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宛如天堂影評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隱藏著一種呼喚,這種聲音在每個人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瑞典導演凱·波拉克的電影《其實在天堂》(Sa som i himmelen/As It Is in Heaven)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度的主題,讓我們重新審視現實與夢想的交織。作為北歐電影的瑰寶,這部影片已是瑞典電影第三次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終在77屆奧斯卡中獲獎,證明了其藝術價值和社會關懷的雙重影響力。
影片與《放牛班的春天》常被提及,但個人而言,《其實在天堂》更觸動人心。奧麗拉,一個飽受丈夫酗酒之苦的女性,通過歌曲【地址見拓展閱讀1】,唱出了對生活的掙扎與自我覺醒。她的歌聲像一股力量,直擊聽眾內心深處,喚醒了那些被忽視的夢想與渴望。「我要管我自己的生活,我的天堂就在那邊」,這樣的歌詞充滿了力量,讓人感受到生活的掙扎和選擇的力量。
電影中的音樂不僅僅是旋律,它像一種催化劑,激發我們的內心對話,提醒我們傾聽內心的聲音。正如孫行者所說,音樂可能無法直接改變生活,但電影,特別是這類觸及靈魂的音樂題材電影,能夠以藝術的形式,喚起我們的想像,促使我們反思和釋放自我。它們為我們提供了找到堅強與自由的勇氣,以及欣賞生活中的日夜交替和生命價值。
沒有夢想的世界可能顯得單調乏味,但正是那些相信夢想的人,賦予了世界色彩。《其實在天堂》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明白把握當下,活出真實的自我,才是生命中最璀璨的天堂。這是一部值得深入品味的影片,讓我們在欣賞美麗的音樂背後,找到那份生活的堅韌與夢想的力量。
《宛如天堂》根據法國小說家創銷作品「If Only It Were True」改編,大衛租了一套公寓,女孩伊麗莎白卻宣稱自己住在這里。原來伊麗莎白是曾生活在這里的鬼魂,於是大衛試圖幫助她明白自己已死。
『貳』 電影返老還童詳細劇情
1918年,一戰進入尾聲。歐洲戰勝的那天,新奧爾良一個姓巴頓的家裡,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小巴頓甫一出生,便似乎與眾不同:母親難產而死,接生的醫生嚇得魂不守舍,而父親更狠心把這個初生嬰兒丟棄到了老人院門口!當老人院的黑人大嬸發現小巴頓時,她同樣嚇得不輕--眼前這個幼小的嬰孩居然一生下來就是個滿頭白發、一臉皺紋的古稀老頭!然而,善良的大嬸並沒有嫌棄這個棄嬰。她收留了本傑明,並悉心照顧。 在偏僻的老人院,貌若八十歲老頭的本傑明並不顯突兀。於是,年復一年,他快樂地長大了。說來也怪,本傑明的生物鍾似乎是倒退著走的--別人越活越老,他卻越活越年輕。直到有一天,這個十二歲的小老頭遇上了前來探望祖母的六歲小女孩黛西(艾利·范寧飾)。當本傑明在老人院里遇到了徹底改變他一生的第二個女人時,她的可愛和純真徹底征服了「老男人」巴頓的心。而巴頓同樣真誠、清澈的心也感動了小黛茜,兩人之間的愛慕之意開始萌芽…… 十幾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更加猛烈地燃燒著整個世界。動亂局勢中,本傑明·巴頓和許多美國人一樣,乘坐船從美國來到英國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貢獻。這期間,他遇見了各種各樣的人物,目睹到了真正人生的悲劇,也體驗到人性最偉大的光輝。這當中,他遇見了伊麗莎白·阿伯特(蒂爾達·斯溫頓飾),擁有了一段短暫的戀情,而對方卻已婚,不久就離去了。 二戰爭結束後,本傑明重返美國。此時的他已然擺脫了兒時老態的模樣,漸漸長成中年人。
《返老還童》電影劇照(8張)並且,命中註定般地在紐約與兒時的夢中情人黛茜(凱特·布蘭切特飾)重逢。而此時黛茜也出落成一位風姿可人、事業成功的漂亮舞者了。然而這時黛西卻已另有愛人,本傑明只得黯然離去。 兩人再一次的相遇,源於黛西的受傷,她再不能夠舞蹈,黛西不願讓本傑明看到病床上的自己而讓他離開。又過了幾年,他們再次在老人院相遇。兩人經過成熟的交往之後,終於在年齡和外表都完全匹配的情況下一同度過了幸福美好的幾年時光。就在所有人都苦於歲月帶給他們的衰老之時,本傑明·巴頓卻猶如返老還童一般逆行而上。他們有了女兒,可是本傑明註定要年輕下去,最終變成孩童,他覺得自己無法陪伴孩子成長,選擇離開。 幾年後本傑明從印度回來,發現黛西與一位鰥夫結了婚,見他們相處融洽,本傑明放心的同時又有些悲傷。他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體卻越來越小,患上了「兒童老年痴呆症」。孤兒院工作者通過他的日記找到了黛西。此時本傑明已經忘了一切,而且越來越像個孩子。黛西每天都看望他,陪伴他走過了生命的最後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