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達人回答這些瓊瑤電影都是根據哪些小說改編的
瓊瑤的小說五十多六十部左右,我基本上都看完了的,而且根據她小說改編的電影,我也都看過了。她的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一般來說,名字都是和小說名字同名的,像你以上列舉的那些,應該不是根據她的小說改編而成,而是她另寫的劇本。
我進了你說的那個網站,看了這幾部電影的簡介,更加肯定應該不是她的小說改編出來的,因為劇情沒有一些改編的痕跡,而是再創造,所以應該是她為拍電影而另寫的劇本。
侯孝賢 中國台灣電影、編劇。生於廣東梅縣。1948年移居台灣。1972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科。1974年從影。當過場記、副、編劇、演員。1975年後編寫電影劇本《早安台北》等。1978~1981以編劇身分和名、攝影師合作拍攝影片取得成功。 1980年首導《就是溜溜的她》Cute Girl、《風兒踢踏踩》1981 Cheerful Wind成名。 1982年執導《在那河畔青草青》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奠定了作為台灣新電影作家的地位。 1983年執導《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ungkuei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 1984年創作劇本《油麻菜籽》Ah Fie獲第二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5年執導的《冬天的假期》A Summer at Grandpa』s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獲30屆亞太影展最佳獎。 1985年與朱天文合作創作劇本《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因執導該片獲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 1987年執導《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獲1987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獎。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獎。 《尼羅河的女兒》Nile Girl獲1987年義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 1989年執導《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獎,台灣中時晚報最佳作品獎、特別獎。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1993年執導《戲夢人生》The Puppetmaster獲台灣中時晚報電影獎最優秀作品獎, 1993年戛納電影節審查員特別獎。 1995年執導《好男好女》獲第三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獎。第三屆長春電影節佳獎。 1998年執導《海上花》獲第三十五屆台灣金馬獎評審團大獎。 1998年執導《千禧曼波》. 2004年執導《咖啡時光》獲第18屆東京國際影展的「黑澤明獎」。第9屆釜山影展本年度亞洲電影人獎。獲伊斯坦布爾電影節最高榮譽「金鬱金香獎」。 2005年執導《最好的時光》獲第四十二屆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獎。
Ⅲ 候孝賢的電影作品,誰能列出來~
侯孝賢
中國台灣電影導演、編劇。生於廣東梅縣。1948年移居台灣。1972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科。1974年從影。當過場記、副導演、編劇、演員。1975年後編寫電影劇本《早安台北》等。1978~1981以編劇身分和名導演、攝影師合作拍攝影片取得成功。
1980年首導《就是溜溜的她》Cute Girl、《風兒踢踏踩》1981 Cheerful Wind成名。
1982年執導《在那河畔青草青》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奠定了作為台灣新電影作家的地位。
1983年執導《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ungkuei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
1984年創作劇本《油麻菜籽》Ah Fie獲第二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5年執導的《冬天的假期》A Summer at Grandpa』s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獲30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5年與朱天文合作創作劇本《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因執導該片獲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
1987年執導《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獲1987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獎。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
《尼羅河的女兒》Nile Girl獲1987年義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
1989年執導《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台灣中時晚報最佳作品獎、導演特別獎。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1993年執導《戲夢人生》The Puppetmaster獲台灣中時晚報電影獎最優秀作品獎,
1993年戛納電影節審查員特別獎。
1995年執導《好男好女》獲第三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第三屆長春電影節佳導演獎。
1998年執導《海上花》獲第三十五屆台灣金馬獎評審團大獎。
1998年執導《千禧曼波》.
2004年執導《咖啡時光》獲第18屆東京國際影展的「黑澤明獎」。第9屆釜山影展本年度亞洲電影人獎。獲伊斯坦布爾電影節最高榮譽「金鬱金香獎」。
2005年執導《最好的時光》獲第四十二屆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獎。
Ⅳ 台灣著名導演候孝賢所有電影
導演作品
紅氣球 (2007)
聶隱娘 (2007)
每人一部電影 (2007)
盛世里的工匠技藝 (2006)
最好的時光 (2005)
咖啡時光 (2003)
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 (2001)
海上花 (1998)
再見南國,再見 (1996)
好男好女 (1995)
戲夢人生 (1993)
悲情城市 (1989)
尼羅河女兒 (1987)
戀戀風塵 (1986)
童年往事 (1985)
冬冬的假期 (1984)
兒子的大玩偶 (1983)
風櫃來的人 (1983)
在那河畔青草青 (1983)
風兒踢踏踩 (1981)
就是溜溜的她 (1980)
編劇作品
紅氣球 (2007)
最好的時光 (2005)
咖啡時光 (2003)
去年冬天 (1995)
童年往事 (1985)
青梅竹馬 (1985)
冬冬的假期 (1984)
油麻菜籽 (1983)
在那河畔青草青 (1983)
小畢的故事 (1983)
俏入彩蝶飛飛飛 (1982)
早安台北 (1979)
翠湖寒 (1976)
製片人作品:
愛麗絲的鏡子 (2005)
命帶追逐 (2000)
去年冬天 (1995)
多桑 (1994)
少年吔,安啦! (1992)
大紅燈籠高高掛 (1991)
小畢的故事 (1983)
演員作品:
盛世里的工匠技藝 (2006)Métro Lumière: Hou Hsiao-Hsien à la rencontre de Yasujirô Ozu (2004)
侯孝賢畫像 (1997)
男生女相:中國電影之性別 (1996)
沒有太陽的日子 (1990)
老娘夠騷 (1986)
青梅竹馬 (1985)
Ⅳ 風兒踢踏踩 CHEERFUL WIND怎麼樣
配樂還是很不錯的 很符合那個年代的風情和純真 影片整體比較輕松幽默 生活和愛情還是留些幻想比較好 還是比較喜歡侯孝賢開始拍的電影 雖然比較的簡單俗套 至少沒有後面的那種沉重感 []
Ⅵ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Ⅶ 誰能給我提供一下侯孝賢早期兩部電影《就是溜溜的她》和《風兒踢踏踩》的相關資料
風兒踢踏踩 (1981)
Cheerful Wind (1981)
地區 台灣
色彩 彩色
對白 國語
出品 金世紀有限公司
導演 侯孝賢
編劇 侯孝賢
攝影 陳坤厚
演員表
陳友
鳳飛飛
梅芳
石英
鍾鎮濤
職員表
美術指導 紀凱慶
剪輯 廖慶松
劇情簡介:
幸慧是廣告導演羅仔的攝影助理,羅仔積極的追求幸慧,而幸慧對羅仔的愛意卻似有若無的,一次的澎湖的廣告拍攝之旅,偶遇因送病人就醫而發生車禍,傷及眼睛而失明的醫生顧金台,一份憐憫助人的心,讓金台對幸慧產生愛慕之情,相約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術後再見面,金台手術後依約前往赴約,幸慧找了一個懷著身孕,體態臃腫的小學同學替代,想開金台一個玩笑,兩人一場趣味的相會後,彼此傾吐愛意。而羅仔正在用心的計劃一趟歐洲之旅,因為這是幸慧的夢想,羅仔想藉此獲得美人的芳心,正興致高昂的邀約幸慧前往,此情形被金台撞見而產生誤會,幸慧在夢想與愛情的選擇下,會選取歐洲夢想之旅呢?還是會舍夢想而投入情人的懷抱?
就是溜溜的她 Jiushi liuliu de ta (1980)
導 演:
侯孝賢 Hsiao-hsien Hou
主 演:
陳友 Anthony Chan
上 映:
2000年09月09日 ( 香港 )更多地區
地 區:
中國台灣
對 白:
普通話
評 分:
5.1/10( 7票 ) 詳細
顏 色:
彩色
類 型:
劇情 愛情
劇情簡介:
影片由鳳飛飛與阿B二位明星演出。一個是個性獨立的都市千金,但是具有鄉土的善良本性(相當具有童真),一個則是拋棄富家公子的身分,獨立更生的窮小子。影片的故事主題雖然是陳腔(經過一番波折男女主角終於結為連理),情節發展也是老套(父母逼婚、女兒出走、一見鍾情、圓滿結局);但是片中已經開始出現侯孝賢後來的寫實特色。首先是影片對於城鄉差異的自覺。影片安排男女主角在南部相遇,因此有將近一半的場景是設在南部鄉下。片中除了刻意呈現鄉間的田野景色之外,也出現與劇情其實並不相關的孩童特寫鏡頭。更重要的是,男女主角的相遇被安排在一個台灣都市化與現代化所引發的一場沖突中發生。因為鄉村要都市發展必須開設馬路,拆除計劃道路上的房舍,而當地的住戶不願祖宅被毀,台灣現代化無可避免的沖突於焉發生。這部影片中,侯孝賢對於台灣現代化所抱持的態度,需要更仔細的分析去判別,這里只是想指出他對於社會問題的關注,早在他的商業片時期已經十分醒目。
Ⅷ 台灣歌手寶玲,曾演唱《風兒踢踏踩》。《悄悄喜歡你》!
你想問什麼問題呢?寶玲有很多歌,《夢留香》《搖擺擺》很多。
Ⅸ 台灣影片《風兒踢踏踩》裡面的幾首插曲叫什麼
《山茶之歌》
《風兒踢踏踩》
《悄悄喜歡你》
找了這么久就找到了這么幾首
你聽聽看是不是
Ⅹ 在上個世紀和劉雪華合作了n部瓊瑤電視劇的那個男的是誰呀
應該是秦漢,他們合作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