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卧虎藏龍》為代表的台灣動作片,哪一部在你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心目中最經典的台灣動作片是古裝奇幻動作片《千人斬》,不管什麼電影,有了時光的加成都會變得非常有意義。就像這部《千人斬》,小時候看過一次,至今記得裡面鬼八仙的鏡頭,最近又翻出來看了一次,依然覺得非常經典。
影片演員陣容非常強大,王祖賢 、王羽 、陳法蓉 、錢小豪 、孫亞東 、 王小鳳 、午馬都是那個時代的超級巨星。導演丁善璽祖籍江蘇,出生於青島,一直在台灣和香港拍戲,擅長拍動作片,著名的《大醉俠》就是出自他之手。
② 你心目中的侯孝賢電影三佳分別是哪三部
侯孝賢是台灣新電影運動(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還有楊德昌、曾壯祥、萬仁等。他們的作品有《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
台灣新電影運動興起的原因有:
1、電影業的不景氣,中影改組;
2、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3、新的電影觀念(作者論、藝術電影)等美學標準的輸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現(獨立製品相對自由為侯孝賢、陳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現提供了機會,留學歐美的青年歸來如萬仁、楊德昌、柯一正)
5、台灣社會的轉型:70年代末國民黨權威統治的松動,台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之所以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史詩般宏大的影片,是因為侯孝賢不再只是把創作投視於自身的記憶,而投向了整個民族國家的記憶,這是大師級導演的水準。就像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有《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田壯壯有《藍風箏》,這些同樣都是把視線投向了社會的。
不再拘謹於小我,而是通過小我投射到整個社會。
一個導演能有這樣的勇氣,有這樣的擔當,能夠直面國家民族的歷史,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在題主所說的主流電影界評價最高的原因吧。
③ 台灣新電影運動的特徵
http://cache..com/c?m=&p=882a9443999f18fc57ea8c62525f&user=
這里有詳細的
④ 台灣新電影的介紹
指20世紀80年代台灣青年電影藝術家的電影革新運動,是台灣戰後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體現。台灣新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運動,是從1982年8月四位台灣電影屆新導演合作導演的影片《光陰的故事》開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楊德昌、侯孝賢、柯一正等。期間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冬冬的假期》等。
⑤ 在台灣新電影運動中被稱作新電影真正的開山第一片是下列的哪部電影
《兒子的大玩偶》
改編自鄉土作家黃春明的作品,和《光陰的故事》一樣是集錦片,但該片批判和諷刺的力度更為辛辣,三段小人物各自的酸甜苦辣,更為直觀地反映台灣底層人群的生活。該片頗具里程碑式的意義,被稱作是新電影真正的「開山第一片」。自此後,新電影開始作為一個新的電影現象和潮流而存在。
http://ke..com/link?url=jqkbAHKww_PUSVna
⑥ 影視填空題
96、《開國大典》是80年代以來具有史詩品格的電影代表作。
97、1982年左右,台灣四位新銳導演聯袂創作《光陰的故事》,以一
種前衛的姿態掀起了台灣「新電影運動」。 (四位導演分別是陶德
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
98、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台灣影壇在演藝方面的「二林二秦」指
的是林青霞 、林鳳嬌 、秦祥林 和 秦漢。
99、電視技術的出現與發展大體經歷了黑白電視階段 、彩色電視階
段 、立體傳輸階段 和高新科技數字技術、衛星技術 四個階段。
100、世界上第一個提出「電視」這一概念的是一位法國律師 。康斯
坦丁·伯斯基
101、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電視公司在倫敦建立了電視台,標志
著電視事業的開端。
102、世界上第一個開播彩色電視節目的國家是 美國 。
103、電視劇藝術的發展大致經過了四個階段,即 階段、 階段、 階
段和 階段。
104、世界上第一部播放的電視劇是1930年英國播出的《花言巧語的
人》 。
105、我國第一座電視台是北京電視台 。
106、我國第一部直播電視劇是《一口菜餅子》 。
107、電視劇具有屏幕小、 性和 性三個觀賞特徵。
108、按藝術形式分類,電視劇可以分為 、 、 、
和 等。
109、1983年,杭州《大眾電視》雜志舉辦了第一屆「 」優秀電視劇
的評獎活動,與專業性的「 」競相爭輝。
110、影視作品的開頭多種多樣,最富有活力的當屬「 」。
111、波蘭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導演的「三色」系列影片的名稱
是《紅 》、《藍 》和《白 》。
⑦ 青梅竹馬的影片評價
影片的風格較為平淡,編導的創作手法比較冷郁疏離,冷漠得讓人無法在一個清晰的是非觀念中為影片中的某個個體施與同情,也許,這就是現實主義的作者觀,是拒絕了主觀情感依偎的邏輯性創作,雖說影片的娛樂性不強,鮮有人問津,但卻是了解台灣八十年代社會面貌最為重要的一部電影作品。但影片在1985年公映後,在台灣市場卻遭到了空前的冷遇,甚至創造了三天就下片尷尬記錄,票房收入只不過區區幾十萬台幣而已。這樣的狀況,曾在當時的媒體界引發激烈的討論,批評其無能表現與贊譽其藝術造詣者涇渭分明,針鋒相對的展開了大論戰,而爭執的層面,也更將單純的現象觀點,上升到新電影的作者風格與台灣電影觀眾究竟哪個重要的新階段。
本片是楊德昌導演對台北市文化的個人觀察,雖有點取樣偏頗,但不乏一針見血的時代批判,是台灣新電影的代表作之一。
導演侯孝賢與歌星蔡琴在本片擔任男女主角,一個是少棒國手出身的布店老闆,具有濃厚的東洋懷舊情愫;另一個則是典型的洋化女強人,企圖在高樓林立的辦公室中創出點局面。兩人在價值觀念的矛盾之中陷入了愛情的困境,最後男主角莫名其妙地被人殺傷在路旁,編導手法頗為冷靜疏離,娛樂性不高,但卻是了解八十年代台灣的一部重要參考作品。
⑧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台灣戰爭片是哪部為什麼
台灣拍得戰爭片,最好的肯定是《賽德克·巴萊》,首先作為中國的一個省,台灣經歷的現代戰爭太少,本身就限制了他們戰爭片的拍攝。
《賽德克·巴萊》是一部盪氣回腸的史詩級戰爭片,導演魏德聖此前最有名的電影是《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光籌劃就有十二年之久,參與演出的演員超過2萬人。
那麼,《賽德克·巴萊》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這部電影分上下兩部,上部叫《賽德克·巴萊:太陽旗》,下部叫《賽德克·巴萊:彩虹橋》,大陸上映的時候合二為一。個人感覺上部最好看,第二部有些拖沓,大陸上映版挺好,時間短了,節奏更加明快。
⑨ 我認為的台灣電影十佳分別有哪些
台灣電影和音樂伴隨著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時代,在純真的心靈深處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於當我涉足台灣的每一個角落,頭腦中浮現的總是那些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鏡頭。帶著深深的懷舊情結,梳理了一番幾十年時光飛逝之後,仍然縈繞於心間的台灣電影,以緬懷將逝的青春,那些血氣方剛的歲月。
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台灣電視劇,你們認同嗎?