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知道電影院為什麼賣得最多的就是爆米花了,其實這個還真有一段發展史可以講的,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電影院是不買東西的,只提供熱水,但是很多觀看電影的顧客有的時候感覺無聊或者會餓,就想買東西,但是電影院沒有,就會跑到別的地方買,或者抱跟電影提出意見,希望可以的賣點吃的。後來電影院也想過賣小吃,但是在電影院里不適合開,在電影院外面,顧客都說太麻煩,慢慢的電影院里開始像超市那樣,買些簡單的零食,但是依然不能解決顧客們的需求。
第六點,爆米花聲音小,電影院看電影本來就需要安靜的環境,如果吃瓜子聲音大,影響大觀影美觀,造成不好的影響。第七點,爆米花還可能讓你跟另個她一起吃的時候受會碰到一起,說不定會產生愛情的火花。
② 為什麼電影院往往提供爆米花而不是雞米花呢
如果現在的電影院提供的都是雞米花,你是不是還要問。為什麼電影院提供的往往都是雞米花而不是爆米花呢?對於電影院提供的是什麼,這個只不過是一件大眾化的事情罷了。而因為所有的電影院提供的都是爆米花,所以普遍大眾都會認為,看電影應該吃爆米花更合適一些。
而因為觀眾都認為看電影吃爆米花更合適一些,所以電影院就會提供爆米花。如果觀眾認為看電影應該是爆米花,而電影院非要提供雞米花,是不是不合適一些呢?這也不符合商人的利益。
其實電影院提供爆米花,就與飯店提供茶水是一樣的事情。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大眾都把他當成一件正常的事情,所以通常是不會有人注意到這些的,也並不會有人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有很多我們習以為常常的事情,並沒有特別的原因,而是因為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形成了傳統。其實不光是電影院的爆米花,以及飯店的茶水。還有游樂場門前的熱氣球。還有植物園門前的花環。以及最近流行的商場的按摩椅。
漸漸的我們都習慣了這一切,或者是在某個地方出現某個東西,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你去電影院沒有爆米花了,你不會覺得奇怪嗎?你去飯店人家對你說我們這不提供茶水,是不是覺得這服務太不好了呢?
當我們對傳統提出問題,問為什麼傳統是這個樣子的。那麼答案只能是一直都是這樣的,並且大眾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方式。所以就是這個樣子的。
③ 電影院裡面的爆米花一代要多少錢
一般是20~30,建議你背個小包去,在外面買了帶進去。或者考慮團購該電影院的爆米花(但不是所有的電影院都有的)
外面買的直接是拿著進不去的,放在包里沒人查你的。
④ 為什麼說爆米花會成為影院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電影院毫無疑問,是人流量大的地方,每天賣出的爆米花不計其數。可能你覺得自己不會買爆米花,但是這並不代表人家不會買,你今天不會買,不代表你下次不會買。而且有能力看電影享受的人,也有能力買一桶爆米花。更何況電影院賣爆米花還利用了顧客的消費心理,這就和超市收銀台總要擺一些小東西,比如口香糖,打火機之類的一樣,是一種促銷方式。人們總覺得爆米花,可樂和電影比較般配,不買就覺得不好受,而且賣爆米花的地方一定是非常顯眼便捷的,簡直控制不住自己買爆米花。
⑤ 電影院的爆米花和水通常都多少錢
稍微貴一點。爆米花會是15或10元。小的。水通常貴一倍
⑥ 電影院的爆米花一桶28算不算貴不貴
10快的爆米花....地址發給我快!
⑦ 電影院的爆米花一般多少錢
在電影院的爆米花一般都十塊錢左右,如果覺得貴,可以自己在外邊來帶去,還可以帶一些小零食, 不過不要太多了,我們還要看電影呢
⑧ 為什麼爆米花能成為電影院的標配
每當走進電影院,總有一股熟悉的味道讓人迷失——那就是爆米花的香味。
盡管你已經吃飽了,盡管你只是想來看一場電影......最後,還是控制不了自己走到影廳隔壁的小吃亭,對老闆來一句:一份大桶的爆米花!
那種濃郁香甜的奶油味讓你的身體背叛你的大腦,同時,你還學會自我安慰:沒關系,這貨的原料是玉米,胖不到哪裡去。
實上,爆米花不只給你帶來了卡路里和脂肪,它還給電影院帶來了不亞於電影售票的收入。
爆米花的崛起史
感覺全世界的電影院,不論大小,裡面必定會有一塊賣爆米花的規劃地。
為什麼一定是賣爆米花?這也許跟爆米花曾經是電影院的「救命恩人」有關吧。
可能是陰差陽錯,可能是時運所致,反正爆米花曾經一個不小心就挽救了電影業。
爆米花的問世
19世紀上半葉,北美捕鯨人去智利時,發現了當地流行一種有趣的吃法:將玉米置於高溫下,讓穀物受到內部強壓,澱粉原料的核心向外碰到堅硬谷殼爆炸。這就是爆米花。他們覺得這種小東西很可愛,就帶回了新英格蘭。不久,爆米花在北美流行起來。
1848年,爆米花成為家喻戶曉的小零食,還被美國字典收錄。
1885年,一個叫查理斯·奎斯特的街頭小販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爆米花機,加劇了爆米花的流行程度。
爆米花問世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不過,最開始爆米花是在馬戲團、集市上販賣,早期的電影院禁止出現爆米花。
那個默片當道的時代,放映廳都把自己當作大劇院:格調要高雅,鋪著華麗的地毯,看電影是有品味的事情,怎麼能放這種市井食物進來?更重要的是,那種安靜的大廳里,誰的屁股挪一下位都能被聽到,如果誰敢吃爆米花,絕對會被鄙視到回家。
不過,這種情況慢慢有了改觀。1927年,有聲電影的出現讓電影院迎來了更多的觀眾(不識字的人和小孩都往電影院跑),這些觀眾更加看重觀影時的小零食(而不是富麗堂皇的大廳),而且,有聲電影讓吃爆米花的聲音也不會明顯了。雖然影院老闆不喜歡,可還是有觀眾偷偷帶爆米花進場。
然而,爆米花的崛起是在經濟大蕭條時代。當時,影院經營都遭遇到重重困難,有的甚至都倒閉了,老闆們心急如焚。這時有人一看旁邊的小販,生意怎麼還那麼好?於是轉念一想:反正這些人註定要吃爆米花,那我自己幹嘛不賣?
於是,就有影廳管理人開始在電影院里販賣爆米花。這一賣,不僅保證了電影院的生存成本,還大賺了一筆!從此,爆米花奠定了自己在電影界的地位。
爆米花拯救影院
R.J.麥凱納——一位運營著很多影院的管理者開始在電影院的大廳里販賣爆米花,到了1938年,他通過爆米花賺取了超過20萬美金的利潤。
還有一些院線大老闆現在旗下較小的影院里販賣爆米花,而高端電影院仍然不販賣任何零食,為保持環境的整潔。結果那些賣爆米花的影院都財源滾滾,而高端影院卻赤字不斷。
爆米花的生意經
爆米花的盈利真有那麼厲害嗎?確實是相當厲害,據說當時爆米花的收入能佔到電影院利潤的58%以上。甚至,電影界都有句名言:
找一個爆米花攤位,
圍著它蓋一座電影院吧。
直到今天,爆米花依然電影院的「靈魂伴侶」,它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跨越民族、語言、信仰的觀影食物。甚至,可能對於有些人來說,沒有爆米花的觀影都不是完整的觀影了。
爆米花的兩種賣相
目前,市場中常見的爆米花有兩種賣相:蝴蝶形和蘑菇形。而電影院里的爆米花一般是蝴蝶形的,因為它們爆得更大顆,看起來非常誘人,最重要的是占空間!而蘑菇狀的爆米花比較多的是製作成糖果和零食,這樣的外形不容易碎,也方便攜帶與運輸。
而且,很多影院老闆已然把它當作影院標配之一,因為它的吸金能力簡直就能榮登電影小吃排行榜的榜首。
萬達院線曾經公布過一個讓不少觀眾都震驚的數據:2013年,該院線爆米花品項相關收入高達3.9億元,占賣品總收入72%、總收入的9.5%。
從上面這一數據,我們可以輕松得出這樣的結論:院線的賣品已成為萬達影院的重要收入及利潤指標,尤其是爆米花。
為什麼爆米花的利潤能如此嚇人?這多虧了它低廉的製做成本。據了解,大多數影院賣品方面的毛利率是85%左右,而一桶賣到二三十元的爆米花,成本也僅需3元左右。同時,爆米花食物的季節性不明顯(不像雪糕),製作也簡單(薯片、薯條類的零食還需要油炸)。
此外,爆米花還能帶動可樂銷量的上漲。當觀眾吃爆米花的時候,很容易產生口渴的感覺,所以一般人會順帶買上可樂,而一些影院會把這兩樣東西放在一起作為「套餐出售」。
不得不說,流傳了一百多年還能一直深受大家喜愛的爆米花,真的是一樣有「深度」的零食。估計只要玉米在,爆米花就能穩坐電影零食界的扛霸子之位。
⑨ 電影院的爆米花毛利大約是多少
如果是良心商家,那麼電影院最小包裝的爆米花,奶油、白砂糖、爆米花玉米三種原料加起來,成本在0.2~0.3元之間,算上電費………… 最多5毛。 再加上現在少有良心經營的,大概是放少量糖精和加香精的奶油,算上電費,成本0.2元。
來源 知乎
電影院最小包裝的爆米花,奶油、白砂糖、爆米花玉米三種原料加起來,成本在0.2~0.3元之間,算上電費…………最多5毛。
再加上現在少有良心經營的,大概是放少量糖精和加香精的奶油,算上電費,成本0.2元。
=======上下分開 14.3.17晚更==========
想到爆米花桶的問題,這個也要算在成本里。剛問了麻麻現在主流的三種爆米花桶:
32盎司的(這就是最小的那種) 一個成本0.2元
(圖片來源:某寶)
於是這樣算來(良心版):
32盎司桶,全部成本0.7元/桶左右;
46盎司桶,全部成本0.8元/桶左右;
85盎司桶,全部成本2.2元/桶左右。
⑩ 去影院看電影為什麼都要吃爆米花
看電影吃爆米花來與一種美式習俗,而當電影傳至我國,隨著電影事業的發展,爆米花與電影也發展成一種合作關系。看電影吃爆米花是一款非常方便的零食,不像瓜子等的其他零食,需要處理垃圾,我們人吃了也很快會有飽腹感。青島人夏天會喝啤酒吃海鮮是一個道理,都形成了一種習慣。而在看電影時,我們嘴裡嚼著脆脆的爆米花,我們人的身體神經系統,會很自覺的放鬆下來,當遇到搞笑的鏡頭,會很放鬆的笑起來;當遇到緊張鏡頭時,會隨著爆米花的影響,很快的放鬆下來。看電影吃爆米花,是可以很好的增加我們看電影的幸福度多和滿足度的。看電影吃爆米花這一習慣,也是很好的刺激了市場消費。換另一種說法看電影吃爆米花是商業發展所帶來的,有數據明確表明,在各大影院里的爆米花消費金額是連年增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