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無國界的。但是好的電影還需配上好的翻譯,方能讓不同語言的觀眾更好的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本意。這其中,電影名字的翻譯,便是首要考慮的。
以前,曾有過英文電影翻譯成中文,結果同一部電影在大陸、香港、台灣分別被翻譯成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大名鼎鼎的《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在大陸被翻譯成《肖申克的救贖》,在台灣被翻譯成《刺激1995》,而在香港則被翻譯成了《月黑高飛》,大家覺得哪個名字更能體現電影的本意呢?
下面這些華語經典電影,想必大家都看過,但是它們的英文名,恐怕各位是不知所以然了。
1.《霸王別姬》
英文名:《Farewell My Concubine》
英文名字直譯:再見了,我的小老婆
2.《回家過年》
英文名:《Seventeen Years》
英文名字直譯:十七年
3.《東邪西毒》
英文名:《Ashes of Time》
英文名字直譯:時間的灰燼 ,這個譯名意味深長,無論你是東邪還是西毒,武功再高還不是最後都成了時間的灰燼?
4.《水滸傳》
英文名:《All Men are Brothers: Blood of the Leopard》
英文名字直譯:四海之內皆兄弟:豹子的血
5.《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
英文名:《Chinese Odyssey 1: Pandor's Box》
英文名字直譯:中國的奧德賽1:潘多拉寶盒 (這個絕對是入鄉隨俗了,不過好象都挨不上邊吶~)
6.《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
英文名:《Chinese Odyssey 2: Cinderella》
英文名字直譯:中國的奧德賽1:辛德瑞拉 (至尊寶成了孫悟空,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天才啊!)
7.《烈火金剛》
英文名:《Steel Meets Fire》
英文名字直譯:鋼遇上了火 ,這翻譯水平,秋明君不敢恭維。
8.《劉三姐》
英文名:《Third Sister Liu》
英文名字直譯:第三個姐姐劉 (典型的不動腦筋)
9.《花樣年華》
英文名:《In the Mood for Love》
英文名字直譯:在愛的情緒中 (《花樣年華》,這個確實不好翻譯,英文名只能取相近意思的了)
10.《人鬼情》
英文名:《Woman-Demon-Human》
英文名字直譯:女人-惡魔-人類 (這個英文名也不能反映原名的意境。)
11.《國產007》
英文名:《From Beijing with Love》
英文名字直譯:從北京帶著愛 (有點莫名其妙的英文名,叫Made in China:007不是更好嗎?)
12.《紅樓夢》
英文名:《Flirting Scholar》
英文名字直譯:正在調情的學者 (這英文名略有才。)
13.《鹿鼎記》
英文名:《Royal Tramp》
英文名字直譯:皇家流浪漢 (鹿鼎記這種中文名字,註定是找不到英文名的,故只能根據電視的主題起一個切合的。不過,為什麼不譯成「皇家馬德里」?)
14.《海上花》
英文名:《Flowers of Shanghai》
英文名字直譯:上海之花 (海上就是上海的意思?)
15.《英雄本色》
英文名:《A Better Tomorrow》
英文名字直譯:明天會更好 (「玉山白雪飄零,燃燒少年的心」 ,起這么個英文名,有可能是電影的結局太過悲劇,所以期待明天更好?)
16.《神鵰俠侶》
英文名:《Saviour of the Soul》
英文名字直譯:靈魂的救星 (金庸要哭暈在廁所)
17.《三國演義》
英文名:《Romatic of Three Kingdoms》
英文名字直譯:三個王國的羅曼史 (三國打的死去活來,還羅曼史?羅曼史的是劉關張吧?)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
本文由@秋名山司機原創發布,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號。
沒時間解釋了,快上車!
⑵ 電影《葉問》的英文片名為什麼叫IP Man
電影《葉問》英文名「IP MAN」對很多觀眾絕對是一頭霧水,你說怎麼能是「IP人」呢?太時尚了!!
Ip在這里的真正發音不是「愛批」,而是「以普」(國際音標:/ip/而不是/ai:pi:/)
man是粵語里」wen「系漢字的發音。
看過《侏羅紀公園》沒?裡面的富翁Mr.Hammond,在港台翻譯為「韓文先生」,而不是「哈曼德先生」。
在香港,英文名發音體系和大陸的英文發音體系不一樣。轉譯成英語的時候,為了尊重當事人的生活習慣,一般都按照他的名字本地讀音作英文標注。
比如,」王「在中國大陸按照漢語普通話讀作」Wang「,而在香港要按照粵語發音讀作」Wong『;
「謝」在中國大陸按照漢語普通話讀作「Xie」,而在香港要按照粵語發音讀作「Tse」.
所以在英語里,如果這個「王某某」是中國大陸人,他的英文名就要寫成」Wang XX「,如果是香港人,就要寫成」XX Wong「.以此類推。
對熟悉粵語的朋友來說,「IP MAN」就比較容易理解,「IP」就是「葉」(yip)字的粵語讀音,「MAN」不用說了,「問」字的粵語讀音,近似普通話「慢」字的讀音。由於葉問活躍於廣東佛山地區,後來去香港,希望電影的原音應是粵語!不懂粵語的朋友也希望能看看粵語版本,反正現在放映的電影基本都有中文字幕!廣東地區的電影拷貝應該會是粵語版本的為主。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⑶ 《刺激1995》竟是《肖申克的救贖》真的會被港台的翻譯給笑到
《刺激1995》與《肖申克的救贖》確實為同一部電影。對於港台翻譯與大陸翻譯的差異,以下進行詳細分析:
翻譯差異的來源:
文化背景與語言習慣:港台地區與大陸在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上存在顯著差異,這導致了在翻譯外來影視作品時,各方會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進行翻譯,從而產生不同的譯名。
商業考量與觀眾接受度:發行方在翻譯片名時,也會考慮商業因素和觀眾的接受度。例如,一些更具吸引力或更符合當地觀眾口味的譯名可能會被選中,以增加票房或收視率。
《肖申克的救贖》譯名分析:
大陸譯名:「肖申克的救贖」直接翻譯了原片名「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其中「Shawshank」是片中監獄的名字,「Redemption」意為救贖。這個譯名既保留了原片名的核心信息,又符合大陸觀眾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
香港譯名:「月黑高飛」雖然與原片名在字面上沒有直接對應,但「月黑」可以營造出一種神秘、壓抑的氛圍,與電影中的監獄背景相呼應;「高飛」則寓意著主人公最終獲得自由,實現自我救贖。然而,這個譯名在傳達電影主題方面可能不如大陸譯名直接明了。後來香港也換回了《肖申克的救贖》這一譯名。
台灣譯名:「刺激1995」這個譯名與原片名相差甚遠,主要是受到當時台灣地區引入的另一部電影《The Sting》(直譯為「刺激」)的影響。譯員認為《肖申克的救贖》與《刺激》在情節上有相似之處,都是講述了一個精明的騙局,因此將其翻譯為「刺激1995」。然而,這個譯名並沒有準確傳達出電影的主題和核心信息,反而可能讓觀眾產生誤解。
翻譯的重要性:
電影翻譯是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重要溝通手段,它不僅能夠讓觀眾理解電影的內容,還能夠傳遞電影所蘊含的文化和價值觀。
專業的翻譯能夠確保譯名的准確性和貼切性,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電影。同時,翻譯也需要考慮觀眾的接受度和文化背景,以確保譯名的廣泛傳播和影響力。
驚艷的影視譯名:
《廊橋遺夢》(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這個譯名不僅保留了原片名的核心信息,還通過「遺夢」一詞巧妙地傳達了電影所表達的愛情與遺憾的主題。
《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這個譯名將原片名中的「Happyness」(注意拼寫錯誤,但原片名確實如此)翻譯為「幸福」,並通過「來敲門」這一生動的表達,形象地描繪了電影中主人公追求幸福的艱辛歷程。
《暮光之城》(Twilight):這個譯名將原片名的「黃昏」之意轉化為更具詩意和神秘感的「暮光之城」,與電影中的吸血鬼題材和浪漫氛圍相得益彰。
綜上所述,港台翻譯與大陸翻譯的差異主要源於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商業考量以及觀眾接受度等方面的不同。在翻譯外來影視作品時,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以確保譯名的准確性和貼切性。
⑷ 為什麼大陸、香港、台灣翻譯的外國電影名字或者是人名有很多差別。比如同樣是音譯:一個反應泰坦尼克號,一
香港用粵語翻譯,跟普通話不同。比如Marlboro,「萬寶路」顯然不是一個說普通話的人最先翻譯的。因為如果用普通話來翻譯,第一個字應該發M而不是W。粵語保留古音,「古無輕唇音」,萬wan在粵語的發音就是man。再比如Watsons,「屈臣氏」也是一個粵語的譯音。「屈」在粵語中不念qu,而的確是類似於wat。粵語保留了古音中入聲的特點,「屈」是一個入聲字,在母音後面還有輔音,正好與Watsons中的t對應。還有Beckham,香港翻譯為「碧咸」,比普通話的「貝克漢姆」少了一半的字數。因為普通話用「克」對譯k,用「姆」對譯m,而粵語里「碧」是入聲,入聲的那個末尾輔音對應了k,而鹹的末尾輔音也是m,正好與英語里的m對應。不過了解粵語的這個特點,似乎還不能完全解釋「鐵達尼」的問題。從對應來看,「鐵」對應ti,「達」對應ta,」尼「對應ni(c)。看起來是一個很奇怪的翻譯,因為」鐵「和」達「都是入聲,而ti和ta的母音之後其實都沒有輔音。而」尼「不是入聲字,卻似乎還要對應最後的c。不過因為」鐵「國語念tie,與ti差別更大,所以雖然港台和新加坡等地都用這個名字,我還是傾向於這是一個粵語發音的翻譯。從大陸的翻譯看,」泰坦尼克「是一個比較忠實於英文發音的翻譯,ti的i,發音是[ai],而不是,所以」鐵「這個對譯顯然是一個從字面而不根據讀音進行的翻譯。大概某個英文水平較次的記者首先從某個英國報紙獲取了這部電影開拍的信息,在並不清楚Titanic讀音的情況下進行了一次低水平的英譯漢。為什麼要這么猜測呢,因為現在我們常說的」烏龍「,似乎就有人指出是從」wrong"這個單詞來的。「烏」對譯的是實際上並不發音的w。如果再考慮上Hobbit的例子(我之前並不清楚原來「哈比」也是港台譯名啊),「比」對譯bit,似乎有些時候香港的譯者對最後的輔音不是那麼關心?所以「鐵達尼」的「尼」也對譯了nic?至於我自己嘛,念英語的時候的確是常常把一些讀起來感覺比較輕的輔音直接忽略掉……粵語的「霍」發音不是h,所以香港譯者不會用這個字來對譯ho。我也沒想明白為什麼用念ha的「哈」對譯ho……至於有人覺得什麼「總動員」的翻譯不好,我倒不這么覺得。至少一看到什麼「總動員」的動畫片,我就知道迪斯尼的新片來了~挺成系列的~
⑸ 電影譯名的重要性:《肖申克救贖》等電影,在港台還有什麼譯名
內地的譯名多偏向於英文直譯,而香港譯名則比較市井化,並且常常會採用粵語方言,台灣譯名則會直接點出影片生題。 1、LadyBird,香港|不得鳥小姐/台灣|淑女鳥2、The Shape of Water,香港|忘形水/台灣| 水底情深3、Three Billboards OutsideEbbing, Missouri香港|廣告牌殺人事件/台灣|意外4、Call Me by Your Name台灣|以你的名字呼喚我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救贖)香港|月黑高飛:/台灣|刺激1995
情/台灣|熟男型不型9、3Idiots(三傻大鬧寶萊塢) 香港|作死不離3兄弟/台灣|三個傻瓜10、What'sYourNumber?(床伴逐個數)香港| 翻兜有情郎/台灣|先生你哪位 ?11、 Horrible Bosses(惡老闆)香港|邊個波士唔抵死?/台灣|老闆不是人.12、Love&OtherDrug(愛情與靈葯)香港|愛情戀上癮/台灣|愛情葯不葯13、Zookeeper(動物園看守) 香港|精裝群獸追女仔/台灣|全民情獸。還又很多,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一下哦~
⑹ 《救救菜英文》你知道是哪部電影嗎台灣這么翻譯是否真的接地氣
這部影片就是印度的一部電影,名字是叫做印式英語,台灣這么翻譯真的還是比較接地氣的,但是也讓很多觀眾消失了,對於這部影片的期待,畢竟這樣的翻譯讓整體看起來感覺意思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