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新宿事件》劇情詳細介紹
故事發生於九十年代,拖拉機工人鐵頭(成龍飾)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前往日本,決定找他那位到了日本留學的女朋友秀秀(徐靜蕾飾)。他在日本投靠同村好友阿傑(吳彥祖飾),與其餘偷渡客共住在同一個屋檐下,過著發達社會的下流生活、干著粗活,但生活所迫人令他們的挖泥工作難以趕上物價急速通脹的生活。
正當鐵頭放棄找尋秀秀之際,赫然發現她已改名為結子,成為日本黑幫「三合會」副會長江口利成(加藤雅也飾)的妻子。鐵頭遂決定在日本落地生根並改善生活,往後更於夜店相識了從事媽媽桑的麗麗(范冰冰飾)。
他們於當地無法從事正當職業,鐵頭說服阿傑一同開始違法勾當,令生活素質得以改善,並學習日語為求融入社會,讓自己成為有文化的人。他們的一群人勢力越來越強,生活漸見起色,所有兄弟也視鐵頭為他們的領袖。
可惜一天膽小的阿傑在盜取售賣機里的錢時顯得慌張,被一向受江口保護的外來黑幫老大高捷(高捷飾)識破,並把他打至殘廢,自此阿傑亦性情大變。鐵頭決定替阿傑報仇,恰巧發現高捷想取江口性命,遂把江口救出。江口縱然知道鐵頭與結子是舊情人,但仍與鐵頭惺惺相惜,並讓鐵頭替他教訓高捷並把他趕走,完事後江口便替他弄一張日本身份證作回報,鐵頭遂把高捷打至殘廢。
鐵頭取得身份證後便打算離開眾人並於其它地區開小店做生意,讓阿傑及其餘人繼續他之前的業務。但他的寧靜生活卻被他曾救其一命的警察北野(竹中直人飾)打破,北野警告鐵頭他的同鄉已觸犯不少嚴重罪案,阿傑殘廢後變得大膽兇狠,警方已成立檔案「新宿事件」來調查華人犯罪紀錄,並把從前與鐵頭為伍的一幫人視為日本最大的華人犯罪組織。
鐵頭查明真相後決定與北野合作,他希望所有的兄弟回頭是岸,但眾人見鐵頭帶了北野前來,誤認為他要出賣一眾兄弟。而江口此時只一心成為日本幫會的領袖,欲把掌握了他罪證的北野及鐵頭殺死。另一面,江口的敵人挾持了結子,她性命危在旦夕……
江口、阿傑、鐵頭、北野四人再次碰面。另外,高捷亦帶來一批殺手打算幹掉江口,五路人馬聚首要把舊賬一次算清,一場腥風血雨的廝殺局面一觸即發……
電影花絮:《新宿事件》是爾冬升用十年時間搜集資料籌備的電影,描寫了華人在東京的一段曲折驚險經歷。
根據片方在戛納所述,成龍在片中角色上遭遇很大挑戰,其中的一個看點是:成龍將會在影片最後「死去」,為整部影片畫上悲慘句號。
而作為影片配角、被成龍帶入行的吳彥祖從日本拍完該片回來時透露,一直趕拍新片《新宿事件》很累,為這部戲瘦了5公斤,「我比以前瘦了很多」。在場的人描述,「從吳彥祖眼中清晰的血絲可以看出來,這部戲讓他沒少受罪」。而范冰冰、徐靜蕾兩位女演員,則出演了她們職業生涯中少有的負面角色,其中以在片中飾演「媽媽桑」角色的范冰冰為甚。
『貳』 求一部台灣的電影!大哥出獄仇家尋仇!兄弟也來接他!進監獄是因為殺了仇家的兒子在裡面待了十年~
2016年台灣電影《黑白》
游堅煜、李權峰執導,王傳一、李妍瑾、張靜之、竇智孔等主演。
『叄』 電影城市獵人裡面牙子(邱淑貞)的女伴,那個女的叫什麼名字
溫翠蘋(1971年6月4日-),台灣女演員、模特兒,出生於台灣台北市。1990年參加環球中國小姐選美,以第二名入行並進入演藝界,以性感艷麗的形象受注目;後來參與世界環球小姐比賽,代表台灣參賽獲得第十一名。出道後主要從事電影拍攝工作,亦曾推出個人寫真集。擅長多種語言,包括華語、台語、粵語、英語、日語、西班牙語等,因此有「九官鳥」之外號。
1996年溫翠蘋赴日本發展,翌年結識日本藉男子齊藤義行並與其交往結婚,暫於日本定居,短暫離開台灣娛樂圈,轉戰日本藝壇,女兒Issa於2001年出生。在日發展期間溫翠蘋曾使用過「溫雪梨」的藝名,後又改用原名。2003年因齊藤義行在中國的外遇曝光,婚姻破裂,重返台灣,並復出演藝圈[1],經常參與擔任各類台灣綜藝節目的嘉賓。2007年涉及代言廣告欺詐案,並遭廣告商索償的風波事件[2]。
[編輯] 電影
《黑蝴蝶》(台灣電影,1990年6月)
《城市獵人》(香港電影,1992年6月)
《唐伯虎點秋香》(香港電影,1993年2月,飾演冬香)
《桃色追緝令》(香港電影,1994年1月)
《不夜城》(日本電影,1998年6月)
《醉夢夜景》(日本電影,1998年8月)
《血緣strain》(日本電影,2000年7月)
《冰月》(日本電影,2001年10月)
《龍虎兄弟》(日本電影,2002年6月)
《極道者第三級》(日本電影,2002年12月)
『肆』 電影武訓轉事件始末以及相關評論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當時已有九十高齡的夏衍老人,針對《武訓傳》問題對此後中國文化教育界以至整個知識界產生深遠的負面作用,發了長長的、深深的感慨:
從上海解放到1955年7月我調到北京,在上海工作了六年,在華東局和市委,我都分管宣傳、文教。所以我接觸最多的是知識分子,最使我感動的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後來我被攻擊得最厲害的也就是我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問題。我青年時代到過日本,解放後訪問過印度、緬甸、東南亞、東歐各國和古巴,就我親身經歷,直到現在我還以為世界上最愛國、最擁護共產黨的是中國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愛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國,這在全世界都是很普遍的,但像中國知識分子那樣真心實意地擁護中國共產黨,這就很不尋常了。十月革命之後,大批俄羅斯作家、藝術家跑到歐洲和美國。我記得很清楚,1951年我訪問民主德國,當時的總統皮克單獨接見我的時候,他就說:德國有最優秀的思想家、藝術家,但現在由於他們不了解共產黨,所以許多作家、演員還在西歐和美國,他真誠地希望他們能早日回到他們的祖國。我五十年代兩次去捷克斯洛伐克,情況大概和德國相似,捷克斯洛伐克人熱愛自己的民族,有自豪感,但在集會或單獨會見的時候,很少談到政治,幾乎沒有人敢談到當時的執政黨。在東歐,各國都有黨領導的文化部門,但許多作家和藝術家都不關心政治。在羅馬尼亞,有一位曾在中國讀過大學的文藝評論家公開對我說,作家的任務就是寫作,不寫作而去當官,他就失去了自己的聲譽和地位。這一切都和中國很不相同。十月革命之後,俄國的大作家如蒲寧、小托爾斯泰,以及不少的演員都跑到西歐和美國,連高爾基也在國外呆了十年。而中國呢,1949年新中國成立,不僅沒有文藝工作者外流,連當時正在美國講學的老舍、曹禺,也很快回到了剛解放的祖國。當然,還不只限於文藝界,科學家也是如此。被美國人扣住了的大科學家錢學森,不是經過艱難的斗爭,而回到了祖國么?在上海解放初期,我接觸過許多國內外有聲譽的專家、學者,如吳有訓、周予同、徐森玉、傅雷、錢鍾書、茅以升、馮德培,以及梅蘭芳、周信芳、袁雪芬等等,不僅拒絕了國民黨的拉攏,不去台灣,堅守崗位,而且真心實意地擁護共產黨的領導。
他在文章結束處說:「寫到這里,不免有一點兒感慨,中國知識分子這樣真心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而四十多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遭遇又如何呢?眾所周知,1957年的反右派,1959年的反右傾、拔白旗,1964年的文化部整風,以及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首當其沖的恰恰是知識分子。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但找不到順理成章的回答,只能說這是民族的悲劇吧。」
這場民族悲劇從五十年代初一直延續二三十年!那句「我國文化界的思想混亂達到了何等的程度」的結論性語句,從此幾乎成為某些領導人的基本思維定勢,也成為文化界人士頭上的一道緊箍咒,使他們時時處於提心吊膽的狀態,誰也不敢預測什麼時候又會突然來一場風暴。
1985年9月6日《人民日報》第一版上,刊登了一條消息,標題是《胡喬木說: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非常片面、極端和粗暴》,全文如下:
本報訊 記者畢全忠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胡喬木9月5日在談到武訓這個有爭議歷史人物時說,武訓這個人物應該如何評價,這是一個歷史學的問題,需要不抱任何成見加以重新研究。胡喬木是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和陶行知基金會成立大會上談這個問題的。
胡喬木說:解放初期,也就是1951年,曾經發生過電影《武訓傳》的批判。這個批判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我們現在不對武訓本人和這個電影進行全面的評價,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明,當時這種批判,是非常片面、極端和粗暴的。因此,這個批判不但不能認為完全正確,甚至也不能說它基本正確。
4
同一天,新華社以同樣內容向全國發了通稿。電影《武訓傳》在「被片面、極端和粗暴」地批判三十四年之後,終於得到平反昭雪。話雖然說得平和委婉,字斟句酌,但是意思十分明白: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搞錯了,是一場大冤案!這個事實再一次證明:凡是歪曲事實、不得人心的任何批判、任何決定,遲早總是要平反昭雪、還歷史以本來面目的。魯迅早就說過:「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延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自《武訓傳》批判起,從九天落下的狂飈,從此在中國知識界、文化人頭上,時松時緊,時高時低,時密時疏,連綿不斷,落了多少年,傷了多少人,誰能忘記?誰又能知道?
走筆至此,我不禁又一次想起1980年2月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兼中宣部部長的胡耀邦同志在全國劇本創作座談會作長篇講話的最後場面,他又一次強調要愛護文藝隊伍,忽然激動地站起來,舉起攥緊的拳頭,高聲說:「我們的黨要發誓:堅決不許對文藝作品妄加罪名,無限上綱,因而把作家打成反革命!」(見《劇本創作座談會文集》第35頁,四川人民出版社。)
會場上頓時響起長時間的春雷,人們忘情地不停鼓掌,一任從內心湧出來的熱淚淌滿雙頰。二十多年過去,斯人斯語,此景此情,恍如昨日,不禁百感交集,愴然於懷。
『伍』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陸』 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的相關評價
金馬獎頒獎典禮前晚曲終人散,但賽果爆冷,《十月圍城》的王學圻意外敗給《艋舺》的阮經天,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唐山大地震》的徐帆大熱倒灶輸給《玩酷青春》的呂麗萍,無緣封後。不少中港電影人批評大會偏幫台灣片,連今屆金馬獎評審寧浩導演也透露開會時火葯味很濃,香港導演張同祖也覺得賽果偏幫台灣電影。
金馬獎可信度依然比金像獎高。中國媒體黑社會式的吹捧馮小剛徐帆不惜報道假新聞,令人生疑。
金馬獎近年屢被指為小圈子游戲,據悉其評選准則也欠權威性,初選僅由5位台灣評審檢閱所有報名影片,進入復選才增至11名台灣評審選出入圍名單,決選再加入2至4名海外評審選出得獎名單,控制權全在台評委手裡。今年大會明顯要熱捧台灣本土電影,所以賽果才會爆冷連連。
曾執導《瘋狂的石頭》的導演寧浩也是今屆金馬獎評審之一,他說:「金馬獎是票選制,我們只能投出自己的選擇,其實評審的討論火葯味很濃,比如攝影獎,那怕你不是這塊的權威,一樣有投票權。」寧浩對徐帆失影後獎也很無奈。
11月20日晚第47屆台灣金馬獎頒發,小成本電影繼續受到鼓勵,但影帝阮經天和影後呂麗萍均稱得上冷門。對於影後熱門徐帆的「失利」,馮小剛在微博上稱影片票房好遭人恨,「她是路線斗爭的犧牲品。」對此本屆金馬獎終審評委黃建業回應稱:「評委是就表演論表演,很難說票房好壞影響到選擇。」此外,對於影帝為何頒發給阮經天,是否有意保護台灣本土片等質疑也一一做出回應。
疑問1
徐帆為何輸掉影後?
因表演猛烈不夠討喜
金馬獎揭曉前,徐帆因在《唐山大地震》中的出色表演被認為是影後熱門人選,而最後的「失利」讓馮小剛略感不服,頒獎次日晚他在微博上寫道:「『唐』大賣就已鑄成今天的結果,賣了6.6億還把獎給你?恨你還來不及呢。這是生態平衡……她是路線斗爭犧牲品。」徐帆則通過丈夫的微博稱不在乎得失。
對於馮小剛的言論,黃建業稱:「我個人很喜歡徐帆的表演,但評委都是就表演論表演,很難說票房好壞影響到他們的選擇。而且每個演員表演都有正反面意見,徐帆的表演有比較猛烈的部分,可能有些評委不喜歡。」黃建業透露,前兩輪湯唯和徐帆陸續淘汰,就剩下張艾嘉和呂麗萍,「呂麗萍飾演的單親媽媽撐起《玩酷青春》全片,她在遭逢生活上的困難及教養孩子的無奈中,有很強的演繹。由於同是演繹朴實的單親媽媽,出局的徐帆的票數就落到了呂麗萍身上,最終後者以一票之差勝出。」
疑問2
阮經天如何贏老戲骨?
因有所突破以示鼓勵
王學圻在《十月圍城》中的表現一直被看好,但繼年初在香港金像獎上輸給《歲月神偷》的任達華,此番又輸給《艋舺》中的阮經天。黃建業稱阮經天此番摘掉偶像的標簽,得到多數評委看好。來自香港的評委舒琪也認為結果合理,他透露,「我個人投給了阮經天,以他的資歷有這樣的表現很不錯。但王學圻則用一個傳統的手法演繹,反而沒有阮經天突出。」對於王學圻的落敗,黃建業表示:「王學圻在《十月圍城》的戲份被割裂得很嚴重,導致整體戲份偏少。」此外他認為倪大紅在《透析》中的表現也很突出,只是電影氣氛太壓抑,讓其演繹較難表現出來。
疑問3:
台灣本土片受到保護?
絕非評委團主流依據
黃建業告訴記者,在投票過程中,地域是比較少被考慮到的,或許一兩位評委身上會有,但絕對不是主流。對於台灣影片得到保護,拿了最佳影片獎的張作驥導演認為:「保護不來的,要吃漢堡的還是會吃漢堡,有的人卻偏愛小籠包。我只希望《當愛來的時候》票房再好一點。」
【金馬影帝鮮有本土演員】
自1999年柯俊雄憑《一代梟雄:曹操》獲得金馬影帝以來,阮經天是11年來首個獲得影帝的台灣演員。影後方面,除2004年楊貴媚和2005年的舒淇,11年來金馬獎影後全部是大陸、香港演員。 金馬獎對於華語電影工作者來說,是一年的總結,在每年的11月份頒發,之後的12月份沒有重要的獎項開頒,在這個時間點上,金馬獎也算是辭舊迎新了。金馬獎的時間缺陷在於,它會錯過12月份的許多華語大片,因為賀歲檔才是大製作影片的匯集地,所以《十月圍城》這樣在2009年12月份上畫的電影,就只能等到2010年年底才能亮相金馬,有個時間差的遺憾,金馬就不能像香港電影金像獎那樣將賀歲檔的大片一網打盡,或許金馬獎可以考慮像美國奧斯卡那樣,改在每年的2月份舉辦,這樣子或許會使的金馬獎更有看頭,而不是讓去年年底的一些影片來金馬獎爭奪獎項了。
1、 越來越小眾化的金馬獎
台灣電影目前在華語電影圈之內仍然是很尷尬的局面,每年並沒有多少部台灣電影能夠引起足夠的關注,今年最火的台灣電影就是《艋舺》,阮經天憑借這部影片奪得金馬獎影帝桂冠,為台灣電影新人增添了幾分力量。本屆金馬獎台灣電影大獲全勝,在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導演等多個獎項上都是獨占鰲頭,侯孝賢作為金馬獎主席,強推台灣電影也無可厚非,但這樣台灣電影是否真的強到這種地步了嗎?
本屆金馬獎不管是入圍的台灣電影,還是獲獎的台灣電影,都是相對小眾的影片,和去年《不能沒有你》橫掃金馬獎情況一樣,文藝片今年依然是金馬獎的心頭所好,可是這些影片真的擁有廣泛的觀眾群嗎?不要說在內地或者香港,即使在台灣,《當愛來的時候》、《第四張畫》、《父後七日》都不是備受矚目的影片,金馬獎的文藝氣息越來越重,扶持文藝電影是對的,但似乎不要一條道上走到黑,台灣電影連年低谷,不也是因為台灣商業電影的極度匱乏嗎?現在金馬獎難道要和台灣電影一樣走向同樣的低谷嗎?
2、 難以捉摸的金馬獎
曾國祥和尹志文執導的《戀人絮語》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的角逐,這個獎項的頒獎嘉賓是他的爸爸曾志偉和姐姐曾寶儀,在之前外界看來,曾國祥此次獲獎的幾率很大,大家都想看到一個全家在頒獎台上團圓的景象,但是,這幅美景最終沒有出現。獎項的角逐對於入圍來說,是四分之一的機會,所以提名人都有機會得獎,曾國祥沒能獲獎,或許也是彰顯了金馬獎的公正吧。
但阮經天戰勝王學圻,《當愛來的時候》戰勝《十月圍城》,多少還是讓人感到意外,最佳導演的角逐上,鍾孟宏的脫穎而出也是堪稱黑馬,種種結果都讓人看到了台灣電影的絕對優勢,這樣看來,金馬獎似乎又不是那麼公正和令人信服。金馬獎既然是把兩岸三地的優秀電影和電影人都匯聚一堂,那麼為什麼會造成台灣電影大獲全勝這樣的局面呢?況且是在有《十月圍城》這樣出色作品參與的情況下,金馬獎不應該成為一個地域色彩越來越濃烈的獎項。
3、 能否激勵台灣電影的金馬獎
金馬獎今晚讓台灣電影揚眉吐氣,張作驥在2002年憑借《美麗時光》奪得金馬獎最佳影片之後,今年又憑借《當愛來的時候》又一度捧得金馬獎,兩度將金馬獎最佳影片收入囊中,這樣的成就連金馬獎現任主席侯孝賢都未能達到,侯孝賢目前為止還未能奪得金馬獎最佳影片大獎,這在台灣影壇也算是怪事一件。現在侯孝賢擔任金馬獎主席,對文藝類電影也展現出了偏愛。但文藝片始終不是市場的主流,金馬獎評委不跟隨大眾的腳步,一心一意支持文藝電影,精神可嘉,但對於市場而言,這並不是明智之舉。
從目前台灣電影的生存現狀來看,或許就像鈕承澤的電影片名和內容一樣——《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台灣電影人就是在夾縫求生,立足於台灣的金馬獎是面向整個華語電影圈的,台灣電影本身不給力,也導致了金馬獎的營養不良。本屆金馬獎的獲獎影片即使在藝術質量上過關,但影響力較小也導致了金馬獎自身的影響力削弱,這勢必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從長遠來看,台灣電影和金馬獎都需要能夠造成良好市場反響的藝術佳作來增添活力,魏德聖明年正在製作的大片《賽德克·巴萊》,或許能給台灣電影帶來一些全新的改變。
金馬獎自1996年開始改革為面向全球華語片(包括內地、美、加、新加坡等地,而改革後的首屆便是由內地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等)的電影獎,並為了保障本土電影及電影從業者而次年增設評審團大獎(獎勵台灣電影)及評審團特別獎(獎勵台灣電影人員)。不過,在金馬獎的四十七屆歷史里,絕大部分時候還是由台灣本土電影獲得金馬獎的主要獎項,無論是台灣電影沒落的九十年代末還是隨著「超過世代」崛起的今天。
而本屆金馬獎,整體上又是一次對「超過世代」的肯定:獲得台灣傑出電影的《第四張畫》,其導演鍾孟宏的導演處女作《停車》便是超過世代的代表作,憑《艋舺》獲得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的李烈,在當年也曾監制影片《囧男孩》成為當年超過世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另外則是《海角七號》、《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九降風》等),而獲得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的《父後七日》的導演王育麟與劉梓潔,也可以歸入到超過世代……
另外,本土化還包含了另一層意思,即這些獲獎的台灣電影往往帶有著比較濃厚的本土生活氣息與色彩,如《艋舺》,表現出八九十年代台灣艋舺地區的血與淚及復雜的情緒,而《父後七日》充滿著濃厚的鄉土人情風俗,《第四幅畫》則通過兒童的眼光構成一幅現代社會的浮世繪。
平衡化:
既然金馬獎是一個面向全球華語電影的獎項,評審團還是在本土化的基礎上盡量的尋求平衡,包括台灣本土以外地區的平衡,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平衡。
去年只有三部香港電影入圍五個獎項遭遇了不少人的詬病,今年則有《十月圍城》、《月滿軒尼詩》、《葉問2》等九部影片入圍,並獲得最佳動作設計等獎項,但比較特別的是,《狄仁傑》、《十月圍城》、《葉問2》各自獲得一個獎項,帶有些分豬肉的味道。如果再加上菲律賓影片《台北星期天》,內地電影《透析》、《玩酷青春》等都僅是獲得一個獎項時,這種分豬肉的意味更加明顯。
相比於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比較注重於商業性與電影工業的影響,內地金雞百花電影獎的注重於主旋律影片,金馬獎則側重於電影本身的藝術性,即使是在這商業化流行的時期,金馬獎還是堅持著努力平衡藝術性與商業性之間的關系。如獲得最佳動作設計的《葉問2》、最佳造型設計的《十月圍城》都是商業性比較濃的影片,但在其它的技術性獎項里,同樣有《艋舺》的最佳音效、《當愛來的時候》的最佳攝影等平衡;而呂麗萍憑借《玩酷青春》獲得最佳女主角,也有平衡的意味。
縱觀本屆金馬獎的獲獎結果,過度保護本土電影及分豬肉這兩點,可能會成為影迷群體的詬病之處,倒是如今的金馬獎相比金像獎、金雞百花獎等,更加的敢於、勇於不斷的改革改進,被台灣影評人黃仁贊為是「雖然每年風波不少,卻是當今全球唯一力求改進的華人影展」。
何況,實行輪替制的金馬獎主席及不斷變動的評審團成員(每年都在20名左右),也使得金馬獎既帶有專業性(評獎過程有所類似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等,評審團成員集體討論再表決出各項獎項),又有變化(如前幾年時金馬獎更側重於商業性作品與香港電影,這兩年再度側重本土化製作)。
『柒』 星空衛視播放的台灣 木偶武俠電影
《聖石傳說》迅雷www.gougou.com
聖石傳說聖石傳說
英文名:Legendofthesacredstone
導演:黃強華
監制:黃文擇
執行導演:王嘉祥蔡孟育
製片:劉麗惠蔡春鴦
主演:丁振清嚴宗裕吳基福林奎協陳宗良謝承業
出品: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站點:www.pilimovie.com.tw
影片類型:布袋/劇情/武俠
電影年代:2000
D商:另類影視
製作:D5,D自日本二區
片長:100分鍾(13段)
視頻格式:1.85:1可變形寬銀幕
字幕:日、英、中文簡/繁
音軌:台語DD5.1/日語DD2.0
花絮:預告片
菜單:日/中文菜單
片基:非IFPI片基,網絲印刷
劇情:武林名宿素還真號召正道人士,以及三教傳人葉小釵、劍君和亂世狂刀擒捉禍源魔魁,並將之囚禁。神秘的「非善類」長期尋找失落在地球的天問石,而案累累。他們劫走魔魁,並追查出一個尋寶用的晶元。鳴劍山莊之主劍上卿,昔日遭非善類所害,家破人亡、親朋離棄,劫後餘生已成一個醜陋的怪人,從此性情...
其它評論
《聖石傳說》——中國武俠版的《玩具總動員》
中國台灣也出產動畫大片?帶著疑問,你可以去看看號稱「全球首部數碼武俠動畫巨片」的《聖石傳說》。該片在台灣上映時,票房蓋過了包括《玩具總動員》在內的許多好萊塢動畫大片。
這部台灣動畫片亮出的招牌是「傳統布袋戲+數碼效果」,這就像當年南京路上剛掛出台灣菜「三杯雞」的幌子時那樣,E時代的年輕人即使已經吃飽肚子,眼睛也會亮一亮。
雞還是雞的味道,武俠片還是武俠片的江湖恩怨,但添了另類色彩,就變得有些誘惑力了。
《聖石傳說》將於國慶假期上演。李宗盛、蕭薔配音,伍佰配唱。
李宗盛蕭薔做配音
故事講的是,武林世家鳴劍山莊莊主劍上卿,在經歷滅門慘劇之後,化名「骨皮先生」,暗中實施報復行動。江湖從此風波不絕,武林名宿素還真為探求真相展開偵察,卻不幸捲入是非當中,引來一場場殺身危機……
由李宗盛配音的正派男一號「傲笑紅塵」與劍上卿是多年至交,一生遭遇許多變故,看淡權勢名利而追求不染塵世的退隱生活,有精神潔癖,是個重信守義的血性漢子,劍術蓋世無人能出其右。蕭薔配音的女一號「劍如冰」是位美麗溫柔、聰明識大體的名門閨秀,甘冒危險闖入地獄谷替父親劍上卿取得天問石。
天問石就是本片的主題「聖石」。它能幫助所有擁有者實現任何願望,但擁有者也須付出可怕代價。它總共有三種顏色:許願時是黃色,當作鑰匙時是綠色,第三種是它的平常色———藍色。
曾有台灣傳播學者在課堂上對學生說:「你們若想要學好影像剪接,就去看霹靂布袋戲吧。」《聖石傳說》製作歷時3年,耗資3億,10萬尺拍攝底片,3785個鏡頭,是台灣20多年來製作最細致的一部電影。
布袋木偶唱主角
布袋戲起源於周、漢,形成在明末清初,後來成為台灣風行的偶戲劇種。1969年,台視頻道推出布袋戲劇集《雲州大儒俠》,一時間人人爭看,萬人空巷。傳統布袋戲借電視來了一次復興。
為讓全世界觀眾都能感受布袋戲特有的戲劇表現魅力,1998年,電影《聖石傳說》開拍。
以往,電視布袋戲木偶的尺寸是三尺三,後來改良成二尺半,而電影的木偶尺寸更小。為求逼真,為《聖石傳說》手工製作的木偶連頭發都精益求精:原來用假發,這次改用真人頭發製成,工作人員還用毛鱗片進行「護發」以仿造出飄逸秀發的效果。為避免拍攝期間的磨損,每個角色都有文身、武身和替身的備用製作。每一個木偶的手腳關節都可以彎曲轉動,甚至連手指都能撥動琴弦。
唯一的欠缺是臉部表情無法完全做到細膩。為了讓布袋戲偶在大銀幕上充分展露情感,影片選擇「骨皮先生」這個主要反派角色做嘗試:你若細心觀察,會發現這個木偶的臉用特殊乳膠製作,所以它的「額頭」在角色思考時,可通過操作抽動起來。但這張特殊的臉保存不易,溫度太高就會融化———變成「鬼臉」。(新浪娛樂)
迅雷下載
rtsp://221.214.40.123:556/film1/聖石傳說/聖石傳說.rmvb
用上面的地址直接復制
迅雷下載
http://so.xunlei.com/search?search=%E5%9C%A3%E7%9F%B3%E4%BC%A0%E8%AF%B4&suffix=&restype=-1&id=2
『捌』 有關於未成年人犯罪的電影
關於未成年人犯罪的電影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格莫拉》等。
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改編自台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影片由楊德昌執導,張震、楊靜怡、張國柱、金燕玲等人主演。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台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
2,《格莫拉》
《格莫拉》是由馬提歐·加洛尼執導,托尼·瑟維洛等人主演的黑幫劇情片。影片於2008年5月16日在義大利上映。影片根據羅伯特·薩維亞諾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那不勒斯克莫拉組織販賣毒品、幫派斗爭的犯罪故事。
(8)落風波電影台灣擴展閱讀
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情介紹: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喜歡上小明後,小四便像跌進一個無底深淵,開始被外界的各種力量牽著鼻子走。新識仰慕對象honey(林鴻銘)猝死,一向敬重的父親的自尊與精神因為某次事件嚴重受損。
加上將一次次「欺騙玩弄」他感情的小明「看透」,血氣方剛又有很強道德感的小四終於走上犯罪的道路,期望用自己的刀結束事件的根源。但小四不知的是,他眼中的根源只是這條食物鏈中微不足道的一環。
2,《格莫拉》劇情介紹:一位名叫托托的13歲男孩,他了解到成為一名克莫拉成員,就意味著得到了獲得尊敬和成熟的門票,為此他被迫出賣年輕母親瑪麗亞。唐·希洛表面上是一名會計,他的工作是把每個月的支出交給可信的組織成員,而這些成員的兒子或者丈夫都已經入獄。
馬可和希羅是好朋友,他們天真地認為能夠從當地的組織頭領那裡獨立接手。帕里跨斯是一個熟練的女裝裁縫,他為一家幕後為克莫拉組織的時裝公司打工,他在那裡擔任一個龐大的血汗工廠訓練員,但是在一次針對組織的中國競爭對手的夜間突襲中被捕。
弗蘭克是一位善於言談的商人,不過他的「生意」卻是處理有毒廢物,這屬於違法行為,這讓他的年輕助手羅伯托越來越發排斥。
『玖』 2009台灣新電影《愛××》
《愛得起》
中文名:愛得起
導 演: ( 李家榮 Ka Wing Lee ) ( 馬偉豪 Joe Ma )
主 演: (陳柏霖 Bo-lin Chen) (Man-ga Cheung) (Regen Cheung) (樊少皇 Siu-Wong Fan) (許紹雄 Shiu Hung Hui) (關寶慧 Emily Kwan)
上 映: 2009年2月14日 中國 詳細上映地區
地 區: 香港 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 白: 普通話 粵語
顏 色: 彩色
聲 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Dolby Digital)
時 長: Hong Kong:90
類 型: 喜劇 愛情
分 級: 香港:IIA兒童不宜
劇情介紹
麗娜被公司從香港委派到廣州工作,認識了會計師於曉東。戀愛之後,曉東浪漫地求婚。已經沒再夢想婚姻生活的麗娜,甜蜜幸福中生活著。
二人想在香港補擺喜酒,麗娜索性辭去工作,回香港安排半年後的喜酒。
曉東的弟弟日東在香港任職航行公司地勤經理,有自己的住所,為了節儉,麗娜沒有入住酒店,搬去和日東同住,睡在客房,日東稱呼麗娜是嫂嫂。
日東個性拘謹,很重禮貌,麗娜則自由率真,因為性格不同,引起生活上的矛盾風波。例如麗娜半夜在家看驚栗光影碟時的尖叫,日東就怕她打擾鄰居…
漸漸麗娜和日東就暗裡不喜歡對方。
麗娜和曉東閑聊家事,曉東大興問罪之師,來電教訓弟弟日東做人之道。麗娜深感尷尬,為了不想加添和日東的誤會,在等候著補償致歉的機會。
正好一次日東為朋友阿基排解感情困擾,帶了阿基的女朋友,愛菲回家教訓,麗娜誤以為是日東的要好女朋友,弄得日東哭笑不得。
但是麗娜悉心安慰照料愛菲,使日東對麗娜添了好感,認定麗娜還是好心女子!
晴天霹靂,曉東的心意亂了!
事緣曉東的女秘書暗戀了曉東八年,突然示愛!曉東心猿意馬,反省之後,發現自己不是一個好丈夫!強烈良心責備之下…曉東暗暗悔婚…決意和麗娜和平分手!
日東先得消息,對曉東的行為深表憤怒,並逼著曉東完成香港喜酒,盡男人的責任。
同時,麗娜又不知真相,仍然活在美夢之中。日東要助曉東瞞騙麗娜…也十分無奈難受。
「要發生的事情避不了。」曉東還是決心離婚,並向麗娜告白之後,避走回深圳等候麗娜同意離婚。
麗娜如跌入深淵,留在日東家,無法面對,終日神不守舍…日東同情心起,日夕相伴,並且打動麗娜,與其憂愁苦惱,不如面對現實,和曉東分開,重新站起來。
麗娜終於想通,便和曉東正式簽了離婚書,辦了離婚證…
日東還幫忙善後,代曉東向麗娜的家人和朋友致歉,受盡委屈,但是一聲不吭,甚有風度。
麗娜漸漸覺得日東是一個難得的好男人…二人繼續一起生活,雖沒有談上戀愛,然而就像兄妹、就像知己,互相扶持著…
漸漸,二人有了愛意,而且雙方都是單身,其實絕對有牽手同行的權利。
但是日東為人拘執,不想做出後悔的事情,多次避退麗娜的暗示…麗娜漸漸知道,戀愛不必沖動,喜歡日東不代表要和他成雙成對的。
麗娜搬走了,重新交往,認識新朋友。
日東沒有說出來,他早已為了避開麗娜而申請公司的調配,調到廣州白雲機場工作,雖然寂寞,總勝過愛得沖動…
緣份安排之下,四個月後,麗娜重投事業,並到了廣州開會。會後,麗娜乘機往香港,就在機場櫃位重遇上日東。
幾個月的思念牽掛…有抑壓在心的話卻沒有激情爆發。二人回復了好知己的閑話家常,渡過了動情的關口,成為真正關心、寄託對方的一雙好男好女。
愛得起,就是要懂得愛自己,不為一時浪漫激情而再次傷痛。
『拾』 最新台灣的校園電視劇或電影有什麼(要搞笑點的)
《敗犬女王》名媛符明珠是個自信及自尊極強的女子,是台北時裝巨人符志強的獨生女,萬千寵愛在一身。年輕時跟設計師李俊仁熱戀,拋開一切逃國外結婚。李俊仁在符明珠栽培下,在時裝界漸露頭角,女的期望著男的感激;但丈夫那肯承認是妻子栽培!熱戀過後,符明珠才發覺婚姻生活及二人世界,不能滿足她對人生及工作上的慾望……
《王子看見二公主》二公主是什麼?二公主就是排行老二,上有受寵大姐,下有呵護小妹,夾在中間,爹不疼娘不愛,哪裡都沒有她的位置,一個從小被犧性掉的角色,所以比別人更努力地希望得到該有的重視和肯定的女主角。不同的是,她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將每一個人都當作是她生命中的主角。這是一個二公主與王子浪漫對決的愛情偶像劇,看二公主如何克服逆境,走出她自己的人生?而故事的結局…二公主是不是也能像正牌公主般,有個『王子跟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的結局呢……
《我的億萬麵包》善良樂觀、積極向上的曾善美為了供養大大小小一家人和資助在杭州攻讀碩士的男朋友景融,每天身兼數職,辛苦打工賺錢。有人說她傻,但是善美卻問這樣的付出甘之如飴。景融即將畢業,善美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強劇照烈反對,決定為愛遠走天涯,她辭去工作隻身奔赴杭州,滿心期待著和男友結婚......
這個史上號稱校規最嚴苛的百年私校「聖英學園」里,學生之間口耳相傳的,不是春風化雨的老掉牙故事,而是一旦有人想破壞校園寧靜、引發可怕風波的時候,霹靂MIT就會出動,及時阻止事件的發生,默默守護著聖英的正義與和平的傳奇。因種種原因,霹靂MIT消失,校園開始作亂,只剩下末代霹靂美眉CHERRY老師(范瑋琪飾)。為了振興校園、重伸正義,決定感召代號007「詹士德」(炎亞綸飾)、187「錢富豪」(陸庭威飾)、747「黃輝宏」(黃鴻升〈小鬼〉飾)以及天魔星 「李曉星」(吳映潔〈鬼鬼〉飾)這四名『無惡不作』的學生,成立新一代進化版的 霹靂MIT」,來阻止校園里的作惡,讓聖英學園重回過去的輝煌美名。
當校園里第一個不幸意外發生,誰也沒想到這只是整個惡整游戲的開端,黑暗中窺視著一切的惡魔,早已悄悄接近CHERRY老師所帶領的霹靂MIT,要和他們玩一場惡魔游戲。每一道關卡獲勝的人,可以得到一塊拼圖,只要將所有拼圖拼湊起來,就可以得知惡魔的真面目。但是,萬一輸了的話,這個學校就會受到永遠的詛咒,再也沒有恢復平靜的一天。為了聖英學園,霹靂隊員紛紛出動對抗黑暗勢力,但誰是惡魔?曾是美眉教主的天使老師(田麗飾)又與CHERRY老師有何恩怨?而在充滿危機的任務下,霹靂隊員們的友情、愛情,又會對任務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MIT任務,即將出發......
《霹靂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