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香頌片名:On Connais la Chanson
譯名:法國香頌
導演:阿倫·雷乃
主演:皮埃爾·阿迪提
薩賓·阿澤瑪
讓-皮埃爾·巴克里
類型:劇情/歌舞/喜劇
上映日期:1997年11月12日
國家/地區:法國/英國/瑞士
對白語言:法語
發行公司:Artistic License Films
❷ 《玫瑰人生》里,Edith Piaf在影片一開始唱的歌叫什麼名字
你是否記得有這么一首浪漫的法國香頌,女歌手渾厚的嗓音傳達著濃烈的情感,你或許不知道歌手的名字,卻對這首歌卻耳熟能詳,因為它總是出現在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電影中。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炮聲隆隆、煙硝彌漫的決戰前,當留聲機里響起La Vie En Rose的時候,這首歌就是由法國知名女歌手伊迪絲·琵雅芙(Edith Piaf)所演唱的《玫瑰人生》。
擁有一個外號叫「法國小雲雀」的伊迪絲·琵雅芙是法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不僅是因為她動人的歌曲與令人難忘的聲音,她的傳奇人生更令人無限感慨與唏噓。她從街頭賣唱起家,直到她獲至到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獻唱,聲名紅遍大西洋兩岸,被法國視為國寶,在法國人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印象。
伊迪絲·琵雅芙的人生就如她最知名的歌曲《玫瑰人生》一樣,她曾經活得像玫瑰一樣絢麗,但也免不了無聲的凋零。《玫瑰人生》一片就是完整記錄她傳奇一生的音樂傳記電影,在一首又一首她的動聽歌曲《愛的禮贊》(Hymne L`Amour)、《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如果你愛我》(If you love me)陪伴之下,我們從中能夠窺探她的生命歷程。從童年到在歌壇崛起,從最高點再跌入谷底。
❸ 推薦一下法國歌手charles aznavour最經典的一些歌
他演唱的電影《德黑蘭43年》的原聲 Une vie D'amour
Etre
擁有「法國香頌音樂的國際親善大使」美名的傳奇歌手查爾·阿茲納弗(Charles Aznavour),在他長達半世紀的娛樂生涯中締造了全球超過一億張的唱片銷售,譜寫過《La Bohème》、《Hier Encore》、《La Mamma》等八百多首的歌曲,包括Fred Astaire、 Shirley Bassey、Ray Charles、Elvis Costello、Bobby Darin、Sammy Davis Jr.、 Juliette Greco、Nina Simone…等人在內的各類型音樂領域的偉大歌手,都曾經選唱過他所創作的歌曲。這位「歌手中的歌手」還跨足影壇,主演過包括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錫人》在內的六十多部電影。盡管已經是84歲的高齡,他依然在世界各地舉行巡迴演唱會。查爾阿茲納弗具有樂壇最迷人的中音唱腔,他的中音可以詮釋中歌曲中悲傷的情境,也可以在瞬間從中音轉換成高音,隨口一唱就能把情歌唱得讓聽者如痴如醉,神魂顛倒。
查爾阿茲納弗的這張合唱大碟《真情相依》,集結了查爾阿茲納弗歷年來與歐洲、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國際巨星所灌錄的合唱曲,像是與對自己的歌唱事業有著提攜之恩的「法國香頌第一夫人」édith Piaf,兩人所共同合唱的《Cest Un Gars》;分別與自詡為「The Rat Pack」的傳統流行樂巨星Frank Sinatra及Dean Martin,在透過錄音科技之下,所進行跨時空對唱的歌曲《Young At Heart》與《Everybody Loves Somebody》;與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Plácido Domingo所對唱的《Les Bateaux Sont Partis》、《El Barco Ya Se Fue》;與華麗頹廢派的迷情搖滾樂團Roxy Music的靈魂人物Bryan Ferry,連手注入異樣浪漫風情的電影《諾丁山》主題曲《She》;與加拿大流行歌後 Céline Dion所對唱的《Toi Et Moi》、《You And Me》等等。
❹ 求電影玫瑰人生百度雲資源謝謝!
鏈接:
該片講述了法國香頌女歌手——艾迪絲·皮雅芙跌宕起伏的傳奇四十七年人生。
❺ 法國香頌音樂推薦
法國香頌 目錄[隱藏]1. 介紹 2. 相關人物 3. 事件編年 4. 歷史定位 5. 法國最偉大的二十首香頌 6、同名電影(1997) 基本信息 演職員表 劇情簡介1. 介紹 2. 相關人物 3. 事件編年 4. 歷史定位 5. 法國最偉大的二十首香頌 6、同名電影(1997) 基本信息 演職員表 劇情簡介
[編輯本段]1. 介紹1.1 香頌來自法語「chanson」一詞,本意為歌曲。在國內,大部分人經常接觸到的法語歌曲都是Celine Dion類型的。
1.2 法國香頌是法國通俗歌曲和情愛流行歌曲的泛稱,以甜美浪漫的歌詞著稱於世。
1.3 事實上,這些都屬於比較老派的法國歌曲,不過,它們就像一樽美酒,一杯咖啡,或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無可抗拒地帶出人們對浪漫情調的嚮往,和對流逝歲月的美好記憶,聽來令人回味無窮,歷久彌新。
1.4 其實「香頌」在法文中的原意,就是「歌曲」的意思。
1.4.1 所謂法國的世俗歌曲,是指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之間,由敘事詩人與抒情詩人所寫的單旋律音樂。
1.4.2 後來,19世紀末期的藝術歌曲也被歸入到世俗歌曲的范疇。
1.4.3 至於法國的流行歌曲,由於受到傳統世俗歌曲的影響,因此,在歌詞意境的描寫上,也就跟著格外講究起來。
1.5 它是法國世俗歌曲的泛稱,也是法國流行歌曲的代名詞。
1.6 特色
1.6.1 在世界各國的通俗歌曲中,要找到像法國「香頌」這樣講究歌詞意境描寫的作品實在寥寥無幾。
1.6.2 法國世俗歌曲大多是由敘事部分的樂段,和樂曲的反復部分相互構築而成。
1.6.3 這種形式的確立,大約是在1900年前後,也就是所謂的「法國美好時代」。
1.6.4 後來時代變遷,再加上外來流行音樂元素的融入,終於形成今天多彩多姿、風華絕代的法國「香頌」的面貌。
1.6.5 說到「香頌」,大家的腦海里馬上就會浮現象:「秋葉」、「玫瑰花般的生活」、「大海」,或是「巴黎的天空下」等法語歌曲的旋律。
1.7 形式和主題
1.7.1 包含了地方小調、民謠、情歌、哀歌、幻想、寫實、文學、政治,以及抗議等廣泛的內容,可謂林林總總,五花八門。 [編輯本段]2. 相關人物2.1 派翠西亞·凱絲
1.1 派翠西亞·凱絲是上世紀90年代法國最頂尖當紅的女藝人。在她十五年的歌唱生涯中,唱片總銷量突破1500萬元,吸引了全球近100萬歌迷參與其800場演唱會。
1.2 在她十五年的歌唱生涯中,唱片總銷量突破1500萬元,吸引了全球近100萬歌迷參與其800場演唱會。
1.3 1985年,年僅19歲的派翠西亞推出了她的第一首單曲《嫉妒》,引起了法國樂壇專業人士的熱切關注。
1.4 她的第一張唱片還使她一出道便獲得了「法國的格萊美獎」的年度最佳女藝人獎。
1.5 從此以後,她的每張專輯銷量都達到了上百萬張,並屢獲摩洛哥世界音樂獎「年度最佳藝人」、「年度最佳專輯」、「海外最受歡迎法國藝人」等大獎。
2.2 安娜·佩可
2.1 安娜·佩可作為集作詞、作曲、演唱及演員於一身的藝人,活躍在法國各地以及世界音樂和戲劇舞台,多年來,她的足跡遍布美國、德國、荷蘭、瑞士、比利時、波蘭、匈牙利等國。
2.3 羅西妮鮑
1.3.1 由羅西妮鮑華耶所唱的「香頌」名曲「對我細訴愛語」,在1931年5月所舉辦的第一屆ACC唱片大獎上奪魁,這首歌曲除了促進了法國唱片工業的蓬勃發展,也因為詞曲優美,而被改編成14種語言風靡全球,正式揭開法國「香頌」迷人的風華史。
2.4 小野麗莎
2.4.1 2003年,她的音樂之旅的足跡來到了----法國,這里也就是她的最新專輯「左岸香頌」的概念發源地。
2.4.2 專輯「左岸香頌」!由小野麗莎從許多膾炙人口的法國香頌到電影音樂的眾多名曲中挑選而出,再加上她以法文演唱的3首全新創作的歌曲,共12首充滿法國浪漫情懷的Bossa Nova。
2.2.5 埃迪特·皮亞芙(edith piaf)
5.1 埃迪特·皮亞芙(edith piaf)是20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法國歌手。
1915年12月19日,她出生於巴黎郊區的一個衛星城市—美麗城(Belleville),亦即今天法國第二大華人聚居區。盡管距她去世已有60多年,今天人們依然可以在美麗城街72號的一個牌子上看到這樣的銘文:「埃迪特·皮亞芙就是在這座建築物的台階上第一次看到了這個世界。」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是她留給世人眾多歌曲里最膾炙人口的一首,連爵士巨匠Louis Armstrong都說這是他的心頭好。
2.5.2 戀人
2.5.2.1 伊夫·蒙當(Yves Montand)
2.5.2.2 查爾斯·阿茲納吾爾(Charles Aznavour)
2.5.3 2003年10月11日,為了紀念她逝世40周年,巴黎市政府決定鑄造一尊塑像,放在距離她出生醫院(de l'hospital Tenon)不遠處的埃迪特·皮亞芙廣場上。
2.6 簡·波金(Jane Birkin)
2.6.1 聲音
2.6.1.1 簡·波金(Jane Birkin)的聲音算是尤物,可以詭異,可以溫婉,可以輕柔恬適,都帶點沙啞。
2.6.1.2 即使年滿60,面容依舊青春,聲音依然像小孩。她嚴格意義上說,是英國人。但所有人都把她看作是經典的法國女人。
2.6.1.3 唱法語歌,和法國人戀愛,三個女兒中的兩個都是法國人心中的年輕繆斯,一如她們的母親。
2.6.2 氣質
簡·波金,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民謠偶像、女演員。牙齒不齊,孩子氣的大笑,無拘無束,她的美代表了那個年代的性感象徵:感性的,灑脫的,不受束縛的,放任的純真情懷。穿套裝,化規矩的妝,一切都精緻得一絲不苟的現代女人在她面前一比,就能看出什麼是精靈般的靈性氣質,什麼是塑料般雕塑的木偶了。
2.6.3 生平
簡·波金是個美麗的女人,上個世紀40年代出生於倫敦但其大部分時間活躍在法國演藝界。曾為已逝法國樂壇奇才舍鞠(Serge Gainsbourg)的妻子,其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創造的一首很有影響、很有爭議的歌(甚至一度被列入禁歌),就由兩人共同演繹。用大多數法語為母語的人的話來說,簡·波金是個近乎完美的女人。其性感的外形,充沛的精力,激情投入的演出,加之特別的音質(發音時伴有沉重的呼吸聲和英式口音很重的法語),使其舉手投足間動感十足,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2.6.4初聽起來她的聲音沒有太大的特色,但是結合著帶著一點點中東神秘感的音樂,變得一下可以深入你的心。尤其喜歡一首名為《She Left Home》的音樂,輕靈的鋼琴聲拉開了帷幕,繼而成為兩種弦樂的背景,其中又以類似中提琴的音色為主,中提琴的委婉和小提琴的激烈配合的恰倒好處。不知什麼時候,鋼琴的聲音消失,出現了干凈而富有變化的鼓聲。多種樂器交織出的音樂似向人們講述著一個故事,只可惜講述太過短暫,讓人感覺意猶未盡便潸然結束……
2.7 班雅明畢歐雷(Benjamin Biolay)
2.8 亨利·薩爾瓦多(Henri Salvador)
法國音樂界的巨擘Henri Salvador(亨利.薩爾瓦多)於1917年7月18日出生在法屬蓋亞那的首府卡宴法。他在巴黎學習的音樂,曾經與Django Reinhardt合作演出。他於1935年開始正兒八經地在巴黎彈起了吉他。他的音樂能夠明顯感覺到他在巴西的居住。他的聲音混合了巴黎的卡巴萊,巴西的巴薩諾瓦,以及法屬安替列群島的影響,絲般的感覺氛圍和輕柔的熱帶微風滲透在油潤的嗓音里。這位定居巴黎的爵士歌唱家、詞曲創作者和娛樂界名流是法國家喻戶曉的風雲人物,也是獲頒無數傳奇獎章的文化精英。
2.9 凱倫·安(Keren Ann)
法國時尚香頌歌謠派巨星,凱倫·安的音樂華美卻又極具簡矜,她的美妙輕聲細語猶如易碎的水晶玻璃,又仿若濕潤夏季里輕涼的山泉。2000年,在凱倫·安的首張專輯《La Biographie De Luka Philipsen》中,呈現的是俄國文學、猶太民謠和法國詩歌,並以Trip-Hop、民謠及法國流行樂融合一身的完美表現。一曲《Jardin d'Hiver》更是驚動了80高齡的法國巴薩諾瓦(Bossa Nova)音樂派的鼻祖亨利·薩爾瓦多(Henri Salvador)。在她之後的專輯里,凱倫·安又加入了爵士和布魯斯的元素,Chamber Pop以及法國流行樂,甚至也從古典音樂中汲取了更多營養。她新專輯中的主打曲低下你的頭又展現了輕快柔美法式旋 [編輯本段]3. 事件編年3.1 1930年前後,是法國「香頌」發展最具關鍵性的時期,那段時間,法國創立了最具權威的ACC 唱片大獎。
3.2 1931年5月:由羅西妮鮑華耶所唱的「香頌」名曲「對我細訴愛語」,在1931年5月所舉辦的第一屆ACC唱片大獎上奪魁,這首歌曲除了促進了法國唱片工業的蓬勃發展,也因為詞曲優美,而被改編成14種語言風靡全球,正式揭開法國「香頌」迷人的風華史。
3.3 1952年,法國唱片協會所設立的唱片大獎也開始運作。第一屆的得主是擁 有「香頌王」美譽的伊迪絲比雅芙所唱的「心跳的聲音」。 [編輯本段]4. 歷史定位4.1 這些極具權威性的唱片大獎,除了捧紅了許多法國香頌歌星,同時也促進了音樂媒體的興盛,只要歌曲一得獎,報紙電台便競相報導與播放,使得「香頌」成為了法國人每天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4.2 盡管時代不停地變遷,法國「香頌」也不免因為新鮮血液的注入而改變原來的面貌。
4.3 但是,法國「香頌」,或者說法國流行歌曲,並沒有喪失它獨特、雅緻的風格。老式的法國「香頌」依然是風華絕代,韻味十足;而現代的法國流行歌曲,在經過多次與外來元素的融合之後,時代感中依然可見優美的旋律浪漫情調一如往昔。這就是法國「香頌」特有的迷人魅力! [編輯本段]5. 法國最偉大的二十首香頌1 comme d'habitude (my way) claude francois 1967 / 1968
2 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 edith piaf 1946
3 ne me quittes pas (不要離開我) jacques brel 1959
4 les feuilles mortes (秋葉) yves montand 1948
5 l'hymneàl'amour (愛的頌歌) edith piaf 1947
6 et maintenant (現在) gilbert bécaud 1961
7 pour que tu m'aimes encore (為何你還愛我) céline dion 1995
8 la mer (beyond the sea)「(海) charles trenet
9 c'est si bon (美好) yves montand 1948
10 l'envie d'aimer (愛的渴望) daniel levy 2000
11 je t'aime, moi non plus (無法再愛你) serge gainsbourg & jane birkin 1969
12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不,毫不後悔) edith piaf 1960
13 savoir aimer (懂愛) florent pagny 1997
14 marcia la」(馬西亞。貝拉) rita mitsouko 1985
15 quand la musique est bonne (當仙樂飄飄) jean-jacques goldman 1982
16 c'estécrit(記錄) fran is cabrel 1988
17 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 (愛的灰燼) charles trenet 1942
18 la bohème (漂泊) charles aznavour 1965
19 que je t'aime (只愛你) johnny hallyday 1969
20 foule sentimentale (浪漫的人們) alain souchon 1993
❻ 《玫瑰人生》突然想問下哪些電影裡面出現過這首曲子
《玫瑰人生》是由法國TFM Distribution發行的140分鍾傳記影片。該片由奧利維埃·達昂編劇、導演,瑪麗昂·歌迪亞、施維泰·絲特、艾瑪紐爾·塞尼耶、傑拉爾·德帕迪約等主演,於2007年2月14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法國香頌女歌手——艾迪絲·皮雅芙跌宕起伏的傳奇四十七年人生。
《玫瑰人生》是由法國TFM Distribution發行的140分鍾傳記影片。該片由奧利維埃·達昂編劇、導演,瑪麗昂·歌迪亞、施維泰·絲特、艾瑪紐爾·塞尼耶、傑拉爾·德帕迪約等主演,於2007年2月14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法國香頌女歌手——艾迪絲·皮雅芙跌宕起伏的傳奇四十七年人生[1] 。
中文名
玫瑰人生
外文名
La môme
其它譯名
粉紅色的一生
出品時間
2007年
製片地區
法國
拍攝地點
法國、英國、捷克
拍攝日期
2006年1月11日起
導 演
奧利維埃·達昂
編 劇
奧利維埃·達昂
類 型
傳記
主 演
瑪麗昂·歌迪亞,施維泰·絲特,艾瑪紐爾·塞尼耶,傑拉爾·德帕迪約
片 長
140分鍾
上映時間
2007年2月14日
分 級
PG-13
對白語言
法語、英語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0450188
主要獎項
第80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
第80屆奧斯卡獎最佳化妝
❼ 很老很經典的一首歌 叫什麼Rose 應該是什麼電影裡面的
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浪漫的法國香頌,同名電影2007年上映
1946年,皮雅芙首次演唱《玫瑰人生》。一開始,大家都不以為這首歌會那麼的成功,但是很快,《玫瑰人生》就風靡整個法國。這首歌也將皮雅芙推向法國香頌天後的地位。這首歌成為不少歌唱家的演唱標准,幾十年來,已經被很多歌手以不同方式各自演繹。1998年,《玫瑰人生》登上「格萊美名人殿堂」。
❽ 誰能告訴我法國的《香頌》是什麼,在哪裡可以聽到,和看到評論
香頌不是一首歌的歌名,它是一個統稱,是法語的一種說法。
香頌在法文的原意就是歌曲,它是法國世俗歌曲的泛稱,也是法國愛情流行歌曲的代名詞。這種樂曲的特色是由敘事部分的樂段與樂曲的反復部分架構而成,其形式之確立大約是在1900年前後,就是一般人認為的「法國美好時代」。後來經過時間的變遷,再加上外來流行音樂要素的融入,終於形成今天這種多姿多彩、風華絕代的法國香頌新貌。她的形式結構和主題描寫當中,包含了大眾歌曲、地方小調、民謠、情歌、哀歌、幻想、寫實、文學、政治,以及抗議歌…等,林林總總,五花八門。
當代法國香頌的興起,主要歸功於唱片與有聲電影的發明。1930年前後是當代法國香頌發展的最關鍵的時期。代表著當代香頌史崛起的是創立於30年代的法國ACC唱片大獎。1931年5月,羅西妮·鮑華耶演唱的法國香頌歌曲《對我細訴愛語》奪得ACC唱片大獎,這首歌曲的獲獎因為甜美迷人的詞曲而被編譯成14種語言,並迅速地在全球音樂愛好者中風靡。當代法國香頌的輝煌歷史由此拉開了帷幕。
隨著香頌歌曲在法國各種音樂大獎上的勝出,法國媒體對香頌音樂的報道與日巨增。香頌幾乎成了法國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有聲電影促進了香頌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1946年,法國男歌星尤維·蒙頓為電影《夜之門》演唱了香頌歌曲《秋夜》,這首歌曲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香頌代表作。中國樂迷熟悉的碧姬·芭杜在60年代,也為許多電影演唱了香頌歌曲。隨著法國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上映,法國香頌歌曲也逐漸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法國香頌雖然浪漫優雅,但它並不排斥外來音樂的影響。香頌以極其寬容的心胸吸收著世界音樂的精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法國人開始接觸到美國的爵士樂和拉丁音樂。到了五、六十年代,搖滾樂和布魯斯音樂也傳入了法國,這使得法國香頌發生了巨大的音樂轉型。比起傳統的香頌歌曲,當代香頌的音樂風格更加豐富多彩,而且音樂中充滿了鮮明的現代感。當代香頌的代表人物塞吉·甘斯堡開拓了香頌音樂的表現方式,他在香頌浪漫的氛圍中融入了符合現代人心態的頹廢之感,囈語一般的歌詞加上先鳴強勁的節奏,使得香頌成為了時尚音樂的寵兒。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之後,非洲移民又為法國香頌音樂帶來了獨特的非洲音樂元素。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法國香頌已經融合了世界音樂的大潮當中,隨著世界各地的音樂潮流而不斷向前發展。
但是,盡管經歷了滄桑的歲月,法國香頌恆久不變的是她的靈魂:法國特有的優雅與浪漫。在中國,法語歌曲並不像引文歌曲那樣在大眾中普及,但是法國的香頌一直被文化人視作不可缺少的精神享受之一,在某種程度甚至成為了優雅生活的一種標志。英文歌曲大多是朗朗上口的,但法國香頌卻是那種坐在安靜的咖啡館或卧室落地窗前細細品味的音樂。法語的柔情綿長更給香頌平添了一層神秘性感的色彩。心中有夢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香頌音樂的芬芳中,香頌的優雅格調會使平淡生活變作一部緩緩道來的愛情小說。
❾ 法國香頌到底是什麼意思
Chansons,在法語中是歌曲的意思,就象歐萊雅、夢特嬌、香奈爾這些極富韻致的名字一樣,Chansons的漢語諧音同樣充滿法蘭西式的浪漫氣息——「香頌」
香頌=歌曲
其實『香頌』在法文的原意,就是『歌曲』。她是法國世俗歌曲的泛稱,也是法國流行歌曲的代名詞。 他的歷史文獻,既古老又源遠流長。
「法國最偉大的二十首香頌」榜單:
1 comme d'habitude (my way) claude francois 1967 / 1968
2 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 edith piaf 1946
3 ne me quittes pas (不要離開我) jacques brel 1959
4 les feuilles mortes (秋葉) yves montand 1948
5 l'hymneàl'amour (愛的頌歌) edith piaf 1947
6 et maintenant (現在) gilbert bécaud 1961
7 pour que tu m'aimes encore (為何你還愛我) céline dion 1995
8 la mer (beyond the sea)「(海) charles trenet
9 c'est si bon (美好) yves montand 1948
10 l'envie d'aimer (愛的渴望) daniel levy 2000
11 je t'aime, moi non plus (無法再愛你) serge gainsbourg &jane birkin 1969
12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不,毫不後悔) edith piaf 1960
13 savoir aimer (懂愛) florent pagny 1997
14 marcia la」(馬西亞。貝拉) rita mitsouko 1985
15 quand la musique est bonne (當仙樂飄飄) jean-jacques goldman 1982
16 c'estécrit(記錄) fran is cabrel 1988
17 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 (愛的灰燼) charles trenet 1942
18 la bohème (漂泊) charles aznavour 1965
19 que je t'aime (只愛你) johnny hallyday 1969
20 foule sentimentale (浪漫的人們) alain souchon 1993
❿ 小弟我跪求一首法國香頌,是一部法國電影里的,電影法語名是elle,中文翻譯過來是裸色告白。
48年的老經典 les feuilles mortes - yves mont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