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電影院看電影還是在家看電影議論文
在電影院看電影還是在家看電影的議論文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觀點,比如在電影院看的優點就是給人的視覺感受比較好然後周圍的氛圍也比較好。
2. 急找~~有關電影論文的資料
建議寫馮小剛
3. 求5000字關於電影院座位改造的畢業論文
你的論文准備往什麼方向寫,選題老師審核通過了沒,有沒有列個大綱讓老師看一下寫作方向?
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學校的格式要求、寫作規范要注意,否則很可能發回來重新改,你要還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大學畢業季,很多同學都寫不好論文。寫不好論文,不僅影響成績,也影響畢業。所以,我在此分享一點經驗給同學們。
分析論文題目。大家在選定一個論文題目之後,一定要分析論文題目的寫作重點,分清主次。收集材料,寫讀書筆記。當大家分析過論文的主要寫作方向後,大家要開始收集與論文相關的論文材料。把自己找到與所選論文相關的材料記到讀書筆記上,以備將來寫論文的時候作為參考。國內外研究現狀。大家要將論文中的主要研究目的找出來。然後尋找分析國內外對此題目的分析與研究。列舉大綱。結合論文題目。開始列舉大綱。先解釋論文中相關的知識點。然後寫當前的研究現狀,接著寫某題目的問題與不足,再寫針對該問題的對策。注意,問題和對策要相對應。論文中要列舉事例、添加數據、分析的圖片等等。
開始寫論文。按照大綱開始寫論文,但是要在必要的地方加上過渡段。然後是論文的腳注,引用、參考資料、結論等。
最後,大家把排版做好。未盡事宜,請大家斧正。祝大家把論文寫得更優秀。
特別需要注意:
注意,問題和對策要相對應。
必要的地方加上過渡段
4. 求5000字關於電影院改造的畢業論文
可以啊
這個題目是什麼呢
可以給你模板
5. 關於影視的論文3000字
進入電影的方式
《電影的讀解》是一門關於電影的課程。但它並不是一門嚴密的、系統的關於電影藝術的概論,更不是一門電影美學課程,我更願意把它看作是一門電影藝術的入門課程。稱它為入門,一方面是作為主講者的我還談不上對電影藝術有很高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作為聽課者的大家也是初次接觸。這門課將主要通過對電影的一些基本藝術問題的介紹,結合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評價,來達到提高電影藝術欣賞水平的目的。希望能在這方面給大家一些印象,一些啟發,使有興趣者可以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去發展自己和提高自己。
一、認識電影
進入當代社會以來,看電影已經成了一般人,特別是文科大學生的普通經驗了。不管是什麼人,不管文化程度高低,都喜歡看電影,而且都會看電影。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電影有一般文學與藝術樣式所沒有的直觀性與生活實感。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曾說過,電影從靜止到運動,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它所發展出來的正是還原生活的能力,與生活真實的距離正在縮小仍至消失。特別是電腦時代,甚至可以復制出無法再現的一些景觀,如過去與未來的世界。而進入跨國資本主義時期——後現代,一方面是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文化的融合已是經濟的融合之後不可阻擋的前景。在這種情況下,電影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一種藝術形式,詹姆遜就把電影看作是後現代的藝術形式;另一方面是由於電視與電腦的出現,從人類文化的發展來看,圖像的時代正在取代文字的時代,而電影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所以它的大眾性,大眾化才可以有如此高的程度,而一部《泰坦尼克號》也才有可能風靡全球。
但是電影的魅力除了直觀性之外,一般人卻不大注意到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儀式對觀眾的潛在影響。 足以為證的是: 去電影院里看一部電影,和在家裡從電視上去看同一部電影其審美的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原因就在於,除了故事的層面之外,在電影院里看電影還是一種文化的參與, 一種儀式的參與。 這就意味著, 作為放映電影的場所——電影院,對於電影成為一種藝術而言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過去在南京,現在在香港,看電影的儀式感是很強的。 隱性的燈光, 隱蔽的銀幕、 典雅的裝飾, 都在提醒人們已經進入一種非生活化的狀態。接著燈光漸暗,紗幕徐徐拉開,而音樂則悠然響起,觀眾是慢慢地, 不知不覺地被引入的, 電影院所做進入儀式為觀眾提供了心理的准備。這不像我們的電影院,人還沒坐定,燈光突然滅了,到處吵吵嚷嚷。 而封閉性的空間,場地的黑暗、大致相同的坐姿, 銀幕上光影與聲音的引導,觀眾心理的放大效應,所有這一切,都在強化著一種進入儀式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觀眾的主體意識暫時消失,而身心兩個方面都不由地交給了銀幕。所以看電影都會有一種失去自己的感覺。特別是當代電影的視聽強剌激,用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就叫著「感覺剝奪」。而美國學者賓克萊曾使用過一個概念叫「委身」,來形容藝術欣賞的這種狀態。這是一種有如宗教儀式的藝術儀式。人們只注意到電影故事的吸引人,而沒有注意到進入電影院參與藝術儀式對一個觀眾心理的潛在影響。
6. 求一篇中國電影史的論文。
百年簡史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
第一部中國電影《定軍山》
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中國電影史上的三次產業發展時期:
第一個產業時期
中國電影第一個產業時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電影誕生的第二年,1896年電影現身於上海開始,中國本土的電影業便從商業放映起步了。在經過蹣跚學步的萌芽期之後,到上世紀20年代,已經開始向私營化的產業發展,當時社會的資本環境與行業內的准備日漸成熟,民族工商業獲得了空前的機遇得以迅猛發展,個人/社會資本,更准確地說是「游資」的逐漸充盈,使得很多資本家們投資的目標開始瞄準電影這一新興行業。在這個行業里,人才和技術上的儲備正在豐滿,張石川、鄭正秋、羅明佑、黎民偉和後來的邵氏兄弟等一批電影人都是從搖籃期走過來的先驅者,他們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獵了電影行當中創作、製片甚至發行、放映幾個方面,所積攢下來的經驗使之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影中堅。在技術上,初期設備使用和攝制過程都要依靠外國技術人員,但有了像羅永祥、董克毅、吳蔚雲等最早的一批技術人才的加盟,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備了上述條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為標志,電影公司迅速增長,到1924—1926年達到了高峰,據統計中國共開設有175家電影公司,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在這個大浪淘沙過程中,「明星」、「聯華」、「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構成了三足鼎立。老字型大小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電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終當仁不讓占據著第一把交椅,將個人資本的運營方式發揮到了極致;1930年成立的「聯華」擁有院線的先天條件,形成「影院業與製片業之最初的聯合陣線」。羅明佑率先在一家私營公司里實現了制—發—放一條龍,他的經營思想在現在看來都是先進的,他試圖結束中國電影的個人資本經營時代,進入壟斷金融資本的高級階段。然而當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戰爭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體系時,只能是被描繪在紙上的美好前景,羅明佑成了一位悲劇的人物;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數量取勝的作風固然可圈可點,但它成功地開發了東南亞市場,發展到現如今的「邵氏」,其生命線之長足以獨立支撐起一部私營公司發展脈絡的活歷史。與此同時,三大公司不同的製片策略也為中國電影奉獻了不同的藝術形態,「明星」是「長篇正劇」的鼻祖、「聯華」是「文藝片」的源頭,而「天一」則把「稗史、神怪片」一脈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影片的類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續。
三大公司是電影產業鏈中上游製片業的代表,而與之同步發展的中、下游發行放映業也不甘示弱。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經營的,西班牙人雷瑪斯的青蓮閣是第一個電影固定放映點,隨後建起了屬於自己的一條「院線」。到1926年雷瑪斯離滬回國時,他的動產與不動產相加總計不下百萬,足以號稱「電影大王」。雷瑪斯告老還鄉時,張石川和百代公司的經理張長福終於等到時機,立即於1926年3月份承租了雷氏的五家電影院,組成中央影戲公司,以原有中央大戲院為領銜戲院,又吸收了「中華」、「平安」,中央影戲公司直轄7家影院。這條國片院線的形成是製片商涉足放映業的標志,同時中國電影的院線開始了新的劃分。在北方,1918年開始經營北京真光電影公司的羅明佑將其屬下3家影院,於1927年與經營西片的發行業務的英籍華人、平安電影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根屬下的3家電影院合營,定名為華北電影公司。1929年華北電影公司進入全盛時期。羅明佑除掌控以上影院的首輪、二輪中外影片上映外,還以平津為中心,在石家莊、太原、鄭州、濟南、青島,乃至沈陽、哈爾濱擁有直接或間接管轄的院線,同時開展國內外影片的代理發行的業務,短短幾年時間控制了北方地區的電影發行放映,經營的影院達二十多家,把曾壟斷經營影院的洋商一概排除在外,成為影院業名副其實的「華北王」。
面對中國龐大的市場和豐厚的回報,好萊塢八大公司紛至沓來,在上海和華北地區分別設有辦事機構。關於當時電影的放映數量,有數字顯示,美國電影以每年占進口影片數量平均80%以上的絕對優勢控制著中國電影的放映市場,甚至決定著影院業的生計。盡管國產片的總生產量只是進口影片輸入量的1/3或1/4,但是就中國的放映率和受眾人群來說,國產片的影響力並不遜色於以美國片為主的外國電影。
第二個產業時期
1937年後,上海電影業因時局波動而變化,以「明星」消亡、「聯華」解體、「天一」南遷為標志,老影業逐步消亡。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黃金歲月和
7. 正在寫一篇有關電影院的論文不知道該如何入手啊
先去電影院實地去看一下,再看一部自己感興趣的電影,最後聽一聽看完電影後出來人流的觀後,這樣就有觀點出來了
8. 誰能提供些論文資料,關於德國電影業的
德國電影:哲學般的影像思考
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在今天的電影市場,已成為引領世界商業電影的滾滾潮流,所向無敵。那些用巨額預算燒出來的大製作、藉助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表現的大場面,總是讓人熱血沸騰。其實,透過那些無限放大的商業和娛樂元素,許多國家的電影在喧囂的商業狂潮中,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個性和色彩。德國電影,便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原文鏈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951641.html
帶你游德國電影博物館
柏林Sony Center的屋頂象極了日本富士山的現代城市版。這個地區是柏林年輕人最愛去的地方,購物城、餐廳、咖啡吧、歌劇院、電影院、及柏林電影學院等等都匯聚在此。而大名鼎鼎的德國電影博物館 (Filmmuseum Berlin)就在電影學院樓下:通體充斥著一種強烈的電影工業前衛與時尚感,這種感覺使得來此參觀的大部分人們一旦進入這個空間後,無論什麼情緒都會被立刻消弭而沉浸其中。走進大廳舉目四望,幽暗的空間好像看不見盡頭,又似深不見底!原來,地板和牆壁是由無數面矩形的鏡子構成,再往上仔細看,天花板層層疊疊的倒影「壘」出了深淵的感覺。在這里,德國人對光學科學及視覺錯覺的巧妙利用,使空間被無限延伸了,使你深信光學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頭頂的幾個大屏幕里播放著一些經典影片中的重要章節與場面,喜、怒、哀、樂、恐懼、震撼(無聲放映)。觀眾由此被帶人電影世界,來專心感受銀幕時空的倒序與順序。
原文鏈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909182.html
德國電影——一個新的銀河系正在擴張
現在,全球越來越關注「新新德國電影」了。
這是法國的權威影刊《電影手冊》給當今德國電影下的一個評語。自上世紀90年代起,德國電影又掀起了第二波新浪潮——「新新德國電影」。《羅拉快跑》引領潮流,震驚世界;《再見,列寧》奪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非洲何處為家》獲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勇往直前》捧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別人的生活》又獲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再以2007年為例,票房收入達7.67億歐元(合9.68億美元),觀眾人次達1.25億,均佔世界第5位;影院放映廳總數4832個,全德約三分之一的電影觀眾看本國影片。僅《別人的生活》在美國的票房就達1100萬美元,在「影院之國」法國該片為當年最成功的歐洲片,甚至在日本其放映期長達38周,全球共有130多個國家發行該片。
原文鏈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840160.html
走出沉重的德國電影
[摘要]德國電影以往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記的主要還是新德國電影四傑所做出的,電影帶有濃厚的作者型氣息,沉靜、內省,更多文學性。作者以為與早期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這一特定歷史原固有一定聯系。隨著柏林牆的倒塌,德國的統一,德國人在世界上贏得了新的尊重。出現在影像上,內容更趨多樣,主要是敢於直面過去,大膽表現二戰,書寫柏林牆,以及更為國際化的商業電影的涌現。
[關鍵詞]德國四傑 二戰 柏林牆
「一個國家的電影總比其他藝術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個國家的精神面貌」。這是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在其著名的電影史論著《從卡里加里博士到希特勒》中說的一句話。現在反觀近幾年,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的德國電影,感覺這句話說得頗有意味。
原文鏈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72523.html
9. 論文怎麼寫上班的電影院不專業化
先去電影院實地去看一下,再看一部自己感興趣的電影,最後聽一聽看完電影後出來人流的觀後,這樣就有觀點出來了
10. 影視藝術鑒賞論文3000字左右。。。急!急!急! 偏僻點的。。。。。
影視藝術欣賞論文 一、 對電影的認識 在我小時候的印象里,電影是一種在電影院看的,故事。不過比起電視劇來,故事講得有點太短了,看著不過癮。長大一點才知道,電影是一種藝術,不同地方的電影有著不同的特色,這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吧。 下面談談對各地電影的看法: 內地電影,從我有記憶開始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黑白戰爭影片,大多是講抗日和解放戰爭的。後來看到越來越多的故事片,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宣教片,那也是學校組織觀看的。自己跟家人也看過一些片子,不過到現在大多都忘記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當時的確給我很大震撼。後來就不再去電影院看電影了,在電腦和網路上看得大多是國外片,國內的一般只是喜劇片如《手機》、《大腕》、《天下無賊》,和一些比較有名的,像《無極》等。 香港電影,給人感覺娛樂性較強,以市場為導向,像周星馳的一些電影,的確很好玩,但看的時候又不會有什麼思想負擔。挺適合休閑時觀看的。 韓國電影,最近才看韓國電影,一般是些愛情電影和倫理片,但很適合中國人觀看,大概是我們的文化很相近吧,感覺很細膩,和生活貼近。給我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野蠻女友》,這部電影當年可是在中國乃至亞洲颳起了一股野蠻旋風呀。 印度電影,只看過有限的幾部印度電影,片名大多記不清了,只是對那大篷車和時不時的音樂和舞蹈還有點印象,現在不知道怎麼樣了,但那時的印度電影感覺上更像歌舞劇。 俄國電影,現代的俄國電影看得倒是很少,只是看過前蘇聯的一些片子,也大多是和十月革命和二戰有關的片子,印象都不是很深。 歐洲電影,最為代表的應該是法國電影吧,感覺藝術感很強,不是看得很懂,畫面很漂亮。像《天使愛美麗》我看了幾遍都沒看懂。 美國電影,看得最多的還是美國的好萊塢大片,美國片是最為成熟的,無論影響力還是票房收入都是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現在在中國大學生中,看好萊塢大片的人肯定比看國產片的人多。尤其是國產片中有些類型的片子太少或基本看不到,比如科幻片,恐怖片。 下面談談對兩種類型的電影的看法: 對一般的類型,我想因為見得多了,也不會有什麼感觸,那我就拿兩種比較特殊的類型來談談我的看法。 動畫電影,我認為也算一種很重要的電影類型(因為有人說動畫是小孩子看的東西),我不否認,小孩子更容易被動畫吸引,但不是說動畫片就一定時給小孩子看的。我認為,除了演員和布景是由真實的轉變成用畫的,其他的電影元素都有保留,導演一樣可以用動畫來表現自己的想法。在動畫電影方面,日本和美國無疑是兩種典型的代表,日本的平面二維動畫產業可以說是全球最發達的,像在流水線上生產產品一樣生產著動畫片,以動畫系列片為主,也會定期為這些系列片出些劇場版,當然也有單獨的動畫電影,比如宮崎駿的《幽靈公主》、《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等,我覺得都是不錯的影片,日系動畫的唯美畫風也很讓我喜歡。個人感覺就二維動畫而言,美國比不了日本,就拿比較好的《獅子王》來說,在它之前,日本實際上有一個很類似的動畫系列片《森林大帝》,這很有抄襲的嫌疑。不過自從3D動畫出現之後,美國的技術優勢又體現出來了,不愧為IT技術的起源國,尤其是最近Pixar公司的幾部作品《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超人特工隊》、《汽車總動員》等,無論是畫面還是講的故事,都讓我們耳目一新。 恐怖電影,談到恐怖電影還是要談到日本。先不談日本人的民族性的問題,日本的恐怖電影的確是很不同的,是一種懸念的恐怖,用意識來引導你,而不是用那種血腥的場面來達到目的。如《午夜凶鈴》、《咒怨》等,會在整部片子彌漫恐怖的氣氛,但就是不讓你見到,讓你提心吊膽到最後。美國的片子就完全不一樣,突然出現的血腥畫面,如果沒有準備的話,簡直讓你會吐出來。記得有一部叫《異次元殺陣》的片子,有一個把人切成塊的鏡頭,足足讓我倒了一天胃口。還有《死神來了》、《死神來了2》和《死神來了3》在表面很青春很陽光的情況下,突然出現的那種很血腥的場面,這也許就是美式的恐怖吧。 二、 從有記憶開始怎麼看電影 說實話,已經很久沒有到電影院看電影了。小時候倒是只能去電影院看電影,不過,現在看電影的渠道已經太寬了。從網上、電視上都可以免費看到(如果不算電費的話),很多國內電影過了檔期,國外電影大約上映一年後,中央6就會放映,這還不算國內大大小小的電視台提前買碟片看。我們自己也可以買正版或盜版的盤來先睹為快。不過,現在看來,還是在影院里看得比較有感覺。有一種看電影的味道。 三、 列舉喜歡看的電影 《我的野蠻女友》、《超人總動員》、《指環王》三部曲,《帝企鵝日記》、《公主日記》、《查理與巧克力工廠》、《死神來了2》、《開國大典》、《天下無賊》、《新警察故事》、《征服怒海》、《阿甘正傳》、《愛國者》、《勇敢的心》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