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部伊朗的電影~~急啊~
□ 影片原名: The Children of Heaven / Bacheha-Ye aseman
□ 影片譯名: 天堂的孩子/小鞋子
□ 導 演: 馬吉德 馬吉迪 (Majid Majidi)
□ 電影類型: 劇 情 片
□ 主要演員: Mohammad Amir Naji
Amir Farrokh Hashemian
Bahare Seddiqi
Nafise Jafar-Mohammadi
Fereshte Sarabandi
Kamal Mirkarimi
Behzad Rafi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8849/
□IMDB Rating: 7.5/10 (1,151 votes)
小哈里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時,不慎把這雙妹妹僅有的鞋子丟失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天妹妹上學時穿他的鞋子,然後下學後再換給他去上學。於是兄妹僅有的這雙鞋子每天就在兩個人的腳上交換著,能夠找回丟失的鞋子或者再擁有一雙鞋子的渴望在兩個稚嫩的心中與日俱增地堆積著,因為他們既要逃避父母以及遲到可能帶來的懲罰,又要承受換鞋帶來的種種不便,還要躲避對於他人鞋子的羨慕所帶來的折磨。哈里試圖和父親去城裡打工掙錢,父親卻意外受傷,花去了本來答應給妹妹買鞋的錢治病。後來,哈里看到全市長跑比賽的通知時,終於哀求老師批准他參加比賽,因為比賽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在比賽中,哈里奔跑著,他的眼前晃動著妹妹放學後奔回來與他換鞋以及他換好鞋後奔向學校的腳步,他要取勝,他要獲得那雙鞋子,他在奔跑,在極度疲勞中奔跑,後來他跌倒了,為了勝利,他又不顧一切地爬起跑向終點並在混亂中率先撞線。當人們向小冠軍表示祝賀時,哈里抬起的卻是一雙充滿失望的淚眼。回到家中,妹妹難過地走開了,哈里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經徹底地磨爛了,哈里把打滿水皰的腳泡在院內的池中,一群魚向他游來。而此時,他的父親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車上,放著買給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這就是伊朗電影《小鞋子》。二十世紀末,伊朗電影以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結合現代的人文意識而在國際影壇引起注目。可以說,他們的電影是把西方電影意識和自己的民族傳統結合的最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情況下,這部電影都被當作一部兒童電影來看待,這是一種誤讀。讓一個幼小的心靈去承受一個並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這已經不是以童趣為主要特徵的兒童電影所能承受的主題了。但是這種分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極其完美動人。
最感人的是電影里的人文關懷氣息,導演以一種極其溫情的目光關注了一個普通兒童去以一種掙扎的方式實現一個夢想的全過程,這種溫情反映在導演以蹲下來的姿勢在平視一個孩子的眼睛,傾聽他的聲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語言是幼稚的,思維是幼稚的,行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實的,這種自然使他們的夢想呈現出最純凈的色彩,也使他們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同哈里一起在渴望那雙鞋子時,有一個念頭會突然闖進你胸膛:我們不都在不同的境況下丟失過不同的「鞋子」嗎?我們這樣渴望過嗎?我們這樣不懈過嗎?
這種溫情還表現在對哈里這樣一個在窘迫景況下生存的兒童,導演沒有表現出廉價的同情,而是體現出了尊重,在哈里那雙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終有一種倔強的光芒,這種倔強使哈里始終保持著對目標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詮釋著他的許多品質,他對妹妹的關愛,對父母的體貼,對學習的熱愛,對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應有的聰明機智,無不發乎內心,出於自然。這種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結尾,導演可以大膽地把失望留給哈里,而把驚喜留給了觀眾。也正是這種結尾,我們才會讓哈里在我們心中燙出了印記,也才能回味出導演對哈里最深處的溫柔撫摩。
這種溫情還表現在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詩地贊美上,在哈里的背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決定這個故事發展的人文背景:他們對自己信仰的虔誠和知足,哈里父母的善良,周圍老師和其他人的寬厚,都使這個故事充滿了溫暖的氣息。即使是哈里兄妹在換鞋過程中的奔跑,導演也選擇了許多充滿本土風情的畫面作為底襯,使你有時產生是在看一部紀錄片的幻覺。這種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電影關於人文主題的表現有了最寬廣而又厚實的舞台。而這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電影無疑都是一種啟迪。
當然,電影的成功更離不開扮演哈里的小演員的出色表現。他的那雙豐富的大眼睛儼然已經成為伊朗電影的一個經典性標志。
關於這部電影的獲獎情況並不清楚,但這並不影響我把它作為世界一流的電影來看待。至少,它可以伸直腰驕傲地對好萊塢電影說:對於真正的電影來說,那些炫目的特技實在不算什麼。
http://shooter.cn/search/Sub:%E5%A4%A9%E5%A0%82%E7%94%B5%E5%BD%B1%E9%99%A2/
s射手網是專門做字幕的.
中文.英文.繁體
等等,還沒有我在這里找不到的字幕.
很全很強大.
㈢ 求:伊朗電影 《烏龜也會飛》 下載鏈接
去 狗狗 啊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4%B9%8C%E9%BE%9F%E4%B9%9F%E4%BC%9A%E9%A3%9E&id=1
抱歉啊,狗狗上的那個資源不能下,我在幫你找找
㈣ 求兩部伊朗電影的影評
http://www.avfan.cn/movie/ShowNews.asp?table=t_moivecomment&Id=953
影評:《橄欖樹下的情人》--伊朗原野上的陷阱
(2005-07-09)作者:菲林橙子
這樣朴白單純的電影,在伊朗就是有人排隊買票去看,不知道阿巴斯選演員的時候,有沒有利用網站去搜索。反正片中的女演員---藍布裹頭的德里蘭幾乎沒有一個清晰特寫,如果張藝謀這樣拍《幸福時光》,那些大小媒體要傷心死了,因為他們將找不到一張合適劇照讓觀眾先睹鞏利第三章子怡第二的風采。美麗的臉龐,情人間火熱的親吻,懷著對美妙片名的憧憬來看,幻想要煙飛雲滅了,因為這些根本沒有。
羅蘭·巴爾特曾寫過一本關於照片的書《明室:論攝影》,他認為,照片所吸引他的,往往不是照片所展示的可以交流和象徵的"知性空間"(studium),而是它讓之感到莫名震撼的局部細節,也即讓人為之著迷和瘋狂的地方,稱之為"刺點"(punctum)。
阿巴斯的"刺點"在哪裡?
情節:
《春風吹又生》攝制組在伊朗當地選演員拍戲,有點"戲中戲"的意思。開頭即是片中的導演直視鏡頭,直楞楞地說:我是導演,現在我要就地選演員。隨後走到背後的一群等待的女孩子中,每個人都包裹著重重的深藍頭巾,臉孔模糊。鏡頭搖啊搖,一直到那個女主角德里蘭出現,鏡頭也未在她身上過久停留,倒是她和導演的對話給人印象深刻,那麼多個期待的女孩中,只有她質問:為什麼你拍的東西沒有在電視台播放?後來她的奶奶也說,這是個很"硬頭"的女孩,從小固執。德里蘭被選中了,她的父母在大地震中死去了,她還在讀書。導演認為她非常適合這個角色,但是配戲時發現她拒絕和男演員--當地的泥瓦匠荷辛說話。
荷辛原來一直向德里蘭求婚,因為他是個文盲,沒有自己的房子,早被德的父母家人一再拒絕了。荷還是不死心,想和德里蘭說句話,問問她自己的意思,這個固執的女孩卻從未開口。
德里蘭終於和荷辛對台詞了,但攝影機一停,她又緊閉雙唇。荷辛將德開口和他說話視為打開兩人關系的一扇門,卻一再失望。
場景:
有一半的戲是在路上,在開著的汽車上,開頭一段非常長的鏡頭是導演助理舒太開車去接演員,先接到了男演員,在去女演員家的路上,是長長的一段路,機位一直停在車的前面,只聽到兩人的對話,畫面是晨霧未散的綠色原野,大片大片的灰色叢林,褐色的綿羊。這段之長讓我想起寧瀛《民警故事》開頭騎車去派出所的那一長路,就是頗有紀錄片的意味。
影片主要有兩個場景,一是在拍攝現場,一是離開或要去拍攝現場的路上。阿巴斯很擅長用畫外音,畫面和聲音製造了兩個空間,汽車側面的反光鏡也得到很好利用,有一次導演和荷辛坐車回家,路上遇到一群遷徙的婦女,停車讓她們上車,反光鏡里折射出她們欣喜上車的情景。平淡中製造情趣,很欣賞阿巴斯的這個特長,舒太駛車在路上,車窗映出外面浣浣綠樹,車突然停下,往後略倒,車窗映出兩個小男孩的生動的臉,手上捧一盆鮮紅的花。原來畫面是靜的,深色的樹,黑色包裹的舒太冰冷靜默的臉,突然沖進(那效果很象是沖進來)畫面的紅花笑臉。從冰到艷,鏡頭之間因此有了激情。
風景:
車行路上,一路淘盡伊朗的風土物貌。運磚車的工人抱怨"從外省來,做牛做馬,才僅夠養活妻兒。"另外是意外的那幾個搭車的外省婦女,"放棄樹木、稻田、烏蠅,為了來到這里""沒有地址,什麼都沒有,就住在樹的後面"。
茫茫的綠色原野,對的山川大喊:你好!這是向居住在這里的靈魂問好,這是導演告訴攝影師的話。兩人站在叢林之中,風吹過,山林無語。《情書》上博子也在山谷中向死去的藤井樹問候,在人與自然的應和之中,生命如水流動。
伊朗人互相之間是這樣問候的:你好嗎?/我很好,有心。
現場:
有兩段戲(戲中戲)是反復拍攝的,《春風吹又生》的兩個場景,一是因為德里蘭拒絕和荷辛說話,所以拍了好幾條。另外一個鏡頭是荷辛和德里蘭扮演一對於大地震後第二天結婚的小夫妻,這段非常有意思。開拍時德里蘭依著台詞和"丈夫"說話,荷辛問"妻子"白襪子在哪,"妻子"告訴了"丈夫"。雲遮住了太陽,停拍。荷辛隔著一扇門的距離向看書的德里蘭說,結婚以後我會繼續讓你讀書,不會讓你這樣的(即讓她為他做瑣碎家務)"德里蘭你要是願意,就翻一下手裡的書吧。"德里蘭欲翻不翻,太陽確在這個不該出來的時候出來了。
德里蘭扮演的"妻子"在把丈夫的包丟給他的時候,始終不肯按台詞說"荷辛先生,你拉了這個"只是說"荷辛",重復拍了五條都是如此。最後荷辛跑到導演身邊,"導演,我們這里有的地方的風俗便是如此,妻子不用管丈夫叫先生",這條便過。
荷辛知道固執的女孩不肯用妻子稱呼丈夫的叫法,便幫她搪塞過去。
拍攝拍片現場的片段做得很質朴,攝影機用布捆上,看拍片的孩子用細線攔在外頭。拍片的間隙,大家喝茶,和孩子聊天。
面孔和身影;
女孩的語言極少,正面的鏡頭也少。印象深的是在墳場,她溫柔痛楚的眼神一掠,就因為一看,荷辛後來一直跟著她了。拍得更多的倒是荷辛那張臉,朴實的,微胖的圓臉。很深情的眼睛和蓬亂的卷發。他的話很多,對導演說他對女孩痛苦而欲罷不能的感情,對德里蘭訴說他的鍾情"德里蘭,我會在那兒開扇窗,你早晨起來打開窗,對面的高山會令你心曠神怡""我斟茶,你倒水,生命就是這樣。"他的語言很抒情而幽默。在車上,導演勸他娶那個漂亮的牧民女兒"兩個文盲在一起也合適"。他不要,"一定要找個有文化的,不然將來有了孩子,誰來輔導孩子做功課?"他獨有一套自己的邏輯,純朴又可愛。
阿巴斯的"刺點"不是平白顯露的,是一點點出來的,通過語言,通過人物的平實交往,一點點的呈現,不顯山露水,卻讓人砰然心動。好象是伊朗草原上的陷阱,無意之中掉了進去。
沒有想到會以這樣的方式結尾:荷辛追著德里蘭,電影已經拍完,如果不問到女孩的一句話,可能是再也沒有機會了。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德里蘭顧自走去,荷辛追在後面。鏡頭停在大全景,兩人成為綠野上小小的白點,後面的小白點追上了前面的,過了一會,一小白點又狂奔回來。音樂起,影片結束。荷辛是得到了女孩的話,幸福地狂奔吧?影片含蓄又讓人會心一笑。
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206260018.htm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有些事與電影無關
來源:銀海--天堂影院 作者:化身為海 2002-06-26 11:04:16
閑極無聊的時候,自己一個人看電影。
阿巴斯的片子,《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沒出字幕的之前,這個畫面上只有一扇斑駁的門吱吱呀呀的響著。
然後就出現了一張張淡黃色的面孔,輪廓很深的五官,尤其是那一雙雙眼睛,彷彿隱藏著他們的靈魂。
整個故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阿默拿錯了同桌加爾馬扎的練習簿,如果在明天早上之前不能還給他的話,加爾馬扎就會被嚴厲的老師「踢出學校」。
於是一個瘦瘦小小的孩子為了自己不小心的過錯固執的尋找。
在這個過程中他經歷了茫然、無措、驚喜甚至恐懼,任何人的存在都對他的行為造成障礙,包括媽媽的責怪,爺爺的懲罰,陌生人的姓氏甚至是好心的幫助。他唯有不停的奔跑,直到不得不放棄努力。
他快要哭了,不僅是因為父親無聲的威嚴,還有難過。
我想要說的是,他真的很難過。
其實他可以為自己找出很多辯解的理由:我不是有意的……你的本子和我的一模一樣,所以才……我找了整整一個晚上,你可以問某某某某……
這是我們現在慣有的思路。不是嗎?
其實本來我是想討論這部片子里關於阿巴斯的一些特點:比如說故事的不確定性,影像的紀實風格等等。但我放棄了。
有一些東西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永遠的流失了,比如說童真。
孩子應該是接近上帝的人,我們只不過是一群迷失的羔羊。
㈤ 求一部伊朗電影的名稱
是不是伊朗電影《黑板》
㈥ 一部看過的伊朗電影,忘了名字 好像是父母離婚,母親被關在監獄,兩個小孩去看他們的母親,並勸父親同意離
原來這個求助於我們團隊的提問還沒有人給出正確的回答。 那麼就讓我來幫幫忙吧~ 伊朗兒童電影比較出名,著名導演和作品不少: 馬吉德·馬吉迪:《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1997)、《天堂的顏色》(1999)屬於精品;阿巴斯·基亞魯斯塔米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1988);賈法爾·帕納西的《白氣球》(1995)、《誰能帶我回家》(原名《鏡子》,1997)等都是獲獎無數的兒童片 此外這幾位著名導演的作品還有: 馬吉迪:《巴倫》(2001)、《垂柳》(2005)、《麻雀之歌》(2007)等;阿巴斯:《生生不息》(1996)、《橄欖樹下的情人》(1995)、《櫻桃的滋味》(1997)、《十》(2001)等;帕納西:《生命的圓圈》(2001)、《越位》(2006)等; 此外其他著名導演和影片有: 穆森·馬克馬巴夫:《電影萬歲》(1995)、《坎大哈》(2003)等;薩米拉·馬克馬巴夫:《黑板》(1997)、《蘋果》(1999)、《下午五點》(2004)等(以上兩位是父女關系);巴赫曼·戈巴迪:《醉馬時刻》(2000)、《烏龜也能飛》(2003)、《半月》(2006)等 此外還有一些影片評價也不錯,但不好找:《蜥蜴》(導演Kamal Tabrizi)、《蕾拉》(導演Dariush Mehrjui)等等 這里我都沒有找到,不知道樓主能不能提供更加詳細的東西 如果可以的話,那麼追問我好了。
㈦ 求 醉馬時刻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鏈接:
提取碼:tvty
作品相關簡介:《醉馬時刻》是巴赫曼·戈巴迪執導,AyoubAhmadi、AmanehEkhtiar-dini主演的一部電影。在天寒地凍的兩伊邊界,一群庫爾德人過著奔波勞苦的日子。
㈧ 求一部伊朗還是伊拉克的電影,以前在CCTV6看過,好像叫想要媽媽的孩子
應該是 永恆的愛Mehr-E Madari
㈨ 請高手推薦伊朗經典電影
一、《生命的圓圈》(七女性)/Dayereh;Circle,The(伊朗/義大利2000)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七個都市邊緣伊朗女性的夢想在街頭交錯、傳遞,從白天到黑夜,恐懼、失落、到漠然接受。她們每天的際遇,正是她們一生命運的縮影。Solmaz剛經歷完生產的人生大痛,卻不知即將面對的是更殘酷的身心重擊,老母在產房外焦急地再三確定,無奈再怎麼問,也改變不了生下女嬰的事實。公婆、丈夫的失望,或許會讓這對母女眼前觸手可及的幸福,在轉瞬間消逝。Arezou早上才出獄,一直表現得強悍勇敢的她,拚命地到處籌措旅費,然而最後,她卻膽怯了,只因不敢面對再一次的失望,而放棄天堂與新生活。Nargess正值18歲花樣年華的她早上剛出獄,她想回到天堂般的家鄉,還為那兒的男友買了件新潮的襯衫。但是沒有男人陪伴的她,根本寸步難行,連搭上巴士都是遙遠的奢望。Pari逃出了監獄,躲回家中,卻被她憤怒的哥哥無情地驅逐。她懷了男友的孩子,只是男友也犯了罪,遭到處決,因此她想找一位醫師幫她墮胎,但沒有男人何其困難,連要在旅館住宿都不可能。莫妮耶出獄後,她發現了丈夫娶了第二個老婆,而久未見面的小孩也疏遠了。但她仍然知足,並樂於回報曾幫助她的人。艾兒罕出獄後,擺脫了過往的記憶,在醫院當一名快樂的護士,並成為一位巴基斯坦籍醫師的未婚妻。但代價卻是永遠不能再與家人舊相識見面,也不敢與未婚夫回家見公婆。……
二、《醉馬時刻》/Zamani Baraye Masti Asbha(法國,伊朗 2000)
導演:哥巴第Bahman Ghobad 主演:Ayoub Ahmadi
第五十三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
在天寒地凍的兩伊邊界,一群庫德族人過著奔波勞苦的日子。12歲的阿佑是家裡五個孩子的支柱,當爸爸誤觸地雷身亡後,他必須開始負擔全家家計。然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跟大部分當地小孩一樣:冒險往來國界走私貨物賺錢。 只是在這條漫漫走私
路上,處處有地雷、偶有埋伏打劫、甚至冷到連運貨的騾子,都得喝過酒才走得動,阿佑要攢錢攢到何時,才能替罹患絕症的侏儒哥哥開刀治病?
三、《黑板》/Takhte Siah(伊朗,義大利,日本 2000)
導演:莎米拉.瑪克瑪爾巴夫 主演:哥巴第、貝哈德.賈法里
第五十三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
四、《天堂的顏色》/Color of Paradise,The;Rang-e khoda(伊朗1999)
就讀於盲人學校的男童墨曼,滿心期待父親來帶他回家度暑假。然而父親卻很想擺脫瞎眼的兒子,然後自己再追求第二春。父親免為其難把墨曼帶回偏遠的故鄉,正常的鄉村小學讓他這個盲童去上課讓他高興半天。然而父親找到了一名瞎眼木匠將墨曼收為學徒。
此事令奶奶傷心失望而出走,雖被父親帶回,卻已感染風寒而一病不起。本來已答應婚嫁的女家以「婚事不吉利」為由退回嫁妝,令父親失聲痛哭。最後,父親決定到木匠處領回墨曼,途中卻遇急流將木橋沖斷……
五、《蘋果》 / Apple, The;Pomme, La;Sib(伊朗,法國 1998)
六、《誰能帶我回家》/Ayneh;Mirror, The(伊朗 1997)
導演:傑法.派納喜
主演:米娜.穆罕默德.漢妮、納塞.奧墨尼 / Naser Omuni
伊朗導演傑法.派納喜以《白氣球》成名,之後又憑《生命的圓圈》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本片是介乎兩者之間的一部特色作品,將劇情片的「虛構」和紀錄片的「寫實」之間的界限打破,成為一部虛實相間的有趣電影。主角是一名小學女生米娜.穆罕默德.漢妮,她因為等不到母親來接她下課,便決定自己一個人回家。她先坐上校方人員的摩托車,後來又轉乘公共汽車,不料坐到一半竟然發脾氣說:「我不拍了!」隨即拿掉道具用的石膏手下車而去。拍片工作人員無法勸服米娜,導演急中生智,叫攝影人員尾隨拍攝她一路回家的真實狀況。由於拍片用的麥克風仍掛在米娜身上沒取下來,因此音畫之間便產生了奇妙的互動效果。
七、《小鞋子》(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Heaven, The;Bacheha-Ye aseman(伊朗 1997)
導演 馬吉德.馬吉迪
伊朗導演馬吉德.馬吉迪在《天堂的顏色》之前執導的代表作,標志著兒童電影的最高藝術水準,尤其適合父母子女一齊觀賞,因為它可以令人由衷地感受到親情的可貴。主角是貧家小孩阿里,因為他把妹妹拿去修理的鞋子弄丟了,為了體諒父親無力添購新鞋,於是央求妹妹跟他輪流穿著他的舊球鞋去上學,後來他發現參加跑步比賽的季軍可以獲得一雙新球鞋作獎品,於是出盡辦法參賽,並且只想得第三名,不料卻跑了個第一。本片藉著一個簡單故事將兒童世界的純真可愛發揮得淋漓盡致,導演技法圓熟,細節鋪陳深具趣味性,賽跑高潮尤其令人激賞。
八、《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A(伊朗 1997)
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主演:霍馬尤恩.伊爾沙迪
第五十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九、《編織愛情的姑娘》/Gabbeh(法國,伊朗 1996)
導演 莫森.馬克馬爾巴夫
第九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
十、《白氣球》/White Balloon, the(伊朗 1995)
導演:傑法.派納喜 主演:愛達.摩哈摩德卡尼、莫森.卡利費
第八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櫻花金獎
伊朗導演新秀傑法.派納喜出色的兒童電影,曾獲戛納電影節金攝影獎,小女孩愛達.摩哈瑪卡哈尼有十分討人喜歡的演出。她在新年期間,苦苦要求母親答應她去買一條大金魚,母親被她煩得沒辦法只好應允。不料女孩在途中竟然弄丟了媽媽給她買魚的鈔票,她焦急萬分沿路尋找,終於發現鈔票掉在一家商店前的水溝中,但她卻無法將錢取出而干著急。就是這么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件,在編導的生花妙筆下發展成一段大城市的小插曲,有趣的童言童語自始至終洋溢而出,足以洗滌人們為俗務所蔽的心靈。假如你已看過阿巴斯導演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不妨將本片比較一下,看看那部影片更有趣?
十一、《橄欖樹下的情人》 (伊朗 1994)
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伊朗大導演阿巴斯的深情之作,仍然採取他一貫的紀實電影風格,描述一段小人物的愛情插曲。男主角是一位年輕的磚匠哈山,他在阿巴斯率領外景隊前來該村拍攝影片《生生長流》時,獲得在影片中演出的機會。在片中飾演他新婚妻子的塔荷莉,正是哈山
暗戀已久而求婚失敗的女孩。於是哈山藉拍戲之便假戲真做地向塔荷莉表達愛意,但並沒有得到她的明確回應。最後在拍片完畢曲終人散時,哈山跑過一大片的橄欖樹林追正要回家的塔荷莉,他倆能否有情人終成眷屬?導演讓觀眾自己去詮釋。本片的幽默趣味不及《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等阿氏執導的兒童片,但卻有另一種成人世界的生命感懷。
十二、《手足情深》/Bak(伊朗1992)
導演:馬吉德.馬吉迪/Majid Majidi
本片是《天堂的孩子》導演馬吉德.馬吉迪的處女作。原名《巴都客》,指的是伊朗東南部鄰近巴基斯坦邊界的一批走私客。這批可憐人有老有少,每天頂著烈日風沙和被軍警追捕的危險,象野狗般在荒涼的沙漠上流竄。十歲出頭的男孩佳發,正是其中的一位可憐人。佳發因為父親挖井暴斃,跟妹妹佳瑪在流浪途中被人口販子誘騙。佳發被賣給走私販阿布多拉,佳瑪則賣給阿拉伯人。在佳發的小小心靈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心願是將佳瑪找到兄妹團圓。為了達到心願,佳發過了一段典型的苦兒流浪記生活。編導將過程處理得相當有通俗劇曲折煽情的味道,伊朗社會底層的黑暗面,在佳發的遭遇中清楚有力地反映了出來。其中,阿拉伯學校的校長竟然為虎作倀參予販賣女童的行為是最具震撼效果的安排。在鏡頭的運用和氣氛經營上,本片略顯粗疏,顯然不及導演廣受好評的近作那麼圓潤自然,不過,男主角堅韌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手足之情,卻著實令人感動。
十三、《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伊朗 1987)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十四、《石頭花園》/ Baghe sangui(伊朗 1976)
第二十六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銀熊獎
十五、 《靜謐的生活》/Still Life(伊朗 1974)
第二十四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銀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