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1991年古月、蘇林主演的電影《大決戰之淮海戰役》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
鏈接:
《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蔡繼渭等執導的戰爭片,由古月、蘇寧、趙恆多等主演。在遼沈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著手策動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華東野戰軍及時切斷正向徐州收縮的黃百韜兵團的退路,並將其包圍在山東碾庄地區。同時,中原野戰軍攻戰了軍事重地宿縣,切斷了徐州劉峙集團的陸上退路。蔣介石調杜聿明回徐州作戰,敵人幾路兵團雲集逼近徐州,淮海戰役形勢異常嚴峻。國共雙方統帥鬥智斗勇,頻頻調兵遣將,經過十幾天的激烈戰斗,黃百韜兵團被殲,杜聿明集團被圍困,黃維兵團全殲。蔣介石雖多方設法救援杜聿明集團,但終因軍無鬥志,終致全軍覆滅,具有決定意義的淮海戰役大獲全勝。
B. 看淮海戰役電影中
劉峙基本上是不管事的,他那個總司令就是個名號,不作指揮(48年12月1號從徐州撤退以後,劉峙就逃到蚌埠去以後更是萬事不管了),蔣介石從一開始就准備再給他配個黃埔一期會帶兵的少壯派輔佐他。至於劉峙的人選,就是靠資格老,杜聿明那些黃埔生都叫他劉老師,又得到何應欽的支持(陳誠兵敗東北以後何應欽的權力很大),還有福將的說法,所以選中了他。那個輔佐他的人如果當初不是杜聿明的話,就是宋希濂。如果白崇禧去了,桂系肯定聲威大振。老蔣不會讓白崇禧出這風頭,就跟不信任傅作義一樣,本來老蔣還考慮過讓傅作義一起指揮東北跟華北。
杜聿明其實48年春夏就在徐州,所以徐州其實不算救場,徐州是他的本職工作,東北是真正的救場。他是10月15被蔣幾乎是脅迫到葫蘆島去指揮撤退去了,貽誤了戰機,以致之後21天,因劉峙無力指揮部隊,徐州的軍隊一直停留在杜聿明走之前的狀態,在隴海線一字擺開(這是個攻擊陣,原本杜聿明打算主動出擊的),給了PLA各個擊破的機會。中間第三綏靖區又發生了何基灃張克俠的運河前線起義,徐州大門敞開,劉峙不管不顧的急調李彌部回徐州守衛,丟掉了黃百韜,這算是劉峙失策吧,當然李彌也想逃命回徐州,還有黃百韜自己在新安鎮決策失誤也是失敗的原因。如果杜聿明一直留在徐州指揮,能夠貫徹他最初的意圖,或主動進攻山東,或者撤退到蚌埠,會很好多。
蔣介石考慮白崇禧去的時候,已經是48年10月底了,那時候基本敗局已定,白崇禧自然不願去背打敗仗的責任,所以那個時候其實不是蔣不用白,是白堅決不肯上任。我覺得如果蔣能在一開始,就是48年4,5月份的時候就派白崇禧而不是杜聿明去徐州的話,是最好的。杜聿明是個有腦子的人,你看他收拾龍雲,也會打仗,不過是在黃埔生里說的,比白崇禧還差著呢。他最大的弱點是唯蔣是從,因為黃埔生們的事業前途是跟蔣對的寵愛連在一起的,所以他是不敢冒犯蔣介石的,明知送死,也只能遵命。李宗仁跟白崇禧指揮打仗還是很有辦法的,可惜蔣介石信不過他們和傅作義這樣的雜牌軍。
C. 《淮海戰役》這部電影的戰爭背景
《淮海戰役》這部電影是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解放軍與國民黨軍在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過程中,集結在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三個兵團17萬餘人,在華野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與華野交戰。
D. 百團大戰是否是徐蚌會戰
不是,這是兩場不同的戰爭
E. 淮海戰役相關電影 淮海戰役為什麼改名為「徐蚌會戰
因為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F. 介紹一下"徐蚌會戰"
"徐蚌會戰"
也就是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