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外大片 > 歌劇院迷案電影法國

歌劇院迷案電影法國

發布時間:2025-10-03 10:41:18

㈠ 莫扎特的資料

莫扎特簡介

奧地利作曲家沃爾夫岡·阿瑪台烏斯·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莫扎特三歲起顯露音樂才能,四歲跟隨父親學習鋼琴,五歲作曲,六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八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十一歲寫了第一首歌劇。他僅僅活了三十六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人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1762年,六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嘗試性的巡迴演出,獲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們先後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作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獲得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扎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時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這使他以後能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廣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創作開始進入成熟時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時,在和社會各階層廣泛的接觸中,特別是與曼亥姆市民藝術家們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遠非傳統觀念所能給予他的啟示和激勵。這不僅是藝術鑒賞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對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體會。他愈加認識到,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與道德所決定。這時已經成人的莫扎特,對自己的奴僕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自由,1781年,他徹底地同僱傭他的大主教決裂,毅然辭職。成為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反抗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維也納,並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

1782年7月首演,獲得成功。1782年,在沒有徵得父親同意的情況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樂家的女兒康坦絲·韋伯結了婚。此間,莫扎特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海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向海頓學習四重奏和交響曲的創作經驗。自從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間,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創作時期。這期間的作品,無論是歌劇還是交響曲,都展現出新的風貌。這些作品反映了處於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所具有的堅定、樂觀的階級意識,表現了維也納進步知識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為第一個力圖掙脫束縛、維護自己尊嚴的藝術家,他在享受「自由」樂趣的同時,也對「自由」的艱辛有了更實際的體驗。莫扎特在音樂里開始體現他的悲傷、憤懣、甚至抗議,同時仍然對美好的未來抱著天真、誠摯的嚮往,一打開美麗的外殼,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

音樂史書上稱莫扎特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卻留下了那麼豐富的作品。他的創作幾乎涉及了音樂的所有領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當推歌劇。他繼承格魯克歌劇改革的理想,而且更進了一步。與格魯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張「詩必服從音樂」。他的歌劇具有強烈的音樂感染力,旋律非常優美、流暢自然而深情,宣敘調也富於歌唱性。不同類型的音樂,將各種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鮮明而生動。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為安排戲劇性沖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簡練、個性化,在音樂的性質上與全劇有了更多的內在聯系。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國歌劇藝術的開拓史上立下了不朽業績。其中以《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最為傑出。

交響樂也是莫扎特創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是他最後的三部,即降E大調、g小調和C大調交響曲。其中《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詩意;《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富有戲劇性,有海頓式的樂觀主義情緒,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於海頓,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朱彼特》)宏偉豪邁、東觀向上,預示了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響曲的出現。莫扎特的交響曲(尤其是最後三首),是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貢獻在於各樂章之間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

參考資料:http://jjoin.net/BBS/showthread.asp?threadid=2943&page=end
回答者:慧美_潞 - 魔法師 四級 3-15 21:34

--------------------------------------------------------------------------------

1765年7月,英國倫敦一家報紙刊登了這樣一條音樂會預告: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是能使全歐乃至全人類感到自豪的神童。8歲的少年使音樂家和有識之士驚嘆不已。他的羽管鍵琴演奏、視奏能力及運用各種樂器的即興表演和作曲,都使人嘆為觀止。這位天才兒童的父親,根據紳士淑女懇切的要求,決定延長滯留時間。為此,各位有了欣賞這位小作曲家和他姐姐演奏的機會......

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斯堡一個宮廷樂師之粗。他的父親列奧波爾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原籍德國,曾先後生有7個孩子,不過,其中5個都過早地夭折,頑強地活下來並長在成人的只有最小的兒子沃爾夫岡和他的姐姐安娜。

列奧波爾德是一位頗受人們尊敬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小莫扎特非凡的音樂天賦很早就已引起他的欣喜與關注。有一次,他與一位朋友一起回到自己家中,看到4歲的兒子正聚精會神地趴在五線譜紙上寫東西。父親問他在干什麼?兒子一本正經地回答:「我在作曲。」孩子的舉止使兩位大人相覷見笑,面對著紙上歪七扭八的音符,他們以為這不過是小孩的胡鬧。然而,當細心的父親將兒子的作品認真地看了幾眼之後,忽然興奮地眼噙淚花對客人喊道:「親愛的,你快來看!這上面寫的是多麼正確而有意義啊!」天才已經開始了他的創造生涯!

在歐洲音樂史的源遠長河中,自幼便顯示出音樂才幹者並不罕見。可像莫扎特那樣早熟的奇才,能在那樣小的年齡便被公認為「神童」的音樂家,確是再難找尋。他3歲就能在鋼琴上彈奏許多他所聽到過的樂曲片斷,5歲就能准確無誤地辨明任何樂器上奏出的單音、雙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輕易地說出杯子、鈴鐺等器皿碰撞時所發出的音高......。如此過硬的絕對音準觀念是絕大多數職業樂師一輩子都達不到的。

為使小莫扎特能迅速成長,列奧波爾德竭盡心血,精心栽培。對兒子的學習與訓練是極為嚴格的,除了復雜的音樂理論與演奏技能外,還有拉丁文、法文、義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學和歷安等等。

從1762年起,在父親的帶領下,6歲的莫扎特和10歲的姐姐安娜開始了漫遊整個歐洲大陸的旅行演出。他們到過慕尼黑、法蘭克福、波恩、維也納、巴黎、倫敦、米蘭、波隆那、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阿姆斯特丹等等許多地方,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巨大的轟動!在奧地利國都維也納,他們被皇帝請進王宮進行表演。

在鮮花、掌聲和歡呼的背後,是艱苦的勞動、苛刻的條件和可怕的考驗。為了金錢與榮譽,列奧波爾德要求小莫扎特無論旅途多麼勞累,要隨時都可以當眾演。為了宣揚兒子的天才,他讓孩子必須滿足聽從突如奇來、異想天開的種種刁難性提議。如:當場視奏從未接觸過的技巧艱深的樂曲;按照聽眾臨時設想的幾個低音即興作曲,並根據指定的調性當即演奏用多條手帕將鍵盤全部蒙住而不影響彈琴;在一場音樂會上從頭至尾全部演奏自已的作品,等等。並且,這樣的演出幾乎每每長達四五個小時之久。

1772年,16歲的莫扎特終於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漫遊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里擔任首席樂師。

盡管莫扎特乃曠世奇才,盡管他享有極大的榮譽,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奴僕,並且是一個很糟糕的奴僕。因為他擁有榮譽。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輩海頓那樣,每天在前廳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責辱罵,甚至嚴厲的懲罰。然而,莫扎特畢竟不是海頓,他具有更強的自尊心和獨立不羈的果敢精神。為擺脫大主教的侮辱與控制,他於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個落腳之處,永遠離開薩爾斯堡。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這位曾轟動過整個歐洲的金光閃閃的寵兒此刻竟到處碰壁!神童已經長大,已不再是神童。昔日的神童消失了,盡管他的才華隨年齡成正比地增長,可現實社會卻無情地冷落了他。他不得不重新回到薩爾斯堡,而這樣一來,大主教當然更加刻薄地對待他。莫扎特的辛酸與窘境是任何一個有生活常識的人都不難想像的。

1781年6月,莫扎特終於在忍無可忍當中與大主教公開決裂。他毅然辭職離去,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種舉動無疑極其大膽而英勇。因為,這意味著艱辛、飢餓甚至死亡。

列奧波爾德力勸他的兒子向大主教賠禮道歉,重歸於好,莫扎特堅決拒絕。他在給父親的回信中寫道:我不能再忍受這些了。心靈使人高尚起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繼承來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備犧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對於我,對於你,都應該是最珍貴的!

沖出牢籠的莫扎特定居在「音樂之都」的維也納,開始了一個自由藝術家的生涯。當時他年僅25歲,可離生命的終點卻只有10年了。

莫扎特寫作之輕松與神速使他的同時代人和後輩都把他看作是無師自通、不學而成的天才,縱觀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時期受到父親的嚴格教誨外,的確從未得到過正式的教師指導。天才是不容否認的,但人們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離不開刻苦與勤奮。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與歌劇《唐.璜》的樂隊指揮庫查爾茲一起散步時說:「以為我的藝術得來全不費功夫的人是錯誤的。我確切地告訴你,親愛的朋友,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這么多時間和思考來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許多次。」

在莫扎特身上,處處都體現出典型的藝術家天性。他是一個熱愛生活、充滿詩意、富於感情的人。他認為窮人最講信義,「世界上只有窮人才是最好、最真實的朋友,有錢人完全不什麼叫友誼」。他天真、單純,總是興高采烈。他易受感動,愛掉眼淚,具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樣充滿了好奇,似乎永遠長不大。

莫扎特摯愛自己的親人,每當他談起父母、妻子時,臉上都不由閃現出幸福的光彩,語調也格外恬美。在神聖的婚禮儀式上,他和妻子雙雙落下激動的熱沔。大家深受感染,都跟著一起哭了。由於他沒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采又不善持家理財,因而婚後的生活非常窮困。為了維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拚命工作--教課、演出、創作,應接不暇,永無休止。盡管如此,日子還是過得相當窘迫。有一年冬天的一人傍晚,朋友們到他家做客,從窗外看到夫妻倆在屋裡愉快的地翩翩起舞,紛紛贊嘆不已。待到進屋後才弄明白,他們因無錢買煤,不得不利用跳舞來取明,以此熬過寒冷的冬季。

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況愈下,身體也越來越糟,他不得不經常向朋友們求援。當他最後一部傑出的歌劇《魔笛》(The Magic Flute)首場公演時(1791年9月30日),他已痼疾纏身。

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著黑衣的陌生人前來拜,他請大師為他寫一首《安魂曲》。陌生人走後,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著眼淚對妻子說,這部作將為他自己而寫。「他帶著一種狂熱的拚死勁兒開始寫最後一部作品--《安魂曲》,......草扎特處於過度勞累的狀態中,他擺脫不了這部『為死亡而作的彌撒曲』是為他自己而作的這樣一種念頭,他認為自己不能活著完成它了,他鞭策自己來寫這部充滿死亡景象的傑作,開始了與時間進行的悲劇性競賽。」一個永遠的憒憾是,這場競賽的勝利者是死神,《安魂曲》寫到一半時,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筆......,這部傳世之作的最終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門生修斯梅爾。

《魔笛》上演後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為瀕臨崩潰的莫扎特帶來難以形容的最後的欣慰。1791年12月4日深夜,他躺在冷冷清清的病榻上,喃喃自語地想像著《魔笛》的演郵:第I幕現在結束了......現在開始夜後的詠嘆調.......凌晨1點,他悄悄地闔上了雙目。此,豪華的威登歌劇院燈火輝煌,舒適的包廂座無虛席,維也納各界人士濟濟一堂,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賞著大師的新作《魔笛》。

出殯那天,狂風呼嘯,大雪紛飛。惡劣的氣候迫使幾位送葬的親友都中途返回,只剩下一個掘墓老人趕著靈車踽踽獨行......。這是一個埋葬罪犯、流浪漢與貧民的墳場,下葬的墓穴里已有兩口他人的棺材。康斯坦采當時重病卧床,沒能到場。當她數日後前往墳地時,已無法找到准確的墓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代奇才就這樣無影無蹤地消失了,身後留下尚未還清的1682弗羅林的債務。

比起長壽而在晚成的海頓來,莫扎特剛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歲的一生里,卻為人們創造出數量驚人的音樂瑰寶。其中包括:歌星22部;以《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莫扎特的音樂典雅秀麗,如同珍珠一樣玲瓏剔透,又似陽光一般熱情溫暖,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力。由於他的音樂語言平易近人,作品結構清晰嚴謹,「因而使樂思的最復雜的創作也看不出斧鑿的痕跡。這種容易使人誤解的簡朴是真正隱藏了藝術的藝術」。
回答者:樓下的惡魔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15 21:44

--------------------------------------------------------------------------------

我這里有一篇法國音樂學者對莫扎特的音樂的評價,你看有用沒

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靈魂
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個兒只叫人感到快樂。他的作品是他靈魂的小影。這樣,所有別的和諧都歸納到這個和諧,而且都融化在暈個和諧中間。
後代的人聽到莫扎特的作品,對於他的命運可能一點消息都得不到;但能夠完全認識他的內心。你看他多麼沉著,多麼高貴,多麼隱藏!他從來沒有把他的藝術來作為傾吐心腹的對象,也沒有用他的藝術給我們留下一個證據,讓我們知道他的苦難,他的作品只表現他長時期的耐性和天使般的溫柔。他把他的藝術保持著笑容可掬和清明平靜的面貌,決不讓人生的考驗印上一個烙印,決不讓眼淚把它沾濕。他從來沒有把他的藝術當做憤怒的武器,來反攻上帝;他覺得從上帝那兒得來的藝術應當用做安慰的,而不是用做報復的。一個反抗、憤怒、憎恨的天才固然值得欽佩,一個隱忍、寬恕、遺忘的天才,同樣值得欽佩。遺忘?豈止是遺忘!莫扎特的靈魂彷彿根本不知道莫扎特的痛苦;他永遠純潔,永遠平靜的心靈的高峰,照臨在他的痛苦之上。一個悲壯的英雄會叫道:「我覺得我的斗爭多麼猛烈!」莫扎特對於自己所感到的斗爭,從來沒有在音樂上說過是猛烈的。在莫扎特最本色的音樂中,就是說不是代表他這個或那個人物的音樂,而是純粹代表他自己的音樂中,你找不到憤怒或反抗,連一點兒口吻都聽不見,連一點兒斗爭的痕跡,或者只是一點兒掙扎的痕跡都找不到。G Min.[G小調]鋼琴與弦樂四重奏的開場,C Min[C小調]幻想曲的開場,甚至於安魂曲的「哀哭」的一段,比起貝多芬的C Min.[C小調]交響樂來,又算得什麼?可是在這位溫和的大師的門上,跟在那位悲壯的大師門上,同樣由命運來驚心動魄的敲過幾下了。但這幾下的回聲並沒傳到他的作品裡去,因為他心中並沒去回答或抵抗那命運的叩門,而是向他屈服了。莫扎特既不知道什麼暴力,也不知道什麼叫做惶惑和懷疑,他不像貝多芬那樣,尤其不像華葛耐那樣,對於「為什麼」這個永久的問題,在音樂中尋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謎。莫扎特的樸素,跟他的溫和與純潔都到了同樣的程度。對他的心靈而論,便是在他的心靈中間,根本無所謂謎,無所謂疑問。
怎麼!沒有疑問沒有痛苦嗎?那未跟他的心靈發生關系的,跟他的心靈協和的,又是哪一種生命呢?那不是眼前的生命,而是另外一個生命,一個不會再有痛苦,一切都會解決了的生命。他與其說是「我們的現在」的音樂家,不如說是「我們的將來」的音樂家,莫扎特比華葛耐更其是未來的音樂家。丹納說得非常好:「他的本性愛好完全的美。」這種美只有在上帝身上才有,只能是上帝本身。只有在上帝旁邊,在上帝身上,我們才能找到這種美,才會用那種不留餘地的愛去愛這種美。但莫扎特在塵世上已經在愛那種美了。在許多原因中間,尤其是這個原因,使莫扎特有資格稱為超凡入聖(divine)的。
法國音樂學者Camile Bellaique(嘉密.貝萊克)著《莫扎特》p.111-113

參考資料:法國音樂學者Camile Bellaique(嘉密.貝萊克)著《莫扎特》p.111-113
回答者:estellia - 魔法學徒 一級 3-15 22:46

--------------------------------------------------------------------------------

莫扎特簡介

奧地利作曲家沃爾夫岡·阿瑪台烏斯·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莫扎特三歲起顯露音樂才能,四歲跟隨父親學習鋼琴,五歲作曲,六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八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十一歲寫了第一首歌劇。他僅僅活了三十六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人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1762年,六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嘗試性的巡迴演出,獲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們先後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作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獲得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扎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時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這使他以後能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廣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創作開始進入成熟時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時,在和社會各階層廣泛的接觸中,特別是與曼亥姆市民藝術家們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遠非傳統觀念所能給予他的啟示和激勵。這不僅是藝術鑒賞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對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體會。他愈加認識到,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與道德所決定。這時已經成人的莫扎特,對自己的奴僕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自由,1781年,他徹底地同僱傭他的大主教決裂,毅然辭職。成為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反抗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維也納,並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

1782年7月首演,獲得成功。1782年,在沒有徵得父親同意的情況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樂家的女兒康坦絲·韋伯結了婚。此間,莫扎特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海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向海頓學習四重奏和交響曲的創作經驗。自從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間,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創作時期。這期間的作品,無論是歌劇還是交響曲,都展現出新的風貌。這些作品反映了處於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所具有的堅定、樂觀的階級意識,表現了維也納進步知識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為第一個力圖掙脫束縛、維護自己尊嚴的藝術家,他在享受「自由」樂趣的同時,也對「自由」的艱辛有了更實際的體驗。莫扎特在音樂里開始體現他的悲傷、憤懣、甚至抗議,同時仍然對美好的未來抱著天真、誠摯的嚮往,一打開美麗的外殼,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

音樂史書上稱莫扎特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卻留下了那麼豐富的作品。他的創作幾乎涉及了音樂的所有領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當推歌劇。他繼承格魯克歌劇改革的理想,而且更進了一步。與格魯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張「詩必服從音樂」。他的歌劇具有強烈的音樂感染力,旋律非常優美、流暢自然而深情,宣敘調也富於歌唱性。不同類型的音樂,將各種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鮮明而生動。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為安排戲劇性沖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簡練、個性化,在音樂的性質上與全劇有了更多的內在聯系。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國歌劇藝術的開拓史上立下了不朽業績。其中以《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最為傑出。

交響樂也是莫扎特創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是他最後的三部,即降E大調、g小調和C大調交響曲。其中《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詩意;《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富有戲劇性,有海頓式的樂觀主義情緒,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於海頓,被稱為莫扎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朱彼特》)宏偉豪邁、東觀向上,預示了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響曲的出現。莫扎特的交響曲(尤其是最後三首),是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貢獻在於各樂章之間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

㈡ 法國電影歌劇院謎案是什麼時候的故事

1993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一部名為《蝴蝶君》的電影首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中國的愛情故事。

陷入愛河的兩人分別是法國年輕外交官、中國京劇演員

生活在異國的法國年輕外交官,前往歌劇院觀看《蝴蝶夫人》時,對舞台上表演的中國京劇演員產生了愛慕之情。

不久之後,兩人便雙雙墜入愛河,談起戀愛並同居。

然而,在20年後的一次審查中,法國警方對京劇演員的醫學檢查顯示:

外交官的妻子竟是個正兒八經的男人!

已經到達中年的外交官知道這個結果後感覺非常屈辱,整個人陷入了絕望之中,最後自殺身亡。

電影講述的這則故事在現實中,是有真人原型的。兩人甜蜜地步入婚姻生活,共同養育了一個兒子。

直到18年後,法國外交官才驚覺:對方竟是男人!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那麼,他們最初是如何相愛的呢?外國外交官的「妻子」又為何能夠瞞天過海?

一見鍾情,孽緣開端

法國總統戴高樂在1964年,宣布與中國恢復建交關系。

於是法國成了第一個在中國開設駐華大使館的國家。

也是在這一年,為了表示中法之間的友好關系,法方在平安夜那天在大使館舉辦了一場晚會,並邀請了當時中國著名的年輕京劇演員時佩璞。

時佩璞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當中。

父親是一名大學教授,母親是一位人民教師,叔叔則在文化部工作。

㈢ 一部電影,昨天剛剛在cctv6看的,叫《盧浮宮謎案·法國》為什麼...

因為國內沒正式引進,具體的演員,海報和劇情簡介在豆瓣詞條里的IMDB可以看到。

電影法語名Mystère au Louvre,是懸疑係列劇Mystère à Paris的第四集。講述的是1885年巴黎,Alice Taglioni飾演的女竊賊盜取在Louvre展出的稀世珍寶的故事。由Thalie Images和TV5 Monde出品,France 2 (FR2)發行。多說一點關於這部影片的內容,影片上映時間2017-12-27(法國),時長88分鍾,曾在法國電視二台播出,編劇是Elsa Marpeau和Florent Meyer。很棒的一部影片!



內容介紹(摘錄並翻譯自imdb):

巴黎上流社會欽佩或擔心的著名強盜美居事實上是-一個女人。她的真名康斯坦斯·德·庫蘭格斯(Constance de Coulanges)在羅浮宮博物館即將展出的當晚,她計劃偷走屬於尤金妮皇後的一套珠寶,以發動一場絕招。為此,她聘請了弗雷德里克(Frédéric)一位英俊的繩索藝術家。當首席偵探塞納德(Thénard)把盧浮宮置於嚴格的安全保護之下時,他們的嘗試變得更加危險。



㈣ 瑪蒂爾達梅演過多少電影

瑪蒂爾達梅演過電影有如下:
《我只夢見你》、《歌劇院謎案》、《不忠者》、《你能保守秘密么?》、《雙面嬌娃》。
瑪蒂爾達·梅介紹
1965年2月8日生於法國巴黎,演員。2012年參演電影《不忠者》。
電影《不忠者》簡介
是讓·杜雅爾丹、吉爾·勒盧什、弗雷德·卡瓦耶、艾瑪紐爾·貝克特、艾里克·拉緹戈、米歇爾·阿扎納維西於斯、揚·高能、利雅得·薩杜夫執導的喜劇片,讓·杜雅爾丹和吉爾·勒盧什出演。
該片講述了男人出軌的7種形態。
影片評價
觀賞這部電影最大的樂趣就是看那些一線法國演員的表演,以及編導對下半身毫無顧及的插科打諢。
——衛報
如果說《不忠者》這部電影證明了什麼,那就是讓·杜雅爾丹可以表演的角色和范圍比我們料想的要多得多。
——金融時報

㈤ 法國電影歌劇院謎案是什麼時候的故事

法國電影《歌劇院謎案》講述的故事背景設定在20世紀早期的巴黎。

這部電影以巴黎著名的歌劇院為舞台,通過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懸疑情節,展現了當時巴黎社會的風貌。電影中的歌劇院不僅是藝術的殿堂,更是權力和慾望的交織地。在這里,華麗的面紗下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和罪惡。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輕的歌劇演員,她的命運與歌劇院中發生的一系列神秘事件緊密相連。隨著調查的深入,觀眾逐漸發現這些事件背後隱藏著更為復雜的真相。這些真相不僅涉及到歌劇院的內部紛爭,還牽扯到巴黎上層社會的權力斗爭和道德淪喪。

電影通過精彩的劇情和豐富的角色塑造,生動地展現了20世紀早期巴黎社會的復雜性和多面性。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當時巴黎社會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氛圍。這使得《歌劇院謎案》不僅是一部懸疑片,更是一部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藝術作品。

閱讀全文

與歌劇院迷案電影法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碧血劍電影原音樂 瀏覽:71
動畫鯊魚電影大全下載安裝 瀏覽:151
什麼電影可以學英語 瀏覽:826
奶奶電影免費觀看完整 瀏覽:63
若是沒有加班電影完整在線觀看 瀏覽:470
大阪電影節阿sa 瀏覽:824
韓版華爾街之狼電影完整版 瀏覽:924
紫電影院 瀏覽:923
電影票房春節電影豆瓣評分 瀏覽:928
精裝追女仔粵語版電影 瀏覽:551
王道的電影大全 瀏覽:545
關德興電影全集粵語 瀏覽:119
天佑拍的什麼電影 瀏覽:833
中國少年喜劇電影大全 瀏覽:48
王者英雄電影大全 瀏覽:594
德國日本二戰電影大全 瀏覽:870
電影潛海姑娘主題音樂 瀏覽:371
歌劇院迷案電影法國 瀏覽:178
關於中國的現代戰爭電影大全 瀏覽:433
太坦尼克號電影完整版 瀏覽: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