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對台灣的幾個疑問,熟悉台灣那段歷史的人請進
> 小四居住的村是叫眷村,又被那些小混混叫做217村(兩幺拐),什麼意思。
眷村是當年隨國民黨逃來台灣的所謂外省老兵統一居住的地方,
因生活習慣和語言有隔閡,
所以算是較封閉的小區類型,
早些年台灣各地有很多眷村,
但慢慢的改建和消失,
融入到一般的社區里 ...
> 然後他媽媽在公交車上抱怨說每年的這個時候都心裡很緊張,因為那個專任聘書沒有下來,他爸爸就埋怨,說是誰讓她離開上海的時候沒有吧證件帶出來。好像還提到每年都要審查一次,這個是什麼意思?
台灣的受顧員工有分很多種,
有分專職的或約雇或約聘等等一堆,
福利和權利都差很多,
聘僱的有的甚至是一年一聘,
很沒保障 ...
正式編制內的員工當然比其他的好多了,
但相對要求的條件也高些,
不過早些年撤退到台灣時,
很多人什麼證都來不及帶,
但是因為兵荒馬亂時制度也亂,
所以有很多人是沒有相關的證明材料,
但還是暫時混工作 ...
> 還有小四念的是夜間部,好像白天也有上課么?日間部和夜間部有什麼區別啊
通常夜間部是給白天要打工,
晚上才有時間上課,
或是考試成績不達標,
沒法念日間正常學校的學生讀書 ...
> 還有台北街頭好像有坦克開過,咋回事
二三十年前台北市確實有坦克部隊駐守,
但後來都撤走了,
目前台北市區平時是不準坦克車開入,
除了憲兵的裝甲車以外,
但每逢大閱兵時,
還是會有裝甲部隊進駐參演 ...
B. 以前台灣有一部電視劇都是在講台灣發生過的大案(殺人案偏多)。。。誰知道片名叫什麼是否能告訴我
台灣變色龍
《台灣變色龍》為台灣電視史上首部類戲劇,於台視首播,製作人為劉夢萍、劉承栗及吳健強,主持人為盛竹如。因其內容為台灣戰後重大或離奇刑案之演出,且當中多為命案,並對犯罪經過、手法敘述較細,但亦有一定程度警世意味,故自首播以來觀眾毀譽參半。
C.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
鏈接: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BrighterSummerDay)是一部改編自台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影片由楊德昌執導,張震、楊靜怡、張國柱、金燕玲等人主演。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台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影片已於1991年7月27日在台灣上映。
D. 誰知道牯牛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電影的劇情,急需
影片以60年代初台北的真實事件為背景。60年代初的台灣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渾濁的空氣里也流動著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絕望的情緒籠罩在城市上空。來自四面八方 的外省人操著他們各自濃重的口音,山東話,上海話,蘇北話,四川話……在這個城市奔波忙碌著。隨軍逃到台灣的家眷們形成了一個個被人們稱為「眷村」的小村落,在這樣一個城市裡,小四、小明、小馬、老二、小貓王、飛機、滑頭、小虎、小翠……他們成長著,並且拉幫結派地出來混,「小公園幫」和「217眷村幫」逐漸成了勢不兩立的對頭。
在台北,建國中學夜間部的男生小四是個置身學校幫派對立之外的好學生,父親是奉公守法的公務員,母親在小學代課,1949年從大陸遷來台北。家裡共有5個孩子,大姐為了幫父母承擔家庭重擔,放棄出國的願望;二哥和小四一樣,沉默寡言;三姐是個虔誠的基督徒,謙卑忍耐;張震是家裡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家裡最小的小妹是個發育迅速的小女孩。
小四與家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緣,暗生情愫,「小公園幫」的老大哈尼也傾心於小明。小明父親早逝,母親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她身上,她過早地成熟,同時周旋於幾個男生之間。數學考試,因滑頭抄襲,小四被記大過。哈尼回台北,要小四好好照看小明。
由於幫派之間的紛爭,哈尼一個人去對抗「眷村幫」,結果被對方的老大山東推到了火車輪下。小四參與了圍剿「眷村幫」替哈尼復仇的行動,山東被殺。
小四父親涉嫌政治被迫寫交待材料並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經質;母親受牽連被免掉了教職。小四因為沖撞校方被勒令退學,轉學日間部。
小明的母親到馬司令家幫佣,馬司令的兒子小馬是小四的朋友,是一個早熟但夠義氣的少年,小明因母親的原因住在他家。
家庭和學校所發生的事件讓小四難以承受,他覺得小明變了,而小明與小馬的交往又使小四陷入友情和愛情的矛盾中,他與小馬吵翻。在牯嶺街的舊書市上,小四看見了小明,再次向她表明心跡,而小明卻斷然拒絕了。失去控制的小四接連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當場死去。小四被拘捕,被判了15年徒刑。
小貓王錄了他唱的英文歌《陽光燦爛的夏日》送給小四,卻被警員隨手丟進垃圾桶
E.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完整版電影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
提取碼:04cc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改編自台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影片由楊德昌執導,張震、楊靜怡、張國柱、金燕玲等人主演。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台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影片已於1991年7月27日在台灣上映。
F.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這是我看過的最疼痛的青春故事。
4個小時的片長,一個時代的縮影,一群人的青春年少,一群人的苦悶掙扎。
如此社會熏陶下,更多人選擇隨波逐流,無理想無目標,混吃等死;還有不乏傲骨之流,胸懷時局天下,在現實幾番折磨中,也磨掉了銳氣,曲於現狀;還有一種堅守底線的,與社會短兵相接中,奮力抗擊,寧折不彎,就像小四兒,付出了生命代價卻仍然激不起社會沉珂一絲漣漪。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整部影片追溯往事,鏡頭疏離又冷靜,片頭與片尾處收音機里播放著高校錄取名單前後呼應,昭示著事發前後一切如舊,一如既往,一成不變。有道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楊德昌用這種方式給世人以警醒,以反思。
G. 必知的50部電影 其中有一部 導演是台灣人 叫什麼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關鍵詞:楊德昌
點評:青春殘酷物語,四個小時的長片,你得有點耐心。
H. 有部電影叫街頭少年殺人案,好像說是被稱為台灣人民的手術刀,整名叫什麼
應該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即改編自台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上映前,民生報曾在頭版上,報道此片特殊的選角方式,但在角色一直無法確定,以及過於倉促之下,曾一度暫時停止拍攝計劃。然而,飾演演員的選角、製作技術的繁雜及拍攝資金的銜接方面,亦造成相當大的困擾與挑戰,總共歷時110個工作日,才將該片拍攝完成。另外,美國歌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貓王)里所演唱的歌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中的一句歌詞「...to a brighter sunny[1]day」,則擷取成為本片的英譯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