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片《悲慘世界》內容寫的人間不值得,是真的嗎
是哪個「悲慘世界」?提到片名,很多觀眾會第一時間聯想到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長期以來,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不在少數。拉吉•利執導的《悲慘世界》誕生於2019年,內容並非對雨果小說的改編,而是講述了一個獨立的現實故事。
以暴制暴,因暴生暴,暴力把生活困在一個死循環里。孩子作為大人的一面鏡子,其行為往往是對大人行為的模仿和反射。影片中伊薩說,曾見過有人因為偷一輛摩托車而被人活活燒死,這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當他被所謂的當權者逼上絕路,內心的怒火也開始釋放,學著以曾經害怕的方式去毀掉自己厭惡的人。他們在行動時使用的大量火炮桶,就驗證了這一點。用暴力和憤怒建立起來的秩序和法則,終究會受到暴力和憤怒的反抗。
開放式的結局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如果繼續暴力,這個世界將成為一座地獄。而回到最初的團結、歡樂,懷揣著「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相處,人間將會是最和諧的樂土。導演拉吉•利借《悲慘世界》,不只展示了悲慘的一角,更希望能夠打破人與人、群體與群體、種族與種族之間的冷漠與不信任,互相包容文化差異。唯有尊重與愛,才能讓我們擺脫悲慘世界,通往和諧的新世界。
② 《悲慘世界》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悲慘世界》是雨果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之一,發表於1862年。小說的創作歷時20年,基本情節是作品主人公冉阿讓的悲慘生活。他原是個貧農出身的工人,因為給快要餓死的家人偷了一塊麵包,被判刑,度過了19年牢獄生活。刑滿後,受仁慈的主教感化,化名馬德蘭,重新做人,成了成功的企業家並被推選為市長。但因為暴露身份而再度被捕。為了救女工芳汀的女兒,逃到巴黎,但一直不斷遭到警探的追緝。小說通過幾個小人物的命運,深刻揭示了「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的社會本質,實際上反映了整個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但他又把一切問題看作道德問題,體現了作家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思想,想把仁慈、博愛作為改造社會的良方。小說內容豐富,具有史詩般的風格。
③ 《悲慘世界》故事梗概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
十九世紀的巴黎,貧苦的冉·阿讓為了挨餓的孩子去偷麵包,結果被飽食終日的法官判處19年的苦役。
出獄後,走投無路的冉·阿讓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收留過夜,卻偷走了主教的銀器潛逃,後被警察捉回。主教聲稱銀器是送給他的,使冉·阿讓免於被捕。
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讓,他化名馬德蘭,從此洗心革面奮發向上,十年後成為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這時,以前緝拿過他的警長沙威出現,一心要找他的麻煩。
在此期間,冉·阿讓得知了妓女芳汀的悲慘遭遇,並承諾照顧她的私生女柯賽特。八年過去了,平靜的生活再起波瀾——柯賽特愛上了共和派青年馬利尤斯,轟轟烈烈的巴黎人民起義爆發了。
冉·阿讓此時也知道了柯賽特與馬里尤斯的戀情,深受打擊的他收到馬里尤斯來信後也來到街壘加入了戰斗。
戰斗中,冉·阿讓放走了被俘的警長賈維,還把自己的住址告訴了他。他的行為終於感動了賈維,使他相信犯過錯的人真的會幡然醒悟,重新做人。
戰斗激烈,許多戰士身亡,馬里尤斯身受重傷,冉·阿讓從下水道將他救離險境,送到他外祖父家中。但當時身負重傷的馬里尤斯並不知情。
他外祖父看馬里尤斯安然無恙,答應了他和柯賽特的婚事。在兩人成婚的第二天,冉·阿讓將自己的身世向馬里尤斯和盤托出,後者知道了大為震驚,對他冷眼相看。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離開了他。
多年來舍己教人,最終卻連多年來與他相依為命的「女兒」也誤解自己,傷心的冉·阿讓抑鬱成疾,終日只有孤寂與他相伴。
而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馬里尤斯才知道冉·阿讓原來是自己一直尋找的救命恩人,連忙去接他來同住,但冉·阿讓此時已經生命垂危,最後在柯賽特和馬里尤斯懷里與世長辭。
(3)悲慘世界2019法國電影迅雷下載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二件事實:1801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
雨果自己的好友維克多年輕時的逃亡生活。到1828年,雨果又開始搜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
在1829年和1830年間,他還大量搜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並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布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1832年,這部小說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長篇小說,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現實,並嚴厲譴責司法制度的不公正。
此外,他還發表了紀念碑式的作品《巴黎聖母院》(1831年),以及許多詩歌與戲劇,獨獨沒有動手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
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為《苦難》,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捲入政治漩渦,於1848年2月21日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年。
《苦難》一書遭逢苦難的命運,在胎兒中也要隨作者流亡了。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審視、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增添大量新內容,最終完成此書,定名為《悲慘世界》。
④ 悲慘世界講了什麼故事,詳細點
這部小說主要講述冉阿讓一生的悲慘遭遇。
19世紀初,法國一家工廠里有一位貧農出身的工人叫冉阿讓。為了養活姐姐家七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他偷了一塊麵包,被判處五年苦役。他四次逃跑結果被加重處罰,致使在獄中足足度過了十九個春秋。冉阿讓獲釋後無家可歸,又沒人肯收留他,最後經人指點找到主教卞福汝的家裡,受到熱情款待。但是當晚他偷了主教的一套銀器,被警察捉住。主教為他解圍,聲稱銀器是自己送給他的。警察走後,主教對他說:「我的兄弟,我贖的是你的靈魂,我把它從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棄的精神里拯救出來,交還給上帝。」冉阿讓受到感化,決心改邪歸正。他來到蒙特力城,改名馬德蘭,並開辦工廠,憑借聰明才智致富。因為他的樂善好施和傑出貢獻,他被推選為市長。他的工廠力有一個出身貧寒的女工叫芳汀,曾被人欺騙懷孕,生了個女孩,寄養在一個酒店老闆家裡。她的秘密泄露後,被工廠解僱,酒店老闆乘機敲詐勒索,芳汀走投無路,被迫淪為妓女。一天,她打了一個侮辱她的花花公子,遭到警察沙威的逮捕。冉阿讓全力救助,使她獲釋。警官沙威曾看守過冉阿讓,一度懷疑現任市長即是冉阿讓。後來一個行竊的流浪漢因為長相酷似冉阿讓而被當作冉阿讓受審,並要判處終身監禁。冉阿讓不願嫁禍於人,毅然到法庭自首,沙威再次把冉阿讓投入監獄。重病纏身的芳汀見到恩人遭難,精神受到嚴重刺激,撒手人間,留下一個孤女柯賽特。再次服苦役的冉阿讓利用搭救一個海員的機會從海上潛逃。他在找到柯賽特的收養人之後,用重金把受盡虐待與折磨的柯賽特領走,然後隱居巴黎,繼續行善,沙威聞訊趕至,冉阿讓只好帶著柯賽特躲進了修道院。
幾度春秋,柯賽特長大成人,冉阿讓也進入老年。他們結識了貴族青年馬里於斯,柯賽特與馬里於斯產生了愛情。1832年6月,巴黎人民進行武裝起義,冉阿讓和馬里於斯都參加了起義。沙威被起義者抓獲,但冉阿讓寬大為懷,私自將這個一直在追捕自己的仇敵放走。由於政府的殘酷鎮壓,起義慘遭失敗,馬里於斯身負重傷病昏迷過去。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通過地下水道把他救了出去。在出口處,正遇上守侯在這里的沙威,冉阿讓請求沙威等自己送馬里與斯回家後再逮捕自己,沙威被冉阿讓多年行善、捨己救人的精神深深感動,他的信念動搖了。在放走冉阿讓之後,沙威投河自盡了。馬里與斯愈後,冉阿讓將自己積蓄地58萬法郎全部交給了柯賽特,成全了她和馬里與斯的婚姻。他還把自己的身份向馬里與斯和盤托出。馬里與斯懼怕受牽連而冷落冉阿讓,冉阿讓身心受到重創,彌留之際,馬里與斯獲悉冉阿讓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與柯賽特一起雙雙跪在老人的病榻前,緊緊握住他的手,冉阿讓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⑤ 法國作家雨果有哪些代表作
1、《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
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2、《九三年》
《九三年》是法國小說家雨果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74年2月。雨果在小說中塑造了旺代叛軍首領朗德納克侯爵及其侄孫、鎮壓叛亂的共和軍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師、公安委員會特派員西穆爾登這三個中心人物,圍繞他們展開了錯綜復雜的情節,描繪了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在1793年進行殊死搏鬥的歷史場面。
3、《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該作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
4、《笑面人》
《笑面人》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寫作於1866-1868年,1869年發表。該作講述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國。一夥童販將一個10歲男孩遺棄海岸,逃離時遇難,當懺悔他們的罪行,將男孩的身世、證件封在一個葫蘆里,拋到海上。此男孩便是誓死不與王權妥協的克朗查理爵士的兒子。
2歲時被英王詹姆士二世賣給童販。童販用手術破壞了他的容貌,使他臉部永遠呈現笑容,充當小丑,被叫做格溫普蘭。格溫普蘭歷盡艱辛。從海邊逃生。被江湖藝人收留,並與收留的另一孤女組成3人流浪之家,四處賣藝,維持生計。
15年後,兩孤兒成為情侶,到倫敦賣藝,轟動全城。這時,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蘆落入官方之手,格溫普蘭的身份得到證實。安娜女王借機製造宮廷陰謀,宣布格溫普蘭為法定繼承人。格溫普蘭在上議院的演說遭到嘲笑。憤怒之下,放棄爵位去尋找親人。此時戀人已病入膏肓,死於其懷抱。格溫普蘭在萬分悲痛之下投海自盡。
5、《海上勞工》
《海上勞工》是法國偉大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作品。《海上勞工》是雨果流亡海島期間創作的一部重要小說,主要描寫了主人公吉利亞特對船主勒蒂埃利的侄女戴呂施特深沉純潔的愛,為搶救杜朗德的機器表現出的勇敢與才能。
以及為了成全戴呂施特與埃伯納茲爾·柯德萊神父的婚姻而作出的自我犧牲,表現了主人公與偏見、迷信及自然力的英勇斗爭,塑造了一個集「約伯與普羅米修斯」於一身的海上勞工代表。
⑥ 名著改編的經典電影有哪些
名著改編的經典電影有:
1、悲慘世界:
《老人與海》是由約翰·斯特奇斯、弗雷德·金尼曼、亨利·金執導,斯賓塞·屈賽、菲力普·帕佐斯出演,該片根據海明威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位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海上捕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