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羅密歐與朱麗葉講述了一個怎麼樣的愛情故事
一個凄慘的愛情故事,羅密歐和朱麗葉是兩個敵對家族的子女,但彼此相愛,由於家族的反對,他們不得不在一個牧師的幫助下秘密結婚,婚後羅密歐去了遠方,朱麗葉的父親逼她嫁給一個貴族青年,她去找牧師幫忙,牧師給了她一種吃了能假死的葯,然後派人去找羅密歐,但送信的人半路耽擱了,信被原封不動的拿了回來,而羅密歐聽說了朱麗葉的死訊,急忙趕了回來,在朱麗葉墳前服毒自盡了,這時朱麗葉卻醒了,看到自己的愛人已死,也用刀自盡了,兩個家族看見由於互相的仇恨害死了兩家的未來,感到很愧疚,於是兩家合好了
❷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影片評價
莎士比亞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自1595年問世以來已被搬上銀幕十幾次,其中,1968年由弗蘭克·傑弗瑞里導演的版本,自問世以來就一直被視為典範之作。
本片導演佛朗哥·澤菲雷里以現代手法,將新生命灌入這部古典劇中,是一項很成功的嘗試,《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數十年來,好幾次被搬上銀幕,成績以這部《殉情記》最佳,片中插曲旋律優美動人,一直是普愛年輕人喜愛的高級流行歌曲。義大利導演佛朗哥·澤菲雷里(Franco Zeffirelli,1923-)也許是世界上最吃力不討好的導演,因為他總是選擇把眾所周知文學名著搬上銀幕,結果總是受到評論家和文學讀者的挑剔。然而,他於1968年導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卻被一致公認為莎士比亞戲劇中被改編成電影的兩部作品之一(另一部為雙性戀者勞倫斯·奧利佛於1942年改編並主演的《哈姆雷特》)。
❸ 對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電影有什麼評價
看完這部書之後為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忠貞不渝的愛情,特別是他們身上那種永不熄滅的人文主義精神,還有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感到一種心靈的震顫和憾動。
❹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所蘊涵的意義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部具有喜劇因素的悲劇,反映了莎士比亞早期創作的特色,他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充滿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浪漫情調,是莎翁風格比較獨特的一部劇作。全劇以美好的毀滅揭示了悲劇的主旨,最後作者留下一個樂觀的結局: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兩家族和好,兩個年輕人的犧牲換取了他們理想的勝利,他們倆的純金塑像將永遠矗立在維洛那城。這既是作者對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愛情力量的贊頌,也是該劇作為悲劇能體現明朗樂觀的基調的一個原因,更是作者作為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人類追求愛情和幸福,追求發展和進步的信心的體現。
❺ 《羅密歐與朱麗葉》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在莎士比亞的早期悲劇作品中,《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其中的佼佼者。它通過一對青年戀人生死相依的愛情,表現了人性的美好和高貴,盡管世俗的偏見,可以毀滅他們的生命,但是他們的真情卻可以超越現實,而顯示出雋永無窮的魅力。
❻ 如何賞析莎翁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學術上把莎士比亞一生中創作的39個劇本分成5大類:歷史劇,喜劇,悲劇,悲喜劇(即正劇)以及傳奇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寫於1594年,按戲劇種類來分被列為悲喜劇(即正劇)。雖然莎士比亞以四大悲劇、四大喜劇奠定了其在戲劇上的地位,然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卻更為我們熱血青年所熟知的,是因為愛情的凄婉嗎?是因為愛情的力量終究化解了世代的仇恨嗎?這我不得而知。反正,《羅密歐與朱麗葉》,在看過書本之前,給我的聯想是,我要的愛情便如他們倆,我所鍾愛的情人便如朱麗葉一般為之痴迷。
現在,讓我藉助勞倫斯神父之口描述一番故事的脈絡。
「我要把經過的情形盡量簡單地敘述出來,因為我的短促的殘生還不及一段冗煩的故事那麼長。死了的羅密歐是死了朱麗葉的丈夫,她是羅密歐的忠心的妻子,他們的婚禮是由我來主持的。就在他們秘密結婚的那天,提伯爾特死於非命,這位才做新郎的人也從這城裡被驅逐出去;朱麗葉是為了他,不是為了提伯爾特,才那樣傷心憔悴。你們因為要替她解除煩惱,把她許婚給帕里斯伯爵,還要強迫她嫁給帕里斯伯爵,她就跑來見我,神色慌張地要我替她避免這第二次的結婚,否則她要在我的寺院里自殺。所以我就根據我的醫葯方面的學識,給她一服安眠的葯水;它果然發生了我所預期的效力,她一服下去就像死了一樣昏沉過去。同時我寫信給羅密歐,叫他就在這一個悲慘的晚上到這兒來,幫助把她搬出她寄寓的墳墓,因為葯性一到時候便會過去。可是替我帶信的約翰神父卻因遭到意外,不能脫身,昨天晚上才把我的信依然帶了回來。那時我只好按照著預先算定她醒來的時間,一個人前去把她從她家族的墓甬里帶出來,預備把她藏匿在我的寺院里,等有方便再去叫羅密歐來;不料我在她醒來以前幾分鍾到這兒來的時候,尊貴的帕里斯和忠誠的羅密歐已經雙雙慘死了。她一醒過來,我就請她出去,勸她安心忍受這一種出自天意的變故;可是那時我聽見了紛紛的人聲,嚇得逃出了墓穴,她在萬分絕望之中不肯跟我去,看樣子她是自殺了。這是我所知道的一切,至於他們兩人的結婚,那麼她的乳母也是與聞的。要是這一場不幸的慘禍,是由我的疏忽所造成,那麼我這條老命願受最嚴厲的法律的制裁,請您讓它提早幾點鍾犧牲了吧。」
扉頁上的開場詩,優美的詞句卻拼成凄慘的愛情故事,何為悲劇?就是把人們美好的夢在現實中打破。正如辛苦弄好的花瓶,在上色的最後一環上卻有意摔破了。這能不叫人惋惜嗎?
「故事發生在維洛那名城,有兩家門第相當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爭,鮮血把市民的白手污瀆。是命運註定這兩家仇敵,生下了一雙不幸的戀人,他們的悲慘凄涼的隕滅,和解了他們交惡的尊親。這一段生生死死的戀愛,還有那兩家父母的嫌隙,把一對多情的兒女殺害,演成了今天這一本戲劇。」
整個劇情便是如上所述,在維洛那小城裡,蒙太古與凱普萊特兩個有聲望的家族卻是世仇的冤家。雙方各為了維護自己所擁有的家族名譽,至高無上的姓氏的尊嚴。因這,拔劍對決,流血死亡也在所不惜。這波及到兩家的僕人:凱普萊特家的僕人山普孫與葛來古里和蒙太古的僕人亞伯拉罕在維洛那的廣場上相遇,很是簡單平凡的相遇,在雙方僕人看來卻是,「我見了蒙太古家的狗子就生氣。」「我要向他們咬我的大拇指。」(咬大拇指是對他人的侮辱)隨之便大動干戈起來。緊接著,後來的蒙太古的侄子班伏里奧與 拔劍相鬥。在親王的干預下,雙方停止了武鬥,而仇視卻是無法停止的,在內心蔓延滋長。
羅密歐對於此事了無興趣,他為情所困,緣由是他所愛的人「已經立下了這樣的誓言,為了珍惜她自己,造成了莫大的浪費;因為她讓美貌在無情的歲月中日漸枯萎,不知道替後世傳流下她的絕世容華。她是個太美麗、太聰明的人兒,不應該剝奪她自身的幸福,使我抱恨終天。她已經立誓割捨愛情,我現在活著也就等於死去一般。」(羅密歐現所愛的女子並不是朱麗葉,是名叫羅瑟琳的美人兒)
恰好凱普萊特家要舉行宴會,而僕人又不識字。沙翁自然而然為羅密歐與凱普萊特的小姐朱麗葉的相遇作鋪墊。僕人便向羅密歐討教,那麼,羅密歐便知道了凱普萊特家要辦宴會的事情。班伏里奧為了排解羅密歐對那不可能得到真愛的女子的憂愁,「不 ,兄弟,新的火焰可以把舊的火焰撲滅,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減輕;頭暈目眩的時候,只要轉身向後;一樁絕望的憂傷,也可以用另一樁煩惱把它驅除。給你的眼睛找一個新的迷惑,你的原來的痼疾就可以霍然脫體。」便慫恿他去參加凱普萊特家的宴會。於是乎,就出現了我們讀者期待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相遇的一幕。
《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所出現的大量的抒情意象形式,是莎士比亞其他悲劇中所沒有的。戲劇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對愛情的熱忱、嚮往之中,第二幕第二場凱普萊特家花園中,朱麗葉對月的抒懷,表現了青年男女熱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別時的難舍難分,彈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纏綿的愛的青春頌歌。
by 聚有戲
❼ 愛情親人二選一,太殘忍,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哪些細節與原著不同
❽ 如何鑒賞《羅密歐與朱麗葉》
莎翁的劇作總是對人有著深刻的其實,每一部都堪稱經典,我們往往從中得到啟發,感受到人性的美。在這些偉大的作品中,涉及的愛情主題數之不盡,而其中最為凄美、影響最大的當屬《羅密歐與朱麗葉》無疑。
分屬維羅納的蒙太古與凱普萊特這互相敵視兩大家族,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因此而歷盡艱辛。他們一位是家中的少爺,另一位是深閨的小姐,這個設定與中國傳統的才子佳人類的小說十分相似。而和中國傳統的含蓄不一樣,西方對愛情的表達相對直接,他們互相愛慕,傾訴衷腸,而羅密歐與朱麗葉在窗檯前相遇一幕早已成為不朽的經典。而像中國的四大古典名劇中也有類似的情節,但更為凄美(如游園驚夢)。而通常這種才子佳人類的情節大多以悲劇告終,或是勞燕分飛,或是雙雙殉情——因為要是完美結束的話,劇情就會流於俗套——但總以悲劇告終,是否也是一個俗套呢?顯然我們不能這樣把它們簡單分類,因為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決定其是否偉大必須看作者能否對人性有著很好的把握上——當然,莎翁是這方面的高手,因而他的劇作總是開創經典,而不是流於俗套。
全劇有幾個閃光點,或者說是主要的矛盾沖突,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第一次見面,互訴衷腸;提伯爾特與邁丘西奧決斗,提伯爾特暗算邁丘西奧將其殺死,而羅密歐受復仇女神的驅使再也顧不上親緣關系,在決斗中將提伯爾特殺死,並遭流放;羅密歐得知朱麗葉的死訊,從曼多亞回到維羅納,在進入朱麗葉的墓室前與巴里斯決斗並將其殺死,後來看見假死的朱麗葉,傷心過度,服毒自盡,而蘇醒的朱麗葉看見羅密歐的屍體後拔出他的匕首自殺,共赴黃泉(或者是到地獄的第二環?)。而在劇終的時候,互相仇視的兩家人終於和好,頗有中國傳說《孔雀東南飛》的意味,或者是西方的人文關懷。建國後的唯意識形態論往往把一部作品簡單地按XX主義或是XX制度劃分,把過多的政治因素帶入了文學的領域,這種傾向在文學批評中出現得更為頻繁,甚至給《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扣上了反封建家長制度的帽子。如今看來,實為可笑。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所以死,並不是對封建家長制度提出「強烈的控訴」,而僅僅是為了最純粹的愛情。愛,不能在生前得到,就在另一個世界重逢吧!
劇中有一個關鍵人物的設置讓人覺得比較有意思,他就是勞倫斯神父,他是全劇發展的牽線人。作為羅密歐的好友,他從一開始就得知羅密歐深愛著朱麗葉。後來在二人的要求下,他為兩位有情人主持了宗教婚禮。在羅密歐因為殺了提伯爾特而耿耿於懷時,他安慰了羅,並讓他出逃至曼多亞。他讓朱麗葉假死來逃過與巴里斯的婚禮,但到最後棋差一著,兩人還是殉情而死。從劇中看來,勞倫斯神父幾乎是一個全能的角色,他幾乎解決了一切的困難——這個人物的設定讓我想到了希臘神話對西方文學的深遠影響。傳說有位歌手叫俄耳普斯,他的歌聲感動天地。為了救活他新婚死去的妻子,他不惜闖入冥王哈迪斯的地獄,用歌聲征服了地獄三頭犬,後來還感動了哈迪斯,使哈迪斯答應其偕同妻子離去,但在回到人間之前不可回頭看一眼,否則他的妻子就將永墮地獄。俄耳普斯遵照了這一指示,一直到出口前都沒有回頭看一眼。而就在准備回到人間的一剎那,他忍不住內心的好奇,回頭看了一眼,而他的妻子則從他的手邊重墜地獄。
俄耳普斯的歌聲縱然能夠感動天地,卻無法跨越生死;勞倫斯神父的全能也不能跨越生死,這是我從中看到的相似點。而唯一跨越了生死的,似乎便是愛情了。
❾ 提供一些《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賞析,尤其是人物賞析
第一篇: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是莎士比亞(1564—1616)早期創作的著名悲劇。它詩意盎然,熱情充沛,洋溢著濃郁的浪漫氣息和喜劇氛圍。其藝術風格與作家早期創作的大多數喜劇相一致,被人們稱為抒情悲劇。
悲劇的沖突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戀情與兩個家族間的仇恨和對立,它表現了自由的愛情與封建勢力之間的尖銳的矛盾沖突。故事的發生地維洛那城實際上是英國16世紀末伊麗莎白女王鼎盛時期社會現實的藝術再現。一方面以親王為代表,象徵了王權統一的力量,它受到廣大市民的擁護,另一方面是貴族蒙太古家族和凱布萊特家族世代的積仇結怨,它代表著從
中世紀延續下來的相互爭奪的封建集團的勢力。但時代在前進,這兩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會上一見鍾情,彼此相愛,於是家族的怨仇與個人愛情之間便形成了尖銳、巨大的戲劇沖突。羅密歐與朱麗葉都無視於家族的仇怨,他們輕蔑地覺得,妨礙他們結合的只是枉具虛名的姓氏。朱麗葉曾說:
名字有什麼? 我們叫玫瑰的那種花換成別的名字還不是一樣芬芳。羅密歐要是不叫羅密歐,同樣會那麼可愛完美,這本來和名字沒有關系。羅密歐,拋棄你的名字吧,為了換取跟你本身毫無關系的空名,把我整個兒拿去吧。
羅密歐對於姓氏的態度更為激烈、率直:
你只要把我叫做愛,
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從今以後,永遠不再叫羅密歐。
真正的愛情,使他們變得勇敢而無畏,他們背著父母到勞倫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後他們為了反抗封建家族勢力和封建的包辦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譜寫了一曲最為悲壯動人的愛情頌歌。
戲劇的結尾,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兩家終於因為這對情人的死而拋開舊仇,言歸於好,並且用純金在維洛那為羅密歐與朱麗葉鑄像。這意味著兩個年輕人為之獻身的理想勝利了。他們將成為未來人們的典範。老凱普萊特在痛悔中承認:這對情人是「我們的仇恨的可憐的犧牲品」。然而劇中死去的不止這兩個,牽涉到的也不止這兩家,正像維洛那親王最後說的:「大家都受了懲罰」。但羅密歐與朱麗葉悲慘的死亡,同時又證明了他們所代表的人文主義新價值觀念的勝利,使社會擺脫了無謂的仇恨和紛爭。禍患無窮的世仇消解了,仇人轉變而和好了,在維洛那,人們將從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慘故事中學到極為重要的一課:愛情比仇恨更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毀征服。從這個意義上說,《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部樂
觀主義的悲劇。
莎士比亞曾明確地稱《羅密歐與朱麗葉》為命運悲劇。但這部作品與莎士比亞以後創作的悲劇有著明顯的不同。它除了強烈的愛戀這單一的情致外,男女主人公並不是像《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等眾多悲劇中的人物那樣處於種種沖突的支配地位,最終造成毀滅性的必然結局。哈姆雷特面對父親的突然死亡,作為人文主義者、王子和兒子的他,必須
承擔的三重使命,又加劇了他性格中的猶豫和彷徨。而克勞迪斯的陰險,狡詐及其所代表的舊勢力的強大,這激烈的外在和內在的沖突,更把年青的哈姆雷特一步步推向無可選擇的必然的悲劇性的結局。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卻不是這樣,它幾乎都是出乎難以解釋的偶然。里格爾曾明確地說:「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里,外在的偶然事故粉碎了精明能乾的
神父的干預,就導致兩位有情人的死亡。」以黑格爾觀點為基礎評論莎士比亞悲劇的布拉雷德也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命運先是向上發展,在他們的結合中達到頂點,然後就因為雙方家族的反對開始衰落。家庭的反對加上偶然事故造成悲劇的結局,但隨即又轉化為由悔恨導致的和解。」仔細研讀劇本,確實如此。羅密歐與朱麗葉相見是偶然:為凱普萊特家族舉
辦的舞會通知貴賓的僕人竟不認識通知單的名字,羅密歐為他念誦時知道了這一消息,為了見到自己迷戀的美人羅瑟琳,羅密歐才決定冒險參加舞會,不想卻見到了嬌美、清純的朱麗葉,兩人一見鍾情,成為悲劇的起因。羅密歐失手殺死朱麗葉的表兄提伯爾特也是偶然:羅密歐的好友茂丘西奧和提伯爾特口角,羅密歐的勸阻,招致提伯爾特的咒罵和挑釁,羅密歐一再退讓,激怒的茂丘西奧和提伯爾特拔劍相擊,被提伯爾特刺死。悲憤的羅密歐沖上拼擊,殺死了提伯爾特,於是被大公判決逐出維洛那城,成為悲劇情節發展的關鍵性的動因。羅密歐最後服毒還是偶然,勞倫斯神父設計朱麗葉服葯昏睡假死,然後送信通知流放的羅密歐,使兩人一起遠走他鄉。但信未送到羅密歐先得到朱麗葉死的傳聞,遂秘密潛回維洛那,勞倫斯神父得知消息後,匆忙趕往墓地,而羅密歐已經進了墓穴,服毒死在即將蘇醒的朱麗葉身邊,這一切成為導致悲劇性結局的最後的直接原因。總之,《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是一系列偶然性的情節,使家族的世仇與真摯的愛情構成了矛盾,並不斷地激化著矛盾,使矛盾的解決無法採取圓滿的方式,只能選擇了最後的毀滅。所以這部戲劇留給人們的首先是對於本可避免而又未能避免的悲劇結局的遺憾,是對於殉情所導致的家族和解的欣慰。卻不是像他中期創作的那些著名的悲劇一樣是對於人類社會和人類本性當中的必然性悲劇因素的思考。
另外,《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所出現的大量的抒情意象和抒情形式,是莎士比亞其他悲劇中所沒有的。戲劇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對愛情的熱忱、嚮往中,第二幕第二場凱普萊特家花園中,朱麗葉對月抒懷,青年男女熱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別時的難舍難分,彈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纏綿的青春的頌歌、愛的頌歌。
朱麗葉:明天我應該在什麼時候叫人來看你?
羅密歐:就在九點鍾吧。
朱麗葉:我一定不失信,挨到那個時候,該有20年那麼長久,我記不起為什麼要叫你回來了。
羅密歐:讓我站在這兒,等你記起了告訴我。
朱麗葉:你這樣站在我的面前,我一心想著多麼愛跟你在一塊兒,一定永遠記不起來了。
羅密歐:那麼我就永遠等在這兒,讓你永遠記不起來,忘記除了這里以外還有什麼家。
這奔放的青春和充溢的情懷,是莎士比亞早期創作的喜劇所慣常表現的。這純粹、美好的愛情,是與理性、法度和社會責任等塵世的價值觀念相對立的。男女主人公只是由於死亡才實現了塵世所不容的戀情,他們的死顯示了青春和愛情的巨大力量,對現實世界投射出無限的光芒,化解了兩個家族的仇恨。從這個意義上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最後結局仍然是一個大團圓。所以,這部戲劇確實更接近於莎士比亞創作於同一時期的喜劇。
新版中學教材節選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五幕第三場,即全劇的結局部分。這一部分中所凝聚的愛情的深沉和堅貞,男女主人公沖決封建禮教的無畏精神,以及他們的死對現實巨大的沖擊力,特別是男女主人公對白中所孕含的濃郁的詩情,都深刻體現了全劇作為「樂觀主義悲劇」的全部特徵。
下面是羅密歐進入墓穴看到服葯假死的朱麗葉時的長篇獨白:「一個墳墓嗎? 啊,不!……這是一個燈塔,因為朱麗葉睡在這里,她的美貌使這一個墓窟變成一座充滿著光明的歡宴的華堂。」——這里沒有死亡的陰慘和恐怖、輝映著的卻是青春和愛情的光芒,朱麗葉壓抑不住的生機掃盡現實的陰霾,給黑暗的人生帶來永恆的光明和無盡的歡樂。
「啊,我的愛人我的妻子!死雖然已經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卻還沒有力量摧殘你的美貌;你還沒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龐上,依然顯著紅潤的美艷,不曾讓灰白的死亡進占。……啊,親愛的朱麗葉,你為什麼仍然這樣美麗? 難道那虛無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個多情種子,所以把你藏匿在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婦嗎? 為了防止這樣的愛情,我要永遠陪伴著你,再不離開這漫漫長夜的幽宮。」——這是對愛情的詠嘆和愛情的誓言,在羅密歐的意念中,朱麗葉雖然失去了「呼吸的芳蜜」,但卻永葆著「紅潤的美艷」,永恆的青春以不可摧殘的力量戰勝了「灰白的死亡」,面對死神,相依相戀,永不分離的誓願,既有對愛情的執著,更有對中世紀封建壓抑的強烈的反叛。這里,在對青春和愛情的歌頌以及對生死不渝的愛情的追求中,涌動著的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思想浪潮和對人文主義理想的堅定不移的信念。
「來,苦味的向導,絕望的領港人,現在趕快把你的厭倦於風濤的船舶向那 岩上沖擊進去吧!為了我的愛人,我幹了這一杯!」——這是羅密歐義無返顧地走向死亡之前所表述的最後的心聲。莎士比亞用詩情化的筆觸,使悲愴的死閃耀著人性的靈光,回響著浪漫的旋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死改造了現實生活的定式,產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來生活在兩個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會再重蹈他們的命運。他們用年輕的生命預示了充滿希望的明天,《羅密歐與朱麗葉》無愧於文藝復興晚期一部洋溢著青春朝氣的「樂觀主義的悲劇」
第二篇: 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作於1594~1595年間,屬於他創作的第一階段。在這以前,
他已寫過4部歷史劇,4部喜劇和1部悲劇。他在歷史劇中,批判封建統治集團的野蠻和殘暴,在
喜劇中歌頌愛情和友誼的勝利,而在這部悲劇中,他幾乎將以上兩種主題結合在一起。蒙太古之
子羅密歐和凱普萊特之女朱麗葉一見傾心,但是這一對情人卻因兩大家族的世仇宿恨而喪生,他
們的悲劇終於贏得了兩家的和解,顯示了愛情的最後勝利。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純屬虛構,義大利人班德爾(Bandell)最早寫成小說。1562年英國人
布羅克(Arthur Broke)將這故事寫成長詩《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史》,1567年潘特(William
Painter)又將這一故事收入他的小說集《快樂之宮》中。莎士比亞這部悲劇取材於布羅克的長
詩,但是無論情節和性格都有新的創造。這部悲劇在1597年以前就已轟動倫敦舞台,其後成為最
受觀眾和讀者所歡迎的莎士比亞劇作之一,許多音樂和繪畫都以此為題材。
在長詩和小說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歷時將近一年。羅密歐向朱麗葉求愛幾周以後,兩
人方才秘密結婚;羅密歐婚後到殺死提伯爾特,其間經過三四個月;他的流亡,將近半年之久。
而莎士比亞卻將劇情的發展,壓縮在幾天之內據丹尼爾(Daniel)分析,自第一幕至第二幕第二場
為第一日,星期日;自第二幕第三場至第三幕第四場為第二日,星期一;自第三幕第五場至第四
幕第四場為第三日,星期二;第四幕第五場為第四日,星期三;第五幕為第五日,星期四;第五
幕第三場結尾為第六日,星期五。,以便顯示這一對青年男女的熱情來得異常迅猛,然而在仇恨
和狂暴的封建勢力摧殘下,就立刻被毀滅。朱麗葉的年齡,在布羅克的長詩中是16歲,在潘特的
小說中是18歲,而莎士比亞為了表現這位少女的天真和鍾情,就改為14歲。
第一幕第一場是在維洛那的廣場上。這一場戲可分三段:第一段自開場至親王下場;第二段
自親王下場至蒙太古夫婦下場;第三段自羅密歐上場至結尾。
羅密歐與朱麗葉為本劇主角,也為觀眾的興趣中心。本劇第一場的用意,就在介紹羅密歐這個人
物。然而莎士比亞不先寫情人的戀愛,而寫兩家的仇恨,無非是要造成悲劇的氣氛。他先用兩家
僕人的爭吵,引出班伏里奧與提伯爾特兩人來。班伏里奧系羅密歐之友,溫和馴良,設法制止他
們的爭吵。而凱普萊特夫人之內侄提伯爾特,真是暴躁如雷,他一上場,斗爭就更激烈。這兩個
陪襯人物的性格,也在語言和動作中表現出來。械鬥發生之後,市民圍觀,於是又引得兩家主人
以及親王上場。親王最後重申嚴重警告,違者處死,這就是日後羅密歐流亡曼多亞的張本。一對
情人尚未出場,早已愁雲密布,危機四伏,提伯爾特那副神氣、親王那種警告,彷彿就是不祥預
兆。
劇中主角出場,不宜過於簡便,否則便無力量,不足引人注目。莎士比亞分明要使羅密歐出
場,卻先叫觀眾聽說他,然後再看見他。我們現在且看莎士比亞在第二段中,如何為羅密歐的上
場作好准備。第一,我們先從蒙太古夫人嘴裡聽到「羅密歐」的名字;在一場械鬥之後,母親關
心兒子,當然會引起觀眾的注意。第二,羅密歐在劇中是個情人,所以班伏里奧與蒙太古的談話,
說他整天悶悶不樂,不知有多少心事,活現出一個情人的神態。
第三段中,羅密歐第一次與觀眾相見,莎士比亞便正面表現他的失戀痛苦。羅密歐滿腔熱情,
無所寄託,苦痛煩惱,難以排遣。他說,他曾失去羅瑟琳的歡心,因此苦惱。這時他只是渴慕愛
情,而還沒有得到愛情。莎士比亞利用這種心境,以表現羅密歐確是熱情青年,一旦遇見真愛,
定然不顧一切追求到底。因為只有一往情深的人,才能演出愛情悲劇。這一段結尾,班伏里奧勸
他轉移目標,借其他美人以治心病,正為下文他愛朱麗葉安一伏線。
第二場,維洛那街道。這一場,也可分三段。第一段寫青年貴族帕里斯向凱普萊特家求婚。
第二段,當晚凱普萊特家將有宴會,僕人出外送請柬,適與班伏里奧及羅密歐相遇。第三段,
班伏里奧慫恿羅密歐參加凱普萊特家的宴會。
羅密歐既已出現,接著似應描寫朱麗葉的上場,但莎士比亞卻旁敲側擊,為她留出地步。任何
悲劇都有不可克服的障礙,這里有兩重障礙:一是兩家世仇,二是帕里斯前來求婚,而凱普萊
特有意將女兒許配給他。這兩種障礙的根源,都是封建意識。先寫求婚一節,含有兩種用意:
一是引起觀眾對朱麗葉的注意,二是當以後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時,觀眾就為他們擔心,唯恐
好事多磨,有情人難成眷屬。這一段中最高妙之處,在於為第五場羅密歐到凱普萊特家去作好
鋪墊。在以前的長詩和小說中,只寫情節,沒有交代羅密歐到仇人家裡去的心理過程,這就顯
得粗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彷彿出於天然,不期而遇,一往情深,多少帶有沖動性和偶
然性。但是他怎麼會到凱普萊特家去,因而遇見朱麗葉,這一行動的根據必須交代明白,否則
就不近情理。我們看到莎士比亞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凱普萊特要舉行宴會,便派僕人按照
名單去請客人,而那僕人卻不識字,在街道上遇見羅密歐和班伏里奧就向他們請教。因此,他
們兩人才知道凱普萊特要請客,而羅密歐的意中人羅瑟琳也在被邀之列。第二,班伏里奧早就
勸告羅密歐轉移目標以減輕失戀的痛苦,就慫恿他到宴會上去物色新的情人,而羅密歐還迷戀
著羅瑟琳,為了「要看看我自己的愛人怎樣大放光彩」,就決定前往。這樣處理,使人覺得頗
為可信。
第三場,凱普萊特家中一室。這里描寫朱麗葉出場,然而命運已先為她安下圈套。凱普萊
特夫人鄭重提出帕里斯的求婚,徵求朱麗葉同意。朱麗葉只是一個14歲的年輕姑娘,沒有經過
戀愛,更沒有想到婚姻大事;唯其如此,等到愛神的箭一旦射中她時,她會以全身心沉浸在愛
情之中。在這一場中,奶媽這個人物頗可注意。奶媽在此劇中,關系相當重要,她是朱麗葉的
心腹,又是一對情人的引線。她是一個典型人物,具有一切女僕以及奶媽的特性。她忠誠而又
愚笨,她嘮叨而又自負,她自私而又好心腸,她粗俗而又擺架子,她愛朱麗葉而又不懂得她的
心思,她真心誠意希望朱麗葉有個好丈夫,不管他是羅密歐或帕里斯。在這一場中,莎士比亞
還通過這個人物,以滑稽的成分來調劑悲慘的氣氛。本劇中的兩大障礙既已表現出來,觀眾聽
到她的嘮嘮叨叨,不禁覺得好笑,胸中郁悶得以稍解。
第四場,維洛那街道。羅密歐、班伏里奧以及幾個公子哥兒持火把帶面具預備參加凱普萊
特家的假面跳舞會。羅密歐心有所思,並不十分願意參加,幸虧他的一位朋友茂丘西奧在旁鼓
舞,方才進去。茂丘西奧這個人物,在劇情發展中相當重要。因他死於提伯爾特之手,羅密歐
為他復仇,殺死提伯爾特,於是被逐而釀成悲劇。他的性格,恰與班伏里奧相反,他有活潑的
生趣,敏捷的機智,深刻的幽默,豐富的想像。他的腦筋靈活,言談俏皮,他想到就說,說到
就做。在這時候,他恰好是羅密歐的對照,正足以鼓舞這位失戀情人對人生的興趣。在這一場
中,幽默成分很重,但是羅密歐最後一段話:「我彷彿覺得有一種不可知的命運,將要從我們
今天晚上的狂歡,開始它的恐怖的統治,我這可憎恨的生命,將要遭遇殘酷的夭折而告一結束。
可是讓支配我的前途的上帝指導我的行動吧!前進,快活的朋友們!」卻是一種凶兆。
以上四場,都是第五場的准備;莎士比亞在這一對情人相會之前,先讓我們看清整個局勢,
感到悲劇氣氛。這四場戲不僅是補敘,是引子,而且是動作,是戲劇,所以決不可少。當年歌
德在魏瑪演出《羅密歐與朱麗葉》時竟從第五場開始,而將以上四場刪去,真是令人不解。英
國批評家布洛克在其《莎士比亞十劇論》中曾經批評歌德:「既不了解莎士比亞,亦不知戲劇
藝術為何物。」
第五場,凱普萊特家中廳堂。這一場是第一幕的結尾,而就全劇的動作來說,卻以此為開始。
它是糾葛的起端,兩種相反勢力,最初發生接觸,此後漸趨劇烈。這一場,亦可分為五段。第
一段,描寫凱普萊特家僕人的忙碌情況,造成宴會的熱鬧氣氛。第二段,描寫凱普萊特招待來
賓,以及羅密歐已經到場,初次看見朱麗葉,驚喜欲狂。第三段,描寫提伯爾特識破羅密歐,
欲加報復,卻被凱普萊特喝止。第四段,羅密歐與朱麗葉跳舞,兩人一見傾心;羅密歐事後才
知她是朱麗葉。第五段,眾賓客散去,朱麗葉叫奶媽去打聽,原來他就是羅密歐。
一對情人相愛之後,方知兩家原是仇敵,這豈非是命運故意捉弄?莎士比亞先寫這對情人
之相愛而後寫這對情人之相識,用意至為深刻。然而兩家雖有世仇,倘若無人在旁興風作浪,
未始不可因兩家兒女的愛情,得以和解,從而締結良緣。莎士比亞在情人相愛之前,先寫提伯
爾特;可見仇恨早已嚴陣以待,羅密歐與朱麗葉之相愛,真是自投羅網。在此劇中,一方代表
愛,一方代表恨。愛和恨這兩種對立的情緒,在這一場中互相接觸,從此以後各自發展。提伯
爾特一時性起,恨不得一刀殺死羅密歐;無奈卻被姑父喝住,心中格外不平,火上加油。他氣
憤憤下場之後,必然不肯罷休,非要報復不可。
第二幕共六場,戲劇動作逐步推進,糾葛漸趨嚴重。第一場,凱普萊特花園牆外小巷。羅
密歐跳進園中,其友班伏里奧與茂丘西奧後至,喊他不應。這一場,主要目的無非為第二場作
交代,說明羅密歐何以能在花園中出現。而莎士比亞就借茂丘西奧的嘴來說一套俏皮話。同時,
藉以表示他們兩人還不知道羅密歐已經愛上朱麗葉。他們如果知道,就會設法勸阻或者奔走疏
通,一對情人的不幸結局或可倖免。
第二場,凱普萊特家的花園,這就是最著名的「陽台景」。這一場是詩,是音樂。後世浪
漫派劇作家都愛借用這種情景,例如雨果的《歐那尼》以及羅斯當(Rostand)的《西哈諾》
(Cyrano)。
陽台景包含三個層次:一是羅密歐和朱麗葉未交談時的各自的獨白,二是兩人交談,三是
從奶媽呼喚到羅密歐離去。這一對戀人的情感有發展過程,而語言風格也有相應變化。
羅密歐在月夜「借著愛的輕翼飛進園牆」,站在朱麗葉的陽台下,仰望著意中人。這一場
戲表現一對戀人的相思、說愛、盟誓和定情。他們這樣相會,像朱麗葉所說,「太倉促,太輕
率,太出人意外」,帶有傳奇色彩。他首先暗自贊美她的容貌。這時他還沒有和她會面交談,
在激動中尚能保持冷靜,所以他的二十五行長段詩句,從容地而又欣喜地表現他對她的歌頌和
愛慕,詞句華麗,意象鮮明。莎士比亞在本劇中,以光明和黑暗來象徵愛情和仇恨。當羅密歐
在舞會上初次看見朱麗葉時,就說:「啊,火炬遠不及她的明亮……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間。」
(第一幕第五場)現在他看到她在陽台上窗戶口出現,又說:「那邊窗子里亮起來的什麼光?那
就是東方,朱麗葉就是太陽。」他不僅以日月星辰來比喻朱麗葉的光華艷麗,而且他的想像深
遠而真切。他贊美她的雙眼是「天上兩顆最燦爛的星」,而更進一步形容她的面貌,「她臉上
的光耀會掩蓋星星的明亮,正像燈光在朝陽下黯然失色一樣」。他看到她手托香腮,他說:
「啊,但願我是那一隻手上的手套,好讓我來親一親她臉上的香澤。」這就寫出了一個青年的
戀愛心理。
朱麗葉最初還沒有發現羅密歐在陽台下,她獨自吐露心聲,語言樸素無華,情意深切真摯。
她真愛羅密歐,絲毫不受世仇影響,姓名毫無意義,她愛的是他本人。她說:「我們叫做玫瑰
的這一種花,要是換了個名字,它的香味還是同樣的芬芳。羅密歐要是換了別的名字,他的可
愛的完美也決不會有絲毫改變。」她這樣吐露她的內心秘密,不僅非常自然,而且比起當面訴
說愛情更加坦率。因為她只有個女孩子,多少有些羞澀。
當朱麗葉發現羅密歐時,她問他怎樣來到園中,勸他謹防她家人的暴行,向他表示她的愛
情,以及要他起誓證明他的真心。他在答話中,顯示了他將她的愛情比自己的生命看得更重的
思想。他冒險跳進園中這一行動,就是愛情的明證,似乎不必要再多說,所以在交談中,她的
話反而比他多。莎士比亞運用語言,總是聯系人物性格和特定情境。一對情人初次交談,內心
激動,出言吐語,不加雕琢,風格簡練自然。
陽台景雖然富於抒情性,但不只是一首詩,而是一場戲。就一對戀人的情感來說,最終,
就是結婚。再就當時情境來說,已是深夜,奶媽三次呼喚朱麗葉。她兩次去而復返,並且喊回
已經告別的羅密歐。她決定第二天上午九點鍾派人去找他商定結婚大事。這時他們更加激動,
情感急切,動作性多於抒情性,所以語言比較平易。但是莎士比亞畢竟是偉大的劇詩人,有時
還用生動的比喻來顯示戀人的真摯的感情。當朱麗葉喚回羅密歐之後,看到天將黎明,催促他
快走的時候,內心非常矛盾,就說:「我就好比一個淘氣的女孩子,像放鬆一個囚犯似的讓她
心愛的鳥兒暫時跳出她的掌心,又用一根絲線將它拉了回來,愛的私心使她不願意給它自由。」
第三場,勞倫斯神父的寺院。羅密歐當晚和朱麗葉分別後,清晨就求神父給他們證婚。神父在
此劇中,關系亦極重大。他是一位超然物外的隱士,冷眼旁觀的哲人,然而富於同情心,具有
正義感。他的冷靜正和羅密歐的興奮,成一對照。他雖說俏皮話似乎在責備羅密歐,其實正足
以表示他對羅密歐的關懷;而羅密歐對於羅瑟琳與朱麗葉的假愛與真愛,也在這里表現出來。
莎士比亞描寫神父上場,用意至為深刻。他手持一筐草葯,口發高論,窮萬物之奧妙,通
天地之究竟,不僅為下文他給朱麗葉的靈葯作一張本,並且,使人相信他確有超度眾生的神仙
手段。若不如此,觀眾何以相信他的靈葯可以奏效?
神父答應為這對情人證婚,並希望兩家藉此可以化仇為親。這是他的一番菩薩心腸,說明
他的動機,並使觀眾發生一種意外希望。然而神父最末一句話,亦殊耐人尋味:「凡事三思而
行;跑得太快是會滑倒的。」這是警告,也是預言。
第四場,維洛那街道。第一段,班伏里奧與茂丘西奧談及提伯爾特寫信向蒙太古家挑釁,
以及茂丘西奧對於提伯爾特的觀感。愛與恨在這里都有發展:一對情人行將結婚;提伯爾特又
來挑釁,准備毆斗。茂丘西奧對於提伯爾特的憎惡,成為下文斗劍的伏筆。第二段,他們遇見
羅密歐;這一段與第一幕第一場第三段,恰成對照。這時羅密歐正在戀愛,所以他的聰明才智,
可以壓倒茂丘西奧。愛情竟將毫無生氣的羅密歐變得異常歡快,有說有笑。莎士比亞每次寫到
茂丘西奧時,總是讓他耍字面,說俏皮話和雙關語,伊麗莎白時代的觀眾,都很喜歡這種風格。
班伏里奧與茂丘西奧仍然不知羅密歐愛朱麗葉。第三段,奶媽上,被茂丘西奧開了一頓玩笑。
這兩人都帶有一些喜劇性格,觀眾看到這一段,必然覺得好笑。悲劇中的滑稽穿插,具有調劑
作用,這是莎士比亞劇作的特色之一。第四段,羅密歐托奶媽轉告朱麗葉,下午在勞倫斯神父
處相會,並帶軟梯去。這一段戲承先啟後,上下關聯。
第五場,凱普萊特家的花園。朱麗葉等候奶媽,後來奶媽來報告羅密歐的消息。莎士比亞
隨處顧到觀眾的興趣,故隨處都有「戲」。一個消息,本來三言兩語可了,但是奶媽故意不說,
急得朱麗葉跳腳拍手,關子一直賣到底。然而賣關子也是合乎人物性格的,奶媽本是一個滑稽
角色,所以在這里造成笑料,也很自然。
第六場,勞倫斯神父的寺院。神父給這對情人舉行婚禮。但是在這歡樂的場合,神父卻預
示出不幸的命運:「這種狂暴的快樂將會產生狂暴的結局,正像火和火葯的親吻,就在最得意
的一剎那煙消雲散。」
情人的戀愛在第二幕中已突飛猛進,而兩家的仇恨便在第三幕中日益加深。在戲劇中,兩
種相反力量發生沖突而達到最尖銳激烈的狀態時,便是頂點或高潮。本劇頂點,是在第三幕第
一場。
第一場,維洛那廣場。這一場一共可分六段。第一段,是關於班伏里奧和茂丘西奧的過場
戲,為下文毆斗作準備。第二段,提伯爾特等人上場,出言不遜。茂丘西奧不服,引起沖突。
第三段,羅密歐不期而至,他因為愛朱麗葉,所以打算息事寧人,甘心忍受提伯爾特的侮辱。
第四段,茂丘西奧在旁大為不平,憤然向提伯爾特挑釁,兩人於是斗劍。羅密歐上前干涉,茂
丘西奧冷不防被提伯爾特擊中要害身死。這時羅密歐非常悲憤,已不能忍。第五段,提伯爾特
上場,羅密歐為友復仇,殺死對方。第六段,市民圍觀,兩家父母出現,親王最後判決,下令
驅逐羅密歐出境。
這一場是全劇的頂點或高潮,劇情由此發生突變。在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