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動物庄園電影
滿意請採納動物庄園Animal Farm1954
『貳』 喬治·奧威爾的《動物庄園》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先拋磚引玉:喬治・奧威爾(bo1geOrwell), 1933年生於英國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聞目睹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尖銳的沖突。與絕大多數英國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傾向悲慘的印度人民一邊。少年時代,奧威爾受教育於著名的伊頓中學。後來被派到緬甸任警察,他卻站在了苦役犯的一邊。30年代,他參加西班牙內戰,因屬托派而遭排擠,回國後卻又被劃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國。二戰中,他在英國廣播公司從事反法西斯宣傳工作。1950車,死於纏綿數年的肺病,年僅47歲。
奧威爾短暫的一生,顛沛流離,疾病纏身,鬱郁不得志,一直被視為危險的異端。在他為數不多的作品中,《動物庄園》與《一九八四》影響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筆調勾畫出入類陰暗的未來,令讀者心驚肉跳。他將悲喜劇融為一體,使作品具有極大的張力。英國人生性拘謹,但英國的諷刺文學卻一枝獨秀,自喬叟以下,斯威夫特、狄更斯、查米亞丁,代有才人,各領風騷。奧威爾的卓異之處就在於,並非僅僅用小說來影射個別的人與事,而是直接揭露語言的墮落。在奧威爾眼裡,語言是掩蓋真實的幕布,粉飾現實的工具,蠱惑民心的藝術。他堅信在一個語言墮落的時代,作家必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擔苦難的意義上做一個永遠的抗議者。
夏志清教授認為:「西方文學自伊索寓言以來,歷代都有以動物為主的童話和寓言,但對20世紀後期的讀者來說,此類作品中沒有一種比《動物庄園》更中肯地道出當今人類的處境了。」《動物庄園)的故事發生在曼納庄園。從前,被人豢養的禽畜行屍走肉地生活著。一天夜裡,動物們在谷倉中聽了雄豬老麥哲所講的夢,彷彿聽了一堂福音傳道成啟蒙教育課,任人宰割的動物從此認清了受人剝削、被人奴役的處境。不久他們群起暴動,趕走主人瓊斯,自己當家作主,推行「動物主義」。動物庄園建立伊始,全體動物享有平等權利,開始嶄新的生活。然而,正當庄園籠罩在大家庭式的溫暖之中的時候,正當動物們任勞任怨,忍受委屈,遷就現實的時候,當權者卻開始用新制度為自己撈取特權。豬群占據了領導地位,他們的兩大領袖拿破崙與斯諾鮑展開殊死搏鬥。多次較量後,前者終於獲勝。
「革命」何以墮落?動物庄園里,連幾個字母也學不會的雞鴨牛羊根本不知道如何爭取管理庄園的權力,把一切拱手讓給「有非凡學識」的拿破崙。正如黑格爾所說:「麻木和冷漠的民眾是專制政體最穩定的群眾基礎」。奧威爾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匹叫鮑克瑟的老馬,他忠心耿耿地為拿破崙工作,一生中有兩句名言:「我要更努力地工作」、「拿破崙同志永遠正確」。他從不思考,沒有疑惑,活得充實,活得愉快。他不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只相信被告知的結論。鮑克瑟年邁力竭而亡,死後卻被主人賣給屠夫,以一張皮,一副骨頭換取威士忌喝。拿破崙在鮑克瑟隆重的追悼會上,一邊喝著威士忌,一邊鼓勵家畜家禽都向死者看齊,做動物庄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模範成員。
斯奎拉是群豬中指鹿為馬的宣傳家。他的拿手好戲就是把庄園的今昔作對比,他常說的「你們沒有誰希望看到瓊斯卷土重來吧」這句話,成為一切異議和不滿的成員頭上的緊箍咒。愈是把過去的處境描述得可怕可怖,很成問題的現狀逾是顯得美不勝收。於是,缺乏理解能力的動物們欣然接受了實際上更加殘暴的奴役。作為領導階級的豬群把牛奶和蘋果留給自己享用、而其他動物卻忍受飢餓,斯奎技的解釋是振振有詞、理直氣壯的:「你們不會把我們豬這樣做看成是出自自私和特權吧?實際上我們豬根本不喜歡牛奶和蘋果,我自己就厭惡它們。我們食用這些東西的唯一目的是保護我們的健康。我們是腦力勞動者,庄園的全部管理工作稱組織工作都要依靠我們。我們夜以繼日地努力工作。為大家的幸福費盡心機。因此,正是為了你們,我們才喝牛奶吃蘋果。」動物們呆頭呆腦地認可了斯奎技的合理化解釋,反而對豬群感激涕零。斯奎拉玩弄語如同玩弄魔方與七巧板,用語言篡改過去,粉飾現在,許諾未來,把殘暴和無恥置換為崇高和無私。
一個新建的強權社會,必然需要一個「公共污水溝」,即傾瀉仇恨與怨毒的場所。在權力斗爭中失敗。逃之夭夭的斯諾鮑恰恰充當了一個虛擬的靶子。拿破崙將斯諾鮑作為「革命最危險的敵人」,讓所有成員都時刻警惕斯諾鮑的復辟。這樣,動物們的視線就被轉移了,革命的質變也就得以悄悄完成。凡是與斯諾鮑相關的跡象在某處出現,施暴者便抓住借口,從蛛絲馬跡中順藤摸瓜,搞出驚世駭俗的大案要案來。凡是自己的統治露出破綻時,便把斯諾鮑作為替罪羊,所有的過錯一主腦地推到他的身上,這個假設的敵人永遠也無法反駁。黑白對照.黑者愈黑、白者愈白,合理永遠合理,不合理永遠不合理。
當語言的作用運用到極限時,猙獰的面目便暴露出來。九條惡犬為拿破崙開道,順者昌逆者亡,當年制定的七戒被刷掉。
「四條腿好,兩條腿壞」變成「四條腿好,兩條腿更好。」最終把「動物庄園」又改為「曼納庄園」。不存在真話,也不允許講一句真話。一切都在不斷被修改,目的就是為了磨滅動物們的記憶,讓倖存者不再對暴政、非正義和公開的丑劇產生絲毫的驚奇。群豬豎起兩條腿走路,在大廳里與其他庄園主舉杯聯歡。此時此刻,其他動物默默待在窗外,「從豬看到人,又從人看到豬,再從豬看到人;但他們已經分不出誰是豬誰是人了。」這個結尾是意味深長的。庄園建立之初的教條「全體獸類生而平等」下面增添了一行「但某些獸類比其他獸類更加平等」。這一行修正輕易地取締了平等的實質,使主義的秘密昭然若揭。康正果先生的書評譯摘了奧威爾《文學的受阻》中的一段話:「主義認為,歷史是被創造出來的,而非有待認識的東西。一個主義的政府實際上就是一種理論專政,為了鞏固這個專政,其統治階級必須被說成是絕對正確的。但事實上世間並無不犯錯誤的人,所以,為了讓人們看到這個或那個錯誤似乎並不存在,或者這個或那個勝利確已取得,重新編造過去的事件就在所難免了,這樣一來,每一次在政策上發生重大變化,就得相應地改變理論教條,乃至重新評價主要的歷史人物。這類事情當然隨處可見,但在那些任何時候都只允許有一種觀點的社會中,它顯然容易導致公開的弄虛作假。主義其實就是要求不斷更改過去。既然不可能達到絕對的真實,彌天大謊與撒點小謊同樣都無關痛癢。在主義看來,整個歷史記載都是偏頗不確切的,或者從另一個方面說,現代物理學已證實我們視為真實的世界乃是世界的虛象,因而相信感覺便是低下庸俗。一個固步自封的主義社會往往要建立一種早發性痴呆症的思想體系,很多常規雖在日常生活和某些特定的科學中行之有效,但政治家。歷史家卻可以對其漠然視之廣《動物庄園》的寓意正在於此。這部作品是在奧威爾供職於BBC時利用4個月的業余時間創作的。剛開始,由於小說題材敏感、主題尖銳,竟有12家英美出版社櫃印。而一旦出版,立即引起巨大的轟動,在英美讀書界獲得經久不衰的好評。英國書商協會列出的二戰以來最佳英文小說的名單上,《動物庄園)與《麥田的守望者》、《蠅王》等巨著並列而毫不遜色。而在另一部作品《一九八四》中,奧威爾更深刻地探究了當代社會中的權力問題。
『叄』 中國出版的《1984》是不是刪減了,我感覺好多東西都到最後沒交代
沒有刪減。
中央情報局的前外包員工29歲的愛德華·斯諾登出逃香港,揭露出美國政府大規模監視公民通信的棱鏡計劃,之後他高度戲劇化的逃亡之路,以及由此而生的無盡爭論,《一九八四》再一次喚起了老讀者與新青年的共鳴。
奧威爾的大名遂在媒體評論中(尤其美國媒體)不斷出現,催生了美國讀者對《一九八四》的巨大需求,該書在亞馬遜網上書店的銷量因此暴漲百分之七千,成為第二暢銷的經典小說,僅次於有當紅同名電影支撐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而中國知識分子與奧威爾結識60多年,他的代表作品《動物庄園》和《一九八四》,在中國傳播近30年,不論現代或者當代隨時代更替經歷了不同的理解階段。
在1940年代,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同英美蘇等國組成同盟國,作家蕭乾以《大公報》海外版的特派記者的身份被派往英國倫敦,當時的喬治·奧威爾恰巧也在英國,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遠東部長,負責印度等東亞國家的廣播任務。英國的出版社邀請蕭乾寫英文作品,其一就是《蝕刻》。
蕭乾在後來回憶中說:「《蝕刻》的出版,為我帶來了不少朋友,其中特別應提一下的是《畜牧場》(即《動物庄園》)及《一九八四年》的作者喬治·奧維爾。他讀後給我寫了一封十分熱情的信。當時他正負責對印度廣播,並在組織一批關於英國及蘇聯文學的廣播。那是1941年納粹開始侵蘇,英國由反蘇突然轉為一片蘇聯熱時。他約我也做了有關中國文學近況的廣播。他在信中說:「我要使他們知道現代中國文學是多麼生氣勃勃。」
『肆』 哪裡有動物庄園下載
到迅雷搜素一下就找到了
『伍』 《1984》誰的翻譯版本比較好
你說的是奧威爾的1984吧。。。別告我是1q84打錯了。。
我沒看過其他版本的。畢竟自己又不是專業搞翻譯的,只看過上海譯文出版社的。
是一本精裝的,封皮是黑灰條紋的,印刷挺不錯的。個人覺得譯者水平還行,看起來感覺還不錯,至少沒有從漢語中看出英語語法。。個人感覺值得一看。
還有上海三聯也行。我看過上海三聯的動物庄園,也不錯。
北京十月文藝的出的書,我只看過一些國內作家的小說。國外的從沒看過,不好說。
有問題,再問。
『陸』 《動物農場》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動物農場》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twFHQ8LDhvnDxXipRUT1XA
『柒』 反烏托邦的三部代表作其中兩部《1984》及《美麗新世界》分別那個譯本好附帶加上《動物庄園》吧。
1984你提到的兩個譯本我都讀過了,感覺差不多。很有意思的是,劉的譯本比董的多了四萬字。(結合一下董本翻譯的年代和劉紹明是台灣學者這兩點YY一下)。
找了個節選對比:
劉紹銘的翻譯:四月中明朗清冷的一天。鍾樓報時十三響。風勢猛烈,溫斯頓·史密斯低著頭,下巴貼到胸前,不想冷風撲面。他以最快的速度閃進勝利大樓的玻璃門,可是狂風捲起的塵沙還是跟著他進來了。
一進門廳就聞到煮捲心菜和霉舊地席的氣味。門廳一邊盡頭的牆上貼上一張大得本來不應在室內張貼的彩色圖片。圖片上是一張超過一米長的漢子的臉,看來四十五歲模樣,留著濃濃的小鬍子,輪廓還算粗獷中帶細。溫斯頓拾級走上樓梯。即使在最順利的日子,這電梯也少見運作正常,何況現在白天里連電源都關掉。「仇恨周」快到,一切都得節省。溫斯頓住八樓,雖然才三十九歲,但右足踝生了靜脈曲張,只好慢慢地走,中途還停下來休息好幾次。每上一層樓,就看到懸在電梯對面那張大彩照凝視著你。這彩照設計特別,無論你走哪一個方向,那雙眼睛總跟著你。圖片下面有一個說明:老大哥在看管著你。
溫斯頓一踏入自己的房間,就聽到一個運腔圓潤的聲音,正在一板一眼地念著大概是與生鐵生產有關的數字。
董樂山的翻譯: 四月間,天氣寒冷晴朗,鍾敲了十三下 溫斯頓•史密斯為了要躲寒風,緊縮著脖子,很快地溜進了勝利大廈的玻璃門,不過動作不夠迅速,沒有能夠防止一陣沙土跟著他刮進了門。
門廳里有一股熬白菜和舊地席的氣味。門廳的一頭,有一張彩色的招貼畫釘在牆上,在室內懸掛略為嫌大了一些。畫的是一張很大的面孔,有一米多寬:這是一個大約四十五歲的男人的臉,留著濃密的黑鬍子,面部線條粗獷英俊。溫斯頓朝樓梯走去。用不著試電梯。即使最順利的時候,電梯也是很少開的,現在又是白天停電。這是為了籌備舉行仇恨周而實行節約。溫斯頓的住所在七層樓上,他三十九歲,右腳脖子上患靜脈曲張,因此爬得很慢,一路上休息了好幾次。每上一層樓,正對著電梯門的牆上就有那幅畫著很大臉龐的招貼畫凝視著。這是屬於這樣的一類畫,你不論走到哪裡,畫中的眼光總是跟著你。下面的文字說明是:老大哥在看著你。
劉紹銘:「仇恨周」快到,一切都得節省。
董樂山:這是為了籌備舉行仇恨周而實行節約。
-------------我以為仇恨周是個人的綽號呢。。。。聯繫上下文應該不會誤讀吧?如果不會就是劉翻譯的好,如果會,那就有問題。 --書我沒買。
劉紹銘:一進門廳就聞到煮捲心菜和霉舊地席的氣味。
董樂山:門廳里有一股熬白菜和舊地席的氣味。
劉紹銘:「仇恨周」快到,一切都得節省。
董樂山:這是為了籌備舉行仇恨周而實行節約。
劉紹銘:圖片下面有一個說明:老大哥在看管著你。
董樂山:下面的文字說明是:老大哥在看著你。
另外還有三聯出版的孫仲旭譯的,沒讀過,據說中規中矩,忠於原著。但是帶英文原版。
劉版和1Q84都是新經典公司策劃的,封面裝幀甚至模仿了1Q84個人很不喜歡這點。董版不止一種,常見的是譯文名著文庫的。比較簡約,裝幀(不考慮模仿1Q84的話)紙張字體大小都不及劉版,但便宜不少。
動物庄園一本比較多感覺大同小異,榮本(和1984董本一系列)辭藻很華麗,隗靜秋 譯本比較朴實,三聯有中英文版(和1984孫譯是一個系列的)這兩個版本裝幀紙質都不能說上乘,但都說得過去。另外還有一個傅惟慈譯本不得不提,十月文藝出了一版,各方面都堪稱上乘,譯文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美麗新世界》沒讀過,網路+豆瓣了一下。
整理如下:1.重慶出版社王波譯在省圖看了這本書,翻譯尚可,就是封面弄的有些惡俗。王蒙的序簡直就是和諧產物,很讓人惡心。第一遍看感覺翻譯不好,第二遍看的時候就覺得還不錯。
2.灕江版 顧惟賜譯,印刷質量很差,錯誤百出,普遍反映像盜版,別考慮了。
3.花城版李黎譯,譯者是台灣的一位女學生(大約翻譯時候還在校讀博士什麼的)譯得非常不錯
4孫法理譯的華麗的新世界。翻譯很棒。
孫譯摘錄:看來烏托邦要比我們過去所想像的更容易實現。事實上我們發現自己面對著一個更痛苦的問題:怎樣去避免它的終於實現?.......(尼古拉斯·貝加耶夫)
人來被給予的自由意志不過是讓他們在混沌和瘋狂之間進行選擇。
清醒——這個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實現,就在一個由某些從「美妙新世界」流放出來和逃亡出來的人組成的社會里,地點在保留地附近。在這個社會里經濟是亨利·喬治式的分散經濟,政治是克魯泡特金的合作式政治,科學和技術像安息日一樣是為人而設置的,而不是讓人去適應它,受它奴役的(就像我們現在一樣,而在「美妙新世界」里尤其嚴重),在那個社會里宗教是對於人類終極問題的自覺的,理性的追求,是對於遍及宇宙萬物的「道」,「理體」,高超的「神性」或是「梵天」的統攝全局的知識的追求。生活的壓倒的哲學應該是一種高級的功利主義,其中最大快樂原則須從屬於終極目的原則——在生活的每一次偶發事件面前需要提出而且回答的問題是:「這種思想或行為對於我,或盡可能多的人,追求人類的終極的目標能做出什麼貢獻?產生什麼干擾?」
研究物質的科學在某些方面的應用破壞生命,或者讓生命難以忍受地復雜和痛楚起來。
這場真正革命性的革命不應該在外部世界進行,而應該在人類靈魂和肉體上進行。
我們可能期望一個不算真正和平,但毀滅性受到限制的有限戰爭年代。
在原子能得到控制之前,全世界的政府都極有可能多少出現整體集權主義化的情況。
一個真正有效率的集權主義國家應該是大權在握的政治大亨和他們的經理大軍控制著整個奴隸人口;而對奴隸不用威脅,因為奴隸喜歡奴役。培養他們喜歡奴役是現在的集權國家分配給宣傳部門,報紙編輯和教師們的任務。
未來最重要的曼哈頓計劃應是由政府支持的一個大規模調查,政治家和參加調查的科學家把它叫做「幸福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讓人們熱愛奴役的問題。而要人們熱愛奴役沒有經濟保證是不行的。
除非對人類個體的心靈和肉體進行深入的革命,熱愛奴役是辦不到的。
隨著政治和經濟自由的減少,卻出現了性自由的增加作為彌補的傾向。而獨裁者是會努力鼓勵那種自由的。至於在毒品,電影和收音機的影響之下做白日夢的自由,那時只會幫助他的臣民甘於奴役的命運的。
實際上,除非我們選擇非集權化的道路,不把人當手段去追求實用科學,而是把實用科學當手段來產生一個自由人的種族,……
「科學是危險的,我們得給它小心翼翼地套上籠頭,栓上鏈子。」
「只要是群眾掌握了政權,重要的就會是幸福而不會是真與美。」
「上帝跟機器,科學醫葯和普遍的幸福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必須取消了自我否定才會有工業文明。」
「文明絕對不需要什麼高貴和英雄主義。這類東西都是沒有政治效率的病症。」
「沒有眼淚的基督教,唆麻就是這種東西。」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詩,需要真正的危險,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惡。
實際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難的權利。」
『捌』 《動物庄園》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動物庄園》((英)喬治·奧威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fxRAgyCTjVvgx4mbpU9Tkw
書名:動物庄園
作者:(英)喬治·奧威爾
譯者:張毅 高孝先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0-08
頁數:256
內容簡介:
用動物對人類抗爭後自建家園來再現前蘇聯的整個歷史情形,奧威爾的《動物庄園》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政治寓言。《動物庄園》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全世界流傳,其中的有些語言還變成了人們的口頭禪,和《1984》並稱為喬治・奧威爾最重要的代表作。此版本收有小說的英文原文。
本書以隱喻的形式寫革命的發生以及革命的背叛,自然還有革命的殘酷:一個農庄的動物不堪主人的壓迫,在豬的帶領下起來反抗,趕走了農莊主;它們建立起一個自己管理自已的家園,奉行「所有動物一律平等」的原則;兩只領頭的豬為了權力而互相傾軋,勝利者一方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內奸;豬們逐漸侵佔了其他動物的勞動成果,成為新的特權階級;動物們稍有不滿,便招致血腥的清洗;統治者需要迫使豬與人結成同盟,建立起獨裁專制;農庄的理想被修正為「有的動物較之其他動物更為平等」,動物們又回復到從前的悲慘狀況。明眼的讀者自可看出,此書不屬於人們所熟悉的那種蘊含教訓的傳統寓言,而是對現代政治神話的一種寓言式解構。
作者簡介:
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本名埃里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於印度,當時,他的父親在當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職,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家屬於「中產階級的下層,或沒有錢財的中產家庭」。
1904年,由母親帶他先回到了英國。他自幼天資聰穎,11歲時就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詩作《醒來吧,英格蘭的小夥子們》。14歲又考入著名的伊頓(Eton)公學,並獲取了獎學金。但早在小學時期,他就飽嘗了被富家子弟歧視的苦澀,從他後來的回顧中可以看出,憑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靈,這時已經對不平等有了初步的體驗。
1921年,布萊爾從伊頓畢業後考取了公職,到緬甸當了一名帝國警察,在那裡,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無時不在刺激著他的良知。看著他們在飢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掙扎,他深深感到「帝國主義是一種暴虐」。身為一名帝國警察,他為此在良心上備受煎熬,遂於1927年辭了職,並在後來寫下了《絞刑》(A Hanging,1931年,此為正式出版年代,下同),《緬甸歲月》(Burmese Days,1934年)和《獵象記》(Shooting an Elephant,1936年),這些紀實性作品,對帝國主義的罪惡作了無情的揭露。
但是,這一段生活經歷仍使布萊爾內疚不已。為了用行動來表示懺悔,也為了自我教育,他從1928年1月回國時起,就深入到社會最底層,四處漂泊流落。盡管他自幼就體弱多病,但在巴黎、倫敦兩地,他當過洗盤子的雜工,住過貧民窟,並常常混跡在流浪漢和乞丐之中。次年,布萊爾寫下了關於這段經歷的紀實性作品《巴黎倫敦落魄記》(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1933年),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的苦難。正是在為這部作品署名時,布萊爾用了「喬治·奧威爾」這一筆名。某種程度上說,「奧威爾」的出現,開始了布萊爾的新生活。
這時的奧威爾已經把自己深切的情感系於無產階級的命運上,在思想上也開始傾向社會主義。他不能容忍勞苦大眾在英國處於一種「被忽視的」地位,他曾這樣深情地寫道:「他們才是真正的英國人。」趕巧,在1936年,有一位進步出版商聘請一位屬於「不是受害者自己,而是見證人」的作家,去北部工業區(蘭開郡,約克郡)對工人的窮困狀況作實地調查。被認為是最合適的人選的奧威爾欣然應聘,歷時數月,通過自己的親眼所見,並參考了包括恩格斯《通往威根碼頭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1937年)--其中記述了大量的事實,深切地反映出工業區人民生活的悲慘和世道的黑暗。奧威爾不但據此憤怒地譴責資本主義工業化對人性的摧殘,還主張用社會主義來拯治社會的弊端。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同年年底,奧威爾與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於保衛共和政府的光榮戰斗。奧威爾在前線擔任少尉,喉部曾經受過重傷。他為記述西班牙內戰而寫的《向卡特洛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1938年)一書,後來成為關於這場內戰的一個權威性文獻。
但是,這場正義的戰爭,由於左翼共和政府內部分裂,最後竟失敗了。沒有死於法西斯槍彈下的奧威爾,竟差一點喪身在共和政府內部黨派之爭的傾軋中。這個慘痛的經驗對奧威爾影響巨大。他曾說自己「從1930年起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了」,而這時候,他又開始考慮「捍衛民主社會主義」的問題了。這個思想出發點,一直影響到他後期的兩部名作《動物庄園》和《1984》(Nineteen Eighty-Four,1949)創作。
他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僅以《動物庄園》和《1984》而言,他的影響已經不可估量。以至於為了指代某些奧威爾所描述過的社會現象,現代英語中還專門有一個詞叫「奧威爾現象(Orwellian)」。如果說,貫穿奧威爾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貧困」和「政治」這兩個主題,那麼激發他這樣寫作的主要動力就是良知和真誠。1950年1月,奧威爾病逝,享年46歲。
『玖』 1984中譯本哪個版本更好
目前還是董樂山的譯本好一些,盡管還是有小的誤譯存在。你可以找找上海譯文以前出的《現當代世界文學叢書》裡面的那本《1984》(實際上是董譯的1984和傅惟慈先生譯的動物庄園的合集),那套書作的很正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