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法國人傑哈德巴狄厄演過的幾部經典的片子以及內容概述!!謝謝
1. 中文名稱:最後一班地鐵
英文名稱:The Last Metro
別名:Le Dernier Metro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80年
電影導演:弗朗科依斯 特呂弗 (Francois Truffaut)
電影演員:
凱瑟琳 德諾芙 Catherine Deneuve .... Marion Steiner
熱拉爾 德帕迪約 Gerard Depardieu .... Bernard Granger
瓊 波伊來特 Jean Poiret .... Jean-Loup Cottins
Andrea Ferreol .... Arlette Guillaume
Paulette Dubost .... Germaine Fabre
地區:法國
作為特呂弗晚年的最高峰,該片曾囊括法國電影凱撒獎的十項大獎殊榮,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等。 同時還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題名"
1942年9月,德軍佔領了法國北部大部分地區,猶太人紛紛逃離法國。蒙瑪特劇院經理呂卡斯由於來不及逃跑,只得讓妻子瑪莉翁謊稱他已去美洲工作,實際上他躲在家裡的地下室里。貝爾納是愛國的青年演員,他進入蒙瑪特劇院後,多次與瑪莉翁合作,萌生了愛情。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瑪莉翁的丈夫並未出走。貝爾納毅然離開劇院,參加了抵抗運動組織。1944年6月,德軍大敗,呂卡斯才走出地窖,重見光明。此時,貝爾納也再次回到劇院。
本片是舞台版的《日以繼夜》,以戲中的方式描寫戰爭、人性、愛情,雖然不是導演楚浮的最佳作品,但仍具有相當高的水準。
2. 【片名】Cyrano.de.Bergerac
【譯名】大鼻子情聖
【年代】1990
【國家】法國
【片長】138Mins
【類別】劇情/羅曼史
【語言】法語
【字幕】外掛中/英文
【評分】7.5/10 (4,398 votes)
【鏈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99334/
【格式】XviD + AC3
【尺寸】608 x 368
【大小】2CD 49 X 15M
【導演】讓·保羅·拉珀諾(Jean-Paul Rappeneau)
【主演】熱拉爾·德帕迪約GérardDepardieu
安娜·布羅歇AnneBrochet
文森特·佩雷VincentPerez
【簡介】
根據法國浪漫主義戲劇家埃德蒙.羅斯丹的名劇《西哈諾.德.貝熱拉克》而改編,講述的是貴族青年西哈諾(傑拉爾.德帕迪約飾)即是一個劍客又是一名詩人,暗戀著表妹,但由於他長著山一樣的鼻子,自漸形穢。而表妹愛著他的朋友-英俊的克里斯蒂安,西哈諾強忍心中的痛苦,為朋友代寫情書,把心中的真情寫入信中,成全了他們。直到西哈諾臨終之前,才把真相告訴了表妹。這是一部具有喜劇色彩的愛情悲劇,它具有古典悲劇所特有的崇高。因此獲1991年度第16屆愷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攝影等十項大獎,作為舞台劇改編電影的經典而載入了電影史冊。
法國明星傑哈.德巴狄厄真正取得台灣觀眾認同的代表作,也是台灣最賣座的法國片之一。故事改編自羅斯丹的名劇,描述西哈諾是位文學修養甚高的劍客,他暗戀表妹羅珊,卻自慚於大鼻子的丑貌而不敢表露心跡。羅珊鍾情於英俊的克利斯田,但他卻是個草包,西哈諾遂答應為他寫情書,趁機將自己的感情透過迷人的詩句傳遞給羅珊。導演讓-保羅.拉珀諾處理這部古裝巨制手法純熟,兼顧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對白的文學性,浪漫的愛情場面也相當動人.
3. Green Card
又名: 綠卡
導演: 彼得 韋爾 (Peter Weir)
製片國家/地區: 澳大利亞 / 法國 / 美國
上映年度: 1990
imdb鏈接: tt0099699
為了取得美國的綠卡而假結婚,其實並不是中國同胞的專利,連法國人也玩這種游戲。法國影帝傑拉爾.德帕迪約飾演一名落魄的音樂家喬治,希望在紐約得到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於是想辦法要搞到一張綠卡。安迪.邁克道威爾飾演園藝家布朗蒂,為了入住一幢只出租給夫婦的理想公寓,乃答應跟不認識的喬治假結婚。不料移民局對他們進行調查,反而促使兩人假戲真做。澳洲導演彼得.韋爾以第三者的冷眼來看這一段時代的悲喜劇,在老題材中還是拍出了不錯的新鮮感覺,尤其喬治在布朗蒂的朋友聚會中突然亮了一手傑出的鋼琴造詣,令銀幕上下都產生了驚喜之感。
獲獎情況:1991 提名 奧斯卡獎 最佳編劇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Written Directly for the Screen) 彼得 韋爾 (Peter Weir) 1991 獲獎 金球獎 最佳電影(喜劇/音樂類) (Best Motion Picture - Comedy/Musical) 最佳男演員(喜劇/音樂類)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Motion Picture - Comedy/Musical) 熱拉爾 德帕迪約 (Gérard Depardieu) 1991 提名 金球獎 最佳女演員(喜劇/音樂類)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Comedy/Musical) 安迪 麥克道爾 (Andie MacDowell) 1992 提名 英國學院獎 BAFTA電影獎 最佳編劇(原作)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 彼得 韋爾 (Peter Weir)
4. ★《在撒旦的陽光下》(Under The Sun Of Satan)
【片長】93分鍾
【導演】莫里斯.皮阿萊特
【主演】熱拉爾.德帕迪厄 桑德琳娜.博
【簡介】
法國1987年莫里斯.皮亞里自導自演的經典名片,傑拉爾德帕迪約(《大鼻子情聖》)、桑德琳波奈兒(《這就是生活》)合演,榮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也是最後一部獲金棕櫚的法國本土電影)。
女主角摩婕是一個叛逆、開放、大膽幾乎人進可夫的女性,她未婚而懷孕,開槍殺人,甚至試探神職人員....。男主角多全森神父是一位律己嚴修的苦行僧,他凈室自省、自我鞭打,努力擺脫塵世的煩惱....。
撒旦總是帶著誘惑的面具,而上帝卻總是一副暮氣沉沉的模樣,皈依誰是所有有著慾望的人的難題。信仰不是念經,甚至不是苦修,他是一種心境:平和而安詳。永遠有一個點推向皈依的最初,世間沒有多少無緣無故的事件。突發事件像程序里的瑕疵,讓未來的進程動盪不安。
《在撒旦的陽光下》過於晦澀和思辯,神秘主義色彩過於強烈,牧師多尼桑穿越鄉野的鏡頭其實十分笨拙,尋路和迷茫的主題在長長的行走里有些乏味,生命中上帝和撒旦永遠如影隨形,多尼桑在暗夜裡和撒旦的邂逅其實是心靈之神的退卻,自己的軟肋被擊中而已,我們都帶著撒旦的暗記來到世界,是對神的信仰讓生命百毒不侵。導演莫里斯·皮亞拉特模糊了存在的邊界,在超現實主義的話語里讓思想長出了翅膀,所以電影就成為了自我和上帝/撒旦的對話,我們看這部電影彷彿在是個老者給我們灌輸宗教哲學。
《在撒旦的陽光下》是部好電影,充滿理性的思辯和對神的質疑,但是,他的理性讓大多數人敬而遠之,成為一塊供人瞻仰卻積滿灰塵的牌位。一句題外話,原作者貝爾納諾斯在發表這小說後也因為車禍撞成殘廢,彷彿泄漏天機的懲罰..
5. 《情婦》(Mistress,1973)
導演:巴貝特 施羅德
演員:傑拉爾德 德帕蒂約
布爾 奧傑爾
奧利弗偶然闖入艾蓮娜的生活圈作為開展劇情的契機,通過成為艾蓮娜的情人並發現了她多面的人生,演繹了一個性虐亞文化的故事。
艾蓮娜不可見光的一面是施虐角色,開始並看不出來她是否喜歡那份工作,但是後來由於跟情人奧利弗的相處,她在一次施虐過程中有一次意外的失態喘不過氣來,但是這份工作又是報酬豐厚。
另一方面艾蓮娜又是一個女人,她也是期望被人愛,期望有個肩膀可以依靠的,她也期望被虐,所以有一段奧利弗在大街上跟她角色扮演,奧利弗對她進行性侵犯,還有最後的一幕她坐在奧利弗的腿上開車,兩個人瘋狂性愛的刺激場面。
影片中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因受虐著的要求艾蓮娜用釘子固定男根的戲,這是十分大膽的尺度,據說許多國家發行的都是刪節版,法蘭西民族的偉大在於她對存在的寬容度,在於他們對人類生存現象的直面和剖析,這樣的影片為人類的性虐亞文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意義探索,讓人看清我們自己,就像片子里毛骨悚然的殺馬行為。
❷ 法國關於懷孕的喜劇電影
法國關於懷孕的喜劇電影有《為愛孕狂》等。
《為愛孕狂》是由埃羅依·朗執導兼編劇的喜劇片,主演包括瑪麗·巴比隆、斯塔西·馬汀和弗朗索瓦·達密安。這部電影講述了露西和伊內斯試圖擁有一個孩子的故事。它於2023年5月3日在法國上映,為觀眾帶來了歡樂與感動,通過幽默詼諧的方式展現了懷孕和家庭相關的主題。
此外,雖然其他法國電影中可能也涉及到懷孕的情節,但《為愛孕狂》是近期比較知名的以懷孕為主題的法國喜劇電影。如果你對其他類型的懷孕相關電影感興趣,或者想了解更多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懷孕題材電影,可以進一步探索電影資料庫或咨詢電影專家。
❸ 安娜意外懷孕是啥電影
安娜意外懷孕的電影是《正發生》。
《正發生》這部電影改編自法國作家安妮·艾爾諾的同名小說,故事背景設定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法國,當時墮胎是非法的。影片中的主角,高中女孩安娜,因為一次放縱而不小心懷孕,隨後她面臨了一個艱難的抉擇:是在非法墮胎面臨的法律和生命危險之間做出選擇,還是犧牲自己的學業和未來。電影鏡頭緊密跟隨安娜的心境和身體變化,展現了她在那個特殊時期所經歷的困惑、掙扎與勇氣。
影片中,安娜嘗試尋求各種辦法偷偷墮胎,這一過程中她所經歷的種種困難和挑戰,都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法國女性在面對意外懷孕時的無奈與艱辛。同時,電影也揭示了社會對於女性生育權利的忽視和對於女性自主權的剝奪,進一步引發了人們對於女性權益和社會地位的深思。
總的來說,《正發生》不僅是一部講述意外懷孕故事的電影,更是一部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呼籲關注女性權益的作品。它通過安娜的經歷,讓我們更加關注和理解女性在面臨生育問題時所承受的壓力和挑戰,也提醒我們尊重和支持女性的自主權和生育權利。
❹ 有誰知道這個法國電影《La.Femme.De.Gilles》
吉爾家的女人 Femme de Gilles, La (2004)
導演:Frédéric Fonteyne
編劇:Philippe Blasband
Madeleine Bourdouxhe
類型:劇情
上映日期:2004年9月6日
劇情梗概: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個工人家庭。埃莉薩是吉勒的妻子,她在家裡照顧孩子和家庭,整天就在家中等待丈夫回家。吉勒在鍋爐廠工作,有時上夜班,有時上日班。維多利亞是埃莉薩的妹妹,她剛剛才在鎮上的店裡開始工作。維多利亞經常來看望她的姐姐,和埃莉薩的孩子玩,幫著她幹些家裡的活。埃莉薩懷孕了。她的腦中出現了些關於吉勒和維多利亞他們兩個人的奇怪想法。但是埃莉薩還是不想去相信她的臆想,懷孕的女人總是有著變幻莫測的心情。有一天,她的猜想成為了現實,她能肯定吉勒和維多利亞有著曖昧關系。在埃莉薩的心中開始了奇怪的斗爭,勇氣、沉默和自我犧牲,成為了她唯一的武器。她的信念就是要重新得到她所失去的東西,重新成為吉勒的妻子……
演員表:
Emmanuelle Devos ..... Elisa
Clovis Cornillac ..... Gilles
Laura Smet ..... Victorine
Alice Verlinden ..... La jumelle #1
Chloé Verlinden ..... La jumelle #2
Colette Emmanuelle ..... La mère d'Élisa
Gil Lagay ..... Le père d'Élisa
Frédéric Fonteyne ..... L'ouvrier ami de Gilles
片長:France:103 min
國家/地區:比利時 / 法國 / 盧森堡 / 義大利 / 瑞士
對白語言:法語
色彩:彩色
官方網站:http://www.lafemmedegilles.com/
❺ 法國電影《蝴蝶》的主角是
簡體中文名: 蝴蝶 導演: Philippe Muyl 編劇: 菲利浦 慕勒 (Philippe Muyl) 主演: Michel Serrault / Claire Bouanich 上映年度: 2002 官方網站: 345345 語言: 法語 麗莎(柯萊兒布翁尼許Claire Bouanich 飾),今年8歲,單親,喜歡提問,各種各樣童稚的問題。鄰居的爺爺(米歇爾塞羅 Michel Serrault 飾),兒子已經去世,脾氣古怪,有收集蝴蝶標本的癖好。一天,麗莎闖進了爺爺的密室,發現了五彩斑斕的蝴蝶標本。爺爺還說,他要到山上去採集一個叫「伊莎貝拉」的蝴蝶,麗莎大喜,要跟爺爺一起去探險,她多麼希望跟著爺爺去看滿天飛的蝴蝶。一路上,麗莎給爺爺添了不少麻煩,因為她有問不完的問題,還放走了爺爺采來的蝴蝶。麗莎掉進了一個山洞,爺爺著急,找來了救生人員。兩人的友誼、親情,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 影評: 看完法國電影《蝴蝶》的晚上,許久不肯閉上眼睛。彷彿眼瞼一合,那些影像便要談去,世界將重又歸於嘈切、繁囂。不會再有天籟般的童聲一記記問詢,仿若幼嬰的耳語。 《蝴蝶》象一組清新的田園詩,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點滲入眼耳。那片屏幕,穿過蝴蝶斑斕的羽翼,給我一座驚艷府邸,如此寧馨,靜美。 蔚藍晴空下,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中搖曳的金色麥浪,草原上爛漫的野花和撲蝶的小女孩。大自然的靜美與生命的動感,在這部影片里,融合得如此無缺。 如此看來,圈子裡的幾個朋友都偏愛法國電影,並不是沒有理由。 《蝴蝶》沒有跌宕迂迴的劇情,也沒有刻意做秀的煽情,只是一場平淡的講述。 八歲的小女孩麗莎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卻又不知該如何照顧她。孤單的麗莎只能與心愛的藍球為伴,在母親失約或晚歸的時候,一個人坐在咖啡廳里、或者電話亭邊的長椅上無助地等待。直到有一天,失去兒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麗莎領進了他的家,麗莎第一次接觸到了蝴蝶這種生物,並跟隨著酷愛收集蝴蝶的朱利安一起,去尋找全歐洲最罕見、也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的麗莎在與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與固執嚴肅的朱利安鬥嘴。一老一少在不斷地爭執與妥協中,漸漸親近。這一趟旅程,變成了尋找愛與親情的路途。 法國優美的鄉村風光和老少之間諧趣的對話,使得整部片子看來心曠神怡。 法國天才童星柯萊兒布翁尼許是本部影片的亮點。她將一個生活在單親家庭的,聰明伶俐又孤獨敏感的小姑娘麗莎演繹得如此傳神。她的笑容與憂傷,是整部片子的光影,牽扯著所有觀者的視線和神經。 所以本片在法國上映時,吸引了上百萬觀眾前去觀看,票房突破了2億元。這其中,柯萊兒布翁尼許的出色演技居功至偉。她那雙純澈的藍眼睛,羞怯迷人的笑容是這個殘酷世界的抗體,任誰都無法拒絕這樣一個精靈的慰藉。 看法國電影,總能讓人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原因在於法國電影總是能將很深刻的主題演繹得輕松詼諧。許多人生的哲理與隱喻,被有條不紊地編織進情節的前生後世,於細節處,一一表露。 這部79分鍾的影片,其實涉獵了相當廣泛的內容。親情、友誼、愛情、戰爭、金錢、命運、人生等等。看起來似乎是極深奧的話題,本片卻以簡單的對話和簡潔的鏡頭語言做了近乎完美的闡釋。 比如,當那隻美麗的鹿倒在偷獵者的槍聲里,朱利安沒有去擋住孩子的眼睛,他讓她知道了什麼是「偷獵者」。當朱利安爺爺把捉到的蝴蝶放入盛有葯物能致蝴蝶於死地的瓶中時,麗莎冷冷地吐出了「偷獵者」三個字。這是一種意味深長的諷刺。成人的世界,太多的理由和解釋,但在孩子的眼中,並沒有實質的不同。 比如,麗莎與朱利安在山上看到一對情侶,男孩要求女孩為了證明愛情,勇敢地和他一起跳傘。 朱利安告訴麗莎,這對情侶的愛情只靠著一根繩索維系著。通常人們要求對方做些什麼來證明他們的愛情時,就表示不信任對方,沒有信任,愛情就撐不住.。 再比如,在一次富人的聚會上,麗莎問朱利安怎麼樣才算是富有。朱利安告訴她:最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片中還有多處涉及到了政治敏感話題(在國內的審片制度中,經常會出現此類術語)。反戰,應當是它隱藏的主題。 我至愛朱利安用手影給麗莎講故事一幕。個人感覺,它是整部影片中最匠心獨具的表達。 麗莎入睡前要聽故事。朱利安於是藏身於床單後,就著昏黃的燈光,用手影的方式,惟妙惟肖地講了動物界及整個人類世界生存的殘酷。上帝的手,同時製造了美醜與善惡。似乎臨到末日審判那一日,誰都是一具待罪之身。 這個隱喻,生動又驚心。三屆法國凱撒獎影帝得主米歇爾塞侯飾演的朱利安,在此將他人生經驗中的睿智與曠達表述得淋漓盡致。 朱利安與麗莎借宿農家的時候,聽男主人訴說政治與民生的利益對沖,戰爭的殘酷及對人性的摧殘。男主人的老母親仿如蠟像般凝固的身影也帶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憾。 也是在此,朱利安終於說出,他如此痴迷於尋找「伊莎貝拉」,是為了要滿足兒子臨終遺願。他的患重度抑鬱症的兒子,臨死前惟一的願望,是想看一眼傳說中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親情的主題,在這里被濃墨重彩地渲染開來。雖然朱利安敘述得不動聲色,而內里蘊含的深沉情感卻教人動容。他其實深愛著兒子,卻從不曾對他說出「我愛你」三個字,當兒子英年逝去,所有的遺恨都已來不及彌補。 所以,對此深有感觸的老人,在片子近尾聲的時候,當警方出動人力,將不慎跌入山洞的麗莎救上來之後,才會對麗莎年輕的媽媽說:去,告訴孩子你愛她。 鏡頭語言在此處,又轉入了對於法國某些社會問題的探討,例如單親家庭孩子的撫養及教育問題。 朱利安對麗莎的媽媽說:不快樂的小孩通常都會渴望快快長大,脫離令自己感覺痛苦的生活,到自己能掌握的世界中去。 麗莎的媽媽幡然醒悟。 在野外的時候,「伊莎貝拉」因為麗莎的莽撞被驚飛,老人帶著小小的遺憾返家。但導演卻在尾聲掀起了一個小高潮。老人和孩子費盡心機尋找的「伊莎貝拉」蝴蝶其實就在家中。她最初的形象,只是一隻醜陋的蝶蛹。 原來,他們一心想追尋的東西,其實就在自己身邊,只是被忽略了而已。 這是片中會讓人發出會心微笑的鏡頭:下了課的小女孩每天飛快地穿過街區,跑上樓梯,氣喘吁吁敲開朱利安的家門,只為了能夠親眼看到一隻蝴蛹蛻變成蝴蝶的過程。 導演給了長達4分鍾的鏡頭,用來表現伊莎貝拉破蛹而出的畫面。伊莎貝拉在燈光下緩緩打開翅膀,那一刻,美麗震懾人眼,彷彿所有的疼痛都被忽略。 似乎也在那一刻,聽到麗莎內心的蛻殼聲。 我們人生中那些難捱的辰光,那些對疼痛與苦難的隱忍,就象一隻蝶蛹,等待蛻變的過程。從醜陋的蝶蛹到美麗的蝴蝶,是生命中經歷成長蛻變的最好隱喻。 片子里的最後,麗莎放飛了「伊莎貝拉」。末尾的點睛之筆,是小女孩神秘兮兮地貼著朱利安的耳朵說:我媽媽的名字,也叫伊莎貝拉。 朱利安抬起頭對她微笑:那我們都找到了它。 這是法國影片中又一觸動人心的溫情點,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身兼編劇與導演兩職的菲利普.穆樂擅長處理家庭喜劇,在本片中,他舉重若輕,將深厚涵義融化於輕松溫情,使得整部片子充滿幽默感,人情味十足。劇本里的對白及導演鏡頭語言的運用,講究對內心忠實,對情感忠實,所以每一個觀看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而法國人一貫擅長表達的浪漫在這部電影中穿插始終,朱利安雖然表面嚴肅,其實內心也天真如孩童。他與麗莎之間孩子氣地鬥嘴,令整部影片諧趣橫生。 法國,做為藝術電影的源流之地,的確有許多方面值得借鑒,因其電影文化的深厚底蘊無人能及。 比如電影原聲音樂。在本片中,麗莎與朱利安的一問一答,將那些雋永清新的人生哲理做了淺顯而通透的闡述。小女孩的聲音活潑俏皮,老爺爺冷靜嚴肅。融合在一起,聽來耳目清新。 法語一向被公認同為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而小女孩童聲稚氣的法語更是彷彿天籟。這首電影原聲歌曲,被許多人視為靈魂的洗劑。執掌配樂的Nicolas Errera,用醇美的鋼琴和行雲流水的弦樂來合成了這首曲子,為影片增色不少。 再比如色彩的運用。79分鍾的影片,象一場聲色光影的旅行。參與過藝術電影《情慾飛舞》和奧斯卡得獎影片《美麗心靈》的攝影師尼可拉斯海特,用明朗的鏡頭,將法國阿爾卑斯山的自然景緻拍得如同一副寫意山水畫卷。 國內的影片,雖然也不乏此類手筆,但總覺得似一場視覺盛宴。饕餮之後,味蕾也隨之麻痹,沒有餘味值得反芻。所謂的大投資、大製作,象一場轟轟烈烈的煙花,綻放的,只是瞬間艷光,沒有可以長久存留下來的美麗。場面再宏大,情節再壯闊,缺少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做支撐,就會感覺蒼白無力。 但《蝴蝶》就不同。雖然它只是一部低成本的小製作電影,故事也非常簡單,但它象一部多棱鏡,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它,就會引起不同層面的反思。 現今的觀眾,已被眾多的歐洲片養刁了口味。他們要的是視覺與感覺的雙重享受,這一重境界,才是對電影藝術的最終要求吧!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