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根據杜拉斯的《情人》改編的。 電影名也是《情人》。
法國雷恩影片公司1991年出品
編劇: 傑拉爾布拉什 讓·雅克阿諾
導演: 讓·雅克阿諾
主演: 簡瑪奇 梁家輝
出品: 法國、越南、中國香港(1992)/彩色&M5
1993年奧斯卡提名、最佳攝影獎
1993年愷撒獎最佳音樂獎提名、最佳攝影獎、最佳剪輯獎
長鏡頭里的西貢港,湄公河,中國情人公寓外濕熱的街道,來往叫賣的喧鬧人群,在晦暗陰郁的高高屋頂的屋子,百葉窗里關著成年中國男子和法國少女的異族愛情,一段畸形的戀情。這片段如此熟悉,沒錯,這就是《情人》。那個出自法國著名女作家杜拉斯筆下,並在她心裡埋藏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情人,終於改編成電影搬上了熒幕。
從車里的模糊輪廓,到背影,再到回頭,終於得見廬山真面目,中國情人的形象一步步清晰。這個中國男人第一次和異族女孩坐在車里,他的手慢慢游移,捉住女孩的手指,一點點拉近距離……影片的結尾,黯然離去時,女孩穿著他們初次在輪渡相遇時的灰裙,獨自憑欄,她的中國情人卻已不再靦腆地過來搭訕。遠遠地,岸上那輛熟悉的黑色汽車里,女孩知道,她的情人正在注視著自己,一如往昔。在這一幅荒涼的場景里,當一切重歸死寂時,中國情人孤單地哭泣,無聲地哭泣。
這個男人,中國北方的富商之子,多年以後,他和他太太來到巴黎,忍不住打電話給她。「他說他和過去一樣,他仍然愛她,他不能停止愛她。他愛她,至死不渝。」或許,正如杜拉斯所說:「他使我生命中的其他愛情黯然失色,包括那些公開的和夫妻之間的愛。在這種愛情中,甚至有種在肉體上也取之不盡的東西。」、「明亮的中國藍」,男式禮帽,中國情人的種種都是她曾迷戀過的,就像情人對她說的:至死不渝。這樣的男人,又能有幾個不愛呢? 那個中國男子說了這么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的話:「我的身體不要不愛我的人。」終於到他們分手後,在回國的船上那個女孩哭出聲來。原來自己是那麼愛他!
『貳』 影片《情人》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有哪些看點
恩格斯說:群婚制的產生是為了解決勞動力的匱乏,而專偶制的產生是為了讓私有財富合法延續。所以如果我們覺得婚姻是愛情的正果,那麼有幸逃脫財產觀念為愛而產生的婚姻,其實倒是違反歷史規律的,所以電影中的愛情常常令人絕望。
《情人》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NO!無關愛,有關恨
第一重恨:源於貧窮
影片中的女孩生活在越南的一個白人家庭,理應是有錢的,卻因為母親投資失敗家道中落。小女孩自小就對這種表面體面其實窘迫的生活充滿怨恨。她的中國情人非常富有,女孩開始與他交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有錢。
兩個各懷目的的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他們約會的藍色小屋子顯然是一個愛情的符號,尤其是那一排臨街的百葉窗,不僅毫無阻隔地把市井之聲傳達進來,而且在日光的作用下,又把街市上影影綽綽的人影投射進來,這等於是把他們偷偷摸摸的相會置於公眾的監視之下,導演對這一場面的設計加強了這段不倫戀情的刺激感。越南潮濕的雨季讓這份愛更有質感,他們誰都沒有想到,愛情就在刺激和汗濕中滋生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