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體驗 > 陽高佳家瑪電影院

陽高佳家瑪電影院

發布時間:2021-07-29 22:43:40

㈠ 陽高紅樓夢影視城

中國十大影視城

一、長影世紀城:(推薦指數:10)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長春長影世紀城,是目前國內唯一的電影主題娛樂園。作為中國第一家世界級電影主題娛樂園,集好萊塢環球影城與迪斯尼游樂園精華於一身,集激光懸浮電影、動感球幕電影、三維巨幕電影、4D特效電影、立體水幕電影等當今世界經典特效電影於一園的「世界特效電影之都」。科技含量高,寓教於樂。不僅是電影發騷友的圓夢之地,更是青少年體驗高科技,拓寬視野,培養想像力的最佳去處。

二、橫店影視城(推薦指數:9)被譽為「江南第一鎮」的浙江橫店影視城,是亞州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影視城共有秦王宮景區、清明上河圖景區、江南水鄉景區、大智禪寺景區、廣州街香港街景區以及明清宮苑、屏岩洞府景區七大景區。是國內拍攝場景最多、規模最大、設施最全的影視拍攝基地,已經有100多部電影在這里完成。不愧是古裝劇發騷友的圓夢之地。

三、上海影視樂園(推薦指數:8.5)集影視拍攝、旅遊觀光、文化傳播為一體的上海影視樂園,由"30年代南京路"、"上海里弄民居"、"上海老城廂"、"歐洲建築群"、"蘇州河港區"、"馬勒別墅"、"教堂"、"和平廣場"、"浙江路剛橋"、"湖山區"、等景點及大型攝影棚、放映廳所組成;還辟有環行有軌電車、"跑馬場"、"老上海雜耍"、"錄象攝影"、"拍攝觀摩"等娛樂項目。

四、中山影視城(推薦指數:8)分為中國景區、日本景區、英國景區、美國景區和展覽館區五大部分。它沿著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跡,濃縮他在中國和世界各地從事革命活動的紀念地而建造起來的,集中反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進程,同時又展現了以中山市為代表的地域文化,形成一個既有革命紀念意義又有歷史文化品位的多功能綜合文化旅遊城。

五、鎮北堡西部影視城(推薦指數:7.5)被譽為「中國一絕」的鎮北堡西部影城是在一個原始古堡的基礎上修建的,保持並利用了古堡原有的奇特、雄渾、蒼涼、悲壯、殘舊、衰而不敗的景象,突出了它的荒涼感、黃土味及原始化、民間化的審美內涵。在中國眾多的影視城中以古樸、原始、粗獷、荒涼、民間化獨樹一幟。
影城格調:鎮北堡中的兩座城堡是明清時期為防禦賀蘭山以北各族入侵銀川城而設置的駐軍要塞,分別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乾隆五年(1740年),鎮北堡最吸引影視藝術家的正是這里被歲月侵蝕的衰而不敗的古舊面貌。

影視風雲:在《牧馬人》、《紅高粱》之後,作家張賢亮在此開創了華夏西部影視城,先後有《五個女人與一根繩子》、《東邪西毒》、《老人與狗》、《新龍門客棧》、《大話西遊》等70部影視劇相繼在此拍攝。難怪有人說,「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

六、同里影視拍攝基地(推薦指數:7)被譽為「東方小威尼斯」的同里影視拍攝基地主要景點可以概括為「一園」(退思園)、「二堂」、「三橋」。整個同里古鎮就是一個天然攝影棚,完整的明清建築,幽靜的青石板街,攝影基地就是古鎮本身,不過由於同里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目前來此拍攝的劇組並不多
影視風雲:自1983年謝鐵驪導演在同里拍攝《包氏父子》以來,先後有《紅樓夢》、《風月》等160餘部影視片在此拍攝。《戲說乾隆》之後,《半生緣、一世情》也在同里拍了一百天,其中的孤兒院就是崇本堂。

七、象山影視城(推薦指數:6.5)象山影視城坐落在新橋鎮大塘港生態旅遊區內。影視城以靈岩山為大背景,整體建築呈現宋代風格,巧妙結合了當地的山、岩、洞、水、林等自然景觀,主要由大門廣場區、村街作坊區、墓府山洞區、庄園湖塘區、店鋪城宅區等五大景點區域組成,集影視文化與旅遊休閑於一體。氣勢恢宏、風格獨特、創意新穎。

八、北普陀影視城(推薦指數:6)北普陀影視城位於大興縣瀛海鄉南宮,距市區20公里,佔地30萬平方米,是集旅遊觀光、影視拍攝、影視研修為一體的多功能大型影視文化城,是繼中央電視台無錫、涿州影視城之後崛起的、以明清建築風格為主調的第三大影視城。北普陀影視城擁有20多個景區,50多處景觀,還有一處紀念《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祠廟。

九、焦作影視城(推薦指數:5.5)1995年因拍攝《東周列國志》耗資數千萬元建起來的焦作影視城,分為即城門區,周王宮區、楚王宮區和市井區四個區。氣勢恢弘,設施完善,內容豐富,環境優美集中體現了華夏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風貌,再現了東周夯土築台之風。

十、涿州影視城(推薦指數:5)涿州影視城將現代電視製作藝術同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它展示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個電影電視的拍攝場地,而是一個充滿了東方的民俗趣味及古韻氣息的,集影視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異國風情於一體的影視城、歷史城、文化城和旅遊城。
影視風雲:1992年以來,先後有《唐明皇》、《三國演義》、《東周列國》、《水滸傳》、《武則天》、《尋秦記》等140多個中外影視劇組到基地。

㈡ 我是吉林高一學生,想考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希望有知道相關內容的能提供些幫助

努力學習

㈢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的學院歷史

1951年7月,電影表演藝術研究所改名為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建立了演員系。演員一班為演員系二年級,演員二班 為演員系一年級。演員系主任:王逸,演員一班主任教員為謝鐵驪,演員二班主任教員為:陳懷愷。教師有:唐遠之、巴鴻,業務幹事有:李露玲、董克娜、海音、金勵等。
1953年9月,演員一班 學生畢業。全部分配到新組建的北京電影演員劇團,從事演員專業工作,演員二班 的學生,調任該團為見習演員。
1955年,當時的北京電影學校,准備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並為改制後建立電影演員本科學系培訓師資,特聘請了蘇聯表演藝術家鮑?瑪?卡贊斯基來校授課,並舉辦了演員專修班。學員都是來自各電影製片廠有藝術經歷的中青年演員,如:胡朋、陳強、於洋、沙莉、凌之浩、張瑩、楊靜、張桂蘭、孫?、車毅等33人。由布加里任班主任。同時,學校又調配了部分教師,如:肖龍、邸力、張昕、歐陽儒秋、史寬等協助蘇聯專家參與教學工作。?
電影表演教育的初創階段,一方面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培養了一批演員,提高了一批演員的素質;另一方面也為電影表演教育的發展培訓了一批師資。
1956年6月,隨著電影學校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建立了電影演員系,首屆系主任為張客(兼)。
電影演員系為本科四年制。生源主要來自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歷的廠礦青年工人和社會青年。招生對象參加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另加專業考試(初試與復試)。
演員1956班,招生33人,主任教員由肖龍擔任,參加該班表演藝術課教學的有:歐陽儒秋、史寬、張昕、張岱宗、海音、於文仲、李慧穎等,語言技巧教師是吳青,舞蹈與藝術體操教師有:陳德齡、侯寄南及陸文監(外請)。第三學年後,由邸力任主任教員,張昕任班主任。該班教學實行淘汰制,第一學期後,勸退與轉學的有六人,後又有因病、因故退學的,到1960年畢業時只有18名畢業生。
演員1957班,招收21名學生,初期由唐遠之任主任教員,歐陽儒秋任班主任,後唐遠之因病,歐陽儒秋任主任教員,參與該班教學的有黎莉莉、江韻輝、黃鍾、李慧穎等。
1959班,招生20名,由史寬任主任教員,於文仲任班主任,參加該班教學的有:江韻輝、文煒等。
1960年,除本科班演員1960班招生26人外,並試招了初中畢業生班51名學生,實行六年一貫制。演員60本科班,由張昕任主任教員。60班第三學年由唐遠之任主任教員,教員有:海音、李慧穎。演員60六年一貫制班(當時也稱60預科班)由邸力任主任教員,1961年9月後,由歐陽儒秋任主任教員。60預科班於1962年後轉為本科班分62甲班與62乙班兩個班。該班教師除黎莉莉、李慧穎、張岱宗、文煒等外,1960屆畢業生留校師資錢學格、馬精武、林洪桐、巴音孟和、俞立文等均參與了教學工作,基礎課教師有:吳青、劉紹荃、陳珂、王樹鈺、陳德齡、侯寄南、董鴻鐵等。
從1956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共招收本科生5個教學班,一個預科班。
1957年演員專修班結業時,公演了莎士比亞的名著《第十二夜》與高爾基的名著《仇敵》,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與中央領導同志親臨劇場觀看了演出,並接見了為演員專修班授課的蘇聯表演專家鮑瑪·卡贊斯基,學院負責人和劇組的演職員,並合影留念。給全院師生以極大的鼓舞和鞭策。
1959年9月,在59級新生入學後,經過系裡全體教師對56級、57級兩個教學班畢業考試安排討論,決定從59級開始,畢業考試除考核畢業生的表演作品(舞台演出,影片作業)外,增加畢業論文及答辯。
1959年秋,學院為進一步培養師資,聘請了蘇聯表演教師尼娜,彼得洛夫·潘柯娃來院,由演員系主持舉辦了表演師資進修班,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創作方法與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員除電影學院的表演,導演教師外,另有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藝術學院及部分藝術團體的教學幹部共48人。進修班原定為一學年課程,因中蘇兩國關系緊張,蘇聯決定於1960年夏季撤走全部在華工作的專家,潘柯娃也因此離院回國。在潘柯娃教學期間排演了教學劇目,蘇聯著名舞台劇《樂觀的悲劇》。
1960年9月,學院任命申伸為表演系主任,邸力為副系主任。
1960年夏,首屆演員系本科生(56)班)畢業期間,排演了舞台劇《雷雨》、《普拉東克列契特》,並向社會公演。56班的學生還參加了故事片《風從東方來》、《青雲曲》、《草原晨曲》、《突破烏江》的演員工作。在1960年學院首屆畢業作業指導委員會統籌組織下,演員系的畢業生擔任了《穿山巨龍》、《父子倆》、《大木匠》、《目標向前》等六部短故事片的演員工作。
演56班畢業時,馬精武、林洪桐、錢學格、巴音孟和、俞立文等留校任教。
在教學改革 中,演員系的教師們提出:培養演員應該從更年青的學生開始,可塑性強。為了教學效果的比較試驗,學院決定從1960年開始,除繼續招收表60本科班(表60甲班)外,試招了初中畢業生,實行六年一貫制,在學習表演基礎課的同時,學習高中文化課,該班稱60乙班(即演60預科班)。系教研室與教學小組重新制定了教學計劃。原定這個六年一貫制的教學班,在教學全過程結束後,根據教學效果深入進行總結辦預料班的經驗、得失和利弊,為培養電影演員探索招生與教學 的經驗和措施。但,由於該班臨近畢業時,文化大革命已開始,學院的全部工作陷於癱瘓,未及總結。
1961年,57班畢業生公演了舞台劇《北大荒人》。參加了短片《紅小鬼》、《姐妹》、《姑娘的家信》、《半夜雞叫》和故事片《五朵金花》等的拍攝工作。57班畢業留校任教的有李寧、劉詩兵、王淑琰3人。
1962年,59班學生參加了製片廠的故事片拍攝工作。如《水手長的故事》、《舞台姐妹》、《路考》、《英雄兒女》等。1963年夏,該班畢業。
1963年7月,學院決定電影演員系改稱電影表演系。
1964年,60班師生先後排演了《糧食》、《婚事》、《故鄉》、《雷雨》、《遠方青年》、《千萬不要忘記》等舞台戲到部隊、工廠、農村公演,其中《故鄉》曾在北京市委大學工作部政治思想工作會議上演出,受到好評。並拍攝了短片《新任隊長》、《公社的孩子》。有的同學還參加了北影廠《青年魯班》、《千萬不要忘記》的故事片拍攝工作。
1965年初,61班畢業生排演了舞台劇》的演出和短故事片《下班前後》、《貧農的孩子》的拍攝工作。
在表演藝術的教學中,學校始終重視表演藝術人員的深入生活深入工農兵群眾的火熱的頭爭。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的演員一班,演員二班,先後利用6-10個月時間深入湖北地區參加了土地改革,在學習和了解並參與貧下中農的土改斗爭和生產勞動中改造思想改造世界觀,樹立為工農兵服務的藝術觀和文藝思想。
1964年至1966年春的兩年多時間里,表演系師生分別輪流參加了北京市郊區密雲縣、山西省陽高縣、河北省邢台地區的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四清運動)和生產勞動。時間短的有四周或半年左右,時間長的有10個月,1965年秋,一批教師參加了文化部組織的赴工廠、農村的文化工作隊,1966年春,部分教師帶領學生參加了華北文藝演出隊赴邊遠地區的農村進行文藝演出和宣傳。此外,在教學計劃中每學年都規定有公益勞動,下鄉下廠參加勞動。在這些活動中,除了參加生產勞動還演出了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師生們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還及時創作、排演了反映當地農村的先進人物,好人好事的節目,受到農民群眾的熱情歡迎。這些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使師生們更多地接觸了農民,了解了農民的思想感情,體驗了農村的生活。為青年學生樹立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樹立革命文藝工作者的人生觀、藝術觀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開始,在打、砸、搶、揪斗領導幹部中,表演系老教師們倍受磨難。1968年,劉詩兵為表演系革命領導小組組長。
1970年5月,電影表演系全體教師隨同全院教職工被下放到河省省保定4802部隊農場繼續進行斗、批、改運動。並參加種植水稻的勞動。在4802部隊期間表演系教師同全院下放勞動的教師共同創作演出了舞台劇《新的篇章》、《重見光明》。
1973年9月,江青、於會泳等人把文化部原在京直屬六所藝術院校均納入中央五七藝術大學、把北京電影學院改為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電影學校的同時,又把電影表演系全部教師合並到中央五七藝術大學戲劇學院表演系。電影表演教育,被扼殺。在戲劇學院期間,部分教師參加了1973級,1974級該院表導系的招生和教學工作,部分教師則下鄉、下廠勞動鍛煉。
1976年初,原電影表演系全體教師又回到電影學校。至此,停辦了近10年的電影表演教育事業又開始復甦。學校任命劉詩兵為表演系領導小組負責人。
1976年夏,表演系籌辦招收1976年級工農兵學員大專班。由於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災等原因考試日期推遲,該班於1977年3月入學。這個班的學員除報考的之外,還經考試錄取了由北影廠、八一廠、上影廠選派的部分學員,他們有:黃小雷、蔡明、張力維、李嵐、趙小明、季平、翟乃社、畢遠晉、侯克明等,共19人。這個班在校期間演出了舞台劇《我是解放軍》、《好榜樣》、《十六條槍》等,1978年夏,這個班畢業演出時,繼教師演出之後,公演了《最後一幕》。? 1977年冬,表演系教師為紀念周恩來總理誕辰80周年,排演了舞台劇《最後一幕》(導演:唐遠之、海音),並向社會公演。這是建系以來由教師集體組織的首次大型舞台劇的演出。中央電視台進行了實況錄像轉播,並向全國播出。該劇受到了觀眾的好評和贊譽,鄧穎超同志在看過實況轉播後,委託趙丹、張瑞芳帶來對劇組的感謝與鼓勵。鄧穎超同志說:這個戲政治好,藝術好,技術好。鄧穎超同志還給文化部部長黃鎮同志打電話說:這個戲,我看了一遍還不滿足,又看了第二遍,看後還是想再看。……這個戲對周恩來同志處理的非常好。
1978年春,學院任命歐陽儒秋為表演系負責人。
1978年夏,表演系恢復了本科生招生,這是文革10年後第一屆本科生。應考學生近萬人,超過歷屆報考人數。經考試篩選,錄取了32名新生。78班主任教員:錢學格,表演教員有:孫* 、海音、齊士龍、文煒。同時,為補充師資力量,招收了表演師資進修班(兩年制),學員26名。他們主要來自各表演藝術團體和藝術院校表演專業的畢業生,該班主任教員由唐遠之擔任,參與該班教學的有:邸力、張昕、馬精武、劉詩兵等。電影表演系過去對表演師資的培養是邀請蘇聯專家來講學,而這個班則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教師教學、實習。學員畢業後,留校擔任師資的有:劉汁子、霍旋、崔新琴、塗塞中、朱宗琪、王民益、李克已、陳魯、柳健。
1978年冬,表演系教師排演了舞台劇《於無聲處》(導演:歐陽儒秋,安琪,張岱宗)並在京公演。
1979年,表演師資班排練並演出了舞台劇《醒來吧!弟弟》、《玫瑰》、《雷雨》、《哦!大森林》。其中《哦!大森林》劇組去東北伊春小興安嶺林區慰問演出,受到了林區工人的歡迎。該劇參加了文化部慶祝建國30周年文藝調演,並獲創作二等獎,演出三等獎。還有部分同學參加了學院文革後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櫻》,該片獲得了1979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1980年初,學院任命孫月枝為表演系主任。江韻輝,劉詩兵為副系主任。
1980年,78班學生先後演出了《雷雨》、《駱駝祥子》、《為幸福乾杯》等教學劇目,參加了《百合花》、《端盤子的姑娘》教學實習片的拍攝。另外,學生們還參加了各電影製片廠約32部故事片的拍攝工作。1982年該班畢業,留校任教的有周里京,陳邑、謝園3人。
1981年,文化部和中央民委決定,為給少數民族地區的電影製片廠培養表演人才,招收新疆、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學生的表演本科班的兩個教學班。在校期間,內蒙班學生排演了舞台劇《絕對訊號》,並到通遼地區演出。新疆,內蒙班學生還參加了《李自成》、《邊城》、《琥珀色的篝火》、《成吉思汗》、《花園街五號》等20餘部影視片的拍攝工作,1985年畢業時全部回到本民族地區的電影製片廠工作。
1982年3月,學院決定李寧任表演系主任,劉詩兵,王承廉任副系主任。
1982年9月,招收本科生12名。1986年該班畢業。在校期間排練並公演了舞台劇《外交官之家》,畢業實習期間參加了《夜半歌聲》、《夜行貨車》、《湘女瀟瀟》、《最後的冬日》、《臨時大總統》等十幾部影片的拍攝工作。畢業時娜仁花留校任教。
1984年9月,招收本科生18名。1988年該班畢業。在校學習期間排練並公演了話劇《茶館》。並參加了《便衣警察》等一批影視片的拍攝工作。畢業時麥小琴留校任教,後出國。
1984年12月,學院決定錢學格任表演系主任,劉詩兵任副系主任。
1985年9月,表演系舉辦了表演幹部專修班(大專學制),招生對象為影視界有實踐經歷並有較好成績的青年演員。社會上稱該班為明星班。在校期間,學生們排練並公演了舞台劇《趙氏孤兒》、《夏日煙雲》。1987年夏,該班畢業。全部回到原工作崗位。
1986年春,表演系首先遷至新建成的海淀區西土城路4號的新建院址進行教學。
1986年10月18日,學院在新院址召開建院36周年慶祝大會。表演系為此舉辦了表演教學展覽,再現了表演教育專業的歷程和成就。
1987年,招生本科生17名。1991年該班畢業。畢業時胡曉光留校任教。
1988年8月,學院任命劉詩兵為系主任。
1988年、1989年、1990年連續三年各招收本科生15名、14名、16名。1990年還招收了首屆表演專業證書班(學制一年),學員30名,由長影廠、西影廠、珠影廠、八一廠、峨嵋廠等製片廠演員劇團及部分劇院,電視台推薦選送,考試合格後錄取。
在表演系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規模不斷提高、擴大之際,表演系從1991年首次開始招收研究生。當年招收研究生一名,研究方向為表演創作,導師:錢學格。1992年招收1名研究生。研究方向:表演創作和教學,導師:劉詩兵
1992年夏,88班畢業。在校期間,排演了話劇《北京人》。學生實習期間參加了一批影視片的拍攝工作。該班扈強,蔣文麗留校任教。
1992年4月,學院任命劉詩兵為系主任,劉斯民為副系主任。
1992年9月,招收本科生13名。經表演系研究決定,試行經過教學改革制定的新的教學方法,原多年執行的教學組教師的四年一貫制改為由主任教員主持,全系表演藝術課教師分別組成各教學階段的教學組,按教學段參與教學。這樣,對於學生來說,可接受更多的教師授課和指導,對於教師來說,有更多的教師對學生負責。
1993年,89班學生畢業。該班俞飛鴻留校任教。
1993年、1994年表演系各招收本科生19名,16名,均按新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㈣ 佳家瑪超市儲值卡陽高的。可以在其他市消費嗎

不能混亂使用,
這種卡都是定點消費的。

到其他地方,
即使同樣的超市也不能使用。

㈤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算幾本,算重點嗎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算一本,算重點。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1950年9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電影局在北京創辦了表演藝術研究所。這是由已故人民電影藝術家、人民電影教育事業的奠基人陳波兒同志倡議並籌辦的,得到了當時周恩來總理及中央領導同志和文化部的支持和批准。陳波兒任所長,王逸任副所長。教師有謝鐵驪、石聯星、肖龍、唐遠之、巴鴻、陳懷愷、李露玲等。他們分別是來自解放區延安魯藝、解放軍文工團和國民黨統治區內在黨的領導下長期從事革命文藝、藝術教育的革命文藝工作者。

1950年9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電影局在北京創辦了表演藝術研究所。這是由已故人民電影藝術家、人民電影教育事業的奠基人陳波兒同志倡議並籌辦的,得到了當時周恩來總理及中央領導同志和文化部的支持和批准。陳波兒任所長,王逸任副所長。教師有謝鐵驪、石聯星、肖龍、唐遠之、巴鴻、陳懷愷、李露玲等。他們分別是來自解放區延安魯藝、解放軍文工團和國民黨統治區內在黨的領導下長期從事革命文藝、藝術教育的革命文藝工作者。
1950年9月,表演藝術研究所創建後招收的大專三年制演員一班和1951年9月招收的演員二班,是電影表演學院的前身。演員一班和二班的生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有志於從事電影表演專業學習的高中畢業生;具有同等學歷的廠礦青年工人;文藝團體的青年演員及少數的在校大學生。演員一班的學生有:馬中行、張圓、王執芳、黃萍、石毓鈞、劉世龍、李孟堯、龐學勤、林汝為、張輝、葉琳琅、印質明、酈子伯、陳文靜、梁琛等30多人。演員二班的學生有:馬世達、於文仲、石美芬、孫羽、孫敖、安琪、劉紹荃、完宸、李大德、賀小書、趙聯等32人。他們現大都已成為電影表演藝術家和有關專家。
1951年7月,電影表演藝術研究所改名為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建立了演員系。演員一班為演員系二年級,演員二班 為演員系一年級。演員系主任:王逸,演員一班主任教員為謝鐵驪,演員二班主任教員為:陳懷愷。教師有:唐遠之、巴鴻,業務幹事有:李露玲、董克娜、海音、金勵等。
1953年9月,演員一班 學生畢業。全部分配到新組建的北京電影演員劇團,從事演員專業工作,演員二班 的學生,調任該團為見習演員。
1955年,當時的北京電影學校,准備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並為改制後建立電影演員本科學系培訓師資,特聘請了蘇聯表演藝術家鮑?瑪?卡贊斯基來校授課,並舉辦了演員專修班。學員都是來自各電影製片廠有藝術經歷的中青年演員,如:胡朋、陳強、於洋、沙莉、凌之浩、張瑩、楊靜、張桂蘭、孫?、車毅等33人。由布加里任班主任。同時,學校又調配了部分教師,如:肖龍、邸力、張昕、歐陽儒秋、史寬等協助蘇聯專家參與教學工作。

㈥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的發展沿革

1950年9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電影局在北京創辦了表演藝術研究所。這是由已故人民電影藝術家、人民電影教育事業的奠基人陳波兒同志倡議並籌辦的,得到了當時周恩來總理及中央領導同志和文化部的支持和批准。陳波兒任所長,王逸任副所長。教師有謝鐵驪、石聯星、肖龍、唐遠之、巴鴻、陳懷愷、李露玲等。他們分別是來自解放區延安魯藝、解放軍文工團和國民黨統治區內在黨的領導下長期從事革命文藝、藝術教育的革命文藝工作者 。
1950年9月,表演藝術研究所創建後招收的大專三年制演員一班和1951年9月招收的演員二班,是電影表演學院的前身。演員一班和二班的生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有志於從事電影表演專業學習的高中畢業生;具有同等學歷的廠礦青年工人;文藝團體的青年演員及少數的在校大學生。演員一班的學生有:馬中行、張圓、王執芳、黃萍、石毓鈞、劉世龍、李孟堯、龐學勤、林汝為、張輝、葉琳琅、印質明、酈子伯、陳文靜、梁琛等30多人。演員二班的學生有:馬世達、於文仲、石美芬、孫羽、孫敖、安琪、劉紹荃、完宸、李大德、賀小書、趙聯等32人。他們現大都已成為電影表演藝術家和有關專家。
1951年7月,電影表演藝術研究所改名為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建立了演員系。演員一班為演員系二年級,演員二班 為演員系一年級。演員系主任:王逸,演員一班主任教員為謝鐵驪,演員二班主任教員為:陳懷愷。教師有:唐遠之、巴鴻,業務幹事有:李露玲、董克娜、海音、金勵等。
1953年9月,演員一班 學生畢業。全部分配到新組建的北京電影演員劇團,從事演員專業工作,演員二班 的學生,調任該團為見習演員。
1955年,當時的北京電影學校,准備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並為改制後建立電影演員本科學系培訓師資,特聘請了蘇聯表演藝術家鮑?瑪?卡贊斯基來校授課,並舉辦了演員專修班。學員都是來自各電影製片廠有藝術經歷的中青年演員,如:胡朋、陳強、於洋、沙莉、凌之浩、張瑩、楊靜、張桂蘭、孫?、車毅等33人。由布加里任班主任。同時,學校又調配了部分教師,如:肖龍、邸力、張昕、歐陽儒秋、史寬等協助蘇聯專家參與教學工作。
電影表演教育的初創階段,一方面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培養了一批演員,提高了一批演員的素質;另一方面也為電影表演教育的發展培訓了一批師資。
1956年6月,隨著電影學校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建立了電影演員系,首屆系主任為張客(兼)。
電影演員系為本科四年制。生源主要來自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歷的廠礦青年工人和社會青年。招生對象參加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另加專業考試(初試與復試)。
演員1956班,招生33人,主任教員由肖龍擔任,參加該班表演藝術課教學的有:歐陽儒秋、史寬、張昕、張岱宗、海音、於文仲、李慧穎等,語言技巧教師是吳青,舞蹈與藝術體操教師有:陳德齡、侯寄南及陸文監(外請)。第三學年後,由邸力任主任教員,張昕任班主任。該班教學實行淘汰制,第一學期後,勸退與轉學的有六人,後又有因病、因故退學的,到1960年畢業時只有18名畢業生。
演員1957班,招收21名學生,初期由唐遠之任主任教員,歐陽儒秋任班主任,後唐遠之因病,歐陽儒秋任主任教員,參與該班教學的有黎莉莉、江韻輝、黃鍾、李慧穎等。
1959班,招生20名,由史寬任主任教員,於文仲任班主任,參加該班教學的有:江韻輝、文煒等。
1960年,除本科班演員1960班招生26人外,並試招了初中畢業生班51名學生,實行六年一貫制。演員60本科班,由張昕任主任教員。60班第三學年由唐遠之任主任教員,教員有:海音、李慧穎。演員60六年一貫制班(當時也稱60預科班)由邸力任主任教員,1961年9月後,由歐陽儒秋任主任教員。60預科班於1962年後轉為本科班分62甲班與62乙班兩個班。該班教師除黎莉莉、李慧穎、張岱宗、文煒等外,1960屆畢業生留校師資錢學格、馬精武、林洪桐、巴音孟和、俞立文等均參與了教學工作,基礎課教師有:吳青、劉紹荃、陳珂、王樹鈺、陳德齡、侯寄南、董鴻鐵等。
從1956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十年來,共招收本科生5個教學班,一個預科班。
1957年演員專修班結業時,公演了莎士比亞的名著《第十二夜》與高爾基的名著《仇敵》,敬愛的周思來總理與中央領導同志親臨劇場觀看了演出,並接見了為演員專修班授課的蘇聯表演專家鮑瑪·卡贊斯基,學院負責人和劇組的演職員,並合影留念。給全院師生以極大的鼓舞和鞭策。
1959年9月,在59級新生入學後,經過系裡全體教師對56級、57級兩個教學班畢業考試安排討論,決定從59級開始,畢業考試除考核畢業生的表演作品(舞台演出,影片作業)外,增加畢業論文及答辯。
1959年秋,學院為進一步培養師資,聘請了蘇聯表演教師尼娜,彼得洛夫·潘柯娃來院,由演員系主持舉辦了表演師資進修班,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創作方法與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員除電影學院的表演,導演教師外,另有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藝術學院及部分藝術團體的教學幹部共48人。進修班原定為一學年課程,因中蘇兩國關系緊張,蘇聯決定於1960年夏季撤走全部在華工作的專家,潘柯娃也因此離院回國。在潘柯娃教學期間排演了教學劇目,蘇聯著名舞台劇《樂觀的悲劇》。
1960年9月,學院任命申伸為表演系主任,邸力為副系主任。
1960年夏,首屆演員系本科生(56)班畢業期間,排演了舞台劇《雷雨》、《普拉東克列契特》,並向社會公演。56班的學生還參加了故事片《風從東方來》、《青雲曲》、《草原晨曲》、《突破烏江》的演員工作。在1960年學院首屆畢業作業指導委員會統籌組織下,演員系的畢業生擔任了《穿山巨龍》、《父子倆》、《大木匠》、《目標向前》等六部短故事片的演員工作。
演56班畢業時,馬精武、林洪桐、錢學格、巴音孟和、俞立文等留校任教。
在教學改革 中,演員系的教師們提出:培養演員應該從更年青的學生開始,可塑性強。為了教學效果的比較試驗,學院決定從1960年開始,除繼續招收表60本科班(表60甲班)外,試招了初中畢業生,實行六年一貫制,在學習表演基礎課的同時,學習高中文化課,該班稱60乙班(即演60預科班)。系教研室與教學小組重新制定了教學計劃。原定這個六年一貫制的教學班,在教學全過程結束後,根據教學效果深入進行總結辦預料班的經驗、得失和利弊,為培養電影演員探索招生與教學 的經驗和措施。但,由於該班臨近畢業時,文化大革命已開始,學院的全部工作陷於癱瘓,未及總結。
1961年,57班畢業生公演了舞台劇《北大荒人》。參加了短片《紅小鬼》、《姐妹》、《姑娘的家信》、《半夜雞叫》和故事片《五朵金花》等的拍攝工作。57班畢業留校任教的有李寧、劉詩兵、王淑琰3人。
1962年,59班學生參加了製片廠的故事片拍攝工作。如《水手長的故事》、《舞台姐妹》、《路考》、《英雄兒女》等。1963年夏,該班畢業。
1963年7月,學院決定電影演員系改稱電影表演系。
1964年,60班師生先後排演了《糧食》、《婚事》、《故鄉》、《雷雨》、《遠方青年》、《千萬不要忘記》等舞台戲到部隊、工廠、農村公演,其中《故鄉》曾在北京市委大學工作部政治思想工作會議上演出,受到好評。並拍攝了短片《新任隊長》、《公社的孩子》。有的同學還參加了北影廠《青年魯班》、《千萬不要忘記》的故事片拍攝工作。
1965年初,61班畢業生排演了舞台劇《年青的一代》的演出和短故事片《下班前後》、《貧農的孩子》的拍攝工作。
在表演藝術的教學中,學校始終重視表演藝術人員的深入生活深入工農兵群眾的火熱的頭爭。表演藝術研究所時期的演員一班,演員二班,先後利用6-10個月時間深入湖北地區參加了土地改革,在學習和了解並參與貧下中農的土改斗爭和生產勞動中改造思想改造世界觀,樹立為工農兵服務的藝術觀和文藝思想。
1964年至1966年春的兩年多時間里,表演系師生分別輪流參加了北京市郊區密雲縣、山西省陽高縣、河北省邢台地區的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四清運動)和生產勞動。時間短的有四周或半年左右,時間長的有10個月,1965年秋,一批教師參加了文化部組織的赴工廠、農村的文化工作隊,1966年春,部分教師帶領學生參加了華北文藝演出隊赴邊遠地區的農村進行文藝演出和宣傳。此外,在教學計劃中每學年都規定有公益勞動,下鄉下廠參加勞動。在這些活動中,除了參加生產勞動還演出了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師生們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還及時創作、排演了反映當地農村的先進人物,好人好事的節目,受到農民群眾的熱情歡迎。這些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使師生們更多地接觸了農民,了解了農民的思想感情,體驗了農村的生活。為青年學生樹立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樹立革命文藝工作者的人生觀、藝術觀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開始,在打、砸、搶、揪斗領導幹部中,表演系老教師們倍受磨難。1968年,劉詩兵為表演系革命領導小組組長。
1970年5月,電影表演系全體教師隨同全院教職工被下放到河省省保定4802部隊農場繼續進行斗、批、改運動。並參加種植水稻的勞動。在4802部隊期間表演系教師同全院下放勞動的教師共同創作演出了舞台劇《新的篇章》、《重見光明》。
1973年9月,江青、於會泳等人把文化部原在京直屬六所藝術院校均納入中央五七藝術大學、把北京電影學院改為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電影學校的同時,又把電影表演系全部教師合並到中央五七藝術大學戲劇學院表演系。電影表演教育,被扼殺。在戲劇學院期間,部分教師參加了1973級,1974級該院表導系的招生和教學工作,部分教師則下鄉、下廠勞動鍛煉。
1976年初,原電影表演系全體教師又回到電影學校。至此,停辦了近10年的電影表演教育事業又開始復甦。學校任命劉詩兵為表演系領導小組負責人。
1976年夏,表演系籌辦招收1976年級工農兵學員大專班。由於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災等原因考試日期推遲,該班於1977年3月入學。這個班的學員除報考的之外,還經考試錄取了由北影廠、八一廠、上影廠選派的部分學員,他們有:黃小雷、蔡明、張力維、李嵐、趙小明、季平、翟乃社、畢遠晉、侯克明等,共19人。這個班在校期間演出了舞台劇《我是解放軍》、《好榜樣》、《十六條槍》等,1978年夏,這個班畢業演出時,繼教師演出之後,公演了《最後一幕》。? 1977年冬,表演系教師為紀念周恩來總理誕辰80周年,排演了舞台劇《最後一幕》(導演:唐遠之、海音),並向社會公演。這是建系以來由教師集體組織的首次大型舞台劇的演出。中央電視台進行了實況錄像轉播,並向全國播出。該劇受到了觀眾的好評和贊譽,鄧穎超同志在看過實況轉播後,委託趙丹、張瑞芳帶來對劇組的感謝與鼓勵。鄧穎超同志說:這個戲政治好,藝術好,技術好。鄧穎超同志還給文化部部長黃鎮同志打電話說:這個戲,我看了一遍還不滿足,又看了第二遍,看後還是想再看。……這個戲對周恩來同志處理的非常好。
1978年春,學院任命歐陽儒秋為表演系負責人。
1978年夏,表演系恢復了本科生招生,這是文革10年後第一屆本科生。應考學生近萬人,超過歷屆報考人數。經考試篩選,錄取了32名新生。78班主任教員:錢學格,表演教員有:孫* 、海音、齊士龍、文煒。同時,為補充師資力量,招收了表演師資進修班(兩年制),學員26名。他們主要來自各表演藝術團體和藝術院校表演專業的畢業生,該班主任教員由唐遠之擔任,參與該班教學的有:邸力、張昕、馬精武、劉詩兵等。電影表演系過去對表演師資的培養是邀請蘇聯專家來講學,而這個班則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教師教學、實習。學員畢業後,留校擔任師資的有:劉汁子、霍旋、崔新琴、塗塞中、朱宗琪、王民益、李克已、陳魯、柳健。
1978年冬,表演系教師排演了舞台劇《於無聲處》(導演:歐陽儒秋,安琪,張岱宗)並在京公演。
1979年,表演師資班排練並演出了舞台劇《醒來吧!弟弟》、《玫瑰》、《雷雨》、《哦!大森林》。其中《哦!大森林》劇組去東北伊春小興安嶺林區慰問演出,受到了林區工人的歡迎。該劇參加了文化部慶祝建國30周年文藝調演,並獲創作二等獎,演出三等獎。還有部分同學參加了學院文革後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櫻》,該片獲得了1979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1980年初,學院任命孫月枝為表演系主任。江韻輝,劉詩兵為副系主任。
1980年,78班學生先後演出了《雷雨》、《駱駝祥子》、《為幸福乾杯》等教學劇目,參加了《百合花》、《端盤子的姑娘》教學實習片的拍攝。另外,學生們還參加了各電影製片廠約32部故事片的拍攝工作。1982年該班畢業,留校任教的有周里京,陳邑、謝園3人。
1981年,文化部和中央民委決定,為給少數民族地區的電影製片廠培養表演人才,招收新疆、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學生的表演本科班的兩個教學班。在校期間,內蒙班學生排演了舞台劇《絕對訊號》,並到通遼地區演出。新疆,內蒙班學生還參加了《李自成》、《邊城》、《琥珀色的篝火》、《成吉思汗》、《花園街五號》等20餘部影視片的拍攝工作,1985年畢業時全部回到本民族地區的電影製片廠工作。
1982年3月,學院決定李寧任表演系主任,劉詩兵,王承廉任副系主任。
1982年9月,招收本科生12名。1986年該班畢業。在校期間排練並公演了舞台劇《外交官之家》,畢業實習期間參加了《夜半歌聲》、《夜行貨車》、《湘女瀟瀟》、《最後的冬日》、《臨時大總統》等十幾部影片的拍攝工作。畢業時娜仁花留校任教。
1984年9月,招收本科生18名。1988年該班畢業。在校學習期間排練並公演了話劇《茶館》。並參加了《便衣警察》等一批影視片的拍攝工作。畢業時麥小琴留校任教,後出國。
1984年12月,學院決定錢學格任表演系主任,劉詩兵任副系主任。
1985年9月,表演系舉辦了表演幹部專修班(大專學制),招生對象為影視界有實踐經歷並有較好成績的青年演員。社會上稱該班為明星班。在校期間,學生們排練並公演了舞台劇《趙氏孤兒》、《夏日煙雲》。1987年夏,該班畢業。全部回到原工作崗位。
1986年春,表演系首先遷至新建成的海淀區西土城路4號的新建院址進行教學。
1986年10月18日,學院在新院址召開建院36周年慶祝大會。表演系為此舉辦了表演教學展覽,再現了表演教育專業的歷程和成就。
1987年,招生本科生17名。1991年該班畢業。畢業時胡曉光留校任教。
1988年8月,學院任命劉詩兵為系主任。
1988年、1989年、1990年連續三年各招收本科生15名、14名、16名。1990年還招收了首屆表演專業證書班(學制一年),學員30名,由長影廠、西影廠、珠影廠、八一廠、峨嵋廠等製片廠演員劇團及部分劇院,電視台推薦選送,考試合格後錄取。
在表演系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規模不斷提高、擴大之際,表演系從1991年首次開始招收研究生。當年招收研究生一名,研究方向為表演創作,導師:錢學格。1992年招收1名研究生。研究方向:表演創作和教學,導師:劉詩兵
1992年夏,88班畢業。在校期間,排演了話劇《北京人》。學生實習期間參加了一批影視片的拍攝工作。該班扈強,蔣文麗留校任教。
1992年4月,學院任命劉詩兵為系主任,劉斯民為副系主任。
1992年9月,招收本科生13名。經表演系研究決定,試行經過教學改革制定的新的教學方法,原多年執行的教學組教師的四年一貫制改為由主任教員主持,全系表演藝術課教師分別組成各教學階段的教學組,按教學段參與教學。這樣,對於學生來說,可接受更多的教師授課和指導,對於教師來說,有更多的教師對學生負責。
1993年,89班學生畢業。該班俞飛鴻留校任教。
1993年、1994年表演系各招收本科生19名,16名,均按新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2009年 北京京教育考試院與北京電影學院正式簽約,由北京電影學院承擔影視表演藝術(專科)和影視美術設計(專科)的主考工作。

㈦ 陽高華林電影院會員可以在大同華林電影院用嗎

一把影院的會員只能支持一個影院除非是連鎖的就可以如果是聯手的話就是沒有問題的

閱讀全文

與陽高佳家瑪電影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喬杉演的電影是音樂人 瀏覽:747
2021台灣電影上映時間表 瀏覽:192
薇婭直播間電影票如何兌換 瀏覽:402
想做電影導演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9
巧克力工廠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05
正古宅驚魂電影演員 瀏覽:59
齊步走的燈謎猜一電影名字 瀏覽:477
千王1991電影完整版梁朝偉 瀏覽:773
海鮮大餐電影中文版 瀏覽:531
看動漫電影的app大全 瀏覽:284
電影院音響系統是什麼 瀏覽:11
沙漠電影十大巔峰之作 瀏覽:74
有關蟒蛇的電影泰國 瀏覽:780
平遙電影節什麼時候 瀏覽:611
韓國喜劇電影泰國 瀏覽:239
電影院英文意思 瀏覽:945
電影賭王大騙局優酷 瀏覽:826
花樣年華戛納電影節 瀏覽:300
抖音南京南京電影中配的音樂 瀏覽:699
三少爺的劍電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