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來了》
B. 在台灣新電影運動中被稱作新電影真正的開山第一片是下列的哪部電影
《兒子的大玩偶》
改編自鄉土作家黃春明的作品,和《光陰的故事》一樣是集錦片,但該片批判和諷刺的力度更為辛辣,三段小人物各自的酸甜苦辣,更為直觀地反映台灣底層人群的生活。該片頗具里程碑式的意義,被稱作是新電影真正的「開山第一片」。自此後,新電影開始作為一個新的電影現象和潮流而存在。
http://ke..com/link?url=jqkbAHKww_PUSVna
C. 尋求一部也老的台灣電影,搞笑的,體育題材!
好小子系列
D. 台灣新電影運動
光從海平線上來:台灣新電影運動二十年
我們不禁想起1980年代的初期,正是楊德昌、侯孝賢等一批電影人把一束光給了台灣,沒有想到這些飄搖的光線至今仍然讓人炫目,而時光已過去了二十年。
1979年以後中國大陸的統戰政策和台灣民眾反對美麗島事件的聲音持續不斷,台灣社會逐步走向一種軟性權威的時代。台灣電影政策也開始出現松動的局面,但是這種松動卻帶來了台灣電影作品的進一步墮落,所謂"國片死亡",圖景已經寫入台灣工業史的記憶之中。而與此同時,香港的新浪潮的出現無疑給台灣的電影企業和當時默默無聞的一群年輕電影人一種希望的曙光。
1982年台灣"中影"出品的集錦式的電影《光陰的故事》,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分別執導其中的一個故事。這種同時推出多個新人的決策應該是拉開了台灣新電影的序幕。台灣電影史的一片燦爛就此孕育而出。
1983年4月台灣"中影"開始拍了《兒子的大玩偶》,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執導,影片在市場和輿論上一舉擊敗了當時台影投拍的《大輪回》,後一部作品的導演是當時台灣電影界最重要的三人:胡金銓、李行、白景瑞。《兒子的大玩偶》的超過預期的成功使台灣電影的航船正式起錨。
從海平線升起的台灣新電影的光線終於使台灣島人的生活和歷史被膠片記載下來,關於台灣的這段記憶終於不再被KMT的宣傳片和通俗商業電影完全把持。
台灣新電影人對於台灣近現代史的飄搖感覺和出路的質詢,幾乎組成台灣社會非常重要的話語空間。尤其當一部電影成為一個國際性的關注對象之後,它所具有的引爆力量是驚人的。1989年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獎,一方面使台灣電影正式走向國際一流舞台,更為深遠的意義是關於"二二八事件"的表達構成了對台灣社會的一次極大的情緒刺激。
台灣的新電影在1982-1986年的五年間作為一個整體貢獻出了52部電影,隨後他們的電影逐漸成為一種個人化的寫作。
這個期間,侯孝賢對於台灣自己的"根性"和台灣自己的歷史的追問,在鄉土這個起點開始發力,他的作品是"台灣意識"強烈外現的重要歷史標尺。
而楊德昌一直關注的是一個極為"知性"的問題,也是1950-1960年代歐洲電影大師在歐洲戰後經濟奇跡時代的一個重要"話題"--現代都市裡的人的處境。
1992年蔡明亮以導演自己的處女作亮相,從一個更為寓言和尖銳的視角開掘著台灣都市一代的困境。
這三個人勾勒了台灣新電影和新新電影的基本風貌,構築了台灣非主流商業電影的話語空間。 開始把對台灣鄉土人的關懷和對台灣歷史命脈的關注糅合在一起。這種關注,迅速成為台灣新電影在國際上的聲音。
侯孝賢在他的《好男好女》和《南國,再見南國》中對台灣都市生活的描述依舊集中在邊緣的、草根的、具有黑幫色彩的人物身上。在《千禧曼波》系列中他開始記錄他稱為夜空中充斥著讓動物瘋狂的不可見的"各種電子媒體交談的聲音"的台北。
蔡明亮的電影視角有著很深的舞台劇的觀念,隱喻性和寓言性深刻地寫在其作品呈現的各個層面。蔡明亮的戲劇性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是來源於"現代主義"小劇場封閉空間的張力系統。這一點在蔡明亮1998年的《洞》中表現得極為顯著。如果說楊德昌還只是在台北的實景中構築"戲",在蔡明亮那裡台北本身就是影片,他是徹底的"現代主義"精神的擁躉。
台灣新電影和新新電影的巨大魅力就在於這些導演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來自於"根"和"生存空間",這兩個主題在台灣電影中的呈現最終是含混不清和不知所終的。
台灣的新電影運動是在台灣意識形態領域逐步走向解凍,台灣的電影市場還沒有完全向外國(主要是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徹底開放前,台灣本土電影業的一次自我革新的救亡運動。
台灣新電影運動最主要的貢獻是讓台灣極具才華的一批電影人找到了發泄自己才華的空間,這個契機來自於對台灣史的重寫慾望,或者說是來自台灣自身的復雜性。這種傾訴慾望對於各種背景的年輕創作者來說都是極大的刺激,而後又獲得台灣當局的"輔導金"政策的保駕護航。台灣的鄉土和都市於是生動而且日益深邃地展現在銀幕上。
台灣新電影運動在國際上的成功還對台灣當局的電影政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且直接影響了台灣新新電影的出現。台灣這批電影人,在政府和電影業的雙敗中成為惟一的贏家。
對於台灣電影,1989年極為重要的年代。"政府輔導金"護送了一批導演走向國際,1994年輔導金電影《喜宴》、《愛情萬歲》和《飲食男女》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輔導金政策下的台灣電影企業更是完全依賴政府資助,到了1991年台灣本土電影的產量就有33部了,整個商業電影生產體系幾乎崩潰,對於台灣電影工業的這個補血政策徹底斷絕了它自身的造血功能。
台灣的新電影和新新電影在台灣的電影工業結構中影響甚微,而新電影人們所自創的獨立製版公司在飄搖中也偃旗息鼓,比如最早的由侯孝賢成立的"萬年青公司"幾乎是曇華一現。侯孝賢、楊協昌這些導演現在的拍片資金完全依賴於國外,不是日本就是法國。他們的作品在台灣大眾甚至是小眾的視野里逐步消失,成為暗盒裡的拷貝,即使還有一些渴望的眼光也沒有機會使得這些膠片上的影像得以乍現,這已經成為台灣電影發生機制的一大問題。
其實一個國家(地區)的電影政策在無力保護這個區域的電影工業體系的時侯,首要考慮的應該是支持電影作為一種民族話語權利的價值。台灣的輔導金政策所扶持的商業電影在資金回收上還不及藝術電影可能是一個生動有趣的例證。
目前台灣輔導金政策被要求有很大的變革,就是從只資助電影生產轉變為資助電影生產、發生和放映的全過程,讓本土電影贏得自己的空間。台灣新電影和新新電影就是這樣存在在一個非獨立非商業的環境中,一旦電影作為話語權利受到保護成為台灣政策的核心後,也許還會產生更為新的電影人,也會產生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光柱把暗盒裡拷貝上的影像投向銀幕,投向一直存在的眼睛,即使眼睛的數量永遠像晨星一樣寥落。
E. 有一部台灣電影
藍色大門 (台灣)——我看過的最美的純愛電影,一定要推薦啊!呵呵
十七歲的女高中生孟克柔與一同班女同學林月珍是很要好的朋友,她們無所不談。一天林月珍跟孟克柔說她喜歡了一同校的男生張士豪,她每天都作白日夢想著張士豪,告訴小孟她想像到未來丈夫怎樣怎樣像張士豪,夢想自己怎樣怎樣跟張士豪跳舞等……這一切她都毫無保留的與孟克柔分享。
當林月珍對張士豪的想念日益嚴重時,她哀求小孟陪她去偷看經常在游泳池練水的張士豪,並替她向張士豪表白。當小孟厚著臉皮幫月珍向張士豪示愛時,月珍卻害怕得跑掉了,張士豪便誤會了是小孟太害羞而不敢承認是她自己喜歡他。之後,張士豪便常常借故親近小孟,不期然被她憤世嫉俗的個性深深吸引住,同學們都紛紛議論,連月珍都不相信她,對她不停的質問他們是否在拍拖,但小孟還是不斷否認。
所有的聲音包括張士豪在內都在問她張士豪有什麼不好?對,張士豪有什麼不好呢?張士豪有一貫少女所喜歡的特質集於一身—擁有一副英俊的面孔,是一名好動活潑的運動健將。他率性天真,陽光大男孩一名,性格樂觀……對,張士豪有什麼不好呢?孟克柔反復地想。直至月珍對小孟的怒氣升級,不瞅不睬,小孟更強烈感應到她心中有了答案,但這個答案令她感到惶恐,反復的確認,反復的驗證,最終她跟張士豪揭示了這個秘密……
電影清新浪漫,充滿新新人類的偶像劇風格,讓各年齡層的觀眾都感動無比,懷勉青春時光!三個角色在戲里各有各的情感困惑,但是本片反映時下年輕人那種執著及痴傻的愛情觀,詮釋得自然生動。
http://nnv.dl1.btchina.net/download.php?s=681caf3a6b8379b0&attachmentid=425690
http://nnv.dl1.btchina.net/download.php?s=91fa300dc91567e1&attachmentid=425690
http://nnv.dl1.btchina.net/download.php?s=1f9b1700af527e92&attachmentid=472751
F. 有一部台灣的電影我忘了叫什麼名字了,男主角的名字叫釘子。劇情是講一群18歲的少年們騎摩托車去環島的故
騎行樂
may be
G. 港台電影有部黑社會開運動會的誰知道叫什麼名字
電影名稱] 追男仔
[主要演員] 吳君如 吳耀漢 梁家輝
[類 別] 喜劇片
劇情簡介
話說吳家有女已成長,一家之主吳漢中年喪偶,身兼母職,獨力撫養三個女兒小青、小曼、小淑及幼子小志。吳漢之同年紀好友突然死亡,有感於世事莫測,唯一心願是讓三個女兒有個好的歸宿,所以假扮患上絕症迫使三個不同性格的女兒結婚。孝順的女兒倉促間找來各自的追求者濫竽充數,搞出連串笑話,不過總算有情人終成眷屬,吳漢終於看見自己的女兒全都終身有靠,他的「絕症」也不治而愈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zTizjV8ifc/
H. 有一部滑稽搞笑的電影,關於體育運動的
好小子5:萬能運動員(1988)
導演: 周騰 / 林萬掌
主演: 顏正國 / 彭恰恰 / 左孝虎
製片國家/地區: 台灣
語言: 國語
簡介
隊員來自三教九流,跑、跳、摔、撐、舉樣樣不懂教練手法五花八門,吹、騙、拐、賴、混個個精通一群怪傢伙,三個好小子,一場歡樂逗趣的瘋狂大賽
滿清腐敗, 大好神州竟遭列強割據滿清覆亡後, 軍閥們又趁機竄奪地盤。舒大帥乃北方六省督都, 生性好色嗜睹, 輸了部隊的糧餉。舒大帥只好向六國
銀行貸款, 並被迫舉辦一場國際運動會。舒大帥特從英國請回一牛津大學體育博士的胡瓜, 為訓練運動員的總教練,因其部隊皆已輸給其他軍閥, 只得在
地盤內到處拉夫, 一時北京城內雞飛狗跳, 集合了一批販夫走卒, 偷搶拐騙的雜牌軍為其效力。這裡面有中國最後一個太監莫少荵, 有收地頭稅的歪
哥,有誘拐別人老婆的彭恰恰, 有賣豬的阿國, 當扒手的小虎, 還有騙吃騙喝的無賴小胖, 大胖, 及一票頤春院的*女。集訓期間胡教練因材施
教, 居然使得眾人發揮了自己都不曉得的潛力, 大家對胡教練不僅佩服的五體投地, 終於在國際運動會場大展身手, 擊敗六國運動代表, 獲得最後勝利也使得中國人揚眉吐氣。一句話點評:娛樂與武術的完美結合,讓影片更是笑料百出,何況還有現在仍監守著綜藝節目主持人崗位的台灣笑星胡瓜呢。
集訓期間胡教練因材施教, 居然使得眾人發揮了自己都不曉得的潛力, 大家對胡教練不僅佩服的五體投地, 終於在國際運動會場大展身手, 擊敗六國運動代表, 獲得最後勝利也使得中國人揚眉吐氣。
I. 有部台灣馬拉松比賽電影片段 主人公中途看到許多人退出 而他卻堅持下來並取得了冠軍,場地是在台灣的
約翰·斯蒂芬·阿赫瓦里 ---坦尚尼亞選手
J. 求一部有關單車(自行車)環游台灣的電影
《練習曲》
練習曲
中文名: 練習曲
導演: 陳懷恩(En Chen)
主演: 東明相 / 楊麗音 / 吳念真 / 許效舜 / 達倫 / SAYA / 洪流 / 胡德夫
上映年度: 2007
官方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EtudeBike
製片國家/地區: 台灣
語言: 國語
又名: Island Etude / 練習曲 - 單車環島日誌
imdb鏈接: tt1006908
◎劇情簡介
大學就要畢業的明相騎上自行車,獨自一人展開七天六夜的單車環島旅程。逆時針的環島路線,東岸到西岸的逆風行,一路所遇見的人與景,交織相扣,譜出生命的和弦。
他遇到了藉由影像製造夢想的工作者,專心一意的,想將太平洋的風捕捉入鏡;在花蓮海邊遇見來自立陶宛的年輕女孩,她說她的國家沒有山……;旅程中寂寞的時候,他在海邊彈著吉他,伴著月色和海潮聲,以大地為床,就地而眠;肚子餓的時候,和租游覽車一邊抗議工廠倒閉一邊旅遊的工廠女工分享便當;疲累的時候,他停駐外公外婆家,一聲「阿公阿嬤」喚起許多人的童年往事和遺忘已久的血肉親情……
回到高雄,旅程結束,回憶卻正要開始。12段精彩的偶遇,是明相難以忘懷的生命滋味。停好一路相隨的單車,打開電腦,拿起吉他,明相輕輕地彈奏起屬於他的生命練習曲。
從第一天晚上說起,明相在太麻里的海邊扎營,練習彈吉他,雖然他是個聽障者,但依舊對聲音有著無比的興趣。
次日清晨,他沿著台11線走,遇到來東海岸拍攝MV的一群人,他們記錄下明相騎車的片段。而後,明相在北回歸線地標處休息時,認識一名要去花蓮看母親的單車騎士,當晚明相住在騎士母親家,他感受到這是個拆散的家庭,騎士母親有著淡淡的哀愁。
次日明相挑戰以艱困著名的蘇花公路,吃盡苦頭,在中途漢本車站,遇到一名立陶宛女孩,獨自旅行,女孩錯過了去花蓮的普通車,在明相的協助下,先北走再南下。也許因為語言不通,兩人用筆談,對於聽障者而言,反而輕松自在。
第四天的北海岸之旅,投宿位於海邊的國小,感受到即將退休劉老師的照顧與鼓勵。想彈吉他給老師聽時,弦卻斷了。
第五天,他沿著西岸,由北往南走,這兒上演著社會的變遷,一群失業女工在無奈中的喘息,藉著抗爭租來的游覽車,順便旅遊。同理噴畫的少年的心情,交換各自工具,噴畫、彈吉他,宣洩年輕的狂放。
順道去看看阿公阿媽,用過往不同的方式回到老家,明相讀到過去家人的遭遇,那段因明相聽障,全家陷入苦悶的歷史。 而當下街坊鄰居談論最重要的話題,就是年度大事,白沙屯媽祖繞境。
次日清晨,祖孫二人騎著鐵馬,參加廟會盛事。
最後一天的旅程,不如想像中的順利,他的老捷安特,在荒蕪的飛沙,爆胎了。也許承蒙媽祖的庇蔭,適時出現一名也在騎車環島的中年男人,因著他的幫助,讓明相得以完成旅行。而兩人短暫的同行,也令男子憶起:與已故同窗相偕騎車的美好時光。
候鳥返家,台西落日,預告了旅行終將結束。回到宿舍,收到MV拍攝小組,記錄明相的片段。修好吉他,彈著練習曲,回憶這七天的旅行。
第一天,他踩著南台灣沿岸美景到了台東,在太麻里,明相悄悄地發現,一位老人一生情感的紀錄。胡德夫海邊演唱《太平洋的風》,奏起這個故事旅行的開場。
故事繼續……
http://ke..com/view/46731.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