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的舊片《東邪西毒》明天就要在法國上映了,這是此片第一次在大銀幕上與歐洲觀眾見面。王墨鏡在法國的票房號召力,發行力度,可以算所有華人導演里最強勢的了,連張國師都無法與之相比,只有挾好萊塢之力的李安能夠同台競技。目前為止,華語影片在法國的歷史票房前兩名,正屬於這兩位的《花樣年華》和《卧虎藏龍》,而杜琪峰有奮起直追的勢頭。
說來,王墨鏡能在世界影壇紅火起來,貴為准大師級的人物,靠的正是法國影評界的大力吹捧,法國觀眾的傾囊相助。李安是留學美國的,紅在奧斯卡和威尼斯;王家衛只立足於香港,近年才到美國和日本發展,卻最先成了法國戛納的寵兒。
雖然Luc也很喜歡《東邪西毒》,以為是王作品中最和口味,風格最濃重的一部。但法國人的出發點肯定和我不一樣,他們眼中的王家衛,幾乎是和‘中國功夫’絕緣的,喜歡《花樣年華》的人,幾乎與沉迷B級功夫片的影迷不成交集。更別說金庸小說里建構的武俠世界,又有幾個西方觀眾看的如痴如醉。
去年戛納組委會給王家衛和張曼玉發了一個獎,最有影響的華裔影人(至少是歐洲范圍內的),雅克布主席在台上大力吹捧,似乎對華語電影青睞有加。可私底下我們幾個朋友都認為,自打他上台後這些年,華語電影在戛納的表現並不好,基本沒拿幾個大獎,小賈和李安都走的是威尼斯路線,《24城》這次又成了陪練,並不意外。
對於王的一系列影片,法國影評人多少有些情結,把他的影片作為一種系列來欣賞。 比如這譯名吧,東邪西毒成了《Les cendres temps》(時光的灰燼),聽上去多像《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 愛的情緒)的姊妹篇。同樣有梁朝偉和張曼玉,足夠吸引法蘭西的小資們了,這種似有若無的浪漫,和了他們骨子裡的愛情寄託。再或許,他們要在王身上尋找新浪潮的影子。
王墨鏡的幾乎每一部影片,都能在法國受到追捧,這里成了他在香港之外的第二個基地。澤東公司也因此吸引到了歐洲的電影投資,順利的打開了院線和DVD市場。 哪怕法國觀眾並不能完全理解《東邪西毒》里的背景和訴求(‘我們還是看不懂- 《首映》語’),但這不妨礙他們套用《花樣年華》里的情調。梁朝偉沒有樹洞了,張曼玉也無法搬家了,所以這成了一個悲劇,一個提前到中世紀的茱麗葉式的殉情。
很早以前,我讀過一篇《東邪西毒》的影評,可能是小白寫得吧,記不清了,那種文字很適合闡釋王的作品,比看法國影評人的考證舒服多了。這種私人的感觸,也是普通法國人對王的最初印象(也是最後的印象)。這一次的版本,王顯然是加大了視覺聽覺上的沖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