能滿足她的要求?他發財後,舉手投足間派頭十足,像國王一樣左顧右盼;他買下了一座大廈中的房產,躊躇滿志的說:「華沙在我們腳下。」在賓館里的他,說著口音純正的法語。這時的卡洛,才是她想要的人。影片結束時他得到了她的愛情,但他卻淚流滿面。我覺得,這時他們兩個人想的一定不一樣,多米尼克是在想將來的性的快樂,而卡洛是在想以往的艱苦歷程。
片中有一個情節很有意思:卡洛在地鐵看到了一個酷似多米尼克的雕像,他忍不住偷了它,並把它帶回了波蘭。雕像後來摔壞了,卡洛細心的把它又修補好了,只是上面還是有裂痕。卡洛常常看著這雕像,有一次還情不自禁的閉上眼睛吻了它的嘴唇。這暗示著卡洛的愛情觀,他認為愛情即使有了裂痕也還是可以走下去的,他不會因為這裂痕而減少對多米尼克的愛。多米尼克在卡洛心中的形象在法國被摧毀了,卡洛要在波蘭重塑。領會了這個情節之後,我覺得在愛情方面,卡洛真的很堅強,我非常欣賞他這一點。同時,片中卡洛和多米尼克在一起的時候不多,雕像成為非常重要的聯系他們兩個人的工具。
米克拉伊這個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襯託了卡洛的形象。他很有錢,而且有深愛他的妻兒,可謂相當成功;但他卻想自殺,自己又沒有足夠的勇氣下手,於是請卡洛代他動手。卡洛沖他開了槍,一聲震耳欲聾的槍響後,米克拉伊心旌搖馳,軟倒在卡洛懷里。然而這一槍是空包彈,米克拉伊沒有死。在從鬼門關走過一遭後,他再也不想死了。他獲得了新生。這暗示著回到波蘭後的卡洛也獲得了新生。
在法國,卡洛受盡侮辱,多米尼克處處掌握著主動權;回到波蘭後,卡洛佔了上風,多米尼克處處受制,不但無法把握卡洛,甚至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掌握,並且入了獄。看到這一幕幕我無比郁悶:難道在愛情中,總是要一方控制另一方嗎?愛情是否真的只是控制和反抗控制的游戲?我不敢再想下去,我也不敢再寫下去。
只有在兩個場景里,卡洛和多米尼克在愛情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一個是在他們的婚禮上,畫面籠罩著不易覺察的白色,多米尼克身著白色婚紗走出教堂,回過頭來和卡洛深深接吻,然後畫面被一片純白色充斥,再沒有其他。還有一個是他們在酒店做愛時,多米尼克接近高潮,叫聲越來越響,在她最高潮的一剎那,她的呻吟變成了呼喊,此時畫面同樣被一片純白色充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