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戈達爾的電影《中國姑娘》講的是什麼
呵呵,你怎麼會想到這部電影啊。
中文:中國姑娘
英文:La Chinoise
別名:中國女
發行:1967年
導演:讓-呂克 戈達爾(Jean-Luc Godard)
第三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評委會特別獎
導演戈達爾醉心於宣揚毛澤東主義,他的這部機敏的諷刺作品激怒了循規蹈矩的批評家。戈達爾當時的妻子Anne Wiazemsky在片中飾演一個哲學系學生,她對校園里的四個毛主義小組成員很同情。他們的目標老是為外界因素所干擾,如招貼海報,紅寶書,教條化的頌歌等,似乎總也弄不清自己政治信念的真正含義。他們也不能對實踐活動給予任何一點思想上的支持。
戈達爾顯然處處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盡管在描述他們的狂熱時盡量向革命者的傳統風格靠攏。
劇情簡介:
60年代下半期的某一天。巴黎某區。銀行家的女兒維絡尼卡在一位已同雙親外出度假的女友處借來的住宅里,召開「馬列主義***」支部會議。房裡堆放著一大批小紅皮書,牆壁上醒目地掛著一些手寫的毛澤東語錄。在從北京傳來的無線電廣播聲中,維洛尼卡宣布支部正式成立,並以「阿登-阿拉維亞」的命名,以紀念被法國***開除出黨的這一同名小說的作者波爾·尼贊。支部成員包括青年演員吉羅姆、女傭人伊沃娜、畫家基里洛夫和大學生亨利。維洛尼卡給支部規定的任務是「進行兩條戰線的斗爭」。正值此時,原先缺席的亨利走了進來。他血流滿面,是在巴黎大學同法共黨員們進行關於中國「文化大革命」的辯論時被打傷的。這使維洛尼卡更有理由宣布她的「路線」的正確性,即不僅不與法國***為伍,而且視其為主要敵人。
接下去一大段,影片並沒有去作通常意義上的情節發展,而是讓各個人物輪流以特精寫鏡頭出現,面對攝影機鏡頭現身說法。
先是演員吉羅姆上場,他說道:「現在我向你們解釋一下什麼是新戲劇。中國學生在莫斯科街頭散發小冊子,理所當然地受到了阻撓。第二天在中國使館舉行記者招待會,他們頭纏綳帶對資產階級記者們高喊:'你們瞧,這就是修正主義者對我們乾的好事!'他們興高采烈地同《生活》雜志和《巴黎今晚報》的記者會面,然後解開綳帶,原來他們的頭臉乾乾凈凈,沒有任何受毆打的痕跡。記者們受到愚弄後大為惱怒,卻不懂得這就是新戲劇。」
銀幕上打出字幕:「什麼是新戲劇?那就是實驗。」吉羅姆繼續講:「真正的戲劇就是對現實的思考。我想說,這類似布萊希特(銀幕上出現布萊希特的照片)或莎士比亞(銀幕上出現莎士比亞的肖像畫)。是啊,是啊,毛的思想可能沒有什麼助益:在任何情況下需要的是真誠和狂熱!」此時吉羅姆已不是在說話,而是朝著攝影機大聲吼叫了。接著他又喊道:「你們會以為我像小丑那樣在扮鬼臉,就因為他們在拍攝我;完全不是這樣,我所以真誠,是因為攝影機就在我面前。」這時攝影師庫塔爾和他的攝影機出現在銀幕上,傳來了導演戈達爾的聲音「停!」,鏡頭號碼的字樣又一次顯現。
在這幢房子里當女傭的姑娘伊沃娜也是這樣上場的。她直接朝著攝影機鏡頭談起她出生的農村,談到她為何來城市謀生,因為賺的工資不夠用,只得在業余時間去當妓女,說她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活生生的證明。
然後是「中國姑娘」維洛尼卡本人現身說法。她聲稱,她就像凱洛爾童話中的愛麗絲揭開通向奇境的帷幕那樣,給自己發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如果我有足夠勇氣,我就要炸掉巴黎大學、盧浮宮和法蘭西喜劇院……是啊,我知道得很清楚,我跟工人階級脫節,但這也沒有辦法,因為我出身於銀行家家庭。」
這時銀幕上第一次出現了隨後在影片進程中一再重復出現的字幕:「帝國主義者還活著!」
伊沃娜繼續在她的三個聽眾面前發表演說:「革命者教會我們,研究情況要從客觀現實出發,而不是從主觀願望出發。」為圖解她這段話,接著演出了以越南戰爭為主題的啞劇:吉羅姆戴著眼鏡,代替鏡片的是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的國旗;伊沃娜換成婦女裝束,做出端碗吃米飯的樣子,有幾架玩具飛機開始在她周圍盤旋。伊沃娜滿臉塗上紅色油彩,用玩具自動步槍射擊;吉羅姆則面對攝影機念著關於「兩種共產主義」的台詞:一種是莫斯科修正主義的蛻化變質的共產主義,另一種是越南式的共產主義。美帝國主義被扮成一個帶老虎面具的人,他正在用紅色電話和克里姆林宮通話。這段戲中戲以維洛尼卡的「采訪」而告終。她宣稱,她已對法國***徹底絕望,要在北京尋找自己的理想。
收音機傳來《國際歌》,睡在地板上的支部成員們在北京無線廣播中醒過來。他們和著這歌聲在陽台上做操。然後,這個組織的另一名成員、畫家基里洛夫出來發表自己的宣言。他其實並未創作過任何畫,只是重復了漢堡某位畫家的實驗,把塗滿各種色斑的條幅到處懸掛,以示對「壓制現代派藝術的虛假自由」的抗議。他的政治信條是,「如果馬克思列寧主義存在,那就意味著一切都可以被允許。」
基里洛夫用粉筆在黑板上信手寫上一些政治家、詩人和藝術家的名字,然後一個個擦掉,從薩特開始,一直到谷克多、伏爾泰、索福克勒斯、大仲馬、博馬舍、拉辛、拉比什及其他人,只留下了貝爾托特·布萊希特的名字。鏡頭外有人念著毛澤東的語錄:「我們應該在文藝領域進行兩條戰線的斗爭。」最後,基里洛夫歇斯底里地大喊:「沒有炸彈的革命者就不是革命者!給我炸彈!今天我們人數雖少,明天就會很多!」
夜裡,在充滿浪漫情調的輕柔的音樂聲中,維洛尼卡對試圖向她求愛的吉羅姆說,她不能和他發生關系,因為愛情會妨礙她的革命活動。銀幕上又出現了「帝國主義者還活著」的字幕。整個支部彎弓向「人民敵人」的畫像射箭。戴眼鏡的亨利說了幾句試圖維護法共的話,馬上被連喊帶叫地趕出支部:「滾到莫斯科去,修正主義分子!」維洛尼卡破口大罵法共領導人,還捎帶罵了蓬皮杜、加羅蒂、密特朗和威爾遜。她宣布,進行斗爭的唯一手段是恐怖。
維洛尼卡坐在列車車廂里,在窗外飛馳而進的景物的背景下,與天主教工會某領導人和《當代》雜志記者進行一場漫長的對話。維洛尼卡列舉了自己所有敵人的名單,其中包括戰爭製造者、官僚主義者、企業家和反動知識分子。她對當前中國關閉大學歡呼雀躍,認為在法國也應該如此行事,一切應該「從零開始」。維洛尼卡認為現在應該往大學里扔炸彈,還援引上一世紀俄國虛無主義者的經驗,說扔炸彈最後扔出了1917年的革命和偉大的十月。她對談話者產,如今已到了採取行動的時候,蘇聯文化部長肖科洛夫應法國政府邀請即將前來巴黎,應該把他殺死。
為對殺死肖科洛夫承擔責任,經「支部」討論決定,基里洛夫應該犧牲自己。基里洛夫寫了遺言,說明他殺死蘇聯文化部長,一是為了制止他在南特大學新學系成立會上發言,二是以恐怖行動消除政府使法國各大學陷入的文化冷漠狀態。當維洛尼卡和吉羅姆念著這字條的時候,鄰室傳來一聲槍響,基里洛夫自殺了。吉羅姆小心地從他手裡拿出槍,用一塊布把它包起,以免抹掉他的指紋。
維洛尼卡偕同吉羅姆駕車來到蘇聯代表團下榻的旅館。她讓吉羅姆待在車里,自己跑進旅館大廳,向守門人詢問了一下房間的號碼,在二層樓的一個過道里消失不見了。接著,她在大玻璃窗里出現,向吉羅姆揮手示意,又跑往旅館的另一側。錄她再次出現時,她舉起拳頭做出勝利的記號,走出旅館。坐進車子後,她向吉羅姆解釋,開頭她看錯了房間號碼,把「23」看成「32」,最後還是順利完成了任務,把蘇聯部長解決了。
在「支部」已離去的那所房子里,主人們已從外地回來,從牆上取下「條條道路通北京」的標語並開始清掃房間。維洛尼卡在畫外向觀眾說出最後一句台詞:「……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⑵ 好看的政治電影
《總統班底》,導演:艾倫·J·帕庫拉 (1976)
真實改編自「水門事件」的電影《總統班底》之所以入選,不僅是因為該片詳細描述了明星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揭露「水門事件」的全過程(記者分別由羅伯特·雷福德和達斯汀·霍夫曼飾演),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一部引人入勝的政治驚悚片,同時將尼克松當政時期的政治腐敗大白於天下。
《戰艦波將金號》,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 (1925)
《戰艦波將金號》誕生於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的思想洪流之中,講述了一艘戰艦上的水兵進行起義的故事,並且對現代電影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雖然有些觀眾可能會因該片濃厚的蘇聯政治宣傳痕跡而對其嗤之以鼻,但是我們可以轉而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今天所看的電影當中,又有多少是不含有絲毫政治宣傳的呢?
《戰艦波將金號》奠定了影響至今的電影蒙太奇理論,影片中的「敖德薩階梯」段落經常出現在電影教科書中。——譯者注
《哥斯拉》,導演:本多豬四郎(1954)
大導演庫布里克的粉絲們或許會抗議,庫氏關於原子彈的諷刺劇——《奇愛博士》(1966)——為什麼沒有上榜?這是因為《哥斯拉》取代了它的位置。在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不到十年後,本多豬四郎執導的科幻電影《哥斯拉》,對核武器戰爭進行了毫不掩飾的批判。更何況,電影裡面還有一隻大怪獸!
《靈通人士》,導演:阿曼多·楊努齊 (2009)
這部獲奧斯卡獎提名的政治諷刺劇(根據英劇《幕後危機》改編),不但證明了英國電視喜劇可以成功的轉戰至大銀幕,而且其中犀利的對白,更揭示了政客們在權力的追逐中,是如何通過操控冠冕堂皇的政治辭令來達到其目的。
《卡多什》/《禁城之戀》, 導演:阿莫斯·吉泰 (1999)
《卡多什》的故事發生在耶路撒冷一極端保守的猶太社區。影片詳細刻畫了兩姐妹在嚴苛的猶太風俗下所遭遇的生活困境。導演阿莫斯·吉泰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直面以色列嚴峻社會現實的創作態度,讓他在自己的祖國成為備受爭議的人物。
《中國姑娘》 ,讓-呂克·戈達爾 (1967)
作為一名法國新浪潮《電影手冊》派的畢業生,戈達爾在六十年代末成為了高調的政治電影人。《中國女人》以陀思妥耶夫斯基1872年小說《群魔》為原型,描摹出心懷革命理想的法國青年學生們的群像,既展現了青春理想主義的激情,又流露出其無可奈何的挫敗感。
「《電影手冊》派」是指,從1955年開始聚集在以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為首的《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周圍的一批青年影評人,他們後來從影評工作過渡到拍片,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主將。——譯者注
《以祖國之名》,導演:肯·羅奇(1995)
跟隨一名英國青年從利物浦啟程,志願參加西班牙內戰的旅程,《以祖國之名》所涉及領域與喬治·奧威爾的《向加泰羅尼亞致敬》一書類似。導演肯·羅奇從西班牙反西斯運動下不同思想派別的激烈爭斗中取材,打造出扣人心弦的劇本,讓《以祖國之名》成為一部無出其右者的偉大影片。
英國小說家喬治·奧威爾也曾以志願者身份參加西班牙內戰,並於1938年寫成描述西班牙內戰的《向加泰羅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發表。——譯者注
《納什維爾》,導演:羅伯特·奧爾特曼 (1975)
這部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史詩以美國的鄉村音樂,以及心懷鬼胎的總統競選活動為中心,於1976年美利堅建國兩百周年前夕,對美國社會精神危機進行了洞若觀火的全面考察。
《草莓與巧克力 》,導演:托馬斯·古鐵雷斯·阿萊 (1994)
支持祖國的革命,還是冷眼旁觀古巴的社會現實,世界知名的古巴導演托馬斯·古鐵雷斯·阿萊在二者之間進行著謹慎的創作。《草莓與巧克力》講述一名大學生結識了一位同性戀藝術家,後者極力反抗卡斯特羅統治下對同性戀者實施的迫害。
《阿爾及爾之戰》, 導演:吉洛·彭特克沃 (1966)
《阿爾及爾之戰》是一部毫不妥協的,爭取民族獨立的政治宣言,義大利導演彭特克沃用堅韌的黑白影像記錄下阿爾及利亞針對法國的反殖民主義戰爭。此外,它也為任何試圖粉碎游擊隊運動的軍隊敲響了警鍾——2003年,五角大樓在伊拉克戰爭開始後不久,曾給所有人員放映了這部影片。
⑶ 戈達爾算是法國最偉大的電影人嗎他的電影有什麼特點
在法國戈達爾也是比較出名的一個導演,拍攝過很多影視作品,受到了觀眾的認可,而這些作品都是比較有特點的,戈達爾在拍攝電影的手法上跟其他導演有一些差別,戈達爾會更加喜歡記錄真實的一面,拍攝出來大部分的作品都會給人很真實的感覺。戈拉爾拍電影的時候,想法也是比較大膽的敢於創新和挑戰。《隨心所欲》這個作品在播出之後就獲得了特別獎項。《狂人皮埃羅》也獲得過金獅獎,《已婚婦人》,《女人就是女人》,《中國姑娘》,《受難記》等電影在上映之後都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戈達爾也因此也獲得了無數獎項。
戈達爾的去世也讓很多粉絲都感覺到惋惜,畢竟在電影界的地位也是無法撼動的,在這些作品當中也能夠感受到哥達爾的用意,拍攝的電影都以真實為主。在法國戈達爾也是有很多崇拜者的,而且很多導演也都非常想要跟戈達爾學習拍攝技巧,在電影界當中也給電影的形式賦予了新的意義。
⑷ 奼傛帹鑽愬嚑閮ㄥソ鐪嬬殑浜屾垬璦鎯咃紵
濡傛灉浣犲枩嬈浜屾垬棰樻潗鐨勮█鎯呯數褰,榪欓噷鏈夊嚑閮ㄦ帹鑽:1.銆婁貢涓栦匠浜恆:緇忓吀鐨勪簩鎴樼埍鎯呯數褰,璁茶堪涓涓濂蟲姢澹鍦ㄦ垬浜変腑涓庝笁浣嶇敺澹鐨勬晠浜,娣卞埢鑰屾偛澹銆2.銆婁翰鍚葷殑鑳屽彌銆:浜屾垬鏃舵湡,涓涓娉曞浗濂沖╃埍涓婁簡涓浣嶅痙鍥藉啗瀹,鎺㈣ㄦ垬浜夌幆澧冧笅鐨勭埍涓庤瘉涓栨佸害銆3.銆婃繁嫻鋒綔浼忋:涓瀵圭敺濂崇壒鍔″湪浜屾垬鏈熼棿濂夊懡娼滃叆娉曞浗,鎵ц岀樺瘑浠誨姟鐨勫悓鏃朵篃浜х敓浜嗘繁鍒葷殑鐖辨儏銆4.銆婇泤鍏稿滀箣璋溿:鏁欐巿鐨勫コ鍎胯鎹曞叆寰峰浗闆嗕腑钀,鏁欐巿涓庝竴浣嶇編鍐涗笂鏍¤仈鎵嬭惀鏁,榪囩▼涓鍙屾柟浜х敓澶嶆潅鐨勬劅鎯呫 5.銆婂拰騫抽キ搴椼:璁茶堪涓涓鍦ㄤ笂嫻峰拰騫抽キ搴楀伐浣滅殑濂蟲湇鍔″憳,鍦ㄦ垬浜夌垎鍙戝悗鍥板湪楗搴楁棤娉曞嚭鍥,涓庝竴浣嶆棤娉曞嚭鍥界殑淇勭綏鏂鍖葷敓鐩告亱鐨勬晠浜嬨6.銆婅タ綰挎棤鎴樹簨銆:涓涓騫磋交鐨勬硶鍥藉コ瀛╀笌涓浣嶅湪瑗跨嚎鏈嶅焦鐨勮嫳鍥藉啗瀹樼浉鐖,鍦ㄦ垬浜夌殑闃村獎涓嬪埢楠ㄩ摥蹇冦傝繖浜涚數褰遍兘浠ヤ簩鎴樻椂鏈熶負鑳屾櫙,璁茶堪鐢峰コ涓諱漢鍏鍦ㄦ垬浜夌幆澧冧笅鍘嗙粡鐢熸葷誨埆鑰屼駭鐢熺殑鍔ㄤ漢鐖辨儏銆傜埍鎮嬩箣浣欎篃甯︽潵鎮插搥鍜屾棤濂,娣卞埢鍦板睍鐜頒簡鎴樹簤鐨勬儴鐑堜笌瀵圭敓鍛界殑姣佺伃銆傚傛灉浣犺拷奼傝繖鏍鋒偛澹鑰屾繁鍒葷殑鐖辨儏,榪欎簺鐢靛獎浼氭槸寰堝ソ鐨勯夋嫨銆傚笇鏈涜繖浜涙帹鑽愯兘婊¤凍浣犵殑闇奼傘傚傛灉榪橀渶瑕佹洿澶氱數褰辨帹鑽,鎴戜篃寰堜箰鎰忎負浣犳彁渚涘緩璁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