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台灣拍的內含國共的電影或電視劇,不一定是要內戰的。
A.古寧頭大戰,中影出品,1980
B.八二三炮戰,中影出品,1986
暫時就找到這兩部
Ⅱ 電影頻道曾經撥出過的電影
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搭錯車》
台灣70年代《春寒》
《極限救援》
《裸露在狼群》
《我的愛情日記》
《天行者》
《公寓》
《女子別動隊》
《美麗的村莊》
《古幣奇緣》
《山林喋血》
《霍元甲》
《鐵血壯士》
《碟中諜2》
《巧鳳》
《直接傷害》
《巧奔妙逃》
《執法威龍》
《血戰到底》
《鬥牛士》
《黃金惡夢》
《梁山伯與祝英台新傳》
《拉爾復仇記》
《緊急44分鍾》
《新婚告急》
《天邊的情歌》
《雲水謠》
《黑金子》
《惹事生非》、
《良心》、
《春天的狂想》、
《燃燒的港灣》、
《上海新娘》、
《我血我情》、
《四喜臨門》
《方便麵時代》
《警花燕子》、
《當愛情失去記憶》、
《朝陽門》、
《為奴隸的母親》、
《秘密》、
《一諾千金》《天下無雙》、《我愛你》、《假裝沒感覺》、《小城之春》
戰勝百年不遇洪水災害的影片《驚濤駭浪》;有描寫在突如其來的事故面前,群眾齊心協力避免悲劇發生的影片《極度險情》;有反映各界紛紛向生命垂危的一位普通打工妹伸出援助之手的影片《緊急救助》。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虎口脫險》
有黃宏自編自導自演的《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有潘虹繼《股瘋》之後再次卷進上海市民炒股大潮的《股啊股》,以及馮小剛的賀歲片《大腕》。這次播出的動作片有兩部:一是洪金寶的《龍騰虎躍》,二是滕文驥大打類型片牌、中影集團斥千萬巨資打造的動作片《致命的一擊》。
《古今大戰秦俑情》、《停不了的愛》、《我們結婚吧》、《開往春天的地鐵》、《當愛情失去記憶時》等片,都是奇情動人的言情片。尤其是節目主持人劉儀偉初次執導的電視電影《當愛情失去記憶時》,更是一首「愛的傾訴」曲,它觸摸了當代年輕人情感世界的敏感神經。兩部兒童片《真味小廚王》和《六月男孩》,也是妙趣橫生。
由柯受良導演、任賢齊、林心如、江珊等主演的《生死速遞》,黃建新執導的《睡不著》,以及講述新中國第一代播音員青春激情故事的獲獎影片《聲震長空》等
《我最好朋友的婚禮》、《一如既往》、《幸福的黃手帕》、《戀風戀歌》、《濃情巧克力》、《英國病人》、《花之秘語》等,這批愛情片表述的是刻骨銘心的感動,矢志不渝的相守,它們勾勒的是美麗新世界。《生死時速》、《國家公敵》、《神秘拼圖》、《誰也不認識誰》、《超級戰警》等,這些驚悚動作片演繹的是反恐新空間。巾幗赴沙場,英雄馬上飛,在春節電影大餐中,傳奇片拍案驚奇———《聖女貞德》、《豪情三劍客》,
《永不妥協》
黃宏的《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外,還有郭達、蔡明聯手的《倒蛋部隊》,潘長江的《三女休夫》和《絕境逢生》,傅彪聯手宋丹丹的《考試一家親》,趙本山的《男婦女主任》,鞏漢林的《現世活寶》和《真假幽默大師》,以及趙麗蓉遺作《孝子賢孫伺候著》。在《孝》片中還匯聚了陳佩斯、魏宗萬、丁嘉麗等影星。
姜昆、唐傑忠參拍的《京都球俠》,馮鞏主演的《誰說我不在乎》,侯耀華匯聚葛優、馬曉晴、蔡明等演出的《離婚大戰》,侯耀文聯手馬精武主演的《悲喜人生》,以及牛振華的《別了,冬天》,劉金山的《大驚小怪》
Ⅲ 大霸尖山的台灣電影
中文片名: 大霸尖山
英文片名: Conquer The Ridge
色彩種類: 彩色 Color
影片規格: 35mm
影片時間: 93 mins.
影片類型: 劇情
分級級數: 普遍級
出品年份: 1977
出品公司: 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公司: 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導演: 廖祥雄
編劇: 蕭塞、高光德、鄒信軫、吳明基
製片: 梅長齡
演員: 張璐、葉明德、周雅芳、田野、秦風 描述五位男女大學生在攀登」大霸尖山」所發生的種種事件。
Ⅳ 介紹台灣好看的電影
與其說電影不如直接去找導演。。比較貼近生活的導演首推侯孝賢,王童,中影出品的電影的故事性都較強。。如果以演員來說像文英,楊貴媚等她們會接拍的電影都比較符合小市民生活的。。推薦幾部〔失聲畫眉〕〔風櫃來的人〕〔稻草人〕〔柿子紅了〕〔香蕉天堂〕〔運轉手之戀〕〔黑暗之光〕。。。
Ⅳ 電影《建國大業》台灣公映
新華網北京7月30日電(白瀛、楊舟)中影集團董事長、《建國大業》導演韓三平30日在京透露,講述新中國誕生史的電影《建國大業》除將於9月17日起在中國內地上映外,還將於9月20日前後在香港上映,10月1日前在台灣上映
Ⅵ 台灣有哪些著名的電影公司
台灣福斯電影公司
中國台灣楊德昌電影有限公司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台灣第一影業公司 《紅玫瑰與白玫瑰》
台灣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戀戀風塵》
台灣萬年青影業公司 《風櫃來的人》
台灣年代影視事業公司、侯孝賢電
台灣大霹靂電影工作室 《聖石傳說?
台灣金鼎影業公司 《畫魂》
李安電影事業公司 《推手》
台灣蒙太奇影業公司《看海的日子》
台灣三一股份有限公司《小爸爸的天空》
台灣中影公司《梁山伯與祝英台》
朋馳(台灣)《20、30、40 》
候孝賢電影公司《悲情城市》
Ⅶ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Ⅷ 台灣有哪些有名的影視製作公司
台灣福斯電影公司
中國台灣楊德昌電影有限公司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台灣第一影業公司 《紅玫瑰與白玫瑰》
台灣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戀戀風塵》
台灣萬年青影業公司 《風櫃來的人》
台灣年代影視事業公司、侯孝賢電
台灣大霹靂電影工作室 《聖石傳說?
台灣金鼎影業公司 《畫魂》
李安電影事業公司 《推手》
台灣蒙太奇影業公司《看海的日子》
台灣三一股份有限公司《小爸爸的天空》
台灣中影公司《梁山伯與祝英台》
朋馳(台灣)《20、30、40 》
候孝賢電影公司《悲情城市》
Ⅸ 一部台灣電影~但好像是用英文拍的
中文片名
喜宴
英文片名
The Wedding Banquet
更多外文片名
Hsi yen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 喜劇
片長
106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台灣
對白語言
英語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混音
Dolby
級別
Sweden:Btl Australia:M UK:15 Finland:S USA:R Spain:18 Chile:18 Peru:18 Argentina:16 Germany:6
製作成本
,000,000 (estimated)
演職員表
導演
李安 Ang Lee
編劇
李安 Ang Lee
馮光遠 Neil Peng
詹姆士·沙姆斯 James Schamus
演員
郎雄
Jeanne Kuo Chang .....Wai-Tung's Secretary
趙文瑄 Winston Chao .....Wai-Tung Gao
Paul Chen .....Guest
金素梅 May Chin .....Wei-Wei
Chung-Wei Chou .....Chef
Yun Chung .....Guest
Ho-Mean Fu .....Guest
Michael Gaston .....Justice of the Peace
歸亞蕾 Ah Lei Gua .....Mrs. Gao
製作人
Dolly Hall .....line procer
Ted Hope .....procer
徐立功 Li-Kong Hsu .....associate procer
Feng-Chyt Jiang .....executive procer
李安 Ang Lee .....procer
詹姆士·沙姆斯 James Schamus .....procer
製作發行
洗印廠
DuArt Film Laboratories Inc., New York, USA
洗印格式
35 mm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製作公司
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Central Motion Pictures Corporation [台灣]
Good Machine [美國]
發行公司
Arthaus Filmverleih [德國]
Film Arte [阿根廷] ..... (Argentina)
Flashstar Home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Golem Distribución S.L. [西班牙] ..... (Spain)
Roadshow Entertainment Video [澳大利亞] ..... (Australia) (VHS)
Roadshow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亞] ..... (Australia)
Samuel Goldwyn Company [美國] ..... (Australia)
Transeuropa Video Entertainment (TVE) [阿根廷] ..... (Argentina) (VHS)
上映日期
德國
Germany
1993年2月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1993年8月4日
加拿大
Canada
1993年9月15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1993年10月6日
德國
Germany
1993年10月7日
加拿大
Canada
1993年11月19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93年12月9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93年12月9日
西班牙
Spain
1993年12月17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4年4月21日
瑞典
Sweden
1994年8月5日
芬蘭
Finland
1994年8月26日
希臘
Greece
2005年6月24日 ..... (re-release)
劇情介紹
年屆33尚未成婚的高偉同,是個在美國紐約做房地產生意的台灣人,和美國年輕醫生賽門同性相戀,卻瞞著遠在台北的父母。偉同在台灣的父親是一位國民黨的退役師長,早年出生於大陸的封建大家庭,有著根深蒂固的傳宗接代的家族觀念,他和偉同的母親一直想著抱孫子,於是三天兩頭往美國打電話催促兒子快些完婚。
偉同的一所舊屋,租給了一位從上海來美國學畫的年輕姑娘顧威威,她經濟拮據,又無綠卡,偷偷到餐館打工又擔心被移民局查處。賽門出了個主意,促使偉同與威威來一次假鳳虛凰的「結婚」,既可安撫遠在台北的高家雙親,又可幫威威渡過難關。偉同的父母在得知兒子結婚喜訊後,要從台北親自飛來紐約為他們主持婚禮,三個人只能手忙腳亂地把三人生活重新布置一番。
高家父母都對這個大方美麗知書答理的「兒媳婦」十分滿意但最後偉同卻只是讓父母在市政府出席了一個美國式的結婚公證儀式,就算履行了婚禮慶典。從大廳出來,高母忍不住失聲而泣,高父則鐵青著臉鬱郁不快。賽門為了緩和這尷尬的氣氛,請大家到一家中國餐館小宴。恰巧這家餐館的陳老闆,原先是高父手下的司機,為他開了20年的車,深知高父是最要面子的,便主動提議要為他們補行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結婚喜宴,頓時高老父母喜形於色。
在一場規矩十足、著實熱鬧的喜宴後,被灌得半醉的偉同與威威,終於在喜慶的氛圍里假戲真做,成就了一對新歡。誰料,威威竟然有了身孕。一天早餐時,賽門識破真相,當著高家二位老人,與偉同、威威用英語爭吵起來,弄得大家都十分難堪。高父因此輕度中風被送進醫院,偉同乃不得不向母親說明自己與賽門同性戀的真情。高母在震驚之餘,只求兒子千萬不要將實情告訴父親,擔心他經受不起刺激。
威威不願再這樣騙人騙己地裝下去,她把所收到的禮物一律退還高母,高母卻拒而不受,並請求威威為高家生下這個孩子。幾經考慮,威威還是在最後關頭決定生下孩子自己來撫養。
賽門生日那天,病癒出院的高父,與賽門外出散步,特意備了一份生日禮物送他。高父第一次用英文跟賽門談話,這使他恍然若有所悟,原來那天早餐時的爭吵,以及他與偉同關系的真相,早就被高父看穿了,但高父卻默默地、寬容地接納了這一切,此刻只與賽門約定,繼續保守秘密,特別關照不能讓老伴知道真情,以免發生不測。
偉同和威威把孩子的想法向賽門和盤托出,請求他答應做這個即將出生的孩子的另一位「爸爸」,賽門當即欣然承諾,三人緊緊相擁在一起。
高家二位老人匆匆即將離開紐約。在機場,偉同把結婚喜宴那天拍的照相薄留給父母作為紀念。相片一頁頁翻過去,翻到最後一頁,竟是偉同、威威與賽門三人穿著結婚禮服的合影。
從紐約到台北的航班即將起飛,偉同偕著妻子威威及其同性戀人賽門,目送二老相互扶持著走去。二老各自都在心底藏著一份互不道破的「秘密」,給觀眾留下了一份溫馨而頗耐咀嚼的回味。
相關評論
一句話評論
A little deception in the reception.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a wedding where everybody wants to kiss the bride... except the groom.
本片是李安首次揚威國際影壇之作,曾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及金馬獎最佳影片。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國人特有的家庭倫理觀點和中庸觀念來處理同性戀問題,使這個幾乎令所有家庭困擾的社會問題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種喜劇的方式解決。這種處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戀的理念,是東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找到類似的觀點。但這個故事卻又是在最繁華最現代的都市——紐約發生的,古典和現代在這里交匯,新舊觀念在這里沖突後又包容。李安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把一個傳統中國家庭面對現代社會現代觀念的困惑、無奈以及寬容傳遞出來。
幕後製作
《推手》的成功,使台灣中影公司對李安更加有信心,決定投拍題材比較敏感的《喜宴》,仍舊由庫德瑪西恩公司再度合作製片。這部關於同性戀的影片的基本素材來自李安身邊的一個真實故事,李安並沒有本著獵奇的態度拍攝這樣一個當時還很敏感的題材,而是強調一個家庭——一個「正常」的家庭面對這個問題的多角度反應。在這里,同性戀固然是一個特殊的題材領域,但李安成功地把它拉回到普通生活之中,放到家庭這個社會基本單位中加以考驗,得出最為現實也最有人情味的試驗結果。父親形象又一次出現在這部影片之中,作為家庭最權威的代表,成了李安影片的一個標志。影片上映後獲得更為盛大的成功,曾成為 93年全球回報率最高電影,在歐美大受歡迎。不僅獲得第三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作品、導演、編劇獎以及觀眾投票最優秀作品獎,而且還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第十六屆亞洲人、美洲人國際電影節最佳編輯獎,李安也一躍成為世界知名導演。
精彩花絮
·出現在喜宴的眾多客人中也包括導演李安。
·李安是本片拍攝6年前寫的劇本,本片拍攝的前一年——1992年,李安導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推手》。
·影片前半部的劇情來自李安好朋友Neil Peng的親身經歷,他也參與了本片編劇。
·徐立功回憶,《喜宴》獲得金熊獎後擺慶功宴,當天李安一看到桌子上的魚翅湯就哭了起來,後來徐立功到廁所悄悄問他才知道,那碗魚翅,讓他想到美國家裡的太太和孩子,在他從事電影工作奮斗過程中,家裡過得很苦,現在他得到了榮耀,有人請他吃魚翅,這是妻兒多年吃不到的,他很希望家人能夠跟他一起分享這碗珍貴的魚翅。
精彩對白
Wai-Tung Gao: I don't know, we should have moved you out.
高國偉:我不知道,也許一開始就應該讓你搬出去。
Simon: I'll survive.
西蒙:我會堅持下去的。
Wai-Tung Gao: Not if Wei Wei keeps cooking.
高國偉:除非瑋瑋不做菜。
穿幫鏡頭
西蒙給新婚的二人做飯那晚,在不同角度的鏡頭中西蒙手裡的筷子有變化,身邊的碗也不時出現、消失。
Ⅹ 台灣的電影 有拍攝國共兩黨的電影嗎
電影我印象中是沒有,但電視劇有,不過是十幾年前了,那個二樓的,台灣人不知道什麼叫內戰,但知道國共戰爭,至於敗得如何,那是軍人的事和平民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