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何電影票各地差價
因為經濟狀況不一樣
2. 巴西是全球電影票價格最低的國家之一,那麼中國電影票的價格在全球范圍內屬於什麼水平
據中國新聞網最新發布的消息,巴西成為了全球電影票價格最低的國家之一。而全球電影票價格排名前三的國家分別是瑞士、英國和挪威。巴西的電影票價是瑞士電影票價的一半,可以說差異是非常大了。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人民也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在看電影上,各大電商平台也會定期發放優惠券,所以我國的票價也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但雖然我國電影票價總體水平保持比較低,但是不得不說區域之間是不平衡的,大城市的電影票價普遍低於小城市和鄉村。
3. 現在一般普通電影票的價格是多少
在北京上海這種一級城市票價100左右。按照城市大小和居民收入逐步減少價格,另外根據電影院的設備不同,票價也不同,(電影院也分星級)基本就是裝修好的,票價貴,同一個影院的不同影廳的價格也會有差別
還有就是進口大片和國內的大片(大製作大投資),都有最低票價限制:30元或者25元票價不等
中小城市票價一般50-60,3D版稍貴一些,有各種團體、兌換券、網購一般都可以打折一半左右,學生半價,周二半價,有些地方周三也是半價 普通電影 不帶3D等這些的話 一張50左右
4. 電影票價格不是固定的為何不同地區價格也會不一樣
不可否認,很多小城市特別是小縣城,基本上只有一家電影院,最多兩家電影院,處於名副其實的壟斷格局,消費者沒有太多的選擇權。這決定了電影院在票價上享有絕對的定價權。對觀眾而言,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花錢買票,要麼只能不進影院看電影。
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很多小城市、小縣城的人口規模有限,特別是願意購買電影票、進入影院看電影的觀眾群特別小,每場觀眾數量少——甚至在周末,觀眾也不時可以享受到「包場待遇」。像生活在小縣城的筆者,一年下來,很少遇到過一場觀眾超過10個人的情況,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場觀眾超過20個人的情況,觀眾數量基本上只是個位數。這決定了電影院要維持經營,要生存下去,在觀眾規模較小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提高票價的辦法,別無選擇。
換句話說,人氣不足,票價來湊,小城市、小縣城的電影院沒有辦法走所謂的「薄利多銷」的營銷模式,只能走「暴利少銷」的辦法。而在春節期間,青年人普遍返鄉過年,直接增加了願意買票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的觀眾群,這就讓電影院產生了靠短短的春節幾天「狠宰」心理,選擇「坐地起價」,達到靠春節幾天的暴利攤平平時的虧損或者低利潤的目的。
當然,電影院經營者、電影投資商必須認識到,電影票價、電影票銷量、電影院利潤三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需要平衡。如果電影票價定得過高,人們買不起,或者令觀眾產生這是電影院「搶錢」的心理,將會導致電影票銷量大幅下滑,可能並不能給電影院帶來利潤,也不利於我國電影行業的發展。反之,給電影票定一個合理的價格,則有可能帶來銷量上升,增加電影院上座率,反過來能夠給電影院帶來利潤。
5. 電影票一般是多少錢
好的imax巨幕團購可以在60元左右 直接購買70多 一般的小電影院都在40元左右 團購也就20多吧
6. 幾種買電影票APP價格比較
上周五在快票APP買到了免費的電影,周末跟我女朋友去看了,挺不錯的軟體
7. 為什麼電影票價格不一樣
可能他說新用戶首單應該比較便宜
8. 為什麼網上買的電影票比現場買便宜很多
為什麼網路購票會比現場購票便宜那麼多?
一、邊際成本
簡單說,一場電影,影廳內坐100個觀眾時,和99個觀眾相比,影院付出的成本(水電場地人工)幾乎是一樣的,多出來那一個觀眾分攤的成本叫邊際成本。和實物商品消費不同,電影院、公園、火車、飛機這類提供服務性消費的行業,邊際成本都是接近為零的。
也就說,針對一個個體消費者,不管以什麼價格售票,影院都是收益大於支出的。雖然有國家的電影基金和稅,還有片方的分成,但這幾項成本都是按票價的比例計算的。在不考慮最低票價的情況下,電影票就算定在1元錢,對於影院,也是收益(短期內)。
當然,影院還是希望多掙錢的,如何爭取利益最大化呢?那就需要引入下一個概念:價格歧視。
二、價格歧視(區別定價)
簡單地說,因為邊際成本為0,那麼如果以每個消費者當時能承擔的最高價格把票賣給他,那麼影院就能獲得最大收益。
張三對電影票能承受的最高價格為100。影院如果能確知,那就應該以100的價格銷售給張三。
李四對電影票能承受的最高價格為25。影院如果能確知,那就應該以25的價格銷售給李四。
……
把每一張票都以合適的最高價格銷售出去,影院就會獲得最大收益。
這樣看似不公平,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比如民航,訂票越早,折扣越高。公交車、公園會推出月票,游泳館的定價更是五花八門,最貴的同樣是現場購票,還有各種年卡、月卡、計次卡,打折卡,單雙日卡提供不同程度的折扣等等。中國鐵路也期望這樣,但是被政府和民眾聯手禁止和抵制。所以現在鐵路只有在學生票上有價格歧視。
再說影院:現在的電影觀眾,按選片方式大致可以分兩種。
第一類,很早就在豆瓣時光或者影院官網上了解到自己感興趣的片子的公映日期,甚至是具體的影院排片的核心影迷。這類人是網路購票的主力。通過網路,他們對信息掌握充分,可以對不同影院貨比三家,對時間,影片制式,價格相對敏感。如果影院對他們不進行一些折扣和優惠,他們很容易被其他影院吸引走。反之,節假日、特別是情人節、聖誕節的時候,第二類觀眾的比例會激增,這時,影院就會取消所有的優惠了。
第二類,在商場吃喝購物之後,順便看個電影的非核心觀眾。這類人往往到了影院才知道有什麼片子可看,選片的標准基本是售票員推薦和看現場海報。影院吸引他們靠的是位置、裝潢和知名度。他們是現場購票的主力,已經到了影院,幾乎不可能再轉去其他影院。這類觀眾,往往不知道或者不屑於網上訂票,票價只要不是離譜,就可以接受。
這就是萬達影院官網購票低於現場購票價格的原因。
PS:在經濟學中,歧視的意思不是鄙視,而是區別對待。
PPS:本人不贊同yol叔的一個理由是,網購票的主要群體,也就是我上面說的第一類觀眾,有兩個特點,一是對價格比較敏感,那麼對影院高價零食的接受度不高。二是由於網上訂票,能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可以提前准備零食。我就算一個,我曾往萬代影廳夾帶過薯片、漢堡、三明治、披薩餅、紫菜包飯等等,在其他超市購買的瓶裝飲料也是每次都帶的。萬達影院也從沒仔細查過。
低價票、網購票、團購票對影院的零食銷售肯定是有促進作用的,但是有沒有Yol叔說的那麼可觀。個人覺得,以中國當下的經濟水平,未必吧。或者說,今後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但說到底,就算有一天中國的影院贏利點全在零食上,而不在影片上了,那麼也可以歸咎到「邊際成本」和「價格歧視」這兩個原理上。
9. 為什麼中國電影票比國外貴
按匯率算的話, 也不便宜啊,可能美國便宜吧。這里電影我們是25歲以下青年票,半價吧,都是7、8歐這樣,3d眼鏡1歐。我覺得一般大片去電影院看的人多,相對每個賺的少,而文藝類看的少,每個賺的多些。國外影院各種片都有,但是中國放映的外國片都是3d動作大片,因為相比國人不會願意經常花百把塊去看個文藝片(比如像<藝術家><國王的演講>這類國外票房極高的片,國內據說票房很是慘淡),所以這些得卯足勁賺錢。
還有就是分成問題。國內很多大片是「分賬進口」,即不購買外國電影版權,影片在國內放映的票房屬於外國電影公司,但給國內電影放映機構分成。還有在國內上映的「分賬進口」電影宣傳費用由發行方承擔,而國外一般是由放映方承擔。還有國家瓜分的那所謂基金,所以不高點咋賺錢。
至於硬體,國外影院硬體哪裡好了啊,巴黎是真的沒有很好。其它國家不知道,感覺日本和棒子國可能很好吧。不過國外影院普及率高,再小的城市都有,但中國因為有盜版和下載,小城市電影院怕虧本的啊親,不過現在好些一些城鎮在大力推廣影院,作為城市基建項目。
還有上映時間問題,有些好萊塢大片法國上映比中國還遲啊,不過上映的數量比中國多而已。我記得少年派法國就好晚,國內大家都說透了這里才上。和美國比,咱的確有差距,不過得看的咱這不逐年好轉么。越來越多全球同步了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