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約伯記到底在講什麼
該書記述了主人公約伯信仰歷程,一開始約伯相信天上有神,敬畏神,在生活中努力行善幫助人,遠離惡事,生活上富有平順,在當時當地被許多人稱慕,約伯自己也慶幸因相信有神。
行事為人總憑良心按善意,盡量不虧欠人,故而蒙神護佑賜福,不料有一天,天災人禍突然降臨,奪去他所有兒女、家產、富有,甚至他的健康。生活上遭遇災禍,心靈上反思所信的神到底是怎樣的神。
《約伯記》是《聖經》舊約的一卷書,本卷書共42章。記載了義人受苦、他的朋友們與他的辯論,以及上帝給他的回答等,最後約伯因回轉而比受苦之前更加蒙福。
(1)聖經中文版約伯記電影擴展閱讀
《舊約》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來文(含亞蘭文)寫成,由猶太教教士依據猶太教的教義編纂而成,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歷史資料。
《新約》一共27卷。《舊約全書》即猶太教的聖經,是基督教承自猶太教的,但《舊約全書》和《希伯來聖經》有所差異,書目的順序也不同。
㈡ 約伯記講了些什麼內容
它的中心論題是惡:何以善者吃虧,惡人興盛。《約伯記》是一古老的故事,很可能系改編古巴比倫一內容相近的作品而成。但希伯來人賦予這一故事更深刻的對哲學可能性的認識。故事的主人公約伯是位有德之人,「敬畏神,遠離惡事」,他突然遭到一連串災難的襲擊:他的財產遭到搶劫,孩子被殺,他自己也受到疾病的困擾。起初他不以苦樂為意,聽從命運的安排;得福必然要受禍。然而隨著痛苦的加劇,他完全絕望了。他詛咒他出生的那一天,稱頌死亡,「在那裡,惡人止息攪擾,睏乏人得享安息」。其後就是約伯和他的朋友就惡的涵義進行的冗長的辯論。後者認為,所有苦難都是對罪過的一種懲罰,懺悔者將得到寬恕,且性格會堅強起來。但是約伯對其中的任何論點都不感到滿意。他在希望與絕望兩種思想的折磨下痛苦至極,力求從各個角度重新審查這一問題,他甚至考慮到這樣一種可能性:死亡也許並不是結束,今生受禍,來世也許會得福。不過失望情緒再次佔了上風,他斷定上帝是位無所不能的神,性之所來或狂怒之下,就會毫不留情地把一切都毀掉。最後,在極端苦悶之中,他懇求這位全能的主現身,顯示其奇妙的作為。耶和華從旋風中回答了約伯的要求;他歷數了自己開天闢地、創造萬物的宏偉功績。約伯認識到自己是卑賤的,而耶和華的偉大是述說不盡的,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故事的最後並未給出解決個人受難問題的良方。耶和畢既未允諾在來世中予以補償,也未花費任何氣力去駁斥約伯的悲觀情緒。人類必須從這樣的哲學反思中求得慰藉:宇宙比人類偉大、上帝所尋求的宏偉目標實在是不能用人類的公正和善行標准加以限制的。
㈢ 約伯記的介紹
《約伯記》是《聖經》舊約的一卷書,本卷書共42章。記載了義人受苦、他的朋友們與他的辯論,以及上帝給他的回答等,最後約伯因回轉而比受苦之前更加蒙福。本卷聖經著重探討了為什麼行為完全的人卻會受苦的主題。《約伯記》是《希伯來聖經》的第18本書、基督教《舊約聖經·詩歌智慧書》的第一卷,也是《聖經》全書中最古老的書籍之一。約伯這個名字的含義是「仇視的對象」。該書的形式是詩歌,書講述了約伯的故事:一位男人失去了財產和子女,並患有嚴重的皮膚病。生活坎坷,不過約伯很堅強,他的忍耐常被看作對於信徒是一個榜樣。約伯記是詩歌是智慧書,她唱出了神救恩的偉大,她啟示人有得救的智慧。。
㈣ 約伯記讀後感
閱讀《聖經》對每個基督徒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功課。「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翰福音5:39)每個基督徒都應當常讀《聖經》,從中思量神的話語,接受神的引導,學習神的言行,並且認識神,愛神愛人。然而,這並非易事,《聖經》裡面藏有無窮的奧秘,智慧以及生命的道理,很多是我們不懂的,讀上許多遍也不能了解透徹。就我個人而言,平時或是出於懶惰和忙碌,疏於閱讀,不見果效;或是雖常常讀它,但不夠深入,只求明其表,不求深其里,過於膚淺。這兩種閱讀狀態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個人靈性的提高。雖然平時有意趁小組查經聚會予以修補,但仍不能補足,反而是偷懶的做法。一日,在網上看到關於《聖經》里約伯這個人物時,心裡印象模糊。約伯為什麼受苦?說不知道是容易的,但我卻不喜歡如此一筆代過,這不是由於驕傲或面子問題,而是必須要糾正的態度。於是,我立即開始重讀《約伯記》,讀後,收獲頗多,並有感於此,結合本人之人生經歷及遇到的困惑,特寫下如下讀後感,以加深理解,抒發感動。
初看《約伯記》,感覺約伯本來過得很幸福。用現在的話說,他簡直就是上帝的寵兒,擁有人想要的一切,但他同時也是一個義人,得神的喜悅。
這時,撒旦向神挑戰,認為約伯對神的敬畏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神保守並增加他所有的緣故。因此,撒旦相信只要神伸手毀他一切所有的;他必當面棄掉神。於是,神對撒旦說,「凡他所有的都在你手中;只是不可伸手加害於他。」之後,突然之間,約伯遭受了人生的重大變故,先是示巴人把牛驢擄去,殺了看守的僕人;再是一把火燒了羊群和牧羊人;然後是迦勒底人成群來襲,擄去駱駝,殺了看守的僕人;最後是狂風刮來,使房屋倒塌,在屋裡的孩子全都死了。「約伯便起來,撕裂外袍,刺了頭,伏在地上下拜,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犯罪,也不以神為愚妄。」
撒旦沒有得逞,再次到神的面前時,他稱人把生命看的很重要,人不過是以皮代皮,情願捨去一切所有的,也要保全性命。神若伸手傷他的骨頭和他的肉,他必當面棄掉神。於是,耶和華對撒但說:他在你手中,只要存留他的性命。撒但從耶和華面前退去後,擊打約伯,使他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到了這個時候,約伯從失去所有到肉體遭遇到極大痛苦。這樣的境遇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而在此,他仍有堅定的信心。連他的妻子都向撒旦投降了,對他說,「你仍然持守你的純正嗎?你棄掉神,死了吧!」這個時候,約伯是怎麼回應他妻子的呢?他說,「你說話像愚頑的婦人一樣。噯!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
後來,約伯的三個朋友來看他,其中兩個朋友同約伯辯論。「請你追想,無辜的人,有誰滅亡?正直的人,在何處剪除,按我所見,耕罪孽,種毒害的人,都照樣收割。但現在禍患臨到你,你就昏迷;挨近你,你便驚惶。」他們認為約伯有罪才會受今日之苦,勸他悔改,而約伯卻仍始終堅持自己是無辜的,沒有得罪神。他看透他的朋友:「安逸的人心裡藐視災禍,這災禍常常等待滑腳的人。惟願你們全然不作聲,這就算為你們的智慧。」接下來的辯論,雙方仍僵持不下。
以利戶是三個朋友里最年輕的一個,也是最後發言的,他和約伯之間的這場辯論,隱藏著智慧。「我要回答你說:你這話無理,因神比世人更大。你為何與他爭論呢?因他的事都不對人解說?(35:2-35:16)你要謹慎,不可看重罪孽,因你選擇罪孽,過於選擇苦難。神藉著困苦救拔困苦人,趁他們受欺壓開通他們的耳朵。…神也必引你出離患難,進入寬闊不狹窄之地;擺在你席上的必滿有肥甘。但你滿口有惡人批評的言語;判斷和刑罰抓住你。(36:15 -36:21)這時,以利戶告訴約伯不可轉向罪孽以作為減緩他苦難的方法。
後來,神在旋風中親自跟約伯說話了,神並不指控約伯犯了什麼罪而導致苦難,他不回應約伯為什麼受苦,也不責難約伯的自辯正直。神責備了約伯,是因為約伯想責難神來為自己辯護。「有些事你無法明白。因為你不是神。」認識神、相信神,遠勝於逾越神的權利。或許約伯說過一些無知的話,但是他並未失去自己的正直,或背棄神,最後,神與約伯完全和好。約伯到最後所享受的祝福,並不是靠他在苦難中的信心而賺取的報酬,而仍來自於他堅持的義。
在《約伯記》里,我看到的約伯始終是堅定地相信神是公平的,但他希望神能對他所受的苦難給他一個答案。
讀完《約伯記》,我有幾個體會:
1.「好人」也會遭遇苦難或災禍。
這是《約伯記》給我的第一感受。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也曾看見過「好人」英年早逝,或是遭遇身邊的親人離我而去。這種感受在當時對我的內心產生過強烈的沖擊。我曾經困惑不已,甚至一段時間我認為人生本身就是荒誕的,毫無意義,一切的存在不過是出自偶然,世界沒有天理,人的命運處於動盪中,而我能把握的竟然一樣也沒有。這種強烈的感受讓我缺乏安全感,內心失去一種平衡。我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惡人長壽,好人早逝」。雖然人人都不免一死,但即使如此,為何還要剝奪「好人」更多的日子,並且要讓他在這不長的日子裡受苦多於享福呢? 正如約伯所辯:「惡人為何存活,享大壽數,勢力強盛呢?」
在這種感受和困惑中,我選擇走進信仰,拋棄了以往對各種宗教的好奇以及對哲學的熱衷與崇拜。在《聖經》里,我讀到:「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好人,潔凈人和不潔凈人,獻祭的與不獻祭的,也是一樣。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傳道書 9:2)「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5:45)」
在神眼裡人人是真正平等的。做個「好人」不過是盡自己的本份,沒有什麼可以值得誇耀的,更不能以此要求神只給你好處,而不受災禍(「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如果那樣的話,我們做好人,不過是像撒旦所認為的那樣,只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如以利戶對約伯所說:「我不犯罪比犯罪有什麼好處呢?我要回答你和在你這里的朋友。你要向天觀看,瞻望那高於你的穹蒼。你若犯罪,能使神受何害呢?你的過犯加增,能使神受何損呢?你若是公義,還能加增他什麼呢?他從你手裡還接受什麼呢?」
2.正確看待苦難,苦難與犯罪不是簡單的報應公式,換句話說苦難不一定源自於罪。
現實中,人可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遭受不幸,比如婚姻失敗、喪失伴侶、失去親人、疾病或是處於貧困。這些都可能成為人生當中的苦難。這個時候即使我們不能切實為他們做些什麼,那麼同情心和憐憫之心也是不該缺失的。但總會有人,不僅沒有同情心,而且還要指責在苦難中的人之所以受苦是招致的所謂報應,是污穢的人。這種情形我是親眼所見,感受頗深。不幸的人不僅得不到同情,反而有人不再跟他說話,像躲瘟疫一樣,離的遠遠的。而任何歡慶的場面,也都避免這樣的人出現,甚至有些人到了有他沒我的地步,他們忌諱和這樣的人同席,那樣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究其原因,一個與人的愚昧有關,當今時代,特別是農村,這樣的無端歧視也屢見不鮮。二是與觀念有關。人們相信絕對的因果報應,簡單的把受苦難和「罪」聯系在一起。他們認為不幸之所以降臨到一個人頭上是因為這個人有「罪」。這個「罪」即使不是他自己的,也可能是他上輩人傳給他的,總之,不是無緣無故的。而且這種「罪」是會傳染給別人的,讓人避之不急。這時,在身處不幸與苦難中的人里,有些人也會認為有罪自己才會受今天的苦,從而變的自卑孤僻,小心翼翼,避免去人多的地方,走路都抬不起頭,害怕與別人的目光接觸,甚至有些人從此一蹶不振,失去生活的勇氣。
同樣,在《約伯記》中,約伯的三個朋友雖然也對他表現過同情心,但他們始終認為約伯之所遭受苦難與不幸是因為他有罪,應當悔改,才可能使自己從罪中脫離,重新獲得神的保守。然而,約伯對此並不退縮或妥協,而是和朋友辯論,堅持自己的無辜。當然,約伯是個十足的義人,我無法比較或類推苦難或不幸的人都和他一樣。但從《約伯記》中,至少讓我明白苦難與罪並不能如此簡單的聯系在一起,按照犯罪比例作懲罰。
3.即使處於苦難也不可選擇罪孽。
約伯的遭遇及痛苦,讓我由衷地同情他。「約伯在肉體所受的痛苦已經夠糟了,但是在他心裡的苦更是五味雜陳,因為苦難來得毫無道理,甚至威脅破壞著他對神和對世界的看法。這不僅令人痛苦,而且使人困惑、無所適從。」(引用他處)
沒有人願意身處苦難中,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的境遇各不相同。現實中,我經常會在報紙、電視上看到很多不幸地,身處苦難中的人。而在我的人生經歷中,也曾經歷過別人相同或不同的不幸與困苦。這些所見和所經歷的,讓我認識到,即使一個人對苦難有多深刻的認識,或多熟練的綵排,或有多完美的心理准備,又或是已經預見到如何對此作出反應,但當苦難來的時候,當不幸降臨的時候,他依然會遭受沉重的打擊,比他自己想像的還要大,還要絕望與痛苦。「就好像跳進冰冷的湖水一樣:你可以整天都預先振作精神預備經歷它,但是當你真正跳進去,所受的沖擊,還是會讓你一下子呼吸不過來。」(引用他處)
約伯在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的時,他雖至始至終相信神,愛神,但他仍不免發出怨言。「某些有待探討的范圍內,坦率表露自己的哀傷、絕望與疑問,遠勝於壓抑它們,甚或在公眾面前偽裝虔誠。神知道我們任何時候的想法。約伯記所預備的「解決之道」開敞了約伯的問題與神的回應。沒有問題,就不會有回應。如果我們身處苦難之中而坦白發泄我們的絕望,表白我們失落盼望之感、徒勞無益之感、對生命本身的哀嘆等,神並不會因此責怪我們。(引用他處)
即使如此,以利戶也提醒了他:「你要謹慎,不可看重罪孽,因你選擇罪孽,過於選擇苦難。」
這不僅是約伯,而且也是我們要警惕的。曾經有一個工作夥伴,她為了取得老總的稱贊和賞識,不犧剽竊同事的成果,在工作上採用不正當的手段。後來,她確實以驕人的業績晉升的很快,成為老總身邊的「得力」部下。在公司里,她和同事的關繫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沒有人和她說話或來往,在此期間,她的同事紛紛因她離開公司。有一次,有機會和她一起單獨相處,她跟我說了一些心裡話,她看上去神色暗淡,完全不像平時那樣,她跟我講起她的家庭和成長經歷。她說她小時候家裡很窮,父母沒有什麼本事而且偏愛她的弟弟,對她不管不問的,這樣的環境,讓她的性格變得很要強,也很獨立。她發誓要跳出這個窮坑,再也不要和一家人擠在狹小的空間里,再也不要一無所有,再也不想受人的白眼和冷落。後來,她來到大城市有了今天的景況,這一切對於別人來說或許很容易,但對她來說走到這一步已經很不易了。看的出來,她希望在我這里找到一絲同情,她看上去很孤單,但是她並不認為自己做錯過什麼,因為在她看來,每人遭遇過苦難的人,都會像她一樣,不擇手段是被迫的,如果不是窮怕了,困苦怕了,那麼她也會是個好人,好同事。依稀記得香港片《飛哥正傳》里的一句台詞,「問:做殺手,你怕不怕?答:怕,但我更怕窮。」當時,我確實同情她了,但在日後的相處中,她的行為還是讓我大為惱火,這讓我感覺很矛盾,後來終於想明白了,雖然她受過苦難,但這不是一個人不擇手段傷害別人的理由或借口。
面對苦難,我們需要的是信心和忍耐,而應避免怨毒,更不能選擇犯罪。當然,此話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應在苦難中多做信心的禱告,求主在困苦中提拔我們。「愚妄人怒氣全發,智慧人忍氣含怒。」(箴29:11)「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13)「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羅12:12)以利戶說:「神藉著困苦,救拔困苦人, 趁他們受欺壓,開通他們的耳朵。神也必引你出離患難,進入寬闊不狹窄之地。擺在你席上的,必滿有肥甘。」因此,《約伯記》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提醒,那就是:「一個人即使處於苦難也不可選擇罪孽。」
4.相信神。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作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道書 3:11)「只有神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哥林多前書 2:10)
在《聖經》里,我處處能看到耶酥的愛無所不在,他在貧窮的人裡面傳授真理,拯救不潔凈的大麻風病人,與稅吏同席,赦免妓女的罪,即使受到重重的鞭打,無辜地侮辱和唾棄,甚至被人與罪犯同釘在十字架上而死,他仍不忘向神祈求赦免人的罪。神的愛是寬廣和無可比擬的。
讀《約伯記》時,我一直期望追隨著約伯的足跡,找到答案。當我讀到神顯現和約伯說話時,我以為約伯在與神面對面之後,能夠大徹大悟地找到他或者說我心中一直在尋找的答案,但結果卻沒有。在思索中,我逐漸清醒,苦難中,我只是一心尋求答案,不停的問神:「為什麼?為什麼?並多少會從心底責難神,怪他這樣對我不公平,從而為自己憤憤不平。我永遠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看待問題。好象如果神給我好的,我就認為公平了;給我不好的,我就認為不公平了。也許,我也應像約伯那樣首先為自己在神面前的傲慢態度而悔改,從更深處認識神,而不是一心只尋求所謂的答案。神確實不必為他做的任何事情向我解釋「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相信他,我相信他並不輕看苦難中的人,也不離棄他們。為何有苦難?答案不再是我追求的最終目的。正所謂:「有些事你無法明白。因為你不是神。」
最後,就我個人而言,人生中遭遇苦難,是令人痛苦的經歷。因為雖然這種創傷最終得到神的醫治,但這種創傷的記憶和感受不會消除,更不能說今天有所獲得是對昨天有所失去的一種簡單修復。正如《約伯記》的最後,約伯與神和好,過上了更為豐盛的生活,又養育了七個兒女,安詳的死去,但我認為即使這樣,也不應把這看做是神對約伯受苦的酬勞或補償。比如:一個人失去摯愛的配偶,即使將來他重新組織家庭,有了新的配偶,也不能把這當作是他失而復得或因失去而換得的一種報償,即使我們那樣說,「你讓我感覺失而復得。」那也只是我們向對方傾訴時想深切表達的一種感覺,一種感受而非事實真的是失而復得了,因為這不是一種簡單的修復或替代,新的配偶的出現對他來說意味著一個嶄新生活的開始而不是恢復到從前那樣。
寫到這里,我更加體會到讀《聖經》不應是為了讀而讀,而是要像這些天我讀《約伯記》一樣,每次更加認真,更加深入,更多思考,而每次讀,讓我都能有一種渴的感覺,我不是為尋找知識而來,我是為尋找真理而來。當然,以上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感受和體會,我很認真,因為我很「渴」。
㈤ 怎麼去理解《約伯記》
約伯為上帝現今的僕人立下傑出的榜樣。他「正直忠義」,耶和華樂於稱他為「我的僕人」。(約伯記1:8)這並不是說約伯是個完美無疵的人。在考驗期間,約伯曾誤以為自己的苦況是上帝造成的。他甚至批評過上帝待人的方式。(約伯記27:2;30:20, 21)他自以為義,卻沒有顯揚上帝的正義。(約伯記32:2)盡管這樣,約伯始終沒有舍棄創造主。後來他謙卑地接受上帝的糾正。約伯承認說:「我說了很多,但其實我什麼都懂,這些事太奇妙了,我根本不明白。;……我收回自己說過的話,在塵土和灰燼中懊悔。」——約伯記42:3, 6。
在經歷考驗的時候,我們的想法,以至所言所行,也可能會有所偏差。(傳道書7:7)不過,只要我們深愛上帝,即使他容許我們遭遇逆境,我們也不會背棄他或心懷怨憤。相反,我們會緊守忠誠;這樣,我們最後必定能夠贏得豐盛的祝福。
我們所有人都不時面對考驗。(提摩太後書3:12)可是,我們可以像約伯一樣緊守忠誠;這樣我們就會贏得豐盛的獎賞。約伯記令我們深信,我們是能夠忍耐得住的。這卷書也提醒我們,我們的難題只是暫時的。耶和華因約伯的忠義而獎賞他。(約伯記42:10-17)雅各寫道:「我們說忍耐得住的人是有福的。你們聽說約伯怎樣忍耐,看到耶和華賜給他怎樣的結局,就知道耶和華充滿溫情,而且憐憫人。」——雅各書5:11。
約伯記清楚顯示,人類的苦難並不是上帝造成的,撒但才是罪魁禍首。上帝容許邪惡暫時存留,從而讓我們每個人有機會表明,自己到底是否擁護他的至高統治權,是否對他堅守忠義。
當沉思耶和華的作為時,我們需要避免一種傾向,就是按人的標准判斷上帝。想避免按自己的標准判斷耶和華,就須承認,我們的觀點相當狹窄,有時還非常錯誤。約伯就需要明白這點。約伯飽受痛苦的時候,曾感到灰心沮喪,還變得有點自我中心,以致看不清更重要的事。但耶和華仁愛地幫助他開闊視野。耶和華向約伯提出了七十多個問題,但沒有一個是約伯答得上的,由此耶和華幫助約伯清楚看出自己所能明白的多麼有限。約伯十分謙卑,願意糾正自己的觀點。(約伯記42:1-6)
約伯始終緊守忠義,沒有離棄上帝,這證明撒但的指控是錯的。(約伯記27:5)不過,約伯曾失去正確的觀點,一心想證明自己正義,甚至要求上帝告訴他自己為何受苦。(約伯記7:20;13:24)我們也許會覺得,約伯這么想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他受了那麼多苦。不過,上帝看出有必要糾正約伯的觀點。那麼,耶和華怎樣幫助約伯呢?
上帝對約伯說的話記載於約伯記38至41章。在這四章中,上帝沒有明確地告訴約伯他受苦的原因。因為這番話的重點不是要解釋約伯為什麼會受苦,好像上帝需要證明自己正義一樣。相反地,耶和華想讓約伯明白,人十分渺小,根本無法與偉大的上帝相比。耶和華幫助約伯看出,有更重要的事是約伯應該留意的。(約伯記38:18-21)上帝說的話幫助約伯調整觀點。
耶和華在約伯忍受了嚴峻的考驗後,直接向他提出勸告,會不會太苛刻呢?其實不會,約伯也不這么認為。約伯後來改變態度,接受上帝的糾正。耶和華的勸告既清晰又鼓勵人,幫助約伯振作起來。(約伯記42:1-6)此外,年輕的以利戶也給約伯適當的勸告。(約伯記32:5-10)約伯聽從上帝的勸告並調整觀點後,上帝就向其他人表示自己很贊賞忠心的約伯。(約伯記42:7, 8)
約伯記的記載也能幫助我們有正確的觀點並得到安慰。耶和華使這段記載保存至今,就是為了「教導我們……讓我們借著忍耐,借著聖經給人的安慰,可以懷有希望」。(羅馬書15:4)我們從約伯的事例學到,千萬不要因為專注於自己的難題,而忘了全力支持上帝的至高統治權。像約伯一樣,我們即使面對逆境仍對上帝忠心耿耿,就是擁護上帝的統治了。
我們深入思考在考驗下忠於上帝能達成什麼目的,就會感到安慰。我們受考驗絕不是因為耶和華不悅納我們。其實,考驗讓我們有機會表明自己支持上帝的至高統治權。(箴言27:11)我們表現忍耐就會「蒙悅納」,並對未來的希望更有信心。(羅馬書5:3-5)另外,我們從約伯的事例看出耶和華「充滿溫情,慈悲為懷」。(雅各書5:11)因此我們深信,耶和華一定會獎賞我們和所有擁護他至高統治權的人。
㈥ 37《約伯記》的主題是:A藝人 B好人無辜受難 C上帝是公平的D唯名論
B好人無辜受難
㈦ 《約伯記》是虛構的嗎
約伯記,年代久遠,收錄於聖經。
從內容上來看,是有虛構成分的,即可能有其事,但存在虛構成分,流傳於世的過程中,這是受歷史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㈧ 《約伯記》出自哪裡
《聖經》
㈨ 約伯記之謎,其寶藏是什麼
對於第三點,撒旦的反對「勝過」了神的的稱贊,神「只能」把約伯交給撒旦。這種說法有問題,我不認同。
按照樓主的說法3,撒旦的反對「勝過」了神的稱贊,是勝過了嗎?單看字數的話,好像是的。撒旦提出了一種神學觀點:信靠上帝的人,只不過是因為上帝的賜福才依靠上帝。這也是很多信徒實際遇到的問題,尤其一些為了吃餅得飽的人,來到上帝面前,目的不純正。但是約伯不是的。
神是全知全能的主,知道約伯的心。他不許,撒旦就不能做什麼。不是神「只能」把約伯交給撒旦,似乎別無選擇似地。就如主耶穌說的:『若不是從上頭賜給你的,你就毫無權柄辦我。」上帝已經知道約伯將有的表現,他把約伯交給撒旦,是要讓約伯成為信徒的榜樣,同時也要更加造就約伯。「因為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
最終,約伯不能從人那裡得到安慰,但他的信心卻被提高到了一個極高的層次: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神。我自己要見他、親眼要看他、並不像外人.我的心腸在我裡面消滅了。(19:25-27)
什麼叫做「勝過了神對約伯的稱贊」?神不說謊,不輕易稱贊人,他既稱贊,就說明約伯必定當得起。難道說神的判斷比不過撒旦嗎?
撒旦的控告在約伯的身上具有「絕對的權勢」?要注意用詞,絕對的權勢,只可以用在神的身上,因為只有神的權勢是「絕對的」。
不要把宗教的觀念套在約伯身上,既然神說約伯是完全人,那他就是完全人。這點要注意,上帝的判定是最高權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