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票房指的是上映多長時間的收入
從點映到正式上映到院線下檔的全部總和
一般院線下檔了的票房就是最終票房了
至於周票房,日票房之類的就是開始的單獨統計了,這些事算在總票房內的
至於海外票房,統計比較慢,因此全球票房也會出的比較慢,原因是全球各地上映時間不同,很可能一部片子上映幾年後海外才開始放,比如赤壁美國現在還沒上映
⑵ 中國電影票房總排名前十的電影是什麼,分別是多少票房[算上在中國放映的國外大片]
泰坦尼克號(1998) 3.595億元
英雄(2002) 2.5億元
無極(2005) 1.7950億元
功夫(2004) 1.55億元
十面埋伏(2004) 1.536億元
天下無賊(2004) 1.2億元
珍珠港(2001) 1.05億元
真實的謊言(1995) 1.02億元
金剛(2006) 1.0184億元
霍元甲(2006) 1.0160億元
達芬奇密碼(2006) 1.0120億元
絕對是權威數據~
⑶ 電影票房
1.票房一般按地區和時間分
地區:歐美票房;香港票房;中國票房;全球票房等.....統計范圍就是按上映地區統計的。
時間:首日票房;周票房;月票房等....按時間統計票房。
地區和時間結合:中國首日票房——就是在中國第一天上映的票房。
2.不論是《金陵十三釵》還是什麼電影,只要全球放映,就有全球票房。
3.到國外放映算票房的方法見第1條。
3、4.無論國外電影到國內放映,還是國內電影到國外放映,也有全球同步放映的,也有延後的;當然要買版權,有買斷版權的(我把電影版權一口價賣給你,票房多少和我沒關系了),有從票房抽成的(比如我賣給你放映,我從票房抽20%的錢)。
⑷ 電影票房一般都是算多久的阿,是只要不下線就都算還是有幾天的規定的,我感覺電影一般一個星期左右就下線
是算一星期,一個月。... 每周一公布,不管上映了幾天.電影映期下線後在統計的是他的累計票房,也就是票房總收...望採納
⑸ 影院電影下架後在各平台播放的計不計入票房和電影收拾率
電影院計算的是票房,各大平台他們記的是播放量還有收視率,所以東西都是不一樣的。
⑹ 的票房 影片放到現在 得多少億票房
以前的好電影,放到今天未必有好票房,分析如下:
1、現在雖然中國票房總量大了,但是分布並不平衡。
2017年占據排行榜前十名的有五部片子,分別是:
戰狼2——56億;速度8——26億;羞羞的鐵拳——21.9億;功夫瑜伽——17億;西遊記伏妖——16.5億
合計137億,佔2017年總票房(559億)的四分之一。2018年春節檔也是如此。
2、另外的票房也被好萊塢大片,國內大片占據。而有一些電影,連10萬票房都沒有,而評價則是最低的2分。
3、如果2000-2010年排行前三的電影,放到今天播放也未必有現在的票房,因為中國人的審美提升了,對於電影的免疫力也提高了,尤其是IP劇的熱播,已經把部分質量一般的電影給擠死了。有的電影甚至還不如電視劇。
4、很多以前熱映的電影,例如英雄、卧虎藏龍、無極、霸王別姬,放到今天可能大熱,但是不排除不熱的可能。畢竟中國票房主要認動作和喜劇。
⑺ 票房是就電影上映一天之內還是首播的天數幾天之內呢
一般會統計首日票房,一周票房和總票房,看你需求的時間單位大小
⑻ 電影票房多少怎麼看的
偷票房,是指電影院瞞報(一般為少報)電影觀眾人數的行為是一種電影業中常見的「偷梁換柱」現象,是由於分成比例不同等各種原因產生的。電影院可以通過偷票房來謀取私利,造成對電影製片方、發行方等的損害,是一種十分不好的行為。隨著時代的進步和電影院線的發展,現在的偷票房已經不單單局限於電影與電影之間,還存在於票房與賣品之間。常見表現有:把賣電影票的錢當做賣爆米花的錢,或是列印出的電影票與觀看的電影名稱不符。電影院以此提高影城自身的收益。
⑼ 電影票房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是按實際的售票價統計。

在好萊塢,有三種分賬模式可以選擇。第一種是和中國一樣的固定比例分賬。第二種是影院會支付一筆費用給製片方買斷影片,然後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歸影院所有。第三種,是好萊塢最流行的分賬模式,也就是階梯式分賬:在好萊塢製片商的一些大片上映的第一周,製片商可以拿走80%的票房而影院只能拿走20%,這樣製片方就能盡快趁著影片的熱度收回成本。但隨著影片上映時間變長,製片商分到的票房會越來越少,第二周、第三周在60%左右,到了第四周可能就只有20%。
國內電影公司採取階梯式分賬模式的出發點和好萊塢並不一樣,其實是為了「以收入換市場」,通過給影院更高比例的分成來換取排片,爭取更高的票房。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2016年1月1日通報,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440億元,比上年增長近一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國產電影保持主導地位。
票房(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