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體驗 > 武都縣人民電影院歷史

武都縣人民電影院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05 04:19:43

❶ 武都中山街老電影院拆遷不

中山街改造的周期是三年的時間。
中山街拆遷戶有300多戶,將盡量縮短建設周期,將中山街上原來的老商戶進行給予優惠政策盡快回遷,將老武都的情懷留住,同時將中山街打造成武都的「寬窄巷」,成為一個旅遊打卡地,為全區發展旅遊助力。中山街改造完成後,計劃將引進企業進一步進行商業化開發。近年來,武都區將棚戶區改造與城市環境改造、停車場建設、道路疏通、完善功能配套等相結合,做美做強城市發展環境,提升城市品質。

❷ 武都區的歷史

武都作為地名,始於先秦。《蜀王本紀》中有「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將其妻女適蜀……武都丈夫化為女子,顏色美好,蓋山之精也……蜀王發卒之武都擔土,於成都郭中葬之。」的記載。《華陽國志·卷三》中有「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的記載。
武,「揚秦人威武拓疆」之意;都,「水之聚也」。師古曰:「以有天池大澤,故謂之都。」(《漢書·地理志·武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馬氐至天池大澤,故稱武都。
武都是秦人將其政治寓意、山川地貌與社會發展相結合而命名,是指人口稠密,政治、經濟、文化集中之地。 遠古時期 根據龍溝發現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ensis)」化石研究報告證明,早在1000萬年前,武都白龍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區。而且這里河谷縱橫,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還生息繁衍著三趾馬、褐牛、大唇犀、始祖鹿、劍齒象、劍齒虎等動物。
根據文物普查和考證發現,白龍江及支流北峪河、溝壩河、福津河沿岸的黃土坪上,埋藏著極為豐富的古文化遺跡和遺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馬家窯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齊家文化及商周時代武都白馬氐族的寺窪文化等。
武都最遲在新石器時期中晚期就有華夏民族的足跡,他們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龍江及其支流溝壩河、福津河沿岸,從而開創了武都燦爛的古文化。 武都區部分文化遺址遺址名稱時間所屬文化發現地址點大李坪遺址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馬街鎮大李家村任家坪遺址及墓群北部公元前3900年前後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柏林鎮馮家崖西側 任家坪遺址及墓群南部公元前1300年—前1000年仰韶文化、寺窪文化柏林鎮馮家崖西側安坪廟兒坪遺址下層公元前3900年前後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馬街鎮大李家村南安坪廟兒坪遺址上層公元前3000年前後馬家窯文化馬街鎮大李家村南東坪遺址公元前3000年—前1000年馬家窯文化、寺窪文化兩水鎮後村東北先秦時期 夏、商時期,武都為《禹貢》雍州之地,屬氐人居住地。
西周、春秋戰國時,武都為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
先秦,武都已有道(縣)級建置。 秦漢時期 秦朝:武都屬白馬氐族人。秦始皇設武都道,隸屬隴西郡。
西漢: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滅南粵後,又發兵擊西南夷。據《漢書·西南夷傳》記載:「南粵破後,及漢誅且蘭、邛君,並殺莋侯,冉駹皆震恐,請臣置吏,以邛都為粵巂郡,作都為沈黎郡,冉駹為文山郡,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 漢武帝年間初置郡時,武都郡下隸武都 (西和縣洛峪)、上禒 (成縣西部)、故道 (寶雞南部)、河池 (徽縣城西北)、平樂道 (康縣平洛)、沮 (勉縣西北)、嘉陵道 (略陽縣北部)、循成道 (成縣東南部)、下辨道 (成縣城西北)等九縣,5.1376萬戶,23.5560萬人。今武都區大部屬武都郡和平樂道所轄。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國又設十三刺史部,武都郡屬益州刺史部。
新朝:王莽篡位後,新朝年間改武都郡為平樂郡(郡治移至今康縣平洛,一說移河池),武都縣改為循虜縣(縣治仍在今西和洛峪)。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復武都郡,郡治移下辨(今成縣西部),下隸下辨、武都道、上稼,故道,河池、沮、羌道七縣。建武七年(31年)武都郡治由下辨又移至嘉陵江支流青泥河谷地(今成縣境內),今武都區境內大部屬武都道和羌道。東漢至三國,郡名未改,武都隸涼州刺史部武都郡轄。 三國時期 三國:武都為蜀魏割據區。東漢獻帝建安七年 (202年)武都郡歸蜀漢,後又分武都、陰平二郡。魏文帝黃初元年 (220年)武都郡屬秦州統之。蜀漢建興七年 (229年)諸葛亮派姜維、陳式取武都、陰平二郡,屬蜀漢益州武都郡,下隸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羌道六縣,郡治復置下辨。263年10月,魏將鄧艾率兵南下。經武都,出陰平,用奇兵陷成都,導致了蜀漢政權的覆滅。 兩晉時期 西晉:沿襲漢制,武都郡屬秦州,下屬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縣。郡治下辨。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 (317年),仇池氏族首領楊難敵稱雄割據,自號左賢王。玫族推為武都王,郡縣俱廢,稱武都國。元帝永昌元年 (322年)打敗楊氏,遂派益州刺史鎮守。明帝太寧三年 (325年)楊難敵還據。簡文帝咸安元年 (371年),前秦苻堅攻克仇池國,為南秦州,置刺史,隸下辨、沮、武都、沮水四縣。孝武帝太元二年 (377年),楊難敵之五世孫仇池公楊定稱據。安帝義熙四年 (408年),楊氏稱藩,仍為南秦州武都郡,領縣如故。 南北朝時期 北魏: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楊文德在前仇池國鎮東司馬洪達、征西從事中郎任勝等擁立下,於葭蘆(今武都外納鎮)建立武都國,至477年楊文度時為北魏所滅,傳2代4主,歷34年。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 (448年),武都郡始從下辨移至石門 (今石門鄉境內)。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 (487年),改武都郡為武都鎮,鎮所由石門東移仙陵山 (今舊城山),拜依山築土城,由城南鍾樓灘城門登上仙陵山築七十二級台階,初建武都城 (後階州之名即由此而來)。鎮下分設石門 (今石門境內)、白水 (今龍壩鄉秦家河)、東坪 (今角弓鎮境內)、孔堤 (今魚龍鎮內)四縣。同時下隸武階郡 (今桔柑鄉大岸廟)。領北部 (今文縣尖山附近)、南五部 (今四川姚渡鎮和楓相鄉張泉院之間)、赤萬 (今黃坪鄉草川)三縣。
西魏:魏文帝大統元年 (535年),改武都鎮為武州。大統十二年 (546年),武州改屬南秦州,領安育 (石門縣改)、東坪二縣。同時下設白水、孔堤、萬郡三郡。白水郡領洪化 (今安化鎮曾家街)、綏化 (今龍壩秦家河)二縣,孔堤郡領孔堤縣,萬郡領赤萬、接難、五部三縣。
北周:將白水、萬郡、孔堤三郡拜入武州,下隸武都郡,綏化改建威,洪化、孔堤並建威,安育改將利,赤萬並復津,北部、南五部拜盤堤。 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文帝開皇元年 (581年),廢郡制。煬帝大業三年 (607年)復為武都郡,郡治將利 (今舊城山)。領將利、建威 (今龍壩秦家河)、復津 (今桔柑大岸廟)、盤堤 (今外納鎮立亭村與文縣臨江鄉之間)四縣。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 (618年),武都郡改為武州,治所將利 (今漢王鎮附近),屬隴右道,轄將利、建威、盤堤、復津四縣。唐太宗貞觀元年 (627年)建威並將利、武州下領將利、盤堤、復津三縣。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武州復名武都郡。唐肅宗乾元元年 (758年),武都郡又改為武州。唐代宗廣德二年 (764年),被吐蕃占據。唐懿宗咸通八年 (867年)收復。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武都改名階州,州治舊城山,並改復津縣為福津縣。後州治雖有所移動,曾置於蘭皋鎮 (今康縣大南峪)和福津 (今漢王鎮)等地,但階州之名,卻一直治用到民國二年(1913年)。唐末(約908年)為岐王李茂貞地。
五代十國:約943年,階州由後晉統治。約959年,屬後周,仍稱階州。約924年和954年,階州分別為前蜀和後蜀管轄,長興元年(930年),移州治於福津(今桔柑鄉大岸廟)。 宋元時期 北宋:承唐制,階州治福津,屬陝西秦鳳路,下隸福津、將利 (今康縣境內)二縣,轄今武都、康縣、舟曲等地。後郡治復移仙陵山(今舊城山)。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 (1010年),北峪河日發洪水三次,淹沒階州城南南門鍾樓灘一片。為保城池,州守李鑄命民工在城東鑿開抵龍崗(今舊城山)數百步,改北峪河水西南流為東南流 (約從今北城牆一帶流過,從教場壩入白龍江)。
南宋:階州屬利州西路,下隸福津、將利二縣。宋理宗端平三年 (1236年),階州被蒙古人佔領,郡治曾毀於戰火。
元朝:廢福津、將利二縣。約1260年,階州屬陝西行省鞏昌總帥府。元世租至元七年(1270年),州治西移柳樹城(今角弓鎮柳樹城)。元末州治復移坻龍崗。 明清時期 明朝:明太祖洪武元年 (1368年)復階州,州治復移舊城山,屬陝西布政司鞏昌府。
洪武四年 (1371年),階州改為階縣,縣令陸去在萬壽山東建磚城一座,即今武都老城區的雛形。洪武十年六月 (1377年)復為階州。
明穆宗隆慶元年 (1567年),階州知府謝銳將北峪河水東南流復改西南流 (即水歸古道),拜在磚城之外擴建土城 (即今武都老城區)。
清朝:階州隸屬甘肅。雍正七年(1729年),階州升為直隸州,直隸於甘肅布政使司,領文、成二縣。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制,改階州為武都縣。屬渭川 (隴南)道。
民國二年(1913年),階州直隸州改為武都縣,並分置出西固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武都縣屬甘肅省。
民國十八年(1929年)二月,從武都縣劃出白馬關警察所轄地,分設永康縣,同年四月改為康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民國政府將全省劃為七個行政督察區,武都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天水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屬岷縣專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成立甘肅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在武都,武都縣同時改屬武都專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1月25日,國民黨廣州行政院來電任命駐武都119軍軍長王治岐為甘肅省政府主席。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的牌子懸掛在武都師范學校(今舊城山中學)的門口,直到武都解放,武都事實成為國民黨時期甘肅省最後一個省會。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縣屬武都專區管轄(專區、縣同治城關鎮)。
1958年2月,武都縣隨武都專區並入天水專區。4月11日撤銷武都專區。
1961年11月,恢復武都專區,駐地仍在武都城關鎮。
1968年7月7日,武都專區、武都縣革命委員會在武都蓮湖廣場召開成立大會。
1969年10月1日,武都專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武都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1月,武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
1980年12月,撤銷武都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武都縣人民政府。
1985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實際仍駐武都城關鎮)。
2004年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隴南地區和武都縣,設立甘肅省隴南市(地級市)和武都區(縣級區)。市、區政府駐地仍為武都城關鎮。 公元443年,楊文德在前仇池國鎮東司馬洪達、征西從事中郎任勝等擁立下,於葭蘆(今武都外納鎮)建武都政權,至公元477年楊文度時為北魏所滅,傳2代4主,歷34年。
武都國的領土是仇池國的東南部,東據今陝西略陽以東,西界鄧至(今四川九寨溝縣),南有平武(今四川平武縣),北鄰宕昌。武都國的建立,一方面依靠氐族群眾對楊氏家族的擁戴,另一方面依靠劉宋政權的支持。
公元447年楊文德招納氐、羌人口,被北魏所攻佔的「武都等五郡氐皆附之」。
公元448年魏將皮豹子率大軍攻佔武都北部地區,將武都郡治由下辨(今成縣廣化)遷到今武都城關舊城山,楊文德流亡南朝劉宋漢中,劉宋發大軍助文德反攻,復立武都國。
公元477年,武都國主楊文度遣其弟楊文弘攻破仇池,魏將皮歡喜等反攻,文弘棄城退走。魏軍攻破葭蘆,殺楊文度,武都國亡。 歷史上在武都發生人群遷徙多次。最早的是約6000年前因氣候急劇趨向乾燥寒冷,甘青地區人群中的一支開始南下向藏彝走廊遷徙,其中一條路線是從甘南洮河上游向南,經甘肅岷縣、武都一帶沿白龍江流域向南發展,從岷山西側進入岷江上游地區。
漢至三國,氐人經歷三次較大遷徙。
第一次,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官兵鎮壓氐人反抗,將部分氐人遷於酒泉,即酒泉福氏之氐。
第二次,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累攻武都,徙氐五萬余落出居扶風、天水界,並多次到氐地掠奪糧谷和人口;魏又強迫武都氐﹑漢等族人眾遷於京兆﹑汧﹑雍﹑天水﹑南安﹑廣魏等郡。在蜀魏爭奪中,也有一些氐人徙居蜀漢。至魏晉時,氐人除原在武都﹑陰平二郡以外,又在關中﹑隴右一些郡縣形成與漢人及其它各族交錯雜處的聚居區。其中最著名的如晉略陽氐蒲(苻)氏﹑呂氏,其先人都是從武都遷徙而來。
第三次,據《階州直隸州續志》記載「蜀漢建興十四年(236年),徙武都氐王符健及羌民四百餘戶於廣都(今成都南)」。(另一說法:姜維計劃「移民實蜀」,「建興十四年,准備徙武都氐王符健及氐民四百餘戶於廣都,但符健與其弟發生分裂,符健弟率四百戶降魏,……安置到魏的內地」)
元代以前,白龍江和西漢水流域的主體民族一直是氐、羌、藏等少數民族,漢族雖已陸續進入白龍江流域落業,但數量少。
明代開始,為了鞏固邊關,教化「異族」,政府開始往白龍江流域大規模遷徙漢人。加上明清兩代的軍屯、民屯,和兩次流民高潮,使漢民逐漸成為白龍江流域的主體居民。
第一次流民高潮是明末清初數十年的戰亂期間,川蜀移民大量湧入白龍江流域。
第二次出現在清朝同治年間的同治回亂的十多年間,陝西移民大量湧入白龍江流域。由於白龍江流域山大溝深,林密流急,較少遭遇苛政和兵燹,因而吸引了大批流民。白龍江流域的大量史志資料表明,陝西、山西人進入該地區的數量很多。武都及鄰縣的居民主要來自四川、湖北、陝西、山西。

❸ 上海 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上海概況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第一大的城市。市人民政府駐黃浦區人民大道200號,郵政編碼:200000,長途區號:021。上海位於北緯31°14』,東經121°29』。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全市面積6340.5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千米,東西寬約100千米。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千米,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千米,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為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2004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352.39萬人。上海散居著39個少數民族及少數未識別的民族,約有5.3萬人,佔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滿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戶籍登記人口1360.26萬人,比上年增加7.87萬人,增長0.6%。截至2006年底,上海戶籍總人口1368.08萬人。
而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預計達到1900萬,這意味著上海常住人口容量還有120萬左右的增長空間,平均每年約24萬左右。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秋較短,冬夏較長,日照充足,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全年平均氣溫17.5℃,日照1778.3小時,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決定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白玉蘭在上海的氣候下,開花特別早,冬去春來,清明節前,它就繁花盛開。白玉蘭潔白如玉,晶瑩皎潔,開放時朵朵向上,溢滿清香。選擇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象徵著一種開路先鋒、奮發向上的精神。

■市標
上海市市標1990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上海市市標是以市花白玉蘭、沙船和螺旋槳三者組成的三角形圖案。三角圖形似輪船的螺旋槳,象徵著上海是一座不斷前進的城市;圖案中心揚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徵著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著早春盛開的白玉蘭,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機。

區劃沿革
今上海地區,吳淞江以南於公元751年(唐天寶十載)析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崑山南境之地置華亭縣。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第二年改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轄有華亭、婁、上海、青浦、金山、奉賢、南匯7縣和川沙撫民廳。吳淞江以北於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設嘉定縣,後又析出寶山縣。長江口的沙洲於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鎮,1277年升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為崇明縣。上海市區原是吳淞江下游的一個漁村,至唐宋逐漸成為繁榮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建上海鎮,鎮因黃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經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設上海縣,轄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的高昌、長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鄉,為松江府屬縣。

1927年設為上海特別市,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劃為黃浦、老閘、新成、靜安、江寧、普陀、邑廟、蓬萊等20個市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10個郊區。50年代,上海的行政區劃作了幾次調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10個市區,以及上海、嘉定、寶山、川沙、奉賢、南匯、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個郊縣。

1980年,設立吳淞區。1982年,恢復閔行區。1988年,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設立寶山區。1992年,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設立閔行區。1992年9月,以川沙縣全境、原上海縣三林鄉和黃浦、南市、楊浦三個區的浦東部分,設立浦東新區。1992年10月嘉定縣撤縣,設立嘉定區。1996年,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和浦東新區14個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個縣和石化地區。

1997年4月撤銷金山縣,設立金山區。1998年2月撤銷松江縣,設立松江區。1999年9月撤銷青浦縣,設立青浦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黃浦區和南市區撤二建一,設立新的黃浦區。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上海市總人口16407734人;其中市轄區14348535人,市轄縣2059199人。各區縣人口: 黃浦區 188743人、南市區 385790人、盧灣區 328918人、徐匯區 1064645人、長寧區 702239人、靜安區 305329人、普陀區 1051672人、閘北區 798620人、虹口區 860726人、楊浦區 1243757人、閔行區 1217309人、寶山區 1227978人、嘉定區 753070人、浦東新區 2402343人人、金山區 580377人、松江區 641156人、青浦區 595863人、南匯縣 785102人、奉賢縣 624285人、崇明縣 649812人。

2001年1月9日,撤銷南匯縣,設立南匯區;撤銷奉賢縣,設立奉賢區。

2003年底,上海市轄有黃浦、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浦東新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18個區和崇明縣。

上海文化

■方言
上海話(Shanghainese)是上海地區獨有的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種。也有人稱上海話為滬語。語音受早期移民中占優勢的蘇州和寧波兩地影響巨大。和寧波話,蘇州話發音接近。據最新考證,認為上海話是松江方言的發展結果,寧波話蘇州話的合成可看成是影響了這種方言的部分因素,如語調等。松江方言是上海話的主脈。

上海郊區方言與普遍意義上的「上海話」在發音和語法上有少許區別,按地區可分為「松江話」、「崇明話」、「浦東話」等方言。

1930年代,是上海話的黃金時期。和香港類似,上海的作家們意譯或者音譯很多英文新單詞,用到書面文本中去,通過當時上海極其發達的各種平面媒體進行傳播,然後被普通話吸收。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上海各學校統一用普通話授課。很多學校對說方言的行為扣品行分處理。而且政府取消了很多廣播電台和電視節目中的上海話內容。上海話的造詞能力也開始嚴重衰退。現在上海仍然是一個吳語城市,普通話也很通用。隨著中國各地移民的日益增加,會說上海話的人比例開始減少。現在,已經很難招聘到發音合格的年輕滬劇演員。從21世紀開始至今,上海輿論界掀起一股「保衛上海話」的浪潮。

■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文化)的基礎上,與開埠後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歐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區別於中國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舉辦過多次大型文化活動,並建造了多所全國一流的文化設施,包括了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影城等。歐洲風格的上海音樂廳因市政建設需要被移位,但在內部改建之後已經重新對公眾開放,以舉行交響樂音樂會為主。每年上海還舉辦國際藝術節、國際電影節等文化活動。

人文歷史
豫園、明代庭園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6項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4座上海市級歷史文化名鎮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現已修復。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個紙醉金迷的地方。當時上海著名的「百樂門」舞廳享有盛名,從英文「Paramont"得來。「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娛樂中心。很多電影院也是非常豪華。例如,大光明電影院始建於1928年,由德國傑出的建築師烏達克(L.E.HUDEC)設計,屬市級優秀保護建築。大光明電影院的歷史。 國泰電影院原名國泰大戲院(Cathay Theatre)。建於1930年,由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採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屬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1932年1月1日,國泰大戲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在《申報》上的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1949年以後,更名為國泰電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一度改名人民電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秀歷史建築。

1918年至1925年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也曾經在繁華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東側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歐洲鄉村式樣的小洋房居住過。現被改為孫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園設有陶行知紀念館。虹口公園附近有魯迅紀念館。

上海擁有許多歐美式樣的老建築,其中位於外灘的一組歐洲風格的外國銀行,商家和飯店遺留下來的建築群一直以來就是上海的標志,例如:花旗銀行,和平飯店等。但事實上在市內還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遺留下來的,風格迥異的花園別墅,例如丁香花園、沙遜別墅、馬勒住宅以及現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宮的嘉道理花園等。在上海的市中心,還有當時的面積龐大的上海跑馬廳。

❹ 人民影院怎麼樣

人民影院在南環路上,周圍是繁華的商業區。影院在時代百貨的三樓,人流量很大。新的影片上映比較及時,不過電影院的設備比較老,整體環境也不是很時尚

❺ 院線的發展歷史

2002年,中國開放電影發行,拍攝,放映。中國電影實行院線制。影院可以自由選擇院線加盟來取得影片來源。電影拍攝也不再是由電影製片廠壟斷拍攝。只要取得拍攝許可證和放映許可證即可。影院則採用分賬的形式來分取利潤。國家規定:影院方不超過50%。就是說,電影票60元一張,電影院(含院線)要收30元。再由發行方、製片方、電影專項基金(5%)、營業稅金(3.3%)和其他附加部分按比例分賬。
特色院線:二三輪院線(不參加首映)藝術院線、紀錄片院線等。
中國院線目前都採用首映式。同步上映。

❻ 蕭山電影院的歷史

民國時期,省教育電影巡迴放映隊,偶爾來蕭放映,無管理機構可言。1953年在蕭設隊,在縣由文化館代理,後縣文教局曾設電影股,直管電影隊,不久股裁撤,改派員管理。1958年,民辦電影放映隊興辦與發展。翌年,建縣電影管理站,陪站長、會計、機務等人員。1961年體制調整,縣府決定將國辦放映隊分別交給縣府行政科、城廂鎮人委、瓜瀝鎮人委和城南地區政府部門管理,縣站只留兩名業務人員,並入縣文化館。1963年,恢復縣站,國辦隊收歸縣站管理。1967年遷址體育路,附設露天電影場。1970年轉遷至縣工人俱樂部,將該部電影院改屬縣管理站,名工農兵電影院。1972——1976年,縣第八電影放映隊先後被評為省電影系統先進集體;1978——1982年間,被評為省電影宣傳先進集體。1980年縣站遷入人民路新大樓,附設電影院(原工農兵電影院及辦公室等用房歸還縣工人俱樂部)。1981年,縣電影管理站改建為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1985年,縣公司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宣傳先進集體;1986年為全國衛生科教影片發行放映先進集體;1987年,縣公司人員增至24人。公司為全國農林科教片發行先進集體。

❼ 武都電影

以前有 後來火災燒掉了
不過現在有放映廳,大小比不上電影院 但還行吧

❽ 請介紹一下上海三四十年代的情況

1888年開埠不久的上海
1933年上海市中心區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依照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成為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許英國上海設立租界。開埠後的近代上海成為遠東最繁榮的港口和經濟、金融中心,「是近代亞洲唯一的國際化大都市」。當年,今上海市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為主),長寧區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築路區,盧灣、徐匯兩區主要是上海法租界。當時上海的租界地區享有完全獨立的行政權和司法權。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戰火所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系,帶來了近代上海的繁榮。但虹口、楊浦兩區後來被劃為日軍防區,成為日本勢力范圍,在淞滬會戰期間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

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同時並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淞滬會戰之後,日本軍隊擊敗中國軍隊,武力佔領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經歷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佔領直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依據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的《開羅宣言》,上海被中華民國佔領接管。上海自1842年擺脫清朝統治至1945年失去獨特地位而成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直到1949年5月,上海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統治。

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軍和中共領導的軍隊爆發大規模內戰(參見國共內戰)。1949年5月,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中華民國政府軍佔領上海,同時對上海實行軍事管制,此間大量人員、財產和機構撤離。

從新文化發展的角度看,帶有逐漸深化的特徵。第一類文化叢是新文化信息的創造和宣傳中心,它通過報刊對大眾進行傳播,具有轟動性的特點,主要作用於人們的思想文化層面。第二類文化叢是新文化的繁衍和教育中心,它主要通過教學和學術活動使新文化在縱向上綿延不絕,其目標是創造一批具有新的文化精神的新人。其作用對象不僅僅限於思想文化層面,而是人的整體素質。它不論從機構還是從效果看都具有長效性和穩定性。第三類文化叢作為各種文化組織帶有明顯的發散特徵。它實際上是新文化向外擴展過程中在不同地帶上播衍生長進而取得的某種實體形式。它表明文化傳播已經在社會層面上取得了某種實際結果。 五四新文化的建構實質是一種價值體系的建構。這種建構不僅建構了文化的價值觀以及相應的文化規范與形式,而且也建構了相應的文化組織作為價值體系的物質承擔。所以,毫不奇怪,五四新文化在建構思想文化的同時,也不斷地在建構它的物化形式。人們不難發現,隨著五四新文化建構過程的深入,一方面科學與民主的價值理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轉化為科學社會主義,這一目標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文化觀將科學與社會民主統一了起來;另一方面,文化的價值理想很快取得了自己的價值承擔。共產主義小組、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的相繼成立,標志著五四新文化的建構已經上升到社會組織的層面。一種以思想文化為主的建構逐漸轉向一種以文化實踐為主的社會建構所以對現在的上海發展是沒有影響的..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個紙醉金迷的地方。當時上海著名的「百樂門」舞廳享有盛名,從英文「Paramont"得來。「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娛樂中心。很多電影院也是非常豪華。例如,大光明電影院始建於1928年,由德國傑出的建築師烏達克(L.E.HUDEC)設計,屬市級優秀保護建築。 國泰電影院原名國泰大戲院(Cathay Theatre)。建於1930年,由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採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屬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1932年1月1日,國泰大戲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在《申報》上的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1949年以後,更名為國泰電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一度改名人民電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秀歷史建築。

1918年至1925年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也曾經在繁華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東側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歐洲鄉村式樣的小洋房居住過。現被改為孫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園設有陶行知紀念館。虹口公園附近有魯迅紀念館。

上海擁有許多歐美式樣的老建築,其中位於外灘的一組歐洲風格的外國銀行,商家和飯店遺留下來的建築群一直以來就是上海的標志,例如:花旗銀行,和平飯店等。但事實上在市內還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遺留下來的,風格迥異的花園別墅,例如丁香花園、沙遜別墅、馬勒住宅以及現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宮的嘉道理花園等。在上海的市中心,還有當時的面積龐大的上海跑馬廳。

❾ 新聞電影院的歷史

新聞電影院是我中小學經常光顧的地方。文革期間的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都是在那裡看的,在樣板戲開始前還經常加演幾輯《新聞簡報》。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新聞電影院相繼上映了被「四人幫」禁演的優秀影片,還上映了中國香港、台灣和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南斯拉夫等國的故事影片。 哪個時候是電影院最火的時候,為了一張電影票經常半夜去排隊買票,有時甚至排個通宵。
隨著電視的普及和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形式的出現,電影已不再是唯一和首選的娛樂方式。1988年新聞電影院進行全面技術改造,增設了錄像廳、電子游藝室、商場,並將地下室開辟成酒吧。改造後的新聞電影院,仍保持原有的歐式建築風韻,營業項目雖然擴大,但卻風光不再。看看她門臉上的各種招牌,也盡顯她的無奈。
2004年聞電影院再次變臉,變臉回戲院和茶園,變臉成二人轉劇場。巨大的二人轉劇場招牌遮住了建築的主要部分,「新聞電影院」幾個字已顯得很渺小了,據說這里已經不再演電影了。
令人欣慰的是新聞電影院已列入《哈爾濱三類建築保護目錄》,這座古典復興主義風格的建築可以依法保留下來了,避免了拆遷改造的厄運。
新聞電影院承載著年輕時的記憶,想起她就能想起那些老電影,那些經典台詞。想起深印在腦海里那些熟悉的畫面,就能想起她。
哈爾濱新聞電影院位於道外區景陽街和靖宇街的交匯處。
地址:道外區景陽街374號

閱讀全文

與武都縣人民電影院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劫匪劫走10億黃金電影什麼名字 瀏覽:514
小網站上的電影從哪裡來的 瀏覽:687
華語五大電影獎 瀏覽:350
外國恐怖盜墓電影大全 瀏覽:502
2018大陸電影在台灣上映的電影 瀏覽:134
一人獨闖百樂門一個大幾十什麼電影 瀏覽:941
一部電影保姆與男孩相愛 瀏覽:655
夜郎成龍電影 瀏覽:139
韓國電影男主角是建築設計師 瀏覽:588
電影院的投資注意事項 瀏覽:623
尋龍記電影完整版免費看 瀏覽:221
與雞同鴨講電影中文版 瀏覽:383
大尺度電影法國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299
觀看完電影後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701
我的最愛電影粵語版10 瀏覽:429
韓國一部電影講男孩生娃 瀏覽:132
哥斯拉電影為什麼沒奧特曼 瀏覽:894
遇見春天微電影圖片 瀏覽:728
電影愛情片大全 瀏覽:833
superman電影英文觀後感初2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