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台灣如何看待電影八百

台灣如何看待電影八百

發布時間:2022-07-22 13:20:35

❶ 《八佰》這部劇的導演拍這部劇的初衷是什麼

初衷是拿獎,而且是拿台灣的金馬獎。

拋開史實,按照電影邏輯來講,在之前的鏡頭里四行倉庫有著許多沙袋,用沙袋來維持旗桿不倒很難嗎?為什麼要犧牲那麼多戰士的生命?

如果按照拿獎,討好台灣地區來分析,這一段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在上世紀台灣自己拍攝的描述八百勇士的電影中,也有著這一段以戰士身軀護旗的橋段,所以管虎不惜放棄邏輯,也要跟著台灣版本的八百勇士進行拍攝。

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八佰》上映的時間已經是電影局規定禁止參加金馬獎的時間之後了。

❷ 怎麼看待電影《八佰》中護旗的片段呢

《八佰》里描繪的護旗沒有發生在四行倉庫保衛戰期間,肯定是照搬1975年的中國台灣版《八百壯士》里的情節,而《八百壯士》里的這段,要麼是編的,要麼是把在租界被軟禁期間,旗子被租界士兵搶走的事情改寫的。

這段對於當時的台灣當局有特殊的意義,那就是在日本和美國相繼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系”之後,來個又長又大的特寫,再描繪國軍士兵浴血護旗,自我安慰一下,台灣當局是不會屈服於國際壓力滴!

還有一種可能是把1938年8月11日在租界內的護旗事件改寫到保衛戰時期。

❸ 台灣媒體如何評價電影《八百》

他們怎麼評價是他們的事,與電影本身沒有多大的關系。

❹ 如何評價八百這部電影

《八佰》一箭四雕,管虎與委員長的默契

本答案從第二部分開始,內容會復雜一些,如果你想留言批判此回答,請看完,如果你無法理解超過1000字的文章,請謹慎留言反對。

第二部分講電影最大的bug,第三部分講如何用一段台詞生造出一個根本沒有的巨大轉折(不是歷史上沒有,是劇情上就沒有)


首先《八佰》不是歷史片,也不是戰爭片,它是一部奇觀片。

它與歷史的差距,很多答案都說了,這里不多說了。單談一下,導演跟委員長跨越八十餘年的默契。

《八佰》拍的好,關鍵是題材選的好。

首先導演自己在宣傳里也說了,一水之隔,喝著咖啡打著賭,就能觀看真實戰爭的事件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就是奇觀,電影再把奇觀放大一下,尤其縱身一躍、丈夫許國,確實直擊人心,不單是視覺的更是心靈的,看著看著就落淚了。

其次,愛國主義,這是最容易引發共鳴的,尤其在當前的國際大環境下。

但是導演厲害就厲害在,它的愛國主義不是歌頌TG的,而是歌頌國軍的,這樣一些反感主旋律的觀眾也會喜歡,更進一步說,這都不是國軍,是一種超越了黨派、階級的,每一個普通人的愛國主義,更高級的愛國主義。這一下B格就高了起來。

最後,因為不是歌頌TG的,還能跟飛將軍孫元良扯上關系,而孫元良的兒子正是台灣著名演員秦漢,秦漢是誰?大家可能不太知道。但是在他那個年代可是跟林青霞齊名的,他與秦祥林、林鳳嬌、林青霞合成二秦二林(星爺的大話西遊里至尊寶還忽悠紫霞自己是秦祥林),也就說他沒准能影響金馬獎哦。所以導演去台灣拜訪秦漢。之前16年他挺姓戴的也是一個道理,此人和秦漢有一個共同點,在省內電影界影響力甚大,1999年到2014年,金馬獎12次提名,9次獲獎。

片中還有一個高筆,就是沒提孫元良(委座本來是要把孫元良的整個八十八師都留下的,孫不幹,最後留下400人),按此人的真實形象提,又逃跑又強奸的,秦漢不滿意。不按真實形象提,國內觀眾不滿意。不提,秦漢推這部片子時,還可以避嫌,等片子獲獎了再找水軍在省內給秦先生歌功頌德。所以,導演去拜訪片中沒有的孫元良的後人秦漢,卻不去拜訪片中主要人物謝晉元的後人。

❺ 八百電影評價

對於很少進影院和果粉這些非資深非主流觀眾來說,《八佰》前半段的激戰和中場的護旗,足以成為犒賞他們視覺和情緒的饕餮盛宴。

作為有一定藝術審美基礎,有個人獨立思考,和對歷史有一定知識儲備的觀眾,比如我,對影片則是感到失望。

工業化技術度方面是華語電影絕對一流水準,曹郁的攝影也完全有實力問鼎甚至是橫掃明年三金獎杯。

最糟的恰恰是導演編劇管虎,是他把一個難得的好題材拍成了一桶半熟的爆米花。將戰斗場面升級做誇大渲染,並不為過。射殺戰俘,也是華語電影里珍貴的一次血性飛揚,不必理會聖母婊的聒噪,這樣處理既真實也理所應當。你死我活的戰場,殺敵就該理直氣壯。

真正的錯誤是價值觀的混亂和缺失,沒有對歷史的尊重和負責之心,反而讓人看出其中有點卑劣的商業算計。

首先,珍惜生命不等於貪生怕死。對懦弱的逃兵新兵著墨太多,此類人物會有但絕非戰場主流,電影里對姜武、張譯、包括歐豪和那個小湖北的怯戰描寫太多太過,也是創作者人文意識的泛濫與意淫。

其次,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來龍去脈,被編導做了個人喜好化的騸割。以怯戰小兵視角,切入這個歷史事件也可以接受。但是,撤退到租界和其後孤軍營生活以及謝將軍的結局,不應該有個如實的表現嗎?這不是八佰這個集體和這場戰斗完完整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嗎?

這才是真實的歷史,這才是給觀眾負責任的講述自己要說的歷史。截取事件一段高光時刻,掐頭去尾誇大煽情之餘,又以畏死來曲解反戰的含義,離佳作和史詩的門檻實在是百步之遙。

第三,在藝術手法上總體寫意,局部寫實的比例,明顯不適合表現歷史戰爭題材,尤其是華語電影創作和觀賞環境,也與影片宣傳定位相悖。

銀幕上那匹白馬,就是管虎創作上的一顆私心。我不是講述歷史,是自己說書。謝將軍和日本將領騎白馬相見,說為各自的榮譽而戰時,這電影已經徹底垮了,那座四行倉庫已經轟然崩塌成廢墟了。

如果不做商業計算的煽情,樓頂護旗一場和前半段接近寫實的戰斗拍攝風格一樣,情緒的沖擊和情感的升華只會更真實深刻。而不是現在這般強行煽情無休無止,讓人感到疲勞尷尬。

可能導演只怕觀眾不知道,我這電影就因為這場戲而審查受阻的。毋庸諱言,審查真的不盡人意。但有些導演的本事和腦子,還真不一定是審查這口鍋給砸壞的。

自己屁股坐歪了,摔倒了不能怨椅子。

《八佰》電影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就是它的上映,能讓一些年輕人知道了哪怕是十分輕淺的歷史事件和愛國感情,也是一件功德之舉。至於電影的藝術品質,那就另當別論,真的不談也

❻ 如何評價電影《八佰》毀譽參半,你怎麼看電影向人傳達了什麼意義

命運多舛的《八佰》總算公映了,針對久旱逢甘雨的中國影市而言,它是一劑真真正正能夠帶熱銷售市場的強心劑,針對成千上萬觀眾們而言,它也是非常值得走入電影院一看的電影。殊不知,有關《八佰》的異議自始至終持續上升,從改檔前到再次上映後基本上沒停過,大量來自電影對四行倉庫爭奪戰的改寫。

大家體現戰爭、勾勒戰爭,目地並不是提高那類由老前輩血水換得的自傲及其榮譽感,而是藉由戰爭去思考人的本性、去討論人為災禍帶來的浩劫、去反戰且號召將來要永保和平的信心,避免該類慘案再度將臨到人們的身上。

❼ 如何看待電影八百

這段歷史真正有意義的不是倉庫守衛戰的戰績,我們並不需要靠這樣一場表演激發愛國情懷,反而是那些勇士的結局,被帝國主義迫害被國軍拋棄,反應出來的國破家亡內憂外患的格局,更能引發大家的思考,這才是這部電影該拍卻沒拍的東西,也註定了這是部垃圾商業片。

❽ 八百評價如何

對電影八佰如何評價呢?
我覺得不光《八佰》這部作品值得點贊,導演管虎更值得人們尊敬!

網上有很多這部劇的負面評價,但是,恕我直言,很多人根本沒有感悟到這部劇的精髓,更沒有體會到導演的良苦用心。

管虎先生曾坦言,《八佰》這部電影的創意源於13年前。眾所周知,十多年前是一個奇怪生物盛行的年代。彼時,中國的網路上充斥並渲染著一種「國民黨才是抗日主力」的說法,很多人抱怨為什麼沒人拍國軍,並呼籲影視作品要正視和歌頌國民黨的抗日功績。

身為一個樸素的愛國主義者,看到那些採用春秋筆法顛倒黑白的文章,管虎先生心中的壓抑與悲憤可想而知,這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時光荏苒,盡管距離那個時候已經過去了十幾年,他依然倔強的選擇把這部劇拍攝出來,以引發人們思考。

做為一個資深導演,他深知有錢就是爺,資方才是真爸爸。為了獲得拍攝所需要的資金,他不得不委曲求全,把想說的話隱晦的藏在一個個畫面和劇情下面,然後進行瘋狂的暗示,等待觀眾去挖掘。

1、他特意把電影名字取做《八佰》。

首先,他特意採用了「百」的大寫字體,明面上是標新立異文藝范,實則在傳遞「注意看,我有話要說」的信息。

再者,根據歷史記載,進入四行倉庫的守軍只有四百餘人,為了壯大聲勢才對外聲稱有八百人,取這個名字既能忽悠資方,又剛好寓意「百字為真,八字為假」,暗示觀眾電影里一半都摻了私貨,都是fake news,他真正想表達的東西都藏在另一半劇情里,一定要好好品味啊!

2、他專門用計讓觀眾去探索影片故事發生之前的劇情。

電影選取的是淞滬會戰末期,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發生在四行倉庫的故事,對前情卻故意不提,藉此激發觀眾的好奇心,讓觀眾自己去探索背後的真相。我們都知道,淞滬會戰是蔣介石主動發起的、意圖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消滅當時在上海駐扎的日軍為目的的軍事行動。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國的魔都卻有日軍駐扎?

我們通過自己的查證才知道,那是因為5年前,淞滬事變發生之後,在當時所謂的國際社會「公正」調停下,上海被宣布為「非軍事區」,中國不允許在上海及其周邊駐軍。但是!但是!但是!日本卻可以在日租界甚至日租界外駐扎軍隊!

導演明面上在歌頌國民黨抗日的壯烈,暗地裡卻在挖國民黨的黑料,諷刺其自作自受的騷操作。潛伏在劇組內部還能玩出技驚四座的雙線操作,導演簡直六的一批好嗎。

3、他巧妙暗示了國民黨拉壯丁的行徑。

電影里沒有介紹國軍士兵參軍的過程,反而著重刻畫了幾個陰差陽錯沖進四行倉庫的人。他們迷茫,不知道究竟在為何而戰。他們怯弱,一開始只想著當逃兵。他們沒有軍事素養,只能靠長官的逼迫下才能勉強殺敵。隨著電影劇情的推進,他們從絕望逃避,開始覺醒奮戰,用意志和生命來捍衛祖國的尊嚴。

表面上看,這對國民黨的教化能力做了肯定與贊揚。殊不知,最高級的藝術形式就是寫實+反串黑。而導演也正是採用了這種藝術手法,把國民黨軍隊拉壯丁的事情從側面做了深刻的描繪與批判。

這幾個人的思想活動,和歷史上被強行拉壯丁來當兵的人簡直一模一樣。拉來之後既不教育他們為什麼而戰,也不進行軍事培訓,反而剋扣人家軍餉,動輒打罵體罰,導致兵士思想迷茫,只想逃跑回家,靠長官們用槍逼著才能上戰場,盡管拿著希特勒給的武器,但依舊戰鬥力低下。淞滬會戰,國軍80萬對日軍20萬,戰斗的結果確是我方傷亡30萬,敵方傷亡4萬,最終上海淪陷,南京門戶洞開。

對比下歷史上的八路軍,人們踴躍參軍,積極請戰,淮海戰役60萬吃掉80萬國軍精銳,真的是讓人嘆息無言。

4、他故意刻畫了國軍官兵齊心抗日的場面。

一方面,他用了很多鏡頭給受傷的士兵、滿臉污漬的士兵、眼神堅定的士兵、浴血奮戰的士兵、不怕犧牲的士兵。

另一方面,鏡頭外則是那些衣冠整齊的國軍精英和高官。

分開看的話,會覺得國軍的高官個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國軍的士兵個個同仇敵愾奮勇殺敵,毫無違和感。

但是,他偏偏選擇了把他們放在一部劇中讓觀眾細細品味。

更要命的是,讓這八佰戰士死守倉庫的長官孫元良卻選擇了逃跑,完美繼承了國軍「下面浴血奮戰做炮灰,上面紛紛跑路享富貴」的優良傳統。

這樣,既用台詞謳歌了國軍基層士兵的愛國與犧牲,又用無聲的鏡頭批判了國軍軍官的腐敗與無能,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狠狠扇了一巴掌那些蘸著底層士兵流的血為出賣士兵利益、出賣國家利益的國民黨統治者洗地的人。

❾ 評價八百電影

出處
《國語·晉語二》:「死必遺愛,死民之思,不亦可乎?」
《漢書·敘傳下》:「淑人君子,時同功異。沒世遺愛,民有餘思。」
晉·孫綽《孔松陽像贊》:「於穆我後,含和體純。行范乃祖,德冠縉紳,降跡垂化,澤侔三春。超然遐舉,遺愛在民。」
唐·王維《故右豹韜衛長史賜丹州刺史任君神道碑》:「一門而鳧舃,皆為政以德,遺愛在人。」
明·何景明《送石令之廣濟》詩:「知君忠孝志,遺愛楚人間。」
《後漢書·西南夷傳·邛都》:「天子以張翕有遺愛,乃拜其子湍為太守。」
晉·陶潛《影答形》詩:「立善有遺愛,胡可不自竭。」
陳毅《哭彭雪楓同志》詩:「壯哉身殉國,遺愛萬人懷。」
《左傳·昭公二十年》:「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杜預註:「子產見愛,有古人之遺風。」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孔明﹞治國以體,民無怨聲,刑罰不濫,沒有餘泣。雖古之遺愛,何以加茲。」
《新唐書·崔琳傳》:「﹝崔琳﹞天寶二年卒,秘書監潘肅聞之,泫然曰:『古遺愛也!』」
《後漢書·宦者傳·張讓》:「扶風人孟佗,資產饒贍,與奴朋結,傾竭饋問,無所遺愛。奴咸德之。」
《宋書·氐胡傳·胡大且渠蒙遜》:「臣伏尋頭元嘉以來,實有忠誠於國,棄親遺愛,誠在可嘉。」
《西湖佳話·六橋才跡》:「太後因不悅道:『先帝遺愛之人,官家如何不惜?』神宗受命,就有個釋放之意。」

❿ 如何評價電影《八佰》

《八佰》是由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管虎執導,黃志忠、歐豪、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魏晨、李晨、俞灝明等主演的戰爭題材影片。

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該片於2020年8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2021年2月28日,獲得2020新浪微博之夜微博年度電影。

劇情簡介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杜淳飾)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獲令撤往英租界。

影片評價

塑造立體的人,是《八佰》的立意與野心所在。以往戰爭片的主角,要麼是正面迎敵的戰士,要麼是深入敵營的卧底。而該片卻從一群逃兵的身上展開,《八佰》能在國產戰爭片中越眾而出,恰恰是因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捨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八佰》的人物塑造採用了群像刻畫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來個,但這也會造成「一開始還想把每個人名記住,但後來就記混了」的情況。(《界面新聞》評)

不同於以往同類型的影片,《八佰》沒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從片名開始,導演就將焦點設定在「人」身上「古時行軍,五人為伍,十人為什,百人為佰」。人,才是最重要的。該片從人性出發,既描繪了投身戰爭中英勇無畏的戰士,也刻畫了怕死畏戰的普通人。(新華網評)

戰爭是冰冷和殘酷的,《八佰》中的「靜」凸顯了這樣的冰冷和殘酷。電影開篇用搖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蘇州河北岸的「靜」,這是滿目瘡痍之地,沒有居民,只有殘破與荒涼。「靜」是《八佰》一面,由「靜」到「動」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戰爭的對抗與角力的「動態」,也是人物變化成長的弧光,更是主題精神的升騰的過程和姿態。在槍火和刺刀帶來的慘烈聲響中,該片著力呈現了「八百壯士」阻擊日本侵略者進攻的幾個戰爭段落和側面,戰爭的殘酷性首先被傳達出來,與之交織的是帶有痛感的崇高性。作為一部戰爭類型商業片,該片正視了戰爭的殘酷,與此同時,也不再採取以往戰爭片凸顯指揮軍官個體的智慧與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謝晉元的領導,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個體」所組成的群體合力。(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教授 程波評)

閱讀全文

與台灣如何看待電影八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票房過百億的男主角 瀏覽:991
大鵬電影解說大全集 瀏覽:36
開頭是火車的音樂是什麼電影 瀏覽:717
電影主角三個公主和鵝 瀏覽:533
降頭電影女主角名字 瀏覽:371
出山愛情電影 瀏覽:35
寶山保衛戰電影名字 瀏覽:786
套子電影院 瀏覽:968
鞏俐好萊塢電影圖片 瀏覽:239
元彪國語電影大全 瀏覽:325
電影母與子的主要演員有哪些 瀏覽:16
台灣秘密檔案系列電影 瀏覽:118
經典電影尋夢環游記觀後感 瀏覽:905
北極星高分電影全集完整版 瀏覽:967
韓國電影這是電影院的一部分 瀏覽:948
男神合集大電影 瀏覽:104
超女在哪一部電影 瀏覽:29
被綠了是什麼電影 瀏覽:791
威震天電影版圖片 瀏覽:181
盲井電影完整觀看 瀏覽: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