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篇關於電影的論文,2000字左右。
這是我選修課的作業,我看的是《她比煙花寂寞》。沒有2000字哦,你看情況再加一點吧,我明兒個要考試,還得看書,實在沒時間幫你加了。。。
希望可以幫上你~~
她比煙花悲哀
《Hilary and Jackie》觀後感
《Hilary and Jackie》。中文譯名:《她比煙花寂寞》。
好有意境的名字,佩服譯者的功力。
喜歡這部電影。談不上愛,僅僅是喜歡。
或許是因為時間、空間的不同吧,一開始看這部電影,我就覺得是在看一場荒誕劇:異域古老的街道、悠緩的大提琴聲;Jackie要求姐姐同意自己與姐夫歡愛,而因為姐姐的拒絕她任性的自殘…那些都是遠離我的生活我的見識之外的存在。我抱著看現代主義風格小說的態度觀看劇情,沒有悲喜。
直到Jackie艱難的拿起話筒打電話給依賴的丈夫,卻聽見小孩子的聲音。
直到屬於她的繁華逝去,她瀕臨死亡,在床上抽搐嘶吼,門外是喧鬧歡騰的人群。
悲涼的感覺就這么襲來,眼淚簌簌往下掉。
就像電影的中文譯名:她比煙花寂寞。
絢爛的背後竟然是這樣觸目驚心的虛空與流離。
Jackie的一生,流光溢彩在其表,狂熱偏執在其里。用死亡追逐榮耀,耗盡所有,曲終人亡。
她的一生追逐的榮耀,說到底,只有愛。她要找到一份情感依託,填補內心的寂寞,撫平不安。
小時候,她為了和Hilary一樣得到父母的贊賞和喜愛,苦練大提琴;
成名後她帶著老師給的「大衛杜夫」輾轉於世界各個城市,因為她以為全世界都會給她想要的愛;
而後,已為盛名所累的她,重新釋放熱情,去觸碰早已厭倦的提琴,因為一個男人為著她的音樂才華,願意獻出愛情。
當初老師給她「大衛杜夫」的時候說:「It will give you the world.」——她永遠記得。
但她忘了後面一句:「but you must give it yourself.」
於是最終,她失去了一切。或者說,她什麼都沒有失去,因為她本就不該有奢望。
而相反的,她的姐姐,甘願「為了一個男人,放棄長笛」,安心歸原在鄉下生兒育女,過著平淡並且簡單的田園生活。
不論是Jackie還是Hilary,我無意褒貶任何一個的生活方式。因為我都不贊同。
先說Hilary。人們說她為了一個愛的男人放棄長笛(許多影評上都是這么寫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前面甘願「為了一個男人,放棄長笛」,用上了引號),但其實在我看來,根本不是這樣。她的事業?她不是在求職、求學時屢屢碰壁么?妹妹的光輝太過耀眼,不是令她壓抑令她恐慌么?如果她有著與Jackie一樣的技藝,她會由於那個男人的幾句贊美就陷入愛河么?
妹妹問她為什麼要嫁給他,她說:「因為在他眼裡我是特別的」。
——因為他的贊譽,因為她覺得他愛她,所以她安然的把自己交給他,安然的依賴他。
如果,她的運氣差一點點,遇人不淑,恰巧碰到的是一個巧舌如簧、生性風流的浪盪子,那要怎麼辦?
所以對於她的後來的相較於妹妹的幸福生活,我只能說「萬幸萬幸」。
而說到妹妹Jackie,我只能說她是一個從來沒有長大的小孩子。天才勢必孤寂,這好像是個永恆的普遍的真理。Jackie是幸運的,上蒼眷顧給了她大提琴的天分;Jackie又是不幸的,因為上蒼沒有賜予她忍耐。於是終盡一生她都尋尋覓覓想要找到內心缺失的部分。
她的悲涼人生,完全是自找——我很堅定的認為。除了童年,她最幸福的時光莫過於與丈夫新婚的那段時間了。倆人各自忙碌卻又如此契合。
那麼,轉折點在哪兒呢?
轉折點在,她發現自己漸漸無法演奏大提琴了。於是她試探丈夫,如果她不拉大提琴了,那要怎麼辦?丈夫不明就裡,回答的直白:「在舞台上你才是最耀眼最閃光的」。
敏感的心自此陷入絕望和死寂。於是她悲觀的自棄,向姐姐姐夫提出違背倫理的要求,自我放縱。
寒冬里,她脫光了衣服,拿鋒利的葉片割著皮膚,撕心裂肺的喊:「你們都不愛我。沒有人愛我……」
因為一個男人的一句話,她否定了自己的全部。
怎能不悲涼。
於是理所當然引發了後續的一系列悲劇:姐妹之間的隔閡、愛人無法忍受她的乖戾、病情的惡化。
煙花的繁華只是一瞬,美麗卻短暫。Jackie的一生,一如煙花,璀璨奪目,轉瞬即逝。
然而,盡管很多人矯情的認為煙花寂寞,但事實卻是,絢麗的焰火,總是對應著祥和的氣氛和嘈雜的人群。盛開前萬眾期待,盛開後群情洶涌。
所以,她比煙花悲哀。
② 英語畢業論文--寫一篇有關電影評論的文章
The Analysis of the Professional Leon(此文是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影評) The Meaning of Life—Hope The Professional Leon which is directed by Luc Besson is an attractive and affecting movie. It is a story about a professional killer and a 14-year-old girl. In my opinion, this film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hope in people』s lives. Life is a magic thing. It is like a thick forest and when we walk through it, we need hope to lead us. Hope can change one』s mind. Hope can change one』s life.The first reason is the change between the setting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The film began with the oppressive cityscapes: roads, streets, alleys and then the screen turned dark. They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lm Noir. Besides, the protagonist Leon appeared from a black shot which is a special close-up. In addition, the following shot are fighting in some rooms. The whole beginning leads to a mood of cold and oppression. However, at the end of the film is a scene of orphanage. The sunshine illuminated the trees and the grass. The scene is bright and warm. Then the shot got far and far. This showed that life was going on and the sunshine brought us hope to live. The world turned peace again, and the mood turned soft and cozy. Therefore, the change of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showed the dark had gone and everyone got their hope. In this film, there is a symbol of hope-Leon』s evergreen. It ran through the whole film. The protagonist Leon, at fist, was a typical killer who was skillful and cold. The evergreen for him is the hope of life. It meant Leon』s valuable memory-the girl he loved. Everyday he cleaned the leaves of the evergreen carefully. He thought the evergreen was quiet and happy, so he took care of it as his most valuable thing. Actually, he lived in his memory and what he must protect is the hope-evergreen. For Leon, there was no meaning of the reality until he met the girl –Mathilda. When the girl implored Leon to open the door, he hesitated. Yes, of course. It was because everything would change since he opened the door. Actually, Leon was a simple, kind and attentive man who was not good at express himself. We can know that from watching old movie and ironing clothes. After accepting the girl, Leon chose the responsibility in his heart. His life changed because his hope changed. His living purpose was to protect the girl and revenge on Stan. Furthermore, his good-side was stimulated by the girl』s love. They were interdependent a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I fact, Leon was not a killer any more since he met Mathilda. He was a real man. Another hope is reflected by Mathilda』s attitude of life. Mathilda』s family was inharmonious. She couldn』t feel love in this family, so she became unyielding and mature at an early age. She hated her relatives except her little brother. If she didn』t met Leon, her life would be out of imagination. When Leon opened the door, a light shone on Mathilda. This light of life is a symbol of change. Since she lived with Leon, she felt care from Leon, and she fell in love with him. She wanted to be with him forever. The hope of her life is Leon. She took care of their「home」and took care of him. When Leon ordered her go, she was in agony. She knew that she wouldn』t see him again. She was afraid that the hope of life would disappear. At last, she planted the evergreen near the orphanage, and the evergreen became her hope. She got a new view of this world, and she would cherish the memory of Leon who saved her life and soul. This story is a fairy tale of killer. The killer managed to protect his hope as the expanse of his life, whereas he died in comfort. Maybe, there is another dark world concealed near us. However, it is because the shine of hope has not illuminated it.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is the process of seeking hope.
③ 求用英文寫一篇 美國電影電影《野孩子》的觀後感
A youth inspirational film, the hero is a vibrant beautiful girl, she has a rebellious character, in the film she graally grow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judge things, in friendship, family's help, she was from a "arouses tired "wild child grow into a good girl, so that rebellious is not terrible, terrible is whether there is the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the film has a strong ecational value for children ecation. Youth is a passion, is unassuming, in the good times, enjoy setting off firecrackers youth, it rendered the sky; youth is Kapok, is quietly coming spring, so you eye back then, it has Whispering results; youth everyone has, but not always, so let it enjoy the bloom of youth now.
④ 電影賞析論文2000字左右,最好是自己寫的!謝謝,高分求助!
電影《亂世佳人》賞析: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國的翻譯有兩個版本:《亂世佳人》和《飄》。我比較喜歡後者,正如電影開始時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個文明是隨風而飄的,最終是要飄散的;一個人的命運是隨風而飄的,最終也會飄散。其實又豈只是一個文明的飄散,隨著文明飄散的是,無數個生命個體,一代人,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對一個終極的目標——死亡——一樣,你是選擇清醒而悲觀空虛地活下去,還是拋開這終極的目標盲目地積極活下去;在一個文明消逝之後,你是選擇在緬懷中活下去,還是拋棄過去,從新開始。在電影中,給出了幾種選擇。
灰色的模糊輪廓
阿希禮是一個註定應該過一種富庶安寧的生活的人,否則就是一個悲劇。他見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鮮艷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線條刮傷他的皮膚。相反,平靜單調的生活、沉靜纖弱的妻子,由想像勾勒出來的音樂和文學,這些模糊的形象卻帶給了他安全感,他太習慣它們了,柔和、縹緲。但是,一聲炮響,一個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築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畫面刺激著他柔弱的神經。他很清楚的意識到世界已經變了,這於他毫無改變,只能加深他的悲劇。並不是他沒有能力去應付即將到來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對的態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
其實阿希禮並不能算是他所懷念的那個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個文明只以一種享受的姿態出現,而沒有踏實的實干,就像一個海市蜃樓,這樣的文明是沒有存活的資格與魅力。我認為在此電影中這個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奧哈拉太太和玫蘭妮,她們既有修養地悠閑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對困難。這才是這個文明真正的意義與魅力之所在。阿希禮充其量只不過是繼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這個文明經過漫長的奮斗後的成果,卻沒有記住與繼承這個文明在早期開發的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縛的他還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內心潛藏著巨大的恐懼與厭惡,也就是說,他永遠也不能融入那個文明當中。後來也證明他不能使妻兒過上很好的生活,他沒有能力在那個滿是殘酷醜陋的競爭生存下來。
阿希禮在戰爭的殘酷現實的逼迫下,漸漸明白他所處的文明已經沒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沒有可以抵禦他人進攻的現代化設施,卻滿懷為國犧牲的雄心與對現實情況的無知與狂妄;只既希望於與歐洲的棉花貿易幫助自己取得勝利,卻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場新的革命所改變著。戰爭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個體的意志;戰爭之後的價值觀的侵略才卻是對過去的整個文明的顛覆。阿希禮有明確的歷史觀,能夠看清歷史發展的脈絡,卻沒有勇氣去正視歷史的前進的規律。他不夠資格代表一個燦爛過的文明,卻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給了那個文明。一旦此文明飄散,他的精神也隨之崩塌,靠道德維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沒有生氣的軀殼。
在現實當中太多阿希禮這樣的人,看清現實,只能徒增他們人生的悲劇色彩,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禮的懦弱就是體現在自己的理想與庇護消逝後的選擇,既然選擇了就必須承擔。其實阿希禮完全可以通過自殺來解脫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歸類到那個文明當中,受到文明中的價值觀、人生觀、倫理道德、社會習俗的限制。他最終陷入了必須用死的意志來支撐活的軀體,活的職責的困境。他不能怨那個文明,而是自己沒有理解那個文明,沒有超脫於那個文明。
猩紅的粗線條
斯佳麗(Scarlet)本意就是熱烈的猩紅色,但是卻讓她配上了象徵希望的綠色。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鮮明,輪廓太清晰。她這根粗紅的線條註定要在歷史中留下她明顯而深刻的一筆。她就是電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頌的對象,她就是電影給予我們關於選擇的答案:拋棄過去,不顧一切的為了生存,就算是一個外表柔弱、從小嬌慣的女人,因為除了自己沒有人是真正的庇護;勇敢地擔起你應擔起的責任,因為責任只會降臨在能擔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內戰後美國所宣揚與崇拜的女性形象——獨立、自由。塔拉(或者說那片紅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徵,而斯佳麗對塔拉的熱愛與佔有就是對 「求生」的慾望。玫蘭妮的死亡與瑞特的離去就象徵著她沒有了依靠,以後的路將由她獨自地走下去。現在的世界上,還有好多並沒有達到沒有美國如此經濟發達的程度的國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著這條路,崇尚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拜金主義。「生存」是人類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只有滿足了這個要求,人類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義。到電影結束,斯佳麗應該算是確保了生存,並且過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為了有錢,有房子,不受餓受凍這些物資條件的?盲從於生計的奔波,貌似充實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義,如此值得我們去效仿?
斯佳麗一生也沒有明白一個道理:人生的標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來。當她面對戰爭,以及戰爭失敗後的混亂,一步一步從一個嬌慣的小姐成長為一個堅強而獨立的女人時,她就已經拋棄了她母親教導,拋棄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拋棄了已逝的那個文明,拋棄的所有她認為阻礙她向前走的障礙(人或者事物):她可以不顧社會習俗而作為一個女人經營木廠,也可以不顧倫理道德而僱傭犯人。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讓她感到恐懼,但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之後她並沒有真正融入到一個新的文明中去,她看不慣那些北佬,看不慣他們攫取金錢的貪婪與粗俗。因為她認為自己不同於他們,有一種優越感,一種已逝文明給予她的有教養的優越感(但她不知道給予她優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遺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慣性存在的軀殼),使她產生了一個幻想:只要她賺取了足夠多的錢,她就能寬容地對待別人,尤其是弱者,而她將使一個過一種舒適生活、又受到人尊敬的高貴女人。先不說她自己性格上本身那中「藐視弱者,爭做強者」的態度不允許她這樣;戰爭的經歷,原有生活的破碎,讓她作出了拋棄過去、不顧一切向前走的選擇——她開始變得自私,惟利是圖,過去的生活在她現在的生活中的印跡越來越淡,她的生活標准已經降到維持生存的地步,雖然她對她的親人承擔了巨大的責任,雖然她也想要愛情,但是讓自己順利的生存下去的願望縈繞在她的心頭,左右著她的行為。她變成了個人英雄主義、自由主義、反傳統主義的代表。其實這本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當戰爭結束後,富庶、平靜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人們都變成了連溫飽都難以支撐,也就理所應當的要靠自己的勞動去建立另一個家園,緬懷過去並不能養活自己;而那些倍受紳士們保護的淑女們再也不能享受過去的生活時,既然懷念它不能讓它復活,剩下的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但是斯佳麗從來沒有想到,她除了生存就再也沒有別的精神寄託:她拋棄了母親的教導,拋棄無法繼續下去的文明,以及文明中的信仰與宗教;她看透了自己不是愛阿希禮的,阿希禮對她已經沒有先前的誘惑了;她也並不是一定要瑞特的愛與幫助,她更愛土地;她最後終於明白了玫蘭妮是她聯結過去的紐帶,她對於自己有多重要,但是她死了。這就是她什麼也不怕的後果,什麼支撐也沒有了。金錢是不能支撐一個人走完一生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可以就這樣努力地生存下去,過一輩子嗎?既然原來的文明會消散,就不能保證取代它的現行的文明不會消散。即便我們無法預料到它的終結時間,終結的命運卻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生存」這個慾望滿足了,一旦被「生存」主宰的這個文明消散了,斯佳麗的選擇無疑就是一種低級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將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我想,新的文明也許是一種要求人文,要求倫理道德規范,要求精神滿足的文明。但是,以後呢?以後將是什麼文明呢?無從知道,只是就如「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中的「A」隨時可以換成一個「The」。以後將有更加先進的文明取代它。歷史的進程就是由一個個文明推向前的。
完美的對稱
我認為在電影中,玫蘭妮是那個已經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寬容、沉靜、純潔、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對困難,捍衛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個完美的雕塑,剛柔相濟;就像是一幅畫,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她喜歡文學,喜歡音樂,她對過去的生活緬懷,在阿希禮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線條,一個模糊的身影;她可以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劍,她敢於為維護正義而反對文明當中的權威的代表,她可以為了生存而努力勞動,她就是斯佳麗奮斗中的忠實戰友。是她聯系了這兩個文明,用自己的人格與行為來紀念著過去,極大地安慰了那些對過去懷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氣與氣度,包容著開始新生活的人,給予他們理解與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選擇了繼續向前,卻又深深地把過去文明的精華烙在心裡。
但是,在電影的最後,她卻死了,也就意味著那個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隨之而來的將是一種新的文明的統治,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泛濫。即便她最後不是因為難產而死,她也不會活得很幸福。戰爭結束後,過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確定與否的問題,而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我們人性的土壤是養不活像玫蘭妮這樣本應生活毫無私慾的天堂的花朵。在電影中安排這樣一個角色,只是代表著一種回憶與理想,既是對燦爛過的文明的回憶,也是對即將到來的文明的希冀。
影片中阿希禮、斯佳麗、玫蘭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選擇,也就意味著不同的命運,但是他們不論選擇如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淹沒在一種文明之下的,他們的命運就像歷史長河中的文明一樣,最終都會隨風飄散,因為沒有一個確定的文明個體是可以永存的。從一個文明跳入到另一個文明,也避免不了這樣的命運。但是,好在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長河中小小的一滴,在這長河中有無數的水滴分享著同樣的命運。看透後,也許會開闊些!
⑤ 西方電影欣賞《小島驚魂》論文
真正的恐怖片是心理恐怖,玩弄血腥鏡頭、故弄玄虛的配樂、一驚一乍的都沒太大意思,當時怕怕就過去了。而《THE OTHERS》則讓你看後越想越怕。時間已經過去了好幾天,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房間原本只開了一盞小小的台燈。想不到我越寫越怕,總是覺得後脊樑骨一陣陣發寒,總是要回過頭去看看後面有沒有人。後面當然沒有人,但是我卻可以看到梳妝台鏡子里的自己。嘿嘿。最後還是忍不住,把房間的燈全開了。
很久沒看過這么精彩的恐怖片了,它很考驗觀眾的智慧。故事從頭至尾都被一個強烈的懸念牽引著,我們的思維如同主人一家三口,被囚禁在一所大房子里,百思不得其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謎底一經揭曉,便如醍醐灌頂,竟然……這種結局,我想沒有人會料到。知道了謎底後再細細一想,發現原來自始至終導演都埋了伏筆,只是沒有人會把所有的細節聯系在一起,也沒有人想像力豐富到如此地步。導演靠創意、懸念和氣氛完全控制了觀眾的心理和情緒。
《THE OTHERS》國內譯為《小島驚魂》,另一種譯名是《神鬼第六感》,我認為都是失敗的譯名。個人感覺譯為「不速之客」才能真正體現出這部影片的內涵:從葛瑞絲一家的眼光來看,三個傭人和維多一家是不速之客;而從後兩者看來,其他人是不速之客。其實就是除了自己人之外的其他人都是不速之客,這正接近了「THE OTHERS」的原意。尼歌.基曼的氣質與這部電影配合的天衣無縫,本來尼歌就很冷艷,再加上欣長的身材、蒼白的臉頰、有些神經質的眼神和固執的性格,想有縫都難。
葛瑞絲在故事中一直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中,又帶點惶恐不安,她的眼神大部分的時候都神經兮兮,最先令我起疑的就是她。她愛子女,卻又對他們異常苛刻,她的丈夫因為戰爭多年未歸,三人長期生活在封閉的環境里,她的心理有些變異。我一開始就懷疑她是精神分裂,影片中也通過鏡子做過多次暗示:葛瑞絲每次對著鏡子看到自己,眼神就很奇怪,有點不可置信的感覺。鏡里鏡外的兩個葛瑞絲,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幻的,恰好對應了她內心的二個自我。葛瑞絲殺死一對兒女,她是知道的,但由於她一直拒絕承認這個事實,於是潛意識造出了一個虛幻的「我」,這個「我」扮演了一個慈母的角色。這個「我」拒絕承認發生過的事實,也不承認自己已經死了,反而以「上帝給了我第二次機會」為逃避的借口,繼續生前的生活。她似乎已完全「忘」了自己身在何處,是什麼人,直到最終被招魂。
中間有很多細節頗有迷惑性,比如「要開第二扇門之前一定要確定第一扇門已經關了」。其實這個並沒有什麼玄妙,因為她的孩子得了一種怕光的病,關門是為了不讓光進來。那為什麼影片後段他們又不怕了?其實影片一開始他們就不怕,只是沒有嘗試的機會,因為一開始他們就已經是鬼了,生前的病就沒有了。這個邏輯從男僕人對葛瑞絲說的話「我的嫂子本來有風濕,可是有一天就不治而愈」推測出。他說的有一天就是指死亡。
三個僕人沒有惡意。但很多人一開始也會懷疑到他們有什麼陰謀。疑心從那封沒有發出去的信開始,而且老婦人的眼神總是閃閃爍爍,一問到關鍵的地方就躲躲閃閃。導演中間也安排一個細節來干擾人的注意力,就是老婦人總是拿葯逼葛瑞絲吃。其實他們原本是來告訴葛瑞絲真相的(即她們其實已經死了),但由於葛瑞絲太固執,在多次提示下一直不相信不承認,這讓他們終於「忍無可忍」。因此他們說「孩子好辦,主要是他們的母親,太固執了」。他們反復強調「是揭露真相的時候了」,其實就是沒有耐心耗下去,要點醒她的意思。他們在門外說的「人要學著和鬼和平相處」把葛瑞絲嚇得魂飛魄散,葛瑞絲當然的把自己理解成「人」,把他們理解成「鬼」。其實三個僕人的意思是「他們自己和葛瑞絲一家鬼,要和維多這家人和平共處」。因為所站的立場不同,所以產生了歧義。
再看一遍的時候我發現影片中所有警示的話都可以多重理解,在看到結尾之前,都難以猜出它真正的含義。要注意的是外國的鬼和中國的鬼不太一樣,中國的鬼白天不可以出來,照鏡子也看不到影子,外國的可以。還有一個原則是鬼看見、動過的東西只是幻覺,如果碰巧他們動過的恰好是實物,這時候鬼和人都會驚呼「有鬼!」。有人認為影片從邏輯上解釋不通,但如果重新看一遍的話就會發現之所以不通全都是因為自己看得不夠細。現在就從頭梳理這些蛛絲馬跡,解讀幾個暗示和幾點疑問。
一、 整個故事從迷霧重重的一套大宅子開始,這是最大的暗示。葛瑞絲家的霧總是不散,傢具房間永遠是灰暗的,而真相大白後演到維多一家就晴天了。
二、 葛瑞絲第一個鏡頭就是從睡夢中尖叫著驚醒過來。她為什麼驚醒?因為她做了一個「噩夢」,「噩夢」的內容就是她殺了自己的兒女,然後自殺。她以為是個夢,其實都是真的,只不過出於自我保護心理和無法接受自己罪惡的行為,潛意識里把真實當做了夢,然後又把虛幻當作了真實。從夢到醒的過程其實就是由生到死的轉換,醒來後她已經不是「人」了。
三、 僕人為什麼一夜之間都走掉了?因為她們全家都死了,僕人自然都走掉了。
四、 葛瑞絲對新來的老婦人說「它改變了一切,但我要冷靜的處理這些(大意如此)」。「它」暗示的應該就是殺害兒女的事情,冷靜的處理就是拒絕相信發生的一切,把它當作一個夢。
五、 安在吃飯的時候對老婦人說「媽媽瘋了」,後來又說過一次「媽媽又瘋了,像那天一樣」。「瘋了」暗示的就是殺人,「那天」就是出事的那天。
六、 安為什麼能看見維多?因為維多一家在招魂,估計先招的是她,因此她能夠暫時進入人的世界,看到他們。
七、 年輕的女僕為什麼啞了?因為她當年也不相信自己已經死了,最後終於知道真相,嚇得再也說不出話來了。所以葛瑞絲暗示說「我們有相同的經驗」。
八、 葛瑞絲的丈夫究竟是人還是鬼?是鬼,是孤魂野鬼,在外面游盪,找不到回家的路,葛瑞絲出門碰巧遇見他了。他的丈夫和她們一樣臉色蒼白,沒有活力。另一個證明是,知道真相之後,孩子說「如果這樣,那麼爸爸是打仗死了?」只有死了,他們才能夠會面。
九、丈夫為什麼要走?在安被靈媒上身,後被葛瑞絲瘋狂糾纏之後,安到父親處哭訴。之後葛瑞絲走進去道歉,丈夫問「你為什麼那樣?」葛瑞絲先說「我以為有鬼……」她的丈夫更正「不是指這個,是指那天。」同時的鏡頭安對尼哥說「媽媽又瘋了」,尼哥問她「像那天一樣嗎?」安點頭,反問道「你還記得那天的事情嗎?」尼哥好似痛苦的緊閉了一下眼睛「不記得了」。那天的暗示同上。丈夫因為不肯原諒妻子殺害孩子的行為而離開。
十、片中好幾次出現「你不要那樣喘氣!」應該暗示的就是被葛瑞絲的枕頭壓著喘粗氣。
最後葛瑞絲上樓看到維多一家,所有的疑問和幻覺迎刃而解。真相撲面而來,葛瑞絲再也無法偽裝,說出了他們都不願意承認的事實「愛他們的媽媽用枕頭殺了兩個孩子,然後開槍自殺」其實他們三個人早就明白這些,但同時選擇了逃避。
人鬼之間的糾葛還未真正結束,因為還會有新的人搬進。雖然他們大喊「這是我們的房子」,也只能人鬼共處
了。不同的是,他們是「鬼」了。
補充一點:
葛瑞斯在半夜聽到的鋼琴聲應該是後來搬進的一家「人」彈的,這在最後葛瑞斯瘋狂撕扯桌上的紙,而「人」看到的卻是紙片在空中紛紛碎落的情節中得到了印證。所以說人和鬼彼此是看不到的,在葛瑞斯反復開關門的時候,應該是那家人把門關上的。
補充一點:
葛瑞斯在半夜聽到的鋼琴聲應該是後來搬進的一家「人」彈的,這在最後葛瑞斯瘋狂撕扯桌上的紙,而「人」看到的卻是紙片在空中紛紛碎落的情節中得到了印證。所以說人和鬼彼此是看不到的,在葛瑞斯反復開關門的時候,應該是那家人把門關上的。
補充一點:
關於grace為什麼要殺她的孩子,應該是和納粹有關系。grace跟她丈夫說過:「我們都投降了,全島淪陷了,我們能怎麼辦?」再聯系她逼孩子們都聖經的段落,關於投降和說謊的部分,她殺孩子的原因不難理解。納粹來了,小島淪陷了,也許快要闖進他們的庄園,她心底里認為不該向邪惡妥協,因此殺了自己的孩子後自殺了。因為僕人們沒有對這棟房子的熱愛,不像grace那樣寧願「守著這座監獄」(和米爾絲一家一樣),所以一夜之間都不見了,或許被納粹殺了,或許投降納粹活著,都有可能。補充一點
男主人(軍人)沒有死:
1)他的打扮是戰場退役軍人,暗示他受重傷後已經退下火線。如果KIA的話應該是戰場上最後戰死的裝扮;
2)他說自己一直在找回家的路,暗示當時他處於彌留的狀態,重傷快到死的邊緣,在鬼門關的邊沿,所以靈魂能回到家中。
3)他說自己一直在流血,證明並沒有完全死去,而是處於生死掙扎的關頭。
4)他看見Niko後驚呆了,沒有任何喜悅的表情,暗示他明白妻子已經在陰間了。
5)他看到孩子後那種毫無喜悅,傷心欲絕的表情,明白他們也死了。
6)他回到家一直躺在床上,再次暗示他的傷重
7)幾天後,他終於跨過鬼門關,被救活了。所以他說要重新回到前線。
8) 最後,他用一絲靈魂還在陰間的最後時刻和Niko完成了最後的ML.
⑥ 哪些電影可以拿來寫英語論文
《冰雪奇緣》、暮光之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其實具體要看你寫什麼方向,如果翻譯方向,任何一個國外的電影都可以用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