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電影瑪格麗特影評
法國電影瑪格麗特影評:
該片先於傳記片面世的《瑪格麗特》,盡管借用了詹金斯的真實故事,但時代背景和地域的改編讓故事更多了一份自由氣息。二十年代的巴黎,保守與激進並存,達達主義正興起,歌劇仍是上流社會的主要消遣,所有改編都那麼合理和應景。
這不是部對於夢想高談論闊的電影,卻用夢想這個常出現的詞彙點出人的矛盾,有人有能力卻甘願作夢,有人沒天分卻努力想讓夢想成真,瑪格麗特並非想實現夢想,而是僅僅希望能夠藉由圓夢唱歌讓她愛的人注意到她,如此而已。
諷刺的是,當她獲得老公的注意時,卻因這多年來的謊言重傷倒下,而電影在每個分段都會放上一張照片,每張都是瑪格麗特獨照,唯有在最後,是張合照,看來格外諷刺。(搜狐娛樂評)
電影結局劇情分析:
當糟糕的開場過去,瑪格麗特的演唱居然出現了奇跡,優美嗓音和精準的音準,完美的如同脫胎換骨。可惜這個奇跡,連一個樂句的時間都沒撐到。瑪格麗特因為嗓子受傷倒在舞台上。真希望影片就停在這個時刻,破繭成蝶,哪怕就此死去,這一刻也值了。
然而這一章節的標題是真相。導演並沒有滿足觀眾的私心,他讓瑪格麗特在醫院里醒來,他讓醫生以治療名義灌制了瑪格麗特的歌聲,用最殘忍的方法向她揭露了真相。一個女人終其一生的悲劇,是在熱愛一件自己無法勝任的事,取悅身邊無所回報的人。
導演在這個小丑一般的人物身上投注了最悲憫的同情,悲劇與喜劇奇妙結合,把笑料變成深度的思考,引導我們去正視瑪格麗特的熱情。終於,觀眾會發現很難嘲笑一個如此認真對待自己使命的人,盡管她的堅持是如此不合時宜。於是影片本身成了一幕易卜生式的悲劇,為瑪格麗特的悲劇而悲傷不止。
⑵ 法國電影《情人》好看嗎評價怎麼樣
首先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簡評
根據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自傳小說的改編,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的執導,那屬於法式浪漫特有的氣息,為《情人》添加了一份獨有的魅力,不同文明的交融滲透構築了電影時代的脈絡氣息,恬靜優雅的攝影風格更形成了電影迷人的基色,而大尺度的激情戲碼,實則是電影出色電影美學的表現,於此中關於愛的命題如此動人心弦,有些愛情雖註定無果,但卻能刻骨銘心,凄美的結局雖是一場悲劇,卻也同給人以對愛無限的遐想。
《情人》的另一大看點就在於這是一部充滿了獵奇色彩的電影,一個生活在當時法國殖民地越南的17歲少女愛上了華僑富翁的獨子,這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註定不會擁有結果的愛情,卻成為了電影藉以去渲染浪漫最好的契機,電影雖然是一場悲劇,但愛的浪漫卻得以了淋漓盡致的呈現,
⑶ 沒有你我也能活下去,但我無法活著而不愛你-《被愛的人》
這是一部典型的法國音樂片,它講述了一對母女奮不顧身的愛情,貫穿全劇的是母親瑪德琳的那句:「沒有你,我也能活下去,但是親愛的,問題是我無法活著而不愛你。」
電影從瑪德琳,一個嬌俏短發的法國女人講起,她有著所有女孩的天真與貪婪,用身體去換取高跟鞋。她天真無知,又充滿著小女孩的幻想。高跟鞋象徵著慾望,當她穿上那雙紅色高跟鞋的時候,也就踏入了必然的命運。
如巴黎給人的感覺是浪漫,瑪德琳也是一個浪漫的人,她的一生都在追求著愛,期待著愛。她將自己所有的生命都奉獻給了愛,奉獻給了高大帥氣的捷克醫生賈羅米爾。
正如這部電影最經典的片段之一,瑪德琳一臉幸福的為賈羅米爾唱著歌,歌詞預示著他們之後的生活。最終,賈羅米爾雖然說著我等你,卻依舊留下她自己消失在車流中,留下瑪德琳困惑而又傷心的面容被車燈照亮。
其實從一開始,兩個人的結局就已註定。瑪德琳一次次的飛蛾撲火,為了愛奮不顧身,最終得到的卻只有失望與失落。就像電影所說,有其母必有其女,她的女兒薇拉也是如此,只是比她更為激烈。
就像電影名稱《被愛的人》一樣,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在愛情中的愛與被愛。
愛與被愛到底哪樣是幸福的?選擇去愛還是選擇被愛?
在黑鳥今天看的書中有這么一段話:「一份愛究竟價值幾何,完全取決於,也只能取決於愛人者本身。」
因為紫霞對至尊寶的愛,才讓《大話西遊》成為經典,因為我們對別人的愛,才讓它刻骨銘心。在愛情中,很多人所遺忘的是,掌握主動權的是愛人者,而不是被愛者。
在這部電影中也是如此,瑪德琳是那麼愛賈羅米爾,她可以為他背井離鄉,可以為他私奔,可以為他做任何事情。賈羅米爾每次出現都在操縱著瑪德琳的心,但是瑪德琳的心中是快樂的。
因為她愛賈羅米爾,因此為他做什麼,能夠為他做什麼,她都是快樂的。每一件事都是對方需要自己的一個機會,每一次見面都滿足心中自己的期待。
黑鳥看的那本小說中說:「愛人者總會渴求著能同被愛者產生一切可能的聯系,盡管這種經歷只會給他帶來痛苦。」
愛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瑪德琳也好,薇拉也好,沉浸在這種痛苦的喜悅中無法自拔。她們叛逆的選擇內心所向,卻又無法抵禦未知的痛苦。其實從一開始,愛人者和被愛者就處於不平等的關系,愛人者用盡心力去討好對方,希望能夠得到對方認同與同樣的回報。被愛者往往想要的只是滿足控制欲又或者是想要逃。
愛人者除了去愛與不愛外沒有別的選擇,被愛者卻有著無盡的選擇。
最終瑪德琳看透了這一切,她用盡半生來換取與賈羅米爾的平等,最終她終於贏了,拒絕了賈羅米爾。雖然如此,賈羅米爾還是用另一種狡猾的方式再次離開了她。從那一刻起,瑪德琳的世界失去了一半色彩,另一半色彩來自女兒薇拉。
當薇拉吞下超劑量的葯,隨著音樂,望著遠處的霓虹翩翩起舞時,在願望實現的那一刻,卑微到泥土的種子萌芽的瞬間放棄了這份愛。
沒有你我也能活下去,但我無法活著而不愛你。
影片的最後,瑪德琳脫下了那雙紅色的高跟鞋,放下了所有的慾望與幻想,在看透所有的一切後,接受了現實。
愛真的如此讓人痛苦嗎?
可在某一個瞬間,它就是永恆。
在瑪德琳再見到賈羅米爾的時候,她故意穿著紅色的連衣裙,故作高冷的見到他,想要擺出一副我並不需要你的姿態。可是很快,當兩個人的眼神交匯在一起時,所有的愛再次點燃,那紅色如火焰般將她吞噬。
或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宿命,又或者說是舊情未了。在一次次失望受傷後,瑪德琳依舊放不下賈羅米爾。就像是薇拉依舊放不下亨德森。
總是會有不甘心,總是會有期望和幻想,這些東西讓人們更加去確信愛一個人是正確的。即使那些都是幻象,即使所有的東西都是假的,也會騙自己去堅信會有未來,一切會好的。
愛人者善於騙自己,被愛的人善於騙別人。
在互相欺騙中,如果有一天兩個人都決定不再騙了,故事也就結束了。
或許所謂的緣盡正是如此。
作為一部音樂片,電影的配樂每首都非常的動人。是一部適合於深夜自己默默地品味的電影。
⑷ 《一個法國女人》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一個法國女人》這部電影被更廣為流傳的名字是《一生的愛都給你》,它是在1995年上映的一部由著名法國導演雷吉斯·瓦格涅「親子操刀」製作的,它曾獲得法國本土凱撒影展的最佳影片獎和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獎,但是讓人費解的是為什麼更廣為流傳的名字是《一生的愛都給你》?
如果你看過整部影片你會知道,這不是一部傳統的法國片,而是一部「反傳統禮教」的片子,他們一面用硝煙把原本幸福的家庭隔開,一面又用寧靜把她和另一個他撮合到了一起,出軌這個聽起來炸耳朵的詞在那個年代是不可原諒的,尤其在一位為了國家而上戰場的英雄家裡的事情,人們可以肆意的嘲笑她譏諷她甚至摒棄她,但是作為觀眾的我們不可以,因為她是生活在形式婚姻中可憐女人,短短的幾年當中沒見過丈夫幾次的面孔,她也曾努力的找回自己,但最終得到的是一顆破碎的心。如果說女人有錯的話,她錯只錯在沒有早一點兒的認識那個可以陪伴她用心待她的人,其他的過失我們再也說不出個什麼。因為是戰爭毀了他們的家庭,毀了女人的一生。
故事結束了么?是的,上戰場的男人活了下來,女人和那個男人沒有獲得幸福,而是眼睜睜的看著一顆炙熱的心慢慢地破裂直至死去。由此可見,女人窮盡一生的愛要的不過只是陪伴,所以《一生的愛都給你》真的貼切,愛一個值得愛的人窮盡一生,而不是去苦等一個難以長相廝守的「遮羞布」。
⑸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法國愛情片是哪部為什麼
心目中最好看的法國愛情片是《藍白紅三部曲》
藍白紅三部曲是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在1993-1994導演的三部電影。
在被譽有「電影詩人」克日什托夫的藍白紅三部曲中,最為令我個人鍾愛的便是《藍白紅三部曲之紅》,《紅》作為三部曲的完結篇,它所代表的是法國國旗中所象徵的博愛,不同於前兩部作品《藍》的自由與《白》的平等,巧妙的隱喻構思將紅色這種感性卻又強烈的色調融入到了這一命題,而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實則傳遞的意蘊卻頗能令人回味,以此對人性救贖的著點,方才使電影變的如此驚艷。
文/夢里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