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推薦電影 10部愛情 10部推理嫌疑 10部戰爭(盡量日本,美國) 要用心推薦隨便的 不予給分 好的加100
剛進一個團隊,閑著沒事兒,自認為看電影比一般人多點兒,我來吧一吧,
一、愛情片
不知道為啥,泰坦尼克號,海角七號,英國病人,假如愛有天意,驚情四百年這些票房不錯的愛情片,也許是我沒抓到影片的要義,所以都沒給我留下深刻點的印象
我是不愛看那些過於愛情的愛情片,為了突出電影與其他愛情片的不同,編劇應導演要求總往深刻了編,結果看完之後,當時覺得愛情無所不能,憤感震撼;之後想想,這些人也太便態了,太畸形了,讓人覺得愛情好可怕!愛情片不見得必須陽光,但是必須讓人感覺有美好的憧憬,這是我喜歡看的。
1情書。。。。日本的那個
2山楂樹之戀。。。。我是真的挺喜歡看的
3美麗心靈。。。。其實是人物傳記,不是愛情為主,當全世界都不相信你,仍有人願意陪伴你,這就是愛情吧
4You've got a mail電子情緣。。。。這個我是在李開復微博上看到推薦的 我才去看的 吧錯
5初戀50次。。。。最後一個畫面很震撼,會讓人好久都緩不過來,先不告訴你是什麼了自己看吧
6獨自等待。。。。不符合日美這一點,是國內片,夏雨他們拍的,感覺挺輕松的,但也挺讓人思考的,我是很喜歡。前一個小時可以邊打游戲邊看。
7戀空。。。。日本就是這樣 創新倒沒有太多 但是會把俗套延伸為經典 本片是很俗的劇情 男女兩人高中相戀 男主角得了白血病 不想讓女主角知道 就把女主角甩了 之後女主角有了一個很愛她也很好的一個男友。。。。不多說了 總之就是很俗的劇情也讓人很想繼續看下去期待奇跡的發生 最最推薦的就是本片的插曲《戀空》好乾凈的聲音啊~~
8現在只想愛你。。。。說實話結局太草率了,但是畫面真的好漂亮,讓人充滿了惋惜,而且你又喜歡日本的。
9暮光之城第一部。。。。後面的都沒有第一部好看
10全蝕狂愛。。。。給你來點兒不一樣的,萊昂納多17歲的時候拍的,BL哦!
下面推理懸疑的,稍微有點驚悚的也避免不了!
1三更。。。。(故事一 餃子 故事二割愛 故事三 盒葬)沒看過二,一大家都知道了楊千嬅演的,我要推薦三,故事不長 但是影片剪接的功夫很厲害 用插敘的手法 看不懂得建議看第二遍 結局會讓人大吃一驚 感到膽寒 而不是恐懼!對了 還是三池崇史拍的~~~
2禁閉島。。。。萊昂的,影片元素很合我口味。
3記憶碎片。。。。
4七宗罪
5達芬奇密碼
6萬能鑰匙。。。。出第二部了,沒看,第一部挺好看的
7肖申克的救贖
8非常嫌疑犯。。。。將犯罪心理的
9靈異第六感。。。。其實講的是感情
10沉默的羔羊。。。。其實不嚇人,鏡頭也不恐怖,本人很喜歡。
白話太費勁了,還得想,我沒推薦的不代表不好,只代表我沒看過,我推薦的都僅代表我個人觀點
戰爭片,我沒咋看,但是我爸是專業看戰爭片的,並且全是我下的
1拯救大兵瑞恩
2風語者
3猛虎營
4無恥混蛋
5戰地琴人
6辛德勒的名單
7刺殺希特勒
8特洛伊
9勇敢的心
10戰爭藝術
11最長的一日
12光榮歲月
13黑皮書
14第十突擊隊
因為沒都看過,所以推薦了15部,不過應該都不錯。
沒精力打字了就不一一解釋了,純手工,也算給自己一個總結了。
B. 求一部搞笑的電影,不要愛情的,也不要兇殺的,像七小羅漢那樣的最好啊!!
劉鎮偉的:《越光寶盒》、《出水芙蓉》。
C. 求一部國產愛情電影,大概講男主角因為殺人嫌疑,逃到一個山村,與女主角戀愛的~
我也在尋找這個電影的名字,女主角名字好像叫秀娥吧,希望你知道了能通知一下啊!
D. 求像《雛菊》和《這個殺手不太冷》這樣寫槍殺與愛情的電影 要日韓的~
《偉大而隱秘的》
E. 求結局很慘的愛情電影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戀空> <半生緣><羅馬假日><胭脂扣>
F. 豆瓣8.9分的愛情片,一部能把暗戀拍出極致的電影
暗戀,在中文語境下代表著一種隱晦的情緒表達。有人說它是純凈古典的內斂情感,於寂靜無聲中萌芽生長,是一種單純、無私,而又深刻的愛。
關於「暗戀」的電影我們看過不少,雋永如朱塞佩·托納多雷的《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純真如羅伯·萊納的《怦然心動》,青春如伍仕賢的《獨自等待》,溫暖如理查德·柯蒂斯的《真愛至上》……
但能把這一題材拍成極致的影片,我能想到的,首先便是岩井俊二的純愛經典——《情書》
電影《情書》介紹《情書》一片改編自岩井俊二的同名長篇小說,作者兼導演同為一人。因此,它才能做到文字和影像的高度契合。小說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均在電影中得以呈現解讀。
本片上映於1995年,至今已有26個年頭。當前,豆瓣71萬名觀眾為它打出8.9分,好於98%愛情電影,位居「豆瓣電影Top250」第74名,是一部經受了時間考驗、且具備大量觀眾基礎的經典佳片,含金量十足,值得一看。
《情書》有著日式純愛電影的典型特徵,或者說是特質——輕柔、治癒、溫和、哀婉、不動聲色,卻能引人共鳴。
影片故事自一場祭奠開始——神戶的飄雪冬日,渡邊博子剛剛參加完未婚夫的三周年祭奠,正沉浸在悲傷與思念中難以自拔。
渡邊博子三年前的今天,渡邊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樹在一場山難中不幸遇難。眼看兩人即將步入婚禮殿堂,卻因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陰陽兩隔。
翻看著藤井樹的畢業紀念冊,萬千情緒湧入渡邊博子的心頭。照片上的這個英俊男子,如今已經離開了她三年。博子難以接受,卻又無法改變現實,終日沉浸在悲傷之中。
在這部《情書》里,岩井俊二用細膩的筆觸與溫柔的影像告訴我們——什麼是暗戀的極致,什麼又是極致的暗戀。
G. 很早很早之前小時候看的一部電影,只記得是在一個全白得室內,一些穿
後窗 Rear Window (1954) 導 演: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Alfred Hitchcock 主 演: 詹姆斯·斯圖爾特 James Stewart 格雷斯·凱利 Grace Kelly 溫德爾·科里 Wendell Corey 塞爾馬·里特 Thelma Ritter 雷蒙德·伯爾 Raymond Burr Judith Evelyn Ross Bagdasarian Georgine Darcy 地 區: 美國 對 白: 英語 顏 色: 彩色 聲 音: Mono 時 長: 112 分鍾 類 型: 驚秫 神秘 劇情簡介: 攝影記者傑弗瑞由於一次意外摔斷一條腿,經常周遊的他如今也不得不在輪椅上過一段無聊的日子了。時值紐約的盛夏,周圍的鄰居們日夜都敞開窗戶,閑來無事的傑弗瑞總是喜歡透過窗戶觀察周圍的鄰居們。一位體態迷人的舞蹈女演員每天身穿胸罩短褲、邁著優美的舞步幹家務;一位獨居的作曲家經常坐在鋼琴前創作,幹家務時也不例外;一對無子女的夫婦熱得躺在三樓陽台上消暑,每天把小狗放下去玩耍;二樓推銷商蘇先生的妻子久病卧床,不時可以看見兩人口角;一樓的單身女子似乎總也找不到伴侶,被傑弗瑞稱為「寂寞芳心」;一對新婚夫婦搬進公寓後忙不迭地親熱,隨即放下窗簾,此後就難得亮相……傑弗瑞就在窺視中打發無聊的時間。 傑弗瑞其實並不寂寞,除了每天慈母般耐心照料他病體生活的護士斯泰拉以外,還有個聰明美麗狂熱地愛著他的女友莉莎。斯泰拉總是埋怨他不趕快娶這個幾乎十全十美的女孩,而莉莎也不斷發起溫柔攻勢,但自認散漫自由的傑弗瑞有些擔心麗莎能否和自己相處愉快。 對面窗口的推銷商夫婦又一次發生了爭執,當晚傑弗瑞發現那個蘇先生三次冒雨拿著大皮箱走出家門。第二天,傑弗瑞發現蘇先生正在包裹刀和鋸條,蘇太太也從她卧病很久的床上消失了,小狗在樓下花壇不停地刨著什麼,一切都令傑弗瑞不安。莉莎來了,又注意到蘇先生正在准備一個大箱子,還從太太的手包里拿出首飾、戒指,兩個人由此得出蘇先生殺人分屍的結論。 傑弗瑞找來當警察的老友調查此事,但結果是蘇太太到外地療養,老友對傑弗瑞等人的緊張不無嘲諷。那隻小狗被殺了,傑弗瑞、莉莎和斯泰拉再度緊張起來,為了找到真憑實據,兩位女士決定親自尋找證據。 莉莎在蘇先生家尋找證據時被堵在屋子裡,傑弗瑞及時報警才使她免遭毒手,她向傑弗瑞示意自己已經找到證據,推銷商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監視。蘇先生很快找到傑弗瑞,行動不便的傑弗瑞只能在黑暗中用閃光燈保護自己,拖延時間。兩人扭打的時候,老友帶著莉莎和警察趕到,但傑弗瑞還是從樓上摔了下去。 又是白天了,寂寞芳心小姐在作曲家屋裡正欣賞著他的作品,蘇先生的住處正在重新粉刷,又一隻新的小狗出現了,女舞者和一個矮矮的士兵相戀了,新婚夫婦還是經常掛著窗簾。傑弗瑞背對窗口,躺在輪椅上酣睡,雙腿都敷上了石膏。麗莎靜靜地倚坐在旁邊的床上,心滿意足地放下小說,拿起一本廣告雜志。 這部把偷窺與謀殺進行饒有興味地組合的影片是希區柯克後期作品的典範。平凡甚至乏味的生活背後的謀殺,帶著些微陰暗面的幽默,精巧的故事設計,出人意料難以預測的結局,都深深打上了希區柯克作品的烙印。 開頭一大段偷窺的描繪悠閑自得,絲毫沒有大部分驚險影片的凌厲之氣,於無聲處等待驚雷。接下來的情節峰迴路轉跌宕起伏,讓人一刻無法轉移視線,所有的線索都等待你去推想,而你所有的推想又都不能肯定,希區柯克就象一個狡黠的老人,不斷向聽故事的孩子們不緊不慢地賣著關子。從麗莎到庭院尋找證據開始,雙方才開始間接的接觸,已經和主人公習慣了躲在窗子後偷窺的觀眾也不得不面對即將發生的直接接觸了。我們這些觀眾和遠遠在窗子這邊的傑弗瑞一樣,只能眼巴巴看著麗莎冒險、遇險、搏鬥而幫不上一點忙。這個段落應該是希區柯克最得意的段落之一了吧。和這種提心吊膽的著急相比,後面傑弗瑞用閃光燈拖延時間的情節設計固然心思巧妙,也只是雕蟲小技了。 在所有人無聲尖叫的時候,在銀幕背後,是希區柯克狡黠、得意而又胸有成竹的笑饜。 下面轉一則影評:-- 《後窗》——關於電影的電影 《後窗》Rear Window是希區柯克為派拉蒙影片公司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取材於科內爾•伍德里奇的同名小說,影片拍成之後,被公認為使希區柯克的經典作品之一。 《後窗》沿襲了《電話謀殺案》的形式,全部在有限的室內場景中拍攝完成。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家養傷的攝影師,他每天坐在輪椅上從窗口向外觀望。一天,他發現對面樓房裡一起謀殺案的線索,同時懷疑是一個推銷員殺死了自己的妻子。攝影師把所看到的一切告訴女友和朋友,並想辦法找出了證據,同時也招來兇手的包袱,自己險些喪命。幸虧警方及時趕到,逮捕了殺人兇手。 關於《後窗》,著名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曾經非常簡潔肯定地說過,「這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也就是說——「元電影」。希區柯克要把電影的本性在《後窗》中全部展現出來,影片的主人公攝影師傑弗瑞是一個有偷窺癖的人,一切情節都是從他的角度出發,拍下他的所見所聞,然後表現他的反應。觀眾實際上也成為了偷窺者,電影則合理地成為滿足偷窺者心理慾望的工具。在影片中,希區柯克很巧妙地嵌入了一些小隱喻,使觀眾在觀影時從故事中抽離出來而聯想到電影本身。 首先,主人公傑弗瑞的家就像一個攝影棚,他的眼睛和他的相機就像是記錄劇情發展的錄影機。希區柯克沒有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拍攝這部電影,而是把傑弗瑞推向了故事的陳述者。於是,觀眾在影院觀影,也就和傑弗瑞一樣,被放在了一個「窺視者」的視角上,從中得到樂趣也付出代價。傑弗瑞打著綁腿坐在輪椅上,偷窺窗外的人和事,為想辦法找到推銷員謀殺妻子的證據而絞盡腦汁,在麗莎遇險的時候心急如焚卻無法動彈、無能為力,觀眾們在影院里的觀影經驗與傑弗瑞的處境和心情非常相似。 其次,養病的六個星期里(我想即使不是養病,他也有偷窺的習慣,可能是因為職業的敏感),傑弗瑞通過後窗觀察他不同類型鄰居的生活。細細品味,不難發現,鄰居們的窗戶里正在上演著一部部不同類型的電影:「孤心小姐」的窗戶里上演著「社會倫理片」;推銷員家的窗戶里上演著「犯罪片」,養狗夫婦的窗戶里上演著「生活悲喜劇」;作曲家的窗戶里上演著「音樂傳記片」;女舞蹈家的窗戶里上演著「米高梅」式的「後台歌舞片」。同時,攝影師傑弗瑞的窗戶里上演著「偵探推理片」;《後窗》本身又是一部「驚悚懸念片」。 此外,希區柯克經歷了從默片時代到有聲電影的轉變。1928年的《蒙克斯人》The Manxman 是希氏的最後一部默片,《訛詐》Blackmail 則是他的第一部有聲電影,也是英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有聲電影。回到《後窗》中來,傑弗瑞所觀察到的鄰居生活很少運用特寫鏡頭去表現,拍攝距離、角度也幾乎始終不變,「孤心小姐」的三場戲,活脫一部完整的默片;而傑弗瑞與女友麗薩、護士斯泰拉、偵探朋友多伊爾之間的戲,聲色處理都很精緻,鋼琴家演奏的音樂也美妙動聽、恰到好處。 阿爾弗雷德•希區科克曾經說過:「假如你在看《後窗》這部影片時,未曾感到那種耐人尋味的恐怖,趕緊掐自己一下,因為你八成是死了。」 有人說,「懸念大師」利用這個既詼諧又可怕的偷窺狂故事以及「謀殺之星」、學術獎得主詹姆斯•史都華和摩納哥已故的王後葛瑞絲•凱莉這位曾風靡熒幕的最美麗女子為號召,捍衛了這個他應得的響亮頭銜。《後窗》這部電影典型地具備了希區柯克電影的元素,如心理懸念、空間張力、視覺特徵等。 希區柯克的影片往往有張有弛,在每一次新的緊張與恐懼之前都互有一種讓人放鬆的情境(如幽默的對白、動聽的音樂、美麗的風景等),但這種放鬆,有時候也可能是讓人無趣的絮絮叨叨,又總讓人感覺到不正常,使觀眾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下一次緊張的來臨。懸念就是這樣產生的。比如,麗莎來到傑弗瑞的住處與他共進晚餐,他們照例為要不要放棄攝影工作而爭論不休,爭論持續了很長時間,最後麗莎傷心離去,留下傑弗瑞無奈地坐在輪椅上。突然,一聲尖叫傳來,畫面頓時定格在窗外的黑暗中。晚上又下起了雨,他看到推銷員提著箱子出門,來回多次,卧室的窗簾緊閉。究竟發生什麼了???又如,警察及時趕到,從推銷員家「救出了」麗莎,一陣緊張之後觀眾們終於鬆了口氣,並為聰穎麗質的麗莎拿到犯罪證據——推銷員太太的結婚戒指而感到歡欣,也為麗莎背手向傑弗瑞展示戒指的舉動所嘆服。就在這個時候,鏡頭轉向了推銷員,他充滿懷疑與警覺的目光對准了鏡頭,向窺視者步步進逼。與之相反,原本安全地在黑暗中窺視的傑弗瑞,頓時心虛緊張起來,驚慌失措地向後退,並且非常不理智地讓斯泰拉把燈關上,這無異於自我暴露在光線里。隨著電影情節的,觀眾已經與傑弗瑞取得了心理上的認同,這一心理認同尤其因為觀眾始終與傑弗瑞以同樣的觀點和視距觀察對面發生的一切而得到了強化,推銷員凝視的目光所帶來的驚嚇與緊張可想而知,而且可以說絕不亞於傑弗瑞。然而,等推銷員推開傑弗瑞的家門,從黑暗中一步步向傑弗瑞走去的時候,傑弗瑞用以抵抗的卻是毫無殺傷力的高倍閃光燈。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可能是現代的影片中,驚悚和恐怖的成分太多了,以至於我們不知不覺有了一種免疫力。再看《後窗》,並不覺得裡面有很多讓我驚悚、恐怖的情節,其中的懸疑在今天看來雖然仍不失為成功,但始終有節奏過於緩慢之嫌。綜觀《後窗》一片,其藝術、技巧上的成就或許更勝於情節,該片對於電影本質的探討、在道德倫理觀念上對偷窺的反思都有深刻的價值。 希區柯克本人曾說過,有人靈機一動,把拍片的地方用富有藝術色彩的名字命名,叫做「攝影棚」,而不是「工廠」或「車間」什麼的,這才是最大的遺憾。在希區柯克的內心深處,也許和好萊塢的著名導演約翰•福特和霍華德•霍克斯一樣,否認自己是藝術家,但是這並不阻礙人們從藝術、美學的角度出發來他們的作品。作為一名講求實際的電影工作者,希區柯克傾其一生,痴迷地獻身於電影事業。惟此一點,就令那些自詡為藝術家的附庸風雅之輩望塵莫及。 影片中,傑弗瑞透過後窗觀看對面窗戶里上演的一幕幕人間悲喜劇,攝像機的遠景鏡頭也總是保持一定的角度和距離,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隔膜無形中橫在了人與人之間,無法擺脫、無法跨越,人與人之間的疏遠與冷漠是那樣的力量強大。如果說當「陽台夫婦」的小狗被人無情地殺死之後,太太的哭訴是影片中對這種冷漠與疏遠的悲情反抗:「誰殺了我的小狗?你們這些惡鄰居!鄰居間應該互相照顧、互相問候、關心別人的死活,但你們這些人都不這么做。我真不敢相信你們會殺了我的小狗,但問題是你們都不互相關心。你們殺了它,只是因為它喜歡你們嗎?」那麼,傑弗瑞「非法的窺視」反倒是對這種冷漠疏遠的人際關系與心理距離積極的強行干擾和打破,傑弗瑞試圖拯救准備自殺的孤心小姐,從捕捉線索、到逐步破案和幫助緝拿殺人犯,都是這種積極努力的表現。正是這些富於正義感的行為,讓觀眾從窺視的陰暗心理中走出來,對這位「偷窺者」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與評價,偷窺也順理成章地合理化。從影片《房客》開始,希區柯克已經嘗試去表現一種曖昧的道德觀念,界也一直關注幾乎存在於希區柯克所有作品中的一種很深的基督教道德觀念。在《後窗》這部元電影中,我們不難對這位通俗而絕不媚俗,送是把藝術性、文化品格與通俗性、視覺感、情節性等融合在銀幕藝術世界中的「懸念大師」的人文關懷略見一斑。 希區柯克在工作中總是給人沉穩自信、樂觀開朗的印象,他在電影中巧妙安排的隱喻與幽默也為影片增色不少。在為《後窗》尋找劇本改編的合作者時,希區柯克從廣播電台請來了約翰•邁克爾•海斯,他對人物對白的處理非常精彩,恰到好處而且風趣幽默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身份和處境。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自然有各自的體會,這里就不再贅述。 特呂弗在《我的朋友希區柯克》中回憶道: 「六十年代初期,當我第一次到美國訪問時,發現美國電影界對希區柯克的態度竟然如此冷漠。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法國十年前他就已經備受電影界推崇了。……當時,一位美國影評人對我說:『你對《後窗》感興趣,那是因為你不了解格林威治村的緣故。』我回答說:『但是《後窗》並不是描寫格林威治村的,它是一部實實在在的純粹的電影,我恰好對此非常熟悉。』」 該片的男主角詹姆斯•史都華也認為,「我個人最滿意的作品是《後窗》。我在片中扮演的角色難度非常大,他必須整天坐在輪椅上。希區柯克通過觀眾的反映來渲染影片的緊張氣氛,事實證明這是非常有效的。由於他的巧妙處理,觀眾也參與到影片的情節中來了。」 正如特呂弗所說的,《後窗》是關於電影的電影,是一部元電影。這部影片或許不及諸如《精神病患者》、《愛德華大夫》、《蝴蝶夢》等希區柯克的知名影片一樣受到大眾的廣泛關注,比起《三十九級台階》、《知情太多的人》等影片在驚恐上也略遜一籌,但是,作為一部更具有藝術性、思想性的作品,無論在整個世界電影史上還是在希區柯克的個人成就展中,它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無怪乎,連希區柯克自己都要把《後窗》(與另一部作品《疑影》一起)當成自己最得意的作品。 後窗 希區柯克懸疑影片的經典之作充分體現了希區柯克影片在藝術性和娛樂性上的高要求電影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1954年出品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主演:詹姆斯·斯圖爾特格蕾絲·凱莉 ·好萊塢懸疑片的代表作·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 每一個時代都有這樣的一些名字,一些象徵著成功、精彩、受歡迎和財源滾滾的名字,在今天,這個名字是喬治·盧卡斯,是斯皮爾伯格,而在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間,這個名字就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希區柯克無論在任何時期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名最佳導演,他開創了恐怖懸疑電影的新世界,其導演風格影響了一批又一批人,許多導演都稱自己是希區柯克的學生,家也把他稱為"影壇的莎士比亞"。 希區柯克執導的影片最終的目標是展現出人性最深層的恐怖和最異常的思想,因而盡管他的影片沒有我們現在所崇尚的各種特技和特效,但仍然極具懸念,發人深思。 《後窗》便是希區柯克懸疑影片的代表作之一,它製造出了恐怖與懸念的氣氛,形象地發掘出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隱藏著的喜歡偷窺的心理。影片以《後窗》為名似乎蘊涵了某種意義--門緊閉著,打開後窗,那是另一個被我們所忽略的世界。 在懸念片和恐怖片領域里,希區柯克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開拓者,他所開創的"希區柯克模式"對年輕一代的導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著名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希區柯克電影中的對白是世界上最精彩的,電影語言的表達也是無與倫比的。像其他少數電影天才一樣,他對電影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安德烈·巴贊 使我感到無比震撼的是:在他的影片中,所有的愛情場景都拍得像兇殺的場面,而那些兇殺的場面又都像愛情場景……在希區柯克的作品中,愛情與死亡的主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弗朗索瓦·特呂弗 希區柯克是個偉大的導演,我有幸與他合作過4次。我個人最滿意的作品是《後窗》,我在片中扮演的角色難度非常大,他必須整天坐在輪椅上。希區柯克通過觀眾的反應來渲染影片的緊張氣氛,事實證明這是非常有效的。由於他的巧妙處理,觀眾也參與到影片的情節中來了。希區柯克比任何人都更擅長製造銀幕上的緊張氣氛,許多人都在模仿他,但是沒有人能在電影中再現希區柯克模式的恐怖效果。 --本片主演詹姆斯·斯圖爾特 攝影記者傑弗瑞由於一次意外而摔斷了一條腿,經常到處周遊的他如今也不得不在輪椅上度過一段無聊的日子了。時值紐約的盛夏,周圍的鄰居們日夜都敞開窗戶,閑來無事的傑弗瑞總是喜歡透過後窗觀察周圍的鄰居們--一位體態迷人的舞蹈女演員每天都身穿胸罩短褲、邁著優美的舞步幹家務;一位獨居的作曲家經常坐在鋼琴前創作;一對無子女的夫婦常常在3樓陽台上消暑,每天把小狗放下去玩耍;2樓推銷商蘇先生的妻子久病卧床,不時可以看見兩人口角;1樓的單身女子似乎總也找不到伴侶,被傑弗瑞稱為"寂寞芳心";一對新婚夫婦搬進公寓後就忙不迭地親熱,隨即便放下窗簾,此後就難得亮相了……傑弗瑞也並不寂寞,因為如慈母般耐心照料他生活的護士斯泰拉和聰明美麗的女友莉莎經常陪他聊天。 一次,傑弗瑞看到對面窗口的推銷商夫婦又一次發生了爭執,當晚他就發現那個蘇先生3次冒雨拿著大皮箱走出家門。第二天,傑弗瑞發現蘇先生正在包裹刀和鋸條,蘇太太也從她卧病很久的床上消失了。3樓的小狗在樓下玩耍時,總愛在花壇邊不停地刨著什麼……一切都令傑弗瑞不安。莉莎來了,她也注意到蘇先生正在准備一個大箱子,還從太太的包里拿出首飾、戒指,兩個人由此得出蘇先生殺人分屍的結論。 於是傑弗瑞找來當警察的老友調查此事,但對面樓的房東卻說蘇太太乘著夜間車去外地療養了,老友對傑弗瑞和莉莎的杞人憂天不無嘲諷。可過了不久,那隻小狗被殺了,傑弗瑞、莉莎和斯泰拉再度緊張起來,為了找到真憑實據,兩位女士決定親自出馬。 莉莎在蘇先生家中尋找證據時被堵在屋子裡,幸虧傑弗瑞及時報警才使她免遭毒手,為了除掉後患,蘇先生很快找到傑弗瑞,試圖殺人滅口,正當兩人扭打的時候,老友帶著莉莎和警察趕到,但傑弗瑞還是從樓上摔了下去。 又是一個白天,"寂寞芳心"小姐在作曲家的屋裡正欣賞著他的作品;蘇先生的住處在重新粉刷;又一隻新的小狗出現了;女舞者和一個矮矮的士兵相戀了;新婚夫婦還是經常掛著窗簾……一切又似從前又有了改變。傑弗瑞的雙腿都敷上了石膏,莉莎靜靜地伴在他身邊。 希區柯克的"後窗" 希區柯克的電影風格可歸結如下:細致深刻的心理刻畫,諷刺性的幽默,當然,還有扣人心弦的懸念。但是,希區柯克所貢獻給電影藝術的絕對不僅僅是純電影的技巧,就像他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有多重人格一樣,希區柯克的電影人格也是多重的。他是懸念大師,也是心理大師,更是電影中的哲學大師。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如此深刻地洞察到人生的荒謬和人性的脆弱。希區柯克的電影是生與死、罪與罰、理性與瘋狂、純真與誘惑、壓制與抗爭的矛盾統一體,是一首首直指陰暗人心的詩。 希區柯克在他的電影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憤世嫉俗的人生觀。他想要告訴人們的似乎是,在美國人正常的表面之下,暗藏著最驚人的政治腐敗、道德淪喪、心理異常和性變態。在他看來,在美國人的生活中,最有趣然而也是最可怕的是人們對平庸的心滿意足。但是這種平庸的生活實質上是最不正常的,其中的一個標志就是美國人對看電影的熱衷,而這實際上體現了美國人的窺視狂傾向。窺視狂成了希區柯克的電影要揭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在影片《後窗》一片中得到了最為徹底的表現。 《後窗》粗看似乎只是一部平常的偵探片,而深入其內部我們才發現這實際上正是"看電影"的寓言。當傑弗瑞拉開公寓後窗的窗簾,也就預告著一部電影的上演。坐在輪椅上的傑弗瑞也就是一名電影觀眾,他對窗外情景的體驗也就是一名電影觀眾的體驗:身體被固定著,對窗外(電影上)發生的一切都無能為力,只能觀看、、推測、同情、興奮…… 通過一個個的畫格,傑弗瑞捕捉著鄰居們的表演,鄰居們也成為演員。每一個住家好像都在上演著一場小電影,不僅有演員,有故事,甚至有鏡頭的變換,從遠景鏡頭(肉眼觀察)到特寫鏡頭(望遠鏡觀察)一應俱全。 但是,如果電影觀眾混淆了電影和現實的界限,試圖參與電影的表演,失去了旁觀者的身份,麻煩也就來了。 影片的結尾是讓人深思的,傑弗瑞撿了一條命,但另一條腿卻也摔斷了,要比影片開始時更為虛弱可憐。他決定不再窺視,拉下了後窗的窗簾,而電影也就閉幕、散場了。從來沒有一個導演能夠拍攝如此激動人心的電影,同時又對電影的激動人心做如此辛辣、深刻的自嘲。希區柯克的電影,其實也是希區柯克心靈的後窗。(方舟子)
H. 八美圖的影片評價
深不可測 生不可測
「生活,於任何人的背面,都是一個深淵。」
一個女作家曾說過,生活,於任何人的背面,都是一個深淵。法國導演歐容總是喜歡用簡單的生活場景和近似荒誕的故事情節,去解構隱藏在生活背面的慾望與危機。從最初的電影短片《家庭照片》開始,他就熱衷於此,並在這部《八美圖》裡面表現得淋漓盡致。歐容的電影往往喜歡表現單一環境下人們生活狀態里的罪與欲。眾多評論家說,弗朗索瓦·歐容是虔誠的希區柯克信徒,熱衷於驚悚與情慾。他曾說,要把愛情拍得如同兇殺,兇殺拍得如同愛情。而在他的多部影片中,這一特質也無一不展現。《八美圖》當然也不例外。
[生活]
別墅的主人馬修是個典型的中產階級。而且還是個事業危機,感情零落的中年男人,在影片最初就意外身亡。妻子蓋碧正准備著與自己的情人私奔了事。大女兒蘇珊從倫敦回到家中,與多年前的母親一樣,也懷有了身孕。岳母與小姨子因為生活困難寄於籬下,卻沒在馬修事業困難時給出自己的債券,幫助其解決危機。黑人女傭香奈爾與新來的美艷女傭路易斯看似盡心的為著這個家服務,卻也各懷鬼胎,珠胎暗結。馬修的妹妹凱瑞特是個行跡放浪的女子,不時因為窘困前來哥哥處拿錢花。而最為單純的則是小女兒凱瑟琳。如果單看這樣的簡單介紹,你定會認為這是出自詡為中產階級家庭的倫理悲劇。那麼,除了看笑話,除了看生活的可悲,除了見識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脆弱,我們還可以看到什麼呢?暗藏危機的生活,我們一直都經歷著,可是卻少有看到誰理性的抽絲剝繭的去生活。我們習慣的是左手劃圈,右手畫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後,光鮮的生活在表面,這個物慾橫流,誘惑四濺的表面。影片裡面的各位美人,都有著自己或明亮或陰暗的生活,但他們依然生活,如我們背負巨大壓力的生活著一樣。
[深淵]
唯物主義理論總提醒我們,看事物必須全面,任何事情都是有它的兩面性。任何光艷動人的東西,都有著不為人知的陰暗面。我就這樣偏激的運用了一理論。看似簡單的八個女人的私生活下,都各自隱藏著瘡疤。首當其沖是女主人蓋碧,她當初嫁給馬修時就已經懷上了蘇珊,而正是因為這樣,蘇珊才說了那句「這不一定是壞事」,因為蘇珊肚裡的孩子,就是與父親「亂倫」的結果。另外一面,蓋碧將要私奔的情人,與馬修的妹妹凱瑞特早已暗渡陳倉。最諷刺的是,凱瑞特為了他深愛的這個男人,從哥哥那借來的錢,卻落入蓋碧手中,成為他們私奔的糧餉。接下來,滑稽接踵而至,凱瑞特與黑人女傭香奈爾保持著同性愛關系;新來女傭路易斯其實是馬修多年的地下情人;而老岳母的腿並沒有癱瘓,且在多年前曾毒死自己的丈夫;小姨子奧古斯汀也暗中戀著馬修,並多次書信表情意。唯一剩下小女兒,似乎並沒有藏著掖著什麼,卻在最後成為了這一出命案最主要的人物。生活的陰暗面。我們從來都看得到,深淵底下,貌似繁花似錦,卻從未有人考慮過,這樣陰郁的花朵,枝枝帶刺,朵朵含毒。
[不測]
對於不測,我們縱然有多層理解:不可預測,或者多劫多難。但很多人喜歡這樣的方式,來驗證他們感情的堅實度。小女兒凱瑟琳就是這樣一個單純卻殘酷的人。馬修的死,則是她揭開這一不測的方法。她偽裝了父親的死,換掉父親房門鑰匙,剪斷電話線,弄壞汽車引擎,種種在她起初只是為了送給大家一份聖誕禮物的行為,卻成就了另外的不測。這不測亦是多層次展開,多線條延伸的。在每個人都可能是兇手的情況下,大家互相猜疑,互相揭露,互相埋怨,互相傷害。然最大的不測,在最後也悄然也必然的發生,馬修在緊鎖的房間內,耳聞了一切,原來身邊這八個女子,八個衣著光鮮,或高尚清高或性感放浪的女子,是這樣的在自己眼前生活著。在凱瑟琳打開房門,揭露真相的一刻,他舉起槍結束生命,那荒誕不經,滑稽可笑的生命。
[碎語]
避開情節不談,這部影片的拍攝手法和處理方式,仍然有多處閃光點。首推的便是穿插在其間的八段歌舞表演,分別由八個女人,或單獨,或組合的呈獻給大家。你可以認為這是借鑒歌舞片的元素。但這其實並不是一部歌舞片,因為即使你刪除掉這樣的八段情節,你仍然可以很明白故事情節。然而,這八段又是不可或缺的。含沙射影的歌詞,曖昧迷離的動作,貌似荒誕不堪,卻發人生省。另外就是八個女人個性鮮明的著裝,都或多或少的表現著他們各自的經歷和性格。場景的單一化,往往會造成視覺上的疲憊感,而導演大膽的拍攝手法和引人入勝的講故事方式,卻將這一出貌似舞台劇的電影,惟妙惟肖又印記深刻的鑲入你的大腦。不管你記住的是哪個女人,哪段歌舞,哪出情節,我們都深知了,我們行走在一個不測的深淵之上,不測的生活之下。
I. 韓國的一部 (貌似愛情片 ) 女主角殺了人(好像是變態殺人狂) 男主角一開始不知道二人還
優酷上有 你搜李准 MLIO裡面的人演的
J. 《柔膚》特呂弗的功底,你不看字幕能體會到柔情嗎
特呂弗從來不掩飾自己對希區柯克的崇拜甚至獻身一般地娶了希區的女兒。當然特呂弗不是盲目崇拜,從《槍擊鋼琴師》就能看出端倪,他一直在尋求改變。可正如火如荼的新浪潮太強烈,結果鋼琴師的試水失敗了。之後的《祖與占》讓新浪潮夠到頂就基本結束了,特呂弗再次求變。人們常說事業和愛情很難雙豐收,經歷了失敗的苦澀和成功的喜悅特呂弗的事業蒸蒸日上可感情生活就沒那麼成功,這時候《柔膚》的出現不僅僅是特呂弗的又一次改變而是一次混合著生活情感的一次轉折。
如果看劇情那麼《柔膚》可能只是一個關於情感背叛的二流故事,但經過特呂弗的細加工電影就完全沒有了這張愛情故事就趁他加的俗套而把變成了一個情節緊張人物豐滿的希區柯克式劇情片。飛機上妮可送給皮埃爾火柴,後來才發現裡面竟然是妮可的聯系電話;當皮埃爾告訴尼克「更喜歡你穿裙子」之後,妮可趁他加油的時候把牛仔褲換成了裙子等等細節讓電影更豐滿更可愛。電影緊張的節奏和牽動人心的情節也可以證明特呂弗這次出師了。特呂弗一邊用歐洲的細膩描寫刻畫愛情,一邊用希區柯克的風格揭露人性,套用戈達爾對希區柯克的評價就是把愛情拍得像謀殺。也不要忘了特呂弗新浪潮旗手的身份,例如皮埃爾在電梯邂逅妮可回到旅館房間的糾結萬分,特呂弗用一個長鏡頭從電話到櫥櫃再到門口,把皮埃爾從緊張到失落又到興奮的過程描寫地生動形象,觀眾也隨著皮埃爾聽筒那邊的語氣變化心情不斷翻滾。旅館這幕特呂弗非常精心,雖然鏡頭對准門但觀眾對屋裡的情節也都是笑而不語了。後面還出現了兩個定格的鏡頭,也是從這個時候過於甜蜜的感情也開始出現了裂痕。相比弗朗索瓦·朵列的側臉特呂弗還是更喜歡她的美腿,不知道昆汀看完是什麼心情
電影精彩配樂也很出色。前半段用快節奏的音樂表達了偷腥的歡愉但隨即馬上就變得沉重緊張起來;後面的配樂多像兇殺片,把偷情、背叛用類似犯罪、懲罰的音樂表現,如果你不認為電影講述了一段愛情,起碼你也會感覺這偷情也變得像謀殺一樣。流暢的剪輯、成熟的配樂還有美麗的女主角,特呂弗對此類型電影的把握游刃有餘,如果換成英語對白你真的會感覺它是某個好萊塢名導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