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義大利電影《我們曾如此相愛》是怎樣的一部愛情片
安東尼奧、賈尼和尼科拉三人是反法西斯戰爭時的戰友。戰後,安東尼奧恢復了戰前的職業,在羅馬的一家醫院里當普通護理員;賈尼當了律師;尼科拉則當上了中學教師。
一天,安東尼奧在醫院里遇見了一位年輕的姑娘盧恰娜,即對她產生了愛慕之心。盧恰娜聰穎美麗,富於幻想,一心想當個電影演員;安東尼奧只知踏踏實實地工作和積極參加意共黨支部的活動,對藝術似乎一竅不通。但為了親近盧恰娜,就陪她看戲,還裝作十分內行的樣子,為此鬧出了不少笑話。
一次,三個戰友聚會,盧恰娜也被請來。久別重逢,三人十分親熱。他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回憶起過去一起戰斗時的情景,同時也興奮地暢談未來。賈尼談笑風生,他那英俊的外貌和瀟灑的舉止令盧恰娜傾倒;同樣盧恰娜的美貌也使賈尼深懷好感。不久,兩人不顧安東尼奧的關系而相愛了,並准備結婚。結婚前夕,他倆帶著內疚的心情,把他們即將舉行婚禮的事,告訴了安東尼奧。安東尼奧聽後十分難受,把賈尼臭罵了一通。
賈尼為了一樁訴訟案來到了企業家侯爵愛里德的家。侯爵的女兒立即喜歡上了賈尼,便要父親聘他為家庭律師。賈尼羨慕侯爵家的財產,不僅同意做他家的律師,還接受了侯爵女兒的愛情。他拋棄了盧恰娜,轉而同侯爵的女兒成了婚。盧恰娜經不起這一打擊,吞服了大量安眠葯,幸被房東及時發現,送往醫院搶救。安東尼奧和尼科拉在醫院輪流守護。安東尼奧仍懷著深情,寬慰盧恰娜。
在一次有關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討論會上,尼科拉慷慨激昂,極力贊揚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城市》、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等新現實主義影片,但卻被校方以「言論過激,不宜教學」的罪名開除,從此他便消沉下去。他悄悄地離開了妻子和兒子,獨自住在羅馬的一間簡陋的房子里,以寫影評為生。
盧恰娜終於在某電影公司當上了群眾演員。迫於生活,她同群眾演員的負責人同居,並有了個兒子。
一天,盧恰娜帶著孩子在公園里散步,同安東尼奧邂逅。當安東尼奧了解到盧恰娜已同那個群眾演員負責人分手,現在生活得並不幸福時,再一次對她表示了關懷,並把埋藏在心中的感情向她吐露。終於,兩人建立了一個美滿幸福的小家庭。
賈尼飛黃騰達,精心替岳父掌管家業,已是萬貫家產的繼承人。但他的精神生活並不幸福:同昏庸的老岳父經常吵架;同妻子的感情瀕於破裂;同子女的關系日益疏遠。
20年後的一天,三位老友重聚,盧恰娜以及她和安東尼奧的三個孩子也在場。他們一起唱歌、談笑,似乎都很快樂。突然,尼科拉抱頭痛哭起來:他到現在還是隻身一人,也沒有固定的工作。安東尼奧現身說法,勸他不要終日沉湎於幻想之中,要面對現實,生活得實在些。看到安東尼奧和盧恰娜一家生活得很幸福,賈尼若有所思地低下了頭。他乘人不注意時,悄悄地離開了他們。
『貳』 義大利是愛情之都,關於義大利的愛情片你知道多少
義大利有很多經典的愛情片,從早期人人皆知的《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巴黎最後的探戈》,到近期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還有《愛在羅馬》都十分好看。
義大利愛情片的一大特色是,你在觀看電影的同時,不僅僅可以感受故事,還可以欣賞到美麗的義大利風光。愛在羅馬里的羅馬街頭風情,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里的小鎮夏天......都是具有鮮明的義大利特色的。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是少年和他所迷戀的年輕美麗寡婦的故事。
《愛在羅馬》作為鮮明的伍式喜劇,隨心所欲又在情理之中,幽默詼諧又無比犀利。上一秒你永遠想不到下一秒的故事情節。一個犀利又文藝的老頭子不斷地碎碎念著。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後勁兒太大,你一定要自己去看看。
其實還有很多,慢慢去發現吧!
『叄』 有什麼好看的義大利電影
1.《美麗人生》 (1997)
美麗的靈魂成就美麗的人生
導演: 羅伯托·貝尼尼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類型:劇情 / 喜劇 / 愛情 / 戰爭
豆瓣評分:9.5
IMDB評分:8.6
2.《放大》(1966)
讓姑娘送上門的職業,除了樂手,當然還有攝影師。
導演: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類型:劇情 / 懸疑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義大利 / 美國
豆瓣評分:8.4
IMDB評分:7.7
3.《郵差》(1994)
把我逼上絕路就是個鬥士。 一個為人需要另一個為人來成就。
導演: 邁克爾·萊德福
類型:劇情 / 喜劇 / 愛情 / 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 法國 / 比利時
豆瓣評分:8.7
4.《魂斷威尼斯》(1971)
有些美是值得為之死去的...
導演: 盧奇諾·維斯康蒂
類型:劇情 / 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 法國
豆瓣評分:8.2
IMDB評分:7.5
5.《完美陌生人》 (2016)
是虛偽和無聊保護著我們,而不是激情與真誠。
導演: 保羅·格諾維瑟
類型:劇情 / 喜劇
豆瓣評分:8.6
6.《西部往事》(1968)
西風裹挾著狂沙漫天肆虐,空氣壓抑得令人窒息。
導演: 賽爾喬·萊翁內
類型:劇情 / 犯罪 / 西部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 美國
豆瓣評分:8.5
基本是經典老片,希望幫到大家
『肆』 求一部比較早的外國電影名字 愛情的 與義大利有關的
義大利電影
義大利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895年,義大利攝制了最早的新聞紀錄片。1904年,在都靈建立了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導演A.安勃羅西奧、攝影師R.奧梅尼亞等人開始拍攝影片。
早期電影 1905年,F.奧爾伯里尼和D.桑多尼在羅馬創辦了電影製片廠,從1906年始定名為西納斯公司。其後的兩、三年間,很多小電影公司在都靈、米蘭、羅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等地紛紛建立起來。1905年,西納斯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有群眾大場面的故事片《攻陷羅馬》(導演F.奧爾伯里尼),緊接著又攝制了一批歷史題材的影片。當時義大利的電影攝制者只注重拍攝場面宏大、布景豪華,對歷史事實則不重視。1909~1910年拍攝了影片《麥克佩斯》、《安尼塔•卡里巴爾迪》、《奧賽羅》、《貝亞特麗齊•琴奇》等。1913年是義大利無聲影片最興盛時期,年產量達497部。這個時期的主要導演有M.卡塞利尼、G.德•里加羅、E.格左尼、L.麥幾、B.尼格洛尼,G.帕斯特隆納。當時,義大利電影在國外也有很大市場,在國外最獲成功的3大影片是《你往何處去?》(1912,導演E.格左尼)、《龐培城的末日》(1913,導演M.卡塞利尼)和《卡比利亞》(1914,導演G.帕斯特隆納)。影片《卡比利亞》取材於古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是當時電影藝術最重要的作品。義大利頹廢派作家G.鄧南遮參予了此片劇本的編寫工作。作曲家I.皮澤蒂也特地為影片寫了放映時樂隊演奏的樂曲。另一部重要影片《我的愛情不會死》(1913,導演M.卡塞利尼)是沙龍式情節影片的代表作。這部現代題材作品也獲得很大成功。這個時期,大規模的宣傳使一批義大利電影演員蜚聲國內外影壇。女明星成為保證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當時拍攝了很多喜劇影片,最受歡迎的喜劇演員主要是法國人,特別是由法國演員A.第特主演的喜劇風靡一時。當時大量影片內容脫離現實,但也有的導演致力於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這類影片大多是根據真實主義流派長篇小說拍攝而成的。較重要的影片有《消失在黑暗中》(1914,根據R.布拉喬的原作改編,導演N.馬爾托里奧),影片運用了對比蒙太奇描述了那不勒斯地方的顯貴和貧民生活的天壤之別。這類影片還有《黛萊絲•拉甘》(1915,根據E.佐拉的小說改編,導演N.馬爾托里奧)、《阿松塔•斯比納》(1915,導演G.塞倫納)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電影失去一部分國外市場,開始進入不景氣時期。這時,只有演員兼導演E.吉奧內的作品還保持著聲譽。他拍攝了浪漫主義的驚險樣式影片,其中最著名的是系列片《灰鼠》(1918)等。為了挽救日益衰退的局面,義大利電影企業家們把當時20幾家影片公司組成了一個托拉斯,即義大利電影聯合公司。但這未能恢復昔日的繁榮。1921年以後,義大利的影院上映的主要是美國電影。
墨索里尼政府曾極力利用電影作為一種宣傳手段。1935年,義大利設電影業管理局,使電影生產和影片發行都置於國家控制之下。1937年在羅馬建成了一座歐洲最大的綜合電影製片廠:電影城(有十個攝影棚)。1935年在羅馬建立了電影實驗中心,負責培養電影專業人員。影片產量也逐年增加,1942年的影片產量高達119部。但是,在法西斯統治時期,完完全全為它服務的導演為數不多,露骨地鼓吹法西斯、軍國主義思想的影片也不多,大部分導演主要拍攝古裝片、音樂片、情節片和喜劇片。這個時期有些人追求「紀錄片的客觀性」,拍攝了一些「紀錄派」影片。如《海底的人們》(1940,導演F.德•羅勃蒂斯)、《白色的船》(1941,導演羅西里尼,R.)。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些電影導演對法西斯官方電影採取消極態度,在創作中只注重對作品的形式方面的探索,人們把這類影片稱之為「書法派」電影。為了拒拍庸俗的商業性影片和迴避拍攝鼓吹法西斯思想的宣傳片,「書法派」主要致力於改編古典文學作品。他們最主要的影片有《以往的小世界》(1941,導演M.索爾達蒂)、《射擊》(1941,根據A.C.普希金的短篇小說改編,導演卡斯戴拉尼,R.)、《空想家賈柯莫》(1942,導演拉都達,A.)、《是,太太》(1942,導演F. 波喬里)和《嫉妒》(1943,導演波喬里)。
這個時期,一些青年電影工作者積極而自覺地反對法西斯的官方電影,他們當中很多人曾在羅馬的「電影實驗中心」執教或學習。由於沒有通過實際拍片來實現自己想法的機會,他們在電影雜志 《白與黑》和《電影》上經常發表有關電影理論和美學方面的文章,闡述自己的主張。1939~1942年發表的這些文章為後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原則奠定了基礎。這些青年當中很多人後來成為著名導演,如維斯康蒂,L.、德•桑蒂斯,G.、G.普希尼、A.彼特朗吉里、利薩尼,C.、安東尼奧尼,M.;有些成為著名電影藝術理論研究家,如G.阿里斯泰戈、G.威亞齊等。
法西斯統治的末期,義大利電影工作者沖破種種阻力,攝制了幾部預示新現實主義誕生的影片:《雲中四步曲》(1942,導演勃拉塞蒂,A.)、《孩子們在注視我們》(1943,導演德•西卡,V.,編劇柴伐蒂尼,C.)和《沉淪》(1943,導演維斯康蒂,L.)。這幾部影片顯現出義大利電影復興的最初跡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義大利社會生活各方面陷於崩潰,在民主運動高漲形勢下,產生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出現是40~50年代世界藝術界的一個重要現象。新現實主義追求紀錄片的真實准確性,展示備受戰禍的義大利人民的苦難生活,表現人民對社會不公正和對資產階級冷酷的抗議,反映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1945年,導演羅西里尼,R.拍攝了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歌頌人民群眾在反法西斯斗爭中團結精神的影片成了新現實主義的宣言書。它使新現實主義電影在國際上確立了地位。翌年,他又拍攝了同一主題思想的影片《游擊隊》,展示了戰爭年代義大利人民生活的廣闊情景。羅西里尼在攝制這部影片時,拒絕應用攝影棚、服裝、化妝和專業演員。這部影片創造的一種新穎的風格很快被其它國家效仿。導演利薩尼,C.、A.維加諾、勃拉塞蒂,A.也拍攝了反映游擊隊和地下工作者斗爭的影片。其後,新現實主義者們轉向描寫戰後生活中一些緊迫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批判性的社會剖析,例如德•桑蒂斯的《艱辛的米》(1949)、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等。 新現實主義的導演們盡管創作手法和風格各異,但他們的影片有一些共同之處:對現實生活做歷史的、具體的處理,對當時生活條件進行尖銳的批評,對普通人民的苦難表示真誠的同情。新現實主義的電影語言精練、嚴謹;既拒絕法西斯統治時期那種粉飾、浮誇的程序,也擯棄好萊塢的那些陳腐的模式。影片通常採用自然實景,人物角色經常由非職業演員扮演。影片以某一真實事件為基本內容,往往取材於報紙上發表的新聞報導,決不採用虛構臆造的故事。
50年代前後,義大利國內政治、經濟形勢不斷發生變化,特別是反法西斯各政黨出現分裂之後,進步的義大利電影工作者的團結統一也開始解體,有些人通過作品強調自己忠實於新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並力求繼續發展這個傳統,如利薩尼,C.拍攝了《苦難情侶》(1954),德•西卡,V.拍攝了《屋頂》(1956),捷爾米,P.拍攝了《司機》(1956)。有一些人則開始放棄新現實主義。羅西里尼,R.拍攝的《上帝的流浪歌手弗蘭西斯科》(1950,又譯名《聖弗蘭西斯科》)、《斯特隆波里,上帝的土地》(1949)等影片,開始明確地表現出他的崇尚宗教信仰的主題;A.傑尼那按梵蒂岡的旨意拍攝的影片《沼澤地的上空》,只是形式上利用了許多新現實主義手法而已。費里尼,F.的闡述哲學、道德問題的影片《路》(1954)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它對新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進行了反思。
這個時期,導演卡斯戴拉尼,R.的喜劇片《兩文錢的希望》(1952)、導演康曼西尼,L.的平庸的鬧劇片《麵包、愛情與幻想》(1953)被一些官方機構和右翼分子宣布為「樂觀片」,並大加吹捧,而另一些作品,如有重要意義的影片《溫別爾托•D》則被認定為「悲觀片」,由於政府對「樂觀片」給予資助,結果是產生了一個變種樣式的電影,人們把它譏諷為「玫瑰色新現實主義」。這種樣式的影片徒具新現實主義的某些表面特徵,社會批判的內容被閹割掉了。
50年代中期,新現實主義對法國、西班牙、日本、印度、拉丁美洲國家和其它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有力的影響,但在義大利,它卻陷入危機之中。但是,無論是教權主義的反動勢力,還是好萊塢的壟斷組織都沒能扼殺義大利電影藝術的發展。人民民主運動的高漲促使很多電影專家重新回到反法西斯的民主團結的立場上來。1959年導演羅西里尼,R.拍攝了《戴拉•羅維萊將軍》,導演M.莫尼塞利拍攝了《大戰》。1960年,羅西里尼,R.又攝制了充滿反法西斯精神的影片《羅馬的夜晚》。
60年代,義大利電影呈現出新的繁榮景象。1959~1961年幾乎同時攝制了幾部舉世矚目的故事片:維斯康蒂,L.的《羅科和他的兄弟們》、費里尼,F.的《甜蜜的生活》、安東尼奧尼,M.的 《奇遇》和《夜》。當時義大利正處於資本主義暫時穩定和表面繁榮時期,這幾部影片的作者從各自不同的思想立場反映了義大利社會發展的這一新階段。《甜蜜的生活》是費里尼的反映社會問題的一部影片,揭示了羅馬資產階級生活的腐化及其精神上的空虛。這些影片在揭露和諷刺的同時,也表現出令人壓抑的孤獨寂寞。類似情況也存在於費里尼以前幾部作品裡,如影片《路》(1954)、《詐騙》(1955)、《卡比利亞之夜》(1957)以及他那部吐露內心隱秘的自傳體影片《》(1963)里。但是,資產階級家庭危險和婦女地位的主題在他的影片《朱麗葉和靈魂》(1965)里卻得到了發展。導演安東尼奧尼,M.致力於探討資產階級社會里人的異化問題,拍攝了整整一組影片:《吶喊》(1957)、《奇遇》(1960)、《夜》(1961)、《蝕》(1962)和《紅色的沙漠》(1964)。這位導演雖然對表現的內容進行了深刻的社會剖析,但有時把離群索居的悲劇做了絕對化和美化的描述。
德•西卡,V.在這一段時間里拍攝了反法西斯的影片《喬恰拉》(1960,根據作家A.莫拉維亞的小說改編)和《阿爾托納的幽禁者》(1962,根據法國存在主義作家J.P.薩特的劇本改編)。
60年代,以反法西斯為主題的第二個浪潮期間,義大利拍攝了許多比較好的影片:《1943年的長夜》(1960,導演F.凡奇尼)、《都回家去》(1960,導演康曼西尼,L.)、《那不勒斯的四天》(1962,導演N.洛依),《他們走向東方》(1964,導演德•桑蒂斯,G.)、《要嫁給軍人的姑娘們》(1965,導演V.朱爾里尼)和《未婚妻布貝》(1963,導演康曼西尼,L.)等等。維斯康蒂,L.導演了一部關於納粹分子如何攫取政權的影片《群神的滅亡》(1969)。德•西卡,V.拍攝了根據G.巴薩尼反法西斯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芬齊-孔蒂尼家的花園》(1970)和反戰的情節片《向日葵》(1969)。
60年代裡,表現工人的題材仍然為義大利電影藝術家所關注。導演M.莫尼塞利以喜劇樣式拍攝了有關義大利工人第一次罷工的影片《同志們》(1963),導演U.格列戈萊蒂拍攝了嘲笑資本主義剝削方法的科學幻想式諷刺喜劇片《奧米克倫》(1963)。塔維亞尼兄弟和V.奧爾西尼執導了影片《一個將被燒死的人》(1962)。電影藝術家們對揭露黑手黨罪行的題材也頗感興趣,如V.德•塞塔的《奧爾戈索洛的匪徒》(1961)、拉都達,A.的《黑手黨人》(1962)、佩特里,E.的《各取應得》(1967)。這時義大利也出現了政論性電影。導演羅西,F.採用紀錄手法攝制了剖析黑手黨問題的尖銳的社會批判影片《薩爾瓦托雷•裘連諾》(1961)和雜文式影片《掠奪城市的手》(或譯《伸向城市的手》,1963)。很多導演致力於把文學作品搬上銀幕。如維斯康蒂,L.的《金錢豹》(1963)和《在威尼斯之死》(1971)、V.朱爾里尼的《家庭記事》(1962)、F.馬塞利的《冷漠的人們》(1963)等。
這個時期一些新導演嶄露頭角。在義大利電影佔有特殊位置的導演兼作家帕索里尼,P.P.於1961年拍攝了他的處女作《乞丐》,翌年拍攝了《羅馬媽媽》。他的影片雖然存在著過多的自然主義描寫,但是准確地反映了羅馬城郊流氓無產者的可怕的生活。在影片《馬太福音書》(1965)里,P.帕索里尼表達了試圖使共產主義和基督教理想相調和的意圖。其後,他又轉向專門拍攝改編世界古典名著的影片。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1967)、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1969)、G.薄伽丘的《十日談》(1971)、G.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972)及《一千零一夜》(1974)。他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薩洛,或者薩托姆的 120天》(1975),揭露了法西斯統治的罪惡,但同時渲染了病態的色情和暴虐狂。
這個年代裡,社會喜劇片中較受歡迎的是義大利式喜劇片,這種樣式影片將喜劇和悲劇兩種成分相結合,力求表現現代的重大問題。很多著名導演拍攝的「義大利式喜劇片」受到觀眾的好評。如德•西卡,V.的《昨天,今天,明天》(1963)、《義大利式的結婚》(1964),捷爾米,P.的《義大利式的離婚》(1961)、《被誘騙被遺棄的女人》(1964)、《女士們和先生們》(1966)、《不道德的人》(1967)、《六翼天使》(1968);D.利齊的《艱難的生活》(1961)、《爭先恐後》(1962)和《進軍羅馬》(1962)、《「聖一月」行動計劃》(1966);L.藏巴的《大街上的調度員》(1960)、《保險局醫生》(1968)等。
60年代中期,導演S.萊翁內拍攝的「義大利西部片」獲得了聲譽。如影片《為了多餘的幾塊錢》(1964)、《好人,粗暴漢和無賴》(1966)、《從前在西部某地》(1968)等。
60年代下半期,義大利出現了一批稱之為「叛逆電影」的影片。青年導演M.貝洛契奧的影片《怒不可遏》是代表作品,它以離奇的形式表現了青年對資產階級生活習俗、家庭倫理的極端個人主義的反抗。屬於「叛逆電影」的還應提到塔維亞尼兄弟執導的幾部影片:《打倒者們》(1967)、《在天蠍坐標記下》(1969)。在西班牙培養成長的導演費雷里,M.的作品也有一定影響。他的《蜂後》(1963)、《猿猴女人》(1964)、《迪林傑死了》(1969)、《接見》(1971)等影片運用諷刺和怪誕手法表現了反教權主義的社會批判的內容,嘲諷了資產階級家庭關系和虛情假義。
70年代,在義大利電影中,出現一個被稱之為政治電影的派別,它們在反法西斯主義,社會批判的激情和在藝術原則方面接近新現實主義。在義大利國內外贏得了評論界的注意和觀眾的贊許。如F.凡奇尼的影片《馬梯奧蒂謀殺案》(1973),貝爾托盧奇,B.的影片《蜘蛛的戰略》(1970,電視片)、《國教教徒》(1971)和《二十世紀》(1976),C.利滋尼的《聖巴比倫廣場,下午8點鍾,無法理解的謀殺案》(1976),G.蒙塔爾多的《阿妮絲和死》(1976)等都是以反法西斯為主題的。喜劇樣式的政治影片有M.莫尼塞利的《我們要上校》(1973)、斯科拉,E.的《我們曾如此相愛》(1975)和心理描寫片《不平常的一天》(1977)。這個時期的一些具有反殖民主義和國際主義意義的影片有《代號「惡魔」行動計劃》(1979,義大利與西班牙合拍,導演G.蓬戴科爾沃)、《右邊坐著的人》(1968,導演V.朱爾里尼)、《薩柯和萬塞蒂》(1971,導演G.蒙塔爾多)。這一時期表現工人題材的影片也有新的提高,如《工人階級上天堂》(1971,導演佩特里,E.);揭露國家機關貪污受賄,揭露法官、警察、檢察機關與黑手黨互相勾結的電影也佔有重要位置,其中,一些新的政治偵探片在國內外獲得成功,如導演達米阿尼,D.的《警察局長的自白》(1971)、《我害怕》(1977)、《跪著的人》(1979),佩特里,E.的《對一個絕對無可懷疑的公民的調查》(1967)和《托多•莫多》(1976),羅西,F.的《馬台依事件》(1973)和《尊貴的屍體》(1976),L.藏巴的《尊敬的人們》(1975)等。
此外,反映義大利農村生活中尖銳社會問題的影片有《一家之主的父親》(1977,導演塔維亞尼兄弟)、《木屐樹》(1978,導演E.奧爾密)、根據作家C.萊維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基督停留在埃博利》(1979,導演羅西,F.)等。著名的義大利導演們也拍攝了一些「政治電影」,如維斯康蒂,L.攝制了《室內裝飾的全家像》(1974),影片強烈地譴責了法西斯陰謀者,同時也激烈地指責了左翼極端分子。德•西卡,V.與柴伐蒂尼,C.聯合拍攝了兩部剖析社會問題的影片《我們叫他安德烈》(1972)和《暫短的休假》(1973);費里尼,F.拍攝了《羅馬》(1972)和《阿馬爾柯德》(1973),這位藝術家在這兩部影片里第一次鮮明地表現了反教權主義和反法西斯的主題思想。安東尼奧尼,M.的創作也發生了急劇的轉變。他在英國拍攝了有關青年問題的影片《放大》(1966)之後,在國內導演了《職業:記者》(1975),這部影片里既有他經常表現的主題和題材,也反映了反殖民主義的思想。導演V.朱爾里尼拍攝了《塔爾塔爾沙漠》(1976,根據D.布恰蒂的原作改編),影片的反軍國主義傾向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政治電影」在發展中,嚴肅成分和娛樂成分互相滲透的傾向,使電影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引起尖銳爭論的電影作品。如費雷里,M.的《饕餮》(1973),L.卡瓦尼的《夜間守門人》(1974)。這些電影雖然表現了反資產階級和反法西斯的意向,但同時卻也存在著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隨著各種不同樣式互相滲透和新的樣式的出現,60年代電影創作中的許多現象、流派和樣式,也逐漸在義大利電影中消失。
從70年代中期開始,義大利在政治、思想和經濟各方面出現的普遍不穩定,使電影工作者中的一些人對社會、人的信仰喪失了信心,這反映在他們創作的一些影片里,如費雷里,M.導演的《最後一個女人》(1976)和《再見,色慾之徒》(1978),費里尼,F.的《樂隊在排練》(1978),康曼西尼,L.的《堵塞》(1979)。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生產的影片中屬於這類的影片有斯科拉,E.的《露台》(1979),貝爾托盧奇,B.的《一個可笑的人的悲劇》(1981),費里尼,F.的《女人城》(1980)和《船行駛了》(1983),羅西,F.的《三兄弟》(1981),塔維亞尼兄弟的《聖洛倫索之夜》(1981),安東尼奧尼,M.的《一個女人的辨認》(1982)。 當代電影狀況 義大利電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景氣,原因很多,諸如國產電影得不到國家支持、美國資本越來越多地滲入義大利電影生產和影片發行系統、電視的競爭等等。此外,很多主要導演,如維斯康蒂、羅西里尼,德•西卡、捷爾米、帕索里尼等人相繼逝世。1978~1979年,製片生產規模壓縮了,影院數也減少了。觀眾1975年為5.1億多人次,1978年減少到3.1億多人次。外國影片佔全國發行量的70%,其中主要是美國電影。義大利影片的水平也在普遍下降。一些製片人和墨守成規的導演為了尋找出路重新拾起老一套辦法:拍攝喜劇片、偵探片和音樂片,期望以此滿足觀眾。
義大利的電影生產一直很分散,1976年全國大約有150家電影公司。它的中心是羅馬、都靈、米蘭、威尼斯、比薩等城市也都有一些製片廠。很多義大利影片是靠好萊塢壟斷組織的資金拍攝的。影片發行機構也很分散,而且這些機構與美國資本有著密切聯系。天主教會和梵蒂岡對電影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他們通過自己的出版物控制每一部影片在信徒中間的推薦或觀看。
義大利電影的主要創作人員由羅馬的電影實驗中心培養,該中心創建於1935年。電影專業刊物有:《白與黑》(1940創刊)、《新電影》(1952)、《電影——1960》(1960)等。 在義大利舉辦的國際電影節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佛羅倫薩國際獨立製片人電影節、聖萬桑國際體育片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
『伍』 經典義大利的劇情片
郵差<il postino>--配樂獲得當年的奧斯卡獎,劇情有點悶,但是音樂真的很不錯哦.
新天堂電影院--感人至深哦.
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感官刺激
等待黎明--新片子講述老故事,發人深思
『陸』 令你難忘的發生在義大利的愛情電影有哪些
《羅馬假日》1953不得不說《羅馬假日》這部電影,奧黛麗·赫本飾演安妮公主和報社記者喬一起遊玩羅馬,讓無數少女嚮往去羅馬,坐在西班牙廣場台階上吃冰淇淋。在這部電影中,你將真切的用眼睛看到羅馬的奇跡,並愛上羅馬
《豹》1963
影片以1860年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為背景,探討了貴族的衰落,社會和道德的變化。十九世紀的服裝是美麗而浪漫的,以及美妙的西西里島,被這部電影一氣呵成!
《義大利任務》1969這是一部英國喜劇電影,一群英國小偷抵達都靈組織一次搶劫案,想搶劫從機場到都靈市中心的四百萬美元黃金的車隊。影片的起點和終點是美妙的大聖伯納德山,它將瑞士的瓦萊州山谷與義大利的Val D'Aosta連接起來。
『柒』 義大利愛情電影(小夥子和鄉村與一家三個姊妹的纏綿愛情故事)
是西班牙女星 佩內洛普·克魯茲 較早時期的影片:《四千金的情人》
故事時空是西元1931年的西班牙,內戰甫結束,是一個困惑和希望的時代,弗南多是一個軍人,逃亡軍旅流浪到鄉村試著重新生活,並與老畫家曼特婉結成莫逆之交,卻因此而結識曼特婉四個個性迥異的女兒。
大女兒是個年輕寡婦,二女兒是個聰明且豐腴的男人婆,在與弗南多一支探戈後,即千方百計勾引他,甚至讓他向她求婚,不料竟被她嘲笑而去。三女兒是個超級花疑女,使出了渾身解數想逼他就範。而么女則是天真的近乎白疑,因為嫉妒弗南多對三個姐姐的多情,也加入了惹情拈愛的陣容。四女一男的愛情故事,交織出一幅當時西班牙的浮世繪,重現那個美麗的時代……
『捌』 找一部義大利的愛情電影
春元安諾一個普里馬韋拉
女孩安吉拉,正值花季的回歸,他是一個奇怪的疾病糾纏,揪心的痛一遍又一遍。安切洛蒂醫生勸她的父親檸檬,第一次送她到心理治療中心,遭到拒絕。不久,檸檬首例心臟發作去世,妹妹離家出走,十年前,瑪麗亞從羅馬回來,看到張韶涵,心中很不安的痛苦,而且她困惑,多年的安吉拉叔叔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瑪麗亞終於收到了醫生的建議,安切洛蒂,安吉拉發出春天的心理治療中心。安吉拉第一次來到學院「大學生志願尼古拉遇到的問題。尼古拉雖然缺乏經驗,但其他誠心,耐心,患者都獲得了很大的幫助。安吉拉深深打動,尼古拉開始了她的初戀。但是,按照規定,醫護人員不能和病人浪漫...
『玖』 一部義大利電影,描寫年輕姑娘與大叔的愛情
熟男,我愛你 Scusa ma ti chiamo amore
導演: 費德瑞克·莫恰
編劇: Chiara Barzini / Luca Infascelli
主演: 雷歐·波瓦 / 米琪拉·奎阿托希歐奇 / Luca Angeletti / Francesca Antonelli / Francesco Apolloni
類型: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語言: 義大利語
上映日期: 2008-01-25
片長: 108min
又名: 請原諒,我愛你 / 對不起,我稱你為「愛」 / Sorry, If I Love You / Excuse Me If I Call You My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