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林青霞的台灣電影和香港電影哪個影響力更大
怎麼說呢,要說六七十年代的人應該都知道林姐姐的台灣電影吧,但是年輕人知道更多的是類似《東方不敗》這一類的香港電影。畢竟不是一個年代的,個人覺得沒什麼可比性,姐姐的台灣電影開創了瓊瑤電影的黃金年代,她的香港電影則開創了新武俠時代,影響都很大,只是對不同時代而言才會有所不同...當然,就我個人而言,還是喜歡姐姐的香港電影多一點,畢竟現代人已經厭倦了瓊瑤奶奶的純情劇了,但是武俠風一直都是各個年齡段共同的大愛啊~~~
② 為什麼有人說九七之後香港電影就衰落了
香港的電影還是一如既往的優秀,只是大家的審美觀點發生了變化,讓人覺得香港電影不好了而已,這個是假象。在97年以後,大陸電影跟香港電影學了很多,不僅僅有很多優秀的電影出來,還有一些大製作的電影上映了,馮小剛的、張藝謀的都是很好的。
當然,不僅僅是這些導演,還有陳凱歌等人。大陸電影的百花齊放,讓很多人更多的關注大陸的電影,而不是香港的電影,所以才有人覺得香港的電影已經不行了。
香港喜劇片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壇最高的成就。喜劇片則是香港影壇歷來的一個強項,喜劇片為世界通用,沒有幾個國家和地區不會拍喜劇片,這是電影觀眾最喜聞樂見的一個類型片種。
在香港,明星資源異常豐富,絕大多數影星都參與過喜劇片的製作。香港電影發展近百年,能稱得上喜劇天王的僅有兩個人,一個是平民喜劇天王許冠文,另一個是無厘頭喜劇天王周星馳。香港喜劇電影30年來的喜劇最高成就,都體現在這兩個人身上了。除了兩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會在喜劇片中一展身手。
汗牛充棟的經典喜劇作品,就是他們付出汗水的最好結晶。喜劇片有像《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痴》、《八星報喜》、《家有喜事》這樣的普通喜劇,也有《醉拳》、《賭聖》、《武狀元蘇乞兒》、《功夫》這一類的多類型喜劇片,後者融合了功夫片、賭片等各類元素,使喜劇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
不僅有功夫喜劇,也有喜劇鬼片、愛情喜劇等多種類型。香港影人這樣天才的創造力,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興盛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備資源。香港喜劇片進入21世紀,也和香港電影一樣,進入了衰落時期,人才的大量匱乏,導致喜劇片變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馳的一支獨秀,香港近幾年都沒有堪稱經典的喜劇問世。
③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也就慢慢沒落。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香港電影製片業十分發達,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也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早在19世紀末電影技術開始傳入香港,香港的整個電影是領先整個東南亞的,大概從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中,造就了其「黃金時代」,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70年代「嘉禾電影」開始興起,也一躍成為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公司之一,與邵氏逐鹿香江幾乎一度成為香港電影代表,先後栽培過李小龍、成龍、李連傑、梅艷芳、張曼玉等巨星。
周潤發、任達華、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梁家輝、呂良偉、劉青雲、甄子丹等等,皆出於「TVB」的訓練班,他們中大多數起初活躍於電視劇中,80年代中後期開始轉向影壇。
30年過去了,這批在當時的年輕人都變成了當今中國電影事業的基石,已逝去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銀幕上光彩奪目的男女演員們,像一座停了擺的鍾,讓人常湧起地老天荒的感慨。
如果說,整個九十年代,是一張發黃了的電影海報,那麼,她們的容顏都是天然純真的,演技都是靠一點點磨練出來的,所以在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才會出現那麼多讓人一生難忘的經典鏡頭和畫面。
④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當年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場變了,香港並沒有強大的本土市場可以依託。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
電影特點
工業化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
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但是現代許多大製作的香港電影都是由集體創作完成的。
趕時間
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飛紙仔
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⑤ 巔峰期的台灣和香港電影哪個水平更高
在影視和娛樂業方面,香港和台灣一直是比較發達的,在科技沒有這么發達的過去台灣和香港的電影是領先於我們的。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導演和國際巨星大多數都是來自於香港和台灣的。那麼,同處巔峰期的台灣和香港電影哪個水平更高?
總結:巔峰期的台灣和香港電影哪個水平更高?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看法,從商業和盈利的角度上來看香港電影要優於台灣電影,如果是從藝術的角度上來看台灣電影又遠超於香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沒有高低之分,你更喜歡哪個呢?
⑥ 香港電影風光不再和香港回歸有著必然的聯系 你們說呢
這個不是這樣簡單的,香港電影其實在1995開始就已經走進了衰落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香港電影發展到了頂峰。也就是我們開始租錄像帶、DVD影碟最多的香港電影。在香港電影的頂點就已經埋下了香港電影以後積弱的病根:類型題材重復,製作水平粗糙,盲目的消費電影市場的容量。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台灣市場及其他海外的倒閉。台灣曾是香港電影最為重要的出口市場,佔香港電影年輸出的百分之60甚至更多。但是後來台灣電影市場衰落,香港電影失去最為重要的經濟支柱,出片量從年300部,下跌到七八十部。東南亞各國本土電影業的發展,也讓香港電影失去了傾銷的機會。這兩方面因素是香港電影衰落和港片不港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來說,香港與內地的合拍片是香港電影存活的一個重要市場,如果沒有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香港電影的處境更加艱難。回歸只是影響香港電影一個方面而已。但絕不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因素。
分級制度不是中國電影的「萬惡之源」。很好的例證,香港本土有分級制,那為什麼香港本土市場會衰落?
說這么多隻是說明一下,大家要正確看待中國電影和現在的香港電影。
⑦ 67當今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什麼造成的
回顧曾經港片的成功,當時的香港還未回歸中國,有相對自由寬松的氛圍,還有濃濃的本土文化,在周圍一帶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市場。到了90年代中後期,開始出現下滑,為此,有人把港片的沒落全部歸根於97年的香港回歸。這么說未免太極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資金不足,產片量變少
輝煌時期的香港有「東方好萊塢」之稱,港片年產量有幾百部,片產量高,好電影自然也多。比如70年代的《精武門》、《醉拳》;80年代的《英雄本色》、《警察故事》、《僵屍先生》、《倩女幽魂》、《賭神》;90年代的《黃飛鴻》、《古惑仔》、《紅番區》、《東邪西毒》、《阿飛正傳》、《賭聖》等等,經典電影數不勝數。而看看現在,一年只拍幾十部電影,這讓好片出現的幾率大大減少。
為什麼拍的片子少了?主要還是資金跟不上,投資少了。香港是以商業電影立足的,不賺錢的自然不會去拍。在回歸之前,台灣曾是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由台灣買下來的電影會在整個東南亞地區發行,而香港回歸以後,台灣片商撤出香港市場,這對香港電影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
地域小,人才流失,周邊發展迅猛
香港面積小,發展本來就有一定局限性,外來的力量必不可少。在鼎盛時期,香港電影的繁榮少不了海外市場豐富資源的支持,甚至有些導演、演員還是外來的華人。比如來自泰國的陳可辛;來自越南的徐克;來自馬來西亞的楊紫瓊;還有來自台灣的林青霞等等。
到了90年代末,好萊塢電影在全球席捲開來,最著名的就是那部《泰坦尼克號》,曾掀起巨大轟動,而這時香港電影又缺乏資金,一些優秀的演員選擇投奔好萊塢發展,比如李連傑、成龍、周潤發,這些人走後帶來人才的損失,造成空缺。
周邊國家、地區的電影產業開始飛速發展,韓國、日本、泰國各有各的風格領域,台灣放開手腳,大陸也逐漸嶄露頭角,香港遲早被趕上或超越是必然的。
不注重電影質量,跟風濫拍
現在的香港電影導演很少有獨特的風格,大多數導演都喜歡追隨潮流,隨心所欲地拍,要不就是照搬之前的套路不斷重復,不去創新,也不注重質量。比如一些賀歲片,沒有什麼新鮮感,觀眾看多了,自然會膩,期待值大大下降。
再加上現在內地市場如此龐大,香港導演們看到無限商機都來湊熱鬧,導致合拍片越來越多。可他們把心思都用在賺錢上了,根本不在意電影的質量,只要滿足了大陸觀眾的需求,隨便拍些內容都會大賣,目的達到就濫加製作,這樣下去香港電影怎能不墮落?
老戲骨沒有培養出接班人
香港演技好的老一輩演員們都老了,有的已經淡出影壇,觀眾看不到什麼喜歡的演員了,而新晉的演員里又似乎找不到什麼優質的接班人,讓人提不起興趣。
這和香港專門的演藝、電影學院少有很大關系,很多演員都沒有進行過專業系統的學習,一般都是通過參加海選再在學習班培訓一下就出道了,演技基本都靠在劇組實踐中磨練出來。而那些打拚多年攢下經驗的老戲骨,沒有人肯去好好栽培下一代,不過,老師也不是誰都能當的。
網路時代盜版橫行
網路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方便,也為盜版提供了更大的便利。過去看不到的電影,現在網上一搜就可以看到,新上映的電影不久網上就會更新,有了這個渠道,電影的票房也會受到一定的削弱。
最重要的是,網路的傳播快,吸引力也大,盜版的免費資源,對消費者來講可能是好事,但對於業內人員來講,可想而知。
審查制度加重行業不景氣
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時,正是香港回歸前後,於是大陸背了黑鍋。客觀上來看,回歸後確實有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題材上的受限制。以前的創作可以標新立異,腦洞大開,激發出好的作品,而如今在內地上映的電影都會砍掉一些不符合規定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製作團隊的發揮。
雖然這種制約使香港電影的「港味」變形,但自身的原因不加以正視才會直接導致行業的不景氣。
或許,香港電影發展到一個高度以後,已經趨於穩定,難翻巔峰,只是大陸的步伐快了,才會顯出香港的沒落,一切都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不如把它歸於時代的富饒吧!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